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吴正宪老师《复习课——数的整除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吴宗宪老师《复习课——数的整除性》关键字:教学目标、学习理论、教学过程、作用
摘要:吴正宪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取得显著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吴老师的可进行分析和学习,以《复习课——数的整除性》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入手,有助于我们数学教师成长,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数的整除性》的教学目标
1. 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的整除及其有关的概念,形成相关的知识链。
2.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亲历知识点及相关例子的收集、归类及概念的梳理、应用等过程,培养归纳整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获得收获的成功感。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自身的美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可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主要概念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理解,形成知识网络.教学难点: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易混淆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
华罗庚曾说过:唯一推动自己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也是最便于自学的科学。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讲解法是一种单向性的信息交流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听讲的学生很难干预教师传递知识的性质、速率和数量,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从课程的性质来谈,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它主要目的就是要及时查漏补缺,更正以前不正确的认知,若采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讲解式教学法的话,容易使学生很快就对这堂课失去了兴趣,就会存在一种已经学过,没多大意义的心理。复习课就在于巩固以前学的知识,再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上这样的课,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吴正宪老师老师采用了“启发式谈话法”,通过师生双方的及时交流,灵活的操作,重新建立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本节课的容意在复习以前听学的知
识,将这些已有的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老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对此产生兴趣,从而自主的学习,而非被动的学习。从课程的容来看,“数的整除”这一章,包涵了,整除、约数、倍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互质、分解质因数、质因数等,概念繁多,散乱,容易混淆,容易给学生们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困难,使复习枯燥,了无生趣,但吴老师首先树立了学生的主体观和主动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之中,最终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一堆概念,梳理清楚,形成知识结构图。
借助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吴正宪老师“数的整除”复习课的分析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对客观现实(刺激)的认知,获得意义和联系,形成认知结构(反应)的过程。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数学就是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结构,在脑中能够建立相应的知识编码。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把学科看成一刻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吴老师的课堂设计,首先,将正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建立知识结构图,其次,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由个人过去的知识、经验和观念,把新的学习容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扩大原有认知结构,即,将知识同化,顺应,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即通过,主动尝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探索、获得初步体验→合作交流:把自己的理解或探索过程中的困难告诉同伴或老师,同时理解他人的想法(质疑和解释)→及时调整:从交流中获得启发,调整自己的思路或认识→总结反思:学会了什么(知识与技能)/怎么学会的(过程与方法)/有哪些收获(情感与态度),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吴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在《数的整除性》这一节复习课中,吴老师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选择学习方式,是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改变,而让学生们自己利用个人知识解决理顺一堆有关数的整除性的概念,吴老师从知识的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同时,吴老师在不仅组织学生们学习了教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组织发展了班级亚文化,如集体意识、学会宽容理解、学会与人沟
通等等。在这节课中,吴老师一直站在了讲台下面,通过提问、总结同学的发言、甚至是递话筒这些细节,去促进了学生思考,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里有条有理的进行下去。吴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是今天的教育教学领域的典,也正是吴老师的促进,使这节课同时存在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承载的法定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学生的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新局面。
举以下课堂实录为例
现在呢,老师有两种学习方法来帮助大家更好的梳理掌握数的整除性这一章的知识,学习方法一:吴老师今天就站在这儿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讲给你们听;学习方法二:吴老师且慢,让我们自己分小组试试,说不定我们自己就能找出一组组有关系的概念呢!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学们选择哪组学习方法呢?
不求全,能找一组找一组,能找两组找两组,真的不求全,说不定待会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大家会有新的收获。
、、、、
别你自己觉得,你们俩!
谁能帮忙解决这事儿?
我建议把掌声送给这个很善于观察学习的孩子。
这些话语看似平淡,但却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虽然这对本单元概念的意义建构没有直接作用,但是学生收获的却是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做人的道理。吴老师的课堂,之所以会让人轻松愉快,就是因为她的课堂随处都播种着这种班级亚文化。
其次吴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和参与者
在整堂课中,对数的整除性的复习,不再只是传统的以完成“教”为核心展开,而组要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由此才构成了这种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参与的和谐局面。吴老师,在这堂课里是中介和桥梁的作用,把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所以整堂课,是学生在课堂上“跑上跑下”。
举以下课堂实例来说:
生1:整数它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
师:整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为什么啊?大家一定要追问!
生1:我们组觉得,整数包含了奇数和偶数,奇数就是不能被2整除的,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