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4第四讲中国近代教育史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是中国科学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中国科学教育发展史上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它涵盖了从1840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到今天的历史时期,也就是清朝以后的近代中国。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发展主要是由传统的文化和宗教教育转向更加实用的科学教育,尤其是西方科学教育的引入,使科学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形成了西方科学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第二个阶段是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发展受到了国家重视,由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不仅建立了大量的科学教育机构,而且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从而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发展受到了国家更多的重视,教育体制和政策不断完善,科学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不断完善,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不断改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科学教育政策,以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不仅为中国科学教育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为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中国科学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论中国近代教育史

论中国近代教育史

论中国近代教育史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教育史的相关概念,并且以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为例分析了近代我国的教育发展的状况,并做了深入的剖析,希望读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育教育史留学教育一、教育史的含义教育史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规律,一般按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又划分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国现代教育史三大部分。

古代教育史从中国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到清朝中叶为止,其中包括几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代教育史从鸦片战争(1840)到“五四”运动前夕(1919)为止,现代教育史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当代部分。

中国无论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选拔人才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但是中国教育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还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从清朝末年开办的师范学堂到中华民国初期的师范学校,都曾开设教育课程。

以后,随着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开展,才陆续有中国教育史专著问世,从20~30年代先后出版了60部以上。

如陈青之的《中国教育史》和陈东原的《中国教育史》等。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从古代的孔丘墨翟孟轲荀况、王充、韩愈、朱熹,到近代和现代的蔡元培、杨贤江、徐特立、陶行知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始于19世纪中后期。

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留学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遗产,为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1872~1911年)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

此前,容闳、黄宽、黄胜三位青年于1847年在传教士的带领下赴美留学,有人以此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肇始。

但是,容闳等人留学美国,主要是一种小规模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

第4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年)课件--2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4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年)课件--2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作用。 (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受 原因 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
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表现
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 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经济侵略开始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 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 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内容: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西方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第四讲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年)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伴随着西方列强 的侵略,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社会生活变迁,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 代化迈进。
【时空定位】
【整体感知】 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反映出中国人民
政策 制,再到鼓励的演变
2.近代中国出现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类别 外资企业 洋务企业 民族企业
性质 外国资本 洋务资本 民族资本
出现时间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9世纪六十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分布地点 通商口岸 沿海、沿江地区 沿海地区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

因此,新式学堂是对旧式教育的一种突破,却又带有 很浓的保守性,而且在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上在全国所占 比例很低,没有形成主导力量,此期中国的教育存在三种 模式,即官学与私塾构成的传统学校、西方传教士创办的 教会学堂和洋务学堂,三者中仍然以旧式学校所占份量最 大,洋务学堂所占比重最少。所以,洋务学堂可以说是一 种探索性的、不彻底的教育革新,但它们为洋务运动培养 了一大批新式人才,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 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在改变中国教育陈 腐空虚的状况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近代学校教育体 系的建立作了有益的尝试,改变了传统的儒经传授为主的 内容,是中国教育由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渡形式。
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 马里逊学堂,(马氏曾于马六甲创办西方人在东方 开设的第一所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其目的是
“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 不过马里逊学堂的发展并不顺利,开办不 久就被广州人赶走,后迁往澳门,1840年 只有5名学生。马里逊学堂的主持人为美国传教
士布朗(S•R Brown),1842年又迁香港,中国近 代留美第一人容阂和留英第一人黄宽都是1841年 进入该校的。在香港经过7年多的惨淡经营后,终 于因经费不敷,于1849年停办。
• • • • • •
嘉庆皇帝——颙琰 道光皇帝——旻宁 咸丰皇帝——奕宁 同治皇帝——载淳 光绪皇帝——载湉 清宣统皇帝——溥仪
概况介绍
•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凭借其船坚炮 利的军事优势,以强制的手段逼迫中国打 开封闭己久的国门。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基本信息
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 中国近代史的正式开始是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 志的,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改革则是从戊戌变法 开始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彻底失败结束, 洋务派三十多年苦心经营的成果化为乌有,中国 不得不重新寻找民族的出路,清廷也急切地寻求 维持统治的对策,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改良主义知识分子积极鼓吹下,光绪帝于戊戌年 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 诏,宣布实行新政,此后,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 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讲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讲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条件(1)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2)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二者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为了战胜这个敌人,革命营垒需要有坚强的领导者、组织者。

第二,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软弱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一大主要内容:确立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制定党的纲领;明确党的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鉴于当时的党是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1)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2)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3)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第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破产之后。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国民革命(大革命)时期(1924-192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一)国民革命(大革命)时期中的几个问题:第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1、中共二大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内容: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作用: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是指中国从清朝末期到20世纪初的教育发展历史。

在这段时期,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

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西方模式的引入
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开始向西方引进现代化的教育模式。

这一过程中,中国逐渐摈弃了传统的师范教育,开始建立起西式的学校体系。

2.教育体制改革
在近代中国,教育体制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清朝末期,中国开始接受外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开始改革传统的师范教育体制。

3.教育范围扩大
在近代中国,教育范围也扩大了很多。

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开始建立起西式的学校体系,开始推广公立学校教育。

同时,也开始在乡村建立小学,使乡村儿童也有机会接受教育。

4.教育内容变革
在近代中国,教育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师范教育重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近代中国则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

同时,近代中国也开始在教育中引入现代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西方模式的引入、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范围扩大和教育内容变革。

这些变化使得中国教育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中国进入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教育史.dinggao

中国近代教育史.dinggao

(三) 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1875-1890)
第二节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一 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1 学校应该造就中西兼通的新式人才 2 改革科举制度 3 倡导女子教育 二 维新派的主要教育活动 1 兴建新式学堂 培养维新人才 2 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宣传变法 3 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颁布《壬子癸丑学制》,规范教育的发展
1912年颁布《学校系统令》为壬子学制。 191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 令》《师范学校令》《专门学校令》《大学校令》 《实业学校令》等统一的学校系统,即”壬子癸丑 学制“。它是政体嬗变下的产物,这使得它在多方 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需求。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变革 1废除学校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2教育内容: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3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
1唤醒国人 传播新知 2推翻清政 建立民国 3对清末的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4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庚款留美
1909年6月,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清华大学 的雏形)。在史家胡同招了第一批47人赴美。19 10年第二批招了70人。(赵元任、竺可桢、胡适 等)1911年,利用庚款的专门赴美的清华留美预 备学校成立。第三批招了63人。三批共180人。
中国近代教育史
背景
国门洞开 睁眼看世界
随着封建社会的沉沦和封建教育的腐败,鸦片 战争前后使得国内当时形成了两股思潮: 一是 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 改革 派开始睁眼看世界,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主张: 号召“经世致用”的学习风气,适应时势培养多 种类型的人才,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思 想。 二是 太平天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在相当程度上 冲击了腐朽的封建教育体制,它与天国对传统的 思想文化和教育内容一起,成为推动中国教育由 传统走向近代的一针催化剂。

最新中国教育史(近代)

最新中国教育史(近代)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体现着中西
文化杂糅的特点。 历史作用:(1)论证了“西学”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推 进了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2)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 兴办了许多近代学堂并且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为封建教育注入 了活力。 局限性:张之洞于维新变法前夕出台《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 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 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派遣留欧 留欧学生的派遣主要是依据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以福
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主要派往英法两国,去法国学习造船 技术,去英国学习轮船驾驶技术。
留欧学生将近代中国军舰制造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同时,他们也成为了近代海军的重要骨干,为近代海军教育事 业做出了贡献。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中学”、“西学”的具体内涵 ✓“中学”是关于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等的学术,它具有 人品修养的作用,学习“中学”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基本 条件,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是保国、保种、 保教的前提; ✓“西学”是关于西政、西艺、西史的学术,西学主要是用来应 对世事的知识。 ✓关于中、西学之间的关系,概言之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注意:此处的“西政”是有关西方文教制度、工商财政、法律制度 等管理层面的文化,与维新派的“西政”有本质区别,并非西方资 本主义政治制度。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 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它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张之洞与《劝学篇》 (1)《劝学篇》的撰写与出版 ✓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 ✓全书共24篇,分内、外两篇,内篇治“身心”(谈“中学”), 外篇言“世事” (讲“西学”)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课件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课件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得分。
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 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 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 响。
教育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存亡,诞 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近 代教育又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文学艺术
史地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应用科学
杂录 总计 百分比
10
2
23
2
37
7.0
8
3
4
11
26
4.9
8
10
90
20
128
24.0
13
3
Hale Waihona Puke 833713625.5
10
9
73
20
112
21.0
3
3
24
26
56
10.5
5
2
24
7
38
7.1
57
32
321
123
533
三、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巨变,封建的科举 制再也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 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并于第二年(1905年)宣布 废除科举制度。
《奏定学堂章程》主要内容:从横向看,包括普通教育、师 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从纵向看,它把整个学制分为初等教 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中学堂开设的科目有 文学、算术、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外语、法制等, 还有以讲《四书》为主的修身和讲《五经》的经学,经学 在全部课程中占25%,居首位。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中国教育史(近代)

中国教育史(近代)
2、京师同文馆(07年选择题)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人才而
设立的外国语学堂,后增设天文、算学等,发展为综合性学校。 特点:(1)专为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而不是应对 科举考试的官僚后备军;(2)课程侧重“西文”和“西艺”, 而不是要学生去读传统的儒家经典;(3)教学组织形式采用 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地位: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堂,是洋务学堂的
这些措施使得科举考试与现实的联系密切起来。在维新变 法失败后,八股考试又被恢复,但是人们开始向往有生气的新 式教育而冷淡科举制度。
2009年考研真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末“百日维新”中的 教育改革措施是( )
A 废除八股考试
B 颁布近代学制
C 设立京师大学堂 D 书院改学堂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二、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和特点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
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人才,洋务派开始兴办一些近代 学堂。洋务学堂的教育内容以“西学”和“西艺”为主,为当 时的洋务运动和后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中国教育史3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教育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一、教会学校的举办
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是伴随着中国国家主 权逐步沦丧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式教育。 无论传教士创办学校的目的如何(传教),教会学校客观上 起到了建立教育新风的作用,如重视女学,重视自然科学教育 等。
2008年考研真题 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

中国近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1 教育的定义和特征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引导人类个体和集体发展的活动。

它具有计划性、组织性、有目的性和系统性等特征。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引导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自我。

1.2 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对象是人,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等各个阶段的人群。

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品质和丰富的智慧。

1.3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智力、德育、体育、审美等多方面的素质。

1.4 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是基于生理、心理、社会和历史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

它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交往理论、后现代主义等。

1.5 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实践、自学、游戏、实验等。

它还包括多种媒体和技术,如黑板、书籍、电脑等。

二、近代中国教育思想2.1 民族教育思想近代中国,民族教育思想成为教育理论的主流。

其核心是以发展中国民族的文化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2 德育为先的教育观近代中国一些教育家提出了“德育为先”的教育观。

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只有品德好的人才能担当起国家和社会的重任。

2.3 教育改革思想近代中国,一些教育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思想。

他们主张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推行新式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4 教育模式的探索近代中国,以新式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发展。

包括孔子学校、近代学堂、西学东渗等。

2.5 教育国际化的视野近代中国,国际化的教育思想逐渐兴起。

这包括接受西方教育理念和模式,以及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

三、近代中国教育制度3.1 考试制度的改革近代中国,封建的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考试制度。

这种制度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3.2 学制的变革近代中国,学制的变革是非常明显的。

近代教育史

近代教育史

近代教育史一名词解释1.容闳1841年入澳门马礼逊学堂学习,1847年随该校校长布朗赴美留学。

1854年结业,成为第一位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一流大学的中国人。

通过在美国学习,中美对照,中国之腐败,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他决心西学东渐,“归国建造中华”。

他当时已产生选派留学生的“教育计划”。

回国后认识曾国藩并成为幕僚。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闳的“教育计划”基础上,提出赴美留学的奏折,得到清廷批准。

容闳是我国最早走出封闭的封建大门,系统接受西方教育的先驱者。

是极力倡导西学的启蒙思想家。

他最大的贡献是:他出资产阶级改良计划和西学东渐,是我国首批官费留美的积极推动者,为中国近代教育改良计划做出突出贡献。

2.庚款兴学1908年7月,美国通知清政府可以庚子赔款之半“还赠”中国。

用他所退还的庚款作为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之用。

规定自还款之年起,最初四年每年派一百人赴美留学,自第五年起至少续派五十名。

1911年在北京设立清华留美预备校。

庚款兴学的目的不是要发展中国的教育,而是要培养效忠于美帝国主义的“中国领袖”,以便用最巧妙最圆满的方式控制中国,是一种在知识和精神方面支配中国的形式。

紧跟美国之后,其它帝国主义也照此办理,自动退还部分庚款,开办学校,进行精神侵略,培养在华代理人。

3.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最早国立大学,1898年在北京设立,为“戊戌新政”新政的内容之一。

目的在于广育人才、讲求实务,采用中西兼学,设立普通学和专门学,初创预设(包括: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10学),但是在顽固派统治下实际仅有诗、书、礼、义、春秋等学堂,性质仍同于旧时书院。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被迫停办。

1902年复校,设预科(包括政科和艺科)和速成科(包括仕学馆和师范馆)。

同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1903年增加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

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

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

第四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教案

第四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教案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宣示了《对华政策纲要》,企图把“满蒙”从中国本土彻底分割出去,并决心为之诉诸武力。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

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决心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城内和长春、四平街、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由此开始。

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日本侵占了山海关至黑龙江之间相当于日本本土3倍的11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面对日本的大举侵略,国民党政府一再退让。

蒋介石在1931年7月已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本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这种态度,使日本侵略者更加无所顾忌地用武力大规模进攻中国。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中国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岀人的“真空地带”。

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是指涉及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各种史料、文献和资料。

近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0年前后,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社会动荡、经济落后等多重危机,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改变困境。

为了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研究者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教育史料。

近代教育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资,同时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理念和制度等。

因此,收集和整理这些与教育有关的历史资料对于理解和分析近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教育史资料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官方文件、历史记录、期刊杂志、教科书、教育报纸、学校档案等。

这些资料中包含了近代教育的政策制定、教育机构的创建和改革、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演变、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中国开始推行新式教育,建立了一批现代学校。

这些学校的创建和运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资料,如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建设的图纸和照片、学生和教师的档案、教育会议的记录等。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变革过程,以及其中的亮点和问题。

收集和整理近代教育史资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既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也需要翻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

同时,还需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数据挖掘等技术,将历史资料转化为数字化
的信息形式,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利用。

总之,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是了解近代教育历史的宝贵资源,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资料,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近代时期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

道家的教育思想道家的创始人是老腆,而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庄周。

道家鄙视和否定社会生活,仰慕自然,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萧遥,阐述了富有辩证法的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

(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道家认为人的最佳状态即非有知识,也非有道德,而是如同婴儿般的无知无欲、无争无斗的质朴状态。

社会文明的发展使人异化,摧残人的天性,背弃自然。

教育应是一个将种人为影响逐个消减的过程,人须注意教育的副作用,教育中要减少人为干预、遵循自然发展,富于启发。

没有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作用。

(2)“逍遥”的人格理想道家认为仁义献身是以牺牲人的自然发展为代价,于是提出一种“无功”“无名”、物我两忘的逍遥人格。

(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提倡怀疑,不仅仅怀疑自然、怀疑社会,更怀疑“圣人”教条。

庄周指出“六经”是前人社会活动的成果,限制今天的脚步。

中国近代教育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华办学进行教育渗透的特权。

自传教士在澳门创办“马礼逊学堂”(---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设的第一所学校)后,继之又在五个通商口岸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由沿海的通商口岸向内地延伸,具统计,1860-1875年,教会学校总数约800所,学生约20000人,其中,基督教传教士开办的约有350所,学生约6000人,其余均为天主教会开设。

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宗教、外语、西学、儒家经典。

教会学校的性质: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殖民性,是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表现。

洋务学堂的兴办(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洋务学堂的举办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开始的,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有30余所,其主要类型包括:1)外国语(“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新疆俄文馆等;2)军事(“武备”)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广东实学馆及广东水陆师学堂等;3)技术实业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等。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存等,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民族危机的加深
03
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来救亡图
存,因此需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民国时期学制改革内容
建立新的学制体系
推行义务教育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建立了新的学制体系, 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 教育和大学教育。
民国政府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 教育,这使得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
改革内容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主要包括教育宗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宗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和现代性,教学方法强调学 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考试制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意义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奠定了 重要基础。
改革学科设置
加强师资培训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还对学科设置进行了改 革,增加了许多新学科,如物理、化学、历 史等。
民国政府还加强了对师资的培训,提高了教 师的地位和待遇,以确保教育质量。
民国时期学制改革的影响
提高教育水平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提高了中国的教育水平,培 养了更多的人才。
促进社会发展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得到了 促进。
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是中国教育 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为中国的教育 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02
晚清学制改革背景与内容
晚清学制改革背景
01
西方教育制度的传入
鸦片战争后,西方教育制度开始传入中国,传教士和西方学者开始介
绍西方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
02
洋务运动和废除科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国第一任总 理唐绍仪(右)和清政 府邮传部副大使梁如浩 (左)的幼童时代,英 气勃发。
面对即将奔赴前往 新大陆,他们的目光和 身姿,不正是“少年中 国”的写照吗?
泪水在母亲 的眼中打转 哦!新大陆
留美幼童直接登船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起程赴美。 航行三十天,跨海三万二千里,在旧金山上岸。
五、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
• 学生研究
——走向社会大课堂
• 教师研究
——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
• 师生共同研究
——在合作中教学相长
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在世界上立住 脚——而且光荣地立住——要以学术 为基础的。
——蔡元培
一、教育家的诞生
蔡元培(1868—1940)生平、教育活动和著作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地址在北河沿,即后来北大三院
图为同文馆大门旧址。
2、兴办留学教育 禾田里的: “ A、B、C、D……” 容闳的梦
容 闳 (1828-1912年)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1847年留学美国,1854年毕业于美国耶鲁
大学,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参加洋务运动力主教育救国。
1872年起受命主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开近 代中国留学之先河,影响深远。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

探索救国救民的过



向西方学习
改革派教育思想 地主阶级
洋务派教育思想
中国近代的主要 教育思想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维新派教育思想 民主派教育思想 新文化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 教育思想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萌芽(1840年—1860年)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思想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一)维新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三)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论争 (四)维新教育思潮的特点及),字长素,号广厦,广 东南海县人,亦称南海先生。
他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是我国近代史 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入物之一。
1895年4月,康有为赴京参加会试,正值甲 午战争失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 为发动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清政府.提 出拒和、迁都、变法主张,这便是著名的 “公车上书”。同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成 立强学会。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新学 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中。
之作为教育上的 最高指导原则。 第六、在批评封建旧文化方面作出过更多的努力。
三、洋务教育思潮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1860年——1895年)
(一)洋务教育思潮的历史地位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二)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的标志 1、兴办洋务学堂
1862年6月11日成立,它是我国创 办新式学校的开始,同文馆以培养 外语人才和翻译外国著作为主要 任务。
江南制造总局
湖北兵工厂
福州船政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建立强大的海军
大 教 育 家 张 之 洞
(三)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1、张之洞其人 2、《劝学篇》其书 3、“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其思想 4、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思想
四、资产阶级维新教育思潮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深化与发展(1895年—1898年)
教育家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是维新运动杰出的宣 传家、教育家。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他出身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17岁中举人。 1891年入万木草堂,为康有为的学生。1895年帮 助康有为发动组织了“公车上书”。1897年他 开始任长沙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还组织南学 会,宣传变法思想。
4第四讲中国近代教育史
英国强加给中国的有关香港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1842年)
割让香港岛
北京条约(1860年) 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 南)及昂船洲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 租借新界(界限街以北及
条(1898年)
邻近岛屿)九十九年
六次革命运动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860-1895 1898 1899 1911 1919
晚年主持康梁变法及孙中山民主革命。 他于1871年在家乡南屏创办“甄贤学校”, 著有《西学东渐记》等。
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Long Long Ago —— 一张清同治年间摄于上海的照片
那些怯生生的眼睛,那些紧闭的双唇, 还有被优雅的握在手里的折扇。 他们像一件珍贵瓷器的千百碎片,散落在美国 和中国。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时期教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教育近代化理论的奠定(1851年—1864年).
第一、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第二、提出了一个比较彻底的废除封建土地
所有制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第三、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具有农民战争特色的
军事教育体系。 第四、建立了历代农民革命队伍中最完备的教育体系。 第五、创造了新的农民革命的宗教(拜上帝教),并以
1、龚自珍改革封建教育的教育思想
2、林则徐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教育思想 反对经济侵略;反对军事侵略。
3、魏源“师夷长技以夷制夷”向西方学习 的
实学教育思想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 夷而作。”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 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叙》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他帮助康有为 组织保国会,推动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他 逃往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
从1920年始,主要从事著述、讲学,一生著
作七、八百万言,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1905年梁启超与梁思顺、梁思成、梁思用合影
京师大学堂的学科设置
大 教 育 家 蔡 元 培
大清的形象:在旧金山上岸后,幼童们穿上新衣服拍的照片
惊涛三万二千里, 好一个
“为到金山上岸光辉”!
几个幼童到达美国初期时 曾留下的照片
数年后他们再次合影
这两张有趣的照片,让我们 知道了什么叫“变迁”。
在依依惜别之际
他们有一个永远的名字: Boys,“留美幼童”。
詹天佑与京詹铁路
“你忠诚的詹天佑”
• 出生——32岁(1868年——1898年底)
系统接受封建旧教育,在科举道路上连连告捷。
• 33岁——50岁(1899年——191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