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年3月第19卷第3期MMJC ,Mar 2017,Vol 19,No.3
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黎云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等疾病。

临床常见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骨髓抑制等,因此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上运用广泛,临床对血小板的需求也较大[1]。

血小板的来源主要由血站供应,大部分为献血者所献,而目前机采血小板运用广泛,献血方便,导致大部分献血者多次、重复进行献血。

而重复多次机采血小板是否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造成影响已成为临床专家学者和献血者关注的重点[2]。

现对我市中心血站多次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进行研究,分析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我
站连续固定进行血小板采集的献血者54例作为研究组,献血时间均超过1年,每次间隔20d 进行1次献血。

研究组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21~54岁,平均(29.6±4.2)岁。

另选取54例同期在我市中心血站首次进行血小板采集的献血者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20~58岁,平均(29.9±4.3)岁。

上述所有献血者按《献血者健康体检要求》进行严格体检[3]。

两组献血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
1.2.1仪器及试剂TEG 检测设备选用美国Haemo⁃
scope 公司分析仪及相关软件,采用深圳迈瑞BC3000plus 血细胞计数仪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
常规情况进行检查;德国罗氏Reflotromplus 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生化检查;FIB 检测:在室温条件下,将柠檬酸钠抗凝全血混匀后,经贝克曼血凝
分析仪ACL TOP 500进行分析。

1.2.2采血方法
采用MCS 和血细胞分离机对患者
进行单臂穿刺外周血小板采集,每次采集血小板量2.5×1011/L 以上,约250ml 。

研究组患者每隔20d 进行1次采集,对照组仅首次采集。

采集时全血流速80ml/min ,血液保存液与全血比例1∶11,采集后加枸橼酸钠抗凝,1600r/min 旋转离心5min ,取上层血清置入冰箱备用。

1.2.3TEG 检测方法
室温下将20μl 蒸馏水加入
Rapid TEG 试剂瓶,溶解混匀后按说明书将测定杯放入TEG 分析仪,测定杯中加入340μl 枸橼酸钠抗凝后的全血标本、0.2mol/L CaCl 220μl 以及Rapid TEG 10μl ,测定后得到TEG 各指标值。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后血栓
弹力图(hromboela-stogram ,TEG )指标以及血常规
指标等。

TEG 指标观察凝血反应时间(R )、血凝块形成时间(K )、血凝块达到某一强度的速率(α)以及最大振幅(MA )。

血常规指标观察血小板计数(PLT )≥150×109/L 、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9~17fl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9~13fl 、血细胞压积(HCT )≥0.36、血浆总蛋白水平60~80g/L 以及FIB (血浆纤维蛋白原)2~4g/L [4]。

1.4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
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 ±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对两组数据比较结果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TEG 指标情况采集前两组献血者R 、K 、α以
及MA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采集后观察组K 、α以及MA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作者单位:516003广东省惠州市中心血站
DOI :10.3969/j.issn.1672-9463.2017.03.017
·
·58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年3月第19卷第3期MMJC ,Mar 2017,Vol 19,No.3
表1
两组献血者采集前后TEG 指标情况对比(n=54)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P
0.78±0.090.79±0.080.6100.543
0.79±0.120.80±0.130.4150.679
1.62±0.331.59±0.290.5120.617
2.39±0.572.04±0.61
3.0810.003
70.52±3.9170.64±3.850.1610.873
63.62±5.5165.88±5.492.1350.035
61.33±3.1461.42±3.220.1470.883
56.21±4.3358.48±4.632.6310.010
2.2血常规指标情况采集前两组献血者血常规指
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采集后观察
组PLT 、MPV 以及PDW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献血者采集前后血常规指标情况对比(n=54)
组别
对照组观察组t P
采集前
212.6±56.4209.8±51.30.2700.788
采集后209.5±46.2152.4±41.46.7640.000
采集前0.46±0.060.48±0.061.7320.086
采集后0.45±0.050.46±0.051.0390.301
采集前11.2±1.611.3±1.70.3150.754
采集后11.3±1.812.4±2.12.9230.004
采集前11.1±0.811.4±0.91.8310.070
采集后11.2±0.812.6±0.98.5440.000
采集前75.2±7.875.1±7.60.0670.946
采集后75.0±7.474.9±7.50.0700.945
2.3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指标情况采集前两组
献血者FIB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采集后观察组FIB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采血前后FIB 的比较(g/L )
组别
观察组(n=54)对照组(n=54)t P
采集前2.826±0.4692.971±0.4131.7050.091
采集后2.263±0.4252.458±0.4512.3120.023
3讨论
目前随着血液疾病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多,临床对血小板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机采血小板是近年来出现的采集血液方式,因其具有操作方便、保存时间长、浓度以及纯度高等显著特点,而成为采集血液的主要方式之一,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轻,可以降低和避免特异性血小板抗体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可以提高输血治疗有效性。

因此成为临床医生和献血者的首选[5]。

研究中,一般情况下,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保持动态平衡,外周血中同时存在年轻、成熟及老化的血小板,且比例相对稳定,FIB 、血常规值以TEG
指标,不仅可以了解到受检对象凝血过程,能较完整地反映凝血过程全貌,还能客观判断其血小板功能状态。

但多位学者研究发现,机采血小板会导致献血者血小板计数下降[6]。

因此机采血小板是否会对献血者其他方面造成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有学者在对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中进行研究发现,机采血小板确实会引起血小板明显下降,部分献血者下降程度甚至达到36%[7]。

但反复的研究发现,多数献血者血小板虽有所下降,但均在正常值范
围,并不会对献血者造成影响[8,9]
,本研究结果显示,
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K 、α、MA 水平以及PLT 、MPV 、PDW 水平有所影响,由于长期定期采集血小板,患者血小板容量有所降低,而由于血小板降低,剩余的血小板功能性代偿,导致血小板体积出现一定增大。

研究结果显示,采集前和采集后两组献血者R 、K 、α以及MA 水平、FIB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频采献血者MPV 、PDW 均增大,FIB 、血小板计数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多次机采血小板会给机体
骨髓造血功能带来一定影响,出现异常情况,不仅影响血小板整体动员能力,还会使血小板边缘池的释放量增多,导致血小板体积和分布宽度增加,血小板数量却明显减少。

但仍处于正常范围,不影响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和献血者的健康,可以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综上所述,多次机采血小板虽然使献血者血小
·
·59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年3月第19卷第3期MMJC ,Mar 2017,Vol 19,No.3
板数量和功能稍有降低,但仍处于正常范围,不影响采血的治疗和献血者的健康。

但对于定期多次采集血小板者需要定期进行血小板功能的观察,以避免出现功能异常情况。


考文献
1梁雪开,游冉冉,刘诗,等.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2):57-582赵欣欣,蒋奔,宁一明,等.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1):23-25,293
蔡俊丽,魏胜男.机采血小板报废原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
验,2013,15(2):156-158
4张欣.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单采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J].河北医药,2014,36(19):2980-2981
5
赵丙全,刘名霞,焦安秀,等.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膜表面CD62P 及血栓弹力图变化分析[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15,38(2):103-106
6马学斌,马骢,杨明,等.TEG 血栓弹力图同常规凝血试验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4):3335-33367姚根洪,赵广超,栾建凤,等.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员血常规的影响[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4(4):216-2178谢旭桥.连续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变化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130-131
9
朱莉丽.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4):738-739
(收稿:2016-12-07)
著作权的概念
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这里所说的“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并且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内。

著作权有主、客体之分。

著作权主体是指著作权人,即著作权权利、义务的承受者;而著作权客体是指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各类作品。

著作权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

著作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著作权仅指直接创作作品的作者(或其他权利人)的权利;广义著作权除作者的权利外,还包括作品的传播者,如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等在传播作品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应的权利,即邻接权。

我国《著作权法》所涉及的是广义的著作权,并将邻接权称之为“与著作权有关的利益”。

著作权是民事权利中知识产权的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法律条款的制定上明确地提到著作权,是在我国1986年4月12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

其中,第九十四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著作权(版权),依法有署名、发表、出版、获得报酬等权利。


著作权具有知识产权的三个主要特征:即无形性、时间性、地域性。

无形性是指著作权保护的客体即作品是一种智力成果,它相对于有形财产,如汽车、房屋等是一种无形财产。

其特点是: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体现出它的存在;可以同时、反复、无限期被多人使用而不会减损其价值;独立于其载体(如纸张等),不会因载体的灭失而灭失。

从某中意义上来说,“无形性”实际上代表者“无穷多的有形性”。

时间性是指对著作权中财产性的保护是有时间限制的,作品过了保护期即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

虽然从理论上说著作权的无形性应使其权利永恒存在,但法律不能赋予作者及其继受人对作品使用权的永久控制,否则不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文化财富的积累。

不过,对著作权中人身权的保护则是无限期的。

地域性是指著作权的保护程度依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如果有双边条约或国际条约,同一作品在缔约国或地区受保护的内容和程度,在达到有关双边或国际条约的最低保护程度的基础上,再由当地的相关法律确定。

·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