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合集下载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然性一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

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调控的客体和对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

现代市场经济都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一般要求,而且在我国当前市场发育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因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这是客观的必然要求。

第一、是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客观上要求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由于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而带来的损失。

这也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程度越来越大的要求。

第二、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

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但它不是万能的,其弱点和不足表现为“市场失灵”。

这就需要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例如,调控涉及总量问题,象就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问题、结构协调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第三、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具体分析,一是公有制经济的要求。

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属于广大劳动人民,它的经济活动应该服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就靠宏观调控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生产,使经济活动符合人民的利益。

二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走出一条较为自觉的快速发展道路,必须要国家对促进经济发挥作用,发挥社会主义优势。

三是共同富裕的要求。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立足点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要求更多,这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应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服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是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总供给是指经济中企业和个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总需求是指经济中消费者和投资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当总供给和总需求能够基本平衡时,经济就能够实现稳定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下面将逐步论述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并通过举例进行说明。

一、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的概念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意味着经济中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能够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使得商品和服务市场能够正常运转。

当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达到平衡时,企业能够以合理的价格销售商品和服务,消费者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购买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就业机会得以增加,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当消费者有足够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时,他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刺激企业增加生产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了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如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工资水平等。

2. 投资需求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当企业有足够的信心和资金来投资新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时,总供给将增加,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为了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政府需要提供合适的投资环境,如简化审批程序、降低融资成本等。

3.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当货币供应过多时,会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和企业的生产成本;当货币供应过少时,会导致经济萎缩,企业的销售额下降,导致企业生产的减少。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维护货币供应的合理水平,以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二、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的例子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说明如何通过调控政策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1. 宏观调控政策宏观调控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

2022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网络整理真题,题目顺序与原题可能不一致)单选题1.将40千克浓度16%的溶液蒸发一部分水,化为20%的溶液。

应去水多少千克?A、8千克B、9千克C、10千克D、11千克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溶液蒸发了一部分水,在蒸发过程中溶质是不变的。

40千克浓度为16%的溶液其中含有溶质6.4千克,现在浓度变为20%,则溶液为6.4/20%=32千克。

则水减少了40-32=8千克。

2.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完全寄望于立法和司法实现对个人信息的全天候、360度保护,并不现实。

法律并不能________地解决所有问题。

通过技术手段设立屏障、加强行业自律,发挥________规则的作用,不断完善数字时代的文化环境与商业伦理,个人信息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未来才会更为可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劳永逸多元B、轻而易举基本C、立竿见影硬性D、面面俱到既定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先看第二空,由“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完全寄望于立法和司法实现对个人信息的全天候、360度保护,并不现实”“通过技术手段设立屏障、加强行业自律”“不断完善数字时代的文化环境与商业伦理”“得到充分保障”可知,文段强调的是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不能仅仅靠法律,还要发挥其他手段的作用,能体现出要发挥其他手段作用的词语为“多元”。

验证第一空,“一劳永逸”指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填入表示法律不能一次性地解决所有问题,恰当。

故本题答案为A。

3.在南宋后期,水转大纺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其工作原理主要是根据_____。

A、能量守恒定律B、杠杆原理C、万有引力定律D、惯性定律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4.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_____。

A、把握事物的度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的特性:1、地位: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

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宏观调控通俗理解

宏观调控通俗理解

宏观调控通俗理解1. 什么是宏观调控?在经济领域,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调整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来影响和引导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并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

2. 宏观调控的背景和必要性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容易出现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失衡。

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显得十分必要。

只有通过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才能调整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促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3.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3.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债务等手段,来调节和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财政收入调节、公共财政支出调节、税收政策调控等。

通过加大或减少财政支出、税收制度改革等措施,来调节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

3.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调节和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利率调控、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方式,来调节市场资金供求,从而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3.3 地方政府政策地方政府政策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区域开发、产业引导、项目扶持等手段,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调节当地经济结构的政策。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政策举措,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调整。

3.4 外贸政策外贸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对外贸易的政策,包括减免关税、扩大出口、促进进口等措施。

通过调整外贸政策,可以促进国内制造业的发展,调整国际收支的平衡。

4. 宏观调控的实践和效果宏观调控的实践表明,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可以有效地调整经济运行的总量关系,避免经济过热或过冷,维持和稳定经济发展。

通过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可以提高国内投资、消费等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通过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可以调整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维护货币稳定;通过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外贸政策的调整,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

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第六章复习题

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第六章复习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单项选择题 1、针对于⼈们的需求⽽⾔,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

2、市场经济运⾏的微观基础以及市场活动最基本的主体是:企业。

3、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种⼿段。

4、在我国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的是:市场。

5、现代企业制度⼀般采⽤:公司制。

6、宏观调控最基本的⽬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7、市场机制中的核⼼机制是:价格机制。

8、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政企职能分开。

⼆、多项选择题 1、计划机制的特点是(BD)A.微观性B.宏观性C.⾃发性D.事前性E.事后性 2、市场机制的特点是(AE)A.微观性B.宏观性C.⾃发性D.事前性E.事后性 3、"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这个论断说明(ABDE) A. 市场经济只是⼀种资源配置的⼿段; B.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C.社会主义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资本主义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 D. 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 E.计划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ACDE) A.政府⼀般不直接⼲预企业⽣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 B.计划发挥基础性调节作⽤,市场发挥辅助性调节作⽤ C. 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D.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 E.市场机制是推动⽣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机制 5、市场经济体制的⼀般特征有(ABCD) A.经济关系市场化; B.企业⾏为⾃主化; C.宏观调控间接化; D.经营管理法制化; E.保障制度个⼈化 6、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特征是(ABCDE) A.⾃负盈亏; B.追求利润的化; C.⾃主经营 D.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E.依法纳税 7、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具有(ABCDE) A.统⼀性; B.开放性; C.竞争性; D.公开性; E.有序性 8、以下属于市场失灵现象的有(ACD) A.垄断的形成和对产业的控制; B.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失误; C.公共产品的⽣产; D.收⼊差距过分悬殊; E.地⽅保护主义 三、简答题 1、资源配置⽅式有哪⼏种类型? 答:在社会化⼤⽣产条件下,资源配置⽅式主要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式。

经济师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知识资料

经济师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知识资料

2.外部性失灵
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由此带来的对 他人或环境的构成损害就叫“外部性”。市场经 济下,“损人利己”是经济人在所难免的弊害。
如工厂排放污染物而使附近居民受损失。有些产品 的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互相冲突,如麻醉品、武器、 黄色书籍等,经营者可以大获其利,但公民的健康、 社会治安和社会风尚则受到损害。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 家宏观调控方式也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 调控为主。建立既有国家对微观经济活动进 行间接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 础性作用,又有国家计划对宏观经济总量进 行直接调控的宏观调控机制。
经典PPT模版 欢迎下载
间接调控
国家对市场的间接调控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 计划和商品供求状况,向市场输入经济参数 的调控。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宏观调控
第一节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经典PPT模版 欢迎下载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1776年到20世纪20年代,以亚当·斯 密的《国富论》为代表的古典学派信奉的是自由企 业制度、自由市场机制的经济自由主义。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达到资源的优化 配置,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
经济学家的视角转向“政府失灵”,主张还是 把自由市场机制和自由企业制度作为资源配置 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工具,并把政府身上过多的 职能一一卸了下来。
经典PPT模版 欢迎下载
有效政府理论
有效政府意指这样一种 政府,它既能最大限度 地校正市场失灵,又能 避免自身失灵和自身非 效率。学术界已基本形 成的共识: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 责是弥补市场缺陷 。
经典PPT模版 欢迎下载
(四)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 下,发展宏观调控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功能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调控领域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

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调控基本原则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3、协调原则4、引导鼓励原则5、预期原则调控主要内容包括①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

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我国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

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

论宏观调控的目标与调控手段

论宏观调控的目标与调控手段

论宏观调控的目标与调控手段【内容提要】:本文对宏观调控的目标作以简要展开论述,重点对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分析。

对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以及法律手段之间的关系加以明确,同时指出应关注在宏观调控中普遍采用的财政、货币、计划、产业手段,对其加以界定与规范。

【关键词】: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经济学中,指的是国家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节以期趋近经济均衡目标的行为过程。

(1)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伴随着市场失灵而出现的,因此,宏观调控的目标也就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而设定的。

一、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即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西方经济学界基本一致地界定为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

这种界定的意义在于:一是四大目标基本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方面,即考虑到了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问题,又考虑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问题;二是四个方面都有其对应的理论依据,为相应的政策制定和操作提供了可能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2)这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同经济学理论研究相符合的决定。

(一)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宽泛、综合的概念。

它既体现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总量上的增长是建立在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的基础之上的。

国内生产总体的年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经济增长速度是否适度,在不同国家判断标准不一样。

(二)增加就业。

扩大就业不但能更加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而且能使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

因此,增加就业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

经济中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会造成失业,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也会带来失业。

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加重财政负担,失业率过高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目标和重点(精)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目标和重点(精)

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目标和重点国家是全国土地的主要拥有者及土地终极产权的所有者,这就决定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运作的宏观调控管理的总目标应该是:向社会提供有效的房地产品,更有效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尽快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环境质量。

这一总目标又可分解为一系列的二级目标,包括: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现实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总量目标、结构目标与质量目标。

(一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从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来看,可以将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目标划分为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这一对目标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一个国家的房地产业是否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因此,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不仅要实现其经济目标,而且还要实现其政治目标。

1.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政治目标。

实现居者有其屋,既是各级政府应有的责任,也是避免由于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社会危机的必然政治选择,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中必须讲政治,把百姓的民生问题放在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位置,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经济目标。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经济目标与政治目标不同,政治目标的实现可以不计成本,而经济目标的实现要求讲本求利。

因为房地产生产经营本身就是一项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进行经济核算,要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一个国家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各有侧重。

如,在还没有实现安居问题时期,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就是政治目标。

现阶段,我国温饱问题已解决,居民基本居有定所,实现了基本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奋斗,因此,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经济目标与政治目标并重,在保证政治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

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考试专业知识分类模拟题26

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考试专业知识分类模拟题26

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考试专业知识分类模拟题26(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0,分数:100.00)1.在国际经济发展趋缓的形势下,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是______。

(分数:2.50)A.刺激和扩大国内需求√B.扩大我国商品出口量C.扩大国债发行规模D.扩大外资规模解析:[解析] 确保实现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刺激和扩大国内需求,B、C、D三项的做法都能拉动经济增长,但都不是“根本之策”,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

故本题答案为A。

2.______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分数:2.50)A.市场经济B.商品经济√C.计划经济D.自然经济解析:[解析]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3.下列因素中,与经济增长率成反比关系的是______。

(分数:2.50)A.生产资料数量的增加B.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数量的增加C.单位产品生产基金占用量的增加√D.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解析:[解析] 生产基金,是指生产领域占用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

固定资金表现为厂房和生产设备,是劳动手段;流动资金表现为原材料和能源,是劳动对象。

单位产品生产基金占用量增加,说明生产资料效率降低,不利于经济增长,所以与经济增长率成反比关系。

4.考察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的参考指标是______。

(分数:2.50)A.年度进出口总额B.国民生产总值C.GDP增长率√D.恩格尔系数解析:[解析] GDP增长率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

5.目前我国银行最安全和最具流动性的中长期投资品种是______(分数:2.50)A.中央银行票据B.国债√C.企业债D.金融债解析:[解析] 国债安全性最高、相对流动性最强。

6.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能够对货币供给量及经济产生巨大的震动性,且被西方经济学家喻为“更像巨斧而不像小刀”的是______。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的特性:1、地位: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

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增长。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能够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达到总量与结构的平衡。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充分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作用,履行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对此,本文谈几点认识:一要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客观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

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各自独立的政策体系。

其职能范围与作用工具等不同,因而在功能、目标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1) 功能差异。

其一是明显度不同。

财政政策具有较高的明显度,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财政预算一收一支,一目了然;银行信用一存一贷,但存款可以派生货币,因而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很难掌握。

其二是调控力度不同。

财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财政收支,具有“刚性”特征,如税收和税率、财政补贴等,都应保持稳定。

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灵活性。

因此,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些。

其三是着重点不同。

财政的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

财政可以通过自己的收支活动,引导货币投向,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目的。

货币政策涉及到货币运动的所有领域,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控,是一种总量宏观调控政策。

(2) 目标选择差异。

调控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是财政与货币政策面临的共同的政策目标,但在总量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上,财政采取长期适度从紧政策,金融则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与金融在结构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也有一定的差异。

财政采取压缩一般建设、保证重点建设的政策目标。

金融部门则实行择优扶持,这样易导致信贷资金流向一般建设,加剧一般性建设的膨胀。

(3) 实施差异。

由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职能、作用、任务不同,因而各自采取的政策实施起来也不同。

公务员公共基础经济知识: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

公务员公共基础经济知识: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

公务员公共基础经济知识:宏观调控的四⼤⺫标 店铺⼩编为⼤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经济知识:宏观调控的四⼤⺫标,⼀起来学习⼀下吧!希望⼤家都能好好掌握这些知识点! 公务员公共基础经济知识:宏观调控的四⼤⺫标 在事业单位考试当中,经济常识的考察⽐重越来越⼤,并且难度相⽐以往增加了不少,很多经济学名词和经济学原理都是我们平时学习当中必须要掌握的,今天我们主要总结宏观调控的四⼤⺫标,简单记为两增⼀稳保平衡。

⼀、经济增⻓(最为主要的⺫标) 1、衡量指标:GDP和GNP,通常我们在统计的时候⽤得最多的是GDP 2、⼆者的区别联系:国内⽣产总值(GDP)指⼀个国家领⼟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定时期内⽣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是⼀个地域的概念。

国⺠⽣产总值(GNP)指⼀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在⼀定时期内新⽣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是⼀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本地所有居⺠在⼀定时期内收⼊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是⼀个国⺠概念。

国⺠⽣产总值(GNP)则等于国内⽣产总值(GDP)加上国外净要素收⼊,所以⼆者在⽐较⼤⼩的时候,可能⼤于,可能⼩于,也可能相等。

⼆、增加就业 1、通常⽤失业率来衡量⼀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情况。

⾸先失业指有劳动能⼒、愿意⼯作、没有⼯作三个条件同时满⾜,所以失业率指的是失业⼈⼝⽐上劳动⼒的总⼈⼝。

2、失业类型: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在现实当中必定会发⽣,⽆法避免。

3、增加就业的⺫标是达到充分就业,当达到充分就业的时候,失业率等于⾃然失业率。

三、稳定物价(既不发⽣通货膨胀,也不发⽣通货紧缩,保持币值的稳定) 1、通货膨胀:指在货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发⾏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量,也即现实购买⼒⼤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引起的⼀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于社会总供给。

2、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产者价格指数(PPI),国⺠⽣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 四、保持国际收⽀平衡 1、指⼀国国际收⽀净额即净出⼝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增长。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能够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达到总量与结构的平衡。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充分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作用,履行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一要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客观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

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各自独立的政策体系。

其职能范围与作用工具等不同,因而在功能、目标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1) 功能差异。

其一是明显度不同。

财政政策具有较高的明显度,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财政预算一收一支,一目了然;银行信用一存一贷,但存款可以派生货币,因而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很难掌握。

其二是调控力度不同。

财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财政收支,具有“刚性”特征,如税收和税率、财政补贴等,都应保持稳定。

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灵活性。

因此,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些。

其三是着重点不同。

财政的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

财政可以通过自己的收支活动,引导货币投向,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目的。

货币政策涉及到货币运动的所有领域,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控,是一种总量宏观调控政策。

(2) 目标选择差异。

调控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是财政与货币政策面临的共同的政策目标,但在总量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上,财政采取长期适度从紧政策,金融则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与金融在结构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也有一定的差异。

财政采取压缩一般建设、保证重点建设的政策目标。

金融部门则实行择优扶持,这样易导致信贷资金流向一般建设,加剧一般性建设的膨胀。

(3) 实施差异。

由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职能、作用、任务不同,因而各自采取的政策实施起来也不同。

财政政策主要实行税制改革、税率调节、调节财政支出与补贴范围等,货币政策主要围绕着利率(包括贴现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公开市场业务制订相应的措施,例如:实行储蓄保值贴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开放国债二级市场等。

因此,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分析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独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都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这就要求二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

二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两个手段在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尚未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尚在两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发挥影响,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其一,货币政策仍在相当程度上服从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独立性原则难以保证。

一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被动地服从于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目标和财政收支目标。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正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宏观调控仍带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货币政策不能够有效地逆经济风向行事,被动地适应经济增长和财政政策,只能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起推波助澜作用。

二是中央银行缺乏相对于财政部门的独立性。

财政部门常常通过间接方式迫使金融部门增加货币供应量,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央行的货币投放量。

同时,财政信用的发展,分散了国家财力,削弱了央行的资金实力,直接导致央行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

三是金融部门缺乏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

如在人事安排、管理权限等方面常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和干预。

其二,货币政策错位调控经济。

从理论上讲,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它主要是在总量上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而财政政策是结构性政策,它主要是对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进行调节。

当前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没有明显侧重点,突出表现为货币政策的经济总量调节作用受到财政干预而被削弱后,大量进行结构调节,货币政策的作用被无限度扩大,而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却非常小,甚至起不到结构调节的作用。

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 ①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重新确立,金融机构不断发展,金融承担了80 %以上的资金聚集和供给任务。

金融作用日趋明显。

②国家财政下降,近年来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不断下降。

财政收入过分依赖国有经济,税源狭窄,征管效果差,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使得财政收入的调节作用受到限制。

③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机构庞大、人员过多,使得行政和事业费用支出增长过快,而财政的投资不足,影响了通过财政支出对经济结构进行调节的能力。

其三,财政政策功效与货币政策功效存在相互抵消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制约。

一是税收的“刚性”特征导致企业以贷缴税。

在财政收支“刚性”的特征作用下,国家和地方通常采取行政手段督促下级政府完成税收任务。

因此,一旦企业资金周转从紧,地方政府会要求银行对企业追加贷款,以贷缴税,将一部分信贷投放转化为财政收入。

这样不仅破坏了政策的控制力度,而且也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资金的不良循环。

二是财政补贴不到位影响了信贷结构的调整。

财政补贴是财政政策中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

财政补贴与信贷投放结构的运用,可以弥补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一些缺陷。

财政通过对一些需重点扶持的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贴息,可以有效地引导银行资金的投向。

但是,目前在财政贴息方面存在贴息范围狭窄,贴息资金难以到位等问题。

一些应当贴息的企业因得不到补贴而得不到信贷的支持。

一些明确要贴息的项目因贴息资金难以到位,也给信贷结构调整造成一定的政策阻力。

三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针对现实中存在问题,分析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

建立这种协调机制,关键在于改善和理顺财政、银行等经济综合部门之间的关系。

因为,这两项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应协调同步,才能在实现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避免某一项政策的力度超出其自身承受能力而走向另一极端,出现政策偏差错位,同时对另一项政策产生消极影响,造成一定的压力。

同时,还要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活动的不合理干预。

财政部门归各级政府领导,财政收支计划由各级政府进行安排。

金融部门则实行垂直领导,货币发行量由央行确定,信贷计划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信贷计划层层控制。

但现实的利益冲突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对银行的不合理干预。

地方政府从部门利益出发往往会不自觉地将银行信贷活动纳入地方政府管辖范围。

因此,必须改变将信贷活动作为地方政府管辖对象的做法,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的不合理干预。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结合点应当一方牵连着财政收支的结构管理,另一方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因素。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向央行透支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此时以财政政策为主动性手段,货币政策为辅助性手段。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结合点也随之变动。

在目前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是国债的发行和运作,从而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有机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首先,从国债的规模来看两种政策的协调。

一方面,通过发行国债,有利于财政集中资金,改变财政收支状况,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扩大有效内需。

另一方面,国债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公开市场业务的对象,其规模大小是央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前提条件。

如美国联储是国债市场上最大的买主和卖主,1990 年以来,总资产中约有82 %是国债。

据预测,我国今后几年的发债规模将继续扩大,至2000 年,将超过3000 亿元,这为央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现实基础。

其次,在国债利率方面,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做好协调。

国债利率可采取浮动利率,随时参照银行存款利率调整,以吸引投资者,调动机构和中小投资者购买国债的积极性,国债政策的利率效益在质量上得到有效的运用。

再次,国债品种应朝多元化方面发展,即中、长、短期三种类型的品种均衡发展,特别是短期国债,是央行实施调控,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首选对象,应当在国债品种中占有一定比重。

美国一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占全部国债比重的35 %左右。

目前,以我国现状看,可以考虑发行特种国债,期限为5 - 10 年,这样可为政策性投融资提供一笔金额大且使用期限长的资金来源,有利于增加财政结构性调整的职能。

第三,财政与货币政策作为需求管理的一种手段,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适度扩大、引导和刺激国内的有效需求。

其一,作为财政政策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在扩大有效内需中的引导与刺激作用。

运用财政转移性支付手段,如扩大财政补贴、增加社会福利等政策,提高转移支付水平,稳定社会经济,防止消费需求过度下降。

同时,有选择地运用税率、税制等政策工具调节,如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再投资退税或所得税返还等措施,确保激活投资需求。

此外,政府的财政投资行为也需按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重点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发和扩大农村内需;加强基础产业建设;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与资源开发等。

其二,作为货币政策方面,可以尝试进一步降低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央行的贷款利率,调动商业银行的投资贷款积极性,并通过货币创造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

同时可以降低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进行票据贴现业务,扩大再贴现规模,择优发放贷款,刺激投资。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是货币政策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

当然,货币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也需考虑到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

总之,经济增长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搭配、协调使用的主要任务,也是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相互关系的内在要求。

只有正确处理好这种相互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手段的积极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我国宏观经济,实现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我国跨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

追问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供求均衡的影响?回答(1)财政政策是政府制定的关于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等组成。

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货币政策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流通进行管理和调节所确定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信贷政策、利率等政策组成。

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币值和发展经济。

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财政政策是调节国民总需求的,当国民总需求小的时候国家利用财政政策(税收)减少国民的个人所得税或各种税种曾加国民收入拉动总需求。

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发行货币加大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