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二章讲义

合集下载

第1、2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发展史 (2)

第1、2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发展史 (2)

字存于《证类本草》之中。
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书
5、《证类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年代:宋( 1108年) 内容:共31卷,载药1746种, 新增药500余条. 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是今天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的最完备的参考书。
6、《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年代:明( 1596年) 分类:按药物自然属性, 自立分类系统,有纲、目 为自然分类的先驱,
猪苓、龙胆、肉苁蓉、秦艽、细辛、五味子…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二、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第一节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1、《神农本草经》
作者:不详
载药:365种
年代:秦、汉时期
分类:上、中、下三品。
内容: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
特点:各药的记述以药性、功效为主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内容:共52卷,载药1892种,
新增374种,附药图1109种,附方11096种。
17世纪初传到国外,译成多国文字。
丹参
“处处山中有之。一枝 五叶,叶如野苏而尖,
青色皱毛。小花成穗如
蛾形,中有细子。其根 皮丹而肉紫。”
7、《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年代: 清( 1831年) 内容:共10卷,载药921种《本草纲目》未载药
人参
④道地药材
细辛
五味子
④道地药材
党参
④道地药材
地黄
怀菊花 牛膝 山药
④道地药材
北沙参
金银花
④道地药材
薄荷
④道地药材
牡丹皮
④道地药材
玄参
浙贝母
④道地药材

[医学]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医学]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很多药用植物)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2019/9/8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12
第二节 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⒈ 国内近、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⒉ 国外生药学科的发展概况
2019/9/8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13
第二节 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⒈ 国内近、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⒉ 国外生药学科的发展概况
2019/9/8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14
2019/9/8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8
第一节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本草纲目
明代李時珍撰成於萬曆六 年(公元1578年) ,全書共52卷, 載藥1892種,新增藥374種,附 圖1109幅,附方11096條。全書 集中國本草學之大成,系統地 總結了明代以前的藥物學成就, 對中國藥物學的發展起重大作 用,並有多種外文譯本在國外 流傳。
2019/9/8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9
第一节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本草纲目拾 遗
清代赵学敏编撰,为 拾遗补正《本草纲目》而 作,共10卷,载药921种, 其中本草纲目未记载的药 物有716种。新增药有西洋 参、冬虫夏草、鸦胆子…
2019/9/8
2019/9/8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中药鉴定学讲义电子版

中药鉴定学讲义电子版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第六章 茎木类中药第七章 皮类中药第八章 叶类中药1、定义:叶(Folium )类中药是指以植物的叶子或带叶子的嫩枝入药的中药。

2、分类3、叶的构造4、气孔轴式5、叶类中药鉴定时的几个参数及概念气孔指数: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的比例有一定的范围,且较为恒定。

这种比例关系称为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

脉岛: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脉岛数(vein-islet number ):指每1mm2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大青叶【来源】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 )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ert 的干燥叶。

【产地】主产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等省区,主要为栽培。

【采收】一年采叶2-3次,第一次在5月中旬,第二次在6月下旬,如果管理得当可在8月份采收一次。

【性状】多用基生叶。

①叶片极皱缩,或呈不规则团块状,有时破碎仅剩叶柄。

②外表暗灰绿色,完整的叶片呈长园形或长园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

③全缘或微波状,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成翼状,叶脉于背面较明显,叶柄长4-10cm,腹面略呈槽状,基部略膨大。

④叶质脆,易碎。

⑤气微,味微酸,苦、涩。

【显微】横切面:①上、下表皮:1列横向延长的细胞,外被角质层②叶肉:栅栏组织不显著,略呈长圆形。

③主脉:维管束3~7个,外韧型。

④主脉上下方可见厚角组织,叶肉的薄壁细胞中含芥子酶的分泌细胞,呈类圆形,较其周围薄壁细胞为小,直径10~40μm,内含棕黑色颗粒状物质。

叶表面制片:①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表面被角质层。

②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略呈念珠状增厚。

③气孔:不等式,副卫细胞3~4个,上下表皮均有。

粉末:绿褐色。

①靛蓝结晶:蓝色,于叶肉细胞中多见,呈细小颗粒状或片状,多聚集成堆。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本书分三篇:第一篇系统论述了 分子生药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应具 备的理论基础,包括其产生的背 景、概念、研究内容、与相关科 学的关系等。 第二篇,介绍了分子生药学所用 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着重讨论每 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 题。 第三篇,主要论述分子生药学的 研究领域和取得的进展,重点论 述分子生药学在药用植物资源、 生药鉴定、有效成分的基因调控 和生产等若干重要领域所取得的 成果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
中药的分类与拉丁名
一、中药的分类
❖ 1 、按中药名称首字笔画排列: 如《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
❖ 2 、按中药的功效分类: 按功效解表药、清热药、 泻下药、补虚药等分类.如《中药学》.
❖ 3 、按自然分类法排列: 采用分类学的门、纲、目、 科、属、种的分类方法,如《药用植物学》.
❖4 、按药物化学分类方法:按有效成分或主成分 生物碱、挥发油、有机酸等进行分类,如《药用植 物化学分类》.
第二章 中药鉴 定学的发展史
一、古代文献
1、《神农本草经》 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秦汉 著者不祥 载药365种, 分 上品(君药: 补益药“主养命”)
中品 (臣药: “主养性”)
下品 (佐使药: “性猛峻烈之药”)
2、《本草经集注》 梁 陶弘景 载药 730种 首创药物按自然属性 分类(七类:玉石、 草本、虫兽、果、菜、 米食、有名无用) 记载火烧、对光照视 等鉴别方法。
❖ 2.20 世纪 50 ~ 70 年代末:是发展阶段,包括本 草考证、资源调查和基源鉴定、品质评价等.手 段是形态和组织的描述,少量的理化分析,极 少的定量分析.
❖ 3.八十年代开始: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手段的 综合利用.
❖ 近代所出教材及书籍: ❖ (1)教材: ❖ 1977年出版《中药鉴定学》 第一版 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 1980年出版《中药鉴定学》 第二版 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 1986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第三版 任仁安主编 ❖ 1996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重编 第一版 李家实主编 ❖ 2003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重编 第一版 康廷国主编 ❖ 2012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重编 第三版 康廷国主编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简史 实用中药鉴定学课件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简史 实用中药鉴定学课件
———生物效价测定(测定药物对生物机体某方面作用的强度,如
黄连、黄柏、黄芩清热功效中的抗菌效价)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HPCE(在很细的毛细管(φ25~
75μm)中两端施加直流高压电场(30~75kv),组分在管中根据所 带电荷、分子量大小以及与柱内填充物的作用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 从而对各组分进行分离,如对12种海龙、海马类药材鉴别)
②本草经集注:南北朝粱代 陶弘景(公元452-536
年)。增加了汉魏以后名医所用药物365种,共载
药730种,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
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此书是《神
农本草经》以后有确切著作பைடு நூலகம்代和作者的重要本草
文献。
3
二、发展:
国外生药学发展概况 :形态学(显微鉴定)和化学(理化鉴定 及仪器分析)方向 、生物技术的应用
9
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
———组织化学色谱法(应用显微操作器取出细胞中的结晶、油滴,再用高效
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及气-质联用分析,鉴定出化学成分,如丁香中的主成分丁香酚在花
蕾中主要以乙酰丁香酚存在)
———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中药组织形态三维化、
可视化、定量化)
———热分析TA(通过热分析仪测量某些物质及其反应产物在程序控制温度条件下,
的主因子通过数学变换和数量化,对其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或建立不同的动态
聚类图分析鉴别中药)
10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的标准化 ——中药有效成分必须定性定量分析
中药鉴定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理化仪器分析技术 ——生物技术 ——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
中药鉴定的信息化 ——计算机图象学、三维重建和图象分析系统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一节 中药知识的起源与本草沿革中药鉴别知识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了许多具有特殊作用的植物可以用来防治疾病,这些发现的内涵则是鉴定知识的起源。

相传在公元前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余毒”的说法。

也就是说,中药鉴定的知识是随着中药的发现而产生的,在没有文字的太古时代,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流传后世。

有了文字以后,中药鉴定的知识逐渐间接或直接地被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古代记载中药的著作称为“本草”(Herbals),从秦汉时期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

这些著作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和鉴别中药的丰富知识的总结,是中医药学的宝贵财富,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有治病的药物,该书叙述了葛、苓、芍药、蒿、芩等50多种药用植物的采集、性状、产地等知识,已有了初步的性状鉴别方法。

《淮南子》载有秦皮“以水浸之正青”的水试鉴别法。

《山海经》中有十巫采用百药的记载。

《周礼·天官》载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并有草、木、虫、石、谷“五药”的记载。

据专家推论,《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医学方书,其中收载了247种中药材、283首中药处方和饼、曲、酒、丸、散等中药剂型。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不详,载中药材365种,按医疗作用分为上、中、下三品(three grades of drugs),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从所记载的药名推求,当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性状鉴别方法,如人参、丹参、木香、苦参等,均与经验鉴别的看法、嗅法、尝法有关。

南北朝时期刘宋时代,雷敩撰写了《雷公炮炙论》,该书对中药质量鉴别方面的内容记载颇多,出现了采用比重法评价中药材质量的实例。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研究中药鉴别和质量检验的学科,其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从经验鉴定到科学化的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共分为四个阶段来阐述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古代鉴定方法(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古代的中药鉴定主要依赖于经验和临床实践。

在中国古代的医药著作《黄帝内经》中,已经有了对中药材的鉴别和使用的记载。

例如,《本草纲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本草学著作,其中详细描述了各种中药的鉴别方法和特点。

第二阶段:鉴定方法的逐渐改进(公元500年至公元185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鉴定开始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如化学、生物学等。

唐代的李时中通过比较不同种类中药的形态、气味、味道等特征,对中药进行了分类和鉴别。

明代的李时中对药材进行了系统的鉴别和检验,并提出了“形如羊肾者,乃羌活也”的经典鉴别方法。

第三阶段:现代科学化鉴定方法的出现(公元1850年至1950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药鉴定学开始接受更多的科学方法。

在这一阶段,光学显微镜和化学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的鉴定和质量检验。

20世纪初,爱尔兰的麦克马洪等人使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细胞结构,为药材的鉴别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此外,色谱法和质谱法等化学分析方法的引入,也为中药鉴定提供了更准确的手段。

第四阶段:现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1950年至今)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药鉴定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中药鉴定学的研究逐渐转向分子水平。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可以对中药的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

此外,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科学仪器设备的应用,也使中药鉴定学从传统观察方式向定量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学经历了从古代经验鉴定到现代科学化鉴定的演变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鉴定学不断突破传统,拓展了研究手段和方法。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鉴定学将在未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总结1:定义和任务;发展简史;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中药的鉴定

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总结1:定义和任务;发展简史;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中药的鉴定

中药鉴定学
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一、什么是中药鉴定学?(熟悉)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掌握)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
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一、什么是中药鉴定学?(熟悉)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掌握)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三、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了解)
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第 1 页。

执业中药师考试资料之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执业中药师考试资料之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执业中药师考试资料之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一节古代中药鉴定学知识与本草一、中国古代中药鉴定书籍◆历代重要本草著作的书名、作者、收载药物总数和学术价值:1.《五十二病方》据专家推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方书其中载有247钟药物、283首中药处方和丸、散、饼、曲、酒等中药剂型。

2.《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著者不详,成书约在西汉时期,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3.《本草经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

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4.《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李绩、苏敬等集体编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载药850种,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

5.《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

6.《证类本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北宋后期唐慎微将《嘉枯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校订增补编成。

载药1746种,新增药物500余种。

7.《本草纲目》是明代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

李时珍历经30年,编写成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巨著。

这部著作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本书以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为自然分类的先驱。

8.《本草纲目拾遗》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

9.《植物名实图考》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第二节现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中药鉴定学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

主要包括中药材及其饮片的真伪鉴定、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现在的考试题型有A型题(最佳选择题,即单选题)、B型题(配伍选择题)和X型题(多选题)三种。

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化学)中中药鉴定学占60分。

现在对于大部分中药材后附有饮片的性状鉴定,考生不必紧张。

第2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

第2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2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 第1节 中药鉴定知识的起源和本草
• 师承和口授 • 本草 • 诗经 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 神农本草经 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 证类本草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本草著作。 • 本草原始 我国最早一部药材鉴定性质的本草著作 • 本草纲目 •
第2节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
• • • • 19世纪中叶 生药学 1803年 化学鉴定法 1838年 显微鉴定法 20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家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如色 谱技术、光谱技术、电镜技术等,并出现了一些以中 药鉴定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著作。 • 鉴定方法不断创新,中药鉴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已经形成了中药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 化鉴定和生物鉴定5大方法学体系。 • 可以说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经历了师承口授的原始时代、 经验总结时代、形态学时代、化学时代、现在已经步 入了生命科学时代。

2中药鉴定学发展史 PPT课件

2中药鉴定学发展史 PPT课件

§3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 中药鉴定学要多学科交叉发展,使用最 新的科技成果,向更深、更细处发展 • 主要发展方向有 :中药材和中成药质量 标准规范化研究;中药鉴定新技术、新 方法研究;中药材GAP标准研究;中药 材资源开发研究
作业:
• 1.掌握中药发展史上几部重要的本草著作 • 2.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写一篇中药鉴定新 技术的综述文
2.汉代 《神农本草经》
•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 学专著 •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载药365 种,该书按上中下三品对药物进行分类, 开创了按性味用途分类的先河 • 《本经》上并无中药鉴定知识,只是从 药物的名称上反映了药物的一些特征
3.梁代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 陶弘景搜集了当时所有手抄本《神农本 草经》和其他名医用药治病的经验,整 理编写了《本草经集注》 • 《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它是在《本 经》的基础上增加了365种 • “朱书神农,墨书别录” • 《本草经集注》开创了按自然属性分类 的先河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简史
内容提要:1.古代中药鉴定知识2.近现代中 药鉴定工作概况3.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目的要求:掌握古代中药鉴定知识,了解 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熟悉中药鉴定学 发展方向 。
§1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1.太古时代:公元前2700年
• 汉代《淮南子》一书中记载了神农尝百草,一 日遇七十二毒 • 医药真正的起源,应该是上古时代人们在日常 生活中寻找食物时,在无意识中发现的,进而 转化成有意识的尝试,长期积累中,就形成了 医药。 • 医药的产生,包含了这些要素:医生、病人、 药物、用药过程和用药效果,当这些要素都具 备时,医药从此产生,并逐渐发展了。
§2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第2 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

第2 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

第2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第1节 中药鉴定知识的起源与本草中药鉴定知识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丰富起来的,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了许多具有特殊作用的植物可以用来防治疾病,这些发现的内涵则是鉴定知识的起源。

相传在公元前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余毒”的说法。

也就是说,中药鉴定的知识是随着中药的发现而产生的,在没有文字的太古时代,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流传后世。

有了文字以后,中药鉴定的知识逐渐间接或直接地被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中国古代记载中药的著作称为“本草”(Herbals),从秦汉时期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

《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该书叙述了葛、苓、芍药、蒿、芩等50多种药用植物的采集、性状、产地等知识,已有了初步的性状鉴别方法。

《淮南子》载有秦皮“以水浸之正青”的水试鉴别法。

《山海经》中有十巫采用百药的记载。

《周礼·天官》载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并有草、木、虫、石、谷“五药”的记载。

《五十二病方》中收载了247种中药材、283首中药处方和饼、曲、酒、丸、散等中药剂型。

已知最早的中国药物学专著首推《神农本草经》(三卷)。

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不详,载中药材365种,按医疗作用分为上、中、下三品(three grades of drugs),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从所记载的药名推求,当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性状鉴别方法,如人参、丹参、木香、苦参等,均与经验鉴别的看法、嗅法、尝法有关。

此外,还有“丹砂能化为汞”的记载,属于早期的理化鉴别方法之一。

该书总结了汉代以前有关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出了“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等中药品质鉴定的问题,为后世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220~265年,《吴普本草》记载了40余种中药材的形态识别方法,有钟乳石“聚汁所成,如乳汁,黄白色,中空相通”……等完整的描述,可谓是最早较完整地记载中药性状鉴别内容的本草著作。

中药鉴定学发展史

中药鉴定学发展史

1933年: 丁福保著《中药浅说》 引进化学鉴定方法 1934年: 赵燏黄,徐伯鋆著我国第一部《生药学》上篇 1937年: 叶三多编著了《生药学》下篇。
(1)中医学院的成立
1956年:成立了四所中医学院 现 今:中医高等院校26所
(2)中药鉴定学的诞生
1964年:开设“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教材先后出版5次: 第一版:1977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二版:1980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三版:1986年南京任仁安主编;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2、《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年代: 南北朝 (502-536年) 载药:730种 分类: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
后世药物分类的导源。
内容:对药物产地、采收、形态、鉴别等有所论述,
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第四版:1996年北京李家实主编;
第五版:2003年我院康庭国主编。
(3)国家成立的中药机构

1954年:各省市成立了药材公司。 中医药管理机构。 1955年: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


成立中药研究所。
1958年:成立中医中药研究和管理机构。 检验监督机构: 中央、地方都成立了药检所 并设有中药室。
3、中药材GAP标准研究
1、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中药材:两个层面
(1)质量控制标准:指标成分或有效成分 定性、定量分析
(2)质量评价标准:对有效成分进行量效关系刻划和评价。
中成药:两个层面 (1)组成药物的品质控制
(2)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2、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1)分子生物学技术 2)HPLC、MS、NMR、IR、UV、GC、CE等及其联用技术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简史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简史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简史古代中药鉴定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家或药家的著作中,例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中药鉴别和鉴定方法。

但是,在古代时期,中药鉴定主要依靠经验和经典知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到了现代,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中药鉴定学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20世纪初,我国的中药鉴定主要依靠人工观察和经验判断,这种方法存在主观性和不准确性的问题。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中药鉴定的科学化和定量化方法。

20世纪中叶,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进步,中药鉴定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化学分析方法可以准确地确定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并通过比较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来鉴别中药的真伪。

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对中药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中药鉴定学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这一时期,我国的科研力量不断增强,一些研究机构开始专门从事中药鉴定的研究。

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对中药质量的监管,加强了对中药行业的管理和监督。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药鉴定学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中药鉴定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中药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也被引入到中药鉴定学中,例如光谱分析、生物技术等。

总之,中药鉴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经历了古代经验和现代科技的结合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中药鉴定学将会继续向着更加科学、准确和可靠的方向发展。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 作者 唐慎微 成书年代 宋,公元1082 成就 1、载药1746种;
2、附方3000余首; 3、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4、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5、现存内容完整的最早本草
《本草纲目》
作者 李时珍
成书年代 明,1587年
成就 1、载药1892种; 2、附方11000首; 3、序例部分对本朝史及药性理论进行了全
《新修本草》 唐代 苏敬等 850种
《经史证类备急 本草》
北宋
唐慎微
1746种
《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1892种
已知最早的药物学 专著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 级药典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 本草
对中药材的性状鉴 别记载较为完善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 作者 神农等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以前,公元2世纪以前 成就:
《中华本草》
特征 当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 成书年代 1999 成就:
1、载药8980味; 2、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传统药学成就; 3、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
二、我国中药鉴定学的发展
萌芽
性状记述

药图兴起
系统描述
中药鉴定学
总论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一、起源 ➢中药鉴定知识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 疗实践中产生和丰富起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过程。 ➢相传在公元前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 而遇七十余毒”的说法。
著作
年代 作者 载药数
特点
《神农本草经》 东汉 不详 365种
面总结,各论按自然属性分为16部60类,当时 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4、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 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二章讲义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的书名、作者、收载药物总数和学术价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记载有葛、苓、芍药、蒿、芩等50多种药用植物的产地、采集、性状等知识。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著者不详,成书年代约在汉朝时期,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本草经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

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苏敬、李(责力)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载药850种,新增药物114种,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著作打下了基础。

《海药本草》收载外国输入的药物。

《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

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药图为实地写生图,图名大多冠以州县名,说明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十分重视药材的道地性。

《证类本草》是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

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本草纲目》是明代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

李时珍编写成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巨著《本草纲目》。

本书以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为自然分类的先驱。

《本草纲目》的出版,对中外医药学和生物学科都有巨大影响。

17世纪初传到国外,曾译成多国文字,畅销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

《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赵学敏编撰的,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如冬虫夏草、西洋参、浙贝母、鸦胆子、银柴胡等均系初次记载,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

《晶珠本草》为清代德玛尔·旦增彭措编撰,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

《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清代吴其(氵睿)编撰的,是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名著,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表2-1 我国历代重要本草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