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

合集下载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
溶血性贫血
一.概念
溶血是指红细胞过早破坏。

贫血是红细胞明显减少而骨髓不能代偿增生。

这种情况在儿童经常发生。

因为儿童的代偿能力只有2 - 3倍,而成人骨髓代偿能力有6 – 8 倍。

溶血后情况:如果红细胞在骨髓外被破坏,则被巨噬细胞吞噬。

巨噬细胞将其中三种成份-血红蛋白、铁和血红素分离。

珠蛋白回到氨基酸池;铁重新被代谢;血红素成未结合胆红素,直接从肠道排出,或经肝脏代谢排出,这时会出现黄疸。

另一方面,如果红细胞在血管内被排出,就会跟结合珠蛋白结合,重新被吸收;如果不能被结合珠蛋白结合,重新回吸收变成血红蛋白尿,从尿里排出。

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苍白;黄疸(皮肤、眼睛和唇周、口腔粘膜);深色尿;发烧;虚弱;头晕;神志不清等;体能下降。

体征:趾甲和皮肤苍白;脉搏增快;心脏杂音;肝脾增大。

实验室检查:1.全血细胞:血色素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

2.溶血证据:间接胆红素明显上升;LDH上升;结合珠蛋白下降;游离血红蛋白上升。

如果是血管内溶血,则有血红蛋白尿或含铁血黄素尿。

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锁定编辑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王文生(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系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所需的最适温度,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

西医学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英文名称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所属科室内科 - 血液内科主要症状贫血,头晕等主要病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淋巴增殖病,感染,肿瘤传染性无传染性目录1疾病分类2疾病病因3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疾病治疗8疾病预后9疾病预防疾病分类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所需的最适温度,可分为温抗体型(37℃时作用最活跃,不凝集红细胞,为IgG型不完全抗体)和冷抗体型(20℃以下作用活跃,低温下可直接凝集红细胞,为完全抗体,绝大多数为IgM)。

还有一种特殊的IgG型冷抗体即D-L抗体(Donath-Landsteiner antibody),在20℃以下时可结合于红细胞表面,固定补体,当温度升高至37℃时,已结合在红细胞上的补体被依次激活,导致红细胞破坏而引发“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 PCH)。

温抗体型AIHA的靶抗原以Rh抗原最多见,冷抗体型的抗原多为Ii,PCH时以P抗原为主。

根据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温、冷抗体型溶血均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大类。

疾病病因原发性温、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存在基础疾病。

继发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见的病因有: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②淋巴增殖病: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③感染:麻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④肿瘤:白血病、胸腺瘤、结肠癌等;⑤其他:MDS、炎症性肠病、甲状腺疾病等。

《溶血性贫血》课件

《溶血性贫血》课件

常的基因转移到患者的细胞中,以替代缺陷基因;基因编辑则是直接对
缺陷基因进行修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受
益于基因治疗。目前,已有多种溶血性贫血的基因治疗方案进入临床试
验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溶血性贫血的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概述
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中,免疫治疗旨在调节患者的免疫反 应,减少对红细胞的破坏。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
戒烟限酒
保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维生素、 矿物质和蛋白质,增强身体免疫力。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 助于降低溶血性贫血的发病风险。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 预防溶血性贫血。
定期检查与监测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
通过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及时发现溶血性贫血的迹象,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案例二:慢性溶血性贫血
总结词
病程缓慢、症状逐渐加重
详细描述
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通常病程较长,症状逐渐加重。常见的症状包括黄疸、脾肿大、贫血等。由于病 程缓慢,患者通常可以适应,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案例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总结词
遗传因素、反复发作
详细描述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通常由遗传基因缺陷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溶血性贫血。常 见的类型包括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地中海贫血等。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和预
其他药物
如使用铁剂、叶酸等补充 造血原料,促进血红蛋白 合成。
手术治疗
脾切除
对于某些溶血性贫血患者,如遗传性 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等,脾切除可减少红细胞破坏, 改善病情。

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

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

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溶血性贫血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其特点是红细胞寿命缩短,造血系统代偿功能增强,导致贫血。

溶血性贫血可以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常见的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等。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三个方面。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乏力、黄疸、脾大等症状。

黄疸是由于溶血产生的胆红素增多所致,而脾大则是因为脾脏在清除异常红细胞时增加。

此外,一些特殊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还会出现骨髓抑制、溶血危象等症状。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手段。

常规血液检查可以发现贫血、红细胞增生旺盛等现象。

血涂片检查可以观察到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球形红细胞增多、片状红细胞增多等。

血清胆红素、血清铁蛋白等指标也常常异常升高。

最后,特殊检查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溶血试验、骨髓穿刺等。

溶血试验可以进一步明确溶血的机制,包括渗透性溶血、免疫性溶血等。

骨髓穿刺可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进一步明确贫血的原因。

在进行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时,需要全面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导致贫血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以明确诊断。

总之,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三个方面。

通过全面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还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希望本文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溶血性贫血健康教育PPT课件

溶血性贫血健康教育PPT课件
结束语:希望通过本课件的学习 ,您能够更好地了解溶血性贫 血,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生活中的健康 建议
生活中的健康建议
注意饮食均衡:合理搭配膳食, 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 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生活中的健康建议
调整生活方式:减少疲劳情况,保持良 好的作息和心态。
总结
总结
总结:溶血性贫血是由红细胞过 度破坏导致的贫血症状,需要 注意预防和治疗。
溶血性贫血的症状
脾脏肿大:溶血性贫血可能导致脾脏肿 防和治疗
避免潜在的触发因素:避免特定 的药物和化学物质,减少感染 风险。 增加红细胞的生产:通过饮食获 得足够的铁质和维生素B12,以 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溶血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治疗基础病症:如有任何潜在的疾病导 致溶血性贫血,及时治疗和管理。
溶血性贫血健康教育PPT 课件
目录 引言 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症状 溶血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生活中的健康建议 总结
引言
引言
引言:本课件旨在向大家介绍溶 血性贫血的相关知识,帮助您 了解该病症的原因、症状以及 预防措施。
目标: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您将 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溶血 性贫血的威胁,提高自身的健 康素养。
什么是溶血性 贫血
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定义: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血球过 早破裂或被过度破坏而导致的贫血症状 。
原因:溶血性贫血可以由遗传因素、药 物过敏、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
溶血性贫血的 症状
溶血性贫血的症状
疲劳与虚弱感:由于缺少足够的 红细胞,患者可能感到疲劳和 虚弱。 黄疸:溶血导致红细胞破裂,导 致黄疸。

《溶血性贫血》课件

《溶血性贫血》课件

腹痛和背痛
由于肝脾肿大引起的 腹部不适。
肝脾肿大
肝脾增大可触及于腹 部。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血液学检查
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免疫学检查
检测特定抗体或免疫球蛋白。
细胞学检查
检查红细胞形态、大小、结构。
分子生物学检查
分析相关基因的突变。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和预防
1
药物治疗
使用对症治疗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
手术治疗
2
抗病毒药物。
对于特定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可以考虑
手术治疗,如脾切除。
3
免疫治疗
通过免疫调节剂或干预免疫系统的治疗
预防措施
4
方法。
注意避免暴露于环境因素,并遵医象 • 感染 • 血栓栓塞
小结
溶血性贫血的定义和分类
溶血性贫血是血液细胞破坏大于生成导致贫血 的疾病,可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
《溶血性贫血》PPT课件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血液疾病,血液细胞的破坏快于生成,导致贫血。本课件 将介绍溶血性贫血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相关知识。
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定义
溶血性贫血指血液细胞的破坏速度大于生成速 度,导致贫血状态。
分类
根据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和机制,可分为遗传性 溶血性贫血和后天性溶血性贫血。
病因和症状及体征
遗传、药物、免疫和环境因素导致的症状包括 贫血、黄疸、腹背痛等。
诊断和治疗
通过血液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进行诊断,药物、 手术和免疫治疗进行治疗。
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脾功能亢进、贫血危象、感染、血栓栓塞是并 发症,注意预防环境因素。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
1 遗传因素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在循环血流中遭到 破坏,血红蛋白释放而引 起症状。
血红蛋白尿—“肾阈”
血管外溶血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起病 常较缓慢。
受损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消化,释出的血红蛋 白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珠蛋白被进一步分解利用,血红素则分解为 铁和卟啉。铁可再利用,卟啉则分解为游离胆红素,后者经肝细胞摄取,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从胆汁中排出。胆汁中结合胆红素经 肠道细菌作用,被还原为粪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少量粪胆原又被 肠道重吸收进入血循环,重吸收的粪胆原多再次通过肝细胞重新随胆汁 排泄到肠腔中去,形成“粪胆原的肠肝循环”,小部分粪胆原通过肾随 尿排出,称之为尿胆原。
游离血红蛋白能与血液中的结合珠蛋白相结合。结合体分 子量大,不能通过肾小球排出,由肝细胞从血中清除。未 被结合的游离血红蛋白能够从肾小球滤出,形成血红蛋白 尿排出体外。
部分血红蛋白在近端肾小管被重吸收,在近曲小管上皮细 胞内分解为卟啉、铁及珠蛋白。
反复血管内溶血时,铁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 在上皮细胞内。如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脱落随尿排出,即形 成含铁血黄素尿。
4.血红素异常 (1)先天性红细胞卟啉代谢异常如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
病,根据生成的卟啉种类,又分为原卟啉型、尿卟啉型和粪 卟啉型。
(2)铅中毒影响血红素合成可发生溶血性贫血。
二)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或冷抗体型(冷凝集素型、D-L抗体 型);原发性或继发性(如SLE、病毒或药物等)。 (2)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等。
等中毒,可因引起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而溶血。

四种类型贫血的生理知识

四种类型贫血的生理知识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导致氧气运输能力下降的一种疾病。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贫血可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1.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机体缺乏足够的铁元素,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合成血红蛋白。

常见的病因包括饮食不均衡、慢性失血(如胃肠道出血)和吸收障碍等。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疲劳、心悸、头晕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补充铁剂,同时纠正病因。

2. 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红细胞体积异常增大或形态异常的贫血类型。

其主要原因是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分裂和成熟。

维生素B12缺乏常见于胃肠道吸收障碍、慢性胃炎等疾病,而叶酸缺乏则常见于饮食不均衡、妊娠期等。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黄疸、舌炎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补充维生素B12或叶酸,并纠正病因。

3. 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裂或过度破坏而导致的贫血。

溶血性贫血可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包括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其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膜结构异常或血红蛋白合成异常。

后天性溶血性贫血则常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诱发的溶血等。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贫血症状、黄疸、脾脏肿大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控制溶血原因,如输血、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4.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受损或功能障碍而导致的贫血。

其主要原因包括免疫介导的破坏、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损伤、感染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贫血症状、出血倾向、感染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免疫抑制剂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总结起来,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多种类型。

了解不同类型贫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贫血具有重要意义。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1)珠蛋白合成异常——地中
海贫血
2)异常血红蛋白病 镰状细胞贫血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M病
氧亲和力异常血红
蛋白病
2.1 免疫性因素
免疫性溶血是抗原抗体介导的红细胞破坏
IgG抗体
IgM抗体
温抗体性抗体
冷抗体性抗体
2.2 非免疫性因素
物理和创伤因素:烧伤、人工心脏瓣膜、微
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溶血类型 起病 全身症状
贫血 黄疸 肝脾肿大 尿色 并发症
一般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胆红素代谢(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尿分析(尿胆原升高)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骨髓检查
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尿血红蛋白(阳性) 乳酸脱氢酶(升高) 外周血涂片(破碎和畸形红细胞升高) 红细胞寿命测定(缩短,仅限研究用)
临床表现
• 慢性溶血:
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缓慢,症状较轻
• 三大特征:贫血的一般表现、黄疸、脾大。
1. 一般患者对贫血有较好代偿,症状较轻。 2. 黄疸多为轻至中度,不伴皮肤瘙痒 3. 再生障碍性危象:慢性溶血的过程中,由于某些诱因如病毒性感染, 患者可发生暂时性红系造血停滞,持续1-3周,称为再生障碍性危象。
治疗
• 1.去除病因 • 2.成分输血 • 3.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 4.脾切除术 • 5.其他治疗
谢谢!
1.垂直的相互作用(Vertical
interaction)
垂直于红细胞膜平面,参与骨 架网络结构域整体膜成分的附连。 a.血影蛋白—锚蛋白—带3蛋
白接触
b.带4.2蛋白辅助带3蛋白与锚 定蛋白结合
垂直作用异常会减少 红细胞表面积,导致球形 红细胞出现。

溶血性贫血(PPT)

溶血性贫血(PPT)

02
溶血性贫血的类型
红细胞自身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01
02
03
红细胞膜异常
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等。
红细胞酶缺乏
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 乏症等。
珠蛋白生成障碍
如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 贫血等。
红细胞外部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01
如温抗体型、冷抗体型等。
定期检查
建议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以便 及时发现并处理溶血性贫血。
避免诱发因素
了解并避免可能诱发溶血性贫 血的因素,如某些药物、化学 物质、感染等。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 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 等。
遗传咨询与生育选择
如有家族史,建议进行遗传咨 询,并在生育时选择合适的生
育方式以降低遗传风险。
溶血性贫血(ppt)
目录
• 溶血性贫血概述 • 溶血性贫血的类型 •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 溶血性贫血的预防与护理 • 溶血性贫血的案例分析
01
溶血性贫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 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 力而发生的贫血。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溶血性贫 血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
护理方法
01
02
03
04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
等。
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 性化的饮食建议,以满足营养 需求并避免不适当的饮食。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以 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

溶血性贫血概述PPT课件

溶血性贫血概述PPT课件
核糖-5-P
图10-8 磷酸己糖旁路 ①核酮糖-5-P差向酶;②转酮糖酶;③转醛糖酶
是葡萄糖直接氧化的代谢过程。在正常情况下,
红细胞内葡萄糖只有5%~10%通过此途径而代谢。 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是这一过程中关键性的酶。 主要功效是使NADP+还原成NADPH。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㈠ 红细胞内在缺陷
五、实验室检查
㈢各种溶血性贫血的特殊检查 1.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原理:是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滲氯化钠溶血的抵抗能力。
参考值: 开始溶血:0.42%~0.46%(4.2~4.6g/L)NaCL 完全溶血:0.28%~0.34%(2.8~3.4g/L)NaCL
五、实验室检查
㈠ 红细胞破坏增多的检查 红细胞寿命测定(缩短) 51Cr同位素标记 胆红素代谢(间接胆红素↑) 尿分析(尿胆原↑) 乳酸脱氢酶( ↑)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 血清结合珠蛋白(↓) 尿血红蛋白(阳性) 含铁血黄素尿 Rous试验 + 提示慢性血管内溶血! 外周血涂片(破碎和畸形红细胞↑)
五、实验室检查
2. 变性珠蛋白小体 (Heinz小体)
酶缺陷的检验。 如G6PD缺陷。
五、实验室检查
3. 珠蛋白合成异常的检验 如海洋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⑴ 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⑵ HbA2定量测定 ⑶ HbF检测(碱变性试验) ⑷ HbH包涵体试验
五、实验室检查
4.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 免疫性溶血的检验。如自身免疫性溶贫。
血中结合珠蛋白
血中游离Hb
与结合珠蛋白结合 肝脏清除
肾 血红蛋白尿 + 肾小管 含铁血黄素尿 +

溶血性贫血是什么意思

溶血性贫血是什么意思

溶血性贫血是什么意思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血液的正常运行,人体所需的氧气也是有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所以要是人体内的血少了,人体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不适反应。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深入的了解一下溶血性贫血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

溶血性贫血是什么意思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原因1、溶血性贫血的致病原因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由于患者长期的身体内部营养元素不足以及在发育过程当中受到一定的损伤,这导致红细胞内部存在很严重的缺陷,主要是红细胞内部的一些细胞膜以及血红蛋白,照组成结构出现了一定的缺失甚至有一些红细胞酶的合成出现错误,从而导致患者的血液当中出现问题形成溶血性贫血。

2、有一部分患者的红细胞,不仅仅是在内部出现缺陷同时也会有外部缺陷,这种外部曲线主要是患者平时在生活当中可能经过药物或者一些化学物质,从而导致身体内部的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一些免疫细胞开始逐渐吞噬血细胞,从而导致患者内部的,血液细胞逐渐减少,造成比较严重的贫血情况。

3、很多患者在最开始患有慢性溶血性贫血的时候,表现症状与普通皮鞋相似,但逐渐的会有一些肝脾肿大的症状,甚至会出现很明显的胆结石所以一旦发现这些问题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并且使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才能够帮助患者减少贫血的可能性。

4、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内在缺陷,这里说的红细胞内在缺陷同样包括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酶缺陷、珠蛋白异常等缺陷。

5、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外部因素不同;,这里说的红体内的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同样包括免疫性因素、非免疫性因素。

6、患者体内的溶血发生的场所,我们要了解到红细胞破坏可发生于血循环中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分别是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综上所述就是对于溶血性贫血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的一些认识和见解,希望以上介绍对大家有帮助。

贫血了大家都知道要补血,但是补血之前要先确认自己贫血的原因,然后对症用药。

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文章目录*一、溶血性贫血的概述*二、溶血性贫血的典型症状*三、溶血性贫血的病因病机*四、溶血性贫血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溶血性贫血的并发症*六、溶血性贫血的防治方案溶血性贫血的概述1、定义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

骨髓有6~8倍的红系造血代偿潜力。

如红细胞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围内,则虽有溶血,但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疾患,或溶血性状态。

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只有在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至15~20天时才会发生贫血。

2、别称溶血病,溶血症3、发病部位全身4、传染性无传染性5、高发人群所有人群6、科室血液科溶血性贫血的典型症状1、溶血性贫血的典型症状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缓慢,表现贫血、黄疸和脾大三大特征。

因病程较长,患者呼吸和循环系统往往对贫血有良好的代偿,症状较轻。

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影响肝功能,患者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

在慢性溶血过程中,某些诱因如病毒性感染,患者可发生暂时性红系造血停滞,持续一周左右,称为再生障碍性危象。

急性溶血发病急骤,短期大量溶血引起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

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

其后出现黄疸、面色苍白和其他严重贫血的症状和体征。

2、溶血性贫血的分类溶血性贫血有多种临床分类方法。

按发病和病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溶血。

按溶血部位可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临床意义较大的是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病机老年人所见溶贫多为红细胞外因素所致,如自身免疫性溶贫,因老年人免疫稳定机能降低,机体正常组织自我识别能力减弱而易患本病,也可继发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瘤等疾病或服用左旋甲基多巴等药物。

溶血性贫血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临床上慢性溶血有贫血、黄疸和脾大表现,实验室检查有红细胞破坏增多和红系造血代偿性增生的证据,血红蛋白尿强烈提示急性血管内溶血,可考虑溶血贫血的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名词解释

溶血性贫血的名词解释

溶血性贫血的名词解释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

如果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

“溶血性贫血”,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

扩展资料
贫血(anemia)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

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1972年WHO制订的诊断标准认为在海平面地区Hb低于下述水平诊断为贫血:6个月到<6岁儿童110g/L,6~14岁儿童120g/L,成年男性130g/L,成年女性120g/L,孕妇110g/L。

应注意,久居高原地区居民的血红蛋白正常值较海平面居民为高;在妊娠、低蛋白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脾肿大及巨球蛋白血症时,血浆容量增加,此时即使红细胞容量是正常的,但因血液被稀释,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容易被误诊为贫血;在脱水或急性大失血等循环血容量减少时,由于血液浓缩,即使红细胞容量偏低,但因血红蛋白浓度增高,贫血容易漏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外在因素所致:
*抗体作用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 温反应抗体AIHA(原发性、继发性) 冷反应抗体冷凝聚素病(原发性、继发性) 异体免疫性 免疫性新生儿溶血 *机械性损伤 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生化、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疟疾、梭状芽胞杆菌 感染、高温、砷、铜、蛇毒 *扣押破坏 脾脏肿大
直接Coombs试验
抗人免疫球蛋白 自身抗体
间接Coombs试验
同种异型抗体
抗人免疫球蛋白
• 冷抗体型AIHA有冷凝集素试验阳性或冷热 溶血试验阳性。
七、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珠蛋白合成缺陷的遗传 性贫血性疾病,它是由于生成血红蛋白的 珠蛋白肽链(α、β、γ、δ)的结构异常 或合成肽链速率的改变,而引起血红蛋白 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
HbA
HbA2
HbF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1. 概述
2.β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也称β 地中海贫血,本病是β 链合成减少, 使HbA减少,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对 过剩的α 链可与代偿性产生增多的γ 链或δ 链 聚合,引起HbF(α 2γ 2)或HbA2(α 2δ 2)增 高。而且多余的α 链可成为不溶性的变性产物 ,在幼红细胞膜上析出,损害膜和细胞功能, 使之在骨髓内破坏、消灭,故虽骨髓内幼红细 胞增生很旺盛,但释放至循环血的红细胞不能 相应增多,此即无效性造血。
• 广州344例溶血性贫血中 异常血红蛋白病 48.3% 酶缺乏症 25.9%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8.1%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7.6%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 1.2% • 哈尔滨110例溶血性贫血病人中, PNH 58.2% AIHA 34.6% HS 2.7%
• 分类 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所需最佳温度 1、温抗体型 2、冷抗体型 冷凝集素综合征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 实验室检验 • 血象:为正常细胞性贫血,周围血片可见球 形细胞、幼红细胞及少量铁粒幼细胞。偶见 红细胞被吞噬现象。网织红细胞增多。 • 骨髓象:幼红细胞增生,偶见红细胞系统轻 度巨幼样变。 •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 直接试验阳性,温抗体型AIHA主要为抗IgG 和抗C3型,偶见有抗IgA型,冷抗体型 AIHA几乎均为C3型。间接试验可为阳性或 阴性。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多成年发病,贫血、黄疸和脾肿大为主 要临床表现。青少年生长迟缓并伴有巨脾。 感染可加重临床症状。 本病患者可并发再障危象,常为短小病 毒感染或叶酸缺乏所引起。
• 3.检验 • (1)血象 • 血片中的红细胞呈球形,直径6.2~7.0μm, 细胞大小比较均一,厚度增加2.2~3.4μm, 染色后红细胞淡染区消失,染成较深的红色; 网织红细胞增加(0.05~0.20)。 • (2)骨髓象 • 红系统增生活跃,有核红细胞高达25~ 60%。
溶血性贫血
一、溶血性贫血发病机理
1、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减低 2、红细胞膜构造改变 3、红细胞膜酶的改变 4、脾功能亢进 5、红细胞内粘滞性增强 6、其它因素
二、溶血病的分类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与红细胞外 因素 (二)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 (三)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与红细胞外因素
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一)概述
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 变引起的,是红细胞膜的获得性缺陷引 起的对激活补体异常敏感的一种慢性血 管内溶血。临床以与睡眠有关的、间歇 发作的血红蛋白尿(棕黑色尿)为特征, 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或反复血栓形成。
(二)发病机理 (三)临床表现
1.血红蛋白尿 2.不同程度的贫血、感染与出血 3.血栓形成
红细胞本身的异常: *酶缺陷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血红蛋白缺陷 结构异常: 异常血红蛋白病 生成异常: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 *膜异常 先天: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带刺红细胞增多症 后天: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是一组异质性家族遗传性血液病,其特征是外周 血中含有大量的椭圆形红细胞〉25%(正常〈10%〉 。有溶血的病例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与遗传性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相似。
(三)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溶血病,有家族史, 少见。其特征是血片上出现较多的口形红细胞(正常 人〈4%〉,其中央的淡然区不是圆形而变为狭长的 裂缝,类似微张的鱼口。,临床表现与遗传性球形红 细胞增多症相似。
(5)酸化甘油溶血试验:膜磷脂被甘油提取,发生 溶血,AGLT50〈150秒。此试验对本病的特异性和敏感 性均较高。 (6)高渗冷溶血试验:溶血率增高。 (7)特殊试验 ①红细胞膜电泳分析:SDS-PAGE电泳(聚丙烯酰胺 凝胶电泳)可得到红细胞膜蛋白组分的百分率。 ②红细胞蛋白定量测定:绝大多数HS有一种或多种 膜蛋白缺乏,应用放免可直接测定红细胞膜蛋白含量。 ③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目前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可检出膜蛋白基因的突变位点。
(3)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原理:正常红细胞在低渗盐水中膨胀的 适应性较大,对低渗盐水有抵抗力,氯化钠 浓度为3.8~4.6g/L时开始溶血,2.8~3.2g/L时 完全溶血。当红细胞膜有缺陷时,红细胞在 低渗盐水中的适应性降低,即脆性增加。病 人与正常对照相差0.4g/L以上为阳性。遗传性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时为阳性,阳性还见于自 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球形红细胞增多。
教材136页
管号 1
10g/L NaCl (ml) 蒸馏水 (ml)
2
1.6
3
1.5
4
1.4
5
1.3
6
1.2
7
1.1
8
1.0
9
0.9
10 11 12
0.8 0.7 0.6
1.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NaCl (g/L )
6.8
6.4
6.0
5.6
5.2
九、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 • • • • • • 根据病因分类: 自身免疫性 温抗体型 冷抗体型 异体免疫性 血型不合溶血 新生儿溶血症 药物免疫性 自身抗体型 免疫复合物型 半抗原型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 定义 AIHA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红细 胞作为自身抗原,与相应的自身抗体结合 后,在红细胞膜上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激 活补体,而杀伤红细胞。AIHA是II型超敏 型自身免疫疾病,又称细胞毒性自身免疫 疾病。
4.诊断 (1)脾大、黄疸、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外周血小球形红细胞大于10% (3)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4)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高:开始溶血和完 全溶血的盐水浓度,超过正常对照的0.8g/L以上 (5)48小时自溶试验;溶血率超过5%,葡萄糖 、ATP能部分纠正 (6)酸化甘油溶血试验:阳性,AGLT50〈150秒 (7)高渗冷溶血试验:阳性 本病应与自身免疫性溶贫所致的继发性球形红细 胞增多相鉴别。
• 重型β地中海贫血 又称Cooley贫血
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 地中海貌
• 颧骨隆起、 鼻梁低平、 两眼距宽
4.8
4.4
4.0
3.6
3.2
2.8
2.4
NaCl 116. (mmol/ 3 L ) NaCl (% )
109. 102. 95.8 88.9 82.1 75.2 68.4 61.6 54.7 47.9 41.0 4 6
0.68 0.64 0.60 0.56 0.52 0.48 0.44 0.40 0.36 0.32 0.28 0.24
(1)β 地中海贫血可分为轻型、重型、中 间型。 ①轻型β 地中海贫血:是β 地中海贫血基 因的杂合子,父母之一患此病。患者可完全无 症状,称静止型或微型β 地中海贫血。 ②重型β 地中海贫血:是β 地中海贫血基 因的纯合子,父母双方都患轻型β 地中海贫血 。患者多在2岁内发病,逐渐加剧。 ③中间型β 地中海贫血:多在2~5岁之间 出现贫血,症状介于轻、重•
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以外,所有红细胞内在缺 陷都是先天性的,而绝大多数红 细胞外溶血因素所致都是后天获 得性的。有些情况是在红细胞内 在缺陷的基础上又有外界因素诱 发溶血。
(三)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
教材第176页
三、发病情况
• 溶血性贫血约占同期贫血病人中的 10~15% • 其中遗传性溶血病约占55% • 不同溶血病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的发生 率不同
四、溶血的诊断
(一)实验室诊断:可分为以下两类 1、红细胞破坏过多的直接证明:
游离血红蛋白代谢 生化指标检测
(资料)
(教材第133页)
教案第5页
2、红细胞破坏增多的间接证明:
血象、骨髓象
教案第5页
网织红细胞
• 3、病因诊断思路
• 4、鉴别诊断 • 缺铁性贫血 • 巨幼细胞贫血恢复网织红细胞增高期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血红蛋白低于60g/L 2.骨髓象:半数以上患者三系细胞增生活跃, 尤以幼红细胞为甚。 3.溶血检查: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可升高,结合 珠蛋白可降低,提示血管内溶血。 4.尿液:血红蛋白尿发作期有蛋白尿,红细胞 阴性但尿隐血试验阳性,患者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可持 续阳性
5.特异性血清学试验: (1)酸溶血试验也称Ham's试验:特异性高 ,敏感性略差,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原理:PNH病人的红细胞膜对补体敏感,在 酸性条件(PH6.4~6.5)下,经孵育,能被正常 人新鲜血清中的补体溶解。若将正常人新鲜血清 灭活,就不能溶解病人的红细胞。该试验是PNH 的确诊试验。如骨髓增生不良使补体敏感的红细 胞生成减低,或急性溶血发作后补体敏感的红细 胞已被溶解,该试验可为阴性。所以,阴性时不 能排除PNH。伴有大量球形红细胞的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或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Ⅱ可出现 假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