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分析数学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分析数学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分析數學教案設計《乘法分配律》导学案分析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和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熟练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实质,并能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比如,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然后提问:“如果一个数分别乘以两个数,然后再把这两个数加起来,结果会怎么样呢?”2. 新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自己发现乘法分配律。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以下两组算式:5×(2+3)=5×2+5×38×(4+6)=8×4+8×6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自己发现规律。

3.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公式:a×(b+c)=a×b+a×c,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公式的含义。

4. 应用练习: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如:7×(5+6)=?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会知识,也学会思考。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在进行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前,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可以得出以下学情分析:1. 年级特点: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概念。

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需要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能够正确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

4. 学生学习态度:学生对数学课程持积极态度,喜欢与同学一起合作学习,乐于接受新的知识和挑战。

5. 学生学习困难:部分学生在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教材分析】在教学设计中,教材的选择和分析非常重要。

根据学情分析,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级和能力水平的教材。

以下是对教材的分析:1. 教材内容:选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中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相关内容,包括概念讲解、例题和练习题。

2. 教材编排:教材应该以概念讲解为主,结合实例进行说明,然后给出一些例题供学生练习。

同时,教材还应该提供一些拓展题目,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3. 教材难度:教材的难度应该适中,既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够给一些学习较快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挑战。

4. 教材综合性:教材应该能够综合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可以设计如下的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可以使用幻灯片或黑板来呈现相关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实例演示:给出一些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应用与实践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应用与实践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应用与实践。

一、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及公式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其定义可以简单地表示为:“当一个数要乘上两个加数时,可以先将它分别乘上这两个加数,然后再将两个结果相加。

”例如:$a \times (b+c)=a \times b + a \times c$这里$a$是被乘数,$b$和$c$是加数。

这个概念很简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理解。

因此,老师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二、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乘法分配律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下面列举几个具体例子:1、乘方的乘法分配律$(a \times b)^2 = a^2 \times b^2$这个公式可以通过乘法分配律很容易地证明。

左边可以展开为$(a \times b) \times (a \times b)$,然后按照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得到右边的公式。

2、分数的乘法分配律$\frac{a}{b} \times (c+d) = \frac{a}{b} \times c +\frac{a}{b} \times d$这个公式可以用于解决许多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例如:如果要计算$\frac{2}{3} \times (4+5)$,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将其分解为$\frac{2}{3} \times 4 + \frac{2}{3} \times 5$,然后进行计算得到$\frac{22}{3}$。

3、多项式的乘法分配律$(a+b) \times (c+d+e) = ac+ad+ae+bc+bd+be$这个公式经常用于计算多项式之间的乘法。

例如,如果要求解$(x+2)(x+3)$,可以使用上述公式将其分解为$x \times x + x\times 3 + 2 \times x + 2 \times 3$,然后进行计算得到$x^2 + 5x + 6$。

这几个例子展示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但事实上,乘法分配律还可以应用于更多的领域,如概率、复数、矩阵等。

实践指导教案: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实践指导教案: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一、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公式。

2.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场景。

3. 生活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

三、教学步骤:1. 引入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解释其意义和重要性。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分配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

4.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解决。

5. 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1. 乘法分配律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实际问题的案例和数据。

3. 教学PPT或黑板等展示工具。

六、教学活动:1. 设计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理解和练习乘法分配律。

2. 组织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 安排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购物场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和决策。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 利用visuals 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乘法分配律。

3. 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知识和技能。

八、教学实践:1. 设计一份练习册,包含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外进行练习和巩固。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如在购物时计算价格等。

3. 定期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讲解是否清晰易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思考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评估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恰当,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的研究

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的研究

教学研究学,我重新思考了乘法分配律的有效教学起点,改变了教材的呈现形式,并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与规划,一步一个脚印,一节课一种题型,适时进行比较辨析,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乘法分配律。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理解乘法分配律其实仔细想来,早在二年级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及其口算时学生就开始不自觉地使用乘法分配律了,只不过当时没有把它提炼出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而是从乘法意义的角度予以解释说明。

如6+5×6这样的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一个6加上5个6一共是6个6,其实这不就是乘法分配律吗?既然这样,如果借助乘法意义去教学,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学会不会轻松一些呢?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革,借助学生之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最核心的乘法意义引入,根据意义建立模型,提前将典型错题进行干预,并提炼生活中的乘法分配律例子,让学生充分感知,夯实乘法分配律知识的建构。

从乘法意义上理解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避免形式上的机械模仿而形成思维定势,在进行不同题目、不同形式的综合练习时,能凸显"计算有法,但无定法,有理可循"的数学思想,之后相关的简算练习,会大大降低错误率。

二、整合教材重新规划课时,通过分类降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度我把乘法分配律分成了两种类型,一种是正用乘法分配律,也就是分,这种类型又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简单类型,也就是不需要拆成两数之和或差,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第二类是把一个数分成两数之和,然后正用乘法分配律,如25×101;第三类是把一个数分成两数之差,然后正用乘法分配律。

另一种是反用乘法分配律,也就是合,这种类型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简单类型,直接根据公式合并;第二类是99×25+25,通过加法合并成100个25;第三类是101×25-25,通过减法合并成100个25。

以下是每节课的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正应用,即A×(B+C)=A×B+A×C,还要类推出A×(B-C)=A×B-A×C,这里主要突出它与众不同的特性,既没有位置变化,也非运算顺序的变化,数也没有变,只是由左边三个数变成右边的四个数。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摘要:在数学教学当中乘法分配律涉及分配律、结合律,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要慎重,因为分配率与结合律相对较难,有着较高的理解难度,如何更好地将学习概念融入生活变得至关重要;想要让学生积极自主总结规律,就需要观察与分析;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习的新知识,则需要重点加强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实践研究引言:在小学的重要教育阶段,乘法分配律是其中的重点之一,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灵活地运用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算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结合律、分配律等数学学习内容,在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知识时,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化解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同时,如何找到相关的问题,成为本文中探索的重点。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小学作为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场所,而数学更是身负着培养小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重任,其中教学模式无法完全得以学生为主体为目标发展,学生的发展与成长都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决定了其他学科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潜在能力,从而实现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

因此,为顺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地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打造高效数学教学课堂,为小学生自由、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片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出问题的方式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师:同学们,大家一起观看课件上的题目《乘法分配律》,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乘法分配的知识,大家动手算一算多媒体展示的题目:(1)2x(20+11)(2)(6+6)x2(3)10x6-3x4通过给出题目让学生自主解答的时间限制在3分钟内,但是经过统计学生解答出这问题的时间可能会在10分钟左右或更久的时间。

乘法分配律课堂教研活动(3篇)

乘法分配律课堂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运算定律,它揭示了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教师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校数学教研组于近日开展了乘法分配律课堂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探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兴趣。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乘法分配律概念讲解活动伊始,教研组长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包括其定义、性质和应用场景。

教师们认真聆听,并就自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 教学案例分析随后,教研组成员分享了各自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成功案例。

这些案例涉及不同年级、不同教学情境,充分展示了乘法分配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一:一年级数学教师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案例二:二年级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乘法分配律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案例三:三年级数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3. 教学方法探讨针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研组成员就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等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乘法分配律。

(4)变式练习法:通过改变题目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乘法分配律。

4. 教学反思与总结活动最后,教研组成员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大家一致认为,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要注重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3)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一)

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一)

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一)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概念,它涉及到了乘法和加法的运用。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这一概念的教学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本篇文章将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和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的学习方法,对于乘法分配律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各种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在研究,探究数学规律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二、模拟游戏法这种教学策略采用游戏的形式,给予学生模拟的环境,通过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方式,体验乘法分配律的实际运用。

这种方法能够引发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并且能够使得事实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示范法“示范法”是以教师的示范为中心,通过讲解、演示、引导学生模仿等方式,让学生逐渐地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原理和应用,为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分析案例和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本规律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方法既联结实际生活,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教学策略是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模拟游戏法能够激发兴趣,示范法能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案例教学法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给学生进行直观讲解。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灵活选择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如何教学乘法分配律才更有效率

如何教学乘法分配律才更有效率

如何教学乘法分配律才更有效率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乘法分配律。

1.具体化教学:乘法分配律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选择一些具体的数值,将乘法分配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购物、运输等场景。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并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图形化教学:利用图形来解释乘法分配律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可以使用平面图或者网格图来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例如,将一个长方形分成若干个小矩形,让学生观察每个小矩形的面积以及整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小矩形面积之和的关系。

这样可以直观地展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3.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性学习的方式来理解乘法分配律。

提供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试错的方法自己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例如,给出一些简单的算式,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乘法分配律的形式。

探索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实际应用:将乘法分配律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可以增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兴趣和理解。

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乘法分配律,例如商业和经济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乘法分配律。

5.游戏化学习:利用游戏化学习的方式教授乘法分配律,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和谜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乘法分配律。

通过游戏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记忆。

6.讲解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通过讲解清晰地介绍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性质。

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例题和练习题,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应用乘法分配律。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分小组或者个别辅导的方式,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

最后,重点是反复练习。

乘法分配律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熟练掌握。

教师应该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鼓励学生多做练习,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乘法分配律的实践教学(3篇)

乘法分配律的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一性质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和运用乘法分配律,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引言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表达了乘法运算与加法运算之间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乘法的本质,还能提高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运算效率。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乘法分配律的实践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二、乘法分配律的实践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前,教师可以讲述一个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例如,讲述小明去超市购物,他需要买3个苹果和2个橘子,苹果每个2元,橘子每个3元,让学生思考如何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小明总共花费多少钱。

(2)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讲解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家里有5个苹果,妈妈又买了3个苹果,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

2. 基本概念,循序渐进(1)明确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在讲解乘法分配律之前,教师应先向学生解释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即a×(b+c)=a×b+a×c。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是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分配律。

例如,讲解2×(3+4)时,先计算2×3和2×4,然后将两个结果相加,让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成立。

3. 实践操作,巩固理解(1)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究乘法分配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例如,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其中长方形的长是a,宽是b+c。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实践探究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实践探究

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未来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以中学数学乘法分配律为例,对教学实践进行探究,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背景分析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是学习初等代数的基础。

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往往容易混淆,存在概念模糊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本教案的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探究,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思维导图、小组讨论、实例分析、课后作业等。

2.教学过程设计(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问题在教学开始前,先通过课前调查或诊断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2)引入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概念在课堂讲授中,通过引入真实实例,让学生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和运用打好基础。

(3)运用思维导图和小组讨论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逐一展开,并进行详细说明。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4)实例分析和课后作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巩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增强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能力。

并在课后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巩固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和掌握运用方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本教案的实践探究,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调查和测试,可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基本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

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

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

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需要制定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该概念。

下面将介绍一种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该策略将通过多种互动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

第一步:引入概念在开始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实际物品或图片来解释乘法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确保学生了解乘法代表了多个相同的分组或集合。

第二步:引入乘法分配律的定义教师应该清晰地解释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即a*(b+c)=(a*b)+(a*c)。

可以使用简单的示例来说明这一定义的含义,比如在地板上铺设相同大小的瓷砖。

第三步:实际示例演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示例。

例如,教师可以用一张纸表示一个矩形,然后将该纸剪成两个部分。

然后让学生计算整个矩形的面积,并计算两个部分的面积。

通过这个示例,学生可以看到整个矩形的面积等于两个部分的面积之和,这一观察结果与乘法分配律一致。

第四步:游戏和练习游戏和练习是促进学生参与和加深理解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乐趣和互动的游戏来让学生实际应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组数字卡片。

教师可以口头提问乘法式,然后要求学生最快速度找到正确的卡片并作出答案。

这种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练习题可以包括填空题、计算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

教师还可以使用教育软件或在线资源提供更多的练习和模拟测试,以便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

第五步:应用乘法分配律为了帮助学生实际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和应用题。

例如,学生可以解决一些与面积、周长、购物或物品分组等有关的问题。

这些实际问题能够鼓励学生思考和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情况。

第六步:巩固和评估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需要进行巩固和评估。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乘法分配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乘法满足分配律,即a乘以(b加上c)等于a乘以b再加上a乘以c。

掌握乘法分配律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乘法运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以及课后反思进行探讨。

一、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

首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入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例如,将一些物品分成若干组,然后计算每组的数量,再将每组的数量相加,最后与总数进行比较。

通过这种实际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分配律的意义和作用。

接着,可以通过绘制图形来展示乘法分配律。

例如,画出一个长方形,将其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标记为a和(b加上c)。

然后,让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a乘以(b加上c)和(a乘以b)再加上(a乘以c)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相等。

最后,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例如,给出一些算式,让学生判断是否满足分配律,并解释原因。

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

通过观察和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

首先,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理解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分配律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而有些学生可能对概念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或错误理解。

其次,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各不相同。

有些学生可能在进行简单的计算时能够正确运用分配律,但在复杂的应用题中可能会出现困难。

最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或缺乏学习动力,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效果。

三、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我们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了解其中对乘法分配律的讲解和练习的安排。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策略分析: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数学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策略分析: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数学

数学是一门能力很强的学科,学好数学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而数学中较为基础的运算法则中,乘法分配律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运算法则,也是后来学习更加复杂的数学问题的重要基础。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知识。

一、需求调研在开展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活动之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一些调研,了解他们在乘法分配律方面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收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了解情况。

二、授课方式选择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

比如,对于小学生,可以采用比喻、故事等方式来讲解乘法分配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而对于中学生,则需要更加深入地讲解乘法分配律相关的知识点和公式等,使学生逐步掌握它的相关知识。

同时,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课堂等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提高学习效果。

三、注重实践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知识,教师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

可以通过练习题、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选择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过程中,选择好的教学资源也非常重要。

可以选择一些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视频、教材、游戏等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轻松愉悦,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教学评估和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可以通过小测验、作业等方式来检测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程度,同时也需要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也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上述策略的运用,可以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数学,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实践指导教案: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实践指导教案: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一、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 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 锻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多媒体设备、实物道具。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通过例题展示其运用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将导入环节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问题,并solve problems。

4. 互动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讨论解题方法。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技巧,并强调其在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道生活实际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写成报告。

2. 课后习题:完成教材或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六、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互动交流环节,了解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运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报告,评估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教学效果,反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将乘法分配律应用于实际问题。

3. 考虑如何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一组能更快地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问题,并准确解答。

2. 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探讨乘法分配律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增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 增加生活实际问题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的研究

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的研究

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的研究摘要:乘法是算数中最简单的运算之一,能够和加减法一起组合成各种各样的运算算式,同时也是小学阶段数学的重点学习内容。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好乘法运算能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的解题策略,所以,学好乘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大运算定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能够广泛运用在乘法与加减法相结合的运算中,使得运算变得更简单,所以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策略引言:小学乘法阶段所学的三大定律分别是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其中乘法交换律是这三大定律中最复杂的一个重要定律,并且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利用这一定律进行乘法运算,可以使乘法运算变得更加简便。

小学阶段的很多乘法运算中的公式推导都会用到这一定律,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研究,重点教学,让学生重点掌握这一乘法基本定律,并且能够加以应用。

一、创设教学场景,使教学贴近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生活化教学的情况,使学生在生活条件熟悉的情况下,激发求知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让学生参加学习新知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四则运算》中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生活化情景课堂,将所教授的知识融入到学生日常所能见到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兴趣。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场景:假设有10个小组,每个组有4位同学负责种树,2位同学负责浇水,让学生思考,本次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位同学参与了?现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接着教师再进行讲解,这道题目有两种解题方法:首先可以思考每个小组有多少名同学?可以得到每个小组有4+2=6名同学,一共有10个小组,所以在结合前面学习的乘法知识,得到本次参与活动的同学一共有6x10=60名同学。

所以得到的乘法分配律解题式为:(4+2)x 6=60还有第二种解题方法,可以让同学们思考,本次植树活动中,负责种树的同学有多少人?利用乘法知识可以得到:4x10=40人,本次负责浇水的同学有:2x10=20人,接着再用加法可以得出40+20=60人,所以得到本次参与植树活动的同学共有60名,从而得到的解题式为4x10+2x10=60人。

《乘法分配律》教研计划书(大全5篇)

《乘法分配律》教研计划书(大全5篇)

《乘法分配律》教研计划书(大全5篇)第一篇:《乘法分配律》教研计划书《乘法分配律》教学校本教研活动计划书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1、以系列课教学作为基本形式开展数学教学研究。

在活动中提高教师们的参与、交流、思考、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

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行为能力。

2、增强学科组的教学研究分工与合作,强调个体作用和团队协同,构建学科教研文化。

3、通过活动,使教师更清晰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和生成,深化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教学水平。

二、教研的设计和简述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理解及灵活运用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本次教研希望从非情境化——情境化、情境化——非情境化,这两个不同的教学视角对本堂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视角一:非情境化——情境化。

从大量的算式计算中发现左边算式与右边算式之间的联系,归纳出乘法配律的数学模型。

接着将公式运用到生活情境中,实现分配律的灵活运用。

展示由数学模型过渡到生活模型的教学过程。

视角二:情境化——非情境化。

由生活情境引入写出算式,让学生初步感生活模型,并用生活化的方式来解释这一模型的合理性。

再从情境化走向非情境化,归纳出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得到的公式对算式进行辨析,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理解。

需要探讨的问题是:一、哪一个视角更有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理解;二、哪一个设计对学生灵活使用乘法分配律起到了更好的铺垫作用。

三、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一)准备阶段1、前测前测:3月29日——3月31日前测分析:4月2日前2、试教试教阶段:3月15日——3月31日(二)实施阶段时间:4月6日(周二)上午地点:观摩教室。

(三)总结阶段资料分析成文、汇总整理。

(4月31日前)(四)具体分工□执教□教材理论分析:□前测设计、分析:□后测设计、分析:□主持:□活动记录:□信息技术支持:□资料印刷:□资料装订:□后勤保障:第二篇:乘法分配律+文档《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数学乘法分配律课堂教学案例:提升教学效果

数学乘法分配律课堂教学案例:提升教学效果

一、引言数学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作为一个教师,能够将其讲明白并让学生理解记忆,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结合课堂教学案例,分享一些有关数学乘法分配律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希望对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乘法分配律相关概念和应用,明确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运用,并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基本公式;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常见应用场景;3.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相关数学问题;4.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1.概念讲解本节课的重点是乘法分配律,我们需要先讲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基本公式,以便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乘法分配律是指,当一个数乘以括号中的两个数的和时,可以先把该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再把两个积相加。

即,a×(b+c)=a×b+a×c用文字刻画出来,就是:一个数a,乘上一个括号(b+c),相当于先分别用a乘上b和c,再把两个积相加。

例如:3×(4+1)=3×4+3×12.例题讲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我们需要通过例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这里列举一道例题:三个学生A、B、C,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3米、1.4米、1.5米,请问他们三个人的身高总和是多少?解:三个人的身高共计,1.3+1.4+1.5米,即1.3+1.4+1.5=1.3+2.9=4.2(米)上面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将数值相加的步骤拆分为乘的操作,得到:(1.3+1.4+1.5)米=(1.3米+1.4米+1.5米)=1.3米+(1.4米+1.5米)=1.3米+2.9米=4.2米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很容易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课外延伸为了检验学生们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情况,我们可以在课外布置这样的习题:(1)9×(4+2)=×9+×9=?(2)(4+2)×8=×8+×8=?(3)5×7+5×3÷5=5×(7+3)÷5=?通过这样的课外延伸,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且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一、研究的缘起2010年7月初在批阅本校四下年级(共224人)的数学期末试卷时,发现简便计算中以下两题“25×48×125”、“165×79”错误率很高,分别如下:题目错误人数错误率25×48×125 63人28.1% 165×79 52人23.2%其中错误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乘法分配律意义理解有误;(2) 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混淆;(3) 拆分错误;(4)没有简便计算;(5)乱做或不做。

在进行试卷分析时,本人与四年级老师探讨这个问题,四年级老师说:“以前对简便计算没怎么关注过,只知道简便计算学生不容易掌握,尤其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老是搞错。

这学期我们很重视,除了上新课特别注意外,平时还把简便计算当作过关题,一天1—2题,训练了将近两个月,结果考试出来,你看,乘法分配律还是错误那么多。

”当时听了这番话,就在心里想:为什么简便计算学生这么不容易掌握?原因到底出在哪里?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又该如何解决?乘法分配律该如何进行教学才是有效的呢?带着以上的困惑,我开始了下面的探索与研究。

二、研究的过程(一)课该从哪里开始?本人首先翻阅了《人教版》、新《浙教版》、《北师大》、《苏教版》几套教材,发现每套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都不一样,情况如下:内容版本人教版浙教版苏教版北师大加法交换律独立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上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一位数”中独立安排在四上第七单元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独立安排在四上第三单元乘乘法分配律三下第二单元独立安排在四“长方形的周下第七单元法中长”中到底哪种编排更合理?是把这几种运算定律放在一起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还是把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分开教学更利于学生理解?是这几种运算定律单独成一个单元教学有利?还是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中分别教学这几种运算定律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带着这些疑问,我在四上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了对比教学,四(1)班在教学交换律后直接教学乘法分配律,四(2)班按四下人教版第二单元教材编排,先教学交换律、结合律,然后进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两个班级都由本人按照相同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见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然后在新课教学后对有关乘法分配律的习题进行检测。

第一次检测是在乘法分配律新课教学(一课时),又进行一节简便计算(主要是a×(b±c)和a×99+a这两种类型)的新课教学(一课时),共两课时后,我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测试(共6道题目:①32×(200+3)②38×29+38 ③82×85+15×82 ④123×15+43×123+42×123 ⑤ 124×25-25×24 ⑥99×14+14)结果如下:全对错1题错2题错3题错4题不会人数班级四(1)32人9人8人2人2人2人(55人)占班级百分比58.2% 16.4% 14.5% 3.6% 3.6% 3.6% 四(2)26人19人4人1人1人(51人)占班级百分比51% 37.3% 7.7% 2% 2% 接着我又进行了乘法分配律的第二课时的简便计算教学,主要类型有“a×接近整百数,如:102(或99)×45”与“a×25(或125),如25×44”这两类。

然后对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共8题:分别如下:①102×45 ②98×32 ③48×301④25×44⑤48×125⑥45×16⑦45×99+45 ⑧48×101-48)进行了检测,情况如下:全对错1题错2题错3题错4题错5题及以上人数班级四(1)22人11人9人6人3人3人(55人)占班级百分比40.7% 20.4% 16.7% 11.1% 5.6% 5.6%四(2)17人17人6人2人8人4人(51人)占班级百分比31.4% 31.4% 11.1% 3.7% 14.8% 7.4% 从以上两次检测数据看出:两次测试的正确率都不高,尤其第二次测试,8题全对的人数只占每班人数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说明学生在学习这块内容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其次,两次检测四(1)班全对人数都比四(2)班的全对人数要多,这跟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分开教学是有一定关系的,在后测中也发现,四(2)班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概念的掌握受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干扰比较多,具体见下表:乘法分配律概念掌握对比表全对人数受乘法交换律干扰人数受乘法结合律干扰人数四(1)班27人3人四(2)班18人6人5人由此我认为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应该单独教学,避免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干扰,这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学生的困难到底在哪里?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什么是乘法分配律(见附录一)时,我感觉学生学得比较轻松。

课始,我先从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入手,“①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周长是多少米?②1件球衣15元,1条球裤20元.买5件球衣和5条球裤一共多少元?③小强摆木块,每行摆6个绿木块,8个红木块,共摆了4行。

小强共摆了多少个木块?”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观察后发现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再让学生根据发现举一些这样的算式,然后总结出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最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

应该说在这节课里,学生没有感到困难。

困难是从哪里开始的呢?从简便计算。

第二课时(见附录二),我先复习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然后让学生观察两组算式:下面每组2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你觉得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比较方便?①(32+68)×4 32×4+68×4②(20+12)×5 20×5+12×5③25×(4+8)25×4+25×8④99×35 100×35—1×35这个环节,学生也是没有问题的,他们能发现两种方法中哪种更简便一些。

接着,我就让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①27×14+27×86 ②(50+25)×4 ③59×44+41×44 ④39×102”。

当算式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学生需要依靠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便计算时,有部分学生就感到束手无策了:“27×14+27×86”这题该如何简便?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有简便计算的经验支撑吗?似乎没有。

在这之前,人教版1—3年级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简便计算。

四年级上册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单元中出现了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简便,但竖式的简便跟这里的简便没有多大联系。

从教材编排看出,如何让学生有简便计算的意识,在这里存在一个空当。

因此,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验中没有类似的经验来支撑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学习。

其次,把“27×14+27×86”转化成“27×(14+86)”学生需要自如地利用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来进行运算,对一部分学生来说也是困难的。

在以往的学习经验中,学生缺少把四个数参与的运算改变成三个数的运算(或者反过来:把三个数的运算转变成四个数的运算),他们还停留在原来是几个数,现在也应该是几个数这样的经验之下,不习惯这种变化。

即使第一节课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但对于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也还是存在困难。

这可以从检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看出:简便计算32×(200+3),在展开过程中,四年级两个班共有11位学生出现了“200×32+3”或“32×3+200”这样的错误,其中四(2)班8人出现,四(1)班3人出现,四(2)班的错误人数将近是四(1)班人数的3倍。

分析原因,可能四(1)班未受乘法结合律的干扰有关系。

另外就这题,还有3个学生未简便计算,3个学生乱做(如:32+3×200)或没做。

对于变式题一,如“99×14+14”这题,两个班共有19人出错,错误原因主要如下:①14×90+14×9;②99×(14+14);③99+14+99+1;④99×(14+1)分析这几种错误,学生都是因为不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以及整个算式表示的意思所致。

我在单独辅导后进生时,问他:“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这里一共有几个14?”他一开始说1个14,后来说有2个14,总之他并不理解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如果学生不知道这个算式表示的是:99个14加上1个14,合起来是100个14,所以可以用“14×(99+1)”来计算,那即使靠模仿做对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说基本类型的题目,学生还可以有章可循,那么到了变式题,学生不能按“a×(b+c)= a×b+ a×c”这个来套时,错误势必会更多。

实际上的确是这样。

虽然这类题目,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学生也能解答。

但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吗?对于变式题二,如:“125×24”这题,两个班共有24人出错,主要错误有:①125×(24-4);②128×8×4;③125×8+125×3;④100×20+25×4;分析错误原因,最主要的问题是不会拆分。

以往的教学中有没有这方面的渗透呢?人教版教材中第六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有一点渗透,在引导学生探索“24×12”的得数时,教材给出了把“12”拆分成“10+2”。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些老师也许会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24×12”的得数,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把“12”或者“24”拆开来,变成24×(10+2)或者24×2×6或24×3×4等。

如果老师平时教学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渗透,在学习这类简便计算题时,学生进行拆分是有困难的,出现上面的错误也在所难免。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通过将近两个月的训练,在期末考试中,学生还有哪些具体的错误:题目1 错误类型错误人数错误率原因分析25×48×125①25×125×(40+8)=25×40+125×834人15.2% 乘法分配律意义理解有误②(25×8)×(125×40)或(25×40)×(125×8)8人 3.6%48拆分错误③(25×4)×(8×125)6人 2.7%④(25×5)×(125×8)或(25×8)×(125×8)2人⑤25×6+125×8 3人 1.3% 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混淆⑥25×4×125×8×16 1人0.4%⑦1200×125 1人0.4% 没用简便计算总计63人28.1%题目2 错误类型错误人数错误率原因分析165×79 ①(165+135)×79 15人 6.7%乘法分配律意义②79×(165+135)1人0.4%=79×300-79×1 理解有误③165×135-1 1人0.4%④没简便3人 1.3%⑤空着没做1人0.4%⑥计算错误(或抄错)31人13.8%总计52人23.2%三、研究所得:课到底该如何上?以上仅从教材和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经验两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及简便计算存在一些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