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合集下载

地方工科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地方工科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Vo1 3 N0. .3 1
M a .2 2 r O1
地 方 工科 院校创 业型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探 索
管媛 辉
( 长春工业 大学 信 息传播 工程 学院 , 林 长春 1 0 1 ) 吉 3 0 2 [ 摘 要] 本 文从 工科 院校 的 角度 出发 对建 构创 业型 人 才培 养模 式进 行 了全 方位 的探 讨 , 并
括 : 人 单 位 、 生 团 体 将 两 者 进 行 有 效 对 接 。 资 源 系 统 包 用 学

66
放 的花 朵 , 得 地 方 工科 院 校 培 养 出适 应 社 会 发 展 的 创 业 型 使
三 、 三 大 要 素 四 大 系 统 ” 解 析 “ 的
f ) 三 大 要 素” 确 定 一 “ 的
地 方 化 、 等 教 育 大众 化 的发 展 趋 势 , 样 化 是 人 才 培 养 模 高 多 式 改 革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的 、 可 逆 转 的 趋 势 。 因 此 笔 者 依 托 不
“ 大 要 素 四 大 系 统 ” 建 “ 方 工 科 院校 创 业 型 人 才 培 养 教 三 构 地 育模 式 ” 结 构 示 意 图如 下 : ,


地方 工科 院校创 业型人 才培 养模式 的提 出
本 文 基 于 我 校 的 高 教 研 究课 题 , 题 总 目标 是 通 过 全 方 课
位 、 体 性 的 改 革 , 学 校 初 步 构 建 起 创 业 型 人 才 培 养 教 育 整 在
模 式 的框 架 。具 体 目标 一 是 通 过 提 出并 论 证 “ 育 运 行 和 发 教 展 的 大 因 果 链 ” 论 、创 新 力 范 畴 与 创 业 素 质” 论 和 “ 人 理 “ 理 育 模式” 理论 依 据 , 立 构 建 创 业 型 人 才 培 养 教 育模 式 的理 论 确 基础 ; 二是 概 括 提 炼 出构 成 培 养 创 业 型 人 才 培 养 教 育 模 式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变得日益迫切。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一种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如何有效地培养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进行研究与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现代社会正处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时代,自动化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研究和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探索基于新工科理念构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切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研究和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研究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促进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分析当前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趋势,以及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提出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揭示该模式的实施效果与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和跨领域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推动新工科教育的发展和推进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2.以“校企联动、服务经济”内化学生的服务 社会意识。“校企联动”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单纯的 课堂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趣感从而失去 学习的动力。若是“校企联动”将企业引入课堂,不 但能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让创新 创业人才易于找到专业知识和企业岗位结合点, 激发他们服务岗位、服务社会的热情。可以说企业 角色的介入起到了导入的作用。例如:我院2003级 室内设计专业校友陈伟在学校的帮助下自主创业 装饰行业。目前他引领的千筑国际装饰公司已发 展成为衡阳装饰行业的标杆。2020年2月3日,在武 汉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陈伟主动响应政 府号召,带领公司7名水电安装骨干冒着被感染的 巨大风险,火速驰援雷神山医院,为雷神山医院如
高职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25-0072-04
[收稿日期]2021-03-12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未来发展绘制了崭新的蓝 图。中国的发展崛起必须走科技创新的道路。高职 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双 创”人才)成为大众聚焦的热点。在社会实践中,创 新创业能力在高职学生身上体现为将课堂知识与 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从而让科学知识产生最大 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创 业思维和能力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一环。高 职教育要主动搭乘全国改革开放的“顺风车”,以 释放出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巨大能量[1]。下面具体 介绍笔者在长期的高职教育工作中摸索出的成功 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1.将社会实践纳入“双创”人才培养计划,作 为“双创”人才培养的必修课。为了保证“双创”人 才尽快适应社会工作的要求顺利就业创业,主动 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并应尽 早融入整体培养体系。我院很早就聚焦学生服务 意识的养成,并广开门路送他们到广阔的社会实 践中学习和锻炼。2018年,我院旅游专业的98名学 生通过面试,获准服务“南岳寿文化节”。他们适应 性强、吃苦耐劳,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纪 律性和责任感。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具备了较 强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意识,获得服务单位的 好评,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连续几年就业率接近百 分之百。

工科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工科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的。闻名遐迩的微软、 雅虎、 戴尔 、 od 等最初都是 由在校 大学生创 Coe 办 的公司 。 未来学家约翰 ・ 奈斯彼特认为 : 创业是美 国经济持续繁荣 的 基础 。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之一. 是美 国就业政 策 成功 的核心_ l J 。 1 . 2国内研究现状 创新与创业教育起 源于 2 世纪 8 年代的欧美国家 .而 19 年 O 0 97 清华大学发起的“ 清华 大学创业计划大赛” 标志着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 、 创业教育 的开始。同年, 团中央 、 中国科协 、 全国学联决定举行首届“ 挑 战杯 ” 大学生创业大赛 . 掀起我 国各知名高校探 索 、 展大学 生创业教 发 育 的高潮 。 十多年来 , 这项工作逐步引起各高校的重视 。 回顾十多年来 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 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
力推进 高等 学校创新创业教 育工作进行 了初步的探 索和研究 【 关键词 】 创新 : 创业; 才和基本技能 . 华东师范大学尝试开设 “ 创业教育课程” 武汉大学实施 “ , 三创 ” 教育 ( 创造 、 创新 、 创业教育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等机构对学 生创业 给予 注册 、资金支持 . 等 等。 1 . 元 探 索 阶段 .2多 2 20 年 4月 , 02 教育部 在清华大学 、 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 、 国人 民 中 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武汉大学 、 黑龙江大学 、 京财 经 南 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等 9所 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试点工作 . 这标 志 着我 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由 自发探索阶段进入 到教育行政部 门引 导 质量 。 下的多元探索阶段。20 年 . 0 8 教育部通过“ 质量工程” 目. 项 又立项建 1国 内 外研 究 现 状 分 析 . 设了 3 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 区. 0 经过一年 多的实践 . 11国外 研 究 现状 . 各 创业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国经济上世 已经取得 了较好的预期成果 。在试点和试验过程 中, 高校分别通过 美 探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 形成 了三种模式 : 纪9 0年代 以来 的强劲增长 和旺盛活力 .关键就 在于整个 社会 旺盛 不同的方式 . 是 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强调重视培养 不衰 的创 新精神和千百 万家小型企业生生不息 的创业 活动。创业 型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场所,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围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展开讨论。

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机构,其培养的学生更多地是面向社会基层的一线劳动者,因此其培养目标和方式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不同。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也在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为核心,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其内涵包括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技能等。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注重实践、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激发。

1. 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要围绕创新创业主题展开,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2.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职院校需要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在校内或者校外的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这些实践平台可以是学生创业园区、实验室、工作坊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实践的空间。

3. 引进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高职院校可以引进一支富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导师团队,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这些导师可以是实际从业的企业家、创新创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创新创业之路。

4. 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为了更好地孵化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高职院校可以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资源支持和政策扶持,帮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顺利落地。

基于CDIO的工科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CDIO的工科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是创 新 的基 础 。我们 一是 要 为学 生构 建创 新 的知 识 结构 ,体 现扎 实性 、广博 性 、前沿 性 及综 合性 :二是 要加 强培 养 学生 获取 知识 和 运用 知 识能 力 、信 息加工 能 力 、科学 研 究能 力 、动 手操作 能力 。 3 . 创新 方法 的培 养 。科 学 的方法 是深 化 认识 、提 高 实效 的工 具 。开 发创 新能 力 的一 个重 要途 径 是主 动学 习并熟 练运 用各 种创 新 技法 。培养 学生 不 囿于他 人 的 固有方 法 ,独 立地 开创新 的科研方法 。











掌 交 一 l
基 于 CDI O的 工 科 高 职 仓I J 新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研 究 与 实 践
南京化工职业技 术学院
以课 程体 系改革为核心,以多课堂教 学平 台建设为重点,以开放 性教学管理体 制改革为推手 ,在 人才培养方 案中融入创新 因素,从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关键词 】高职;创新能力;C D I O;人才培养


【 摘要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的高技能工程技术人才是工科 高职 院校所 面临的重要任务。文章分析 了目前高职 学生创新 能力现 状及成 园,并且 围绕C DI O ̄念
《 国 家 中长 期 人 才 发 展规 划 纲 要 》 ( 2 0 1 0 - 2 0 2 0 年) 、 《 国家 中长期 教 育改革和 发 展规划 纲要济 和 社会 发 展 “ 十 二五 ”规 划 纲要 》都 将 创新 人 才 的培 养 作 为 我 国未 来 5 到1 O 年 的重 要 战 略 目标 。工科 高职 院校培 养 的人 才应 该 是未 来 的高 级 技术 工人 、高级 技 师 、工程 师 。 中国 是制 造 大 国 ,正在 积极 掌 握核 心技 术 ,实 现 从 “ 制 造 ”到 “ 创 造 ”或 从 “ 制造 ”到 “ 自 造 ”的 转变 。工科 高职 院 校培 养 的学 生 的解 决实 际 问题 的能力 、创 新 思维 意 识直 接影 响 企业 的 效率 、效益 、成 本 与竞 争 力 。而这 些 必须 由高职 院校 按 职业 教 育 的方法 来 实施 培 养 。研 究 以创新 型 人才 培 养 的理念 创 新为 先 导 , 围绕创 新 型人 才培 养 模式 改 革与 实践 展 开工 作 ,对 于 当前 创 新人 才培 养 落实 到教 学 中具有 重要 意义 。 目前 高职学生 创新 能力现 状及成 因 当前 ,高 职学 生创 新 能 力的 培养 已经 引 起教 育界越 来 越大 的 关注 。国 内高职 院校 已 经普 遍 重视 大 学生 创 新能 力 的培 养 ,积极 地 开展 了大 学生 创新 能 力培 养体 系 的建 设和 实 践 ,提 倡和 鼓励 大 学 生参 加创 新 活动 ,提 出 了一些 创新 评 价标 准 和实 施 办法 ,并 设立 一 系列 激 励机 制 和制 度 保障 。但 是 总 的说来 , 理论 上 的 改革 成果 居 多 ,高职 院 校 自身实 践 层面 上 变革 的意义 不 大 。并且 培 养 的效果 还 不够 深 入和 广 泛 ,基 本主 要体 现 在一 些课 外 制作 、大赛 获 奖上 ,个别 的 能发 表论 文 、 申 请专 利 ,但 是 能 实际 参与 工 程项 目研 究 的少 之又 少 ,成 果 可 以投 入市 场 进行 产业 转化 的 更 是风 毛麟 角 ,更 谈 不上 对 后期 创造 性 工作

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其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着就业压力大、教学质量提升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和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此研究旨在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促进学校内部管理与教学改革,探索适合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1.3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其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高职院校提供改进和优化的方向。

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与社会产业的紧密结合。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新工科教育是指立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等新兴科技,以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自动化专业作为新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的特点1. 新工科教育模式新工科教育注重实践、创新和应用能力培养,以跨学科融合、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为核心特征。

自动化专业在新工科教育模式下,需要更加注重学科交叉、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 行业需求随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日益增长。

而传统的自动化专业教育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3. 变革的挑战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需要面对的挑战包括教育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变革、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变革。

如何在适应新工科教育模式的保持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特点,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 实践教学改革传统的自动化专业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入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学习和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自动化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与一些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实地调研、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等环节,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校可以给予支持,鼓励学生将项目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3. 产学研结合自动化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与行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将实际工程项目、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

学校可以和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概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分析其重要性、挑战以及实现途径。

1.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传统,勇于探索未知的意识。

- 创业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培养其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坚韧精神。

- 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团队协作: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1.2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场景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 竞赛活动: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

- 项目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创业项目,通过实践提升能力。

- 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2.1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

这包括:- 课程设置: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涵盖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实践指导等内容。

- 师资队伍:建立一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2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现状分析、国内外比较、关键要素探讨、实践案例分析和优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文章还指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结认为,加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的研究将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比较、关键要素、实践案例、优化建议、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总结、研究意义、研究目的。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快,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有效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机会不足、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亟需探索与改进。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迫切需求。

面对这一挑战,高职院校需要研究和完善相应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其现状、比较国内外情况、探讨关键要素、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机构,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责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升级和完善。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创新能力成为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也需要探索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创新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之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所在。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这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却无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创新教育模式的特点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应具备以下特点:1. 强化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学生需要亲身参与各类创新活动,如创业项目、科研实验等。

高职院校应该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

2. 强调跨学科学习。

创新往往需要多学科的融合,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开设跨学科的课程,提供机会让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3. 建立创新导向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而缺乏对创新能力的评价。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套创新导向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估的范畴,多维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创新水平。

三、成功案例:教育集团在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实践某教育集团作为多所高职院校的合作伙伴,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实践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课程设计。

该教育集团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开发了一系列的创新课程,涵盖了学生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兼顾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些课程既注重理论学习,又重视实践操作,通过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2. 创新实践项目。

该教育集团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项目,如创业比赛、科技创新竞赛等。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

当前国家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倡导“以创业促就业”,鼓励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竟争力。

因此,高职院校需清楚开展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精神、能力和素质,着力构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较为局限。

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实用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平台比较单一。

高职院校大多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很少涉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尚未建立。

国家尚未出台适应各类高职院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创新创业教育仍被认为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

(二)创业者创新创业能力普遍不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创业的冲动和热情,但是真正具有创业意识,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大学生却很少,大学生创业存在着盲目性和从众现象;大多数学生家长也没有做好支持成年孩子自主创业的思想准备,求稳是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心态,大学生创业很难得到家庭的支持;创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欠缺使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大打折扣。

(三)创新创业基本平台、制度及保障措施等要素匮乏缺少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平台,即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

高职院校大学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只是少数院校的行为,作为争取国家示范骨干或省级示范的亮点工程而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制度建设不健全。

高职院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往往借助政府部门举办的“大学生创业挑战赛”或“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由学生或招就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与教学部门的主体教学工作脱节;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贷款、注册、税费、场地、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相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

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_ ._ -
同 院校创 业型 人 才培 养现 状及对 策 职

I- - _

欧 阳 育 良 戴春 桃
( 山职 业技 术 学院 广 东 中 山 中 5 80 ) 2 4 4
摘 要 : 国 高职 毕业 生创 业 比例 低 、 功 率低 、 术 含 量低 、 我 成 技 工科 类 学生 比例低 . 其根 本原 因是 学校
行业 等 高端 行 业 相 比 . 职 毕业 生 自主 其 原 因 :一 是 高 职 毕 业 生 创 业 意 识 不 此在 实施 上 未 能 使 创 业 教 育 普 及 到 每 高
缺 创 大 受 创业 则 集 中 在服 装 销售 、餐饮 娱 乐 、 建 强 。 乏 创 业 欲 望 、 业 激 情 和创 业 精 个 学 生 . 多数 学 生 成 为 旁 观 者 . 益 筑装 修 等相 对 低 端 的行 业 . 高职 毕 业 生 神 : 是 创 业 基 础 理 论 知 识 薄 弱 . 乏 二 缺
次 创业 成 功率 仅为 2 % . 职毕业 生初 . 高 4
的 2 %相 比. 0 差距 仍 很大
( ) 术 技 能 含量 低 与我 国本 科 2技 毕 业 生 自主 创 业 主 要 集 中在 教 育 的 培 训行 业 、 互联 网运 营 商和 网络搜 索 门户
由教 学 部 门负 责 . 基 本上 只开 设 选修 也
2 高 职 院 校 创 业 教 育 存 在 的
问题
21 对 创 业 教 育 重 视 不 够 .
1 高职 毕 业 生 创 业 现 状 分 析
通 过 对 高 职 院 校 毕 业 生 创 业 现 状 的调查 发 现 . 职 院校 毕 业生 创 业存 在 高
以下 问题 :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实践探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实践的路径。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意义、实践探索的方式与路径、推动因素和现实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意义1. 目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这类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科技、经济等领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2. 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本身来说也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践探索的方式与路径1. 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是从课程设置入手的。

学校可以在专业课程中设置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引入创新创业理论与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校还可以开设创业导师课程,邀请行业精英和成功创业者来为学生授课,指导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的规划和实施。

2.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创业沙龙、创业比赛、创业实训等。

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 创新创业基地为了更好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

创新创业基地可以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三、推动因素和现实挑战1. 推动因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实践的推动因素主要包括政策、资金支持、人才培养需求等。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分析不同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分享实践案例和成功经验,探讨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重点讨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和结论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案例、优势、成功经验、发展趋势、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今社会,创新创业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有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点。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关系到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性时期。

为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分享实践案例,探讨培养模式的优势,总结成功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些内容的阐述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探索和总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分析其优势和特点,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调整和完善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职院校发展。

通过探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可以为高职院校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参考,推动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和创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以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研究重点,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标签:人才培养;创业教育;高职院校;经济新常态一、绪论近年来,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下滑趋势。

高职院校如果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技能人才,那么对解决就业难题、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

期望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应用型人才向创业型人才的转变。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不足1%,同西方发达国家30%的创业比例相距甚远。

我国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仍然受教材、师资队伍、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还没有形成系统可持续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

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依据,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创业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社会化活动,其不仅需要创业者具备基本的从业素养,并且还要求创业者具备坚持、认真、果敢等优秀品质。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水平,培养其坚定意志和进取精神,以适应先进技术发展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接受经济新常态下各种社会现象和经济波动带来的挑战。

目前,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普通高职院校中已经得到认可,大学生创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近些年,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创业成功人士和业界精英。

个别高职院校还学习国外的创业教育经验,尝试建立创业园、“企业孵化器”、创业实习基地等,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第8期2020年3月No.8March ,2020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汤建国(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0000)1高校新工科建设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

发展新工科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要求,因此,新工科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自2014年创新创业概念被提出以来,各高校纷纷响应政府号召,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拥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需要培养的是紧贴行业和企业需求的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探索更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

2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2.1国外现状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很多知名高校很早就开始尝试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并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有如下特点:(1)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创业生态系统”一词是Katharine [2]在2004年提出的,他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多个组织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方式共同建立的。

国外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和实践,大多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主要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构成,包括:校内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3]、创业实践活动组织、校外孵化资源(如资本、企业、校友等)、政府与产业界支持等[4],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完善的法制与制度保障。

国外发达国家大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例如,美国颁布的《拜杜法案》、英国颁布的《公司法》,为本国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另外,还制定了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机制[5]。

高职院校新工科“双创”人才培养的“双螺旋”良性闭环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新工科“双创”人才培养的“双螺旋”良性闭环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新工科“双创”人才培养的“双螺旋”良性闭环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衔接新工科人才培养,共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构建双创教育的良性闭环,夯实“新工科”人才软实力,成为当下众多理工科高职院校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共性话题。

双螺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以“教与育交叉、渗透、融合”为总要求,具有“融合特性、渗透特性、强筋骨特性、铸灵特性、教育特性”等五大特性。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双螺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一、新时代“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双创”人才培养现状“新工科”,对工程教育体系进行了符合国际主流和我国实际的顶层思考,对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大批“新工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衔接新工科人才培养,共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构建双创教育的良性闭环,夯实“新工科”人才软实力,成为当下众多理工科高职院校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共性话题。

二、新时代“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优势凸显不够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方面仍然存在的许多薄弱节。

高职院校“双创”政策的研究不够,信息把握和分析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政策导向,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适应“新工科”建设的行业及专业的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脱离学生实际状况,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没有到达应有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特色不够鲜明、缺乏渗透性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双创”教育在突出特色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有的高职院校没有深入研究,导致人才培养特色不足,吸引力不强。

比如有的院校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双创教育更多的是理论灌输以及简单的报告会、演讲等形式,缺乏吸引力。

三、新时代“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双创”人才培养对策(一)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针对性,凸显优势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双创”人才培养,要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最大限度提高有效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基础的 , 这也不是完整的创业教育 。所 以。 夯实专业知识技能
这 一 基 础 ,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要 求 。 是 开 展 创 业 教 育 的第 一 是 更 步。 理论联 系实际.培 养实践 经验丰 富的创 业型人 才 高等
是 一个 民族 进步 的重 要 动 力 。2 0 0 6年 2月 9日 . 国务 院 发 布 的 《 国家 中 长期 科 学 和 技术 发 展 规 划 纲要 (0 6 2 2 ) , 志 着 20 — 00年 》 标 “ 自主创新之路 . 走 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一 国家战略的确立 胡 锦 涛总 书 记 也指 出 :科 技 创 新 , 键 在 人 才 ” “ 关 。正如 联 合 国教科 文 组 织 所 指 出 的 , 业 教 育 是 指 培 养 具 有 开 创 性 的 个 人 . 业 创 创 型人 才 最 重 要 的 品 质 就 是 创新 精 神 。 因 此 . 养 创 业 型人 才 实 培 际上 就 是 提 升现 代 人 才 创新 能力 的重 要途 径 随着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 要 造 就有 利 于 个 人 成 长 的 良好 环 境 . 分 发 挥 科 技 人 需 充 才 的 积 极 性 、 动 性 、 造 性 。 养 大 批 具 有 创 业 知 识 、 业 能 主 创 培 创 力 、 业 品 质 的优 秀 人 才 , 以人 为 本 , 行 科 学 发 展 观 的必 然 创 是 推 结 果 , 提 升 我 国 产 业 国际 竞 争 力 的 战 略 举 措 , 推 动 创 新 型 是 是 国家 建 设 的迫 切 要 求
才 。顺 应 社 会 对 新 型 人 才 的 需 求 , 高等 职业 院 校 大 力 开 展 创 业 教 育具 有 重 要 意义
开展 创 业 教 育是 推 动 创 新 型 国 家 建 设 的 迫 切 要 求 创 新
高职 教 育 更应 审 时 度 势 , 应新 世 纪 人 才需 求 的 趋 势 。 顺 转变 办 学 思路 , 定新 的人才 培 养 目标 。创 新 型人才 培 养 是其 转 变办 学 制 思想 的重 要 内容 高 职 院校培 养工科 创业 型人 才的主 要原 则
开 展 创 业教 育是 缓 解 大 学 生 就 业 压 力 的 有 力 措 施 当 前 .
职业教育 的培养 目标是 : 向地方经 济 。 面 培养 有足够的理论 知
识, 适应生产、 建设、 管理、 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 高技能应
用型专门人才 这一培养 目标决定了在校 的高职学生必须将理 论 知 识 学 习 和操 作 技 能 培 训 紧 密 结 合 . 定 了 高 职 学 生 必须 具 决
结合基础知识 . 培养专业技能扎 实的创业型人才 创业型 人才所必需的创新思维要求创业教育应具有开放性 和创新性 。 然而 . 开放式教育模式决不能以牺牲 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代 价 。因为高等职业 教育的 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 门人才 。 少了专
业根基, 则不是高等职业教育; 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创业是没
理 论与应 用研 究
21- O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工科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 养模 式的研 究
杨 平 t 杨 薇薇 2
(. 建 交 通职 业技 术 学 院 福建 福 州 3 00 ;. 江 师 范 大 学教 师 教 育 学 院 浙 江 金 华 3 10 ) 1福 50 7 2浙 20 4
摘 要 : 明 了高 等 职 业 院校 开 展 创 业 教 育 的重 要 意 义 , 据 创 业 教 育 基 本 原 则 , 合 工 科 高职 院 校 的培 养 目 阐 依 结 标 及 自身特 点 , 出 了工 科 高职 院校 创 业 型人 才培 养 的 基本 模 式 , 介 绍 了以 此 为指 导 的创 业 教 育 实 践 。 提 并
高职工科教育是以技术科 学为主要学科基 础 . 以培养能将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素质 、 高技能人才为 目标的专 门教 育 。它是工程和教育两个 系统的“ 融合” 既具有一般的教育共 。 性, 又具有显著的工程特性 。因此 , 工科高职院校必须遵循 以下
原 则 开 展 工科 创 业 型 人 才培 养 实 践 …
关键词 : 高职 教 育 ; 业 型 人 才 ; 养模 式 创 培 中 图分 类 号 : 1 G7 0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5 2 2 0) 6 0 1 — 2 1 7 — 7 7(01 0 — 0 4 0
19 , 9 5年 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在《 于高 等教育的变革与发 关 展 的政 策 性 文 件 》 , 面 阐述 了创 业 教 育 的 概念 , 中 全 即求 职 和 创 造 新 岗 位 。 19 年 又 进 一 步 提 出 “ 等 教 育 应 主要 关 心 培 养 创 98 高 业 技 能 与 主 动 精 神 . 业 生 不 再 仅 仅 是 求 职 者 . 首 先 将 成 为 毕 而 工 作 岗 位 的创 造 者 ” 。按 照 联 合 国 教科 文 组 织 的解 释 . 广义 上 来 讲 , 业 教 育 是 培 养具 有 首 创 精 神 、 拓 意 识 、 业 能 力 、 交 创 开 创 社 和 管 理 才 能 的 开 创 个 性 的个 人 作 为 高 等 教 育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等 职 业 院校 也 应 及 时 转 变 思 路 。 分 认 清 创 业 教 育 的 重 高 充 要性、 紧迫性 , 积极开展并推进创业教育 , 为我国由人力资源大 国 向人 力 资 源 强 国转 变 做 出贡 献 高 职 院 校培 养 创 业 型 人 才 的重 要 意 义 随着 知 识 经 济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以及 我 国产 业 结 构 的变 化 . 创 业 型 人 才 是 继 知 识 型 人 才 之 后 被 社会 各 界 充 分 重 视 的新 型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