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复旦 韦森)
理论经济学必念书目
理论经济学必念书目书目:一、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二、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保罗.萨缪尔森等.经济学[M].萧琛等.华夏出版社,2002。
4、刘易斯.经济增加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5。
五、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六、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式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7、保罗·克鲁格曼等[美].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八、约瑟夫·熊比特:《经济分析史》第一、二、3卷,商务印书馆,1992版。
九、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10、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一、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二、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3、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4、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五、埃瑞克·G·菲吕博顿等:《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六、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等:《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刘茂松.市场经济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八、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九、王振中.中国转型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0、陈征等.〈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进展[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1、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制度是技术有效发挥媒介
制度是技术有效发挥的媒介摘要:本文从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发展的传统的观点出发,结合东西方历史背景、诸多综合文献和经济学原理分析技术与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而发现制度是技术有效发挥的媒介,只有通过健全、完善、合理的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制度技术经济增长媒介传统观点认为, 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发展。
经济之所以会增长是因为先进技术可以降低成本, 扩大市场, 增加利润和积累,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我认为,这个观点只是表面现象,技术发展使经济增长是毋庸置疑的,因为默认了一个前提: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
但实际情况是,缺乏完善的制度便无法使技术的潜力得以发挥,从而限制了经济增长。
一、东方落后与西方兴起的原因我国近代鸦片战争时期所经历的失败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在鸦片战争时期提出”中体西用”,也就是保持中国的传统体制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然而,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尽管船坚炮利却依然一败再败。
事实上中国并不是没有先进技术。
诺斯指出”火药、指南针、优良的船舶设计、印刷术和纸张在西欧的扩张中起了作用”,我国四大发明是撼动西方封建制度、引起近代西方经济革命的重要原因。
所以, 只靠先进技术不能救中国。
道格诺斯和托马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全面解释了西方近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因素。
那么, 制度是怎样决定经济的增长呢?他们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其产生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定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
这种激励会刺激个人使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消除”搭便车”现象。
所以,18 世纪以后西欧之所以首先出现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收入迅速增长的局面,是由于这些国家具有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和保障个人财产安全的法律体系。
并且经济增长最初出现在荷兰和英国并且较之西欧其他国家表现得更为优异,关键是荷兰和英国实施了完善的所有权,制度上激发和保护了经济领域内的创新活动。
韦森:近代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再思考
【摘要】本文对近代一些思想家对西方世界兴起的复杂社会原因的探索做了多学科的综合文献回顾。
文章发现,依据亚当·斯密的分工和市场扩展理论,黑格尔与马克思等古典学者认为西方世界近代兴起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分工和自由竞争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桑巴特、韦伯和熊彼特则把近代西方世界的快速经济增长归结为企业家的追求企业无限扩张的资本主义精神,经济史学家诺思认为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产权制度和现代经济组织;政治学家保尔·肯尼迪则把这一历史现象归结为欧洲近代历史上的政治多元化和历史机缘,而华勒斯坦等历史学家则从非决定论的理论视角讨论勒近代欧洲兴起的天时地利。
综观综观西方学术诸家对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解说,可以发现,尽管在这个复杂的问题上存在诸多异见,但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以及支撑法律制度工作的现代民族国家和宪政民主政治的生成是西方世界近代兴起的基本原因之一这一点,却是诸家的理论共识。
【关键词】斯密动力,布罗代尔钟罩,分工,市场深化,企业家精神近代历史上的“欧洲奇迹”,或者说西方世界在近代的兴起,早已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历史史实了。
然而,对西方世界近代兴起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迄今为止学界仍然争议很大,因而众说纷纭。
综观西方学术诸家对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解说,可以发现,在这个问题上,在诸多异见中常有相通之处,在类似见解中又有各种各样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笔者希望能通过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为这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一个综合的理论图景,并期望从人类近现代思想史上诸家对近代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理论反思中,解读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法则,从对确当把握中国现今的发展模式、体制格局以及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有一定的助益。
1,西方古典学者对近代西方世界兴起的理论反思:分工、市场深化与经济增长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笔者(韦森,2006a, 2006b)依照对经济增长的斯密动力机制(the Smithian Dynamics)的理论解释——并从哈耶克的自发-扩展秩序理论的视角来理解斯密动力——,指出近代西方世界的经济起飞,只不过是市场自发扩展秩序不断冲破欧洲各地的各种各样的布罗代尔钟罩,在一个国家疆域内以至在整个西方世界不断扩展开来的一个外在表现和历史结果。
工业革命与“马尔萨斯陷阱”的突破
工业革命与“马尔萨斯陷阱”的突破作者:马超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10期【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的统计概况,说明其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后文分析了其摆脱“马尔萨斯陷阱”的原因。
分析表明,制度演化、由地理大发现引发的市场以分工深化和市场规模拓展为特征的斯密动力与工业革命,这三者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
结果,虽然近代以来英国的人口有比较大的增长,但由于其经济增长远远快于其人口增长,所以没有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并实现经济较长时间的发展。
【关键词】工业革命;马尔萨斯陷阱;地理大发现斯密动力英国一、引言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最早提出一国的人口增长受制于土地和自然资源的观点。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描述了一种现象:一国的人口会不断超过食物的供给,马尔萨斯的逻辑是,人口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与此同时,食物生产根据数学级数增长。
为了防止食物跟不上人口增长,就会有周期性的战争爆发,并通常伴随灾难性事件发生。
由此,学界把人类前现代社会的人口数字增长达到一定界限就自动下降的特征,称作为“马尔萨斯陷阱”。
二、寻求突破“马尔萨斯陷阱”与地理大发现的冲击人类最初使用理性的方法来寻求走出“马尔萨斯陷阱”。
布罗代尔将贸易划分成两种类别:一种是低级形式,如小市场和商人等;另一种是高级形式的,如交易会等。
低级形式的贸易无法突破该地区资源要素限制,所以对打破“马尔萨斯陷阱”的作用是很小的。
然而高级形式能跨越地理界限,从而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贸易形式。
在16-17世纪世界贸易中心的优越条件下,欧洲汇集了来自各大地区的资源,为其最早突破“马尔萨斯陷阱”并完成经济跨越奠定了基础。
然而商业行为的本质与农业劳动和工业生产是有区分的,它更是一种资源的流通。
所以,商业活动虽然可以重新在空间上配置物质资源与财富,并帮助特定地方的人们突破“马尔萨斯陷阱”,但是,就整个人类而言是不可能依靠商业活动来突破“马尔萨斯陷阱”的。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郭金兴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
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
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
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
布罗代尔的“经济世界”与沃勒斯坦的“世界经济”
有体现 德文 原词 的涵义 。在 他看 来 ,世 界经 济 (cn mimodae 6oo e nil)延伸 到全球 ,从而 呈现 出 “ 全世
界 的市场 ” ,显 示 出 “ 整个 人类 或共 同从 事贸 易并在 今天 只形成 单 一市场 的那 部分 人类 ”在 全球 市场 中 的运 作和 活动 。 “ 济世晃 ”(c n mi mo d )则只 是涉及 世界 的一个 局部 ,它在经 济 上独 立 , 经 6o o e n e .
同时指 出, 历史比较研究不仅对于理解世界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还有利于深入理解 当代全
球化 中民族 经 济的作 用 。 关键 词 :经济世 界 布 罗代 尔 沃勒斯 坦 资本 主 义 世 界体 系
目前 学术 界很 多研 究将 “ 资本 ” 资本 主义 ”与 “ 、“ 市场 经济 ” 现 代性 ”等概念 等 同起 来 。这种 、“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 点研究项 目 ( 0世纪西方史学思潮 及其相互 关系 》( 5 J 7 0 0 )阶段性成果 。 2 0J D 70 3 就笔者所见,仅有韦森 的 《 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 社会科 学战线 》 0 6年第 1期 )讨论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 《 ,2 0 与晚清衰落 的历史原因比较 ,及姜苋 的 《 明的起源 与哲学和 宗教 》( 古代文明》 0 7 文 《 ,2 0 年第 4期 )谈论文 明的空 间 结构 ,稍有涉及 “ 经济世 界” 。
Hale Waihona Puke 最重 要 的还 是要弄 清这 个世 界 的范 围大 小 ,并 说 明这个 范 围何 以决 定着 地 中海 的政 治结 构和 经济 结
构 。他 在这 里提 出 “ 济世 界 ” 经 ,意在 表 明地 中海 的独 立性 ,即认为它 能够 成 为一个 自足 的世 界,从
难以跨越的“金融化悖论”——体系积累周期理论的金融化分析
难以跨越的“金融化悖论”———体系积累周期理论的金融化分析◎马锦生 刘华光内容提要 如何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化,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防范过早金融化,成为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
阿瑞吉的体系积累周期理论,聚焦于金融扩张在资本主义体系积累周期更迭中的关键作用,利用基于金融资本形态的“流动性霸权”概念,揭示了金融扩张“既连续又突变”的特征。
金融扩张既是资本主义体系扩张的内生动力,又是其体系不稳定性的来源,形成资本主义难以跨越的“金融化悖论”。
这一“金融化悖论”将美国经济必然走向金融化,以及金融化必然导致体系性混乱,统一于其逻辑架构之中。
这一具有纵深历史视角和广阔体系视角的理论,提供了理解资本主义体系中“金融化悖论”形成以及具体演进形态的理论框架。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规避资本主义金融化中出现的问题,防范依赖性金融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体系积累周期 金融化 流动性霸权 金融化悖论〔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12-0071-07 金融化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具有依附性特征的过早金融化,且依附性金融化逐渐取代依附性工业化,成为与资本主义体系的新链接方式。
面对资本主义扩张为世界体系这一时代命题,阿瑞吉在对布罗代尔、斯密、马克思以及波兰尼等人理论进行借鉴、反思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体系积累周期理论,不仅解释与还原了资本主义扩张为世界体系这一历史过程,而且在金融化的历史维度中揭示了美国金融化的独特表现。
中国经济市场化取向改革几乎与美国经济金融化同时开始,改革的深入日渐凸显了金融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规避资本主义金融化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防范过早金融化的重要性,凸显了体系积累周期理论的现实价值。
一、体系积累周期理论的架构阿瑞吉的理论构建,始于采纳布罗代尔对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内涵的重新界定。
Fuel, communications, and power connection systems
专利名称:Fuel, communications, and power connectionsystems发明人:Tony Yeung,Ricardo Rodriguez-Ramon,Patrick Thomson申请号:US17383686申请日:20210723公开号:US11268346B2公开日:20220308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专利附图:摘要:Embodiments of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upplying fuel, enablingcommunications, and conveying electric power associated with operation of a hydraulicfracturing unit of a plurality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units are disclosed and may include a fuel line connection assembly configured to be connected to the first hydraulic fracturing unit and to supply fuel from a fuel source to a gas turbine engine connected to the hydraulic fracturing unit. A system also may include a communications cable assembly configured to be connected to the hydraulic fracturing unit and to enable data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hydraulic fracturing unit and a data center or another hydraulic fracturing unit. A system further may include a power cable assembly configured to be connected to the hydraulic fracturing unit and to convey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he hydraulic fracturing unit and a remote electrical power source or the plurality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units.申请人:BJ Energy Solutions, LLC地址:Houston TX US国籍:US代理机构:Womble Bond Dickinson (US) LLP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冲破布罗代尔钟罩》课件
01
冲破布罗代尔钟罩 的挑战
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
01
02
03
摆脱传统思维定式
要敢于挑战传统的思维方 式和观念,勇于提出新的 观点和见解。
培养创新意识
不断激发创新思维,勇于 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不 断突破自我。
增强开放包容心态
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 不同的观点和文化,接受 新的思想和事物。
打破社会结构的限制
案例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敢于挑战
我们应该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规则, 不拘泥于现有的框架和限制,寻求自 我突破和成长。
勇于尝试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 积极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 路,不断探索和实践。
团队合作
我们应该注重团队合作,充分发挥每 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共同攻克难题和 实现目标。
持续学习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布罗代尔钟罩简介 • 冲破布罗代尔钟罩的挑战 • 如何冲破布罗代尔钟罩 • 布罗代尔钟罩的现代意义 • 冲破布罗代尔钟罩的案例分析
01
布罗代尔钟罩简介
布罗代尔钟罩的来源和定义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我们保持开 放心态,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 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尝试新的思维方 式。
拓宽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是冲破布罗代尔钟罩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文化、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
拓宽国际视野需要我们关注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和文化交流活动,了解不同国家 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结构往往会导致社会不公。
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
个人成长需要开阔视野,不断 学习和探索,不能被封闭的环 境所限制。
个人成长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和 自主选择的能力,不能被外界 的压力和限制所左右。
从外王走向内圣——南宋遗民文人的隐逸心理研究
文化学研究从外王走向内圣----南宋遗民文人的隐逸心理研究高菲(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对于南宋遗民来说,隐逸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同元朝统治者划清界限的自我明志。
他们沿用隐逸文学的书写风格和审美表达,在精神内核上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烙印。
从外王走向内圣,即遗民文人文化心理转变的鲜明表征。
入仕理想的破灭和民族文化心理是促使南宋遗民文人从对外界世风的关照转向对内心修为的陶冶的重要质素。
关键词:遗民文人宋元儒家精神内圣外王隐逸一、南宋遗民的双重身份公元1279年,伴随蒙古铁骑挥兵南下和南宋政权的彻底颠覆,宋代的社会秩序结构土崩瓦解,不同社会阶层的宋人都只能在时代的漩涡中挣扎。
值此鼎革之际,南宋遗民文人群体被赋予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这一群体面临着政治身份的丢失和生存的困境,尤其是对于以高级文和下层文人体构成的层,或者为之奋斗的对象的骤改和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被打破,又耻于元权贵。
在的同时,了生,此南宋朝廷的覆予文人的意味。
此之,遗民文人还面临民族文的。
不同、民的文在此接触的中随、思想、的碰撞和摩擦,宋元易代使民族文化政治色。
南宋遗民生活于民文化的,着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如浮萍般四处漂泊乃至要躲避元兵追捕的生存困境和无家、无国、无根的精神困境结合,具有政治遗民和文化遗民的双重身份。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一个民内部的更新迭代反而能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层面的发展。
遗民作为在旧时代终和新时代伊始的夹缝中诞生的群体,存在于每个代之中。
南宋遗民文人群体烈的不事二姓的抗争意乃至集体性的殉节之举,是历历代无法比的,其根源在于宋元代的特殊性。
在崖山之战后,南宋作为先秦已降第一个遭受外族侵略践踏崩溃瓦解的国家所经历的结局,标志着历经千岁月淘漉的中原文明首被粗野落后的文明彻,曾经受推崇的文人群体国奴,身份的带来的是无尽的耻辱和创伤及对蒙元刻的。
其的于汉人心中,遗民群体对元朝统治者的抗争运动从未消歇。
何为“内卷”
何为"内卷#李卓琳冯青(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570000)摘要:“内卷”一词最早出现的例证,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
人们在看到这几张图片之后,纷纷大呼“人间内卷”“太卷了”。
作为社会学专业术语的“内卷”迅速出圈。
因短时间内的超高使用率,被《咬文嚼字》评为20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
本文细说何为“内卷”。
关键词:内卷形容词社会心理一、“内卷”的来源与含义的演变“内卷”一词最早来源于康德的《批判力判断》一书中提岀的“内卷理论”。
因为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用德文写的,翻译成英语就是involution。
内卷一词最早的时候应该是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存在的。
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用内卷化描述一类文化模式:“当达到了某种最终状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又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在内部变从英汉词典的释义来看,内卷(involution"一词是由in-volute作为词根抽象而来的名词(Involute属于兼类词,兼有形容词、名词、动词的(作为形容词有的、的意思,作为动词有(树叶)内卷、卷起、衰退、内,抽象成为名词之后拥有了化-、内卷(Involution 在由英语借入汉语时采用的是词译的式(利用这种方式引入的外来词还有诸如blackboard,hardware等),in的意为“内”,volut e的为形饰、,形的、形的、涡旋形的等(就是“卷”。
由文“内卷”是一个的来词,最初作为一个用在的社会学概念美国人的《家》一书国人的(在“内卷”一词国内后,岀现在为的书文中。
根据BCC(语言大学语)中到的岀“内卷”的语料一共有179例,其中内涵与社会学的“内卷”一致的有19例,总的10.6%。
中《文&中岀了-、文中岀了2、《人》中岀了-、国学译中岀了2例-中岀现了3(注的是中岀的3有一是岀在书名中的,也就是说真正在中出的有2,并且2的内容十分相似。
由此我们可以得岀以前作为“舶来品”的“内卷”一词在语中应该是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有名词存在于书面语中的,在口语中人们几乎不会使用,那么现在在口语中如此流行的“内卷”一词是否在书语中的相同就成为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
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
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研究西方世界近代兴起和晚清帝国相对停滞之历史原因的一个可能的新视角作者: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来源:天益网·天益思想库·学人专栏·韦森网址:/homepage/weisen.htm【内容提要】运用“斯密动力”和“布罗代尔钟罩”这两个概念,本文旨在从历史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对近代西方世界兴起以及晚清帝国的衰落的原因提供一些新的解释。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尽管经济史学界对清朝前期和中期与西欧诸社会的相对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有争议,但学界趋同于认为,在随着工业革命西方世界兴起的同时,晚清帝国的经济却在内忧外患中衰落了。
从经济增长的斯密动力和阻碍市场扩展的布罗代尔钟罩的研究视角来分析,西方世界的兴起,是欧洲中世纪以来制度变迁、分工深化、市场扩展和科技革命互动作用下完成的。
相对而言,晚清帝国经济发展的停滞,则是巨大人口压力下制度内卷,市场分工无力深化和扩展,科技发展缓慢,以及社会腐败诸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必然结果。
【关键词】:斯密动力 布罗代尔钟罩 制度内卷 马尔萨斯陷阱 经济发展【作者简介】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院副院长。
上海 200433一、 引言自1978年以来,中国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多个世纪的经济社会改革历程。
这场以引入和培育市场机制为主导的改革,不仅引致了当代中国经济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而且也把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古国,一步步带到了21世纪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面前。
中国27年的改革,已经谱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但历史反过来也向正在走向21世纪的当代中国,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和新的挑战。
中国已经持续了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能否维持?当今中国内部潜存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平均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地区差异在不断扩大,政府官员腐败渎职现象大面积发生,社会不安定因素不断积聚等等问题将如何解决?市场经济初成的中国正在走向何方?这些问题,不仅不断敦促我们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审视我们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当下格局,也促使我们不断反思一些现存的、甚至难以理解和难以摆脱的社会安排及其运作方式是如何衍生、延存并且维系下来的历史轨迹。
“斯密动力”与宏观调控法
“斯密动力”与宏观调控法内容摘要:市场经济是通过制度竞争取得合法性的,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通常被称为“斯密动力”。
经济史表明,“斯密动力”有效发挥的程度是造成世界各国经济绩效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一方面是“斯密动力”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这种干预又可能成为阻挠“斯密动力”有效发挥的“布罗代尔钟罩”。
目前,政府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
为保证宏观调控的合理性,政府的宏观调控权的行使边界必须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
关键词:斯密动力布罗代尔钟罩宏观调控法治当前,我国的主流经济法学者基本共享着一个理论逻辑:市场失灵导致国家干预,“纵观持干预论的学者的全部论述,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点,就是强调经济法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存在的”,“市场自身又无法克服市场失灵,这就必然产生对外力介入的需求,国家也就因此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介入主体,乘虚而入进行干预,而干预的基本法律形式就是现代经济法”(李昌麒,2008)。
但是,这种工具主义的法律观无法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彭江华,2011),也无法解决政府宏观调控的权力行使边界问题,它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寄希望于政府官员的德性。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斯密动力”—市场作用的发挥机制的角度探讨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宏观调控的合理性问题。
“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市场机制的高效率已经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实践所证实,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一般被称为“斯密动力”机制。
所谓“斯密动力”,“按照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见解,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有赖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换句话说,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说到底与市场的深化和扩展是一回事。
从市场自发扩展的内在机制来说,市场交易是任何文明社会经济增长、人们收入增加,以及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初动因和达致路径。
市场交易源自分工,并会反过来促进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则受市场规模大小的限制。
“斯密动力”与宏观调控法
作者: 彭江华
作者机构: 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乌鲁木齐830012
出版物刊名: 商业时代
页码: 4-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3期
主题词: 斯密动力 布罗代尔钟罩 宏观调控 法治
摘要:市场经济是通过制度竞争取得合法性的,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通常被称为"斯密动力"。
经济史表明,"斯密动力"有效发挥的程度是造成世界各国经济绩效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一方面是"斯密动力"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这种干预又可能成为阻挠"斯密动力"有效发挥的"布罗代尔钟罩"。
目前,政府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
为保证宏观调控的合理性,政府的宏观调控权的行使边界必须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目录一、公共产品概念 (1)(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和数学形式 (1)(二)公共产品的分类 (2)(三)公共产品的特征 (2)(四)商品的分类 (3)二、公共产品理论及历史演变 (4)(一)公共产品理论雏形——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的公共产品理论 (4)(二)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奥意学派与瑞典学派的公共产品理论 (5)(三)公共产品理论的形成——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 (6)(四)现代公共产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7)(五)新制度经济学与公共产品理论 (8)(六)公共产品理论的新发展: 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 (9)三、公共产品显示偏好、生产及供给 (9)(一)公共物品偏好显示机制 (9)( 二) 公共产品的财政供给 (11)( 三) 公共产品的生产 (14)四、公共产品理论的应用贡献及意义 (15)公共产品理论一、公共产品概念(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和数学形式一般说来,公共产品是指那些为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
严格地讲,它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
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是政府经济职能的源泉。
但不同的经济学家多其定义有所不同:第一,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是所欲集体成员集体享用的消费品,每个社会成员可以同时享用,任何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他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的散步到整个社区里;第二,奥尔森认为,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中的任何一个人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适当的排斥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第三,布坎南将公共产品定义为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某一种公共产品只可以是很小的团体受益,而另外一些公共产品却可以使很大的团体绳子全世界的人都受益。
最后在经济学上则认为,公共产品是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在西方世界兴起的同时而发生 的中华帝国的停滞甚至衰落,直到近几年,仍为许多学者 所相信。譬如,在其甚有影响的《国富国穷》一书中,兰 德斯(David Landes, 1998, p. 60-79)在列举了“工业革 命” 前的欧洲中世纪的许多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的事实后 曾指出:“这些事例说明,在地理大发现(15世纪始)和 大对抗之前,其他社会已经落后于欧洲”。为什么会是这 样?兰德斯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接着他分析了 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首先他发现曾经在科学技术上是 欧洲的先生的伊斯兰,科学曾被宗教狂热分子贬为异端邪 说,从而长期限于宗教精神服从的压力之下。至于为什么 在一度领先人类其他文明的中华文明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停 滞不前了,这个所谓的“李约瑟之谜”的原因是什么,兰德 斯和其他汉学家发现,其原因是缺乏自由市场和产权制 度,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和极权主义政府超强控制社会所 带来的必然结果。
• 加一些英文文献(我会在个人主页中“教学课件”上陆续贴 出)
1.1,问题的提出:东西方近代史上经济 绩效差异的史实
自1978年以来,中国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多个 世纪经济社会改革的历史过程。这场以引入和培育 市场机制为主要导向的经济改革,不仅已经引致了 中国大陆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巨大的变迁,从而 把计划经济时代压抑和扭曲了经济解放了出来,引 发了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并且也把我们这个有 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古国,一步步带到了21世 纪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国27年的改革的历 程,已经谱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但历史也反过来 向正在走向21世纪的未来中国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新 问题和新的挑战。中国已经延续了20多年的高速增 长能否维系?当今中国经济社会中存在和潜存的社 会收入极度不公平(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地区 差异不断扩大,政府官员腐败渎职现象大面积发生 等等问题如何解决?市场经济初成的中国正在走向 何方?
这一讲将讲以下两个问题:
1.1:问题的提出:东西方近代经济绩效差异的历史史实 1.2: 十九世纪之前的欧洲与中国:相对经济发展水平高 低之谜 1.3:十九世纪之后的欧洲与中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 起 和中华帝国的停滞和衰退 1.4: 初步的理论猜测:西方世界和中华帝国在近现代历史 中的不同动态演化路径 1.5: 问题及困惑
对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内部的动态发 展,谢和耐(Gernet, 1990, p. 420-421) 评论道:“……对于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 来说也同样真实,中国社会在18世纪成功 地尽最大可能运用了前工业时代的技术。 此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三个领域的 巧妙结合也值得强调指出,它们之间的关 系比较密切。”由此谢和耐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18世纪的经济发展完全是在经历了明 末 清 初 内 乱 、 战 乱 和 万 历 年 间 ( 15731619)年的经济发展之后的一次复兴,并 且其规模和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1661 1724 1757 1812 1851
资料来源:吴承明,2001,页244-245。
1.2、十九世纪之前的欧洲与中国:相对 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之谜
长期以来,人们大致认为,15世纪以后,东西方社会 在进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巨大差异。因而 人们也一般相信,在19世纪以前,在西方世界兴起的同 时,中华帝国就相对停滞了。譬如,早在1766年,亚 当·斯密(Adam Smith, 1930, p. 73)就发现中国的经济 停滞于静滞状态了:“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即是说,是一个土地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且最勤 勉的国家。然而,它似乎长久已经处于停滞状态了。…… 也许在马可波罗的时代以前,中国的财富就已经达到该国 的法律和制度所允许的发展程度”。另外,据史料记载, 在1793年,当英国特使马嘎尔尼(George Macartney) 访问中国后,曾把中国比喻为“一艘摇摇晃晃的、老旧的 头等战舰”。自此以后,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Friedirich Hegel)等西方学界的主流一直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停滞的 “木乃伊式的国家”,而明清(特别是清代)则最能体现这 种停滞的时代。
站在21世纪中华民族与人类其他民族、社会和国家的互 动发展的起点上,回首返观近现代东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 演化轨迹,人们现在一般相信,近代以来西方世界(主要 是西欧和北美)的兴起,从晚清帝国中后期之后并一直到 改革开放时期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停滞 和落后,已成了一种人所共知且无可置否的历史史实。然 而,现在看来,围绕着这些“历史史实”的一般“信念”和直观 “印象”,还依然存在着一些巨大的谜团。即使我们承认—— 也无法否认——一些历史史实,即到20世纪初,与西方的 工业革命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比,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 的东方古国中华帝国在晚清内忧和外患的深重苦难中确实 衰落了(这一事实不但构成了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和 毛泽东等革命家所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提,构成了现 代和当代中国在历史波折中蜿蜒而行和发展的序幕,也是 自1978年以来所正在进行的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一个不甚 久远的历史背景),但到现在,似乎仍然存在以下一些值 得重新探究和思考问题:
—— 在19世纪初以前,与西欧各国相比,晚清帝国的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到底如何? • —— 西方世界到底是何时开始兴起的?其兴起的原因和动 力机制又是什么? • —— 把西方世界近现代以来的经济起飞和兴起放入对比参 照系中,如果说晚清帝国经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衰退 而最后殒落了,那么其原因到底是什么? • 很显然,这是密切关联着的三个重大历史问题。在相互比 较的视角认真研究和考察这三个问题,不仅对制度经济学 的发展有着一些潜在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理解当下中国社 会的运作,对确当把握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走向,也 显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并且很显然,在这三个相互关 联着的问题中,不首先弄清第一个问题,在我们这个由苏 联计划经济意识形态长期浸染了的汉文化思维的东方语言 世界里,就无法理解第三个问题,同样也不可能对第二个 问题有真正清晰和切近的理论认识。
本课程的初步授课计划:
第一讲:绪论 第二讲:从哈耶克的“自发—扩展扩展秩序”理论看“斯密 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 第三讲:近代西方世界兴起的社会机制:斯密动力的形成 第四讲:晚清中华帝国的停滞与衰退:难以逃脱的布罗代 尔钟罩 第五讲:余论:历史向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昭示了什么?
第一批阅读参考书目:
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
—— 西方世界近代兴起和晚清帝国相对 停滞的制度经济学反思
制度经济学研究(生)课程
韦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005年9月-12月
“This day I call heaven and earth as witness against you that I have set before you life and death, blessings and curses. Now choose life……” —— 《圣经·申命记》,第35 章第19节
参考文献:
• • • • • • 韦森:“文化精神、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华民:“‘马尔萨斯制约’与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张宇燕:“海外白银、初始制度条件与东方世界的停滞” 文贯中:“中国自陷于农本社会怪圈的经济地理学析解”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龙登高:“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
这些问题,不仅不断敦促我们从理论和 现实两个方面审视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 当下格局,也促使我们不断反思我们一些现 存的、甚至难以理解和难以摆脱的社会安排 和运作方式是如何衍生、延存并且维系下来 的历史轨迹。这就促使经济们的民族所走过的历史,去转身了解并认识 其它民族和国家的近代历史发展轨迹。于 是,在制度变迁的历史反思中思考经济理论 和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就自然成了中国经 济学界的一种当下要求了。
清代前中期中国的人口总量和年均增长率 人口估计(万人) 10707.4 13226.2 19289.8 36607.0 43702.2 年均增长率(%) 恢复时期: 1661-1724 3.36 增长时期: 1724-1851 9.46 18世纪上叶:1724-1757 11.50 18世纪中叶:1757-1812 11.72 19世纪上叶:1812-1851 4.55
第一讲:绪论: “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
“不要以为那些给出估计数字的人最有资 格解释它们(即使这些数字是出自他们自 己);也不应该由于它们是数字就相信数 字是明确无误的。对那些久远的时期来 说,它们通常不是计量出来的,而只是些 臆断(figments)。结果,这些数字屡屡 变动。更糟糕的是,这些数字常常非常明 显地互相矛盾。在此情况下,经济史学家 长存疑问责无旁贷。” —— David S. Landes (1995. p. 661)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西方世界兴起的同时而有 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中华帝国却相对停滞 了,这一点也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认识到。 譬如,早在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 宣言》中就指出,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 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欧洲的资产阶级已经 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 了:“它迫使它们自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制 度,即变成资产阶级。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 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正像它使乡村 服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 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 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史学界一般认为,15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总体 领先于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优势尤为明显;直到 16、17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各项基本指标,比如人 口增长率、人均GDP和生活水平、工业化程度、市场 规模和运作状况,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也决不逊色于 西欧,在一些重要领域甚至比西欧表现得更为出色。在 16、17世纪,中国人均GDP、生活水平、工业化指数 和人口增长率基本与欧洲国家处于同等水平(这一点史 学界有争议)。关于人均GDP,来自麦迪逊的数据已 经证明双方水平相当。就平均生活水平而言,彭慕兰的 研究也证明,在16、17世纪,中国的人均生活水平与当 时欧洲最领先的地区相当。西欧近代现的兴起是个谜, 中华帝国自清代以来的“衰落”更是个“谜” 。这两个“谜” 叠加在一起,更令经济学界、经济史学界和社会学界 “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