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一框《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教案f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教案f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一)课程内容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要点提示:晚明清初思想家)2-2-6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长期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要点提示:四大名著、昆曲与京剧)2-2-5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要点提示:明代城市生活、明清乡村生活的变化)。

(二)活动建议1.以《晚明清初主要思想家》列表,梳理主要思想家及其主要代表思想,结合主要著作、言论来分析。

2. 组织学生举办文学鉴赏会、故事会等活动,由学生结合已知知识介绍四大名著和京剧、昆曲,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当时社会风俗和折射的进步思潮。

3.以《南都繁会图卷》、《货郎图》等描绘明朝城市、乡村的画作,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感悟明朝中后期商业繁荣景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晚明清初主要思想家(李贽、清初三大家)及其思想。

(2)知道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明清主要文学作品,知道昆曲和京剧,能结合已有知识积累介绍1-2部明清小说、戏曲作品。

2..能力目标(1)结合明清小说、戏曲作品的描述,理解明清小说、戏曲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2)借助文图资料,了解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感知当时城市、农村生活发生的变化。

(3)能根据晚明清初思想家主要言论判断、分析其思想观点,并说明这种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情感目标:在明清文学作品和进步思想启蒙中,感悟个性解放、自由思想、民主平等、崇尚爱情的可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经济生活、文化内容、业余生活三方面感受明清社会的世俗化。

难点:从明清文艺作品中感受、归纳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并探讨这种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1.根据学习难度确定学习方式,对于主要思潮、四大名著等能从教材梳理归纳得出的教学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互评互判,全班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设计和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设计和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设计和反思
优质课资料《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瞿溪华侨中学备课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明清加强文化专制的主要措施及其危害,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从中认识明清政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综合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能够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科举制。

(2)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明清专制皇权在文化、思想上的表现。

2.难点: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

三、教学策略
1.“学为中心”──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1框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1框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设计人教版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清加强文化专制的主要措施及其危害,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从中认识明清政治的特点。

2.能力目标:(1)综合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能够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科举制。

(2)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清专制皇权在文化、思想上的表现。

2.难点: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

三、教学策略1.“学为中心”──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本课教学最大的亮点在于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

教学环节简单,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能够引导学生真正思考。

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要交给学生去探讨、辩论、展示。

教师的任务是提供更多的典型材料、抛出问题或从学生的疑惑中提炼问题、学生展示环节的组织、点拨和提升。

由于教材和图册提供了很多关于文字狱的史料,因此,我再课堂上更多的是补充一些经典史学著作的一些观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

2.败笔之处课堂上,学生还是将更多的兴趣放在了文字狱上,这恰恰是我课前预设时想避免的。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教案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教案
引导学生分析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原因,总结归纳:清朝大兴文字狱,不是偶然的。一方面,这是因为君权在清代进一步加强。清廷为了树立起威信,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与反抗,人们的言论稍有嫌疑,即严加镇压。另一方面,这是因为民族矛盾的存在。清廷虽然竭力标榜“满汉一体”,实际上为了保护满族贵族的特权,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与反抗,大力加强思想统治,甚至不惜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文字狱就是手段之一
(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了解明清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从思想文化领域进一步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不同的史料,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比较与讨论。
总结引导:“八股取士”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它同秦的焚书坑儒一样,都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
三、课外延伸。
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高度集权统治的时期,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那么西方的君主专制与中国的专制皇权有什么相同之处?各自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
都是王权至上,由统治者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臣民的监控;西方君主专制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共与制;中国依然维持着皇帝专制的国家体制,在西方国家变革的历史大潮中,逐渐趋于落后。)
文字狱
文字狱的含义
文字狱的目的:
文字狱的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评价
2、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出示考生看榜图与抄有范文的夹带衫图
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否还像以前那
样可以选拔出优秀人才?考试的内容有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统治者与读书人)

第五单元 第二课 第一课时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第五单元  第二课  第一课时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一)学习目标1、知道明、清统治者文化专制的表现,以及造成的影响。

2、知道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

3、通过学习学会分析当时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4、通过学习了解明清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5、知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变化。

6、尝试分析社会风俗和社会思想变化的原因。

(二)学习重难点知道明、清统治者文化专制的表现,以及造成的影响。

知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变化尝试分析社会风俗和社会思想变化的原因。

(三)学法指导:1.读、思以上提示预习要点2.通读书本相关页,用红笔圈划出重要字、词、句。

3.完成相关练习。

4.小结自己的收获和预习时产生的问题。

(四)研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为了巩固统治,明、清统治者采取多种手段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就是其中之一。

2.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很大的变化,考试只许在范围内命题。

答卷的文体叫做。

3.清朝在统治安定后,大规模编纂书籍,其中最著名的的是。

4.明清时期社会上掀起一股要求、、的进步思潮。

5.明清时期最为著名的“四大名著”是、、、。

6.明清时期小说、戏曲主角由帝王将相、官吏文人转变为商人、机户、手工工匠、当铺老板等,展现明清的多彩画卷。

7.清朝中后期,成为戏班荟萃的地方,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8.明清时期,中国的基本定型。

二、合作探究1、阅读资料回答问题:“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把心肠论浊清”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学诗句却被乾隆帝亲自批驳:“‘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是何肺腑?”认为这些诗句都是讥贬仇视满清命将胡中藻捉拿归案,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家产全部抄没。

(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审清题意,然后结合教材和设问要求归纳、整理出答案。

)结合材料谈谈明清时期实行文字狱的实质和影响。

(1)实行文字狱的实质:(2)实行文字狱的影响: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上课版)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上课版)

你是否愿意生活在明清时期?请说明 理由。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生活在什 么样的社会环境?
列表比较秦朝 、西汉、明朝、 清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朝代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事件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字狱 八股取士
第五单元第二课 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对于片言只语捕风捉影,大搞文字狱的现象最早于下列
A 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八股取士;
B, 试题类型繁多;
C, 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 鼓励考生发表 个人见解。
A 4,下列关于清朝文字狱的解释,准确的是( ) A, 为压制反清思想而迫害知识分子的冤案;
B, 专门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C, 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机构;
D, 为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而专门建造的监狱。
文字狱 a,肇始:开始于明朝朱元璋,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最为残酷。 b,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c,含义:统治者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
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
d,实例: 明朝 大臣触及“光”、“秃”、“僧”的忌讳而遭杀身大祸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5,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有“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诗句。造成这种局面
D 的主要原因是( ) A, 唐朝科举制度;
B, 元朝人分四等政策;
C, 明朝八股取士; D, 清朝文字狱。
第五单元第二课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 是中国所采取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雍正四年(1726年),礼部侍郎查嗣庭主持江西省乡试,他以 《诗经》中“维民所止”四字为考题,被认为“维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之 首”,以“大不敬”罪入狱,死于狱中。 材料三: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 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 生了哪些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
 人教版初二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
 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第四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
 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
 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第四课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
 综合探究六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
 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
 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
 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
 第六课新中国的诞生。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束股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 在古代来说是相对公平的一种方式,为读书人参政 开辟了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繁荣了文化。 (积极作用)
明清科举的变化:考试内容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必须根据指定观点答题 ,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遵循八股文体 有关。
明清科举的现象: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 ,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皇帝选拔的不是 人才,而是顺应皇帝的奴仆。
(秦朝:焚书坑儒。)处Fra bibliotek文人资料2:
《咏黑牡丹》一诗的作者是清代 著名诗人沈德潜,他是乾隆年间的进 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极受 乾隆赏识,并不断加以提拔,二人私 交甚厚。但在沈德潜死后某年,乾隆 发现沈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的咏黑牡丹的诗,勃然大怒,命人开 棺戮尸,仆其墓碑。
资料1: 胡中藻
乾隆六年(1741)进士,官至内阁学士,为首 辅鄂尔泰门生。鄂尔泰与大学士张廷玉不和,各立 朋党,互相倾轧,为乾隆帝所恶。乾隆帝又恶胡中 藻为鄂尔泰党羽。乾隆二十年二月,密令广西巡抚 卫哲治将胡中藻任广西学政时所出试题及与人倡和 的诗文“并一切恶迹,严行查出”。三月,乾隆帝 召集群臣,撮举胡中藻《坚磨生诗钞》诗句,找出 了“一把心肠论浊清”,认为这是对清朝的不满, 下令把胡中藻处斩,其族人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答题观点: 必须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
自己的见解。
文体特点: 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
明朝科举的教科书
明朝科举试卷
什么是八股文?
破题
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

承题
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起讲
议论的开始

入手
起讲后入手之处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导学案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导学案

石梁中学 学科:历史与社会 八(下) 使用时间:2014年 月 日 主备人:刘水才 审核人:1班级 姓名 学号5-2-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一.学习目标:1. 知道明清时期为加强文化专制的措施;2. 理解八股取士的内容及其危害。

二.学习重难点:1. 重点:了解明清加强文化专制措施及危害;2. 难点:深刻理解明清文化专制的严重危害。

三.自主学习:1.为了巩固统治,明清统治者采取多种手段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就是其中之一。

统治者故意从 中摘取片言只语,罗织罪名,对作者加以 ,这种做法称为 。

2.清朝的 更多,获罪的大多是下层 。

他们之所以卷入 ,或因爱发议论;或因不知忌讳;或因用字不慎。

3. 清朝在统治安定后,大规模编纂书籍,其中最著名的是《 》,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4. 明清时期仍采用科举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但考试的 和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考试只许在“ ” “ ” 范围内命题,考生必须按指定观点答,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八个部分,叫做 文。

5.“四书”是儒家经典《 》《 》《 》《 》的合称; “五经”是《 》《 》《 》《 》《 》的合称。

四.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P12“阅读卡:诗句引发的文字狱”内容。

回答下面问题: (1)明清统治者屡兴文字狱的目的是什么?(2)分析明清时期文字狱的严重危害?2.阅读课本第14页“资料和观点1、观点2”,回答下面问题: (1)说说为什么顾炎武认为八股文的消极影响比“焚书坑儒”还要大?(2)结合科举制度的演变,说说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五.课堂检测:1.清朝大兴“文字狱”与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的根本目的是( ) A .防止人民反抗 B .巩固封建统治 C .压制知识分子 D .统一思想 2.明朝八股取士造成的危害有 ( )①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③造成学生死读书,脱离现实生活 ④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3.清代诗人龚自珍诗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课件人教版

“毁我衣冠真恨事,捣除巢穴在明朝(zhao)。” ——《鼠啮(nie)衣》
“夺朱非正色,异种尽称王。” ——《咏黑牡丹》
“明朝(zhao)期振翮(he),一举去清都。” ——《一柱楼诗》
一柱楼
(易朱)
朱元璋收到一贺信,
上面写道:
大怒,立即把写 贺信的这个文人 处死了。
为天光 世生天 作圣之 则人下
什么是八股文?
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 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议论的开始 起讲后入手之处
每股有两股必须用排比对偶句 而且要为文章的破题论点服务
清代状元的试卷: 试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文人不敢表露独立 的思想,遣词造句都要 小心翼翼,以免触犯忌 讳。
到乾隆年间,大家 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 了。读书人,便只好躲 起来读经,校勘古书,
做些古时的文章。
为了笼络天下 的知识分子, 清政府编修了 《四库全书》。
二、编纂《四库全书》
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 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3800多人抄写,费时13 年编成。丛书分经、史、 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共有3500多种书,7.9万 卷,3.6万册,约8亿字。

[后股]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文
[束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
马二先生好谈文章而不知李清照, 范进当了一省的学道而不知苏轼为 何人。
八股取士一方面造成读书人的知识面日益狭隘,另一 方面也导致读书人的心灵创伤。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 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 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 知道从秦代到秦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知道明朝的疆域范围,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

了解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的拓展,学习从明到清的更替过程。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必然。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

通过对古代王朝时序的排列,树立起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历史观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知道明清朝代的更替教学难点: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四、教学策略通过让学生制作王朝更替的时序表,掌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通过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资料等,使学生获得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明清帝国的兴替一、明朝1.明朝的建立2.明朝疆域3.明朝的兴盛的原因和表现4.明朝灭亡二、清朝1.女真兴起和清朝建立2.清初统治者的政策七、教学反思1.本课时内容的设计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从导入开始就要求学生回忆上册所学历史知识,并且准确制作年代尺或时序表,这不仅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为基础,而且还要掌握制作年代尺或时序表能力。

2.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是本课时的难点,难点突破的方法选择运用材料让学生阅读、思考并对比不同的统治政策导致不同的社会结局,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兴或替是与统治政策有密切相关的。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省优获奖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省优获奖教案

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明清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文化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

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教学重点:明清专制皇权在文化、思想上的表现。

教学难点: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航预习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和八股取士,了解文化专制的相关内容。

二、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官员思想和行为的控制,竭力维护专制皇权的史实。

)明清时期,中国的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由此导入。

2.新课教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引出专制皇权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内容,并通过图片资料,使学生明确大兴“文字狱”。

出示左图诗句,让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

然后进一步思考:清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通过大兴文字狱,清统治者以更加严密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并达到打击异端、强化皇帝权威的目的。

)引导学生分析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原因,总结归纳:清朝大兴文字狱,不是偶然的。

一方面,这是因为君权在清代进一步加强。

清廷为了树立起威信,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人们的言论稍有嫌疑,即严加镇压。

另一方面,这是因为民族矛盾的存在。

清廷虽然竭力标榜“满汉一体”,实际上为了保护满族贵族的特权,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大力加强思想统治,甚至不惜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文字狱就是手段之一。

文字狱(1)文字狱的含义(2)文字狱的目的(3)文字狱的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4)评价3.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出示考生看榜图和抄有范文的夹带衫图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否还像以前那样可以选拔出优秀人才?考试的内容有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统治者和读书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让学生比较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内容而言,明朝的考试是以狭隘著称的。

考试的全部内容只能出自朱熹注释的四书。

这种对某一学者的解释的强调,是学习和打分变得简单明确,但却把儒生们的备考与精神生活分离开来,备考也与文学发展日益分离。

特别是1487年以后,所有文章都要按照八股文的格式来写。

总结:顾炎武:八股之害
环节2:士人缘何不闻窗外事?问题1:除在人才选拔上实行奴化
政策外,明清时期还有哪些文化专
制的措施?(结合教材与图册,举
例说明)
补充材料:乾隆四十二年《字贯》
案(因无所避讳而引发的血案)
问题2:清朝政府为何编撰《四库
全书》?
总结: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
窗外事(醉心考据与训诂,不谈国
事)
学生举例说明
1.关于文字狱
(戴名世《南山集》、
清风不识字、夺朱非正
色、一把心肠论浊清
等)
2.借《四库全书》编撰
“寓禁于征”
选择《字贯》案,
一则是该案有具
体出处,比《清
风不识字》等出
自笔记小说可
信;一则该案仅
仅因为“无所避
讳”而导致近百
人涉案,具有典
型性。

巩固提升出示:(台湾)郭廷以《近代中国史
纲》述及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思
想的钳制所关尤大。

清提倡理学之
力,有过于明。

八股取士之制照旧
执行,而益加严密。

一面悬利禄以
收买汉人,使悉入毂中,一面百般
折磨,必令俯首帖耳,志气丧失。

问题:结合今日探讨内容,试分析
之。

谈想法、谈心得。

近代中国的落后
不能只分析鸦片
战争之后的原
因,更深层次的
原因要追溯到明
清统治的弊端。

也正因此,越来
越多的史学家主
张中国近代史要
从1600年开始研
究。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最大的亮点在于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

教学环节简单,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能够引导学生真正思考。

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要交给学生去探讨、辩论、展示。

教师的任务是提供更多的典型材料、抛出问题或从学生的疑惑中提炼问题、学生展示环节的组织、点拨和提升。

由于教材和图册提供了很多关于文字狱的史
料,因此,我再课堂上更多的是补充一些经典史学著作的一些观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

2.败笔之处
课堂上,学生还是将更多的兴趣放在了文字狱上,这恰恰是我课前预设时想避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