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料】柳宗元渔翁教案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渔翁
失意的渔翁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
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 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 逐。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 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 竹。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 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 绿。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 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 逐。
孤寂忧愤的渔翁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
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飞鸟全 都断绝;所有的路,不 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 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 钓,不怕冰雪侵袭。
孤寂忧愤的渔翁
【评析】:这是一幅江乡雪景 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 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 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 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 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 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称绝。千古丹青 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 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等待时机的渔翁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 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 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 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云梦二 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 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 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 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 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 得鱼成功。
•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 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 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 人”,这也“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 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 却只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这里的造语亦甚奇: “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 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 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 “反常”。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 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 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 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柳宗元渔翁教案
•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 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 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 “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 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 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 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 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 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 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 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 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古诗词中的渔翁意象
“意象” 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 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 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 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 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 构成。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古人讲“立象 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 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 两忘,天人合一。意象便是沟通 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 梁,它是人类主体思考和概括宇 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具象显现。Biblioteka Baidu
•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 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 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 的渔舟。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 “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 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后两句的取舍问题
• 此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这不经意道出的 批评,引起持续数百年的争执。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 禛、沈德潜同意东坡,认为此二句删好。而南宋刘辰翁、明李 东阳、王世贞认为不删好。刘辰翁以为此诗“不类晚唐”正赖 有此末二句(《诗薮。内编》卷六引),李东阳也说“若止用 前四句,则与晚唐何异?”(《怀麓堂诗话》)两派分歧的根 源主要就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苏东坡欣赏此诗“以奇 趣为宗”,而删去末二句,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 结,不仅“余情不尽”(《唐诗别裁》),而且“奇趣”更显。 而刘辰翁、李东阳等所菲薄的“晚唐”诗,其显著特点之一就 是奇趣。删去此诗较平淡闲远的尾巴,致使前四句奇趣尤显, “则与晚唐何异?”两相权衡,不难看出,后者立论理由颇欠 充足。“晚唐”诗固有猎奇太过不如初盛者,亦有出奇制胜而 发初盛所未发者,岂能一概抹煞?如此诗之奇趣,有助于表现 诗情,正是优点,虽“落晚唐”何伤?“诗必盛唐”,不正是 明诗衰落的病根之一么?苏东坡不著成见,就诗立论,其说较 通达。自然,选录作品应该维持原貌,不当妄加更改;然就谈 艺而论,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 《诗经》中说,“籊籊tìtì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
远莫致之。” 虽然那时垂钓大概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但“岂不尔思”似乎已隐含了某种朦胧的情趣,这大概 就是渔父的雏形。 《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 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吕氏春秋·谨听》称“太公 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而自庄屈 之后,即使仍然有人以打鱼谋生,但在文人笔下,却没 有了谋生之苦,而是多了闲雅情趣。“渔得鱼心满意足, 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 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着谈 今论古。”“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 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因为庄屈二人所创立 的渔父意象在前,所以即使诗句中所描述的是真实的渔 樵生活,作者也已在其中寄寓了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渔父之源
• 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 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 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 作中都有《渔父》篇。两篇《渔父》各具 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通过二人共 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 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 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 的典型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