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倡导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 拓展学生思维
摘要:学生每节数学课都会与习题打交道。
然而,实际的习题教学大多是短平快式的就题做题、就题教题,教学目标不是很明确。
我们往往侧重于“习题解答”这一目标,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思维训练与情感培养等方面的目标。
事实上,优化使用教材的习题,大有文章可做。
关键词:教材习题,有效利用,拓展思维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载体。
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比较重视例题的教学,对教材习题研究较少。
有时将教材习题仅仅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缺少对习题的调整、重组或改编,致使习题的效用降低。
有时对教材习题不屑一顾,刻意改换,结果换汤不换药,没有多少价值。
那么,如何挖掘教材中习题潜在的价值,拓展学生的思维呢?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一些粗浅的做法与体会。
一、分层呈现,丰盈内涵教材上的习题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的,教师如果能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需要,将习题分层出现,这样便可以使习题内涵丰富起来。
例如: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99页第3题下图:教材中这道题是用带阴影的长条分别表示了1/3和1/6。
教材的意图可以理解为直观表示两个分数的意义及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在处理这个练习题时是这样教学的:师:(出示长方形)这儿有一个长方形纸条,现在张老师给他全部涂上颜色,就可以用1这个数来表示。
师:(让学生注意观察)出示表示1/2的长方形。
怎样看出来的?师:电脑再演示表示1/3的长方形。
说说理由。
师:出示第三个表示1/6的长方形。
师(引导学生完整地看看这三张图):这1/3、1/6与以前的1有没有联系?生:有!师:能再往下平均分吗?要是再往下平均分还可能出现几分之一?生:1/12、1/24。
师:随着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那表示其中每一份的分数越来越……生:小。
我们很多老师很可能根据教材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填填,最多再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张老师对这道习题逐层展开,提升了习题的丰富内涵。
随着三张图的逐步呈现,层层深入,学生在想象把这个长条继续等分的同时,不仅能直观地理解更多分子是1的分数意义和大小,体会出1和分数的关系,还能初步感知分的份数越多,每份量就越小,为分数大小比较的抽象知识形成打下基础。
小题大做 其乐无穷——小学数学教材习题的开发与利用
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重要组成部分,是专家们经过精心选择的典型练习材料。
它更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载体,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工具,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
因此,加强习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习题使用低效的成因分析(一)问卷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教材习题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学生完成教材后的习题教师又是作怎样的评价呢?我们在研究时设计了一张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如下:(二)调查结果分析:1、目标不明,随意选择教材的习题。
从调查表中我们可以发现,有86.5%的教师在新课结束后,教师简单粗略地看了一下本节课的练习,从教材上或相配套的练习册中选择布置相关的习题作为学生的数学课堂作业,然后对一对答案即可。
究竟这个题目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多大的帮助,怎样的题目类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做的习题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有什么益处,老师考虑肯定是不够的。
只有14.5%的老师会去考虑习题的思维含量,很少去领会编者设计此题的意图,更不会过多思考每一道练习的具体目的与功能,随意性很强。
这种做法对教师来说省时省力,但从练习的实际效果来考虑,这样布置作业,没有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为了练而练,忽视教材习题的处理。
从调查表中我们发现,有76.3%的教师会对教材上的习题稍微变化一下,让学生做相仿的习题,这样不仅练习的效益不高,还忽略了学生在练习中对知识的运用以及情感的体验。
仅有33.1%的教师会对教材上的习题作不同的开发和处理,挖掘习题中的思维含量和扩展实践性的练习。
这样的处理课后练习无疑是低效的,因为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实际情况,编写再完美的教材和习题都不可能符合“变化”中的课堂教学情况和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3、只重视结果,忽视学生解答的思维过程。
从调查表中我们又发现有61.3%的教师在使用练习时仅仅重视结果,使用练习有“走过场”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每一道教材练习的价值,学生作业完成后,教师采用单一方式进行反馈,如:简单问题校对答案,稍微复杂的问题集体评讲。
"小题"也要"大做"--数学教学中习题的开发和利用
为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 高解题 能力提供有效 的 提 帮助谈 几点体会 。 发散思维 。 彰显数学魅 力 新课标 中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 中, “ 发展思维 能力 是培养能 力的核 心。” 而练习是数学教学重要 的组成 部分 , 恰到好 处 的习题 , 不仅 能巩 固知识 、 成技 能 , 形 要鼓励学 生质疑 问难 , 学生喜欢 提 问题 , 对 习题 而且能启发学生 的思维 。 让 能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 中要根 注意选 择或设计 一些 开放型 习题 , 通过 进行深挖 , 而不是只停留在 表面 , 就事论 事。 下面结合 据 教材 内容 , 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 开发和利用教材 中的习题 , 引导学生 广开思路 , 多角度 进行分 析思考 , 化集 中思
21 年第 l 期 ・ 02 l 总第11 3期
赣 教 学 舒 孺
小题 ” 也要 “ 大做 ”
— —
数 学教 学 中习题的开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学 生巩 固数学基础 知识 和基本技能 、 获取数学 活动经验和数 学思 想方法的重要平 台 ,也是沟通数学知识 之间 、 数 学与其他学科之 间 、数学与 生活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 注重习题资源 的开发 和利用 , 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 量的有力保 证 , 在习题 的教学 中也要让学生充满 “ ” ?。
、
标 准指 出: 数学 教学必 须从 学生熟 悉 的生 活情 “ 境 和感 兴趣 的事 物出发, 学生亲身 经历参 与特定 的 让 教学 活动 , 获得一些体 验, 他们 体会 到数学就 在身 使 边 , 而感受 到数学 的趣 味和作用 , 从 体验 到数学 的魅 力 , 且通过 自主探索, 并 合作交 流, 实际问题抽象成 将 数学模 型, 并对此进行解释 和应用 。” 教学 中, 教师应 以教材 为本, 注重数 学与 现实生 活 的密切 联 系, 创设 轻 松愉快 的教学情 境 。如在 教学 “ 认识人 民币” 一课 时, 我先 用多媒体 出示到 超市购 物 的画面 , 引起学生 的注意 , 然后提 问 :我们到超市去买东西需要用 到什 “ 么?” 这时 , 学生会一 致 回答 :人 民币 。” 时出示 课 “ 此 题 : 识人民币 。 认 并说 :我们买东西就要用到人 民币 ,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 识它 。” 这样就很 自然 地 把学生带到 了现实生 活 中去 ,在生活 中学习数学 , 显 得轻松愉快 , 从而实现 了数学生活化教学。 儿童最 富于想象 和幻想 , 儿童 的世界是最 千奇百 怪、 色彩斑斓的 。 他们感兴趣 的“ 现实生活” 成人往往 , 无法理解 。 因此 , 我们需要葆有一颗纯真 的童心 , 善于 从儿童 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征 出发 , 避免成 人化的说 教, 捕捉 一幅幅令他 们心 动的画面 , 设计 出一个 个可 亲可近 的情境 。
小题大做出精彩——浅析小学数学中的“口算”教学
2016·10教学实践Teaching Practice Little Learner MagazineTeaching Practice October 2016教改纵横课改·全方位小题大做出精彩口算是数学中最为基础的知识技能,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却容易被教师忽略。
新课改将口算教学提高到了新的位置,加强对口算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联系小学数学口算教学实际,就如何抓住“口算”这一个小题进行了研究。
一、概述口算又叫做心算,是指学生在不借助任何工具情况下,通过看、思结合结算出正确结构的计算方式。
“小题大做”是指将小事作为大事来做,有不值得做的意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口算知识难度较低,课时少,学习难度不大,故而被不少教师看作是“小题”。
实则不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由此可见,数学运算已将口算作为重要的目标任务,更加注重数学思考和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对策与建议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兴趣激发上小题大做一是巧借生活资源,在口算内容上做文章。
小学生年龄尚小,天真活泼,对生活经验积累非常少,这就需要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以此去认知新的事物,学到新的知识。
故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科学安排口算内容。
如在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三年级下册)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交通工具呢?你知道他们的速度是多少吗?多媒体展示多种交通工具,并标注其时速?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的时速呢?学生在思考后,结合自己生活经验与各位一起沟通交流,因为这些都源于生活,学生很感兴趣,为整个课堂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是开展数学游戏,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兴趣。
在教学口算乘法(四年级上册)时,要让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把两位数分成两个数,然后再乘一位数。
“小题大做”精选巧练 “借题发挥”提升价值
“小题大做”精选巧练“借题发挥”提升价值作者:周利红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09期摘要: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建立起新概念、习得规律之后,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才能巩固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等,逐步形成技能、技巧,不断提高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数学教材,吃透习题设计的意图,把握习题的实施要求,选取典型适度的习题。
让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的数学课堂练习中触类旁通、观微知著、自醒自悟,既能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又能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并逐步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选用;整合;提升;改编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建立起新概念、习得规律之后,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才能巩固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等,逐步形成技能、技巧,不断提高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对发展学生能力、建构学生认知结构、训练学生思维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体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落实……经历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反思,逐步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钻研数学教材,研究其各类练习题的配备,吃透习题设计的意图,把握习题的实施要求。
选取典型适度的习题,精心组织,变有限为无限,让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的数学课堂练习中触类旁通、观微知著、自醒自悟,既能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又能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并逐步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
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及探究,浅谈数学课本习题有效使用的几点策略。
一、有的放矢,灵活选用课本习题课本习题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练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如何实现有效“突破”,占领“目标”,教师的“排兵布阵”至关重要。
小题大做也很美——《黄金比》教学案例分析
小题大做也很美——《黄金比》教学案例分析近年来,在中小学教学中,‘小题大做’成为了一个流行的话题。
‘小题大做’指的是把学生在一个课堂上所学内容,结合小题,进行整体拼凑,构建出一个完整逻辑、自成体系、有解释性的大题。
本文以《黄金比》为案例,尝试将“小题大做”这一具有很强启发性的教学模式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应用起来。
首先,“小题大做”的具体内容需要根据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出灵活调整,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认知过程的差异性,有时可以适当减少小题的难度,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概念性的知识。
其次,“小题大做”在中小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强调实践和反思,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探究,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在尝试《黄金比》的“小题大做”教学时,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什么是“黄金比”,它是古代发明家们常用的一种结构比例设计方法,可以用它来构思和设计出许多伟大的建筑物和机械设计,如古罗马的建筑,万历的火炮,巴尔扎克的煤气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独奏奏鸣曲。
此外,我还通过图片和视频来生动地讲解《黄金比》在千里之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城市设计、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接着,我又给学生安排了一系列的小题,让他们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让学生分别用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来构思和设计一个建筑物,并比较他们之间的不同;按照“黄金比”来测量其面积;利用比例来构思和设计出各种机械结构,例如火车、自行车等;在机械结构中大胆运用“黄金比”来提高机械的性能;最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思考如何将“黄金比”应用到建筑设计及机械制造中,以提高建筑物的美观及机械的性能。
通过小题大做,学生们掌握了“黄金比”的概念和运用,同时学会了将多个小题拼凑成大题的方法,并且可以在回答大题中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更加深入的反思和分析。
通过学生本身的钻研,他们可以发现很多关于“黄金比”的大小知识点,思考它在实际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从而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思维,实现学以致用。
小“题”大做促思维
小“题”大做促思维“小题大做”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语,意味着对一些小事情专注并下功夫,以达到想要的效果和目标。
在教育教学中,“小题大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首先,“小题大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在学习中,通常由于学生面对的知识点较多,学习难度大、精力容易分散等原因,学生很难保持专注和兴趣。
而如果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小题大做”,即在小的知识点或问题上反复练习和思考,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其次,“小题大做”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学习和思考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往往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和分析正可以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提高。
而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一步步地分解问题,到达问题的细节部分,让学生思考问题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将会更好、更全面地得到提升。
最后,“小题大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在学习过程中,“小题大做”需要学生不断地尝试,反复进行练习、思考和探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通过这种长时间的自我训练调整,学生会逐渐发现自己在学习和思考方面的不足,逐渐发现自己在问题解决上的短处,积极地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在尝试中获得进步和成就感。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他们灌输“小题大做”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在一个个小问题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性,在自我训练调整中不断进步,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他们不断地追寻进步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在学习和思考中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小题”也可“大做”
“小题”也可“大做”习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平台。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缺少对习题价值应有的解读、挖掘和再创造。
要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的教师。
前些日子,笔者有幸听到一位优秀教师执教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为教者对教材习题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啧啧称奇。
通过例题和“试一试”教学,学生头脑里初步形成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这位教师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就题论题的层面上,而是认真研读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对教材的习题资源进行了有效处理和二度开发,巧妙地设计了四个层次,呈现了更具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思考空间。
以下是几个层次的教学片段实录──第一层次:教师出示课件:仅仅出示①号长方形,并未出示衬于图形后方的方格线。
师:老师想考考你的眼力。
观察①号长方形,感觉一下。
学生静静地观察。
停留了2秒钟,教师再出示另外四个长方形。
师:凭直觉,你觉得哪些图形是①号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生1:我认为③号是①号缩小后的图形。
生2(犹豫不决地):我觉得⑤号可能是①号放大后的图形的。
生3:④号也有点像。
生4:我觉得④号不是。
它的长和①号长方形的长看上去差不多,而宽却相差很多。
生3(不好意思地):他说的有道理。
第二层次:教师出示课件:添上衬于图形后方的方格线。
师:现在老师把方格线添上,请大家验证一下刚才的观察和判断是否正确?学生安静地思考、计算。
2分钟后,彼此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
师:验证结果怎么样?生:和我们刚才想的一样,确实是③号和⑤号。
师:恭喜你们!那现在你能完整地说说它们分别是①号长方形怎么变化来的吗?生1:③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它是按2:1的比缩小的。
生2:我不同意。
应该是按1:2的比缩小的。
师:哦?教师并未判断谁对谁错,而是在耐心地等待。
生2:我发现比的前项大于后项的比表示把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小于后项时表示把图形缩小。
数学习题设计如何做到“小题大做”
龙源期刊网
数学习题设计如何做到“小题大做”
作者:林庚禄
来源:《新教师》2018年第10期
好的习题可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不好的习题,将是枯燥无味的机械重复,自然事倍功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严格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做到难易适中,
明确设计意图,真正做到“小题大做”,让习题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常规的习题呈现方式,都是由图文或纯文字的形式出现,即出示已知条件与問题,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当教师打破常规,提出先有列式,再说明列式表示的意义时,学生普遍感觉不习惯。
例如:“学校口琴兴趣小组有男生20人,女生15人,根据列式(20-15)÷20,写出它表
示什么意义?”看似一道简单的题,学生却无从下手。
正是由于小学生习惯了先有问题,再有列式的解题方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所以教师需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多设计一些先有列式,再要求说明意义的习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厘清数量关系,内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训练学生逆向思维与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二中心小学责任编辑:王彬陈本煌)。
“小题”也可“大做”
“小题”也可“大做”作者:李冬芳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0年第04期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载体。
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比较重视例题的教学,对教材习题研究较少,有时将教材习题仅仅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缺少对习题的挖掘、调整、重组或改编,致使习题的效用降低。
那么,怎样有效利用习题呢?对此,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瞻前顾后,系统深化教材习题的编排虽是逐个独立呈现的,但它们之间往往又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前后知识点交替螺旋上升。
很多教师在处理习题时,常常将习题练了就行,缺乏统揽全局的思想,很少进行提升和拓展。
如果我们对习题的处理做到“瞻前”“顾后”,除了着眼于该部分教材,放眼于后面的教材外,还要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这样便可以达到深化旧识、渗透新知、系统推进的目的。
例如,“找规律填数”一题:816 24 32 () () ()90 81 72 63 () () ()该习题编者的实质意图是巩固学过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同时为下学期学习乘法口诀作孕伏。
我的处理是先让学生找规律填数,填好后问:“前面一列数中每个数是几个6相加?”然后任意遮挡中间的一个数,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并说明理由。
通过快速说数,不仅训练了口算,学生还明白了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6,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6。
这样处理,训练了学生的口算技能,丰富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乘法口诀的规律打下基础。
二、分层呈现,丰盈内涵教材上的习题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的,教师如果能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需要,将习题分层出现,这样便可以使习题内涵丰富起来。
例如:编者设计本题的意图是使学生在看数轴上的点找数时,需要先想到相应的分数,再一次体会零点几表示十分之几,几点几是几和十分之几合起来的数。
对该习题的处理上,可以变静为动,分层出现,先呈现只标有整数的数轴,学生按顺序说出数轴上标出的几个整数,还想象出“后面还有很多整数,并且越往后越大”。
小题大做——作业评语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
解,发现问题,带疑听讲。
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克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
三、有意纵横比较语文教学有时是比较的艺术,学会了比较就学会了语文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立足课本这一教学点,有意识的引进一些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篇目,同课文内容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阅读的方向,进而使学生达到拓宽知识面、增强知识积累的效果,也使学生走出书本的小语文,迈向广阔的大语文,达到多读书、读好书的效果。
运用比较阅读,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利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能真正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根上来,学生也能通过比较教学寻到足够的食物,吃饱吃好,达到由点到面的转化,拓宽知识层面,强化知识迁移。
有时教材中的知识点,零碎地分布于各册、各章之中,学生所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无法系统化、规律化,在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合理地利用比较阅读,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就可以把零碎的知识梳理起来,寻找出其中固有的规律,将薄书读厚,将厚书读薄,达到融会贯通。
四、重在务实高效面对选修模块,不要一味追求教学方法的新,重在务实高效。
操作新课程,不要为了新而新。
我们知道,必修模块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而选修模块则更多地体现选择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样化需求。
不管必修、选修,只要为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任何教学方法都是可行的。
必修教学的手段选修部分可以用,选修教学的手段必修部分一样适用。
因为,语文学习内容上的特殊性,选修课程也有基础性,必修、选修在许多地方往往是相通的,难以截然区分,因此,如果选修模块某些特定的学习内容旨在奠定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这就与必修模块一样,两者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完全可以一样,根本没有必要刻意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倡导小题大做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倡导‘小题大做’内容提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倡导小题大做。
只有小题大做,学生所学知识才能‘致用’,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及良好品德学习习惯等的形成和发展才有可能。
一、学以致用——数学(学校)教育的目的。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引导学生在‘数学广角’里驰骋为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要善于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积极发掘现有教学资源蕴含的教育力量,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小题大做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小题大做是一个贬义词,似乎有点没事找事做的意味。
为什么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倡导小题大做呢?只有小题大做,学生所学知识才能‘致用’,知识用起来了,能力才可能提高,正确有效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可能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学习习惯等的形成和发展才有可能。
学校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更应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培养,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数学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育人目的与学校其它课程的育人目的同步、同等重要。
一、学以致用——数学(学校)教育的目的让受教育者把所学知识应用起来,学习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升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乐趣,养成勤学、善学等良好的习惯,具备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7(2009.6重印))第13页《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中的“数学冲浪”题目:“王阿姨要从菜油瓶中倒出80克菜油。
但她只有能测量20克和50克的杯子。
数学作业也要小题大作
数学作业也要“小题大作”宋俊勇2010年7月数学作业也要“小题大做”一、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说到素质,教育专家调查发现,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宗旨、内涵、目标和要求的认识并不准确,如:35%的校长和70%的教师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搞活动”、“减负”和“组织兴趣小组”;86%的校长教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德育,音体美及劳动教育等“非考学科”。
现在总结出来的素质教育经验好像就是减负,文化课减了多少,音乐、美术等艺术课加了多少,成果汇报就是一台演出,这是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偏差。
实施素质教育与传统知识教育并不是矛盾的,素质教育是对传统知识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我国从2001年开始课程改革,用实验教材。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它是伴随着素质教育提出来的,老教材中有一些知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失去了应用的价值,有些东西也不符合现在学生的认知特点,有些则难度太大,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
比如说在旧人教版教材中,三角函数一节内容:有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及函数图像和四个公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圆的知识,现在考的都很简单,内容很少,就连高中也不再讲了。
实验教材讲究的是知识层层递进式教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慢慢的加大难度。
新课程要求知识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它是一个慢性过程,去年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又一次把课程改革提出来,要改变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关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已经提了有十年了,为什么一再的提,一再的要求,可就是减不下去呢?2005年3月,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作负担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初中生的课外作业量不超过60分钟,高中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不得超过90分钟,这里的60分钟和90分钟是指各学科作业的总合时间。
在座的各位都是老师,我们谁会在布置作业时几个老师聚在一起研究一下,我们的作业有多长时间,那是不可能的事,再说了,学生做作业的速度也不一样,有的用10分钟能完成,有的也许就要用40分钟才能完成,规定和要求缺乏可操作性,实际上是一纸空文,没有收到任何的实际效果。
小题大做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小题大做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数学中的习题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认真挖掘,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一、一题多思,培养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由一道题目挖掘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可以由这个结论编出许多类似的题目来,通过构造出多个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下面就一道函数题为例来说明.以上过程是用二次函数的三点式来证明的.这里给出另一种证明方法:根据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只需证明对称轴为2时,|f(1)|,|f(2)|,|f(3)|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2即可.为了得到证法二,我们先证明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已知f(x)=x2+px+q,若x1,x2,x3成等差数列,且公差为d,求证|f(x1)|,|f(x2)|,|f(x3)|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d22.证明由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可得,Ⅰ.当对称轴为x2时,|f(x1)|,|f(x2)|,|f(x3)|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d22即可.事实上,当对称轴为x2时,f(x)=x2-2x2x+q=(x-x2)2+q-x22.若|f(xⅡ.若对称轴不等于d22时,相当于将上面的图形进行了平移,那么必有一个值会大于d22.综上可知命题成立.这样只需将d的值换为1就可以得到上题的第二种证法.同时,我们可以改变d的大小,改编出许多不同的题目.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将一道题目进行不同的变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例如:求一元二次不等式x2-(a+1)x+a>0的解集.由这道题可以引申出以下几个变式题:变式一方程x2-(a+1)x+a=0有两个相异实根,求a的取值范围.分析利用Δ值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变式二不等式x2-(a+1)x+a>0的解集为{x|13分析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变式三不等式x2-(a+1)x+a>0对x∈R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分析利用Δ值小于0可解.变式四不等式x2-(a+1)x+a>0对x∈[32,3]恒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分析可利用函数y=x+1x求解.变式五不等式x2-(a+1)x+a>0对a∈[3,4]恒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分析转化成关于a的一次不等式求解.三、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道题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许多不同的解法,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已知a,b,c,d均是大于1的实数,求证(a2+b2)(c2+d2)≥ac+bd.这是柯西不等式的变式,对于它的证明方法,已经有许多人研究过,这里不再赘述,现在只给出另外的一种证明方法.证明设向量AB=(a,b),CD=(c,d),则由AB·CD≤|AB||CD|立即可证得(a2+b2)(c2+d2)≥ac+bd.由此可见,数学题目中蕴涵着许多数学结论,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让学生在题目中勇于挖掘,善于探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话说“小题大做”
话说“⼩题⼤做”2019-10-07摘要:数学解题教学中经常注意“⼩题⼤做”,有利于培养学⽣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有效地提⾼解题能⼒,是⼀种有效的教学⼿段,值得引起重视。
关键词:向量数量积思维品质能⼒数学解题中的“⼩题⼤做”不是贬义词,⽽是应该提倡的教学⽅法。
它可以培养学⽣积极探索、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使学⽣的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得到较快的提⾼,⽽且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以⼀道普通的向量题为例加以说明。
题⽬:已知平⾯上三点A、B、C满⾜ =3, =4, =5,则· + · + · =?摇?摇 ?摇?摇?摇。
根据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坐标运算法则,最容易想到下⾯的两种解题⽅法。
解法⼀:(利⽤数量积的定义)由于3、4、5是⼀组勾股数,所以可知∠ABC=90°,并构造⼀个直⾓三⾓形ABC如图1,则·=0,只需求· + ·的值,⽽· + · =cos(π-∠BCA)+cos(π-∠CAB)=4×5×- +5×3×- =-25。
解法⼆:(数量积⽤坐标计算)由已知条件可知∠ABC=90°,可以BA所在的直线为x轴,以BC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平⾯直⾓坐标系(如图2),则A、B、C三点的坐标分别为:B(0,0)、A(3,0)、C(0,4), =(0,4), =(3,-4), =(-3,0),原式=-16-9=-25。
⼀个题⽬给出两种解法是否⼤功告成了呢?不是这样,⽽应该⼀⿎⾜⽓,乘胜追击。
应该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法?向量的数量积有⼀个很好的运算规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所以其中把· =0去掉后,剩下的两项有公因⼦可提出,公因⼦提出后,解法更简单,于是得到解法三。
解法三:∠ABC=90°,· =0,原式= · + · =+ = · =-=-25。
小题量大效果
小题量大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乎没有一节课是只讲不练的,习题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习题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
但是,月前仍然有不少教师就习题练习题、讲习题,削弱了教材习题的功能。
笔者认为,小学数学习题设计应进行二度开发,进行“小”题“大”做,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习题的功能。
一、做好知识铺垫,突破习题难点教材中的一些习题,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对于这些习题,大部分教师一般的处理是先让学生试做,再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解,学生懂了以后再加一些类似的习题进行巩固。
其实,这样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学生基本上还是一知半解。
怎么做更好呢?这时候给学生搬一张梯子很重要,教师要仔细分析习题,找准致难因素,开发铺垫性习题,突破其难点。
二、改变呈现方式,丰富习题内涵现行教材中的一些习题看似普通,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
对于这些习题,教师要善于解读,教材是静态的,要以动态的观念改变其呈现方式,丰富内涵。
三、添加类比信息,拓展探究空间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不应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新知识”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创新、方法创新的过程。
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富有探究性的习题,教师可
以根据具体情况添加类比信息,拓展探究空间,重新设计一些探究性的练习,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分析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小题大做”刘婷
分析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小题大做” 刘婷发布时间:2023-05-11T05:42:19.26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5期作者:刘婷[导读] 基于低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总结出一下存在的几点问题:首先,作业设计太过局限,其次,作业练习达不到效果,最后,作业设计比较单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213161摘要:基于低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总结出一下存在的几点问题:首先,作业设计太过局限,其次,作业练习达不到效果,最后,作业设计比较单一。
经探究分析后,总结出一下作业设计对策:应结合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变换题目表达,强化知识应用;巧用一题多解,活跃学生思维。
关键词:低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小题大做”数学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
随着教育不断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作业时也要转变多种思路,设计出对学生有实质性帮助的作业。
对此,本文针对低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展开分析。
一,低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一)作业设计太过局限小学低段数学作业的设计中,教师经常会针对当天的课程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是当天学了什么知识,在课后作业中就练习当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内容。
虽然教师为秉承着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的观念。
但是这样学到什么知识就练习什么内容并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与其他数学知识的串联应用。
造成学一部分,忘一部分,更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整体掌握。
(二)作业练习达不到效果数学教材的构建是知识点合并应用例题,虽然数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例题,但是教师并不能将这些例题当做作业为学生布置下去。
教材中的例题往往是比较简单基础的,这些题是为了让给学生参考此类型知识点如何应用。
但是教师在讲解完一部分知识后就为学生布置该部分知识相同类型的习题,学生不仅会觉得单调,而且也达不到该知识点的锻炼作用。
关于小学数学“小题大做”作业实施的策略
关于小学数学“小题大做”作业实施的策略作者:陈红梅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60期【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本文简单介绍了从小处入手开展的相关研究。
就小学数学作业实施,本文提出了三个策略:树立研究意识是前提;精心设计是关键;实践反思是举措。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题大做;作业;策略在一次教研中,大家都有感于课外实践作业的结果出乎意料。
我们发现学生对实践作业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
能不能从小处入手进行作业设计呢?因此,我们进行了“小题大做”作业设计实施的行动研究。
一、树立研究意识,是有效开展“小题大做”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前提教师是作业的设计者,实施的督促者,教师的观念意识直接影响了相关的落实研究。
所以提高教师的意识,相关的文献学习是必要的。
教师对来自于一线的教学案例有天然的亲近感,经过筛选,我们选择了刘善娜老师撰写的《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一书开始学习。
该书收录了三至六年级的实例,操作性强,是很好的参考模板。
接着我们继续学习由雷玲主编的《名师作业设计新思维》,该书分“有效作业”、“创新作业”、“个性作业”三个板块,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的对作业的认识。
案例有了,小课题如何开展呢?我们又先后学习了费伦猛的《如何做小课题研究》、徐世贵的《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冯卫东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第二版)》这些专著,同时不断收集相关的文献,让组员各自进行学习后集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讨论交流,形成共识,最后整合相关的经验,理解课题的意义,形成可行性较强研究方案。
小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意识加强了,实施也就顺利展开了。
二、精心设计作业,是有效开展“小题大做”作业实施的关键(一)研教材,找着陆点面对全册教材,全面开发作业设计显然不现实,以点带面更可行些。
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遵循“心中有学生”的原则,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凭借已有的经验,找到“小题大做”的内容,设计出一份属于本年级的作业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倡导‘小题大做’
内容提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倡导小题大做。
只有小题大做,学生所学知识才能‘致用’,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及良好品德学习习惯等的形成和发展才有可能。
一、学以致用——数学(学校)教育的目的。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引导学生在‘数学广角’里驰骋
为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要善于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积极发掘现有教学资源蕴含的教育力量,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小题大做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小题大做是一个贬义词,似乎有点没事找事做的意味。
为什么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倡导小题大做呢?只有小题大做,学生所学知识才能‘致用’,知识用起来了,能力才可能提高,正确有效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可能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学习习惯等的形成和发展才有可能。
学校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更应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培养,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数学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育人目的与学校其它课程的育人目的同步、同等重要。
一、学以致用——数学(学校)教育的目的
让受教育者把所学知识应用起来,学习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升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乐趣,养成勤学、善学等良好的习惯,具备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7(2009.6重印))第13页《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中的“数学冲浪”题目:
“王阿姨要从菜油瓶中倒出80克菜油。
但她只有能测量20克和50克的杯子。
你能帮助王阿姨倒出80克菜油吗?”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学以致用’的例子,也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例子。
教学时不能只要求学生完成基础知识部分的题目,更应鼓励大家大胆尝试,为王阿姨出谋划策,为她解决问题。
如此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不畏难’的学习品质,乐于助人的品质,也能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但目前学校教学中,学生们在完成作业时,稍难的题目都是抄袭书后附带的参考答案,根本不用思考就能得到老师的褒奖,而教师对此心知肚明却熟视无睹,不但不教育引导学习,也不阻止学生的抄袭行为,造成了学生畏难、互相抄袭作业等不良习惯的形成,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如此数学教学的传授知识与方法、培养品行和能力的目的难以实现,学校教育的育人目的也大打折扣,这种教育何以成其为素质教育?
《课堂练习》中附带的本题参考答案极其简明:
50+50-20=80(克) 20+20+20+20=80(克)
学生们照抄答案是对了,但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说说这种做法的详细步骤呢?因为不是他自己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更应让他了解这种做法的思考过程,这才不会造成学生‘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的出现。
如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方法加以引导:
板书第一个列式:50+50-20=80(克)
提问:‘这个式子中的两个50和一个2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说出用两个50表示的意思是用装50克的杯子倒两次菜油,20表示的意思是再用装20克的杯子从两次倒出的菜油中倒出20克来,剩下的就是王阿姨需要的80克菜油)
板书第二个列式:20+20+20+20=80(克)
提问:‘这个式子中的四个20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说出要想倒出80克菜油,只要用装20克菜油的杯子连续倒四次菜油就行,我们把四次倒菜油的量相加,就可以得到王阿姨需要的80克菜油)
为了让学生明白思考过程心加深理解,我们在教学时还可以采取直观教具演示的形式,利用实验室中装50克和20克的量杯,用清水进行演示,增加解决问题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的理解和消化。
我们这样做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但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及品德等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才有可能,小题大做胜于大题小做胜于有题不作。
本套数学《课堂练习》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把这些教学资源切实、有效、创造性地利用起来,使这些‘小题’的育人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引导学生在‘数学广角’里驰骋
‘学以致用’这是数学教学(学校教育教学)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的目的之一,我们不能以‘这些内容不考试’为理由忽视甚至置之不理,如此数学教学便成了‘学以致考’——老师为学生能考到一个较理想的成绩而教,学生为自己能考到一个较好的成绩而学,如此一来,教育的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何实现?素质教育的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的目标从何实现?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活动目的。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研究方法、培养正确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素质,使受教育者具备能学、会学、爱学、能用、善用的本领,运用所知识帮助自己、别人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只有学得越多才可能用得越多越灵活,只有用得越多才有可能解决越多的问题,只有问题解决得越多才有可能提高能力才有可能更多更好地帮助自己和别人……
本套《课堂练习》中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就是学生多学、多用、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能力的‘训练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置之不理,更不应该以‘这是学有余力的学生们学习的内容’为借口不加以教学,应恰当地、积极地利用起来,促进受教育者数学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仍以二年级上册数学《课堂练习》中的‘数学广场’为例。
该内容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拓展和深化,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大练兵场,是训练、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的窗口。
这些问题对于教育者来说是‘小菜一碟’,但对于学生来说却犹如‘迷宫’,教师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与学生一起,通过自己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让‘迷宫’大白于学生面前,让学生逐步掌握闯‘迷宫’的本领、具备闯‘迷宫’的兴趣和勇气。
1、把
2、
3、4做成三张数字卡片,摆一摆,写一写。
(1)用2、3能摆成哪几个两位数?
(2)用2、3、4又能摆成哪几个两位数?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思维能力水平的制约,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还极弱,很难在脑海中想象出这几个数字排列组合能够得到的答案。
我们进行教学时就可以采取数字卡片的形式,把抽象的数变为直观的物(此处指数字卡片),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及学习兴趣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如:我们可以把数2做成黄色卡片,卡片上写出数字2;红色卡片上写数字3;绿色卡片上写数字4(多准备几张,以备解决第(2)个问题时使用),引导学生用摆卡片的方法来摆出两位数。
(1)用2、3能摆成哪几个两位数?
步骤一: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表示2和3的卡片,然后动手摆一摆,看它们能摆成哪几个两位数。
步骤二:学生动手活动时教师巡视并相机个别点拨。
步骤三:集体讲解题目,引导学生摆数,梳理清楚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
为促进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可以在解决了问题后提出类似问题:①用2、4能摆成哪几个两位数?②用3、4能摆成哪几个两位数?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上一个题目的解题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也应该给予指导和适当讲解。
(2)用2、3、4能摆成哪几个两位数?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与上一个问题相同,教学时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下,教师完全可以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结成小组共同解答问题,也可以独立解答问题,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只要学生在第(1)题和第①、②题的学习中掌握了正确的思考方法、解题方法,第(2 )题就可以不攻自破了。
……
教学中要培养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善于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发掘现有教学资源所蕴含的教育力量,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不应只重视列式及答案的正误,更应重视的是学习兴趣的培养,正确的解题方法、思考方法的传授和解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中口渴了,我们不是‘给学生一碗水’解渴就行,要教给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水解渴的技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
但目前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广大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中,授人以鱼的教学现象仍占有很大优势,获得鱼的学生也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学生只能看看鱼的模样儿闻闻鱼的鱼腥味儿,有些学生甚至连鱼的模样儿也没看到,鱼腥儿更没有嗅到了——这部分学生会不会被饿死?数学教学是这样,其它学科也是这样,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小学各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小题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