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
作者:吴海华
来源:《师道·教研》2011年第07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明确了“识字为重点”的思想。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探索和推进识字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机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识字教学,要改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要我识字”为主动的“我要识字”。
一、识写分流,及早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和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如何给学生的识字提速呢?我校从2002年开始参与“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创新实验” ,实验是借助网络环境进行的,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学校的终端机上直接上网,大大扩展了学生阅读的环境和内容。它突破传统教学中将识字、阅读、作文三个环节孤立、割裂的做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识字教学与阅读过程密切联系起来,大量扩展阅读又为识字教学效果的巩固与迁移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我参与“基础教育跨越式小学语文创新发展实验”将近一年的时间了,从拼音教学起,孩子就开始接触和认读汉字、韵文、故事(包括课内和课外的)。《ai,ei,ui》一课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以认识拼音为基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量拼读音节和认识汉字的兴趣,这节课需要识记的拼音字母只有3个,但学生感知认识的生字却将近180个。在跨越式语文网上,在每篇识字和阅读课中都配了7—9篇与课文主题、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课内与课外的识字量加起来,每篇课文的识字量保持在200个字左右。一个学年下来,15%优秀学生的识字量达2500个以上,其余学生也能掌握1500—2000个字汉字。与课标相比,识字量扩展率为111%。
二、细水长流,架设梯度
“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创新实验”从宏观入手,树立一种新的识字观,即细水长流的识字教学,每一个具体的字的教学过程都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把识字的任务融入阅读的大环境中去,教材提供的课文和拓展阅读的一篇篇材料对生字起到“引见”和巩固的作用。在把信息技术引入识字教学的领域,在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创新实验”研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应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1. 引导观察,重视写字
“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既是识字的策略,也是识字、写字教学的一个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的识字、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在电脑上打字输入,但电脑的打字输入决不能代替正常的写字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用电脑的生字演示代替
教师的范写,生字的结构、偏旁部首、笔画数等都以文字的方式在课件中写得清清楚楚,书写笔顺也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地十分清晰。学生看一看,再写一写,就能把字写对,写好。写字环节往往成了学生与电脑的交流时间,成了学生“无师自通”的自学时间。其实不然。教师在写字教学中的示范与点拨作用,是电脑课件无法代替的。课件只能成为教师写字教学的辅助工具,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生字在结构、书写等方面的特点。
2.及时反馈,提高成效
识字教学中,由于学生识字能力各有差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反馈,调整教学,以提高成效。网络环境为师生、生生间的交互学习搭建了学习成果共享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及时反馈功能,准确把握学生识字过程中凸现的难点,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在第2册《31、地球爷爷的手》一课“二会字”的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后,我及时对孩子们自主学习生字(词)的情况进行了检测。在字形掌握方面,我设计了一个“青蛙过河”的游戏,要求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在方框中打上适当的生字,如果打对了,青蛙就能跳到前面一块石头上;如果打错了,青蛙只能原地不动,看谁最快帮助青蛙过河。这个游戏由于在计算机上编设了程序,计算机能迅速对孩子的练习情况进行判断,测试结果及时呈现。师生双方都能迅速从游戏的结果中了解到学习主体的识字情况,及时调整教与学。同时,通过这个检测游戏,传递一种乐于助人的信息给孩子,让人文化的教育无声地蕴涵在学科的学习当中。由于孩子对生字的认记水平各不一样,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凸现教学的难点,我设计了另外一个检测练习,让学生在1分钟内选择1个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一字组多词,并通过计算机的即时统计功能,了解“二会字”的教学难点。结果,根据孩子的词语输入统计,发现在6个“二会字”中,大家认为“摘”字最难记,我再引导大家讨论、交流“摘”字的认记方法,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