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概念与框架
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框架
![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5167b51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7.png)
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框架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和团队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的学科。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理论等多个领域。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
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它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表现、态度、动机和决策等。
个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个体的人格特征和价值观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个体的动机和激励机制、个体的决策过程和风险偏好等。
个体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员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习惯,从而有效地管理和激励员工。
团队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研究团队在组织中的协作、沟通和决策等方面的行为。
团队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团队的组成和角色分配、团队的协作和沟通方式、团队的决策过程和冲突管理等。
团队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和决策质量,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互动。
组织行为是研究组织整体行为的重点,它研究组织的结构、文化和领导等方面的行为。
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的结构和权力分配、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组织的领导和管理等。
组织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组织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效能,为组织提供科学的管理决策。
除了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框架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内容,如领导与管理、员工参与与满意度、组织变革与创新等。
这些内容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
总之,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框架包括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它们共同研究了组织中个体和团队的行为和互动,以及组织的结构、文化和领导等方面的行为。
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5c6e29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f.png)
组织⾏为学(⾃⼰整理知识点)第⼀章:何为组织⾏为学1.含义:①不仅研究可观察的⾏为,如:员⼯⽇常⼯作,⼈际交往等,还关注隐含在这些⾏为中的个体内在状态,包括知觉,态度,决策。
②三⾓度:组织和群体成员,资源,⼈本⾝③研究群体和组织⾏为,个体解释不了的现象可以⽤群体和组织加以解释经历,直觉,权威,科学2.多学科性:⼼理学:测量,解释,预测及改线特定情境下个体的⾏为社会学:研究⼈与⼈之间的相互影响,关注较多的⼀个领域是变⾰⼈类学:⼈类和环境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化环境政治学: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为3.研究领域:①个体层⾯: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组织⾏为最直接的实施者与影响者研究⼈格,能⼒,动机,说明组织中个体⾏为产⽣的原因及绩效取得的途径②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及团队层⾯:是组织⽬标实现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体任务完成及价值体现的⼯作单元。
③组织层⾯4.发展轨迹:①科学管理理论(泰勒:⼯作专业化与⽣产效率,寻找“最佳操作⽅法”)②古典组织理论(韦伯:关注如何将⼤量的员⼯与管理者组成最有效的整体)③⾏为科学理论(霍桑实验,⼈际关系运动)麦格雷⼽XY理论X理论:⼈性假设⼤多数⼈是懒惰的,尽可能逃避⼯作。
⼤多数⼈没有雄⼼壮志,宁愿接受别⼈领导,不愿负责任。
⼤多数⼈的个⼈⽬标与组织⽬标是⽭盾的。
⼤多数⼈缺乏理智,不能克制⾃⼰,容易受⼈影响。
⼤多数⼈为将选择那些经济上获利最⼤的事去做。
Y理论:⼀般⼈都是勤奋的,只要环境条件有利,⼯作就会像娱乐、休息⼀样⾃然。
⼈们是能够⾃我管理、⾃我控制的。
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标并不⽭盾,条件适当,⼈们会将个⼈⽬标和组织⽬标统⼀起来。
在正常情况下,⼈们会主动承担责任,⼒求有所成就。
⼤多数⼈都具有⾼度的想象⼒、聪明才智和解决组织中困难问题的创造性。
④开放系统理论⑤新趋势:积极组织⾏为学:内⼼,个体,⼈际五核⼼:⾃信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感调适5.组织⾏为学与管理:①管理职能: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对组织的物料资源,⼈员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进⾏有效协调与配置,从⽽促进组织⽬标实现。
组织行为学 王淑红
![组织行为学 王淑红](https://img.taocdn.com/s3/m/ee7854b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d.png)
组织行为学引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组织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的学科。
通过研究组织行为学,可以深入了解个体在组织中的动机、决策过程、沟通方式以及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讨论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其在实际组织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包括个体行为、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
个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组织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包括动机、态度、决策等。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岗位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内部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规范。
在组织行为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如个体认知、个体情绪和个体学习。
个体认知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个体情绪是指个体在组织环境中的情绪体验。
个体学习是指个体通过经验和教育等途径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外界刺激所决定的。
个体会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这种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对环境的认知所决定的。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认知和判断来选择行为方式。
这种理论强调个体对环境的主观认知。
•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这种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组织行为学在实际组织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可以帮助人力资源部门了解员工的动机和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招聘、培训和激励计划。
2.组织变革管理:组织行为学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员工对变革的态度和反应,并制定相应的变革策略。
3.领导力发展:组织行为学可以帮助培养和发展领导者的能力,提高组织的领导力水平。
4.团队管理:组织行为学可以帮助团队了解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和沟通方式,并提供有效的团队管理策略。
2021自考《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2021自考《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7723c41bf61fb7360a4c65d6.png)
2021自考《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框架和内容体系,懂得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明确管理人员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了解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把握21世纪管理者工作行为的变化。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的概念。
行为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二)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边缘性、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二)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为1.多学科相交叉性,哪些学科相交叉。
2.多层次相交切性,哪些层次相交切。
(三)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理解组织行为学两重性的来源。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理解它是怎样在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在管理学、管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基础上,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
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和行为规律的模式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框架2.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因素3.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的表述:行为=f(人的主观特征·所处客观环境特点)B=f(Pa、b、c…·Em、n、o…)(二)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2.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
3.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文化的功能。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三、考核知识点(一)组织(二)行为(三)组织行为学(四)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六)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八)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关系(九)21世纪管理者工作行为的变化四、考核要求(一)组织1.识记:组织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5830a0cdad51f01dc281f16e.png)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是指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学科第三章1、刻板印象:是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的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
它是基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2、参照框架理论:假设个体的判断和认知不仅受到认知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是发生在一个恰当的参照框架下的,这里的参照框架指的是“一套控制感知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假设”3、虚假同感效应:指的是我们对他人的信仰和特质与自己的信仰和特质之间的相似程度的高估4、晕轮效应: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冲突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
5、期望效应:指的是预先的期望会抑制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知觉过程对信息的选择、对知觉对象的解释,都会偏向知觉主题预期的方向6、归因理论:就是解释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7、归隐的三要素(凯利):哈罗德﹒凯利提出了一个解释人们怎样决定他人行为的原因的模型,他认为进行归因时人们关注三个主要因素,即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8、自立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好的表现自己9、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归因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和人格等的影响,哪怕别人的行为很明显受到了情境的左右10、情绪智力:是指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情绪分析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11、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组成: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合称态度的ABC模型12、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源和生活压力源⑴组织压力源: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① 任务压力源:任务压力源是指工作任务相关的压力源② 角色压力源:角色总是与组织或群体中某一位置的与其行为相联系,组织或群体中的个体会面临角色的要求,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要求。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39e63a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e5.png)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组织中个体和团队的行为特征、组织结构和设计、领导力和决策等方面的重要考量。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组织结构、领导力等;2. 理解和分析组织行为学的实践应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培训和发展等;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提高其组织行为学方面的综合素养;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其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能力。
三、课程安排1. 第一模块:组织行为学导论-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演变-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模型2. 第二模块:个体行为分析- 个体特征和个性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 动机理论及其应用- 情绪与情感管理- 个体决策与创新3. 第三模块:组织结构与设计- 组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权力和政治在组织中的作用- 组织间关系与联盟策略4. 第四模块:领导力与团队管理- 领导力理论与实践- 团队动力与团队建设- 冲突管理与解决- 跨文化管理与全球团队5. 第五模块:组织行为学的实践应用 - 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激励- 组织员工培训与发展- 组织沟通与信息管理- 组织创新和知识管理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演示和实践等。
学生将通过课堂参与、小组项目和论文撰写等方式提高其对组织行为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讨论参与等):20%2. 个人或小组项目:30%3. 期中考试:20%4. 期末论文:30%六、参考教材1. Robbins, S. P., Judge, T. A., & Sanghi, S. (201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earson Education India.2. Kinicki, A., & Fugate, M. (201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 Practical,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McGraw-Hill Education.3. Colquitt, J. A., LePine, J. A., & Wesson, M. J. (201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and Commitment in the Workplace. McGraw-Hill Education.以上为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大纲,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其在组织中的个体和团队行为表现以及领导力水平。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de95aae5856a561252d36fbb.png)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组织行为学可以作以下表述: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
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围------ 定位于组织系统。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组织中的行为特征及其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提高组织运行的有效性,即组织行为学的自变量可以理解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而组织行为学的因变量可以包括生产效率、工作的满意度、工作的流动性、缺勤情况等四项因素。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个体行为个体是组成组织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体素质。
人的行为存在着共性与特殊性。
对“共性”的研究是组织决策重要的依据条件。
对“特殊性”的研究,如人的能力,气质,知觉与态度,乃至价值观等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运用激励机制,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效率。
美国学者霍夫斯德(Greet Hotstede)认为,人的个性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表现为四个维度:(1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前者强调以个人为核心,趋向建立松散的社会结构(如美、英、荷兰等),后者强调集体为核(2心,趋向建立紧密型的社会机构(如诸多亚洲国家)。
(3权力距离:表现为人们权力、权威、尊敬和崇拜的程度。
权力距离大的社会,人群表现为组织内权力差异的认可以及对权威的尊重。
反之,则表现为上下级之间更多的平等。
(4确定性规避:表现为社会人群对社会前景的估计以及对待风险和安全感的态度。
高不确定规避的社会,其成员常表现为不安,并能对风险泰然处之(如瑞士、北欧等国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前者强调自信和物质主义(如日本、美国),后者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相互关心(如北欧国家)。
2群体行为群体是指个人的集合。
表现为三个特征:(1群体是一群人的集合。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4567a0790c69ec3d5bb75eb.png)
(了解)管理的功能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的角色观: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者技术观: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1组织行为学概念: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特点:(1)组织行为学要吸收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不是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既研究工作组织对组织成员工作行为的影响,也研究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绩效的影响。
3组织行为学的框架个体行为能力、知觉、性格激励如何认识人工作态度群体规范以群体压力人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群体决策如何协调人为谈判中群体沟通心群体冲突管领导行为、组织理论理组织行为组织结构与设计如何让组织更组织文化利于人的发展组织变革与发展4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及理论基础心理学——个体水平;社会心理学——群体水平;人类学与社会学——组织水平5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准备心理技术、霍桑实验、群体动态论、社会测量学、需要层次理论6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结果表明:职工的士气、生产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决定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是否有融洽的关系,而物理环境、物质刺激只有次要意义。
人群关系理论的研究表明:组织活动效果依赖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相互作用,企业中各种形式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劳动生产率有重要影响。
人群关系学派开辟了管理的社会—心理研究方向,成为组织行为学的先驱性研究。
7需要层次理论:它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并由低到高组成金字塔型的结构,它对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部分。
8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变量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水平变量因变量:生产率、流动率、缺勤率、工作满意度9 西方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对应理论管理对策奖励方式“经济人”假设X理论任务式管理金钱(外在奖励)“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创造自我实现条件内在奖励“社会人”人群关系理论参与式管理集体奖励“复杂人”超Y理论(权变理论)随环境而定因地制宜10、能力: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
组织行为学概念与框架
![组织行为学概念与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750ca6c4482fb4daa48d4b38.png)
• 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
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13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 他们而 组织起 来。下 午12时1 分46秒 下午12 时1分1 2:01:46 21.6.28
•
1、Genius only means hard-working all one's life. (Mendeleyer, Russian Chemist)
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21.5.265.26.202108:3008:30:57May-2108:30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6.2821.6.2 812:01:4612:01 :46Jun e 28, 2021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和 教育别 人。202 1年6月 28日星 期一下 午12时 1分46 秒12:01:4621.6. 28
• 反向组织行为 9
• 第二节 人类行为一般规律
• 组织行为涉及组织雇员的多种行为。根据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的长期研 究结果,把人类行为的规律归纳为八条。
• 一、目标律
• 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
• 二、动机律
• 所有行为均有动机“驱动”。
• 三、强化律(结果律)
• 如果某一行为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有利结果,则说明 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大。预期目标或有利结果作为强化物增大了行 为重复出现的概率。这就是强化律。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18051b0bc5da50e2524d7f6d.png)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一)组织1.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3)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组织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二)行为指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人的行为是指人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三)组织行为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的特点:(1)组织行为是整体行为,不是组织成员的单独个人行为。
(2)组织行为的动机是根据这个组织建立的宗旨产生的带有明确的目的性。
(3)组织行为的效果具有两重性。
(4)组织行为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
(5)组织行为是通过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来实现的,反过来又影响成员的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的种类:(1)微观组织行为与宏观组织行为。
(2)正向组织行为与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的构成:包括管理行为、群体行为、个体行为三个方面。
组织行为的载体就是组织机构。
影响组织行为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感觉、经验和结果、学习、动机、认知过程、个性和社会影响,包括社会交往和友谊。
(四)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情景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管理的行为,以理解、解释、预测这些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改进、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以及研究影响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2)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3)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
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组织行为学的特点(一)边缘性和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应用学科,它是在多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许多学科都渗透其中,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组织行为学理解和员工行为的框架和理论
![组织行为学理解和员工行为的框架和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857685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0.png)
组织行为学理解和员工行为的框架和理论在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是关键因素之一来决定组织的绩效和成功。
因此,理解和管理员工的行为对于组织来说至关重要。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员工个体、群体和团队在组织环境中的行为的学科。
通过组织行为学的框架和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员工行为,并能够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提高组织的绩效。
一、员工行为的框架在组织行为学中,员工行为的框架是指理解和解释员工行为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员工行为框架:1. 个体行为框架:个体行为框架主要关注员工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
它探讨员工的个人特征、动机、价值观等因素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通过了解员工的个体特点,组织可以更好地激励和管理员工。
2. 群体行为框架:群体行为框架关注员工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
它探讨员工之间的互动、团队合作、领导力等因素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了解群体行为可以帮助组织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提高组织绩效。
3. 组织行为框架:组织行为框架强调组织的角色和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它研究组织的结构、制度、价值观等因素对员工行为的塑造作用。
通过了解组织行为框架,组织可以设计合适的制度和文化,以引导员工行为并推动组织的发展。
二、员工行为的理论除了框架外,组织行为学还提供了一些理论来解释员工行为。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员工行为理论:1. 需求层次理论:由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员工的行为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员工通过工作来满足这些需求。
组织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来识别和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
2.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员工的行为是基于他们对于期望结果的预期。
员工会权衡工作付出和预期收益,并据此决定行为。
组织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期望收益以及增加他们对成功的预期来激励员工。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和模仿他人行为时的观察和认知过程。
员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从中学习适应自己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件(全部完整版)
![组织行为学课件(全部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7ad63b2f60ddccda38a041.png)
概念界定: 本:与生俱来 善恶标准:个体、社会行为、社会化 从心理学角度,”本”讲的是无条件反射,” 善恶”是社会化中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 满足自己的需求。 以需求为中心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假设。
(三)管理学上的人性与管理
以需求为中心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假设,经济 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 1、“经济人”假设 《国富论》中的一段名言:“我们每天所需 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烙 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 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 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泰勒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福利实验 群体实验
管理方式 访谈
管理措施(行为主义管理理论) ①管理人员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 满足人的需要上。 ②管理人员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 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③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 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④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应在职 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 忠义关云长[1].flv 讨论:面包?爱情?
心理测验 工作条件 心理条件
2、管理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霍桑实验使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理论发展为 行为主义理论,管理思想和方法由以工作为 中心转为职工为中心。 照明实验 福利实验 访谈实验 群体实验
? 论证经济人 效率与疲劳单调 实控 增 福利与效率 支付 休息 增 ?参与 关系 政策 态度 条件 工人脱纲 访谈不预设 半时增至2 大增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方法(略) 1、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 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 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人的心 理的方法。
听观 发外 身体 表情 表现行为 脚尖所指 守株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c6af672167ec102de3bd8902.png)
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2.大五模型:人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被称为“大五”(big five),强调该人格模型中每一维度的广泛性。
这五个维度因素是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
3.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4.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的过程,同时是感情的交流过程。
5.互动式沟通分析(TA沟通分析):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任何事情都牵涉到其自我状态的表现。
TA认为,沟通过程是一个人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或儿童自我指向另一个人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或儿童自我。
在沟通中,根据沟通发起方选择的自我状态、发起者希望对方采用的自我状态、及接受方实际回应时的自我状态,可以将沟通分为三种型态:1、互补沟通(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2、交错沟通(Crossed transaction)3、隐藏沟通(Ulterior transaction)6. 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7.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时一个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8. 基本归因偏见(基本归因错误):当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是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9.框架效应: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10.社会闲散(社会闲散效应):社会闲散效应是指当个人的努力与别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工作起来就没有分开来那么起劲,即在完成某项工作时,在多人共同完成比个人单独负责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倾向于付出较少的努力。
组织行为学的关键概念与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关键概念与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3690a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7.png)
组织行为学的关键概念与理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以及组织内部的结构和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步骤。
一、组织行为学的关键概念1. 组织结构:组织的框架和配置,包括分工和权力关系等。
组织结构的设计能够影响员工的行为和绩效。
2. 组织文化:组织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等。
组织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3. 领导力:指导并影响员工的行为和绩效。
领导力的不同风格和能力会对组织的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4. 团队动力学:研究团队内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协作的过程。
团队动力学对于提高团队绩效至关重要。
5. 激励理论:解释员工激励的原因和方式。
激励理论可以帮助组织设计有效的奖励和激励方案。
二、组织行为学的关键理论1. 奖励理论:认为员工会对于获得的奖励做出积极行为,而对于不受奖励的行为则消极对待。
2. 期望理论:强调员工对于达到期望的行为会得到奖励,从而产生更高的绩效和满意度。
3. 交换理论:认为员工和组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换关系,员工会根据他们的投入和获得的回报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4.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个体对于和组织的社会身份认同对于行为和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5. 领导力理论:包括传统的领导风格理论、领导格局理论和转型领导理论等。
三、实际应用步骤1. 识别问题:确定组织内部的问题或挑战,例如员工流失率高或团队合作不佳等。
2. 收集数据:通过员工问卷调查、面试或观察等方法,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
3. 分析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找出问题的原因和潜在因素。
4. 制定干预措施:根据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例如改善领导风格、培训团队协作技巧等。
5. 实施措施:将干预措施应用到组织中,并监测其效果和影响。
6. 评估结果:根据实施措施的效果,评估其对于问题解决的影响,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7. 持续改进:组织行为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改进。
组织行为学理论
![组织行为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2212e6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d.png)
组织行为学理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研究组织内部如何运作和如何影响员工行为的领域。
它涉及许多理论和框架,这些理论和框架通过解释和预测组织中的行为和过程,使管理者能够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和组织变革。
本文将简要介绍组织行为学的一些理论和框架,包括社会认知理论、期望理论和正义理论等。
一、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知觉和思考会通过社会交往来形成,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行为。
这些过程以人们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来解释他们所经历的世界。
社会认知理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通常被称为“认知过程”。
它包括感知、注意、记忆和判断等不同的阶段,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如何理解和反应他们所经历的组织环境。
这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优化组织文化,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二、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温曼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期望和激励所驱使。
期望取决于个体对行为结果的知觉,而激励则对个体的期望产生影响。
在组织行为学中,期望理论通常被用来解释个体对工作任务的看法和态度。
该理论认为,员工对工作结果的期望和薪资水平等因素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期望和激励以及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薪资水平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员工忠诚度,从而改善组织绩效。
三、正义理论正义理论主要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亚当斯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正义和公平原则的支配。
这些原则涉及在决策制定、责任分配和奖惩分配等方面的公正性。
在组织行为学中,正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员工对组织决策的反应和其对工作的态度。
管理者应该理解员工对工作的看法和期望,释放员工的潜力,并使其更为忠诚和投入组织。
建立公正的分配和决策机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组织的效能和凝聚力。
总之,组织行为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科。
理论和框架可以准确描述和解释组织行为和过程,并通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加强员工管理实践来改善组织运营和效率。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f06ca90dba1aa8114431d9be.png)
第一章一.组织行为学概述1.含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及其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去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对象: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3.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二.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可以为所有的管理者提供一组深刻的认识和工具,从而更有效地完成管理者的工作2、更好地理解管理者自己的需要、动机、行为和感受,从而改进管理者的决策能力3、提高管理者的人际技能,改善人际关系4、对态度、个体差异、群体动力、组织文化、权力与政治行为的理解有助于管理者更有效地处理这些互动关系。
5、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能:员工激励、工作设计、解决冲突、绩效评估等等。
第二章一.传记特点:1.年龄⏹年龄与离职率:负相关⏹年龄与缺勤率:负相关⏹年龄与生产率:无相关⏹年龄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及U曲线关系2.性别⏹男性与女性在工作绩效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在离职率方面,男女无明显差别⏹但在缺勤率方面,女性要高于男性3.婚姻状况⏹婚姻状况对生产率的影响,没在足够的研究证据⏹已婚员工在缺勤率和离职率方面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则更高4.任职时间⏹任职时间(在某项工作持续的时间)与生产率:正相关⏹任职时间与缺勤率:负相关⏹任职时间(在某项工作持续的时间)与离职率:负相关⏹任职时间与满意度:正相关二.个性概念:个性是一个人在其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决定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共性和差异性)。
个性可以理解为个体回应他人、跟他人互动的所有方式的总和。
特点:社会性差异性相对稳定性整体性倾向性三.有关个性的理论—气质论附:❑A型:温和、老实、稳妥、多疑、顺从、依赖性强;❑B型:感觉灵敏、镇静、不怕羞、喜欢社交、爱管闲事;❑AB型:A与B型的混合;❑O型:意志坚强、好胜、霸道、有胆识、控制欲强、不愿吃亏。
四.大五模型5个维度(选择判断)⏹外向性⏹情绪稳定性⏹随和性⏹尽责性⏹(对于经验的)开放性梅耶-布瑞格斯个性类型指标(MBTI)四个维度⏹外向的或内向的(E或I):获得与运用能量的方式(Extroverted,Introverted)⏹理性的或直觉的(S或N):信息收集的方式(sensing,Intuitive)⏹感知的或判断的(P或J):组织生活的方式(perceiving,Judging)⏹思维的或情感的(T或F):决策方式(Thinking,Feeling)五.核心自我评价两个主要决定因素:◆自尊:体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程度,,或者认为自己有价值或没价值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知识框图(请用web视图打开)
![组织行为学知识框图(请用web视图打开)](https://img.taocdn.com/s3/m/f183391afc4ffe473368abeb.png)
组织行为学知识框图:一、组织:1、定义2、组织存在的条件3、组织和环境4、组织的演变5第一章1、行为:个体、群体、组织1、定义2、产生3、发展:人力资4、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第三节:一、研究方法的历史与演进二、研究分类三、具体的第二章个体基本心理第一节:个体行为:一、个体的行为概念与特征;二、过程与心理特征三、影响个体行为模式的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情势因素、:个体心理过程:一、知觉:定义、感知觉的二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特点、社会知觉偏差三、归因:归因理论、归因偏差四、学习:第三节:个体心理特征:一、1、个体心理特征与差异定义23、心理特征在组织中的作用二、能力:定义、分类、工作中能力因素三、态度与价值观:态度基本问题:一、1、定义2、内容二、态度构:认知、情行为意向三、态度的功能(卡茨):公认知或理解。
四态度对心理行为的影响:社会知觉、共五关于态度的理论:学习理论、认知相符理论。
六、组第二节:工作态度一、内容: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二、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三、工作满意度织与消极行为四、工作满意度测量:问卷法、访谈法、关键事件法行第三节:一、概念二、价值观形成三、价值观理论四、价值观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为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型:(马斯洛)需要理论;(奥尔德佛需要理论学应用过程型:(佛隆)期望理论模式;(劳勒)期望模式;行为改造型:(斯金纳)强化型激励理论;(凯利)归因理论;(韦纳)归因理论第四节:综合激励理论:(波特和劳勒)综合激励模式第五节:激励的一般原则:物质与精神、正与负、内与外、按需激励、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严格管理与思想工作第五章工作压力第一节:工作压力概述:一、基本概念二、工作压力与来源三、压力的影响:12、不良影响3、个体差异第二节:压力管理:一、应对压力的方法:1、概念2、策略和方法:二、应对压力技术: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脱敏训练三、压力管理的组织途径第六章群体心理与群体基本问题:一、群体定义与分类:1、概念2、特征4群体行为—平衡模型三:1、规模群体行为特征:一、社会助长作用二、社会四、去个性化第三节、团队与团队建设:1、概念2、团队类型3、团队角色5、创建成功团队第七章人际沟通与人际沟通:一、概念二、过程与要素三、人际关系五、人际沟通网络六、有效沟通公第二节、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作用二、人际关系状态1、人际需要:(舒茨)三共维人际关系论;(魏斯)社会关系率2、人际吸引因素组第八章领导与决策领导行为理论框架:一、概念二、东方领导理论织领导理论:一、特质理论:1、斯托格蒂尔的3、鲍尔特质理论行二、领导方式理论:1、怀特与李皮特三极端理论2、利科特管理系统理论34、布莱克和默顿99为管理方格图5、坦南胞姆和施密特领导行为连续一体论三、领导权变理论:1、菲德勒模型2、卡曼领导生命周期学3、豪斯目标设置理论4、弗鲁姆和叶顿领导—参与模型第三节、决策的基本问题:一、概念与决策模型:1、概念2、模型:最佳决策模型、满意决策模型、隐含偏好模型直觉决策模型二、决策的类型:程序决策与非程序决策、确定性决策与非确定性决策、直线决策与授权决策三、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1、个体决策2、群体决策技术: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名义群体法、阶梯法、决策树第九章组织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一、正式组织:1、基本特点2、基本问题34、结构新发展组织文化二、非正式组织:1、概念、特点与形成2、权利与领导3、结构456、应对策略组织承诺与组织凝聚力:一、个体与组织心理契约:1、心理契约23、心理契约模型二、组织承诺:1、概念与内容2、影响因素3、组织承诺对组织行为的影响4三、组织凝聚力:1、概念2、影响因素3、作用4、如何增强凝聚力5、第三节、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内涵1、概念2、内容3、结构二、组织文化特性三、组织文化作用四、组织文化建设心理机制。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71431a1810a6f524ccbf85ac.png)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一、组织及其涵义的要点: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对组织的涵义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动态过程: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它由二人以上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劳动,通过分工和合作把人、财、物和信息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组合配置的活动过程。
(二)静态实体: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就是把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有效、合理的配合关系相对固定下来,形成各种规章制度和责、权、利相结合的组织机构模式。
(三)共同目标: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它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
(四)协作团体: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
(五)开放系统: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为独立的法人,并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
(六)技术系统: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二、行为的概念和特点:行为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
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人的行为的特点:(可适实多动)(1)具有适应性,即人的行为反应既符合环境的要求又要满足本身的需要;(2)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会作出多种多样的行为反应;(3)具有动态性,人的行为会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4)具有可控性,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包括制度、培训、教育等消除消极行为,诱导和发挥积极行为;(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三: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b319dc227284b73f24250dd.png)
实地观察 和实验
形成假设
提出可供研究 方案和研究方法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对象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 二、观察法 三、心理测验法 四、调查法 五、实验法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对象与方法
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四章 知觉的作用与行为表现 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 1、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
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对象与方法
要注意把握几个要点:
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
为的规律性 3、研究方法:是系统地研究一个组织中的 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4、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是心理学、社会 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政治学等与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对象与方法
四、知觉的组织过程
(一)知觉对象与背景 (二)知觉归类
知觉归类就是利用连续性、封闭性、 接近性和相似性的原理将各个刺激 组织成为有意义的知觉形式。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人的知觉过程一般可具体分为观察、选择、 组织、解释和反应等阶段。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对象与方法
环境刺激
感觉 视、听、味、嗅、触
外部因素 大小、强度、对比 运动、重复、新奇
图
形
知觉归类
与
连续性、封闭性
背
接近性、相似形
景
内部因素 兴趣、需要、动机
个性、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难点及要求: 1、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掌握组织行为学 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 2、掌握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理解研究和应 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 基本概念: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组织行 为管理
第一节 组织行为的概念
❖ 一、组织
❖ (一)组织的定义
❖ (1)组织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有某种目标、有一定的内部结 构和分工的社会技术系统。(徐联仓 )
❖ ( 4 ) 组 织 是 对 完 成 特 定 使 命 的 人 们 的 系 统 性 安 排 。 ( Stephen P.Robbins )
❖ (5)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通过各部门劳动和职务的 分工合作和不同等级的权力和责任的制度化,有计划地协调一群人的 活动 。(薛恩E·H·Schein)
• 反向组织行为
❖ 第二节 人类行为一般规律
❖ 组织行为涉及组织雇员的多种行为。根据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的长期研 究结果,把人类行为的规律归纳为八条。
❖ 一、目标律
❖ 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
❖ 二、动机律
❖ 所有行为均有动机“驱动”。
❖ 三、强化律(结果律)
❖ 如果某一行为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有利结果,则说明 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大。预期目标或有利结果作为强化物增大了行 为重复出现的概率。这就是强化律。
强制型 功利型 规范型
4、根据组织人员的多少
小型组织(3~30人) 中型组织(30~1 000人) 大型组织(1 000~45 000人) 巨型组织 (45 000人以上)
•5
非营利组织:除公 共组织外,一切不 以营利为主要目标 的组织都属非营利 组织。非营利组织 既是营利组织的重 公共组织:负责处理国家公共事要目标市场,也承 务的组织是公共组织。 担着许多重要的社 是“组织之上”的组织。 会职能,为其他组 织提供独特的服务。
❖ 2、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A.J.Dubrin):组织行为学是系 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 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 (2)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 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 组织活动过程。”因此,组织也可以说是动态的组合活动(动词的组织) 和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名词的组织)的统一。(孙彤 )
❖ (3)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 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或一系列目标。
• 华生把反应分成四类: (2)内隐的遗传反应;
(3)外显的习得反应; (4)内隐的习得反应。
• 华生极力贬低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作用。
• 行为的种类:
• (1)按行为主体的不同分为:个人行为;团体行为。 • (2)按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可分:管理行为、政治行为、社会行为、文
化行为、战争行为。
❖ 三、组织行为
❖ (4)开放: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
❖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组织: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
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二)组织类型
生产组织 政治组织 整合组织 模型维持组织
1、根据社会功能分为:
互利组织 商业组织 服务组织 公益组织
2、根据组织成员的受益程度可分为: 3、根据控制成员的方式可分成:
营利组织:以获利为主要目标, 是现代社会的基石。
成 三、 类根 :据
目 标 的 不 同 分
6、据产权的归属,可分成公有组织与私有组织。
• 二、行为
• 行为是指人或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
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行为就是人的活动。
• 华生认为心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人和动物的行为,而不是 心理或意识。他将有机体应付环境的所有活动统称为行为, 而行为最基本的成分是肌肉收缩与腺体分泌,两者均是机体 对内外部刺激的反应。 (1)外显的遗传反应;
❖ 四、遗传律
❖ 一个人的行为特征部分决定于从父母双亲那里获得的基因的状况。如果 遗传基因有缺陷,将导致人类行为的变态。例如,先天愚型病人有严重 智力障碍,是因为他们的第21组染色体不是正常的一对,而是三个。此 外,有研究表明某些男性的社会行为(如暴力犯罪)可能与他们的性染色体 中存在过多的X有关。最后行为遗传学用选择性繁殖实验证明了某些行为 特征可以遗传给后代。
•八、本我律
•虽然一个人在行动时考虑到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但在本质上个体只顾追 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目标。如果一个人的法律意识、道德良心薄弱甚 至泯灭,他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一个群体、一个组织的情况亦 是如此。这就是本我律。
❖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及其框架
❖ 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 1、美国学者威廉·迪尔: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工 作组织中个人、团体和组织的行为问题。
❖ (6)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张德 )
❖ 所有的组织的共同特征:
❖ (1)目标:每一个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
❖ (2)资源:组织要想)结构:在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最重要、 最关键。组织需要科学地划分部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 部门、各层次的责任、义务、权力与利益,需要根据每一成 员的才能安置工作、分配职务并落实每一职位的责权利。组 织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只有分工清晰、协作 通畅,组织才能正常运作。
❖ (一)组织行为
❖ 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
所有行为。
❖ (二)组织行为的种类
❖
个体行为
微观组织行为。
人际行为 群体行为
❖ 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可分成
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
宏观组织行为。 组 织 变 革 、
组织发展、 组织学习等。
•正向组织行为。特
❖ 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分成: 例,组织公民行为
•五、环境律
•人类行为除受遗传基因制约外,还受环境因素的支配。准确地讲,应该 说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决定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六、发展律
•个体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能力的提高、 性格的改变、知识的积累等。
•七、差异律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人格特质、价值观、工作态度、兴趣、信念、动机 等方面存在显著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