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性理论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样题及答案
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样题2课程名称:《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专业:社会学年级/班级:课程性质: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阅卷人签名-----------------------------------------------------------------------------------------------------------(本试卷为开卷/闭卷考试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24分1、方法论关系主义2、《否定的辩证法》3、交往行动4、符号权力二、概念辨析(每题10分,共20分1、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2、社会性别(Gender和性别(Sex三、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1、简述吉登斯对“结构的二元性”的基本看法。
2、简述布迪厄对“场域与惯习”关系的基本看法。
3、简述现象学社会学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四、论述题(共20分试在叙述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的基础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样题2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课程名称:《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专业:社会学年级/班级:课程性质: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阅卷人签名-----------------------------------------------------------------------------------------------------------(本试卷为开卷/闭卷考试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24分1、方法论关系主义这是布迪厄提出的一个概念。
与所有方法论上的一元论不同,布迪厄主张关系的首要地位。
在他看来,二元论式的抉择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常识性观念,这正是社会学必须从自身中祛除的。
(3分这种常识性观念植根于我们使用的语言本身,而它则“更适于表达事物而不是关系,呈现状态而不是过程”。
当代西方社会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评析
当代西方社会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评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评析当代西方社会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探讨其在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提出并发展一种结合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思潮。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理论,旨在寻求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对于理解和应对当前的全球环境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首先回顾生态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其理论渊源和演变过程入手,揭示其作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批判与超越,如何逐步发展成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政治思潮。
随后,本文将分析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包括生态优先、社会公正、基层民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以展现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生态社会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的实践应用和影响,包括其在环保运动、绿党政治、城市规划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实践案例,本文将揭示生态社会主义在应对环境危机、促进社会公正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潜在挑战。
本文将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分析其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其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绿色、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
通过本文的评析,我们希望能够为深入理解和研究生态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主义流派,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
它根植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同时汲取了生态学、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精髓,形成了一套旨在解决生态危机和社会不公问题的理论体系。
生态社会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质。
它指出,资本主义的无限扩张性和利润追求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在对自然的掠夺之上,忽略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社会主义强调,这种反生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导致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研究概述.
人的存在的实质是 ‚烦‛ ‚畏‛ ‚死‛
3.人道主义 (1)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
海德格尔:人道,指人的本质。人 道主义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无神论主 张)----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 场,后来才能说明自身。人按自己 的意志造成他自身
(1)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
“存在先于本质‛之不妥之 处:
把人的本质说成是由人的主观性 自行创造出来的 把人的存在和人本质绝对对立起 来,割裂开来
3.人道主义
(2)人道主义的自由观
A.自由是命定的 B.自由是绝对的
因为:上帝不存在,个人自由没有任 何行动的戒律和依;没有普遍的人 性,个人必须自己选择,自由认定; 没有客观必然性支配人
(四)萨特的存在主义
• 生平简介 1935年回巴黎。二战应征入伍, 40年被俘,关了九个月。52年入 法国共产党,55年来华访问。 64年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80年4月逝世
(四)萨特的存在主义
• 学术简介
著有50多本书,哲学著作:《存在与虚 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辩证理性批判》、《方法论问题》等 文学著作:中篇《恶心》、《墙》,长篇 《自由之路》,剧本《毕恭毕敬的妓 女》,独幕剧《间隔》、《肮脏的手》、 《苍蝇》等
(四)萨特的存在主义
1.存在主义产生的根源
(1)社会根源: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 被失败情结笼罩;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到 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思想根源:丹麦神秘主义者基尔凯郭 尔、意志主义者尼采和现象学创始人胡 塞尔 (3)科技的发展与滥用
(四)萨特的存在主义
(2)存在主义的基本特征
A.主张哲学研究‚个人‛ B.强调突出自我 C.提供绝对自由 D.有虚无主义性质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
对社会科学进行哲学探究的研究方法和立场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进行了综述分析。
当前的研究现状在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主要有四种研究方法和立场,分别是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和演化心理学。
实证主义是社会科学中最为传统和流行的研究方法和立场,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关注事实和数据的量化研究。
实证主义强调定量方法和实证数据,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验证假设和推断结论,追求客观和普遍的认识。
不过实证主义的弊端是无法涵盖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的主观经验,很难揭示社会现象的深层本质。
批判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和反思。
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现实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与人的意识和谋略密不可分的。
批判理论主张揭示社会现实的结构和力量,揭露不公正和剥削,并通过社会变革和民主改革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批判理论常常也被指责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不能成为社会科学真正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哲学流派,对现代主义的科学化和理性化进行了批判。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由权力、语言和文化建构的,批判规则和权力关系,关注记忆、词汇和故事的纷扰,强调个体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缺乏一致性和普适性,其批判和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有争议的。
演化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哲学的一种新兴方法和研究领域,它基于生态遗传学原理,探讨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演化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感受、决策和偏好都具有遗传基因和进化适应性的特征。
这一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的视角,它的价值和意义正逐渐受到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视。
当前的研究趋势当前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趋势是接受和融合多种方法和立场,目的是通过交叉学科和方法的融合来实现对社会现象的更深入和广泛的理解。
现代西方哲学(经典笔记)供考研参考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导论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产生的根源(一)社会思潮: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
(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产生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
(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涉及广泛范围、包括众多流派:1、范围广泛。
2、流派众多:(1)唯意志主义:以“重估一切价值,打倒偶像”为出发点,以高扬意志,贬抑理性为内容。
(叔本华、尼采为代表人物)(2)存在主义:以“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为主要内容。
(海德格尔、萨特)(3)科学哲学流派:以科学本身作为哲学的反思对象,以“证伪理论”、“范式理论”、“科学研究纲领”为主要内容。
(波普、库恩、拉卡托斯)(4)精神分析学说:以具体个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以“利比多”、“无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本我、超我)为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5)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早年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力图用黑格尔改造马克思。
(6)西方人权理论:以人权思想在西方的历史演变和当代的最新发展为研究对象。
(7)凯恩斯主义:以强调政府调节经济,超前消费和膨胀性金融政策为内容。
(8)新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强调经济私有化、鼓吹自由市场经济。
(9)未来主义:以当代新技术革命为背景,探讨全球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阶段,预测人类未来为内容。
(10)新功利主义: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利益,如何追求幸福和快乐。
(11)后现代主义:以崇尚多元,相对主义,不确定性为方法,强调否定、摧毁、解构一切。
(12)文艺心理学说:以心理分析方式从事文艺创作,文艺批判和研究的思潮。
(四)当代西方思潮的根源它根源于西方社会的经济生活,是西方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尖锐矛盾的反映。
比如等以反理性为特征的种种社会思潮,是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社会背景相适应的。
【免费下载】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刘少杰
目录导论 社会理性化的追求与反思第一章 马尔库塞的总体批判理论第一节 从理性批判到社会批判第二节 辩证理性与历史辩证法第三节 文明辩证法和爱欲解放第四节 单向度的社会第五节 自然革命与文化革命第二章 布迪厄的实践感理论第一节 学术生涯与思想来源第二节 实践理论第三节 象征权力的政治学第四节 教育、文化与社会再生产第五节 反思社会学的建构第三章 哈耶克的感性秩序理论第一节 学术生涯与理论著述第二节 知识观与方法论第三节 理性滥用的批判第四节 自由、规则与社会秩序第四章 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第一节 生平简介与思想观点第二节 消费社会中的物体系第三节 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第四节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五节 模拟社会第五章 特纳的身体社会学第一节 特纳与身体社会学的兴起第二节 身体社会学的哲学传统第三节 身体社会学的理论议题第六章 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第一节 生平、著述与思想来源第二节 考古学与谱系学方法论第三节 在疯癫与理性之间第四节 话语的构成第五节 规训社会中的权力控制第七章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第一节 社会理性化的追求第二节 认识的批判与批判的解释学第三节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四节 言语行为的理性基础第五节 交往行动与生活世界的合理化第六节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第八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第一节 生平与学术取向,第二节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第三节 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第四节 行动、身体与结构性原则第五节 现代性分析:时空伸延与社会的构成第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第一节 贝克的生平与主要著述第二节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第三节 简要评论第十章 福山的社会信任理论第一节 福山的生平及著述第二节 理论前提:批判与继承第三节 基本内容:“道德性社团”的社会信任第四节 简要评论第十一章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第一节 卢曼其人及其社会系统理论的特征第二节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第三节 社会进化与分化第四节 作为沟通和意义的社会第十二章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第一节 理论渊源第二节 弱关系的力量第三节 经济行动的弱嵌人性第四节 集体行动的阈值漫射模型第五节 影响与评价第十三章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第一节 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第二节 关系论、集体论与行动论第三节 互动论基础上的理论构架第四节 面对中国社会的社会资本研究第十四章 怀特等人的新经济社会学第一节 经济社会学的理论脉络第二节 怀特的生产市场理论第三节 布特的结构洞理论第四节 贝克的市场网络分析第十五章 鲍曼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理论第一节 鲍曼的生平与著述_第二节 现代性的检视与反思_第三节 后现代性社会学的建构第四节 全球化:失序的人类社会第五节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第十六章 埃利亚斯的历史社会学第一节 埃利亚斯的生平及其文明化理论第二节 “文明”的演进第三节 西方文明的社会发生第十七章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第一节 亚历山大与新功能主义第二节 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第三节 作为一般性话语的新功能主义所关注的议题第十八章 各种流派的性别社会学第一节 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第二节 性别社会化理论第三节 康奈尔的男性气概理论第四节 性别制度理论第五节 性别分层理论后记。
当代西方理论梳理之三吉登斯布迪厄科尔曼哈贝马斯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前面我们讲过,帕森斯在20世纪30年代综合了欧洲社会学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传统,也就是综合了孔德,迪尔凯姆以及韦伯等人的社会学传统,建立了结构功能主义,实现了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融合.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事实"的变迁,社会学理论主题的变换,社会问题的更新,迫切需要人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批判以至诠释社会学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从而在更加广阔的视野内实现了社会学理论的又一次融合:他不仅批判了美国的结构功能主义,法国的实证主义以及德国的人本主义等经典流派,而且还批判了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德国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美国的新功能主义,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结构化理论.下面我们分几个问题详细介绍.吉登斯的生平:1938年出身于英国北部的埃德蒙顿,1956年进赫尔大学,1959年进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61年以《当代英国的体育运动与社会》为题,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到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主讲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1966年吉登斯去了温哥华附近的西蒙弗雷泽大学任教,而后又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段时间虽然不长,但收获颇丰,因为正值美国的嬉皮士运动,美国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促使他思考必须用新的理论来阐述社会.1969年,应剑桥大学之邀,他返回英国任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74年获得博士学位.1984年出版了最有影响的代表作:《社会的构成》,当然,在此之前,也有一些作品问世,但影响不大,如1971年《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1976年《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1979年《社会理论的中心问题》等等;1984年后,又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著作.1985年《民族-国家与暴力》,1990《现代性后果》,1991《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如前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1,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总体上看,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主旨和目的.(1)试图超越帕森斯,寻求宏观与微观的整合.毫无疑问,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非常大,但吉登斯认为,我们却不能过高估计帕森斯的地位,他说:"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帕森斯的印迹,现在回头看来,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厌烦,也理所当然地招徕许多批评与贬毁."帕森斯"抽象含混"理论的原因就在于,他追求普遍适用的模式解释社会.吉登斯认为不能仅仅停留于宏观分析和宏观概括,而且也要进行微观分析,所以,在吉登斯著作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化,社会转型,现代性等宏观理论,也有关于个体心理结构,自我认同和情趣体验等微观层面的分析.(2)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寻求两者的有机整合.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客体主义主要代表,吉登斯认为过分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片面地用物理学,生物学原则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也是错误的.同时韦伯强调社会学的理解性,吉登斯认为也不全面,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社会问题.这一点与马克思走得很近.(3)也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主义,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第三条道路".吉登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情,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福利国家主义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必须寻求新的"第三条"道路.2,结构化理论内容(1)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应当用结构的"duality"取代哲学上的主客二元性理论.在他看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制约性,更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因此,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2)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也具有主观性.一方面,吉登斯指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和资源"(《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52),因而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它们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另一方面,吉登斯认为,结构的最主要特性却是主观性.因为"社会系统中的结构仅仅是一种人们头脑中的记忆痕迹"亦即结构观点.所以,吉登斯强调,这种结构观念引导着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P79~80,同上书)(3)社会行动的自觉性及其偶发性.一方面,与韦伯,帕森斯等人不同,吉登斯把社会行动看做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某种理想类型.因此,这样的行动就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二个层面,一是人们做某事所具有的意图,二是做这些事情的能力.另一方面,人们的行动将会不自觉地产生三种意外性后果:一是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后果.例如,某人进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窃的盗贼.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但是众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到的后果,即"集体无意识","历史无意识".第三种是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形成了人们认可的社会制度,即社会生活的制度化.也就是说,行动既是自觉性,能动性,也是偶然性,意外性,是二者的统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本身也是无意识后果的普遍存在.(4)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本身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和其他学者不同,吉登斯把制度理解为具有时空普遍性的实践活动,他说:"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社会的构成》80).正因为此,吉登斯认为,制度分析不应当研究具体情境中的个别行动,而应当研究社会行动.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规则的理解是一致的.他认为,结构就是规则与资源的总和,而规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下的日常接触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的构成》81)因此,离开实践的规则是不存在的.规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意义的构成和对社会行为的约束方面,因此,可以分为表意性规则,规范性规则,支配性规则.支配性规则同配置性资源如物体,商品等的结合,形成经济制度,同权威性资源如对行动者控制相结合,形成政治制度;表意性规则同语言符号相结合,形成了符号制度和话语方式;规范性规则经过条文化则形成法律制度.因此,结构化过程就是规则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发挥作用,其结果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建构.因此,结构二重性(规则及资源)与制度的多重性(政治,经济,法律,俗语等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社会转型理论吉登斯确定了社会结构化理论原则以后,很快就用这个原则分析了人类社会,形成了1985年《民族——国家和暴力》.1,社会转型的背景社会结构转型问题,是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以及帕森斯等人共同关注的话题.马克思从物质水平的发展变化阐述书会结构转型动力问题;迪尔凯姆将其称为社会分工的变化;韦伯则以为推动近现代社会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是思想观念等等.吉登斯认为,这些观点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就其实质而言都是把近现代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吉登斯认为,社会转型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家形态的变化. 2,社会转型的内容(1)国家的含义:国家这个概念,不同的思想家给予不同的理解和规定.吉登斯认为,国家就是其"一般意义"而言,"凡是国家都会牵涉到对其统辖的社会体系的再生产方面实施反思性的鉴控".(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1998,19)因此,国家不仅仅是监狱,法庭等机器;而是指社会体系,是具有反思性的社会体系,所以,国家必然具有社会结构的特征.他认为,"国家在地域上是有章可依的,而且还能够动员暴力机构来维持这种统治".国家是社会性质和暴力性质的统一.国家既然具有社会性质,那么就具有组织化以及制度化特征.(2)国家的形态.从历史上看,国家有三种历史形态: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以及民族国家.这三种国家形式依次更替,实质上是人类从一种结构形态向另一种结构转型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在生产的过程.一是传统国家.其主要特征是"分化",因为它的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力非常有限,以至于政治结构中的成员并不能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这样的国家如古希腊,中世纪的欧洲,中国封建帝国等等.在这个阶段,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同乡村中的被统治阶级出现了分离,也就是如马克思所说的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城市是统治阶级的聚集的地方,而农民牧民只能在乡村居住,这种形式表面上看似乎国家的控制权力是高度集中的,表面上看似乎国家能够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有效的控制.然而,吉登斯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城乡分离,阶级分化造成了形式的集中却很难进行有效地社会控制.二是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ist state).这是16,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也是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中介.在他看来,绝对主义国家的出现导致了欧洲的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行政力量的集中和扩张".如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各个国家纷纷削弱封建君主的行政权力,用地方行政长官制,中央政治机构设置等办法来进行有效地统治,从而扩大了统治范围,使城市和乡村纳入了国家统治的视野,乃至边陲地区.其次,"新的法律机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方面,"非个人方式适用于所有社会等级的法规日益增多",法律向普遍性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再次,国家加强了中央财政管理,税收征集更加严厉.在吉登斯看,绝对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为"民族――国家"的产生做了精神上,组织上和制度上的准备.三是民族国家.吉登斯人为,民族国家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依靠法律以及对内外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吉登斯的这个定义标志了民族国家队主要特征:全球性,垄断性和暴力性.在吉登斯看来,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特征包括四个方面,监控体系,私有财产,军事暴力和自然改造(民族――国家与暴力163-228)三,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吉登斯认为,国家形态的转型不仅仅只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宏观方面的变迁,而且也同时导致人们心理结构的变化.由此,他写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要研究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进而引起人们自我意识的深刻变化,然后又以变化了的心态去重构现代社会.1,现代生活的变化在现代性制度下,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空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时空分离(separation of time and space)..时空分离既是现代性动力之一,又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体验.他认为,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对他所处时代生存状态的体验,不同时代的人们生存状态不同,人们的时空体验也不尽相同.在前现代社会,时空观念都同特定的时空点,位联系在一起,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人们凭借媒体,交通运输工具,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存在的时空范围,而且出现了"不在场".首先,时间空虚化.时间逐渐地与确定的生活地点以及具体的社会行动脱离,成为具有超时空的时间虚设.如机械钟的出现导致了时间虚拟化.其次,空间空虚化,世界地图出现时,人们的空间观念发生了变化.再次,时空同时空虚化,而指向未来的理想时空,例如在2005年展望2010年等等.(2)抽离化机制(disembedding merchanism). 抽象化机制是与时空分离直接关联的现代性动力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时空分离的直接后果之一.所谓"抽离化",就是"挖出来"(lifting out),指人们超越时空限制而建立了远距离的社会关系.例如人们远隔重洋通电话或qq聊天,犹如面对面一样亲切,抽离化最本质的机制就是"抽象",有两种类型:一是符号标志,二是专家系统.无论是符号标志(比如货币)还是专家系统,都是以超越具体事物的限制,获得一般性和普遍性为标志.在吉登斯看来,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的形成必须借助于信任,没有信任,人们不可能在空虚化时空中进行交往与沟通.正因为信任同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如此密切相关,所以,当人类社会进入到晚期现代性时(late modernity),时空分离和抽离化走向了极端,信任也达到了极端.没有信任以及信任的丝毫移动都会导致现代性后果——灾难的发生.所以,他说,"在现代性条件下,信任和安全,风险和危险以种种具有历史独特性的方式而相互并存".(《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98,21)信任建立于虚空,风险寓于信任之中,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双重风险,所以现代是一把双刃剑.它迫使人们处于一种紧张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紧张状态就表现为现代性的第三种动力:反射性.(reflexivity)(3)制度的反射性.2,现代性后果现代社会及其产生的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毫无疑问,"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们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受安全和生活的机会."也就是说,按照吉登斯的看法,在某些领域和生活方式中,现代性降低了总的风险性.但是,"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本世纪变得尤为明显."在他看来,现代性也必然会导入一些先前年代所知甚少或者全然不知的新的风险参量,包括后果严重的风险.所以,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便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这部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现代性所导致的风险因素:第一,从风险的形式来看:一是核战争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的整体威胁风险;二是突发事件的不断增长而影响着每个人,例如全球劳动分工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交流的崩溃等等所产生的风险;三是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产生的风险,如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污染等;四是其它各种制度化风险环境的产生,如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等.吉登斯认为,在全球所有风险中,核战争显然是潜在的最直接和最可怕的风险,另外,吉登斯也认为,风险还可以作为封闭的,制度化的行动场所而存在,这主要表现在投资市场中.因为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以战胜对手,获取最大利润的活动,但是,由于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投资市场本身的缺陷也就是如贝克尔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必然导致制度化风险的存在.第二,从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来看有三种形式:首先,前现代社会存在风险的时候,宗教或者巫术就可以发挥作用,使危险的不确定性转变为"相对安全的感觉",但是在现代社会宗教和巫术在危险或者风险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其次,人们现在已经对许多风险逐渐了解和认同.再次,从终极意义上讲,专家已经失去往日的光环,没有任何一位是真正的,全能的专家,"专家和普通民众一样也不断地面临着风险."所以,风险的全球化,风险的普遍性已经成为一个不需要说明就能觉察到的问题.这种风险不仅超越了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区别,不仅超越了世界上各个地区之间的界限,而且更超越了所有社会和经济差别.在此基础上,吉登斯指出对待全球化风险问题,人们通常有四种策略,即"实用主义地接受现实态度,持久的乐观主义态度,犬儒式的悲观主义态度以及激进卷入式的态度."毫无疑问,吉登斯赞同这个观点,即"尽管我们受到严重问题的困扰,我们仍然能够而且应该动员起来以降低他们的影响或者战胜他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布迪厄(Piere Blaiduo,1930—2002)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1949年考上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2008-07-25 14:46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各种思潮迭起,理论流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表现出了八个不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1)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4)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6)理论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加;(8)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学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西方社会学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其不仅是各种思潮迭起,流派繁多,而且相互之间错综复杂,难以辨识。
其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表现:一是在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理论的关系上,相对狭隘的社会学理论愈来愈融会在更为宽泛的社会理论之中,社会学理论无论在理论旨趣和思维方式,还是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上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理论,以至于许多社会学家不再宣称自己从事的是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而是社会理论的研究;二是在主流与非主流理论的问题上,两者之间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不仅是由于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并逐步渗透到了各种主流社会学理论之中,从而形成彼此交错、相互交织的局面,而且也是由于主流社会学理论内部本身开始发生分化,其研究范式和理论形态再也很难维持长期以来的一贯统一的面相了。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主流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还是各种非主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在当代理论境遇和社会脉络(contexture)中,都开始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趋势。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至少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一、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当今社会科学中已是如此分化和多样,以至于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整体性,使理论研究变得支离破碎,而且也使主流社会学理论家难以对社会世界获得整体上的概念。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1、请结合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谈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如何体现,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必要性。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1、实证主义方法:强调社会与自然的相同性,运用实证的方法使社会科学成为和自然科学一样的实证科学。
2、人文主义及解释学方法:与实证主义相对,强调了对人文世界的意义必须进行“理解”,而理解是一个历史过程。
其中理解者的期望和设想是理解的出发点,只有理解者顺利地进行了他自己的假设,理解才是可能的。
3、社会唯实论:又称社会实在论,是与社会唯名论相反的一个观点。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虽然是有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4、社会唯名论: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
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5、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关系系统,在分析过程中,坚持整体决定部分、关系决定要素、社会结构决定人的方法。
功能主义围绕着“功能”来分析社会,认为社会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6、社会生物主义:社会生物主义的方法本质上是把生物进化论原则应用到社会领域,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其特定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但是,它并不是凌驾于人类科学发展之上的绝对的和独一无二的方法论,而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一、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掌握(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1、韦伯的影响继承方面:⑴、价值中立思想(在确定选题后,在调查研究中,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去搜索资料,应区分应然和实然的东西。
)⑵、方法论的个体主义⑶、社会现象只有通过“理想类型”才能把握批评方面:⑴、方法论基础不牢固,一些概念模糊。
对于社会行动,只强调社会行动与他人的关系,没有把握社会行动的意义。
舒茨认为社会行动的意义是复杂的,有层次性,而韦伯没有细分。
(社会行动的条件:①、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②、行动以他人为取向)⑵、韦伯在考虑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时,没有对两者进行真正区分。
舒茨认为主观意义涉及时间,而客观意义涉及符号和沟通(区分:主观意义,即行动主体对行动赋予的意义;客观意义,即行动主体的旁观赋予的意义。
)⑶、韦伯关于动机的认识含糊不清。
舒茨认为一般所谓的动机有两种含义:第一、人们努力实现的目标,即意图动机;第二、促使个人这样去做的原因,即原因动机。
⑷、舒茨认为韦伯关于意义和动机的关系的讨论模糊不清,从而使他关于社会行动的分析不明细。
他认为社会行动的核心要素是筹划,应该以影响他人来区分社会行动。
2、胡塞尔的影响(现代现象学的创始人)现象学的含义: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研究意识与客体的关系。
此处的意识是指先验的意识,客体是指观念中的客体。
继承方面:⑴、自然态度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之所以有秩序,是人们把它看做有秩序。
生活秩序的行动者从不加以质疑,采取自然态度,是人们整理的结果。
⑵、关于意识的本质胡塞尔认为,意识是一个过程,并不是存在于头脑中,存在于行动者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中。
外在世界只有透过人对它的意识才变得有意义。
批判方面:批判了胡塞尔的超验/先验设想,舒茨认为人们只有去体验经历才能把握世界。
二、舒茨的现象社会学思想1、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⑴赋予行动以意义①、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是具有时间性的,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3、中轴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 否定机械因果论或机械决定论 b. 否定中心论和相对主义 c. 承认社会系统多层性和决定因素多元性 d. 在动态变化中看问题:旋转着的中轴,中心与环绕因素的
动态关系 e. 中轴原理为划分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提供了方法原则
精选课件
4、后工业社会引起的社会变革
a. 经济结构转型 b. 社会权力结构转型 c. 从经济化转向社会化
精选课件
3、人的诞生与死亡
尼采:人不仅杀死了上帝也杀死了人自己; 福柯:现代知识树立起来的现代人也将随着现代性一
起消失
精选课件
五、权力的构成与实施
精选课件
1、权力与知识不可分
话语霸权与知识权力 言路断裂与专业权力 权力技术化与知识权力 求真意志与权力意志
精选课件
2、权力—人体—知识的三维结构精选课件三、本主义文化矛盾精选课件
1、三大领域的对立
a. 经济领域:利益最大化原则,非人化、异化 b. 政治领域:分离独立,个性自由与集权控制 c.文化领域:文化商品化
文化形式分裂 文化言路断裂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 d. 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结构失调?
精选课件
2、资本主义精神裂变
a.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双向亲合的观点 b.贝尔认为宗教冲动与经济冲动发生分裂冲突 c. 修复文化裂变的新宗教——公众家庭 d.如何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分化与整合?
精选课件
4、语言的异化
语言限制 语言分裂 语言扭曲 语言暴力 官话、套话、假话
精选课件
四、词与物、知识考古学
精选课件
1、把现实放到过程中展开
A.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论意义:把现实放到历史中考 察;知识社会学;历史社会学;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1、请结合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谈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如何体现,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必要性。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是:1、实证主义方法:强调社会与自然的相同性,运用实证的方法使社会科学成为与自然科学一样的实证科学。
2、人文主义及解释学方法:与实证主义相对,强调了对人文世界的意义必须进行“理解”,而理解就是一个历史过程。
其中理解者的期望与设想就是理解的出发点,只有理解者顺利地进行了她自己的假设,理解才就是可能的。
3、社会唯实论:又称社会实在论,就是与社会唯名论相反的一个观点。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就是一个由各种制度与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虽然就是有单个人组成,但就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就是由于集体的行为与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4、社会唯名论: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就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就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就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就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瞧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就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就是单纯的名称。
个人就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就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5、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瞧成就是一个关系系统,在分析过程中,坚持整体决定部分、关系决定要素、社会结构决定人的方法。
功能主义围绕着“功能”来分析社会,认为社会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6、社会生物主义:社会生物主义的方法本质上就是把生物进化论原则应用到社会领域,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其特定的形式与丰富的内容,但就是,它并不就是凌驾于人类科学发展之上的绝对的与独一无二的方法论,而就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
现当代西方思潮(概述)
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主要特点: (一)非理性主义倾向 (二)相对主义倾向 (三)人本主义倾向 (四)注重全球问题,关注人类未来发展
(一)非理性主义倾向
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古代的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反对近代的黑格尔的绝对理 性主义哲学,将人的意志、情感、冲动、欲望当作世界的本原,可 以产生和决定一切。认为人的本质在于意志,贬低理性。 受唯意志主义影响,作为后起之秀的弗洛伊德主义(泛性论)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情绪体验、人的绝对自由)、法兰克福(鼓 吹性解放、性自由)。
(1)这些思潮都不讲外界的客观存在,将人的情感、意志、本能看成是决 定性的; (2)否定理性和科学在认识中的作用;夸大本能、欲望、直觉、情绪在认 识中的作用;
(3)倡导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将他人和社会看成是个人发展的 障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成地狱的关系(克尔凯郭尔 、萨特 )。 (4)否定传统道德价值体系;宣传意志自由、选择自由,自己做自己的上 帝(尼采)
第二, 以一定的社会心理活动为基础(一般诱导于社会心理)
第三,以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表现为意识形态) 第四,是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思潮一 般具有阶级性)
(二)社会思潮与相关概念解读
1、社会思潮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中占 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在观念上的反映,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为维 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秩序而由国家建构并由国家公共权力推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 范体系,是诸多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与核心,在该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居统治地位和主导 地位;社会思潮的理论完备程度,不如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且其融合力、传播范围和稳 定性,都不如主流意识形态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经过长期的反映过程才 逐步形成的,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和稳同程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持久而深刻的。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形态中在具体的社会历史阶段,有一种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多 种社会思潮。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规则的理 解是一致的.他认为,结构就是规则与资源的总和, 而规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下 的日常接触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的"(《社会的构成》81)因此,离开实践的规则是 不存在的. 规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意义的构成和对社会 行为的约束方面,因此,可以分为表意性规则,规范 性规则,支配性规则.
19
第三,拟剧行动是行动者在公众或观众面前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表现的活动,它以 “自我表现”为“中心概念”,与行动者 的“主观世界”有关。
第四,交往行动(也译作沟通行动)是一种主 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助,并以语言为 主要媒介,通过对话沟通,达到人与人之间 的相互理解和一致。
20
3、交往行动的特点
5
1、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与目的
(1)试图超越帕森斯,寻求宏观与微观的整合. 毫无疑问,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影响非常大,但吉登斯认为,我们却不能过高估计帕森斯的地 位,他说:“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 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帕森斯 的印迹,现在回头看来,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 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厌烦,也理所当然地 招徕许多批评与贬毁.” 帕森斯"抽象含混"理论的原因就在于,他追求普遍适用的模 式解释社会.吉登斯认为不能仅仅停留于宏观分析和宏观概 括,而且也要进行微观分析,所以,在吉登斯著作中,我们看到 了社会结构化,社会转型,现代性等宏观理论,也有关于个体 心理结构,自我认同和情趣体验等微观层面的分析.
13
支配性规则同配置性资源如物体,商品等的结合,形成经 济制度,同权威性资源如对行动者控制相结合,形成政治 制度; 表意性规则同语言符号相结合,形成了符号制度和话语方 式; 规范性规则经过条文化则形成法律制度. 因此,结构化过程就是规则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发挥作用, 其结果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建构.因此,结构二重性(规则及 资源)与制度的多重性(政治,经济,法律,俗语等制度)是紧 密结合在一起的.
论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化理论与实践
论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化理论与实践摘要当代西方国家为了传播资产阶级的政治信念、准则和价值,巩固资本主义制度,非常重视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并且在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其政治社会化虽然带有其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但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所包含的一些有成效的理论体系、实践方法等都有值得我们可资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理论与实践经验“西方国家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手段,来对他们的官员、学生、群众、军队灌输资本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和政治信条。
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也是抓得很紧的。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传播资产阶级的政治信念、准则和价值,巩固资本主义制度,非常重视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并且在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改进和加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政治社会化进程。
一、对政治社会化概念的理解政治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环节。
它对于个体政治人格的形成、对于政治文化的传承和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学说强调德治和心治,尤其注重政治教化的作用。
在儒家的政治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是政治的根本和基础。
西方政治学者从不同侧面揭示政治社会化的内涵:从社会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政治体系本身是政治社会化的主体,它试图通过体系内主导政治意识的传播来实现政治体系的一体化以及获得体系有效运行的社会环境。
从个体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在与社会的政治互动中习得政治知识和能力,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二、当代西方国家政治社会化的有益经验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虽然带有其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但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所包含的一些有成效的理论体系、实践方法等都有值得我们可资借鉴的地方。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1、请结合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谈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如何体现,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必要性。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1、实证主义方法:强调社会与自然的相同性,运用实证的方法使社会科学成为和自然科学一样的实证科学。
2、人文主义及解释学方法:与实证主义相对,强调了对人文世界的意义必须进行“理解”,而理解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理解者的期望和设想是理解的出发点,只有理解者顺利地进行了他自己的假设,理解才是可能的.3、社会唯实论:又称社会实在论,是与社会唯名论相反的一个观点。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虽然是有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4、社会唯名论: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5、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关系系统,在分析过程中,坚持整体决定部分、关系决定要素、社会结构决定人的方法.功能主义围绕着“功能"来分析社会,认为社会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6、社会生物主义:社会生物主义的方法本质上是把生物进化论原则应用到社会领域,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其特定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但是,它并不是凌驾于人类科学发展之上的绝对的和独一无二的方法论,而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继承了以往一切积极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新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社会生活理性化的基本内容:工业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为基本内容的社会理性化。
在对社会理性化多重视角的深刻反思中,一个崭新的趋势日渐清晰起地呈现出来:立足感性实践,阐释感性生活,肯定感性秩序。
“对我来说,我的生命要比整个宇宙的生命有更大的幸福······我永远无法了解,怎么能够有人愿意为祖国而死,你的死是因为你不希望你的祖国灭亡,好像由于你的死,对你来说,祖国就不会灭亡似的”——瓦拉(L.Valla)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是彻底否定宗教神学的必然产物。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批判个人主义,提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指出要用理性原则来指导人们追求快乐幸福和满足物质欲望。
笛卡尔论证了心灵主体的独自存在,同时也就论证了他的二元论。
笛卡尔认为存在三种能独立存在而不需要依靠别的事物的实体,即自我(心灵)、上帝和物体。
笛卡尔的二元论世界观从根本上论证了理性的权威,奠定了理性的统治地位和理性主义广泛传播的基础。
真正把理性捧上至高无上地位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是两种在内容、形式和性质上都不同的运动,二者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如何动员社会力量等重大问题上采取的立场和手段都是不同的。
同感性、个别和自由相对立的理性又往往被解释为对感性的提升、个性的升华和对自由的追求。
——黑格尔是这样解释理性的。
在黑格尔的哲学的哲学体系中,理性式辩证的否定的,是用逻辑表达的普遍性的革命性。
社会理论对思辨哲学的取代实质上是思辨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社会理论代表时代精神的哲学新形态。
马尔库塞概括了哲学向社会理论转向的三条主要途径: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kegaard)开启的存在主义或人本主义社会理论、马克思创立的批判的社会理论和孔德开创的实证主义社会理论。
孔德认为,社会学正是以脚踏实地的经验研究使自己的思考不仅有了事实根据,而且还保证其理论观点超越绝对走向相对,并能在特定的条件下真实地把握到人类活动的现实存在。
面对感性世界的新理论虽然这些色彩缤纷的社会学新理论展示了对当代社会生活思考的不同视角,但是在其中一个比较令人瞩目的广泛变化是限制理性提升感性。
文化传播感性化具有极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它使大众文化变得异常活跃,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宽了广大基层群众接受新信息、新思想的途径。
社会学对感性现象、感性问题的重视,还是对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感性自觉的一种反应。
本章要点:追溯由文艺复兴运动开启的近现代思想史会发现,现代社会性对社会理性化的追求和当代社会学对感性世界的关注,是人文主义追求缺一不可的内容。
第一章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成为左派青年广泛拥戴的“造反之父”3M:马克思、马尔库塞和毛泽东《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和《单向度的人》。
这三本书的内容构成马尔库塞在战后对当代工业文明的全面批判。
马尔库塞阐发了新的理性观点——辩证理性或艺术理性。
马尔库塞把古希腊哲学中的辩证理性看作是认识论(把握事物本质)、伦理学(主体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和理想追求(超越现实)的统一。
柏拉图辩证逻辑的终极目的是追求现实与理想、真与美的最高同一——善,所以柏拉图的辩证逻辑包括了主体的价值评价,它不仅要揭示对象是什么,而且还要指出对象应当是什么,是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
柏拉图→辩证逻辑→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马尔库塞把他构想的新理性称为艺术理性。
它将实现艺术、哲学和科学的三者的统一,形成一种总体性的新理性原则。
马尔库塞:辩证法的基本功能:对现存的否定性。
否定性体现在推动性、总体性、和超越性。
超越现实的乐观主义是马尔库塞区别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的一个显著特点马尔库塞理论研究的显著成就之一,是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进行综合,提出了从人的深层本能出发,进行彻底革命,进而重建人类文明的新理论。
弗洛伊德后期把心理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压抑文明的辩证法生命过程是作为爱欲的生命本能和作为死欲的死亡本能相互斗争的过程。
马尔库塞分别从幻想的革命功能、本能革命的根据、审美意识的意义,爱欲的解放几个方面论述了本能革命的途径和可能性。
幻想是一种把无意识中的本能力量同意识和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心理过程。
幻想=回忆+想象未被压抑的快乐经验不仅是幻想的内容和根据,也是本能革命、建设无压抑文明的根据。
马尔库塞用俄耳浦斯和那喀索斯的经历来剖析未被压抑的快乐经验的这一深远意义。
马尔库塞认为,本能革命的目的在于建设无压抑性文明,而无压抑性文明的根本点则是爱欲的解放。
在文化艺术领域,马尔库塞揭示了极权专制对反抗社会压抑的忧患意识的征服。
作为控制工具的语言1、语言的功能化特征,讲功能不讲本质。
2、语言的仪式化特征,讲形式不讲内容;3、语言的封闭化特征,讲形式不讲内容;4、语言的形象化特征,看现象不看本质;马尔库塞把诸如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UN(联合国)等缩略语也看作封闭化的语言。
针对分析哲学祟尚自然科学方法,排除辩证思维的特点,马尔库塞分析了科学方法的定量分析、客观性原则和中立性原则,进一步揭示了分析哲学的失误。
自然革命包含人的自然解放与物的自然解放。
马尔库塞所说的文化革命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改造,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深刻革命,它的突出特点是总体性和超越性。
首先,艺术是意识的最高产物,文化革命是思想意识的革命。
其次,艺术能把意识与无意识、理智与本能联结起来。
(再次,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是对异化社会的异化。
最后,艺术影响的广泛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语言和想象可以对人的思维、本能、感性产生总体性影响。
)(括号里没画的样子)文化革命、自然革命和以前提出的本能革命,分别从思想意识、感性存在、本能结构三个方面对新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构想。
本章重点:4自然革命与文化革命是新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基本方面。
新感受力的形成是实现自然解放的前提条件;而艺术性的思想意识革命是文化革命的中心。
第二章(主要精力要放在这里要放在ppt上)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被称为使穷人感到骄傲的理论家.在阿尔及利亚服役期满后,他接着在那里开展社会学研究。
1958年,发表著作《阿尔及利亚社会学》关系主义方法论二元论针对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即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布迪厄提出关系主义的方法论对此对立进行超越。
他认为,社会学的概念及由概念联系而成的各种理论实质是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概括。
把社会现实的实质理解为社会关系,在对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解中形成各种概念,这是布迪厄超越古典社会学或传统思维方式的出发点。
布迪厄认为,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形成的现实基础,即现实世界是以两种方式存在的:“初级的客观性”和‘‘次级的客观性”。
虽然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都是客观的结构,但是,前者是物质的客观性,后者则是精神的客观性。
初级客观性——物质客观性——社会物理学次级客观性——精神客观性——社会现象学结构性历史学根据关系主义方法论,布迪厄还提出了社会学研究中的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
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现实社会问题不能脱离历史,应当在历史过程中把握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实质。
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历史是现实的过去,不仅历史作为过去展开了今天的现实发生过程,而且现实作为即存也展开了过去。
布迪厄反对脱离历史考察的元话语,反对对社会现实的远离和抽象,主张真实具体地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布迪厄把他提倡的历史学与社会学综合起来的研究称之为“结构性历史学”。
布迪厄的目的是要求社会学把它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放到历史过程中展开,倡导历史社会学。
布迪厄指责那种在跨时空的长段历史研究中过度追求普遍规律的倾向,也反对仅仅注重对个别事件实地考察的孤立个案研究;他通过场域理论来解决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矛盾。
实践:实践是联结两者之间鸿沟的纽带会使主观与客观达到一种协调。
“参与性的对象化”概念,即将自己与对象的关系原则带入对象中。
正是通过这种对象化的途径得以实现,在对支配社会生活的规则等客观主义约束机制的批判中逐渐走向主观主义浓厚的策略,从而水到渠成的引出实践这一主题。
实践的涵义和特征一是实践的紧迫性,二是实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三是实践的策略性惯习:惯习概念与实践概念一样,并不是纯粹的理论演绎,惯习是一套持续的、可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
惯习为结构主义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而进一步超越了传统的主客观二元对立,使行为与结构走向一种新的联结。
惯习特点:生成性和历史性。
个人性的,又是集体性的。
直接的操作能力。
场域:场域是研究操作的起点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该概念反映出了一种关系视角。
场域特点: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是一串串的关系,这些关系先于个人意识而存在;其次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逻辑规则;场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自主性;此外场域还具有斗争性和变动性的特征。
分析场域的步骤:首先, 必须分析与权力场域相对的场域位置。
其次,必须勾划出行动者或机构所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结构,再次,必须分析行动者的惯习,还必须引入“资本”这一概念来予以解释。
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架构:[ (惯习) (资本) ] + 场域= 实践布迪厄认为惯习是社会性地体现在身体上的, 它具有两个面向:被结构化的结构和促结构化的结构。
关于实践的三本书:《实践感》、《实践与反思》、《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男性统治》(应该是写出三本书吧0.0)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
在一定条件下,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并可以通过教育证书的形式予以制度化。
文化资本的三种状态布迪厄区分了文化资本的三种状态:具体化状态、客观化状态和体制化状态。
1)具体化状态:指与个人的身体直接联系的文化资本,是经过教育而储存在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文化修养;如某人的言谈、举止所体现的文化素质;2)2)客观化状态:是以文化商品形式存在的,它是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物化;如有一定价值的油画、各种古董或历史文物等文化资本的客观化特征:A,物质性:体现了经济资本;B,象征性:体现了文化资本;3)制度化状态: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如各种头衔、学位证书和职称证书等;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
”社会资本的四点内容:首先,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其次,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而不是那些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关系;再次,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只有当社会网络被调动时,它才能以某种能量或资源发挥资本在实践中的作用,这时它是现实的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