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29《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教案

一. 教学内容:《诗词五首》二. 重点:1. 了解诗词大意。

2. 理解表达的感情。

三. 难点:1. 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赏析诗词。

【教学步骤】:一. 生字:舟楫羡金樽珍馐投箸歧路刈麦荷箪饷田灼秉吏禄岁晏嶂寐二. 作者及诗词介绍(一)《饮酒》1. 释题,作者介绍:陶渊明,东晋诗人,“田园诗派”开山祖。

此诗写于四十岁辞去彭泽县令归园田隐居不久。

2. 诗句理解:开头四句:结庐,人境,喧、远。

点明身居闹市而能闲适平静是因为“心远”所致。

中间四句:采,悠然,佳,相与。

写人与自然结合一体。

后面二句:从官场回到田园,有人生的“真意”。

3. 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以“东篱下”“采菊”为起点,诗人漫不经心,远方的“南山”扑入眼帘。

“悠然”既是诗人的神态,也点出“东篱”与“南山”这段空间相距较远。

由“南山”生发出“山气”、再由“日夕”引出“飞鸟相与还”的农村黄昏的幽静景色,“佳”字的含意也就有了着落:这四句浑然一体,情景交融。

清人王国维曾举例,将之誉为“无我之境”,意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合一。

4. 小结:本诗着力抒发了作者归隐之后悠闲恬静的欢快心情,意在言在,可以发现诗人鄙视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

诗歌先通过自问自答道出了身处人境而能没有车马喧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是因为从精神上摆脱了环境的干扰(“心远地自偏”)。

接着,诗人描绘了他归隐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与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且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人生的意趣,表露了“欲辩已忘言”的纯任自然的恬淡心情。

(二)《望庭湖赠张丞相》1. 释题,简介作者张丞相,即张九龄。

孟浩然,唐朝诗人,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唐朝山水田园派诗人。

诗人写作此诗的目的在于请求引荐,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2. 诗句理解:首联:广阔的湖水与天连成一片。

颔联:洞庭湖非常雄伟:云气蒸腾,可远达云梦泽;波涛汹涌,可摇撼岳阳城。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诗词五首》学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诗词五首》学案语文版

29.诗词五首学习目的:1、理解诗词名句,积累文学常识。

2、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3、感悟诗词的优美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

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唐王朝社会面貌,被人称为“诗史”。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今陕西西安人。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滁州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赵师秀,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

今浙江温州人。

南宋诗人。

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模块一:自主学习(独立进行)学习内容摘记1、熟记知识链接的文学常识。

小组朗读诗歌,可集体朗读可个人朗读,至少读三遍。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蓟.北()襄.阳()衣裳.()滁.州()涧.()3、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的意义。

涕泪..却看....何在漫.卷诗书青春....幽草独怜.自横..4、品读赏析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的?(2)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5、《滁州西涧》除了写景,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寄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6、《约客》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模块二:交流研讨研讨内容摘记内容一: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讲学稿,看看同学们的答案与你的有何不同,请在上面进行批注。

内容二:按照组长的分工,每位同学选择一个内容向全组同学进行交流。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9课《诗词五首》《如梦令》教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9课《诗词五首》《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案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二.词文赏析: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

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

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九年级语文上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

九年级语文上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29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流畅地背诵诗词。

(重点)2.品味诗词,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哲理。

(重点)3.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难点)【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交流展示并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我国素有“诗乡”“诗国”的美称。

远在黄帝时期就有著名的《弹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就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后期又出现了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两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和“竹林七贤”的诗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时代,诗作近五万首,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的王国。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城南少陵以西,便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工部”“杜拾遗”。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韦应物(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今某某某某)人,因做过某某刺史,世称“韦某某”。

其诗以田园风物著名,言语简洁,也有一些作品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

有《韦某某集》。

赵师秀(1170-1219),南宋(朝代)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某某某某)人,人称“鬼才”。

诗学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某某派的艰涩生硬,诗歌明净自然,同徐照(灵晖)、徐玑(灵渊)和翁卷(灵舒)并称“永嘉四灵”。

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某某)人,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

(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2、齐读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9.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 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2.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其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诗歌并试着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的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初读感知(1)听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中作者在四川听到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蓟北时的喜悦心情。

(2)介绍背景。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诗句。

2.品读鉴赏(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

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地饮酒歌唱,想象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4)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明确: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学习《滁州西涧》1.初读感知(1)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诗词五首》学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9《诗词五首》学案 语文版

29.诗词五首学习目的:1、理解诗词名句,积累文学常识。

2、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3、感悟诗词的优美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

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唐王朝社会面貌,被人称为“诗史”。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今陕西西安人。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滁州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赵师秀,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

今浙江温州人。

南宋诗人。

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模块一:自主学习(独立进行)、熟记知识链接的文学常识。

小组朗读诗歌,可集体朗读可个人朗读,至少读三遍。

、品读赏析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模块二:交流研讨内容一: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讲学稿,看看同学们的答案与你的有何不同,请在上面进行批模块三:巩固内化模块四:当堂训练1、理解性默写(1)春夏秋冬是古典诗词长盛不衰的话题。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是淡淡的春意;“,青草池塘处处蛙”是宜人的夏韵;“何当共剪西窗烛,”是缠绵的秋思;“夜阑卧听风吹雨,”是伤怀的冬寒。

(2)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的“”是羁旅之人对故乡的思念;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的“”是夜不能寐的守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2、下列古诗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A.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9诗词五首》word教案 (3)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9诗词五首》word教案 (3)
4.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作者的 这种心情是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四、朗诵诗歌。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9诗词五首》
课题: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 常识。
二、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三、教学课时:2课时
中 考链接:文言文翻译。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二、预习分享
1.熟读诗歌
2.提问谈作者
三、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1.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2.理解诗句
3..了解内容
第二课时如梦令菩萨蛮
一、复习、背诵
二、 学习《如梦令》
1.学生试分析赏读
交流自己所得资料,整体把握李清照这一独特的女词人和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2.小结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精品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9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精品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9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29.诗词五首【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却看:再看。

却,还,再。

漫:随便。

约:约会。

疏:疏落。

可怜:可惜。

行人:指逃避战乱的难民。

涕泪:眼泪。

涕,在这里指眼泪。

自横:(船在水流的作用下)横于水面,随波飘荡。

漫卷诗书:随意把书卷起来。

深树鸣:在大树茂密的枝叶间鸣叫。

闲敲棋子落灯花:闲坐等候客人时,放落的棋子震掉了灯心余烬结成的花状物。

应是绿肥红瘦:(经过这场春末夏初的风雨,庭中)该是花残叶茂的景象。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诗词五首 九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教案

诗词五首  九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教案

29、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时间为1~2分钟)1、导入:(教师板书课题)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是:(小黑板展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间为10~13分钟)1、出示自学指导一(时间为1分钟)(1)查阅相关辅导资料,了解作者。

(2)查字典,读注解,扫清阅读障碍。

(3)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2、学生自学。

(时间为8分钟)3、检测自学效果。

(多叫几个学生回答,特别是后进生,可以更真实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情况。

)4、学生互评,教师引导更正。

(1)注音:蓟北jì衣裳shang 滁州chú西涧jiàn 韦应物wéi黄鹂lí骤zhòu 鹧鸪zhègū(2)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著名诗人。

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名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描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政府军队打仗胜利,收复失地时的欢欣喜悦,意象极为明快、可爱。

思考:“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明确: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

首联:写听到消息后惊喜的情形。

颔联、颈联:写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尾联:诗人展开想象,仿佛自己很快回到了故乡。

主题:表现了诗人得知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时欣喜若狂,迫不及待的心情,也表现出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

(3)学习《滁州西涧》作者简介: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29《诗词五首》教学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9《诗词五首》教学案 语文版

29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2、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3、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导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

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惊喜吗?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三、分工合作,自学古诗1、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2、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3、学生汇报。

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

)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6、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

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四、品读古诗,感受主旨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

师: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4、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8、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9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9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29.诗词五首【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却看:再看。

却,还,再。

漫:随便。

约:约会。

疏:疏落。

可怜:可惜。

行人:指逃避战乱的难民。

涕泪:眼泪。

涕,在这里指眼泪。

自横:(船在水流的作用下)横于水面,随波飘荡。

漫卷诗书:随意把书卷起来。

深树鸣:在大树茂密的枝叶间鸣叫。

闲敲棋子落灯花:闲坐等候客人时,放落的棋子震掉了灯心余烬结成的花状物。

应是绿肥红瘦:(经过这场春末夏初的风雨,庭中)该是花残叶茂的景象。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精品】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29课《诗词五首》第1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教案word版

【精品】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29课《诗词五首》第1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教案word版
学习《滁州西涧》
一、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用野草、涧水、树林、黄鹂、春雨、小舟这些词描述一幅山水画。
接下来看看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副怎样的画面。
二、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三、朗读赏析
四、诗歌大意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幽草,河岸上有黄鹂在树林深处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五、诗歌赏析
1、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恬淡幽静。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前两句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2、诗中有没有更深刻的寄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诵读诗歌
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欣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他到底是悲还是喜?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3、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
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明确: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无声无息者抱有一丝同情;从“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草自生
鸟自鸣恬淡的胸襟
3、滁州西涧
水自流忧伤的情怀
舟自横
六、诗歌主旨
《滁州西涧》这首山水诗写了春游西涧和晚雨野渡所见,反映诗人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表露出作者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9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9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29.诗词五首【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却看:再看。

却,还,再。

漫:随便。

约:约会。

疏:疏落。

可怜:可惜。

行人:指逃避战乱的难民。

涕泪:眼泪。

涕,在这里指眼泪。

自横:(船在水流的作用下)横于水面,随波飘荡。

漫卷诗书:随意把书卷起来。

深树鸣:在大树茂密的枝叶间鸣叫。

闲敲棋子落灯花:闲坐等候客人时,放落的棋子震掉了灯心余烬结成的花状物。

应是绿肥红瘦:(经过这场春末夏初的风雨,庭中)该是花残叶茂的景象。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9诗词五首》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9诗词五首》word教案 (2).doc
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布置作业
1、朗读并默写诗歌。
2、查阅工具书,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小结
这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野渡舟横,虽然字字作为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
板书设计
幽草--------------生
鹂-----------------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150多年前,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我们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事实上,我们还有同这三大发明构成双子星座的另外三大发明--唐诗、宋词、元曲。它们同样以其独特的体系,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当今世界,仍然显示出巨大的魅力。我们会聆听到杜甫的爱国心音,也会走进韦应物"恬淡幽静"的"山水田园",了解赵师秀和李清照的落寞、烦恼,感受辛弃疾的豪迈的报国之志。
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词人借景是为了抒情,这里体现出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以及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布置作业
完成背诵
小结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学生朗读上节课所学的诗词。
加深学生的印象
整体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教学难点1、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2、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朗读感知2、作者作品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著名诗人。

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

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3、品读鉴赏(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

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的饮酒歌唱,想像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4)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

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4、了解内容(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欣喜若狂(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滁州西涧》1、朗读诗歌2、作者简介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青年时以三卫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有《韦苏州集》。

《滁州西涧》选自《韦苏州集》,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3、品读鉴赏(1)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明确:恬淡幽静。

(2)诗中有没有更深刻的寄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无声无息者抱有一丝同情;从“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4、诗歌内容本诗描写了滁州西涧幽寂的风景,给人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

5、赏析反复诵读《滁州西涧》,仔细体味该诗独有的意境,并体会其高妙之处。

本诗作者通过平常、平静之事,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对恬淡幽静意境的追求和向往。

四、学习《约客》1、朗读课文2、简介作者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

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绍熙进士,曾任筠州推官。

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

和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

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有来。

3、品读鉴赏:(1)前两句写景,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在这样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然而“有约不来过夜半”,长时间的等待,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了“灯花”。

(2)结合诗歌后两句,发挥想像,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

(提示:从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像。

)4、诗歌内容本诗通过写景,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

五、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齐读课文,背诵第二课时一、复习、背诵二、学习《如梦令》1、朗读感知2、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诗歌都有成就。

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

如梦令是词牌名。

3、品读鉴赏:(1)本词虽短短几行,却也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词人在昨晚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到了今晨一夜浓睡后仍未消尽酒意。

她揉揉惺忪的双眼,问她的侍女院里的海棠怎样了。

当待女回答她“海棠依旧”时,她却道:“应是绿肥红瘦”。

(2)请同学运用想像和联想,用自已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

(要示: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3)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送出词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

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的性格。

你认为呢?为什么?明确: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4、词意小结本词以白描开头,结句着色浓艳,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其雅致的性格。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

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三、学习《书江西造口壁》1、朗读感知2、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

其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收集在《稼轩长短句》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选自《稼轩长短句》,菩萨蛮是词牌名。

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

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住在赣州。

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和郁孤台有相当远的一段路。

诗人把这首词书在造口的石壁上,是赴任所书,还是后来游经此处所书,不得而知。

据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山勿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

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诗。

3、品读鉴赏:(1)诗中上片“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2)上片刚说“可怜无数山”,下片却又说“青山遮不住”,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

这是下片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

(4)本词最后一句如何把“愁“与“鹧鸪”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鹧鸪有何喻意?明确:“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4、赏析诗词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住人们对中原的关怀与想念之情。

末尾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这也是诗人的心志。

“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

下阕内容表达了作者哀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愤慨南宋统治者不抵抗侵略和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的真挚感情。

四、朗诵诗歌。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三课时一、美读吟诵二、名句鉴赏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描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政府军队打仗胜利,收复失地时的欢欣喜悦,意象极为明快、可爱。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春潮”、“野渡”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剧变化的潮水中寻求一种自由和安静。

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心迹融于写景之申,给人一种妙不可言之感。

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描写春日深闺的情趣,但从文字里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寂寞,情思幽渺,感怀无限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两句词,现今引用来比喻任何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正义之心是不可挡的。

三、归纳填表归纳这五首诗词的作者、生活的朝代、诗歌的体裁、出处、主题和写作特点。

题目作者朝代体裁出处主题写作特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七律《杜工部集》收复失地,无比欣喜爽朗、明快滁州西涧韦应物唐七绝《韦苏州集》恬静幽邃,淡淡感伤烘托、衬托约客赵师秀南宋七绝《清苑斋集》约客不至,集虑不安字简、意深如梦令李清照南宋词《漱玉词》雨后花残,多愁伤感婉约、细腻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南宋词《稼轩长短句》北方沦陷,极度哀愁豪放、慷慨四、靓点点击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修饰和矫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