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采集参数论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叠加信号响应公式:
其中
R 为虚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f 为激发波的频率; θ 为激发波传播的方向(与垂直向下的夹角); v 为介质层速度; d 为激发井深。
通过交互分析,得到最佳激发井深,使有效频带信号 能量能以最佳方式向下传播。
零角度响应指射线垂直向下传播的叠加响应。
排列参数—
目的层纵横向分辨率计算
宽方位
窄方位
炮检距平方 分布对比
宽方位
窄方位
宽方位
谢谢!
接收参数— 组合参数分析
组合特性分析就是分析不同组合的叠加响 应,从而设计出图形简单、操作方便、压制干 扰效果好的组合图形。组合特性分析包括检波 点组合分析、炮点组合分析及检波点和炮点联 合的组合分析。 组合的特征响应表示为:
其中 F(k)
N f δti
为特征响应; 为组合个数; 为分析波的频率; 为剩余时差。
横向分辨率
其中 hr Vint fmax 为横向分辨率; 为目的层的层速度; 为目的层的最大频率。
排列参数—
最大炮检距计算
动校拉伸:资料处理时, 动校正使波形发生畸变, 尤其在大偏移距处,因此 设计排列长度时要考虑浅 层、中层有效波动校拉伸 情况,要使有效波畸变限 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动校拉伸
已知参数: 请求出三维的覆盖次数(纵横向覆盖次数)、面元尺寸、Xmin、Xmax 采用 直线法施工 1、已有的质量良好的二维数据:30次覆盖
2、最陡倾角:30度
3、需要作等厚图的最浅目标层:500M炮检距 4、目标深度2000米 5、目标双层时间:1.5S 6、基地深度:3000米
7、紧靠目标层上方的Vint:4200m/s
反射系数
排列参数—
最大炮检距计算
干扰波切除 当反射界面较浅时,直达 波、初至折射波与反射同向轴 相交,从而产生初至波干扰, 在地震数字处理时,为了保证 叠加剖面的有足够的信躁比, 必须切除直达波、初至折射波 等干扰波,从而限制了最大炮 检距。
直达波或折射波与某个目的层反射波初至 相交处的炮检距就是该层开始产生干扰的最 小炮检距。
纵向分辨率:分辨地层的最小 厚度即最小波长的四分之一定 义为纵向分辨率。根据各目的 层的最大频率和地震波的层速 度,纵向分辨率为:
纵向分辨率
其中 Vr 为纵向分辨率; Vint 为目的层的层速度; fmax 为目的层的最大频率。
横向分辨率:两个绕射点的距 离若小于最高频率的一个空间 波长,它们就不能分开,即最 高频率的一个空间波长定义为 横向分辨率。根据各目的层的 最大频率和地震波的层速度, 横向分辨率为:
其中
t t0 x vn vd
为双程旅行时; 为零炮检距双程时; 为炮检距; 为叠加速度; 为直达波速度。
没有设臵直达波和折射波 设臵直达波时距曲线
设臵折射波时距曲线
排列参数—
最小炮检距的确定
约等于最浅做图层深度的1.0至1.2倍; Xmin应该足够小,以便能对浅反射面有 适当的采样,浅反射面可能要用来作基准面校 正或做等厚图.如果浅标准层没有适当的采样 ,三维数据集的解释会受到很大影响. <X1/3(并且排列片宽度≥6条线)以便记 录横线方向折射.即满足折射准则(1/3), 折射面至少在横向上有三个测量值,才能对折 射面速度有适当的采样.
8、目标层处的Tdom:50HZ 9、目标层处的Fmax:70HZ 10、目标横向尺度:300米
谢谢!
属性分析
wenku.baidu.com炮检距分布 方位角分布
炮检距分布
对叠加面元中的炮检距分布影响最大的是覆盖次数。 如果覆盖次数较低,则炮检距分布很差;覆盖次数增 加,分布就随之改善。为了便于计算动校正速度和取 得较好的叠加响应,必须力求使炮检距自近到远均匀 分布。炮检距分布不均匀,会引起倾斜信号、震源噪 声甚至一次波等发生混叠,严重时会使速度分析失败 。 但是不应过分关心单个面元中的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分 布,因为偏移和DMO会使地震道能量在周围许多面元 间运动,关键的不是单个面元的内容,而是次面元位 置领区各面元的内容。
三维采集参数论证
采集参数论证
基于勘探工区的表层结构、目的 层地球物理信息,针对地质任务的要求
对地震采集的激发参数、排列参数、
炮检点组合参数等进行分析计算,为
地震采集提供最佳的采集参数。
采集参数论证
激发参数:深度、频率
--- 虚反射分析
排列参数:
--- 各目的层纵、横向分辨率计算 --- 最小、最大炮检距计算 --- 面元大小、道距及偏移孔径计算
才能保持此同相轴的真实倾角)
3.<现有的横向分辨率:优势频率的一个波长有两个点, 即面元尺寸小于最小有效波的视波长的一半;
排列参数—
覆盖次数的选择
当S/N良好时,大于二维覆盖次数的1/2至2/3; 纵向方向覆盖次数=(接收道数*道距)/(2*纵 向炮距)=RLL/(2*SLI) 横向方向覆盖次数=接收线数/2
组合参数
--- 组合距计算 --- 组合响应分析
地球物理参数
表层地球物理参数
深层地球物理参数
激发参数--虚反射分析
x
波前
虚反射分析:对不同深 度激发,计算经过虚反 射叠加后的信号响应, 从而获得最佳的激发井 深,最佳的保护频率, 最佳的激发能量方向。
虚反射
虚反射分析的目的是获得最佳激发井深度。虚反射是指激发波上传到界面(或地 表面)后,经过界面反射向下传播与从激发点下传的激发波形成相互叠加,从而导致 能量、频率等发生变化,这种经上传再下传的波习惯上称为虚反射波。
折射波的干扰距离由以下反射波方程与折射波方程得到:
其中 t0 x vn vr v0 θ h
t
为双程旅行时; 为零炮检距双程时; 为炮检距; 为叠加速度; 为折射层速度; 为入射层速度; 为折射临界角; 为折射界面深度。
直达波的干扰距由以下反射波方程与直达波方程得到:
方位角分布
对叠加面元中的方位角分布影响最大的也是覆 盖次数。如果排列片的纵横比小于0.5,则方 位角的分布很差。 方位角分布差,一般会产生静校正耦合问题, 并且不能检测与方位有关的变化。 良好的方位角分布能够保证叠加包含了面元周 围所有角度的信息。
窄方位与宽方位
窄方位的炮检距分布对炮检距(X)是线性的 ,对炮检距的平方(X2 )则在近炮检距处更为 集中。 窄方位排列片较有利于AVO分析、DMO和速 度横向变化显著的地区。
宽方位排列片: 观测系统:12线21炮双边放炮
0—460—2820,2820—460—0/40*12*6
道 距:40米; 排列线距:280米 纵向炮距:200米; 横向炮距:80米 接收道数:60*12道 覆盖次数:12*6 排列片横纵比:1.18
窄方位
方位角分布对比
宽方位
窄方位
炮检距分布对比
动校拉伸系数与排列长度的关系为 :
其中: κ x t0 v
为拉伸系数; 为炮检距; 为双程旅行时; 为叠加速度。
排列参数— 最大炮检距计算
速度精度:地震资料处理时, 速度分析是根据反射同向轴的 双曲决定的,速度拾取的精度 一方面起决于地震资料品质的 好坏,另一方面要求反射同向 轴的双曲有一定的长度,否则 很难拟合出准确的速度来,因 此具有一定的远偏移距是保证 速度拾取精度的基本条件。 速度分析精度
窄方位与宽方位
宽方位即排列片接近于正方形,其炮检距分布 对于X是非线性的,远炮检距偏多;但对于炮 检距的平方分布是线性的。 宽方位勘查有利于速度分析、多次波率减、静 校正求解,并且对地下采样方向较均匀。
举例
窄方位排列片: 观测系统:4线4炮 3300-140-0-140-1700/40*30 道 距:40m 接收线距:160m 横向炮距:80m 纵向炮距:160m 接收道数:120*4 覆盖次数:15*2 排列片横纵比:0.1
速度精度分析即是分析速度精度与排列长度的关系,公式为:
其中
k δv v t0 f x
为速度精度; 为速度误差; 为精确速度; 为双程时; 为有效波主频; 为炮检距。
排列参数—
最大炮检距计算
反射系数随排列长度的变 化而变化,当设计采集排列时 ,需要考虑最佳接收的范围。 采集的目的不同,接收的范围 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常规纵波 勘探时,确保接收反射能量稳 定,因此根据当反射界面入射 角小于临界角时,反射系数比 较稳定,来确定排列长度。因 此根据反射系数的变化可确定 排列长度的大小。
排列参数—
面元大小的确定
1. 2.
<目标大小,目标尺度通常有2-3道就足够; <混叠频率:根据“最高无混叠频率”法则,每一个 倾斜同相轴都有一个偏移前可能的最高无混叠频率 Fmax,它依赖于此同相轴的上一层的地层速度Vint, 倾角θ和面元边长;(高于这个值的频率在偏移前会有混叠,即只有低于这个值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