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公开课优质评课记录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公开课听课记录《庐山的云雾》评课稿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公开课听课记录《庐
山的云雾》评课稿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课件,展示庐山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说:哇!很美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精彩的描写,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分男女或小组比赛读
.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要引导学生意会.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
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我是什么》优秀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我是什么》优秀评课稿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我是什么》优秀评课稿材料《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今天李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楚,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精神。
利用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
使学生一边学课文,又一边观察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理解的事物。
本堂课有个大亮点.谜语导入:首先李老师带领孩子猜谜语,这样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就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导入课文时先问学生: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说:喜欢。
接着老师说与课文有关的四则谜语。
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扩大学生思路,自然导入新课文。
.重视识字:本堂课重视知识和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写字,对于二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识字写字仍然是教学重点。
非常重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生字。
比如:引导学生用形旁表义发,联想法的方法来学习。
李老师有意识的安排用巩固字来学词,这样有助于词语学习实际积累。
.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在学习课文方面体现指导朗读和运用其他方法来理解课文。
初读课文时问学生我变成了什么?孩子们理解了我变成了云雨雪雹子,再进一步指导孩子读课文,运用摆教具排顺序,说变化的方法,在玩中做到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又帮助孩子理清课文叙说顺序。
用多种形式读,自由读老师范读带着头饰读集体读等。
李老师把读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可喜的是抓课文语言。
比如:第段写雪用飘写雨用落写雹子用打。
让孩子体会落打飘。
一方面学习怎么样正确表示动作词,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体会形态不同,注重重点词句的理解。
总之,这节课构思新颖,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恰如其分的贯穿到课堂中的每个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很值得我去学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一、听课记录1. 课堂信息•学校:XXX小学•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第2课时2. 课堂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内容为《鼓励人吧!》一课。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到鼓励的力量,培养其勇气和信心。
3. 课堂重点记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预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注重课文细节的把握与理解。
•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教师用课堂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鼓励的重要性和方式。
4. 学生表现•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们在小组活动中合作紧密,倾听并尊重其他组员的意见。
•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较佳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评析1. 优点•教师利用预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
•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表现,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2. 不足之处•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时间的控制上不够灵活,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3. 改进方案•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时,对相关课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引导学生展开更有深度的思考。
•教师可以引入更多的互动教学手段,如游戏、角色扮演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三、总结通过对本节课的听课记录和评析,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然而,还有一些方面需要加强,如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希望教师可以根据本次听课记录和评析提供的改进方案,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小学语文公开课评课稿(优秀4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评课稿(优秀4篇)小学语文评课稿通用篇一潘燕红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快速默读课文,感受凡卡杂鞋匠铺的悲惨生活;与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凡卡渴望回到爷爷身边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课堂中教师紧追目标的达成,以悲情为基调,注重语文实践方法引领,紧扣重点字词感悟,有效提升了学生语文能力。
一、以悲情贯穿始终在课堂开始回忆导入新课的时候,凡的卡写给爷爷的信由录音形式展示,配上忧伤的音乐,营造一种悲伤的基调;整个课堂,忧伤凄缓的音乐始终贯穿,不管在个人读还是齐划一划读懂的字词,学生抓住“直搓、捉弄、打发、楸、拖、吃的少”等词,说了自己的理解,理解以后的个人读和齐读都是令人满意的。
当在教师凡卡请求爷爷带他回去的部分时,教师直接让学生先起来朗读,并紧跟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读,为什么读得急切,为什么读得绝望,于是学生又紧扣词“受不了、来吧、来吧”和紧扣“……和!”谈自己的`原因,有的说他在这连狗都不如,对生活绝望了,爷爷是他唯一的希望;有的说宁愿被爷爷打,也不愿被老板打;有的说爷爷的打可能是自己真的错了,而老板的打是自己根本没有错的。
在老师这样放手让学生感悟的情况下,学生的感悟确实多元了,也深入了,最后在反复的读与悟中达到情感的升华。
三、重方法提升能力课本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一个蓝本,教材中的各种文章,是人类文化的部分呈现,承载着国家语文教育指导性的信息。
只有让学生在这蓝本中找到方法,得到启示,才能向课外延伸和辐射。
潘老师在课堂中始终关注这一点,抓住典型,以激励的语言,有效引领学生习得方法,提升语文能力。
比如学生找到一系列动词感悟的时候,教师马上鼓励:“你刚刚抓住一系列动词来体会。
”在评价中教师还用到:“你很会读,不仅知道写得好,还知道是怎么写的。
”这一切让学生在肯定中得到快乐,同时让方法在课堂中放大,让更多的学生学会这些方法。
小学语文评课稿篇二长城在这门课上,我相信大家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和爱国主义的洗礼。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记录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优秀4篇】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记录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优秀4篇】语文评课稿篇一一、很好地突破了教材的教学难点,渗透了优化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本课主要是透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应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那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构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潜力。
在课前谈话中,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爸爸、妈妈在厨房间烧饭、烧菜的事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时”的意思。
让学生明白我能够在用电饭锅烧饭的同时他们还能够做好多事情,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时”能够提高效率。
透过沏茶的方案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初步感知“合理安排”就在我们身边。
对烙饼问题。
老师很好利用了烙一张饼和二张饼的方法,重点与学生探讨了三张饼烙的方法。
讲清合作讨论的要求,进而学生展开讨论,构成烙饼的方案,展示学生的方案,比较区别两种方案的不同点,从而到达方案的优化。
之后,老师打破课本常规,不是先求1张,2张,3张,这样一向求下去,而是求完2张之后,之后求的4张、6张、8张、10张……双数的张数,再求的3张。
3张在那里是重点也是难点,把这个问题放给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再之后求5张、7张、……这些单数的饼数的时间。
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题目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二、合作式的学习韵味很浓,到达了预期的课堂效果。
透过合作、学生动手操作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透过想一想充分感知,在说一说,摆一摆中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科学精神启迪。
小学语文公开课评课稿(10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评课稿(10篇)小学语文公开课评课稿(10篇)小学语文公开课评课稿1一年级学生进入校园,在教室中学习才两个多月,但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发现一个孩子随意说话、随意搞闹,从头至尾,每一个孩子都以非常高昂的激情投入于学习之中,是什么牢牢地拴住了每一位孩子的心?我想,是陈老师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那投入的状态,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毫无浮华粉饰的扎实的教学过程,是“趣”字贯穿了整个课堂始终,才使得孩子们学得如此投入。
下面,我从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激发兴趣,感受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
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
在教学《影子》这一课时,陈老师首先通过猜谜语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中来,激发她们喜欢影子的情感。
然后老师通过范读故事,感受影子的有趣,让她们更快的走进课文情境中去。
二、抓住重点,趣味识字。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点,然而识字过程又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
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让课堂变得更活泼,更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在教学时,陈老师采用了各种方法调动孩子们的识字兴趣。
1、对字形的描述形象化。
比如,认识“影”的时候,她是通过编故事的:一轮红日照着京京,旁边就有一片影子;认识“黑”的时候,陈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说说谁有办法记住。
学生则描述:“黑”的四点底就像黑色的墨水,里就像瓶子。
这样趣味性的描述,将字形和字意有机地结合起来,识字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孩子们兴趣盎然,学得愉快,学得有趣。
2、以游戏形式识字。
学习“跟着”时,陈老师请学生当她的影子来演一演。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会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
3、归类识字。
当学习反犬旁和足字旁的字时,陈老师还让学生说一说这一类字的特点,并举一些这类的字。
三、以“趣”学文,提纲挈领。
小学语文公开课《阳光》听课评课记录和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阳光》听课评课记录和反思小学语文公开课《阳光》听课评课记录和反思《阳光》听课实录和反思-一、想象引入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用想象去欣赏阳光下那美丽的景色。
清晨,太阳缓缓地从东方升起来了,金色的阳光洒遍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听~小鸟唱起了欢快的歌。
看~田里的禾苗在阳光下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在阳光下更高了……(闭上眼睛,学生听得入了神,陷入无限的遐想中……)1师:同学们,美吗,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生:我看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是火红火红的。
生:我想到小鸟唱歌的时候是蹦蹦跳跳的,非常可爱。
师:能想象出小鸟唱歌时的动作,了不起~生:我想到早上的空气非常清新,人们都爱在公园锻炼身体。
我的爷爷早上就会去公园打太极拳。
2师:阳光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给生命带来了活力,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篇优美的课文,想读一读吗,生:(大声地)想~师:那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地读读第八课《阳光》吧~读完之后,再把生字勾划出来。
,点评:开课设计,瞿老师曾打算以课件呈现,后来放弃了这个考虑。
为什么呢,课件的确直观生动,但是给子学生的终究只是有形的、有限的形象。
上述教学设计,让学生闭目根据老师提供的优美文字进行自由想象,每个学生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无限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正因为每个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想象的丰富性,才有3学生看到小鸟“唱歌的动作”。
多么有意思的设计~,二、生字词语学习师:这篇课文有那些生字,谁来告诉大家,生:生字有阳、像、金、野……(师在生回答中板书,其余学生书空)师: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谁来提醒一下大家,4生:晨是前鼻音,是翘舌。
(师板书“晨”的拼音于“晨”字上)师:能读一读吗,生:(大声地)chen??生:“长”容易读错,因为它有两个读音。
5师:你知道的真多~是哪两个,生:一个读“zhang”,“长大”的长”;另一个读“cnang”,“长城”的”长”。
在这篇课文里应该读“chang”。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语文公开课评课评语(优秀6篇)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语文公开课评课评语(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以下这6篇语文公开课评课稿语文公开课评课评语是来自于作者的语文评课稿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语文评课稿篇一《灯光》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过讲述对天安门广场上灯光的回忆,一位红军郝营长为了后代能够在有灯光的环境下读书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今天有幸听到高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师在课堂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这节课中高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教师在开课作者简介后,提出了这样的学习提示“作者的经历中,围绕灯光,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2、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同一句话,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朗读,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
3、较后的总结写法回顾了课文,巩固了所学,写法的总结为写作文打下了基础。
语文评课稿篇二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三个小动物处理礼物的不同,所以结果也各不相同。
课文寓人生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
教学时,教师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选择—体验—感悟三个环节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释放愿望,自由选择。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角色,说说你喜欢哪个动物,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释放了学生敢想,敢说的这种愿望。
二、注重细节,教给方法,指点习作。
公开课教师评课记录
公开课教师评课记录一、教师仪表本次公开课,李老师的仪表朴素、自然、大方,衣着得体,情绪饱满,教态亲切自然,显得特别有感染力。
在课堂一开始,李老师用亲和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入自己的教学情境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执教过程中,李老师始终面带微笑,给人以亲切之感。
二、教学思路这堂课的总体思路很清晰:通过师生互动来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通过质疑来挖掘文本中的内涵;通过拓展延伸来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
从整体来看,这条思路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感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三、教学方法在这堂课中,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在导入新课时,她通过亲切自然的师生问候来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她采用了提问法、讨论法、表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得整堂课的气氛十分活跃。
四、教学基本功李老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她的语言清晰流畅、板书工整美观、教态自然大方。
在教学过程中,她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她还具备了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五、教学效果本次公开课的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李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引导,使得学生们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师生互动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通过这堂公开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次公开课中,李老师表现出了较高的教学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她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效果显著。
她还具备了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师生互动能力。
这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公开课评课主持词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感谢各位参加本次的公开课活动。
本学期的公开课活动已经圆满结束,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和精彩授课。
在本次公开课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优秀6篇】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优秀6篇】语文评课稿篇一周老师5月18日亲授的苏轼《定风波》是一堂实实在在让学生有所收获的高效的课。
下面从我课堂观察到的三个注重来说一说:一、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谨举开课为例。
上课伊始,周老师以对联“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导入,作者介绍独辟蹊径。
周老师特别提醒了学生注意“峨眉”,是籍贯将苏氏三父子与曹氏三父子区别了开来。
引导学生关注语句中的信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比较、甄别,最终得出了结论,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培养。
这一个环节,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参与的热情很高,此为教师思维引导与训练之功。
二、注重朗读训练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
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思,在读中悟,这是周老师对自己的一大突破,因为周老师本人并不太擅长朗读。
而周老师的整堂课,朗读始终贯穿在其中。
记得郑##老师追问过:“今天我将带给学生们什么转变?”郑老师给我们的启示当是:一堂课是否有效、高效,在于学生有了多大的收获与转变。
在《定风波》的教学中,从一开始学生读得平淡无味,到最后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可以断言,这堂课是成功的,是高效的。
学习之前和学习之后,学生所发生的变化就是明证。
让我们来回顾几个精彩片段:当第一次全班齐读此词后,周老师点评:没找到“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感觉。
然后,周老师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中确定了“莫听、何妨、谁怕、任”几个字词重读。
再请学生朗读时,原来平淡的语调出现了抑扬顿挫。
当学生读“何妨吟啸且徐行”时,语气没有体现出缓急,周老师点拨:有一个词叫“低吟长啸”,我们该怎么读?在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再读时,便有了轻重缓急。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抵达作者情感内部的方法。
不诵读,无以达其意;不诵读,无以传其情;不诵读,无以会其神。
故而我们才要强调诵读的重要作用。
整堂课,朗诵贯穿始终,伴随老师的点拨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一步步走向了深入,最终体现在朗读上就是“因情赋声,以声传情”。
教师听课评课记录(3篇)
教师听课评课记录(3篇)近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忙,他们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推荐。
我捧着沉甸甸的收获,情绪也被感动着。
每逢讲评课,附小的老师们都毫不敷衍,有什么说什么,真诚的指出你的不足,意见中肯实在,这种严谨求实的教风一向延续传承着,激励着一批批年轻教师的成长。
这次透过自我讲课,聆听不一样年级语文老师讲课以及评课,收获良多,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自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这天我把自我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大家一齐交流。
1、要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吃透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创设情境,把学生不易理解的字词,放在熟悉的课文中去理解;遇到重点词句要让学生用不一样记号标明,比如:动词用点标记、中心词用三角标记中心句用双横线标记,以方便学生课下记忆。
2、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答案,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感情、道理,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让读课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的予以纠正。
3、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艺术魅力。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种艺术,谁能将他演绎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课堂上要用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调动起学生的用心性,活跃课堂气氛;课堂的语言也要简洁、准确,避免一个问题多个问法;在授课过程中,还要善于运用多种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进行评价,比如:“你真会读课文,”老师还想听、“你们肯定比老师读的好”、“你真棒!理解的真深刻!”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读书的兴趣;另外,板书不易太多,要瓜熟蒂落,写孩子的语言。
这次讲课、听课及评课活动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忙。
我也反思到在我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还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有幸参加了本学期的英语教研活动,这次活动主要以听课为主,当然还有专题讲座。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第一篇范文:小学语文听课记录《朱德的扁担》听课记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题质疑,生齐读课题《朱德的扁担》提出问题。
二.授新课1.讲解“朱德”“扁担”的读音与字体、偏旁。
2.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纠正轻声的读音。
3.先点名读第一自然段,再齐读第一自然段。
4.提问:从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朱德是什么人)5.齐读第二自然段,解决问题:朱德的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挑粮食)6.欣赏朱德同志条粮食的图片,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7.齐读描写朱德形象的句子,你从“满满”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8.阅读课文,想一想:(1)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2)从这个“藏”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后来,战士们为什么又不藏了?9.引导学生逐个解决问题,齐读课文,边读边解决。
(由朱德同志与战士一起挑粮,同甘共苦,同时教育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
)10.总结课文,学生在课前对课题的提出质疑,现在解决:(1)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朱德记”?(2)朱德为什么要挑粮?(3)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带领队伍和毛泽东同志会师?三、总结课文生齐读课文,师总结朱德同志身上的优良品质。
四、布置作业回家把朱德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板书:战士藏扁担尊敬热爱朱德找扁担以身作则同甘共苦听课反思:符老师教态很自然,很会引导学生,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比较枯燥,但通过老师设计的精美幻灯片和精心的引导和提问,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生动的课堂上,整堂课都是书声朗朗,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衔接合理、自然,时间把握非常好。
设计的拓展问题相当好,并引导学生作答,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使学生训练了说话、思考能力;充分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第二篇范文:小学语文经典评课稿(共10篇)第一篇范文: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小露珠》评课稿四堂《小露珠》风格各异。
真是,“文如其人,课如其人”。
小学语文公开课《假如》听课心得评课稿记录
小学语文公开课《假如》听课心得评课
稿记录
个人发言评课稿
本周听了赵静老师的《假如》一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1、能运用多种形式教学生认读生字、词,让学生快乐地掌握生字、词。
2、老师的教态亲切大方,富有儿童化语言,课堂上师生能融为一体。
3、能运用简笔画,来直观形象地画出课文内容,让孩子学起来更轻松。
4、老师范读课文,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并且范读有掌声,恰到好处。
5、评价性语言丰富,如:巧嘴巴、大拇指、笑脸……
本周听了杨秀琴老师的《掌声》一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1、能对课题进行质疑,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再自己释疑,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
2、字、词教学抓得扎实,能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字词的认读。
3、能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互相学习。
4、能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鼓励、启发,让学生处于
积极思考探究的状态。
5、老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强。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记录8篇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记录8篇篇一小学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在《秋日私语》的乐曲声中播放秋天的画面,并谈话导入。
(二)巩固字词,感知全文1、出示课件,巩固字词,我将它们按必须的规律、特点排列为三行。
如:第一行出示生字:凉爽。
让学生用心记住易错字“爽”的笔顺,先写四个小X,再写一个人字托住他.2、教师范读全文,让学生听后找找每个自然段作者是用哪一句话写出了他对秋雨的印象?并用横线画下来。
抽生汇报。
(三)品读课文,感悟体验由于第二自然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颜色,是课文“浓重的一笔”,因此我将着力点放在了学习第二自然段,层层推进指导学生的读。
如:理解中心词“五彩缤纷”。
先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述颜色的词语找出来。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把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之后追问…..(这样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进行潜力培养,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赏析美句,重点指导。
学生先自己练读喜欢的句子。
之后抽生个别读,相机指导3、学习第三段4、学习第四段(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五)说板书设计五彩缤纷丰收11、秋天的雨香甜好闻(钥匙)传递信息欢乐(六)听课评析这堂课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资料,脉络清楚,丰收和快乐两个词语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篇二小学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读题。
蜜蜂怎样会引路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二、自学生字新词⑴读准生字的读音⑵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2.检查自学状况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资料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用扩句法说一说。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在语境中辨析词义: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地去找。
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2篇小学语文评课记录【篇一】教师姓名:王老师评课日期:2021年10月15日参课学生:小学五年级(2)班评课内容:课文《小猪佩奇和妈妈去超市》首先,我想称赞一下王老师的课堂教学。
她针对小学五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一个片段作为课文,引起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王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唱歌、复述、填空、造句等,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交流中巩固了课文的内容。
尤其是在复述环节,王老师通过短语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逐句复述故事情节,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值得肯定的是,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并通过学生的口头回答,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课文知识。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表现积极,回答问题准确,体现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不过,我也想提出一些建议。
在课堂练习环节,王老师可以适时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促使学生们在活跃气氛中更好地巩固课文内容,同时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此外,在反馈环节,可以邀请学生们展示自己写的一段小故事,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王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希望王老师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篇二】教师姓名:李老师评课日期:2021年10月18日参课学生:小学四年级(3)班评课内容:作文教学李老师的课堂是一堂非常精彩的作文教学课。
她以《我的暑假》为教学题目,引发了学生们对暑假的回忆和幻想,激发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在课堂上,李老师首先放了一段短片,展示了一些与暑假有关的场景和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充分的素材。
然后,她带领学生们一起讨论暑假的内容和活动,扩大了学生们的思路和视野。
随后,李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作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如标题的选择、段落的编排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公开课课评教研活动记录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2023年10月25日开展了以“小学语文《草原》教学研讨”为主题的公开课课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共同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活动时间2023年10月25日(星期三)下午2:00-5:00三、活动地点小学部多功能厅四、活动参与人员1. 小学部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2. 其他学科教师代表3. 教研室领导及专家五、活动流程1. 观摩公开课2. 评课环节3. 教研讨论4. 总结发言六、活动内容(一)观摩公开课本次公开课由我校语文教研组李老师主讲,课题为《草原》。
李老师以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 教学环节(1)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草原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知识。
(3)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草原文化的价值。
2. 教学亮点(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注重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评课环节1. 李老师自评:首先,李老师对本次公开课进行了自我评价,总结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行评课:其他教师对李老师的公开课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其优点,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
(三)教研讨论1. 教学目标:针对《草原》一课,教师们就如何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展开了讨论。
2. 教学方法:教师们就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交流。
3. 教学评价:针对教学评价环节,教师们探讨了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总结发言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李老师的辛勤付出,同时也对全体教师提出了希望。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记录
周校长:
执教者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精心设计。首先让学生对主人公恩科西和艾滋病有一个总的了解。然后围绕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一是“可怕”,二是“顽强”。让学生在自主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自觉地产生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王老师整堂课非常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十分善于煽情,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化解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并抓住学习重点。老师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用自己投入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因此,整堂课上自始至终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学习的热情,如:一开始,由“呼呼地吹”去体会北风的凛冽,王老师不仅仅让学生听了北风的声音,说了自己的感受,还让学生也模仿北风的样子来吹一吹,当学生吹得不够用力时,老师引导学生“北风吹得还不够大,再大一点”,全班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用力地吹一吹,很自然地体会了北风凛冽,不仅化解了难点,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北风的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王老师让学生来演一演北风的样子,模仿北风的样子来说说北风的话,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再进行朗读指导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一、 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例如:分析课文中的七种大自然的语言时,都配以形象的图片,从而使学生更易于把握文中所描述的现象。在讲解“三叶虫”化石时,配上图片,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感观认识。因为“三叶虫”并不是学生所熟知的。如果只是用大量文字解释,则不利于学生把握。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二、 评课过程记录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质评课记录二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质评课记录二篇篇一这次我校小学语文教研组公开课活动在教务处统一安排组织下,已于本周一、二两天圆满完成了。
我对本次活动的总体感受是:所有参加讲课的教师都能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上课都能积极投入,教学效果较好。
这次上课的亮点:XXX:1、声音洪亮;2、教学环节紧促;3、课件制作合理恰当。
xxx:上课语言亲切,生动,符合儿童认知特点。
xxx:1、语言功底深厚,干净利落;2、学生朗读较好,说明平时训练到位。
xxx:教学环节清晰,课件制作较好。
xxx:1、语言简洁生动,衔接恰当;2、教学语言优美,符合儿童特点;3、善用激励性语言;4、对课文朗读指导到位,学生易于掌握。
唐远香:善于引导,上课不慌张,处置恰当。
xxx:1、教学环节设置恰当;2、问题设置层层深入,学生易于理解消化解决问题;3、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问题多由学生理解解决;4、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xxx: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环节恰当。
这次上课中存在的不足:1、多数教师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还不够到位,对教学整体架构能力的不足;2、都能制作课件并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活动,但大多课件制作上还存在改进的空间,多媒体的使用也不够熟练;3、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待提高,教师讲授时间还较多,未达到教师一节课只讲授15分钟以内的高校课堂的构建原则。
我对这次公开课的几点思考:一、怎样识别一节好的语文课:1、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情感思维同步发展,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课堂要有语文味——不该只是教课文(写了什么?讲了说了什么?)而应该是教语文(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情感)3、教学目标是否简明。
错误的做法是无所不包,面面俱到。
应该有单刀直入,孤军深入,精确打击的决心。
4、语文课应该是知识的语文,有爱的语文,生命的语文,想象的语文,文化的语文。
二、如何让教学扎实起来。
首先我认为扎实在于清晰。
要让学生清晰已经有什么?(知识与技能,兴趣和需要,方法、习惯和思维方式)还缺什么?(补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语:学会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
小学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小学语文公开课评课稿一、课程背景此次公开课的课程是小学语文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通过该课程,学生将研究文字的运用、文学欣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2. 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写作素养;3.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操。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1. 文学作品欣赏:学生将阅读一篇经典散文,并研究欣赏其中的优美语言和感人情感;2. 语文知识点讲解:通过对散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点的运用;3. 个人写作指导:通过示范和引导,辅导学生进行个人写作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素养;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并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安排1. 引入:通过引述一句与散文主题相关的名言或诗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 文学作品欣赏:全班朗读散文,鼓励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3. 语文知识点讲解:以词语、句子和段落为单位,逐步解析文章中的语文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其用法和表达方式;4. 个人写作指导:以小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提供必要的写作指导;5. 总结:总结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和进步。
六、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2. 作文评价:评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评价,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七、教学资源准备1. 散文原文:准备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散文;2. PPT演示:准备相关的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3. 练纸和笔:为学生提供写作练所需的工具;4. 评价表:准备评价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表现的评价表。
小学语文公开课听课评课记录《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
小学语文公开课听课评课记录《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
昨天上午,第一次聆听了孙老师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
孙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课堂气氛驾驭自如,她对教材钻的比较深,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让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以学生为本,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比如:第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学会怎么写树:从枝干、树叶、生命力三个角度入手,以学生为本,定位在认识树的外形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直奔重点句:本身有香气,还能永久保持。
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语句?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让学生注意下文的举例具体说明和上文的对比衬托的方法在写作中的有
用性。
在课中让学生对樟树、石榴树说几句。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樟树的内在美。
对本节课,本人还有一点小小的建议:
对于开头让学生汇报宋庆龄的情况以及对故居的认识,我认为是否可以放在第一课时进行。
在课的结尾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借物喻人,可不可以以“樟树和宋庆龄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我想学生很快就会知道文章是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略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孙老师见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
《怀念母亲》评课稿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
听了七一小学宁静老师执教这一课,不禁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在教学中,她以散文的情感线“怀念”为主线贯穿始终,以读为主,通过读中想象、品味、感悟、积淀情感,达到了读中悟,悟中读,产生了情感共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纵观这节课,宁静老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走近季老,体悟“怀念”之情。
一、引入互文,走进人物故事,在资料拓展中激发了情感。
现在的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季老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艰辛、痛苦与无助,也很难体会到作者对已逝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为此,她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适时引入资料冲击学生的听觉和心灵,充实学生对作者理解的空白与间隙,搭起桥梁以方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
教学中,她在情感激发的关键处三次引入互文资料,都是来源于他的文章《赋得永久的悔》,目的就是带领学生走进季羡林的真实故事,了解季老心中珍藏已久的对母亲的点滴回忆和真切的情感。
面对房东太太的举止,季羡林一定会触景生情,引入两次互文,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印于学生心间:为了儿子的前途,她忍痛割爱,独自支撑着贫困潦倒的家,整日倍受着思念和等待的煎熬的母亲。
适时的互文阅读,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实,拉近了学生与那个时代艰苦的生活、母亲的思念、季老的处境的距离,能够激发学生理解和感悟季老对母爱的渴望,而这份爱越是渴望,他
心中的悔恨就越加强烈,随之再有感情朗读《赋得永久的悔》的开头结尾。
从孩子们的深情朗读中,她知道季老的“思母情”已经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弦,同时也为后文体会“爱国情”做好了铺垫。
二、想象画面,再现生活情景,在生活体验中挖掘了情感。
学习散文,就要寻找画面感,在难忘的画面中感知体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境,真正走近作者心灵深处,产生情感共鸣。
她创设了三次画面意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中发挥想象、进行迁移,逐步走进季老的生活。
画面一:房东太太为迎接儿子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从熟悉的母亲对自己的细腻的爱中体会房东太太对儿子的爱,进而感悟:季老触景生情,尽管与母亲相聚的时间短暂,但感受到的浓浓爱意是他这一生最难忘最美好的回忆。
画面二:母亲在与儿子分别的日子里,母亲是怎样苦苦等待儿子的回来呢?让学生在无尽的画面中一次次的失望,感受母亲的那份漫长的等待,度日如年。
这时候,缠绕季老终生的悔,深深的停留在孩子的心里,更反衬出作者这一生对母爱的渴望。
画面三:作者是怎样思念故国的?这是学习的难点,为此,她创设情景,带着学生闭目想象,将学生融入到季老的角色中,在体验季老一人身居异地的凄凉后,诱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忆丰富的生活画面,寻找其间的快乐和甜蜜,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体会了季老内心“凄凉”与“甜蜜”相交织的复杂情感,感悟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这一环节,孩子们真的走进了季老的心,当她深情地讲述季老的孤寂生活时,孩子们的表情凝重,若有所思,有的甚至流泪了……这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课标》所说:真正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做到“简约的内容、深入的对话”。
三、品词析句,体会语言魅力,在阅读探究中积淀了情感。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她重点抓住了“哭、糊”这两个字眼,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力争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整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对生身母亲的思念,重点理解“看着她的神情,她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她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她没有直接让学生谈理解,而是在互文阅读、想象画面、情感朗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这句话,对“哭”字饱含的复杂情感,学生已经了然于心,泪成了季老倾诉悔恨、思念之情的依托。
对祖国母亲的思念是教学难点,在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点拨,抓住难理解的语句“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通过情景创设、音乐感染,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更震撼于一个看似简单的“糊”字,却隐藏了季老这一生的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
回顾以上两大环节,学生在探究阅读的过程中,既体会了作者的语言魅力,又积淀了丰富的情感。
四、深情朗读,贴近人物心灵,在反复表达中升华了情感。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课堂上她把读贯穿于教学始终,以读为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指名读、范读、齐读、配乐读等,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地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达到了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的效果。
课堂上,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孩子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中有悲伤、有悔恨、有甜蜜……这也
让她深深地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与人文共振”。
总之,在本堂课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情感体验,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1、祖国对孩子们来说是有些陌生的,在体验“爱国情”时重点品析了“糊”字,而淡化了“寻”字,现在看来,如果在第一板块能节省点教学时间,再引入互文《寻梦》片段,重点品析“寻”字,她想学生的情感体验会上升高度,教学效果会更好。
2、本文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散文,又与孩子的生活体验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课堂上她极力体现“抓住散文的意境、画面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还是不够很充分,有待再修改,不断提高。
本节课,让我感触颇深,尽管存在欠缺和遗憾,但还是有不少值得肯定的,这都得益于教师的精心备课和文本细读,以及对散文文体阅读的研究,希望教师们在“散文之路”上再放光彩。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