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伦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新闻学伦理 考试重点(背诵版)

新闻学伦理 考试重点(背诵版)

新闻学伦理考试重点(背诵版)
1. 伦理概念与原则
- 伦理是研究道德规范和行为原则的学科,其核心价值是真实、公正、负责任和尊重。

- 新闻伦理原则包括客观公正、真实可靠、尊重隐私和维护社
会公益等。

2. 新闻报道的伦理要求
- 新闻报道应准确、全面、公正、客观地反映事实,不夸大、
歪曲或省略事实。

- 新闻报道应尊重个人隐私,避免侵犯个人权益。

- 新闻报道应关注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公正和进步。

3. 尊重多样性和保护弱势群体
- 新闻报道应避免歧视、偏见和刻板印象,尊重各种多样化的
群体和文化。

- 新闻报道应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给予其平等的声音和
关注。

4. 遵守专业规范和道德准则
- 新闻从业人员应遵守行业的道德准则,如不捏造、不编造、不诽谤等。

- 新闻从业人员应提高专业素养和道德意识,保持职业操守。

5. 避免利益冲突和道德犯错
- 新闻从业人员应避免利益冲突,不接受不当礼物、好处或贿赂。

- 新闻从业人员应警惕道德犯错,避免不实报道、不负责任的言论和造谣等。

6. 新闻伦理与现实问题的平衡
- 在新闻报道中,常常需要在伦理原则和现实问题之间做出平衡。

- 在面临伦理困境时,新闻从业人员应基于伦理原则和专业态度作出正确决策。

以上是新闻学伦理的考试重点。

请在备考中重点掌握,理解伦理原则和新闻报道伦理要求等核心概念,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和决策。

新闻伦理与法规期末复习重点

新闻伦理与法规期末复习重点

一、我国当前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1.宪法原则2.社会效益第一原则3.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原则二、新闻传播法的核心问题1.新闻传播法的核心问题:言论出版自由2.言论自由:公民享有【发表意见、实现交流、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3.出版自由: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发表和传达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三、新闻法律关系的类型1.新闻媒介与政府的新闻管理关系2.新闻媒介与新闻工作者的聘用合同关系3.新闻媒介与受众的新闻服务关系4.新闻媒介与法人的广告服务关系四、国际社会对表达自由的共识(表达自由的内涵)1【.表达自由的主体】:所有人,没有被排除的情况。

2.【表达的内容】:信息、思想和意见3.【表达的形式】:不论是口头的,书写的...还是艺术形式的或其他任何媒介4.【表达自由的限制】:其他公民权利、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五、知晓权指的是公众有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六、信息权利链与知晓权的实质1.信息权利链:信息的产生,发送,传递,接受的整个过程中的权利关系2.信息产生的对应权利是思想自由3.信息的发送——表达自由4.信息的传递——通信自由5.信息的接收——知晓权。

因为公众只有能够合法的接收信息,并有权确定信息才能顺利完成信息传播的全过程,实现信息制造者和传递者的最终目的。

因此,【知晓权是广义的表达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

】七、1.一般意义上说,接近权指的是一般社会公众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2.同时,这项权利也意味着媒介向公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八、媒介接近权实践的进展1.【反论权】:社会成员或群体在受到传媒的攻击或歪曲性报道的时候,有权要求传媒刊登或播放反驳声明。

(如美国"红狮"案)2."观众和听众的权利,而不是广播公司的权利,才是压倒一切的。

九、1.【意见广告】:通过付费方式在传播媒介刊登声明、更正、抗议等意见性内容2.【公民新闻】: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

媒介伦理复习资料

媒介伦理复习资料

媒介伦理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新闻传播伦理:新闻传播伦理或道德一般被认为是一种职业道德,就是指在新闻传播机构中从事采写、编播、信息交流沟通、宣传策划、出版发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新闻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他们之间及其与社会组织、公众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新闻自律:即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是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道德上所进行的自我约束。

新闻他律:即指政府、组织及个人运用法律、法规对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的新闻传播职业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是以法制为核心的。

虚假新闻: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有偿新闻:一种以金钱或卖物为中介买卖新闻的现象,通过交换买卖捞取实惠。

低俗新闻:冷漠新闻:人道主义:一种思想体系。

其根本观点是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或尊严。

核心内容:重视人的价值,视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幸福为最高价值;对己以合理的保护和提高,对人施之以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法:法制: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宪法的一系列规则、原则及与此相关的制度。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新闻法制:重要政务新闻:党和政府的重要新闻,主要指(1)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决定。

(2)重要文件。

(3)重要会议新闻(4)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活动(5)中央领导人同外宾会见、会谈时发表的涉及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谈话(6)重要人事任免(7)领导人去世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

职责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有关观点,立场。

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秘密: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1、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事项。

2、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3、外交或外交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

新闻伦理与法规考点

新闻伦理与法规考点

1媒体审判: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害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

2网络暴民:A.主观上有恶意制裁别人的倾向B.出口成“脏”C.不经当事人允许就擅自公开其隐私D.威胁当事人的人身安全E.动不动就质疑当事人的道德品质F.盲目跟随别人的意见3公共服务广播:在英国以BBC为代表,由法律规定,且普遍由公共基金所管理的传播系统,高度独立于政府。

最为重视的是社会需求或公民集体需求,目标是通过满足社会与人民的传播需求,为公共利益服务。

4民主参与理论: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的“出版自由”所保护的是作为社会一般成员的受众的权利,而不是传媒企业的私有财产权。

传媒应该对受众开放,把“出版自由”的权利真正还给读者和视听受众。

5中国“人伦”的特征:“差序格局”费孝通: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释名”于“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

6伦理道德评价的三种方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在信念7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与利益(主要经济利益)的关系。

道德因调节利益而生,是对每一种正当、合理关系和权益的确认与保护,对道德价值的判断和选择是多元的。

8亚当·斯密范式:《国富论》提出“经济人”——“看不见的手” 范式,亦称“新古典范式”或“斯密范式”核心观点:经济人具有两个特质:一是自利,二是理性。

每个人都是自利的,自利的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个体是通过在市场中的分工和交换实现效用最大化的;人们的行为就要遵循市场的规律,即“看不见的手”,结果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增进了社会的福利。

•经济人利己是永恒不变的人性。

9伦理道德层次: 社会生活; 职业生活; 私人生活10新闻伦理:调整新闻活动与社会其他活动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称。

新闻伦理控制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内在信念来约束新闻活动的。

11新闻伦理的产生与发展三个阶段:自我发展阶段(17世纪初—二战结束)国际化阶段(二战结束后—20世纪80年代初)新闻社会一体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12、1904年,普利策在《北美评论》上发表《新闻学院》一文,被誉为新闻伦理学的奠基之作。

马工程《新闻伦理学概论》考研笔记梳理

马工程《新闻伦理学概论》考研笔记梳理

马工程《新闻伦理学概论》考研笔记梳理一、伦理学基本概念- 伦理学是研究人类道德行为和价值观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应当如何行事的问题,涉及到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二、新闻伦理学的定义和意义- 新闻伦理学是研究新闻媒体从事新闻报道的道德规范和义务的学科。

它的出现是由于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和职业,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来保证其公正、客观和负责任的报道。

- 新闻伦理学的意义在于指导新闻从业人员正确处理报道中的伦理困境,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三、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1. 事实真实准确原则:新闻报道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不得随意歪曲事实。

2. 公正客观原则:新闻报道应当公正客观,不偏袒任何一方。

3. 避免不当干涉原则:新闻报道应当避免不当的干涉,尊重被报道人的权利。

4. 尊重隐私权原则:新闻报道应当尊重个人的隐私权,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

5. 社会责任原则:新闻媒体应当有着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公益,不追求低俗、猎奇的报道方式。

四、新闻伦理实践中的困境和挑战1. 利益冲突:新闻从业人员可能面临利益冲突,需要在保持客观公正与追求经济利益之间找到平衡。

2. 时间压力:新闻报道常常面临时间压力,这可能导致粗疏和不准确的报道。

3. 信息源真实性: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判断信息源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

4. 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挑战: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给新闻伦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如何在信息泛滥和谣言传播的环境中保持准确和客观的报道。

五、新闻伦理的重要性和影响- 新闻伦理的存在和遵守,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维护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 高度重视新闻伦理的媒体机构通常能够赢得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提升自身的声誉和竞争力。

六、总结- 新闻伦理学是研究新闻媒体道德规范和义务的学科,其基本原则包括事实真实准确、公正客观、避免不当干涉、尊重隐私权以及社会责任。

- 在新闻伦理实践中,新闻从业人员常常面临利益冲突、时间压力、信息源真实性和新媒体挑战等困境。

新闻传播学新闻伦理与法律知识点总结

新闻传播学新闻伦理与法律知识点总结

新闻传播学新闻伦理与法律知识点总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其中新闻伦理与法律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它们不仅规范着新闻工作者的行为,也保障着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接下来,让我们系统地梳理一下这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一、新闻伦理的内涵与基本原则新闻伦理,简单来说,就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真实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工作者必须以客观、准确的态度报道事实,不得虚构、夸大或隐瞒关键信息。

任何违背真实原则的新闻报道都可能误导公众,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2、公正原则新闻报道应秉持公正、平等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

在涉及争议性事件时,要给予各方平等的发声机会,避免主观偏见和歧视。

3、客观原则新闻工作者要尽可能地排除个人情感、利益和偏见的影响,以中立的视角呈现事实。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主观判断,但主观判断应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

4、公共利益原则新闻传播应当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闻报道不仅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要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尊重隐私原则在获取和报道新闻时,要尊重个人的隐私权。

除非涉及公共利益或当事人自愿公开,否则不得擅自披露他人的私人信息。

二、新闻伦理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尽管新闻伦理有明确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诸多失范现象,如:1、虚假新闻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一些新闻工作者编造或歪曲事实,制造虚假新闻。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的信任,破坏了新闻行业的声誉。

2、有偿新闻接受贿赂或其他利益,为特定个人或组织进行宣传报道,违背了新闻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3、低俗新闻过度追求娱乐化,报道低俗、庸俗的内容,降低了新闻的品质和社会价值。

4、侵犯隐私未经授权擅自公开他人的隐私信息,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和伤害。

造成新闻伦理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商业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牺牲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学

新闻伦理学

新闻伦理学笔记整理●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事实新闻界开展的三个活动: 在新闻界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有偿不闻: 所谓有偿不闻,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过程中或者是借舆论监督之名,接受或变相接受被监督方的贿赂而使舆论监督活动中止或改变的行为。

有偿不闻的实质是新闻敲诈。

构成有偿不闻至少包含三个要素:第一,有偿不闻的前提是“有偿”。

第二,有偿不闻的手段是“舆论监督”。

第三,有偿不闻的结果是舆论监督的“中止”或“改变”。

有偿新闻的治理办法: 1.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切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2.严格队伍管理,严肃宣传纪律,规范舆论监督行为。

3.加强行业自律和媒体他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媒介歧视: 所谓媒介歧视,是指传媒不能够平等地对待分布于不同社会地位维度上的人群,歧视弱势群体即处于阶层低端和社会边缘位置的人群。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新闻伦理学: 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产生与形成规范的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

其内容包括:新闻道德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道德的内容、规范、作用;新闻道德与新闻法制、公共道德的关系、新闻道德的修养等。

●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

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无中生有、虚构新闻是最恶劣的新闻造假方法。

●虚假广告: 假广告,就是指广告内容是虚假的或者是容易引人误解的,一是指商品宣传的内容与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质量不符,另一就是指可能使宣传对象或受宣传影响的人对商品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的联想,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商品宣传。

这类广告的内容往往夸大失实,语意模糊,令人误解。

新闻法规与伦理考试重点

新闻法规与伦理考试重点

新闻法规与伦理考试重点第一章以法治国与新闻法治1、新闻的时代价值(简答题)①新闻的信息传递作用②新闻的记录历史功能③新闻的服务娱乐价值④新闻的文化积淀功能⑤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2、中国新闻法治的现实困境(简答题)①法治国家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新闻立法的滞后②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的严重失衡③新闻活动中法律是非界限的模糊3、新闻法治为何如此艰难(论述题)P13①精神产品的特殊性与社会稳定②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自卫与舆论监督的下场③若干具体因素:立法条件不成熟、平等原则未被确立、具体问题未解决4、新闻法治的必要性(简答题)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新闻活动的法律要求②新闻报道中的违法现象令人关注③新闻法治是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要求④层出不穷的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要求新闻法治⑤世界范围内的新闻发展趋势要求新闻法治5、新闻法治的可能性①新闻法治的良好社会环境②新闻法治的法学和新闻学基础③新闻侵权诉讼客观经验的积累④一大批专家学者已经开始新闻传播法学的拓荒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第三章新闻法律关系6、新闻法律关系的特点(简答题)①它是符合新闻法律规范的要求,并接受新闻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②必须是在新闻活动中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新闻法律关系是规定是规定当事人之间在新闻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7、法律调整机制的特征(简答题)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②具有规范系统性③具有国家意志性④具有复杂性8、新闻法律关系中的五个主体(简答)①新闻媒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媒体②新闻记者是最关键的主体③政府是特殊的主体④公民是最普遍的主体⑤法人是最具成长性的主体9、新闻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智力劳动成果10、权利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障,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简答)①享有权利的人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②享有权利的人有权要求他人作出一定的行为③享有权利的人有权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停止非法侵害。

当这种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他有权要求法律出面干涉,通过国家强制力帮助他实现其权利。

第四章新闻权利的享受11、我国《宪法》中关于新闻权利的规定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简答)①对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法律主体的确认②对新闻自由进行比较明确的规定③明确对妨碍新闻自由的行为进行制裁。

新闻伦理学知识点

新闻伦理学知识点

新闻伦理学知识点新闻伦理学是新闻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新闻报道中的道德标准和原则,引导新闻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保持公正客观,推动社会进步。

以下是新闻伦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工作者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公正地报道事实。

报道中的信息应当经过核实确认,避免夸大、虚构或篡改。

新闻工作者应当尽力还原事实真相,不得编造、歪曲事实。

二、平等原则平等原则要求新闻报道应当公正、平等对待各方观点和立场。

不应当偏袒某一方,不得歧视任何群体或个人。

新闻报道应当客观中立,避免主观偏见和人身攻击。

三、敏感性原则敏感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要考虑到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

避免传播不当、低俗或侵犯他人隐私的信息。

尊重社会脆弱群体,不进行负面报道或挖苦调侃。

四、隐私权原则隐私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新闻报道时应当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在报道中避免公开个人隐私、家庭生活等私人信息,尤其是未成年人的隐私要加以保护。

五、公共利益原则新闻报道应当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新闻工作者应当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报道引导公众舆论,服务社会大众,不得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

新闻伦理学知识点包括真实性原则、平等原则、敏感性原则、隐私权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是新闻从业者必须遵守的职业准则。

只有遵循伦理原则,新闻报道才能实现社会价值,消除不良影响,维护新闻行业的正常秩序。

新闻传播学的学子们应该深入学习新闻伦理学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为传播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闻法规与伦理》期末重点

《新闻法规与伦理》期末重点

《新闻传播法学》复习资料整理一、判断改错题1、P26-302、P60我国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新闻媒体、新闻记者、政府、公民和法人五类。

3、P65新闻法律关系的客体包含物、行为、非物质财富三方面。

4、P84-885、P88二、简答题、名词解释题1、新闻的时代价值:P1①新闻的信息传递作用②新闻的记录历史功能③新闻的服务娱乐功能(A生活服务功能B娱乐服务功能C益知功能)④新闻的文化积淀功能⑤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2、中国新闻法治的现实困境:P9①法治国家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新闻立法的滞后②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的严重失衡③新闻活动中法律是非界限的模糊(A新闻从业者在法律是非界限上的模糊B非新闻从业者在涉及新闻传播活动时法律是非界限的模糊C一些新闻从业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涉及操作违法)3、新闻法治的必要性:P16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新闻活动的法律要求②新闻报道中的违法现象令人关注③新闻法治是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要求④层出不穷的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要求新闻法治⑤世界范围内的新闻发展趋势要求新闻法治4、新闻法治的可能性:P20①新闻法治的良好社会环境②新闻法治的法学和新闻学基础③新闻侵权诉讼客观经验的积累④一大批专家学者已经开始新闻传播法学的拓荒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5、法律关系及其核心内容:P56①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②法律关系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生产关系或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③法律关系的产生以法律规范为前提,没有法律规范就没有法律关系,而法律规范的核心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具有权利和义务内容是将法律关系从诸多社会关系中区分开来的最为重要的标记。

④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6、新闻法律关系:P57①新闻法律关系是由新闻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当事人在新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②新闻法律关系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符合新闻法律规范的要求,并受新闻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

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学人文学院 2011级新闻1班靳茜一、名词解释1 “侵扰悲痛”:是“指记者在意外及不幸事故发生后,侵扰一些因该意外或事故而悲伤的人(主要指亲友丧亡者)。

”以致给受害者及其亲友带来心理、人格、尊严等多方面的伤害。

,2 “知情同意”原则:在受众媒介素养相对有限的中国,“知情同意”原则在报道介入之前,提示受访者一旦接受采访可能的后果与风险,对受访者权利给予了深入阐明与深度保护。

, 3“平衡报道”原则:“要求从微观上保证每一篇新闻的真实,从宏观上保证新闻整体布局能符合实际,能如实地描绘社会上某一群体图景。

”4“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

语言特征:它的语言往往是煽情式的,力图激起公众对当事人憎恨或者同情一类情绪。

它有时会采取‘炒作’的方式,即由诸多媒体连手对案件作单向度的宣传,有意无意地压制了相反的意见。

5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与误导广告。

5“新闻偏见”:在新闻大背景下,偏见是指对新闻所作的不公正的、不诚实的、自私的、不平衡的或者误导性的歪曲。

“典型的新闻偏见”概括为新闻过分呈现高层官方的声音,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政治或社会精英上,少数群体明显被边缘化乃至污名化等等。

8 隐私权:一般指公民享有私事保守秘密的权利,个人的私生话可以拒绝记者采访、拍照和公开播放,以保护个人生活的安宁。

9 新闻侵犯隐私权:是指在新闻作品中公开他人隐私而是他人隐私受到伤害的行为。

从方式来看主要有:1)未经当事人允许,公开采访对象在个别交谈中谈到的个人私事。

2)在非公共场合,未经当事人允许或向当事人表明身份进行拍照、电视摄像、录音。

3)私拆个人信件和窃听电话以获取新闻等等。

10 公众兴趣:是指公众对国家高级公务员或社会知名人士心理上的关注及由此产生的了解、知情的愿望。

11 诽谤:是指通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来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湛师新闻伦理学考试复习提要

湛师新闻伦理学考试复习提要

《新闻伦理学》考试复习提要名词解释“侵扰悲痛”:是指记者在意外及不幸事故发生后,侵扰一些因该意外或事故而悲伤的人(主要指亲友丧亡之后)以致给受害者及其亲友带来心理、人格、尊严等多方面的伤害。

“知情同意”原则:在受众媒介素养相对有限的中国,“知情同意”原则在报道介入之前,提示受访者一旦接受采访可能的后果与风险,对受访者权力给予了深入阐明与深度保护。

“平衡报道”原则要求从微观上保证每一篇新闻的真实,从宏观上保证新闻整体布局能符合实际,能如实地描绘社会上某一群体图景。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典型的新闻偏见”:概括为“新闻过度呈现高层官方的声音,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政治或社会精英上,少数群体明显被边缘化乃至污名化等等”。

(包括医生群体)“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对要求刊登新闻者索取一定费用的新闻,它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在90年代日益泛滥,成为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严重的问题。

“隐私权”:关于隐私权,一般指公民享有私事保守秘密的权力、个人的私生活可以拒绝记者采访、拍照和公开传播、以保护个人生活的安宁。

“公众兴趣”:公众兴趣是指公众对国家高级公务员或社会知名人士心理上的关注及由此产生的了解、之情的愿望。

“公正评论”:公正评论,又称“诚实评论”,其前提是承认公众对于社会的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对于一切进入公共领域的事物享有自由评论的权利。

复习要点: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概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案例阐释)一:政治需要,公开造假二:于己不利,隐匿真情三:宣传典型,任意拔高四:屈从压力,写昧心稿五:唯利是图,编造新闻六:粗枝大叶,调查不实七: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八:知识贫乏,不懂装懂九:合理想象,添枝加叶十:偷梁换柱,移花接木防止虚假新闻的道德诉求在产生虚假新闻的原因中,从想象上看,虽然大量表现为新闻工作者思想和工作作风上的主观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却在于政治上和社会上的原因。

湖北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传媒伦理学重要理论解析

湖北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传媒伦理学重要理论解析

湖北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传媒伦理学重要理论解析在新闻学领域中,传媒伦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探讨了媒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道德规范。

本文将对湖北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中的传媒伦理学重要理论进行解析。

以下是几个传媒伦理学中的核心理论。

第一、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媒体在提供信息时必须真实、准确、透明,切实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媒体应该事实查实、权威论证,尽量避免不实传闻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此外,媒体还应该对信息来源进行评估和验证,确保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只有真实的报道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维护媒体形象和社会公信力。

第二、公众利益原则公众利益原则是指媒体在报道时应当优先考虑社会大众的利益,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社会、民生等公共领域问题。

媒体应该报道那些对公众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及时、客观、全面地传递给公众,帮助公众理解和参与其中。

此外,作为新闻从业者,媒体人还应当担负起监督政府、揭露社会问题的责任,通过报道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平衡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平衡是传媒伦理学中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当尊重他人的隐私权,避免侵犯他人的个人隐私。

然而,作为公共舆论的传播工具,媒体也有权利追求新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维护新闻自由的权利。

因此,在报道时,媒体应当在兼顾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他人隐私的侵犯,避免以牺牲他人权益为代价。

第四、道德的新闻呈现道德的新闻呈现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媒体应当注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遵循。

媒体应当尽量减少暴力、血腥的图像和内容,避免对公众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

此外,媒体也应该尊重各方的人格尊严,对信息的传播进行适度的审慎,避免恶意中伤和造谣传播。

只有通过道德的新闻呈现,媒体才能维护公众的道德伦理观念,起到良好的社会引导作用。

第五、道德忠诚和社会责任道德忠诚和社会责任是传媒伦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它要求媒体人要具备良好的媒体素养和道德品质,不能为了个人私利而牺牲公共利益。

新闻伦理与法规知识点重点讲义资料

新闻伦理与法规知识点重点讲义资料

新闻伦理与法规知识点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即广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宪法》的有关规定、有关法律、有关行政法规与规章等各种法律规范性文件。

狭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专门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部法律。

在我国,近十几年来新闻界内外呼吁早日出台的新闻法,是指从狭义上理解的新闻传播法,即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调整与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

新闻传播法规的渊源,即新闻传播法规的各种表现形式,主要有法律、判例、习惯和条约等。

在我国,新闻传播法规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与法规、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等。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宪法。

宪法是由最高国家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宪法》对新闻事业所作的原则性的规定,是新闻法规的主要渊源和新闻立法的法律依据。

二是法律。

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其法律地位与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

在我国,现行《刑法》、《民法通则》等为数不少的法律中都含有与新闻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有关的规定。

三是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与批准,称为条例、实施细则等。

在我国,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大部分是行政法规,如1997年1月发布、2001年修订后重新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1997年8月发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

四是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其他直属机构制定,称为规定、命令等,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国务院新闻办和信息产业部联合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

新闻传播法制,是指新闻传播法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新闻传播法制的定义,就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重庆市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新闻报道与传播伦理解析

重庆市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新闻报道与传播伦理解析

重庆市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新闻报道与传播伦理解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和传播伦理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新闻学专业的考研复习资料中,新闻报道与传播伦理解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内容。

本文将通过对重庆市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中的新闻报道与传播伦理进行解析,探讨其对于新闻行业发展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一、新闻报道伦理解析新闻报道是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报道过程中遵守伦理准则是必不可少的。

重庆市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对新闻报道伦理的解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与真实性新闻报道的第一准则是客观性和真实性。

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应本着真实客观的原则,即不虚假、不夸大、不歪曲事实。

重庆市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指出,新闻报道不仅要报道事件发生的事实,还需要提供多方观点,展示全面客观的真相。

只有通过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传播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2.隐私权和名誉权重庆市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明确指出,新闻报道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相关人员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在报道时,需要避免使用冒犯性或伤害他人声誉的词语,不得公开他人的私人信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

3.新闻价值观新闻报道应当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念,重庆市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指出,新闻伦理要求新闻报道应该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传递正能量,不宣扬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

新闻媒体在报道中还应该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人道关怀等价值观念,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二、传播伦理解析传播伦理是指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应遵守的道德准则。

重庆市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对传播伦理进行了详细解析,并强调其在新闻行业中的重要性。

1.真实、准确、完整重庆市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明确指出,传播伦理要求信息传播应坚持真实、准确和完整的原则。

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应尽量确保所传递的信息真实可信,并做到严谨核实,避免出现错误的情况。

同时,信息的传播还应包括全面的背景和所需相关信息,避免断章取义或混淆视听。

2.公正、平衡、公开公正、平衡、公开是传播伦理中的重要原则。

山东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传媒伦理与法律知识点总结

山东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传媒伦理与法律知识点总结

山东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传媒伦理与法律知识点总结在新闻学的学习过程中,传媒伦理与法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点。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或是传媒领域的学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伦理道德素养和法律知识。

本文将对山东省考研新闻学的传媒伦理与法律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一、传媒伦理知识点1. 传媒伦理的概念及意义传媒伦理是一种道德规范,基于公正、真实、可靠、负责任等原则,约束传媒从业者的行为。

它的意义体现在维护社会公众的权益,提升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等方面。

2. 新闻伦理的核心原则新闻伦理的核心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公正性原则、独立性原则、负责任原则、权责平衡原则等。

新闻从业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这些原则,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 新闻伦理面临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传播形式多样化,传媒伦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例如,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等。

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勇于面对这些挑战,坚守传媒伦理原则,维护社会秩序。

二、传媒法律知识点1. 传媒法律的概念及作用传媒法律是调整和规范传媒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它的作用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规范传媒从业人员的行为,并维护社会秩序。

2. 媒体监管的法律依据媒体监管是指国家对媒体的管理和监督,是保证媒体从业人员遵守法律、不违法乱纪的重要手段。

媒体监管的法律依据包括《基本法》、《新闻法》、《广告法》等。

3. 新闻报道的法律原则新闻报道应当遵守法律的相关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尊重个人隐私权原则、维护社会稳定原则等。

传媒从业人员在报道时务必遵循这些原则,避免违法行为。

4. 诽谤与名誉权保护诽谤是指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会侵犯被诽谤者的名誉权。

在新闻报道中,传媒从业人员应当正确运用新闻报道的责任与权利,避免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5. 著作权与版权保护著作权是对文学、艺术、科技作品等享有的权益。

版权保护则是指对媒体作品的独立权益保护。

传媒从业人员在使用他人作品时,应遵守著作权和版权法律规定,尊重他人的创作成果。

新闻伦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伦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xīnwén)伦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xùlùn)第一节:1.世界(shìjiè)上最早的新闻自律组织是1916年在瑞典(ruì diǎn)成立(chénglì)的报业荣誉法庭。

2.1766年瑞典议会通过报业自由法案。

这是世界上最高新闻法规。

第二节:1.(名解)新闻伦理学——是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形成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新闻学与伦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媒介是新闻职业道德的载体。

3.(判断题)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伦理学的关系,不是等同关系而是因果关系,有了新闻职业道德现象之因,才有新闻伦理学之果。

4.(论述题)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在矛盾性。

新闻事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与生俱来的事业性和商业性的双重性质。

新闻业总是处在一种公益和私利的矛盾运动之中,事业性质要求其在传播活动中,充分考虑“进步的文化事业”的要求;产业性又要求其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商业利益,在经济上进行产业化运作。

第二章1.(简答)新闻职业道德的特点:(1)从发展的历史看,新闻道德产生的时间晚,但发展的速度快。

(2)从地域和形式上看,新闻道德受到全世界关注和重视,而且大多制定了成文的道德准则。

(3)从受传统道德的影响看,新闻道德受“史德”的影响最深。

(4)从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上看,其原则规范既有受新闻自身规律支配的普遍性,又有受一定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制约的阶级性。

(5)从新闻道德自律的目的看,其规范的制定是为了救自身之弊。

第三章1.(判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是我国新闻道德自律信条。

2.社会责任理论是西方新闻信条的理论基石。

3.洪仁玕,他在《资政新编》关于“太平天国之办报条陈”中谈到“兴各省新闻官”时说:“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

强调了新闻官的人品问题。

4.王韬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一文中谈到“顾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选”的问题。

新闻伦理与法规复习

新闻伦理与法规复习

新闻伦理与法规复习授课人:路鹃Email:ldayan@一、绪论伦理= 正确VS. 正确的决定伦理问题是对与对的问题对vs 对的决定=伦理两难对vs 错的决定= 道德诱惑⏹做一个好的决定,而不是一个¡°对¡±的决定⏹好的决定基于逻辑和理性以及全面的考虑。

做出決定伦理决策模型权威法律, 父母, 老板、规定,(外在规范)博克模式Bok¡¯s Ethical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问自己:你对你选择的行为的内心感觉如何?⏹问专家:是否存在另一种能达到同一目标而不会引发伦理问题的行为方式?⏹问相关人:我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相同题材不同选择学习本课:案例分析方法二、新闻伦理的两难悖论⏹隐私权界说。

⏹美国学者瓦伦和布兰代斯在1890年发表《哈佛法学评论》的《隐私权》一文,奠定了隐私权的法理基础。

⏹隐私权的诞生。

⏹罗伯逊诉罗切斯特折叠箱公司案纽约州隐私权诞生。

⏹隐私权成为公认的基本人权。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名誉和荣誉不得加以攻击。

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

¡±⏹1966年《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加以任意或非法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非法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

何谓隐私权⏹隐私权:公民个人和死者所享有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人格权。

⏹个人信息的保密⏹个人生活不受干扰的权利A⏹个人私事决定的权利¡°我们都是法律的奴隶,正因如此,我们才是自由的,如果没有法律所强加的限制,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结果必然是因此而造成的自由毁灭¡±。

新闻伦理与法规_复习资料

新闻伦理与法规_复习资料

新闻伦理与法规一、名词解释。

1、新闻道德:新闻从业者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主要用来调整新闻媒体与社会、新闻媒体相互之间、新闻媒体与新闻从业者以及新闻从业者个体之间的关系。

2、新闻伦理:Media ethics伦理的一种,主要指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求而拟定的成文或不成文规范。

它是由新闻界的“伦理准则”衍变而生,具非官方、非法律性质;是无强迫性、无处罚条例,积极求诸从业人员高度道德感和责任心的专业准则。

新闻伦理始于美国。

3、新闻伦理学:《新闻学词典》解释为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产生与形成规范的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

其内容包括:新闻道德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道德的内容、规范、作用;新闻道德与新闻法制、公共道德的关系、新闻道德的修养等。

4、法的制裁: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照法律对违法行为人追究法律责任所采取的惩罚性措施。

分为司法制裁和行政制裁。

5、新闻传播法:广义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所有法律条文及法规、规章的总和。

狭义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法律。

6、纪律:政党、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约束自身成员的强制性行为规范。

纪律是法律的补充。

与法律的区别在于性质,制定者,制定程序,强制力及适用范围方面。

7、美国报纸编辑协会:ASNE(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8、有偿新闻:新闻机构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

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

有偿新闻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

有偿新闻是任何意识形态,任何社会制度的新闻从业人员都不耻的行为。

9、虚假新闻: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务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10、新闻法学:是随着中国新闻法制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20世纪80年代中叶,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制定《新闻法》,集结了一批新闻法学的初创者来着手研究新闻法的各种问题,至今不过十五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伦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1.世界上最早的新闻自律组织是1916年在瑞典成立的报业荣誉法庭。

2.1766年瑞典议会通过报业自由法案。

这是世界上最高新闻法规。

第二节:
1.(名解)新闻伦理学——是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形成及其
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新闻学与伦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媒介是新闻职业道德的载体。

3.(判断题)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伦理学的关系,不是等同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有了新闻职业道德现象之因,才有新闻伦理学之果。

4.(论述题)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在矛盾性。

新闻事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与生俱来的事业性和商业性的双重性质。

新闻业总是处在一种公益和私利的矛盾运动之中,事业性质要求其在传播活动中,充分考虑“进步的文化事业”的要求;产业性又要求其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商业利益,在经济上进行产业化运作。

第二章
1.(简答)新闻职业道德的特点:
(1)从发展的历史看,新闻道德产生的时间晚,但发展的速度快。

(2)从地域和形式上看,新闻道德受到全世界关注和重视,
而且大多制定了成文的道德准则。

(3)从受传统道德的影响看,新闻道德受“史德”的影响最深。

(4)从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上看,其原则规范既有受新闻自身规律支配的普遍性,又有受一定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制约的阶级性。

(5)从新闻道德自律的目的看,其规范的制定是为了救自身之弊。

第三章
1.(判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是我国新闻道德自律信条。

2.社会责任理论是西方新闻信条的理论基石。

3.洪仁玕,他在《资政新编》关于“太平天国之办报条陈”中谈到“兴各省新闻官”时说:“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

强调了新闻官的人品问题。

4.王韬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一文中谈到“顾秉笔之人,
不可不慎加遴选”的问题。

5. 新闻学研究会主任徐宝璜在他那本1919年出版的被称为“破天荒”的著作《新闻学》中,把“提倡道德”作为报纸的六大职务之一提出来。

6..“新闻学研究会”导师、著名记者邵飘萍著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于1923年出版。

这是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

作者在论述“外交记者之资格与准备”这个问题时,把“品性”作为第一要素,揭示了“品性”在“记者资格”要素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7.1941年,曾留学日本的新闻学者任白涛的《综合新闻学》出版了。

在这部著作中,他以“新闻事业道德”为题,用3万字左右的篇幅,以专章论述,再进了一步。

此章包括八个部分。

这是我国报人、学者第一个用专章论述新闻伦理道德的文字。

8.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批评了一种违背新闻道德的现象---闭门造车,信口以谈。

9.《访员应守之金科玉律》是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雏形。

第四章
1.梁启超的新闻理论思想。

(1)最早提出“喉舌”理论。

(2)办报者需明办报之责任。

(3)最先提出为报者有史家之品格
(4)办报者须明办报之良法。

2.孙中山的新闻理论思想。

(1)记者应该抱定真理,矢志不渝,用理想和真理引导国民。

(2)记者要宣传好理想和真理,就应该有“至诚”的品质。

(3)记者要主持公道,要具有公正的品格。

(4)最早提出并强调党报思想,也是最早提出记者以宣传主义,宣传理想为天职的人。

3.徐宝璜是我国最早提出“广告道德”的理论家。

他提出的广告道德重要包括三个方面:(1)新闻与广告分开。

(2)登载正当广告。

(3)树立广告之信用。

4.(论述题)史家办报思想。

P99
“史家办报”思想一直是我国资产阶级新闻道德思想的主流,最早由梁启超提出。

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记者要像史家一样,忠于事实,不虚美,不隐恶,不带个人色彩。

其地位态度为超越的,独立的,客观的。

二是,记者要
像史家一样为忠于事实而不屈不饶。

独立不移,舍生取义。

三是,记者要像史家一样具有出色的文采。

总之,“史家办报”理论要求新闻记者不仅要有史德而且要有史识和史才。

这一理论虽然存在某些缺陷,但是对于加强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尊重事实,刚直不屈的品质有积极的作用。

5.“三贴近”原则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6.“新闻界的三项学习教育”是指:(1)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3)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第五章
一、列宁的新闻伦理思想
1.党性原则是物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2.党的报刊必须坚持人民性的原则
·人民性的原则:站在人民立场上,为老百姓说话,通俗化,启发群众。

二、1991年1月制定的,即中华全国新闻工作协会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2通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新闻行业有意制定的业内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四、新版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七条要求: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4.发扬优良作风
5.坚持改革创新
6.遵纪守法
7.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第六章
一、马克思的“报刊的有机运动”:真实与时效的矛盾性。

(例子:如何报道一个地区的贫困生活)
二、新闻的真实是指报道事实的真实。

(不允许合理想象)
文学的真实是指反映生活、反映自身感受与情怀的真实。

(允许合理想象)
第七章
一、有偿新闻的危害
1.有损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2.有损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3.有损新闻单位的经济利益
4.不利于新闻队伍建设
二、如何处理有偿新闻
·禁止有偿新闻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方法:1.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2.严格执行“规定”(《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坚持新闻经营“两分开”;
·“两分开”指:一是新闻报道与经营分开;二是新闻采编队伍与经营队伍分开
3.坚持层层把关,努力净化版面;
4.坚决查处有偿新闻,不断弘扬廉洁新风;
5.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抓源头:走出拜金主义。

第八章
一、有偿不闻的定义:指新闻从业人员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过程中或者是借舆论监督之名,接受或变相接受被监督方的贿赂而使舆论监督活动中止或改变的行为。

二、有偿不闻的构成至少包括三个要素:
1.有偿不闻的前提是“有偿”;
2.有偿不闻的手段是“舆论监督”;
3.有偿不闻的结果是舆论监督的“中止”或“改变”。

三、有偿不闻的实质是:新闻敲诈。

第八章
一、虚假广告的特征
1.行为的违法性
2.内容的不真实性
3.手段的欺骗性
4.主体的复杂性
二、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和可能承担的责任。

1.虚假广告的行政责任(停止发布虚假广告,并在原媒介上刊登道歉声明,及罚款)
2.虚假广告的民事责任(罚款:广告费用的50倍)
3.虚假广告的刑事责任(主要是判刑与罚款)
第九章
一、自杀新闻的种种失当
1.刊登遗书、遗照、现场照片、详尽描写自杀过程等;
2.缺乏对危机干预机构、危机救助措施的报道;
3.渲染式、煽情式的自杀报道(把自杀行为闹剧化、娱乐化);
4.对自杀报道的归因过于简单。

二、自杀报道中媒体责任的议题构建层面:从“自杀事件”引向“自杀问题”
·不渲染、炒作自杀个案,谨慎报道、理性剖析,以启迪受众、尊重生命。

第十章
一.【简答】人文关怀确实的表现:
1.人文关怀的泛化和简称;
2.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
3.对隐私报道不慎重;
4.对灾难报道缺乏人性化关怀;
5.对女性的不尊重。

二.新闻“人文关怀”应该体现在那些方面?
1.敬畏生命,充满爱心,把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放在第一位;
2.设身处地,尊重当事人,他们就是父老乡亲、兄弟姐妹;
3.向弱者倾斜,多一份牵挂,营造平衡的舆论环境;
4.担当责任,为公众谋利益,成为社会文明的标杆。

三.媒介歧视:是指传媒不能平等的对待分布于不同社会地位维度上的人群,歧视弱势群体及处于阶层低端和社会边缘位置的人群。

媒介的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政治歧视、种族歧视
四.煽情:通过某种方式激发感情,就是利用某种事情或事物来调动感情。

媒介煽情恶俗化的深层原因:资本是幕后推手。

第十一章
一.新闻炒作:是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提供者或者新闻传播者有意识的介入其中,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的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

新闻炒作的基本特点是:预谋性、轰动性和商业化。

二.道德的特点:1.阶级性 2.继承性
三.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