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新女性初长成民国闺秀的家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VER STORY
—代新女性初长成
民国闺秀的家风
文丨韧雾
『国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在
|]20世纪30年代写了本特别
的自传。
1935年,丈夫任鸿
隽被任命为四川大学校长,她随夫赴
川,看到其时尚闭塞落后的四川,军
阀政治黑暗,吸鸦片成风:更令她震
惊的是当地的纳妾现象,“在别的地
方,妾的来源不外三处,那便是:丫
头、娼妓和贫苦女孩子:在四川,有许
多阔人的所谓’太太’却是女学生,而
有些女学生也绝对不以做妾为耻°”种
种见闻所感,促使她幵始写作自传。
陈衡哲的自传从1890年出生,写
到1914年扬帆去国求学,便戛然而止,
当时她已功成名就、儿女成行,但对
此只字不提:她只想忠实记录自己如
何成长为一名自立自决的现代女性,
“我曾是身处中华民国成立前后文化
上和社会上的矛盾漩涡之中,并试图
在那样的危流之中创造自己生活的人
们的一员因此,我的早年生活应该
被看成是一个标本,它展示了危流之
争中一个生命所经历的痛楚与喜悦。
”
20世纪的中国女性,短短百年间
命运地位的改变,深度广度远超任何
一个时代和群体。
她们所遭受的新旧
文化的撕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皆
不难想见。
从家庭走入社会,最初的
起点,影响弥足深远。
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就说过,一生中影响她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父亲,另一个是亲炙其教诲的老师胡适“如果没/20世纪30年代初,吴健遇右与胡适的合影。
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将老师胡适与父亲列为一
生中影响她最大的两个人。
她说,“如果没有父亲
的鼓励,现在我可能在中国某地的小学教书”
有父亲的鼓励,现在我可能在中国某
地的小学教书”她的父亲吴仲裔思想
幵明,坚信教育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曾大刀阔斧地将镇上的火神庙改为当
30|
国家人文历史
■民国新女性的人生解法・
地第一座女子学校,震动乡野:
女作家丁玲4岁丧父,跟随母亲
余曼贞长大,她从小就给丁玲讲秋瑾、
罗兰夫人的故事.1910年,32岁的母
亲牵着6岁丁玲的小手走入常德女子
师范学校,将她放在幼稚班,母女同
校学习,一时登上常德新闻头条:母
亲从不理会背后的议论纷纷,她在学
校还认识了中共早期创始人之一的向
警予,结拜姐妹,后者“就像一只传粉
的蝴蝶”,将新思想带给母女俩。
“母
亲一生的奋斗,对我也是最好的教
育。
”追溯丁玲曰后的豪气勇敢,同样
有迹可循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
的。
”波伏瓦《第二性》中的观点曾令
人耳目一新。
而造就民国新女性,又要
有多少包容与支持、远见与卓识,才得
以使一代新人破茧成蝶,突围绽放。
杨步伟:自我做决定
很多人听闻杨步伟的名字,大约是因为她的丈夫“清华四大导师”之一、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杨步伟本人同样成就斐然,她是中国第一个留日医学女博士,回国后在北平和女同学开风气之先,创办妇产医院亲任院长,接生过孩子有几百个,写的《中国食谱》曾被《纽约时报》报道。
读过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很难不被她少有的爽利果敢、幽默风趣所打动。
杨步伟1889年出生于南京,祖父是清末著名学者、金陵刻经处的创办人杨仁山,思想偏革命派。
他曾被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邀请做参赞,出使英国,期间他把所有薪水买了科学仪器,打算回国办学校。
因祖父提倡废除缠足,杨步伟得以躲过旧俗戕害,一双大脚板跑得飞快。
她从小个性像男孩一样,不学女红针线,12岁时始知针头上还有一个洞叫针鼻子,成了/1931年胡也频遇害后,丁玲将幼子送回常德
时与母亲合影。
母亲余曼贞曾带着丁玲,母女同
时入校求学,一时成为新闻,她对新思想的追求、
发奋自立的个性对丁玲影响很大
亲戚间的笑谈;穿男装穿到十二三岁,
在自谓的“男孩时期”,叔叔哥哥在秦
淮河游船上叫局,她一样参加。
家里
人都喊她“小三少爷”。
杨步伟大胆淘气,敢做兄弟姐妹
不敢做的,“比方到冬天用手捏一个雪
人放到每一个客人被内”。
后来做过民
国总统的黎元洪,是杨步伟大伯(亲
生父亲,过继后喊大伯)拜把兄弟,也
是与孩子们关系亲近的黎叔叔。
一天
早上,杨步伟给黎元洪送早餐,被后
者捉住手拿尺子打了五下,说昨晚一
定是你捣乱了,雪人冰湿被子一大块,
一夜不能安眠。
杨步伟毫不发怵,要
他拿出凭据,也许你自己睡梦尿了不
知道呢?说完拿起尺子打了黎元洪五
下屁股,作势就跑:黎元洪拦住小捣
蛋鬼,叫她不要学强辩,杨步伟才回
道,没有凭据不能定人罪名,今天的
事幸亏到底是我做的,不然岂不是冤
枉了人?黎元洪笑笑罢了,事后对杨
步伟父亲感叹,“二弟,你这’儿子’是
过继到了。
”
但长辈们从未压抑她的天性,祖
父、父亲待她非常平等,从小“养成
我打破砂锅问到底,还问砂锅怎么起
的习惯来了”7岁时,祖父和父亲讨
论英国的宪法和人权,她在一旁问,
什么叫人民有权?权是什么?祖父便
深入浅出地介绍宪法是什么,人民有
权就是百姓可以选举代表,代表可以
投票,可以管着政府做或不做。
直到
杨步伟小人儿百无禁忌地问,你们现
在有没有权呢?旁边的堂叔表兄恐吓
道快别说了回头要杀头的,谈话才中
止了。
晚上杨步伟又找父亲问,那我是
不是有权决定自己不要的事。
父亲耐
心作答:人有了权不能就定自己要不
要,先要看事情对不对才能说要不要:
你现在还小,一切事的是非还没有知
道清楚,不能先问有权对不对的:等
到有了学问,知道世界的大事了,才
能要权和用权呢。
第一要多读书知道
古时事,要进学堂同到外面去每事都
注意和细心研究现代事,有了学问和
经验才能用自己的权去断定事呢。
如
此平等恳切。
杨步伟写道,“因此以后
我总觉得遇到什么事,我要自己将来
可以定的,我都记下来
这种观念觉悟,让杨步伟在20岁
时主动写了退婚信,与指腹为婚的表
弟退婚。
多年后,她和朋友谈到此事
说,不是表弟不好,而是要革新,人应
有自主权。
悔婚比想象的艰难得多,
生父大伯听后暴跳如雷,直嚷不嫁就
要处死她。
父亲则保持中立,不好干
涉,但劝杨步伟声明自己终身不嫁,
倒是她洒脱得不行,反倒劝父亲,那
样太可笑,“第一我不要有条件的改
革婚姻制度;第二他也不见得为着和
MAR2019|
31
COVER STORY
我退了婚将来就不娶,我何必白贴在 里头呢?第三因为这个缘故,我更应
该嫁,才能给这个风俗打破。
但是我 嫁不嫁须看我将来认识的人而定,我
自然不会专为破除风俗乱找一个人来
嫁,自然有好的我才嫁呢乙我现在何
必要来一个声明,管着我自己将来不
和男子往来呢? ”全家闹翻天之时,
还是祖父出头,站出来说话,说一个 人若是总不愿这样的事,一定要他做, 一生不能好好过的。
从古以来不知牺
牲多少人一人类总要给各种事往好里 改良。
就照外国半自由也不能说全好, 不过如能自由在精神上总有一时的痛 快。
最后以父命不能违才压了下去。
如无家庭的幵明支持,很难想见
此后那个生机勃勃、意气风发的杨步 伟。
正是在20岁,她没有回家成婚
当主妇,而得到安徽督军柏文蔚的青 眼,被聘为崇实女校的校长:后来又 冲破阻挠,拿着薪水做留日学费,
的习气。
陈衡哲:突破常
规,坚持创意
成为东京帝国大学的女博士一丈
夫赵元任说一见杨步伟,就被她“简直像个美国人”的气质吸引,做事想做就做,停不下来,全无半点中国读书
人耽于思索懒于行动1920年陈衡哲被北大聘
为教授,讲授西洋史,
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教授她年轻时的经历与杨步伟颇有相似,也是从小打扮举止
好似男孩,不肯缠
足也没被长辈强迫,
凡事喜欢刨根问底,“父母
/杨步伟的祖父杨仁山, 丿是清末著名学者、金陵刻 \经处的创办人。
他对个性
像男孩一样的杨步伟,从
未压抑其天性,待她非常 平等
亲给她买首饰或衣服.所以我至今仍然认为一个女子向丈夫索要钱物十分庸俗”。
陈衡哲“开始思考长大以
后要做什么样的女人”,是
被梁启超艳新民丛报》
中关于罗兰夫人生平
的文章给迷住了,她
在做罗兰夫人还是贞德中犹豫不决,罗兰夫
人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女斗士,留下名言“自由,
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
贞德骑马战斗的形象虽然
浪漫,但不及罗兰夫人那么高尚。
再后来,她的“知
题跟父亲闹纠纷,她也从不曾要父
和别的长辈都怕我的问题”-“好奇心 得不到满足时真难受啊”,便到书本中
求知解惑。
陈衡哲祖上是湖南的诗书世家 “衡山陈氏”,外祖家则是常州当地声
望显赫四大姓之一的庄家,母亲是江
苏有名的国画家庄耀孚。
庄家有重视 女子教育的传统,外祖家的女孩儿们
都是在家念书或进新学堂,无一例外 能诗善画,家里女辈“让我很早就感
觉到女人如果目不识丁或者气质庸
俗,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长大后她
才知并非全社会都是这样。
孩子们喜欢双脚悬空吊在母亲的
大画桌上看她作画,色彩神奇地幻化。
陈衡哲回忆,母亲人缘非常好,还是
持家好手。
父亲则乐做甩手掌柜,“不
管一月挣一千块也好还是一年挣十块
也罢,他都从不操心”,丢给母亲一人 处理但“我从没见过她因为金钱问 性发展方面的全部渴望凝聚在一件事
上:上学”。
陈衡哲同样坚退了婚约,
声称抱守独身主义,在13岁那年毅然
只身离幵家到广东求学,从此越行越
远。
她一贯被父母视为孩子中最得力
的帮手,在家庭最需她之时,母亲依
然选择放手任其展翅,“不想自私自
利,让你失去个实现你理想的机会:”
多年后,陈衡哲回顾成长历程,
对一件小事记忆犹新。
当时父亲北上
赶考,母亲生病在家,7岁的她要代母 亲回家信。
其时写信都用文言文,陈
衡哲在起首和结尾遵循惯有的格式,
用了文言文体,中间部分不知怎么写,
于是用家乡方言写,还夹杂了很多自 己发明的词配合方言的发音。
母亲看
了信发笑,但坚持一字不改,“她觉得
里面充满了真情,父亲会喜欢”。
多年
后,大伯的女儿告诉陈衡哲,她的第
一封信寄到北京,父亲和大伯都觉得 这种特别的文体和处理新颖有趣,虽
然她写信有违常规,但父亲仍鼓励她
多写信,说“很有创意:
这件小事让陈衡哲颇多感慨:“首
先,它告诉我,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寻
找有创意的表达方式并非可望而不可 即J 她开始觉得写作于自己“自然而 然,而且是赏心乐事”。
后来成为她老
友的胡适,在美国读书时就倡导用白 话取代文言,“其他所有的中国留学生
反对他这种文学革命的设想时,只有
我给予这个孤独的斗士以道义上的支
持”,原因是“童年时代用白话写信是
我早年教育中唯一觉得有趣生动的经
历。
就算我爱好的古典诗歌也不能与
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相提并论,因为
我对诗歌的爱好充其量只是被动地接
受,而用白话写信则是积极又有创意 的”。
1917年,陈衡哲在美国瓦沙女子
大学就读时,用白话文创作了第一篇
小说《一日》,虽不免稚拙,说起来比
公认为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32 |国家人文历史
・民国新女性的人工解法・
鲁迅写于1918年的《狂人日记》还要早的。
多年后,陈衡哲也做了母亲,“我教会了我的孩子不但要用白话,而且要通过写信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感情,结果再令我满意不过了”。
杨绛:性之所近最相宜
1911年,杨绛出生于江苏无锡的望族杨家,,父亲杨荫杭曾被公派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取得学位,回国后因鼓吹革命被清廷通缉,不得不再次赴日,又转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潜心攻读法学:辛亥革命后,他做过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1916年又曾被任命为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
父亲是杨绛眼中的“疯骑士”,他在江苏时为了判处一名杀人的恶霸死刑,和庇护杀人犯的省长和督军顶牛,直到袁世凯把他调任;在北京时坚持司法独立,把贪污巨款的交通总长许世英拘捕扣押了一夜,不准保释,轰动一时,直到个人受到“停职”处分。
父亲凝重有威,尽管他从不打骂孩子后来女婿钱镭书对老丈人的评价是“望之俨然,接之也温”。
杨绛前面有三个姐姐,她是父亲归国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备受宠爱。
她个头最矮,爱猫的父亲笑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
”父亲有一次叫住她:“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杨绛就每每陪着父亲看书她乖巧有加,冬天里生火炉,姐妹们都佩服只有她添煤时不出声儿。
杨荫杭自己喜欢钻研音韵学,把各时代的韵书一字字推敲,杨绛常笑他:“爸爸读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书”父亲说女儿“喜欢词章之学”,从不强求学他的一套:杨绛对什么书表示兴趣,他就把那部书放在其书桌上,假如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一“这就等于谴责二还有一次父亲问她:“阿季(杨绛小名),三天不让你看
书,你怎么样?”“不好过。
”“一星期
不让你看呢?”“一星期都白活了。
”说
完父女会心对笑。
杨绛回忆,父亲唯一的“偏见”大
概是,他认为女孩子身体娇弱,不宜
太用功:父亲说和他同在美国留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步伟与丈夫赵元任的合影
/陈衡哲与丈夫任鸿隽的合影
女学生个个短寿,都是用功过度,伤
了身体“他常对我说,他班上某某每
门功课一百分,’他是个低能!’反正
我很少…百分,不怕父亲嘲笑。
”杨绛
在高中时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也只
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
天我果然四声部能分辨了“他晩上常
踱过廊前,敲窗考杨绛某字什么声,
考对了高兴而笑,考倒了也高兴而笑,
“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
鸣,小叩则小鸣'”。
1927年北伐胜利,杨绛正在苏州
振华女校读高中,学生会推举她上街
为群众演讲。
杨绛脸皮薄,她说当时
苏州风气闭塞,街上轻薄人很会欺负
女孩子,她预想自己到时肯定会被欺
负。
于是回家向父亲求救,请以他的
名义回绝学校,没想父亲一口拒绝。
他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
来挡。
”杨绛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
多数呀「父亲道:“该服从的就服从;
你有理,也可以说。
去不去在你。
”他
还给杨绛讲了一段轶事。
他当江苏省
高等审判厅厅长时,军阀张勋来上海,
江苏士绅联名登报拥戴欢迎,他的一
位下属擅自做主把他的名字报了上去
To杨荫杭大不快,说“名与器不可以
假人”,立即在报上登一条大字启事,
申明自己没有欢迎他讲起来时自己
也笑,深知此举未免太不通世故,模
仿一位朋友的口气:“唉,补塘(杨荫
杭的字),声明也可以不必了「转而对
女儿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
Dare to say no!(敢于说不X尔敢吗?”
杨绛曾回忆,自己年轻时严肃认
真地考虑过“该”学什么:有志青年心
中的“该”,就是“最有益于入”,能奉
献于社会:父亲告诉她,没什么该不
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C她大不
放心:只问自己的喜欢,对吗?喜欢
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
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
MAR2019
33
COVER STORY
/ 1933 年,
杨绛与钱锤书
订婚后在苏州 庙堂巷花园同 全家合影。
中
坐者为父亲杨 荫杭和母亲唐
须晏,后排左 起:杨绛、钱 锤书、姐夫何 德奎(手牵长 女肇瑜),三
姐杨闰康、大 姐杨寿康、八
妹杨必、七妹 杨黍、妹夫孙 令衔、小弟杨 保俶
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杨绛只担心是父 亲纵容自己。
她后来就读的东吴大学
当时没有文学系,于是选读法预,杨 绛计划毕业后做父亲的帮手,能接触
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积累了经验, 还可写小说c 但做律师的父亲这回竭
力反对,他不喜欢律师这个职业,也
看透并非女儿所长,杨绛后来改入了 政治系O
但她对政治学毫无兴趣,形容自
己功课只是敷衍过去。
现在出国留学
备受追捧,在杨绛当时也是社会风尚: “好比’宝塔结顶',不出国留学就是
功亏一赞”。
她读大三时,获得了美国
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但最后 决定不去。
一是不忍给父亲添负担,
二是“我系里的老师个个都是留学生,
而且都有学位。
我不觉得一个洋学位 有什么了不起”,如果读必须读政治系 (得继续本大学的课程),她倒宁愿在 本国较好的大学里攻读文学。
1932年,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
杨绛赴京求学,考上清华的外文系。
多年后,精通英、法、西班牙语的杨绛,
终因《堂吉诃德》等译作跻身一代翻译 大家。
尽管父亲曾是革命派先锋,所
处时代各种风潮涌动,杨绛都不为所
动,从不介入政治c 她在清华认识了
一生伴侣钱镭书,钱镭书说:“我志气
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
”杨
绛听后,顿觉志趣相投。
此后的岁月, 夫妇俩确也力避俗务,淡于名利,但
求专研学问,
杨家虽是名门,不过上溯两代都
是穷书生,只做过浙江一些地方的小
官:家有祖传老宅,但无田产,杨荫杭
完全得靠薪水养活一大家人,所以即
使不喜欢做律师也要借此谋生。
全家
在上海、北京、苏州几地迁居,他从没
考虑过置买家产,有自己的一套原则:
对本人来说,经营家产耗费精力,甚 至降为家产的奴隶;对子女来说,家
产是个大害,坐吃山空,不图进取,他 明明白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
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
杨绛父母的感情也很好:她形
容父母好像老友,从小到大没听过他 们吵过一次架。
旧式夫妇不吵架的也 常有,不过往往夫妇间共同语言也不
多,“我父母却无话不谈”。
杨荫杭辞 官后改做律师,常把每件受理的案子
都向妻子叙述,俩人一起分析一起议 论;平时对话中也是各种两人间才知
晓的浑名、“典故”,“他们有时嘲笑,
有时感慨,有时自我检讨,有时总结 经验。
两人一生中长河一般的对话, 听来好像阅读拉布吕耶尔《人性与世
态》……”后来的杨绛夫妇,配得上钱
镭书那句“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 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二两人
常对坐读书,交流感想,还一同背诗
玩儿,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同把诗句
中某个字忘了,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
34
|国家人文历史
•人生解法・
欠贴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杨母唐须婪岀身富商家庭,曾在上海务本女校就读,温良贤惠杨荫杭曾因伤寒生命垂危,他像多数激进的留学生一样不信中医,在西医宣布无法可医时,母亲自作主张请来中医,将药粉倒入胶囊壳中,装成西药骗父亲服用。
最后是在她日夜不休地照看下,才使父亲逃过一劫c几十年后杨绛还难忘母亲细心照料病人、撇去鸡汤浮油的身影。
母亲言传身教的传统美德,也影响了杨绛,让她这个新女性日后从无小姐做派。
钱镇书在生活上有多么笨手笨脚.杨绛就有多么干练能干,她既甘当“灶下婢”也未耽误治学,由此才有了那广为流传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合肥四姐妹:有爱大家庭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叶圣陶的这句感叹,或许成了合肥四姐妹声名的最佳推广语。
她们的夫婿确都不凡,大姐元和结缘昆曲名伶顾传琉.二姐允和的丈夫是“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三姐兆和嫁给了大作家沈从文,四姐充和与著名汉学家傅汉思结为连理。
姐妹们也各有成就,都上了大学,元和精通昆曲,允和、兆和做过编辑,充和最突出,以诗词书法昆曲名世。
导演侯孝贤就对张家四姐妹的故事很感兴趣,动念要搬上银幕,但他也感慨气质合适的演员难觅。
四姐妹出生簪缨世家,父亲张武龄的祖父张树声,是李鸿章淮军第二
/钱踵书、杨绛与女儿钱媛一家的合彭.杨|绛父母感情很好,她形容父母好像老友,后1来的杨绛夫妇,也配儈上铉踵书那句"绝无r 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
人、朋友”号人物,当过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张
武龄作为长房长孙,坐拥良田万亩,
妻子陆英也是扬州盐商的爱女,出嫁
时光是抬嫁妆的队伍便从合肥的四牌
楼一直延伸到龙门巷.足足排了十条
街。
夫妇俩婚后先是有了4个女儿,接
着生了5个儿子:陆英去世后.张武龄
再婚又生了一子。
10个孩子的大家庭,
总是其乐融融、团结有爱。
张家孩子几乎都写过回忆父亲的
文章。
在他们笔下,张武龄是一位温
和儒雅的父亲,不能算精明,还有点
太天真,但是他们最可亲的父亲。
允
和在姐弟中以急性子著称,她回忆父
亲爱看书,“我说话快,走路快,做什
么事都快:我看书一目十行,父亲更
快,一目十二行。
我做过实验,和父
亲同看书,我还有几行没看完他已经
翻页了:”张武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
了读书上,家里到处都是书,他把书
分门别类排列,供子女们随意阅读。
“父亲爱看书不但影响了我们,连家
里的佣人、保姆做的时间长了都染上
书卷气。
”
MAR
2019
COVER STORY
母亲陆英曾幵展过一场家庭扫盲 运动。
张家每个孩子都配了贴身保姆, 她教所有的保姆识字。
其中兆和的保
姆朱干干学得最认真,也最聪明。
每
天早上给陆英梳头、篦头时,就念上 10到20个方块字。
兆和回忆,有天朱
干干还给她与允和一个大惊喜,“好大 条糖醋黄鱼一只有我俩独享”,鱼是
她自己买的,酬谢姑娘们教她认字。
到她离家去上寄宿学校时,朱干干已
/ 20世纪30年代,四姐妹与父亲张武龄在苏州九如巷家中合影,左起:充和、元和、张武龄、兆和、 允和。
张武龄温和开明,是创办了乐益女中的教育家,引导四姐妹一生都与昆曲结下不解之缘
能幵始读古典小说了多年后,兆和 决定嫁给沈从文.朱干干表示不赞成, 认为沈从文配不上兆和:他是有点名
气的小说家,但是靠写白话文出名的;
他小学都没毕业,兆和可是大学生呢。
兆和生第一个孩子时,请她到家中帮
忙,特意先把沈从文的书都从书房移 出去了。
果然,朱干干依然毒舌,她读
完书架上的巴金和老舍后,点评道这
两位的作品只是“稀松平常”,“比旧
小说、唱本差多了”:
张武龄个性称不上坚决,却在
1912年很有魄力地决定举家从合肥迁 到上海,生活没有以前安逸了,但他
看中上海的开阔与活力,也竭力让儿 女们避免沾染上封建大家族的陋习。
这一举动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他们
“成长的过程将完全不同于张家其他
八房的子弟们”,“拥有的朋友和教育 环境,他们读的书,他们欣赏的音乐
和戏剧,他们所选择的生活,他们情
感延伸的范围都因此不同”。
孩子们印象中,父亲对新鲜事物
很感兴趣,订阅了超过20种不同报纸.
每天一一翻阅;收集各种留声机、放
映机、照相机,一度在办学还是开电
影公司之间摇摆不决:当然他此后毕 生都献给了自己的理想:办一所学校.
让条件优秀的年轻女性能接受广博良
好的教育1921年乐益女中在苏州诞
生,一直办到被战火打断的1937年,
16年间张武龄共花费了 25万银圆,培 养的毕业生不到三百人,有人评价真 是一项奢侈的事业他为学校的发展
倾注心力.曾买下一所花园,就是为
了把那里的梅花移植到学校来。
每年
开学时,张家的小孩往往不能确定是
否还会回各自学校上学,因为他们都
明白,乐益的经费优先于他们的学费;
张武龄选聘人才也不问背景,张闻天、
侯绍裘、匡亚明等多名共产党人都先
后在乐益女中任教。
1921年的除夕,准备年夜饭是件 大工程,允和回忆,孩子们吵吵闹闹.
跟工人在旁丢骰子、玩骨牌,每盘下 几分钱的注。
“爸爸看到我们在玩这
个,很不高兴。
凡是赌博,他都讨厌,
一年只赌一次也不行.”张武龄于是跟
女儿们谈了个条件,如果不玩骨牌, 就可以跟老师学唱昆曲.还可以做漂
亮衣服。
这个小小“交易”影响至深,
四姐妹一生都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
36 |
国家人文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