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华师讲义整合1
中国地理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地理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亚洲四小龙”在第几次国际产业转移中创造了东亚奇迹()答案: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2.以下不属于产业国际转移影响因素的有()答案:国家或地区间的人口数量差距3.中国的地貌呈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此基本特征的优势是()答案:以上都是4.关于中国水资源总体特征的阐述,不正确的是()答案:水资源分布与支撑能力和区域发展完全一致5.太湖平原是我国九大重要的()之一答案:商品粮基地6.()指在国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答案:自由贸易区7.以下哪一城市群不属于中国城市群空间组织“5+9+6”新格局中的5个国家级城市群()答案:中原城市群8.我国语言主要属于()答案:汉藏语系9.西部开发建设中,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为代表的联运通道属于以下哪项政策环境()答案:一带一路10.南北分界线的东段以()为界答案:淮河11.根据海域地形结构和水文特征,将中国海划分为几大海区()答案:五12.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海洋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答案:大量岸线资源和生物资源未开发13.以下关于东北平原论述不正确的有()答案:河套平原是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14.反映了原始社会到清末我国疆域政区变迁,并解决中国历史版图和中华民族界定问题的是哪部著作()答案:《中国历史地图集》15.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类型丰富,最集中分布在()答案:云贵高原16.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季风气候特点的是()答案:长期性17.唐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在()答案:黄河流域18.陆大道院士提出的中国国土空间开发“T”字型结构,其开发主轴为()答案:长江经济带19.“前店后厂”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所在地区是()答案: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20.以下关于西北地区水—生关系失调论述不正确的是()答案:水土资源开发不足21.以下关于中国绝对地理位置论述正确的有()答案:中国位于北半球的东部亚热带和温带所占国土面积较大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22.以下哪两类经济生活方式的差别成为了历史时期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答案:农牧23.当代地理学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与人类经济利用方式,将中国分为哪三大自然区()答案: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24.中国的矿产资源组合特点主要表现为()答案: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独立矿少大矿少、中小型矿多,坑采矿多露采矿少25.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为了认识国情和资源调查,综合自然区划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产生了一批系统的自然地理区划。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课程介绍
李振泉. 中国经济地理.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一 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课程介绍
课程结构
总论:中国区域地理格局 专论:中国区域地理过程
分论:区域综合分析
课程成绩
:60%;考试。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一 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课程介绍
课程性质
“中国地理”是教育部地理教学委员会制定的 地理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属于地理学专业基础课。 是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1995年, 一直沿用苏联的教学计划模式,分设的“中国自 然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两门课程。
课程目的
培养学生了解中国地理区位及其意义,掌握中国地 理环境特征与结构,认识中国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的 基本过程,理解中国土地退化与自然灾害等人地系统 不协调的原因,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重构中 国地理的区域划分,学会分析各个区域的人口、环境、 资源与区域发展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一
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课程介绍
课程要求
配合完成各项任务;
加强预习、自学;提出质疑; 积极主动参与,开展问题研究、探讨,发现新的问题;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言; 归纳、总结,融会贯通。
课程关键词
综合的思维 区域的视角
发展的眼光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一 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课程介绍
课程教材
王静爱. 中国地理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王静爱,左伟.中国地理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9
年。
赵济,陈传康. 中国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 中国自然地理. 高等教育出 版社,1979年。 吴传均. 中国经济地理. 科学出版社,1998年。
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地理
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地理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理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3. 掌握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和研究内容;3.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4. 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教材内容,并准备提问或讨论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概念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介绍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
通过具体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解释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理学的初步认识。
3. 分支学科介绍:接下来,教师介绍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和研究内容。
可以使用多媒体、图片和地图等辅助教学工具,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内容。
4. 研究方法和工具:在介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时,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实验研究、遥感技术等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可以使用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5. 作用讲解:最后,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向学生展示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和价值。
6. 总结回顾:在教学的最后,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参与度、学生上课笔记的内容和质量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可以设计一些简答题或综合性问题,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答或思考。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一本地理学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2.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展示案例、图表和地图等学习资源;3. 地图和实物:准备一些地图和相关的实物,用以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学科。
《中国地理》第二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
第二章自然结构第一节气候水热结构与其评价气候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多因子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与大气环流。
一、中国气候的根本特征〔一〕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
主要表现:与同是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的北美洲相比,季风现象要明显得多。
就是著称于世界的亚洲季风区中,也是夏季风强而冬季风弱,唯有中国冬夏季风都很显著。
季风在冬季与夏季有明显的风向更替。
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季风气候表现显著,结构复杂。
我国冬季风寒冷枯燥,夏季风温暖湿润,和世界其他地区季风相比,无论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势力都很强,这就影响到我国的气温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偏低,夏季偏高,特别是和亚欧大陆西部相比,那么差数更大。
季风在季节上的转换也非常明显,而且影响围很大,我国季风区约占全国领土面积的一半。
其围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乌鞘岭一祁连段一巴颜喀拉山一唐古拉山一冈底斯山连线以东以南广区。
在季风的成因类型上,我国东半部近地面层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变化而引起的海陆季风,西部青藏高原近地面层那么是由高原面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高原季风;高层大气中还有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所形成的行星季风,在三者之中,海陆季风是主要的,居主导地位,而高原季风和行星季风是次要的,处于从属地位,但它们却加强了海陆季风的势力,使其影响围扩大。
三种季风的集合,相互作用,遂形成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复杂的特征。
降水主要集中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生长。
但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
〔二〕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围广1、陆距海遥远,海洋夏季风难以深入2、枯燥的冬季风势力强大.影响围广阔3、西南青藏高风突起,阻碍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三〕气候类型多样按照气温的不同,从南到北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气候区。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中国地理》( 1) 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因此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2) 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 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 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看课本时候, 一定要理解其含义。
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 还应看其它相关书籍。
………………( 7) 中国地理方面, 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 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
因此, 建议大家有时间时, 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 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 该书介绍更为详细。
( 8) 《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
8道题目中, 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
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 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 特别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规律、特征等内容。
另一方面, 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 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 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 其它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 特别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 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出台, 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
平时能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 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 归纳其中的要点, 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体上的认识。
总之, 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 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 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 从基础开始, 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 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 但并不是脱离课本, 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湖北省华师一附中2010届高三地理复习备考课件 PPT课件 通用1
土地利用及生态 图表分析、探
保护
究人地关系
尼罗河流域水文 特征分析及对农 业生产的影响
描述地理事物、 阐述人地关系
大西洋中低纬洋 流运动规律、地 中海气候
读图描述运动 规律、知识迁 移运用
1、题型题量稳定
●第1~11题单项选择题(共44分) 以中心问题为主要组题形式; 难度包括易、中、难不同层次;
化规律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探究其与 5.依图示资料可知
其他地理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事物关系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高考不会考“死记硬背”的知识,不会重 复书本上的原词原句。重在联系迁移,灵 活运用。
2009全国一卷文综地理试题的基本特点
一、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人口地理、天气、地中 海气候、地形、土地利用类型、人地关系(农业)、尼罗河水 文特征、大西洋海洋地理等。
二、注重对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考查。避开了地球运动, 对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考查比重较大约56%。
的原因、改善或防治的措施方法,确定区域经济发展 方向等。 2、每一问题按分值一般分解为每一个得分点2—3分。 3、以填空和简答、简述、简析为主,答案的字数相对较 少,答案“较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地理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地理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概述- 课程: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课- 适用对象:初中八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研究,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如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掌握地图的使用和解读,如地图上的符号和比例尺;- 了解不同地理现象和地理区域的特点,如气候带和地形地貌;- 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察能力,如观察、比较和分析。
- 教学重点:地理基本概念、地图的使用和解读- 教学难点:不同地理现象和地理区域的特点的理解和运用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和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地球和地球运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的组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第二课:地图和地图的符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地图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 掌握地图上常用的符号和标记的含义;-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前一节课的研究内容,引出地图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地图上常用的符号和标记的含义。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个真实地图的案例,让学生解读其中的符号和标记。
4. 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地图,并收集更多符号和标记的例子。
第三课:气候带和地形地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和分布;- 掌握地形地貌的基本分类和特征;-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理区域的照片,引出气候带和地形地貌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和分布,以及地形地貌的基本分类和特征。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选择一个气候带或地形地貌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小组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重点知识问答及课后思考题答案
学不同思想流派的主张,特别是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环境生态学派;掌握地理科学 研究方法,特别是现代地理学与 3S 结合的新方法的使用;了解地理科学在社会经济、 科学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现代地理学特征、面临的挑战及任务。 2)《中国地理教程》 上篇:总论 (1)中国地理区位:掌握第二节中国的地理特征,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地理景观格局:掌握我国大地构造格局、地势即其地理意义、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及地理景观的影响、我国水热条件特点、自然带的分异、LUCC。 (3)人口与城镇化:掌握我国人口结构、人口密度分布、城市化进程阶段;重点掌握“胡 线”及其地理意义。如欲了解更多可以通过 qq2593665687 或电话 18012981114 进行咨询。 (4)国土开发: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了解其他资源与其开发;熟知我国工业 化进程,掌握区域开发战略。 (5)区域划分:掌握自然区划的理论、行政区划的原则和经济区划的原则,掌握三大经济 地带和七大经济区特征。 中篇:专论 ……………… 下篇分论 ………………
原则、基本内涵、相关理论以及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的研究。 (2)近代地理学中的地理大发现、各种思想流派、区位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3)现代地理学与近代地理学在思想观念、理论方面的进展,新技术下的未来发展趋势。
(4)地球自转、公转、与太阳关系、圈层结构、地域分异规律、演化等方面常识考察。 2)《中国地理教程》 ……………… 考试重点 以白光润编著《地理科学导论》,赵济、陈传康编著《中国地理》为基础,人文地理学考试 的重点内容,具体如下: 1)《地理科学导论》 (1)第一章:掌握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地理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演化的
文化地理讲义.第1-2章分解
⽂化地理讲义.第1-2章分解⽂化地理学本课程教材:周尚意孔翔朱竑编著《⽂化地理学》⾼等教育出版社2004主要参考书⽬:[1] 赵荣,王恩涌等:《⼈⽂地理学(第⼆版)》,⾼等教育出版社,2006;[2] 邓辉:《世界⽂化地理(第2版)》,北京⼤学出版社,2012[3] 王恩涌:《⽂化地理学导论(⼈·地·⽂化)》,⾼等教育出版社,1991;[4] 赵世瑜,周尚意:《中国⽂化地理概说》,⼭西教育出版社,1991;[5] 迈克·克朗:《⽂化地理学(修订版)》,南京⼤学出版社,2005;[6] 胡兆亮,阿尔斯朗,琼达:《中国⽂化地理概述(第⼆版)》,北京⼤学出版社,2006;[7] 王恩涌,胡兆量,周尚意等:《中国⽂化地理》,科学出版社,2008;[8] 杨海廷:《世界⽂化地理》,长春出版社,2008;[9] 王会昌:《中国⽂化地理》,华中师范⼤学出版社,2010[10] Terry G. Jordan-Bychkov, Mona Domosh: 《The Human Mosaic: A Thematic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 (Eighth Edition)》, USA: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2001第⼀章⽂化与⽂化地理学研究的主题第⼀节⽂化的概念与⽂化的结构⼀、“⽂化”的出现及其含义在我国,“⽂化”最早出现在《周易》⾥,有“观乎天⽂,以察时变,观乎⼈⽂,以化成天下”之说。
这⾥“⼈⽂”与“以化成天下”,即以⼈伦秩序教化世⼈,使之⾃觉按规范⾏动。
这种以⽂教化便是中国传统的“⽂化”⼀词的基本含义。
在西⽅,“⽂化”(culture)最早在拉丁语⾥指的是培育(cultivation)。
西⽅⼈论述“⽂化”要⽐中国⼈晚。
在1690 年安托万?菲雷蒂埃的《通⽤词典》中将culture 定义为:“⼈类为使⼟地肥沃,种植树⽊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并有注释称“耕种⼟地是⼈类所从事的⼀切活动中最诚实、最纯洁的活动”。
中国地理(考研资料)华中师范大学(完整版)
重要考点: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地域分异规律、气候特征、人口、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城镇化、土地退化、灾害、胡焕庸线、海洋、能源、地理格局、植物土壤、土地利用、空气污染重点区域:青藏高原、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中部、新疆、内蒙古、黄土高原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第一节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1.大地构造格局显著特点一是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二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2.中国地势基本特征:地势高,高差巨大,地表起伏度大,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地势高大的地理意义①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的走向;便于东西航运②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热障碍③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
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第二节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1.中国气候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显著①冬夏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③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2.青藏高原的空间特征:面积大、高度大、中低纬度。
3.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1)对季风的分支作用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 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第2章(5节)PPT课件
亚欧大陆连成一片,海陆热力对比加大,海陆季风环流加 强,而行星风系环流减弱,形成了古季风(海陆季风)。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二)晚第三纪地理景观格局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农业区
自然-人文 环境演化过程
城市格局
人文-自然 环境演化过程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 中国景观雏形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海陆变迁动画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 中国景观雏形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本章前言
区域地理景观格局是区域地理过程的产物。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由构造运动、大气环流及土地利 用的共同作用形成,突出表现为地貌格局、水热格局、 植被土壤格局与城乡格局的镶嵌与交织。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组成的三大 自然区域以及由东部沿海带、中部带和西部带组成的 三大经济区域,是中国最大尺度的地理景观格局。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的演变在地球内外动力和人类活 动的作用下,经历了海陆变迁和自然地带更替、区域 开发中心的转移、城乡格局调整等。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是中国区域开发布局与国土整治 规划的重要依据。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中国景观格局演变认识思路
36亿年 67百万年 170万年
6000年 距今 公元 1736年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第2章(4节)PPT课件
(一)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 林地
全国森林面积变化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一)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林地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结果(2004-2008年)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LUCC,land use/cover change)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一、土地利用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一)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 (二)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第二节 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 第三节 自然地带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一、土地利用 二、土地覆盖 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四、土地利用/覆盖与碳储量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本章前言
区域地理景观格局是区域地理过程的产物。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由构造运动、大气环流及土地利 用的共同作用形成,突出表现为地貌格局、水热格局、 植被土壤格局与城乡格局的镶嵌与交织。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组成的三大 自然区域以及由东部沿海带、中部带和西部带组成的 三大经济区域,是中国最大尺度的地理景观格局。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的演变在地球内外动力和人类活 动的作用下,经历了海陆变迁和自然地带更替、区域 开发中心的转移、城乡格局调整等。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是中国区域开发布局与国土整治 规划的重要依据。
(完整版)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复习方法:地图分析法复习过程与分析:一、中国的疆域(高考几次命题要求对中国疆域的感悟,地图、地球知识的结合。
)1、从世界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中国领土四端点:最北端: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135°E附近)西: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附近)(大致与北京同纬度)思考:①我国跨纬度近50°,南北距5500km 。
②我国跨经度60°多,跨5个时区,最大时差4小时。
③我国西端点日出比北京迟: 2小时52分钟。
3、中国濒临的海洋①东临西海一洋:(图中分析)北至南:渤海(我国内海)——120°E经线穿过,长芦盐场,海滨浴场,油气资源,海洋污染。
黄海——与渤海全是大陆架,朝鲜半岛东海——包括台湾海峡,油气与海洋渔业资源南海——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资源太平洋: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②中国的领海,内海,专属经济区。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1海里约 1.85千米)专属经济区:至200海里。
③海岸与岛屿: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
岛屿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
4、中国的陆界与邻国(中国非常重视与邻国的关系: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平周边环境和加强经济贸易往来。
)①陆界长达2万多千米。
②陆上邻国15个:东:朝鲜(鸭绿江,图们江)北:俄罗斯、蒙古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西: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西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南:缅甸,老挝,越南③隔海相望的6国家:东:韩、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尼5、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纬度位置的优越性:a、光热充足,利于农业生产;b、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地理
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引言: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是中国地理学界的佼佼者,其地理学课程及教学设计一直以来受到普遍好评。
本文将就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探讨,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成果评价等方面。
一、课程设置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的教学设计注重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素养和学术能力。
核心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
1. 自然地理学课程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理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地球形状与地壳运动、气候与全球变化、土地利用与资源管理等。
教学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实践,增强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人文地理学课程人文地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
教学手段注重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理学专业的前沿领域,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地理学和信息技术的机会。
教学内容包括GIS原理与应用、GIS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教学手段注重实践操作,学生需要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处理和分析真实的地理数据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二、教学手段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既进行知识的讲授,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困惑,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
2. 实地考察为了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注重实地考察的教学。
学生可以亲自到实地进行考察,观察和分析真实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3. 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经济地理-讲义2015(1)
四川师范⼤学中国经济地理-讲义2015(1)《中国经济地理》讲义精要⽬录《中国经济地理》讲义精要 (1)绪论 (3)第⼀章中国⼈地关系总述 (3)第⼆章中国的⾃然资源 (4)第⼀节⾃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4)第⼆节我国⾃然资源的经济评价 (4)第三节我国⾃然资源开发利⽤的现状 (7)第四节我国资源总体战略对策 (7)第三章中国的⼈⼝ (8)第⼀节中国⼈⼝概况 (8)第⼆节中国⼈⼝发展及政策 (9)第三节中国⼈⼝问题 (11)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12)第四章中国的⽣态环境 (13)第⼀节中国⽣态环境的历史考察 (13)第⼆节中国⽣态环境状况评价 (13)第三节中国⽣态环境问题趋势分析与对策 (15)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 (16)第⼀节概述 (16)第⼆节旧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16)第三节新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17)第六章中国第⼀产业发展与布局 (19)第⼀节概述 (19)第⼆节中国的粮⾷作物与布局 (19)第三节中国经济作物⽣产与布局 (20)第五节中国畜牧业⽣产与布局 (22)第七节中国农业分区 (23)第七章中国第⼆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24)第⼀节中国⼯业概述 (24)第⼆节中国能源⼯业 (24)第三节中国原材料⼯业 (28)第⼋章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30)第⼀节概述 (30)第⼆节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 (30)第三节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布局 (32)第九章中国的经济区划 (33)第⼀节中国的⾏政区划 (33)第⼆节中国的经济区划 (34)第三节中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35)第⼗章东北地区 (36)第⼀节区域经济的资源基础 (36)第⼆节区域经济的历史基础 (36)第四节全国重要的农林牧基地 (37)第五节区域经济的内部差异 (37)第六节东北地区的发展前景 (38)第⼗⼀章环渤海地区 (39)第⼀节区域优势与问题 (39)第⼆节环渤海地区:发展现状 (40)第三节重点开发地区 (40)第四节环渤海地区:发展趋势 (40)第⼗⼆章长江三⾓洲及沿江地区 (41)第⼀节长三⾓及沿江地区 (41)第⼆节长三⾓城市群 (42)第三节长江三⾓洲区域规划 (43)第⼗三章东南沿海区 (43)第⼀节区域发展的⾃然基础 (43)第⼆节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44)第四节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 (45)第五节区域经济 (45)第⼗四章中部地区 (46)第⼀节区域环境与区域特点 (46)第⼆节区域产业布局特⾊ (47)第三节经济空间结构 (48)第四节区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48)第5节区域发展新动态 (48)第⼗五章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 (49)第⼀节战略地位与区域环境 (49)第⼆节产业发展与布局 (49)第三节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50)第四节经济发展战略 (50)第五节经济地域结构 (50)第六节西藏⾃治区 (52)第⼗六章西北地区 (53)第⼀节资源、⼈⼝与环境 (53)第⼆节区域经济特征 (54)第三节产业发展与布局 (54)第四节重点发展的经济核⼼区 (55)第五节经济发展战略 (55)绪论⼀、中国经济地理在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经济地理学:1.普通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以中国整个国⼟及其各个区域为范围,研究各个经济——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各个产业的地域组合(经济区)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中国地理1-9章讲义(1)
由老到新:吕梁上下晚太古,古元二十五亿多中元晋宁长城蓟,晚元青白又震旦早古加东寒奥志,晚古海西泥石二中生印支整三叠,燕山侏罗和白垩新生喜山六千万,早晚三纪第四纪注:1、吕梁运动起于新太古,止于古元古。
2、晋宁期始于早元古蓟县系、长城系,延续到晚元古青白口系。
3、加里东期起于晚元古震旦纪,延续整个早古生代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
4、海西期发生在晚古生代,包括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
5、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6、燕山期始于中生界三叠纪,延续到白垩纪、侏罗纪。
7、喜山期包括了新生界。
第二节地貌形成因素•地貌的形成是地质构造运动、地表气候主导下的外力因素,作用于不同的地表物质的结果。
人类出现以后,成为又一个塑造地表的外营力。
主要内容•一、地质构造因素•(一)板块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形成•(二)构造体系与地貌格局的形成•二、外力因素•(一)现代气候对地貌形成的作用•(二)大陆地壳发展与地表营力的区域分异•三、物质组成•四、人类活动二、地质构造因素•地球表面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在空间的排布与组合形式与地质构造关系致为密切。
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质力学,对中国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格局的形成进行了解释。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形成•(二)构造体系与地貌格局的形成一)板块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形成•我国山地的分布受板块的控制,主要是板块在边界碰撞和俯冲产生的造山运动所形成的。
高原、盆地、平原则大多处在相对稳定的板块部分。
•中国板块夹在西伯利亚板块、太平洋—菲律宾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地貌格局受其活动控制。
•古生代及以前的构造运动,西伯利亚板块影响显著,使亚洲大陆相继固结,并向南扩张;中生代以太平洋板块最活跃,形成亚洲东部华夏向构造;新生代以印度板块最活跃,青藏高原隆起,形成阶梯状地势。
1、中国板块构造格局•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大地构造可划分为7个板块:–塔里木—华北(中朝)板块–扬子(华南)—东南亚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非律宾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土耳其—伊朗—冈底斯板块•板块之间的缝合线:•–中国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准葛尔—贺根山缝合线–中国板块与印度板块: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缝合线–中国板块与太平洋—非律宾板块:台湾东海岸大纵谷–塔里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北秦岭—南阳盆地–––––––塔里木—华北(中朝)板块–扬子(华南)—东南亚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非律宾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土耳其—伊朗—冈底斯板块–中国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准葛尔—贺根山缝合线–中国板块与印度板块: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缝合线–中国板块与太平洋—非律宾板块:台湾东海岸大纵谷–塔里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北秦岭南侧—南阳盆地(见最后的图)––2、大地构造的演化与地貌格局的形成•(1)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地貌格局的形成•板块活跃时代:古生带及其以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期末自整理笔记
目录打开视图-导航窗格就看到了。
只适用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地理期末考。
学姐自整理,大部分没什么卵用,就是部分书上的东西+上课他讲的东西。
错别字什么的手癌没办法,你萌自己改吧。
考试题型大约30分的简答(6*5 or 5*6,他开心就好),两道约35分的论述题。
前面30分年年不重样,大家随缘吧。
论述题年年都类似,景观地域分异规律,和两个区的比较(比如东南区和东北区,一般就是最后两堂课他重点讲的区域)地表结构:1、地势西高东低,阶梯状展布:河流发源于第一二阶梯,自西向东奔流,沟通沿海内陆联系;急剧下降地段水力资源丰富;雨带与干流基本平行,增加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2、山地高原为主体,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和丘陵空间分布的格式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几大山地类型:1、南北向山脉:中部,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及横断山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部分,西为高山极高山,东为中山低山。
对水汽西进不利。
2、东西向山脉:北列天山、阴山(内蒙古高原边缘),中列自西向东昆仑山、秦岭(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南北方分界)、淮阳山,南列南岭(长江珠江分水岭,华中华南分界),西高东低,等距性,地理重要分界线。
3、北西向山脉:位于西半壁,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西段,东段转为东西向。
高峻严寒,现代冰川发育。
4、北东向山脉:位于东部,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台湾岛,山地2/3,玉山,台湾第一高峰,我国东部最高峰)西北干旱区绿洲成因:地表土状物和淡水,一定的光照和辐射条件四大高原:1青藏高原:南侧喜马拉雅山与北面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将中国分为三个环境区:①自成高寒区②西北干旱区,隔断水汽进入,造成东部沙尘暴来源,历史上黄土高原形成的物质来源③东部季风区,助长中国季风气候,夏季陆地热,吹海风,影响大气环流2内蒙古高原:北部内陆,半干旱气候,季节河流,流水作用弱,地势坦荡、坡度小,越往西植被覆盖率越小。
中国地大教材
中国地大教材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地理教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和自然资源等内容。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为大家介绍中国地大教材。
首先是地形地貌。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丘陵、平原、盆地、河流和湖泊等。
中国的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位于西藏,海拔达到8,848米。
中国的地势起伏不平,多山地、高原和丘陵,其中最著名的有秦岭、太行山、川西高原等。
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包括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
盆地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特点,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
河流方面,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生活的重要支撑。
此外,中国还拥有许多湖泊,如青海湖、洞庭湖等。
其次是气候。
中国气候类型多样,包括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
北方地区多属于寒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分布不均匀。
南方地区多属于亚热带气候或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的雨水集中区,年降水量较多。
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气候现象是台风,经常在夏秋季节影响中国沿海地区。
总的来说,中国的气候多样性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条件。
最后是自然资源。
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
矿产资源方面,中国煤炭、铁矿石、铅锌矿、铜矿等稀有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
在能源资源方面,中国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能等资源也十分丰富。
水资源是中国的重要资源之一,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如长江、黄河、淮河、鄱阳湖等,为国家的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地大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和自然资源等内容。
中国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多样性,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条件。
了解中国的地大教材,有助于增加我们对中国的地理环境的了解,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㈡知识框架八大区在介绍的时候按照从环境与资源条件到经济发展特点再到开发利用中的 问题最后到区域发展方向的基本写作思路逐章介绍,思路清晰,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就重点掌握这四个方面。
第一讲 区位和疆界2、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一)半球特征:北半球、东半球北半球、东半球是地球陆地最集中的两个半球,我国就在此。
因此受陆地的影响最强烈的一个东方大国。
(二)经纬度特征:中纬度大国我国98%的疆土位于北纬20º~50º之间,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
其特征如下:①国土辽阔,生存空间大8个地理综合 第十章 华北区 第九章 东北区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 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第十三章 东南区 第十四章 西北区第十五章 西南区第十六章 青藏区 环境与资源条件 经济发展特点 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区域发展方向②跨纬度大,是形成地带分异的基础③中纬度面积广阔,四季更替典型,季变明显(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及万物变化)(三)海陆特征: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
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处在世界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南邻热带印度洋,西部深入内陆,高山盘踞。
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海陆兼备的环境,深刻影响到资源、交通与文化②世界最典型的季风国家,西南季风、东南季风、高原季风,气候不稳定③跨经度大,是形成地表经度地带性的基础㈣区域特征21世纪世界经济活动中心将转向亚太地区,而中国正位于亚太地区的中部,这一区位优势无疑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4、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2004年考题﹚☆①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影响:使我国许多河流自西向东,沟通了东西交通,在梯级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但雨带和河流流向方向平行,使得河流洪涝灾害严重。
②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影响:地貌类型多容易发展多种经营,但平地较少,人口压力大③山地多而高大,地貌格局呈网格状分布影响:许多山地成为地形分界线5、我国南北走向山脉的名称及其东西侧的地势差异. ﹙2003年考题﹚⑪南北方向山脉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自北向南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横断山⑫这一南北纵裂的山脉把我国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多为海拔超过3500米的高山和高愈5000米的极高山,山脉主要为北西西向,东部多为海拔低于3000米的中山和低山,以北北东向为主。
第二讲自然结构2、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2004年考题﹚☆☆①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②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③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④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3、我国气候的形成因素☆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太阳辐射、洋流、地面状况以及大气环流。
(一)纬度位置纬度位置是决定太阳辐射和热量条件、影响气候特征的基本因素。
由于我国领土97%处于20º—50º的中低纬度位置,故温度带以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为主,占据面积广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㈡海陆位置海陆分布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一个基本因子。
我国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三)太阳辐射①影响太阳年总辐射量的因素:②太阳辐射是形成我国气候的最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决定着地面和大气的热量状况,而热量状况又决定着发生在地面和大气间的其他现象和过程,其最终的综合表现就是气候。
所以说,太阳辐射是形成我国气候的最基本因素,而太阳辐射的多少主要取决十地理纬度。
(四)洋流影响我国的洋流有中国寒流和台湾暖流,但因在位置上寒流靠近大陆,暖流原离大陆,所以对海陆温差没有起什么大的调节作用,甚至还加深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
(五)地面状况(近地面层情况)在季风成因类型上,西部青藏高原近地面层则由高原面与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六)大气环流(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①行星风系:大气中由于赤道和南北极之间加热的差异以及行星的自转运动,出现的有规律的风系,人们称作行星风系(也称基本气流)。
在任何行星上都可能发生。
②天气系统我国的南北幅度甚大,南海诸岛接近赤道,最北的漠河县接近北纬54º。
它受到低纬度的东风带和中、高纬度的西风带的影响。
我国北纬25º以北地区,天气系统都是从西边移动过来的。
而在低纬度地区则受到东面移过来的天气系统影响。
我国的西面是大陆,从西边移过来的系统在进入我国时,离开海洋甚远,一般不能引起丰沛的降水,造成我国西部地区大片干旱气候区。
一年之中,行星风带有季节性的位移,在北半球冬季行星风带位置最偏南,夏季位置最北。
在东西风基本气流交界的地方,即在北纬20-35º范围内。
基本气流的季节变化最大。
在这个地区冬季受西风支配。
在夏季东风气流可以伸展到该地。
在这个纬度带内,天气现象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以及亚洲南部季风气候之所以特别明显,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该地区冬、夏行星风带的变化最明显。
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性,气流的分布并非如上述那么简单。
气压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气流场。
①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影响:1、加强东亚季风,形成东部湿润气候。
2、造成西北干旱。
形成沙漠。
3、形成高原季风,加强高原季风环流。
4、造成四川盆地易出现梅雨季节。
6、水热条件特点☆①三大气候区,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半部属于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属于干旱气候,西南部为高度超过3 000 m的青藏高原,具有高原气候的特点②温度自南向北降低我国从赤道带,经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中温带,直到寒温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别,特别是东部表现更为明显,温度基本上自南向北降低。
季风的更替使这种温度变化表现更为复杂③冬冷夏热,南北温差冬季远大于夏季我国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
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地方。
夏季全国气温普遍升高。
夏季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小于冬季。
8、气温的变化特点对农业的影响☆(1)我国地处中低纬度,温带、亚热带的范围相当广。
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大兴安岭、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冬,云南中部四季如春。
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
(2)气温的这些变化特点对于农业和工程建设影响很大。
①它使得喜暖的一年生作物可以向北分布,而又限制了热带、亚热带等的多年生作物向北移植,农业地带性差别因而特别复杂。
②冬天的一些不利的工程灾害,如冰冻、积雪,甚至雨凇等对道路、房屋和架空线路的影响,以及道路冰雪防滑、春季翻浆等,可以向南扩展。
③而夏季的一些对工程不利的问题,如房屋通风、道路雨季塌方和被冲毁等,甚而黑色(沥青和渣油)路面的泛油等,也都可以一直影响到北方。
9、我国降水特点☆(一)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1)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①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而且愈向内陆减少愈为迅速。
②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尤以面迎东南、西南季风者为甚,面迎西风带降雨少一些。
(2)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10、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2003年考题)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有三:①由于维度位置所决定的气温南北差别;②由于大陆相对于海洋位置所引起的气候湿润程度差异③高原和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影响也很大(一)寒潮☆⑪概念:是强烈的冷空气活动,它规模大,势力强,降温剧烈。
寒潮是冬半年危害较大的大规模天气现象。
它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当迅速南移时其前缘即为寒潮冷锋,常使沿途地区剧烈降温、风速猛增、出现霜冻,偶尔伴有雨雪天气。
⑫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四条: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⑬寒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①增强了大陆性②增长了霜期,缩短了生长季;③在冬半年干旱季节还可产生一定的降水,可缓解旱情。
⑭寒潮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①使农作物等发生冻害减产、牲畜冻死、引起“沙暴”②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等的正常运行(二)梅雨☆⑪概念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
每年初夏,江淮地区有一段时期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地面风力弱的连阴雨,称为“梅雨”或“霉雨”。
⑫梅雨主要分布地区及时间:主要发生在巫山以东,北纬26ْ~34 ْ的地区,出现在淮河流域。
一般出现在芒种后(6月5日),夏至(6月21日)前。
有时到7月份上旬“出梅”,一般持续一个月。
但每年情况不同,入梅早时可在5月中下旬,晚时可迟至7月初,前后相差40天。
出梅最早在6月中旬,最晚在8月初。
梅雨早晚相差很大。
物候期在梅熟时。
⑬形成原因:①初春,大陆加热作用日益加强,在4、5月,华南地区热低压已经建立,青藏热低压也在5月建立,偏南夏季风(有人称为小季风)已影响华南地区,与中、高纬度入侵的冷空气对峙,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两湖盆地,已是春雨连绵。
②在初夏季,行星风带北移,大陆的热源和海洋上的冷源作用已很显著。
这时大陆上热低压已相当强大,青藏高原热低压已建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北移到北纬20º附近,在高原热低压的加强下,强盛的夏季风活跃在长江流域一带。
这时在对流层中层,中纬度西风环流形势常有利于引导冷空气不断南下,到江淮流域一带与暖湿的西南季风气流相遇,锋面发生波动形成江淮气旋,形成江淮地区的梅雨⑭台风对我国的影响:①台风属于灾害性大气。
它带来狂风、暴雨、巨浪、海潮,严重威胁着工农业生产、交通安全和港口设施。
登陆强台风所到之处往往拔树倒屋,降大暴雨,使山洪暴发,水库大坝溃决,淹没农田,冲毁铁路,造成人员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②台风有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伏旱或秋旱,适时适量的台风外圈(台风分外圈、中圈和内圈)降水,显然有益于农业生产,对解除或缓解旱情以及降温有利。
12、对我国气候的评价☆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
⑪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从世界范围看,在北纬20°~30°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
在这一地带只有我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
⑫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地处温带地区的我国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水、热、太阳辐射的高值期重合,使这里的夏季具有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单季作物的种植线比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普遍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