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方法专题: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动手活动
将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BD对折,使点C落在 点C/处,BC/交于AD点E,你能发现哪些结论?
关于矩形的翻折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将一边折到对角线上 二、一条对角线的顶点折叠重合 三、将一个顶点折到一边上 四、一边沿对角线翻折
一、将一边折到对角线上
例1、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6,AD=8,在BC上找一 点E,沿DE折叠矩形ABCD,使C点落在对角线BD 上的点C/处,此时,求C/E的长是多少?
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 ∴DC=AB=6 BC=AD=8 ∠C=90° 在Rt△DCB中,由勾股定理得 BD= DC2 BC2 = 62 82 =10 由折叠可知:DC / =DC=6 EC / =EC ∠EC / D= ∠C=90° ∴BC /=4 ∠EC /B= 90° 设C/E=X 则CE=X BE=8-X 在Rt△BC /E中,由勾股定理得 BC'2+C'E2=BE2 X2+42=(8-X)2 解得X=3 答:C/E的长为3.
重、难点:综合运用知识挖掘矩形折叠问题中角 度和线段的数量关系。
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 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 图 形,这条直线叫做 对称轴 这时,我们也说这个 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 全等 形。
3、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 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 线。
(3)在折叠问题中,若直接解决较困难时, 可将图形还原,可让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有时还可采用动手操作,通过折叠观察得 出问题的答案。
作业
如图,将矩形ABCD沿AE折叠,使点D落 在BC边上的F点处。
(1)若∠BAF=60°,求∠EAF的度数; (2)若AB=6cm,
矩形的折叠问题(专题)
→ Bx
D
,故OE= 。
练习8 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C ∠C=90º ,沿着B点的一条直线BE折 叠这个三角形,使C点与AB边上的 一点D重合。当∠A满足什么条件时, 点D恰好是AB的中点?写出一个你 B 认为适当的条件,并利用此条件证 明D为AB中点。 条件:∠A=30º
E D A
证明:由轴对称可得,△BCE≌△BDE,∴ BC=BD , 在△ABC中,∵ ∠C=90º,∠A=30º, ∴ BC= ∴ BD =
答案:矩形的长为10,宽为8。
D F E A
C
B
4、求线段与面积间的变化关系
例5 已知一三角形纸片ABC,面积为25,BC的长为 10,B和C都为锐角,M为AB上的一动点(M与A、B 不重合),过点M作MN∥BC,交AC于点N,设MN=x. (1)用x表示△AMN的面积SΔ AMN。 (2)Δ AMN沿MN折叠,设点A关于Δ AMN对称的点为A¹ , Δ A¹ MN与四边形BCMN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①试求出 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②当x为何值时,重叠部分的面积y最大,最大为多 少?
矩形的折叠问题
(复习课)
练习1 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 直角边AC=6,BC=8,现将直角边AC沿 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 重合,求CD
A E C B D
如图,折叠矩形的一边AD,点D 落在BC边上点F处,已知AB=8, BC=10,求EC的长 D A
E B F C
练习2 如图,在梯形ABCD中, DCAB,将梯形对折,使点D、 C分别落在AB上的D¹ 、C¹ 处, 折痕为EF。若CD=3,EF=4, 则AD¹ +BC¹ = 。
矩形中的一类折叠问题(教案)
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以矩形中的一类折叠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折叠变换,理解和把握矩形在空间中的形态变化;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矩形折叠的基本概念。矩形折叠是指将矩形按照一定的规则折叠成新的几何形状。它是研究几何变换的一种重要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矩形折叠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探讨了矩形折叠问题。通过教学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矩形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方面表现得相当不错。他们能够跟随我的讲解,逐步掌握折叠过程中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然而,我也注意到,当涉及到解决具体问题时,一些学生仍然感到困惑,特别是在空间想象力方面。
我尝试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矩形折叠的过程,以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确实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矩形折叠的原理。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些概念仍然难以消化。
矩形中的一类折叠问题(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四章“几何图形的变换”中的“矩形折叠问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矩形的基本性质,掌握矩形折叠后形成的各种角和线段关系,以及解决实际折叠问题。具体内容包括:
1.矩形折叠后,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
2.折叠过程中,如何利用矩形的性质求解角度及线段长度;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若点E,点F分别是边AB,边AD
上的点,将⊿AEF沿EF对折,使
C
点A落在边BC上,记为A′.观察
图形,请回答下列问题:
D
E
B
图4 A'
F
A
(1)如图1,BA’ = 3 .
(2)如图5,BA’ = 1 ,
5
AE= 3
.
(3)如图4,A’B的范围 是 1≤ A’B≤3 .
C
B (E)
A' 图1
D (F)
x
请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点
F,使得将△CEF沿EF对折
后,C点恰好落在OB上?
若存在,求出点F的坐标;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过点B1作B1F∥x轴,与对角线AC、边OC分别交于 点E、点F。若B1E: B1F=1:3,点B1的横坐标为m,求 点B1的纵坐标,并直接写出m的取值范围。
H B1
备用图
直击中考
(2015•绍兴)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四边 形OABC的顶点A在轴的正半轴上,OA=4,OC=2,点P, 点Q分别是边BC,边AB上的点,连结AC,PQ,点B1是点 B关于PQ的对称点。 (1)若四边形OABC为矩形,如图1,①求点B的坐标;
(1)根据勾股定理得方程。 (2)根据相似比得方程。 (3)找折叠中的特殊位置来解决特殊值问题
课后练习
已知:在矩形AOBC中,OB=4,OA=3.分别以OB,OA所
在直线为x轴和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F是边
BC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过F点的反比y例函k 数(k 0)
的图象与AC边交于点E.
动手折一折
如图矩形ABCD,在边BC上找一点E ,边 AD上找一点F , 将矩形沿着直线EF折叠,使 点A对应点A′落在BC边上.
专题:矩形折叠问题的常用方法
B
4、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AE、EF为折痕, ∠BAE=30°,AB=,折叠后,点C落在AD边上的C1处,并且点B落 在EC1边上的B1处.则BC的长为__.
5、(2010徐州)如图①,将边长为4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沿 EF折叠(点E、F分别在边AB、CD上),使点B落在AD边上的点 M处,点C落在点N处,MN与CD交于点P, 连接EP. (1)如图②,若M为AD边的中点, ①,△AEM的周长=_____cm; ②求证:EP=AE+DP; (2)随着落点M在AD边上取遍所有的位置(点M不与A、D重 合),△PDM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k 的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过F点的反比例函数 y (k 0) x 的图象与AC边交于点E.
(1)点E 的坐标为( 数式来表示)
),点F (
).(结果可以用k的代
(2)用k的代数式表示出线段EC 与CF的长度;
4-
k 3
3-
温馨提示:
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
k 4
3
3
G
C′
4
k 4
线段
(3)请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点F,使得将△CEF沿 EF对折后,C点恰好落在OB上?若存在,求出点F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D
X
5-X
C
(2) 若∠D′EA=50°, 则 115° ∠DEF的度数为__; 集中 (3) 由 AB=3,BC=5,
3.4 . 则 AE=__ 求解
折叠问题常用方法1:
找出折叠后出现的等角、等边并结合图形本身的 特点借助于勾股定理构造方程求解.
折法三:将矩形ABCD沿折痕AE折叠,使点D落在 BC边上的点F处.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第二十八中学 潘歌 邮编:277300折叠问题(对称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题型,学生往往由于对折叠的实质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对这类中档问题失分严重。
对于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初中数学中经常涉及到的几种折叠的典型问题的剖析,从中抽象出基本图形的基本规律,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规方法。
一、求角度例1 如图 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 沿EF 折叠后,点C D ,分别落在C D '',的位置上,EC '交AD 于点G .已知58EFG ∠=°,那么BEG ∠= °.【解析】在矩形折叠问题中,折叠前后的对应角相等来解决。
解:根据矩形的性质AD ∥BC ,有∠EFG =∠FEC =58°,再由折叠可知,∠FEC =∠C ′EF =58°,由此得∠BEG =64°例2 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 ,BD 为折痕,折叠后BG 和BH 在同一条直线上,∠CBD = 度.【解析】折叠前后的对应角相等.解:BC 、BD 是折痕,所以有∠ABC = ∠GBC ,∠EBD = ∠HBD 则∠CBD = 90°.例4 如图 四边形ABCD 为矩形纸片.把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恰好落在CD 边的中点E 处,折痕为AF .若CD =6,则AF 等于 ( )(A )34 (B )33 (C )24 (D )8【解析】在矩形折叠问题中,求折痕等线段长度时,往往利用轴对称性转化相等的线段,再借助勾股定理构造方程来解决.解:由折叠可知,AE =AB =DC =6,在Rt △ADE 中AD =6,DE =3由勾股定理,得AD =33,设EF =x ,则FC =x -33,在Rt △EFC 中由勾股定理求得x =32,则EF =32,在Rt △AEF 中,由勾股定理得AF =A .A B CDEFA B E C D F G C 'D 'C三、求图形面积例5如图3-1所示,将长为20cm ,宽为2cm 的长方形白纸条,折成图3-2所示的图形并在其一面着色,则着色部分的面积为( )A .234cmB .236cmC .238cmD .240cm解析:折叠后重合部分为直角三角形. 解:重合部分其面积为22122=⨯⨯,因此着色部分的面积=长方形纸条面积 - 两个重合部分三角形的面积,即20×2-2×2=36(2cm ).故选B .∴62 + (8 - x )2 = x2解得x = 254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S △FBD = 12 FD ×AB = 12 ×254 ×6 = 754 cm2四、数量及位置关系例7 如图 将矩形纸片ABCD 沿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E处,BE 交AD 于点F ,连结AE .证明:(1)BF DF =. (2)AE BD ∥ 【解析】(1)欲证明BF =DF ,只需证∠FBD =∠FDB ; (2)欲证明AE BD ∥,则需证AEB DBE ∠=∠。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小结
A
B
类型四:求线段与面积间的变化关系
A E D G N B C
例4 如图,把一张边长为a的正方形 的纸进行折叠,使B点落在AD上, M 问B点落在AD的什么位置时,折起 的面积最小,并求出这最小值。
A B 39;
类型二:求折叠出的线段的长度
例2、折叠矩形ABCD,让点B落在AC上的点 F处,若AD=4,AB=3,求线段CE的长度。
A F B C D
E
类型三:考察折叠后线段的等量关系
例3、将矩形纸片ABCD沿AC折叠,使点B落 到点F的位置.(1)求证:AE=CE (2)若AB=8,DE=3,P为线段AC上的任意 一点,PG⊥AE,PH⊥EC,求PG+PH的值, 并说明理由. F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一、在“大小”方面的应用
折叠型问题在“大小”方面的应用,通常有求线段 的长,角的度数,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变化关系等 问题。
二、在“位置”方面的应 用 由于图形折叠后,点、线、面等相应的位
置发生变化,带来图形间的位置关系重新 组合。
类型一:求角度
例1、将长方形ABCD的纸片,沿EF折成如 图所示,已知EFG=55º ,则FGE= 70º 。
中考专题复习矩形折叠问题
中考专题复习矩形折叠问题矩形折叠问题是中考数学中的一个经典题型,要求考生在给定条件下进行折纸后,求出折纸后的面积或者边长等相关问题。
本文将对中考专题复习矩形折叠问题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1. 矩形折叠问题简介矩形折叠问题是指将一个完整的矩形纸张按照规定方式进行折叠后,求折叠后的形状和相关属性的问题。
常见的矩形折叠问题包括求折叠后的面积、边长、对角线长度等。
这些问题需要考生设计折纸方式,并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求解。
矩形折叠问题考察了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2. 矩形折叠问题的解题步骤矩形折叠问题的解题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步:(1)明确问题:理解题目描述,明确所求的目标。
(2)分析折叠方式:根据题目要求,分析如何将矩形纸张折叠,确定折叠方式,可以画图帮助理解。
(3)建立模型:将折纸过程进行数学建模,标记各个关键点、线段等,建立相应的几何关系。
(4)求解问题:根据已建立的模型,应用数学知识或者几何关系,求解问题,得到所需的结果。
(5)检查答案:将得到的结果与题目要求进行对照,检查是否满足条件。
3. 矩形折叠问题的例题及解析例题1:将一块长20cm、宽10cm的矩形纸张沿中线对折,然后再折叠形成一个三角形后,求该三角形的面积。
解析:首先,将矩形纸张沿中线对折,得到两个相等的长方形,其长为10cm,宽为20cm/2=10cm。
然后将其中一个长方形按对角线进行折叠,即可形成一个三角形。
由于对折前的长方形和对折后的三角形是全等的,所以该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0cm,高为10cm,因此三角形的面积为(10cm×10cm)/2=50cm²。
例题2:将一块矩形纸张按照下图所示方式进行折叠,求折叠后形成的矩形的面积。
解析:根据题目给出的折叠图形,我们可以看到折叠后的矩形纸张的高等于原矩形纸张的宽,宽等于原矩形纸张的长减去原矩形纸张的宽。
因此,折叠后形成的矩形的面积为(20cm-10cm)×10cm=100cm²。
九年级中考数学一轮复习:矩形中的折叠问题课件
方程思想 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B=8,BC=6,将△ABD沿 对角线BD折叠,使点A落在点E处,BE与CD交于点O,AE与 BD交于点F,则求OE的长 进一步求出△DOE的周长和面积
6 8
思考:如果不求出OE的长,能否求出△DOE的周长呢?
换元思想 整体思想 思考:如果不求出OE的长,能否求出△DOE的周长呢?
变式2:若点E在CD上方,PE与CD相交于点O,OE=OD,你 还能求出AP的长吗?
探究三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6,M、N分别为边CD 、AB上的点,将四边形ADMN沿MN翻折至四边形EFMN,点E 在BC边上,且BE=4,求DM的长。
6 4 8
P 6
4 8
H 8
P 6
4
变式3:若将矩形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M、N分别为CD 、AB上的点,将四边形ODMN沿MN翻折至四边形EFMN,已 知点C(m,6),点E为(8,4)求D中,AB=8,BC=6,将△ABD沿 对角线BD折叠,使点A落在点E处,BE与CD交于点O,AE与 BD交于点F,在折叠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6 8
6
边:DE=DA,BE=BA
8
△BAD≌△BED
角:∠BED=90°,∠EDB=∠ADB,∠EBD=∠ABD
6 8
探究二
在矩形纸片ABCD中,AB=8,BC=6,P为AD边上一点, 将△ABP沿BP折叠,使得A落在点E处,此时新图形的未知线 段还能否求出?以线段AP为例,求线段AP的长。
变式1:若点E在BD边上,你还能求出AP的长吗? 方法一:勾股定理
方法四:面积法
方法二:△DPE∽△DBA 方法三:三角函数
浙教版 九年级专题 数学学科
专题一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 - = ,∴FG=2FO= .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折叠问题
9.如图所示,OABC是一张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矩形纸片,O为原点,点A在x
轴的正半轴上,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OA=5,OC=4.在OC
边上取一点D,将纸片沿AD翻折,使点O落在BC边上的点E处.(1Biblioteka 求E,D两点的坐标.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专题一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求角度
1.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点E在边CD上,将该矩形沿AE折叠,恰好使点D
落在边BC上的点F处,若∠BAF=60°,则∠DAE的大小为( B )
A.10°
B.15°
第1题图
C.20°
D.25°
2.如图所示,将矩形ABCD沿EF折叠,使点B落在AD边上的点G处,点C落在点H
∴Rt△CEP1≌Rt△BME(HL),
∴CP1=BE=3,∴OP1=1,∴P1(0,1).
同理可得CP2=BE=3,∴OP2=7,∴P2(0,7).
当PE=PM时,此时点P在EM的垂直平分线上.设P点坐标为(0,-a)(a>
0).
∵E(2,4),M(5,2),∴EP3= +( + ) ,MP3=
∴∠DBC=∠ADB,
∴∠DBE=∠ADB,∴DF=BF,
∴△BDF是等腰三角形.
(2)如图②所示,过点D作DG∥BE,交BC于点G,连接FG交BD于点O.
①判断四边形BFDG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②若AB=6,AD=8,求FG的长.
解:(2)①四边形BFDG是菱形.理由:
∵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FD∥BG.又∵DG∥BE,
中考数学总复习——矩形的折叠问题
3
有角平分线,有平行, 就会产生等腰三角形.
12
例2.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4cm,AD=8cm,点P
是BC边上一动点,将矩形ABCD沿直线AP翻折,点B
落在点B ′处,
(1)若B′到边AD,BC的距离之比为1:3,请求出BP的长;
A
15 E
4
1 B′
4
x
4
B′
D
A 30° 230°G E
(2)寻找相似三角形,根据 对应边成比例得方程。
(3)利用三角函数,得方程。
例1变式: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6cm,AD=8cm ,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AC翻折,点B落在点F处,FC 交AD于点E, (1)AE与CE有何数量关系? (2)求折叠后阴影部分的面积.
方法策略:图形折叠后,
相当于出现了角平分线,
4
A
D
4
B′
4 5-4
B′
x
B x P8
C
A
B′
D
B
P
C
方法策略:折叠后图形不明确, 4
应分类讨论,分析出可能出现情
形,可借助折叠纸片模拟分析。B 4 P
C
例2.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4cm,AD=8cm,点P
是BC边上一动点,将矩形ABCD沿直线AP翻折,点B
落在点B ′处,
(4)设AP=x,△BA ′P与矩形ABCD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D
43
4
6
3 B x PF
CB
F 23 P C
方法策略:折叠后图形不明确,应明确分析出可能 出现情形,一次分析验证,可借助折叠纸片模拟分 析。
例2.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4cm,AD=8cm,点P 是BC边上一动点,将矩形ABCD沿直线AP翻折,点B 落在点B ′处,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思想方法专题: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思想方法专题:矩形中的折叠问题——体会折叠中的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类型一折叠中求角度1.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点C落在点C′处,折痕为EF.若∠EFC′=125°,那么∠ABE的度数为()A.15° B.20° C.25° D.30°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某数学兴趣小组开展以下折纸活动:(1)对折矩形纸片ABCD,使AD和BC 重合,得到折痕EF,把纸片展平;(2)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EF上,并使折痕经过点B,得到折痕BM,同时得到线段BN.观察探究可以得到∠ABM的度数是()A.25° B.30° C.36° D.45°◆类型二折叠中求线段长3.(2017·安顺中考)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D=4cm,把纸片沿直线AC折叠,点B落在E处,AE交DC于点O,若AO=5cm,则AB的长为()A.6cm B.7cm C.8cm D.9cm第3题图第4题图4.(2017·宜宾中考)如图,在矩形ABCD 中,BC =8,CD =6,将△ABE 沿BE 折叠,使点A 恰好落在对角线BD 上的F 处,则DE 的长是( )A .3 B.245 C .5 D.89165.★(2016·威海中考)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4,BC =6,点E 为BC 的中点,将△ABE 沿AE 折叠,使点B 落在矩形内的点F 处,连接CF ,则CF 的长为________.◆类型三 折叠中求面积6.(2017·鄂州中考)如图,将矩形ABCD 沿对角线AC 翻折,点B 落在点F 处,FC 交AD 于E .(1)求证:△AFE ≌△CDE ;(2)若AB =4,BC =8,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7.★(2016·福州中考)如图,矩形ABCD中,AB=4,AD=3,M是边CD上的一点,将△ADM沿直线AM对折,得到△ANM.(1)当AN平分∠MAB时,求DM的长;(2)连接BN,当DM=1时,求△ABN的面积.参考答案与解析1.B解析:由折叠可知∠EFC=∠EFC′=125°.∵在矩形ABCD中,AD∥BC,∴∠DEF =180°-125°=55°.根据折叠可知∠BEF=∠DEF=55°,∴∠BED=110°.∵四边形ABCD为矩形,∠A=90°,∴∠ABE=110°-90°=20°.故选B.2.B 3.C 4.C5. 185解析:如图,连接BF 交AE 于H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E =FE ,AB =AF ,∠BAE =∠F AE ,∴AH ⊥BF ,BH =FH .∵BC =6,点E 为BC 的中点,∴BE =12BC =3.又∵AB =4,∴在Rt △ABE 中,由勾股定理得AE =AB 2+BE 2=5.∵S △ABE =12AB ·BE =12AE ·BH ,∴BH =125,则BF =2BH =245.∵E 是BC 的中点,∴FE =BE =EC ,∴∠BFC =90°.在Rt △BFC 中,由勾股定理得CF =BC 2-BF 2=62-⎝⎛⎭⎫2452=185.6.(1)证明:∵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 =CD ,∠B =∠D =90°.∵将矩形ABCD 沿对角线AC 翻折,点B 落在点F 处,∴∠F =∠B ,AB =AF ,∴AF =CD ,∠F =∠D .在△AFE与△CDE 中,⎩⎪⎨⎪⎧∠F =∠D ,∠AEF =∠CED ,AF =CD ,∴△AFE ≌△CDE .(2)解:∵AB =4,BC =8,∴CF =AD =8,AF =CD =AB =4.∵△AFE ≌△CDE ,∴EF =DE .在Rt △CED 中,由勾股定理得DE 2+CD 2=CE 2,即DE 2+42=(8-DE )2,∴DE =3,∴AE =8-3=5,∴S 阴影=12×4×5=10. 7.解:(1)由折叠性质得△ANM ≌△ADM ,∴∠MAN =∠DAM .∵AN 平分∠MAB ,∴∠MAN =∠NAB ,∴∠DAM =∠MAN =∠NAB .∵四边形ABCD 是矩形,∴∠DAB =90°,∴∠DAM =30°,∴AM =2DM .在Rt △ADM 中,∵AD =3,∴由勾股定理得AM 2-DM 2=AD 2,即(2DM )2-DM 2=32,解得DM = 3.(2)延长MN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Q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 ∥DC ,∴∠DMA =∠MAQ ,由折叠性质得△ANM ≌△ADM ,∴∠ANM =∠D =90°,∠DMA =∠AMQ ,AN =AD =3,MN =MD =1,∴∠MAQ =∠AMQ ,∴MQ =AQ .设NQ =x ,则AQ =MQ =MN +NQ =1+x .∵∠ANM =90°,∴∠ANQ =90°.在Rt △ANQ 中,由勾股定理得AQ 2=AN2+NQ2,即(x+1)2=32+x2,解得x=4,∴NQ=4,AQ=5.∵△NAB和△NAQ在AB边上的高相等,AB=4,AQ=5,∴S△NAB=45S△NAQ=45×12×AN·NQ=45×12×3×4=245.19.2.3 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一.选择题(共8小题)1.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方程kx+b=0的解为()A.x=2B.y=2C.x=﹣1D.y=﹣12.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信息可求得关于x 的方程kx+b=0的解为()A.x=﹣1B.x=2C.x=0D.x=33.一元一次方程ax﹣b=0的解x=3,函数y=ax﹣b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A.(3,0)B.(﹣3,0)C.(a,0)D.(﹣b,0)4.已知方程kx+b=0的解是x=3,则函数y=kx+b的图象可能是()A.B.C.D.5.若方程x﹣3=0的解也是直线y=(4k+1)x﹣15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则k的值为()A.﹣1B.0C.1D.±16.如图,直线y1=x+b与y2=kx﹣1相交于点P,点P的横坐标为﹣1,则关于x的不等式x+b>kx﹣1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A.B.C.D.7.如图,直线y=﹣x+m与y=nx+4n(n≠0)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则关于x的不等式﹣x+m >nx+4n>0的整数解为()A.﹣1B.﹣5 C.﹣4D.﹣38.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A、B两点,则不等式kx+b<0的解集是()A.x<0B.0<x<1C.x<1 D.x>1二.填空题(共10小题)9.若直线y=2x+b与x轴交于点(﹣3,0),则方程2x+b=0的解是_________.10.如图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则方程kx+b=0的解为_________.11.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信息可求得关于x的方程kx+b=0的解为_________.12.如图,已知直线y=ax﹣b,则关于x的方程ax﹣1=b的解x=_________.13.如图,直线y=kx+b分别交x轴和y轴于点A、B,则关于x的方程kx+b=0的解为_________.14.如图,已知函数y=2x+b和y=ax﹣3的图象交于点P(﹣2,﹣5),根据图象可得方程2x+b=ax﹣3的解是_________.15.如图,已知函数y=2x+b与函数y=kx﹣3的图象交于点P,则不等式kx﹣3>2x+b的解集是_________.16.如图,直线y=kx+b过A(﹣1,2)、B(﹣2,0)两点,则0≤kx+b≤﹣2x的解集为_________.17.一次函数y1=kx+b与y2=x+a的图象如图,则kx+b>x+a的解集是_________.18.如图,函数y=kx和的图象相交于A (a,2),则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_____.三.解答题(共4小题)19.如图,根据函数y=kx+b(k,b是常数,且k≠0)的图象,求:(1)方程kx+b=0的解;(2)式子k+b的值;(3)方程kx+b=﹣3的解.20.如图,直线l1:y=2x与直线l2:y=kx+3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交于点P.(1)写出不等式2x>kx+3的解集:_________;(2)设直线l2与x轴交于点A,求△OAP的面积.2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0y中,直线y=kx+b(k≠0)过(1,3)和(3,1)两点,且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求不等式kx+b≤0的解.2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kx+b(k≠0)经过(﹣2,1)和(2,3)两点,且与x 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求不等式kx+b≥0的解集.19.2.3 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一.选择题(共8小题)1.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方程kx+b=0的解为()A.x=2B.y=2C.x=﹣1D.y=﹣12.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信息可求得关于x 的方程kx+b=0的解为()A.x=﹣1B.x=2C.x=0D.x=33.一元一次方程ax﹣b=0的解x=3,函数y=ax﹣b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A.(3,0)B.(﹣3,0)C.(a,0)D.(﹣b,0)4.已知方程kx+b=0的解是x=3,则函数y=kx+b的图象可能是()A.B.C.D.5.若方程x﹣3=0的解也是直线y=(4k+1)x﹣15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则k的值为()A.﹣1B.0C.1D.±16.如图,直线y1=x+b与y2=kx﹣1相交于点P,点P的横坐标为﹣1,则关于x的不等式x+b>kx﹣1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A.B.C.D.7.如图,直线y=﹣x+m与y=nx+4n(n≠0)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则关于x的不等式﹣x+m >nx+4n>0的整数解为()A.﹣1B.﹣5 C.﹣4D.﹣38.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A、B两点,则不等式kx+b<0的解集是()A.x<0B.0<x<1C.x<1 D.x>1二.填空题(共10小题)9.若直线y=2x+b与x轴交于点(﹣3,0),则方程2x+b=0的解是_________.10.如图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则方程kx+b=0的解为_________.11.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信息可求得关于x的方程kx+b=0的解为_________.12.如图,已知直线y=ax﹣b,则关于x的方程ax﹣1=b的解x=_________.13.如图,直线y=kx+b分别交x轴和y轴于点A、B,则关于x的方程kx+b=0的解为_________.14.如图,已知函数y=2x+b和y=ax﹣3的图象交于点P(﹣2,﹣5),根据图象可得方程2x+b=ax﹣3的解是_________.15.如图,已知函数y=2x+b与函数y=kx﹣3的图象交于点P,则不等式kx﹣3>2x+b的解集是_________.16.如图,直线y=kx+b过A(﹣1,2)、B(﹣2,0)两点,则0≤kx+b≤﹣2x的解集为_________.17.一次函数y1=kx+b与y2=x+a的图象如图,则kx+b>x+a的解集是_________.18.如图,函数y=kx和的图象相交于A (a,2),则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_____.三.解答题(共4小题)19.如图,根据函数y=kx+b(k,b是常数,且k≠0)的图象,求:(1)方程kx+b=0的解;(2)式子k+b的值;(3)方程kx+b=﹣3的解.20.如图,直线l1:y=2x与直线l2:y=kx+3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交于点P.(1)写出不等式2x>kx+3的解集:_________;(2)设直线l2与x轴交于点A,求△OAP的面积.2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0y中,直线y=kx+b(k≠0)过(1,3)和(3,1)两点,且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求不等式kx+b≤0的解.2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kx+b(k≠0)经过(﹣2,1)和(2,3)两点,且与x 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求不等式kx+b≥0的解集.。
九年级数学上册思想方法专题矩形中的折叠问题(新版)北师大版
思想方法专题:矩形中的折叠问题——体会矩形折叠中的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类型一矩形折叠问题中直接求长度或角度1.将矩形ABCD沿AE折叠,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形.已知∠CEB′=50°,则∠AEB′=_______°.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cm,点E,F分别是边BC,AD上一点.将矩形ABCD沿EF折叠,使点C,D分别落在点C′,D′处.若C′E⊥AD,则EF的长为______cm.◆类型二矩形折叠问题中利用勾股定理结合方程思想求长度3.如图,点O是矩形ABCD的中心,E是AB上的点,沿CE折叠后,点B恰好与点O重合,若BC=3,则折痕CE的长为()A.2 3 B.323 C. 3 D.6第3题图第4题图4.(2016·东营中考改编)如图,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已知折痕AE=55cm,且EC∶FC=BF∶AB=3∶4,那么矩形ABCD的周长为__________cm.◆类型三矩形折叠问题中结合其他性质解决问题5.如图,在矩形OABC中,OA在x轴上,OC在y轴上,且OA=2,AB=5,把△ABC沿着AC对折得到△AB′C,AB′交y轴于D点,则D点的坐标为_________.第5题图第6题图6.★(2016·威海中考)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BC=6,点E为BC的中点,将△ABE沿AE折叠,使点B落在矩形内的点F处,连接CF,则CF的长为______.7.★如图①,将矩形ABCD沿DE折叠,使顶点A落在DC上的点A′处,然后将矩形展平,沿EF折叠,使顶点A落在折痕DE上的点G处,再将矩形ABCD沿CE折叠,此时顶点B恰好落在DE上的点H处,如图②.(1)求证:EG=CH;(2)已知AF=2,求AD和AB的长.思想方法专题:矩形中的折叠问题答案1.65 2.6 23.A 解析:由题意可得∠OCE=∠BCE,∠COE=∠B=90°.又∵OA=OC,∴OE垂直平分AC,∴EA=EC,∴∠CAE=∠OCE.∵AB∥CD,∴∠ACD=∠CAE.∴∠BCE=∠OCE=∠ACD=30°,∴BE=1 2CE.在Rt△BCE中,CE2-BE2=BC2,即CE2-⎝⎛⎭⎪⎫12CE2=32,∴CE=2 3.故选A.4.36 解析:设EC=3x cm,FC=4x cm,则DE=EF=5x cm,∴AB=DC=8x cm.又∵BF∶AB=3∶4,∴BF=6x cm,∴AD=BC=10x cm.在Rt△ADE中,AD2+DE2=AE2,即(10x)2+(5x)2=(55)2,解得x=1(取正值).∴AB=8cm,AD=10cm,∴矩形ABCD的周长为2×(10+8)=36(cm).5.(0,2.1) 解析:∵矩形OABC中,OA=2,AB=5,∴BC=2,OC=5.∵把△ABC沿着AC对折得到△AB′C,∴B′C=BC,∠B′=∠B=90°,∴AO=CB′,∠AOD=∠B′.又∵∠ADO=∠CDB′,∴△AOD≌△CB′D,∴AD=CD.设OD=x,则AD=CD=5-x.在Rt△AOD中,AD2=OA2+OD2,∴(5-x)2=22+x2,∴x=2.1.∴D点的坐标为(0,2.1).6.185解析:如图,连接BF交AE于H,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E=FE,AB=AF,∠BAE=∠FAE,AH⊥BF,BH=FH.∵BC=6,点E为BC的中点,∴BE=12BC=3.又∵AB=4,∴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AE=AB2+BE2=5.∵S△ABE=12AB·BE=12AE·BH,∴BH=125,则BF=2BH=245.∵E是BC的中点,∴FE=BE=EC,∴∠EBF=∠BFE,∠ECF=∠EFC.又∵∠EBF+∠BFE+∠EFC+∠ECF=180°,∴∠BFE+∠EFC=90°,即∠BFC=90°.在Rt△BFC中,由勾股定理得CF=BC2-BF2=62-⎝⎛⎭⎪⎫2452=185.7.(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A=∠ADC=90°,AD=BC.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DE=∠A′DE=12∠ADC=45°,AE=EG,BC=CH,∴∠AED=90°-∠ADE=45°=∠ADE,∴AE=AD=BC,∴EG=CH;(2)解:由折叠的性质可得∠FGE=∠A=90°,GF=AF= 2.由(1)可知∠ADE=45°,∴∠DFG=90°-∠ADE=45°=∠ADE,∴DG=GF=2,∴DF=DG2+FG2=2,∴AD=AF+DF=2+2.由折叠的性质可知∠AEF=∠GEF,∠BEC=∠HEC,∴∠AEF+∠BEC=90°.又∵∠AEF+∠AFE=90°,∴∠BEC=∠AFE.由(1)可知AE=AD=BC.在△AEF与△BCE中,⎩⎪⎨⎪⎧∠AFE=∠BEC,∠A=∠B=90°,AE=BC,∴△AEF≌△BCE(AAS),∴AF=BE,∴AB=AE+BE=AD+AF=2+2+2=22+2.。
(完整版)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一、矩形中的折叠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 ,BD 为折痕,折叠后BG 和BH 在同一条直线上,∠CBD= 度.2.如图所示,一张矩形纸片沿BC 折叠,顶点A 落在点A ′处,再过点A ′折叠使折痕DE ∥BC ,若AB=4,AC=3,则△ADE 的面积是 .3.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得折痕DG ,求AG 的长.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相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4.把矩形纸片ABCD 沿BE 折叠,使得BA 边与BC 重合,然后再沿着BF 折叠,使得折痕BE 也与BC 边重合,展开后如图所示,则∠DFB 等于( )注意折叠前后角的对应关系5.如图,沿矩形ABCD 的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E 的位置,已知BC=8cm ,AB=6cm ,求折叠后重合部分的面积.重合部分是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321FEDCBAGA'C A B D6.将一张矩形纸条ABCD 按如图所示折叠,若折叠角∠FEC=64°,则∠1= 度;△EFG 的形状 三角形.对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变化,但形状、大小不变,注意一般情况下要画出对折前后的图形,便于寻找对折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注意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GEF7.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折叠:对折,展平,得折痕EF (如图①);延CG 折叠,使点B 落在EF 上的点B ′处,(如图②);展平,得折痕GC (如图③);沿GH 折叠,使点C 落在DH 上的点C ′处,(如图④);沿GC ′折叠(如图⑤);展平,得折痕GC ′,GH (如图 ⑥).(1)求图 ②中∠BCB ′的大小;(2)图⑥中的△GCC ′是正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理清在每一个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8.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8,将其沿EF 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9.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沿着折痕EF 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的中点G 处,求四边形BCFE 的面积注意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与对应角相等 10.如图,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上 不与A 、D 重合.MN 为折痕,折叠后B ’C ’与DN 交于P .(1)连接BB ’,那么BB ’与MN 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2)设BM =y ,AB ’=x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3)猜想当B 点落在什么位置上时,折叠起来的梯形MNC ’B ’面积最小?并验证你的猜想.54132G D‘F C‘DB CA E二、纸片中的折叠1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 )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及对称的性质,折叠的角与其对应角相等,和平角为180度的性质,注意△EAB 是以折痕AB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12.如图,将一宽为2cm 的纸条,沿BC ,使∠CAB=45°,则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在折叠问题中,一般要注意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将图形补充完整,对于矩形(纸片)折叠,折叠后会形成“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即重叠部分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13.将宽2cm 的长方形纸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那么折痕PQ 的长是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会出现“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图形,即有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PQ14.如图a 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 折叠成图b ,再沿BF 折叠成图c ,则图c 中的∠CFE 的度数是( )图c 图b图aCDGFEAC GDFEAFDBCAEB Ba 2130°B EF AC D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由题意知∠DEF=∠EFB=20°图b ∠GFC=140°,图c 中的∠CFE=∠GFC-∠EFG15.将一张长为70 cm 的长方形纸片ABCD ,沿对称轴EF 折叠成如图的形状,若折叠后,AB 与CD 间的距离为60cm ,则原纸片的宽AB 是( )16.一根30cm 、宽3cm 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纸条两端超出点P 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求MA 的长三、三角形中的折叠17.如图,把Rt △ABC (∠C=90°),使A ,B 两点重合,得到折痕ED ,再沿BE 折叠,C 点恰好与D 点重合,则CE :AE=18.在△ABC 中,已知AB=2a ,∠A=30°,CD 是AB 边的中线,若将△ABC 沿CD 对折起来,折叠后两个小△ACD 与△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恰好等于折叠前△ABC 的面积的14.(1)当中线CD 等于a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 ;GEFD AEF DBC A B C 60cm(2)有如下结论(不在“CD 等于a ”的限制条件下):①AC 边的长可以等于a ;②折叠前的△ABC 的面积可以等于32a 2;③折叠后,以A 、B 为端点的线段AB 与中线CD 平行且相等.其中, 结论正确(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代号都填上,若认为都不正确填“无”).注意“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构图,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对比,找出相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19.在△ABC 中,已知∠A=80°,∠C=30°,现把△CDE 沿DE 进行不同的折叠得△C ′DE ,对折叠后产生的夹角进行探究:(1)如图(1)把△CDE 沿DE 折叠在四边形ADEB 内,则求∠1+∠2的和; (2)如图(2)把△CDE 沿DE 折叠覆盖∠A ,则求∠1+∠2的和;(3)如图(3)把△CDE 沿DE 斜向上折叠,探求∠1、∠2、∠C 的关系.(1)根据折叠前后的图象全等可知,∠1=180°-2∠CDE ,∠2=180°-2∠CED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比可求出答案;(2)连接DG ,将∠ADG+∠AGD 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3)将∠2看作180°-2∠CED ,∠1看作2∠CDE-18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B'C DA B 231E B'CDB A 21图(1)C'ACBDE12C'ABCDE21GC'A BC DE由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在折叠三角形时常常会出现等腰三角形20.观察与发现:将三角形纸片ABC(AB>AC)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如图①);在第一次折叠的基础上第二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和点D重合,折痕为EF,展平纸片后得到△AEF(如图②).小明认为△AEF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实践与运用:(1)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由于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角的对称轴,所以在三角形中的折叠通常都与角平分线有关。
小专题(一)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小专题(一)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例】(连云港中考)在矩形ABCD中,将点A翻折到对角线BD上的点M处,折痕BE交AD于点E.将点C翻折到对角线BD上的点N处,折痕DF交BC于点F.(1)求证:四边形BFDE为平行四边形;(2)若四边形BFDE为菱形,且AB=2,求BC的长.【思路点拨】(1)证△ABE≌△CDF,推出AE=CF,求出DE=BF,DE∥BF,根据平行四边形判定推出即可;(2)求出∠ABE=30°,根据直角三角形性质求出AE、BE,即可求出答案.【方法归纳】解决有关矩形的折叠问题时,通常方法是利用根据矩形的性质、折叠的对称性及勾股定理求解.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4,将矩形沿AC折叠,则重叠部分△AFC的面积为( )A.12 B.10 C.8 D.62.如图,已知矩形纸片ABCD,点E是AB的中点,点G是BC上的一点,∠BEG=60°.现沿直线GE将纸片折叠,使点B落在纸片上的点H处,连接AH,则图中与∠BEG相等的角的个数为( )A.5个 B.4个 C.3个 D.2个3.如图,将矩形ABCD沿直线EF对折,点D恰好与BC边上的点H重合,∠GFP=62°,那么∠EHF的度数等于________.4.把一张矩形纸片(矩形ABCD)按如图方式折叠,使顶点B和点D重合,折痕为EF.若AB=3 cm,BC=5 cm,则重叠部分△DEF的面积是________cm2.5.如图,折叠矩形一边AD,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BC=10 cm,AB=8 cm,求:(1)FC的长;(2)EF的长.6.如图,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纸片.把纸片ABCD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CD边上,折痕为AF,且AB=10 cm,AD=8 cm,DE=6 cm.(1)求证:平行四边形ABCD是矩形;(2)求BF的长;(3)求折痕AF长.7.将矩形OABC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0,4),点C的坐标为(m,0)(m>0),点D(m,1)在BC上,将矩形OABC沿AD折叠压平,使点B落在坐标平面内,设点B的对应点为点E.(1)当m=3时,求点B的坐标和点E的坐标;(自己重新画图)(2)随着m的变化,试探索:点E能否恰好落在x轴上?若能,请求出m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8.如图,矩形ABCD中,AB=8,AD=10.(1)求矩形ABCD的周长;(2)E是CD上的点,将△ADE沿折痕AE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上点F处.①求DE的长;②点P是线段CB延长线上的点,连接PA,若△PAF是等腰三角形,求PB的长.(3)M是AD上的动点,在DC上存在点N,使△MDN沿折痕MN折叠,点D落在BC边上点T处,求线段CT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参考答案【例】(1)证明:∵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 =∠C =90°,AB =CD ,AB ∥CD. ∴∠ABD =∠CDB.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BE =∠EBD =12∠ABD ,∠CDF =12∠CDB ,∴∠ABE =∠CDF.在△ABE 和△CDF 中,⎩⎪⎨⎪⎧∠A =∠C ,AB =CD ,∠ABE =∠CDF ,∴△ABE ≌△CDF(ASA).∴AE =CF.∵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 =BC ,AD ∥BC. ∴DE =BF ,DE ∥BF ,∴四边形BFDE 为平行四边形. (2)∵四边形BFDE 为菱形, ∴BE =ED ,∠EBD =∠FBD =∠ABE.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D =BC ,∠ABC =90°. ∴∠ABE =30°.∵∠A =90°,AB =2,设AE =x ,BE =2x. 根据勾股定理得AB =3x. ∴x =233,即AE =233.BE =433.∴BC =AD =AE +ED =AE +BE =233+433=2 3.针对训练** 2.A 3.56° 4.5.15.(1)由题意可得AF =AD =10 cm , 在Rt △ABF 中,AB =8 cm , ∴BF =6 cm.∴FC =BC -BF =10-6=4(cm).(2)由题意可得EF =DE ,可设DE 的长为x ,则在Rt △EFC 中,(8-x)2+42=x 2, 解得x =5,即EF 的长为5 cm.6.(1)证明:∵把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恰好落在CD 边上,∴AE =AB =10,AE 2=102=100.又∵AD 2+DE 2=82+62=100,∴AD 2+DE 2=AE 2.∴△ADE 是直角三角形,且∠D =90°. 又∵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ABCD 是矩形.(2)设BF =x ,则EF =BF =x ,EC =CD -DE =10-6=4(cm),FC =BC -BF =8-x ,在Rt △EFC 中,EC 2+FC 2=EF 2,即42+(8-x)2=x 2, 解得x =5. 故BF =5 cm.(3)在Rt △ABF 中,由勾股定理得AB 2+BF 2=AF 2. ∵AB =10 cm ,BF =5 cm ,∴AF =102+52=55(cm).7.(1)如图,点B 的坐标为(3,4).∵AB =BD =3,∴△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D =45°.则∠DAE =∠BAD =45°.则E 在y 轴上.AE =AB =BD =3, ∴四边形ABDE 是正方形,OE =1.则点E 的坐标为(0,1). (2)点E 能恰好落在x 轴上.理由如下:∵四边形OABC 为矩形,∴BC =OA =4,∠AOC =∠DCE =90°.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E =BD =OA -CD =4-1=3,AE =AB =OC =m. 假设点E 恰好落在x 轴上,在Rt △CDE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EC =DE 2-CD 2=32-12=2 2. 则有OE =OC -CE =m -2 2.在Rt △AOE 中,OA 2+OE 2=AE 2.即42+(m -22)2=m 2,解得m =3 2. 8.(1)周长为2×(10+8)=36.(2)①∵四边形ABCD 是矩形,由折叠对称性得AF =AD =10,FE =DE. 在Rt △ABF 中,由勾股定理得BF =6,∴FC =4.在Rt △ECF 中,42+(8-DE)2=EF 2,解得DE =5.②分三种情形讨论:若AP =AF ,∵AB ⊥PF ,∴PB =BF =6; 若PF =AF ,则PB +6=10,解得PB =4;若AP =PF ,在Rt △APB 中,AP 2=PB 2+AB 2,解得PB =73.综合得PB =6或4或73.(3)当点N 与C 重合时,CT 取最大值是8, 当点M 与A 重合时,CT 取最小值为4,所以线段CT 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为12.。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专题---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B 解析:由折叠可知∠EFC=∠EFC′=125°.∵在矩形 ABCD 中,AD∥BC,∴∠DEF
=矩形180,°-∠1A2=5°9=0°5,5°∴.根∠据A折BE叠=可11知0°∠-B9E0F°==2∠0°D.故EF选=B5.5°,∴∠BED=110°.∵四边形 ABCD 为 .2 B 3.C 4.C
点 A 恰好落在对角线 BD 上的 F 处,则 DE 的长是( )
. . 24
89
A 3 B. 5 C 5 D.16
5.★(2016·威海中考)如图,在矩形 ABCD 中,AB=4,BC=6,点 E 为 BC 的中点,将
△ABE 沿 AE 折叠,使点 B 落在矩形内的点 F 处,连接 CF,则 CF 的长为 . ________
2.如图,某数第学1兴题趣图小组开展以下折纸活动:(1)对折矩形纸片第AB2C题D图,使 AD 和 BC
重合,得到折痕 点 B,得到折痕
BEMF,,把同纸时片得展到平线;段(B2)N再.观一察次探折究叠可纸以片得,到使∠点AABM落的在度E数F 上是,( 并使) 折痕经过
A◆.类2型5°二
. . B 30° C 36° 折叠中求线段长
与△CDE 中,∠∠FA=EF∠=D∠,CED,∴△AFE≌△CDE. = , AF CD
(2)解:∵AB=4,BC=8,∴CF=AD=8,AF=CD=AB=4.∵△AFE≌△CDE,∴EF =DE.在 △Rt CED 中,由勾股定理得 + = ,即 DE2 CD2 CE2 + = - ,∴ = , DE2 42 (8 DE)2 DE 3
.D 45°
3.(2017·安顺中考)如图,在矩形纸片 ABCD 中,AD=4cm,把纸片沿直线 AC 折叠,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三)——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三)矩形中的折叠问题【学习目标】1.明白折叠过程的实质是轴对称变换,能找出对应边和对应角的相等关系.2.尝试利用勾股定理、相似等知识解决矩形折叠中的常见问题.3.尝试在复杂的折叠过程中,理清基本的对应关系.【学习重点】1.能够在折叠变换中找出具有相等关系的对应边和对应角.2.运用勾股定理、相似性质等求出折叠问题中特定线段的长度.【学习难点】灵活运用方程、相似、对称等数学知识解决折叠有关的综合问题。
【候课朗读】本课学习准备的旧知回顾【学习过程】一、学习准备1.旧知回顾图形的折叠是指把某个图形或图形的一部分沿某条直线折叠,这条直线就成了对称轴。
几何图形的折叠问题,其实质是轴对称问题。
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工具准备:用矩形纸片按照例1所示折叠,指出折叠过程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2.本课思维导航二、典例分析3.利用对称性质求解例1.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折叠起来,使其对角顶点A与C重合,折痕交AD于E,交BC于F,连结EC。
求证:四边形AFCE为菱形。
思路启迪:由折叠,能得到哪些边和角相等?反思:你用了折叠的什么性质?得到了什么结论?即时练习1:如图,将宽为1cm的纸条沿BC折叠,使∠CAB=45°,.cm2B cm2C cm2cm24.对称+勾股定理例2.按照下面的方式折叠矩形ABCD:(1)在图1中,若沿BD折叠,C落在C′处,AB=4,BC=8,求AF.(求△BFD的面积)(2)在图2中,若对折使C落在AD上,AB=6,BC=10,求AE,DF的长.思路启迪:请把条件尽量在图形上标示出来,你能想到什么?反思:你用到了什么重要定理和思想方法?即时练习2: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边DC落在对角线AC上,折痕为CE,且D点落在D′处,若AB=3,AD=4,求ED 的长。
5.对称+相似例3.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折叠起来,使其对角顶点A与C重合,若长方形的长BC为16,宽AB为8,则折叠后折痕EF的长是多少?思路启迪:连结AC,AC与EF有什么关系?反思:你还有其他解法吗?6.对称+动点例4.在矩形纸片ABCD中,AB=5,AD=13.如图③所示,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A′处,折痕为PQ.当点A′在BC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P,Q分别在AB,AD边上移动,求点A′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思路启迪:请用纸片按题意折叠,看一看A′和P、Q的移动位置。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3)若∠4=30°,你能求出哪些角度?
所有角度
(4)若AB=4,BC=8,你能求出哪些边长?
P
所有边长
O
=4,AD=8,将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AC折叠,边
AD的对应边AD′与BC交于点E,则重叠部分△ACE的面积是_____1_0__.
(3)若∠4=30°,你能求出哪些角度?
所有角度
(4)若AB=4,BC=8,你能求出哪些边长?
所有边长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BD折叠,点C的对应点
为C',BC'与AD相交于点E,连接C'C交BD于O点,交AD于P点
(1)图中增加了哪些特殊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 解题策略 角→对应角相等,外角,圆心角 边→对应边相等,勾股定理,相似,锐角三角函数
两方面的应用:
一、在“大小”方面的应用: 求角度、线段长度、周长和面积等
二、在“位置”方面的应用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BD折叠,点C的对应点 为C',BC'与AD相交于点E (1)图中有哪些特殊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平行)
(2)三角形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全等(筝形,蝶形)
5
2
针对训练 矩形O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位置如图所示,将长方形沿BO折叠,使点C落在 点D处,DO与AB交于点E,BC=4 cm,BA=8 cm,则点E的坐标为__(_-__3_,__4_).
❖ 折叠的基本性质
1. 折叠问题的本质是轴对称,折叠前的部分与折叠后的部分是全等图形; ①线段相等:C′D=___C_D____,BC′=___B_C____; ②角度相等:∠1=__∠__2____,∠3=___∠__4___; ③全等关系:△BC′D≌_△__B__C_D__. 2. 折痕可看做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即:BD⊥___C__C_′__. 3. 折痕可看做角平分线.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是指如何将一个矩形纸张折叠成一个目标形
状或目标尺寸的问题。
这个问题涉及到数学几何、计算机图形学等多个领域,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考虑纸张的起始形状和尺寸、折叠的方式和次数、目标形状或尺寸等多个因素。
其中,目标形状或尺寸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也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形状,如立体模型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运用数学几何知识,如平面几何、向量、矩阵等,分析折叠的过程和结果。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如三维建模、渲染、动画等,模拟折叠过程并得出最终结果。
不同的矩形中的折叠问题有不同的解法和应用场景。
例如,在纸艺制作中,折纸艺术家可以用这个问题来设计出各种有趣的造型;在工程设计中,矩形中的折叠问题可以被应用于折叠屏幕的设计等方面。
总之,矩形中的折叠问题是一个融合了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难题,其应用前景也十分广泛。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