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公共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5精品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5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和常见函数的图像;
3. 能够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2. 函数表示方法和常见函数的图像;
3. 函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函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讨论(5分钟)
老师介绍函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特点和作用。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函数的定义:对于每个自变量 x,对应唯一的因变量 y 的关系称为函数,记作 y = f(x)。
2. 函数的图像:常见函数图像及其特征;
3. 函数的性质:奇函数、偶函数、增函数、减函数等。
三、示例演练(20分钟)
老师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计算方法和性质。
四、练习训练(15分钟)
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函数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技能。
五、实际应用(10分钟)
老师讲解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函数的知识。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示例演练、练习训练和实际应用的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函数的概念和特点,并能熟练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全册)
本教案共包括必修五全部章节,共计 xx 课时,主要涵盖以下
内容:
第一章函数的概念
本章主要介绍函数的概念、性质、分类以及函数图像的绘制等
方面的知识点。
通过本章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函数的重要性以及掌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
第二章三角函数
本章主要介绍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及其性质等方面的知识点,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函数进
行了详细的讲解。
通过本章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三角函数
的概念,掌握三角函数的性质,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递推数列
本章主要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数学证明中的运用,同时通过递推数列的研究,进一步巩固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本章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数
学证明中的应用,同时掌握递推数列的推导与实际应用技巧。
第四章极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本章主要介绍极坐标系的定义、性质,以及参数方程的基本概
念与运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通过本章的研究,学生将能够理解极坐
标系的概念与性质,掌握参数方程的推导与实际应用技巧。
第五章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初步
本章主要介绍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等知识点。
通过
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导数与微分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
掌握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计算方法,以及这些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
应用。
【最新】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全套教案
31
AC sin
MAC
3
35 3
MC =sin
AMC=
2
62
=35
从而有MB= MC-BC=15
答:汽车还需要行驶15千米才能到达
M汽车站。
作业:《习案》作业三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四、课后作业
课本第22页第1、2、3题
思考题:某人在M汽车站的北偏西20的方向上的A处,观察到点C处有一辆汽车沿公路
向M站行驶。公路的走向是M站的北偏东40。开始时,汽车到A车前进20千米后,到A的距离缩短了10千米。问汽车还需行驶多远,
题目条
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
算出AC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
AB边。
AB
AC
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sin ACB
=
sin
ACB
55sin 75
55sin75
AB =
sin A B C=
sin
ABC=
sin(180 51 75 )
精确到1cm)。
解:根据正弦定理,
sin Bbsin A
28sin400
0.8999.
0
0
B 64
0
0
a
20
因为0
<B<180
,所以
,或B 116.
高中数学必修5整套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5整套教案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区分和应用直线和平面的基本概念,理解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的定义、性质和关系。
教学难点:平面的方程和直线与平面的交点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讨论: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直线和平面的例子,引出直线和平面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介绍直线和平面的定义、特点和性质,并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
三、直线与平面的关系:讲解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际例子辅助理解。
四、实例分析:解决一些直线与平面的交点问题,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五、练习训练: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总结反思:总结本课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和思考。
第二课:圆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圆的相关概念和性质,理解圆的作图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圆的定义、圆周率及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圆的作图及相关计算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讨论:通过展示圆的相关图片,引入圆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介绍圆的定义、性质和相关概念,并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
三、圆的作图:讲解圆的作图方法和相关计算技巧,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四、圆周率的应用: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五、练习训练: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总结反思:总结本课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和思考。
第三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理解三角形的分类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及性质。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作图及相关计算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讨论:通过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引入三角形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介绍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并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
三、三角形的作图:讲解三角形的作图方法和相关计算技巧,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四、三角形的应用:介绍三角形的应用知识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精选5篇)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精选5篇)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篇一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的运用。
B、能力目标:(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3)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数学文化价值)(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2)通过公式的运用,树立学生"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
(3)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
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
教具: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上几节,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提起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新高斯。
(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然后将此问题缩小十倍)。
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一例题。
例1,计算:1+2+3+4+5+6+7+8+9+10。
这道题除了累加计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自行发言解答。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优秀8篇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优秀8篇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应用已学知识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公式推导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以及公式的灵活运用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预习自学案一、知识链接1、写出的三角函数线:2、向量,的数量积,①定义:②坐标运算法则:3、,,那么是否等于呢?下面我们就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二、教材导读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思路如图,建立单位圆O(1)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设则又OM=OB+BM=OB+CP=OA_____ +AP_____=从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如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A(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B(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P( )点T( )AB与PT关系如何?从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利用平面向量的知识用表示向量,=(,) =(,)则。
=设与的夹角为①当时:=从而得出②当时显然此时已经不是向量的夹角,在范围内,是向量夹角的补角。
我们设夹角为,则 + =此时 =从而得出2、两角差的余弦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预习检测1、利用余弦公式计算的值。
2、怎样求的值你的疑惑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例1. 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的值。
例2.已知,是第三象限角,求的值。
训练案一、基础训练题1、2、¬¬¬¬¬¬¬¬¬¬¬3、二、综合题--------------------------------------------------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技巧总结篇二基础很重要,保持耐心多巩固要学好数学,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基础。
(完整版)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全套教案(最新整理)
C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AB AC CB
则
j AB j ( AC CB)
A
B
∴ j AB j AC j CB
j
j
AB
cos900 A0
j
CB
cos900 C
∴
csin
A asin C
,即
a sin
A
c sinC
同理,过点 C 作 j BC ,可得
nC
k k
0 ;
或 a k si nA ,b k si nB ,c k si nC ( k 0)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Ⅴ.课后作业
第 10 页[习题 1.1]A 组第 1(1)、2(1)题。
●板书设计
●授后记
(由学生总结)若 ABC 中,C= 900 ,则 cosC 0 ,这时 c2 a2 b2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例题分析]
例 1.在 ABC 中,已知 a 2 3 , c 6 2 , B 600 ,求 b 及 A ⑴解:∵ b2 a2 c2 2accosB
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
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
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C 1800 (A B)
1800 (32.00 81.80)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教案一:立体几何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立体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空间直角坐标系等。
教学步骤:1. 引入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立方体、棱锥等图形。
2. 教授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方法,包括长方体、正方体等常见图形的计算。
3. 练习题: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计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验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掌握程度,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案二:三角函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灵活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变化规律、基本三角恒等式等。
教学步骤:1. 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教授三角函数的图像及变化规律,让学生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变化趋势。
3. 教授基本三角恒等式的应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运用。
4. 拓展练习:让学生在更加复杂的题目中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和考试评分,检验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案三:概率与统计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概率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频数分布表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随机事件、概率、频数等概念。
2. 教授概率的计算方法,包括古典概率、几何概率等,让学生掌握不同方法的应用。
3. 教授统计的基本方法,包括频数分布表、直方图、折线图等,让学生熟练掌握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 拓展练习:让学生在更加复杂的情境中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概率与统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全套
课程名称:高中数学必修5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函数的概念,了解导数的计算及应用,具备对函数进行分析和优化的能力。
第一课:函数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 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和分类
3. 函数的图像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实例演练,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通过练习掌握函数的性质和分类。
第二课:导数的概念
教学内容:
1. 导数的概念和定义
2. 导数的计算方法
3. 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实例演练,引导学生掌握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导数进行函数的分析和优化。
第三课:导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内容:
1.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2. 高阶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求导数的应用实例分析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实例演练,引导学生掌握导数的运算法则和高阶导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导数进行复杂函数的分析和优化。
第四课:微分学应用
教学内容:
1. 函数的极值和拐点
2. 函数的图形和渐进线
3. 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实例演练,引导学生掌握函数的极值和拐点的判别方法,能够运用微分学知识进行函数图形的分析和优化。
第五课:函数的数学建模
教学内容:
1. 函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
2. 函数的数学建模步骤和方法
3. 函数模型的验证和优化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实例演练,引导学生掌握函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和建模方法,能够运用函数模型进行问题的解决和优化。
以上为高中数学必修5课程的教学范本,希望能帮助到您进行课程的教学工作。
祝教学顺利!。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数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数学教案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基础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术语。
3.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数学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演练、讨论
教具准备:教科书、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的起源和意义。
二、讲解:介绍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重要性。
三、讲解:介绍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四、示范演练:通过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五、讨论:让学生讨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数学的基础概念和发展历史,通过讲解、示范演练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五的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三角函数的应用,包括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和计算。
3. 能够解决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 三角函数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第二步:讲解1. 讲解三角函数的基本定义和性质。
2. 分析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 解释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第三步:练习1.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让他们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应用。
第四步:讨论1. 和学生一起探讨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如建筑工程、天文学等领域。
2.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促进他们思考和讨论。
第五步: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鼓励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做好笔记和复习。
四、作业布置1. 布置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要求学生搜索相关资料,了解三角函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五、板书设计1. 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 三角函数的计算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1. 整个教学过程是否流畅和有效?2. 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如何?3. 下节课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全套教案
课题: §1.1.1正弦定理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探索研究] (图1.1-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A c=,sin bB c=,又sin 1c C c==,A则sin sin sin abcc ABC===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bcABC==C a B(图1.1-2)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bAB=, C同理可得sin sin cbC B =, b a从而sin sin abAB=sin cC=A c B(图1.1-3) 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全套教案
课题: §1.1.1正弦定理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探索研究] (图1.1-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A c=,sin b B c =,又sin 1cC c==,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A B C==C a B (图1.1-2)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bAB=, C同理可得sin sin cbC B =, b a 从而sin sin abAB=sin cC=A c B(图1.1-3)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全套教案
课题: §1.1.1正弦定理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探索研究]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式关系。
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A c=,sin bB c=,又cA则sin sin sin abcc ABC===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bcABC==C a B(图1.1-2)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bAB=, C同理可得sin sin cbC B =, b a从而sin sin abAB=sin cC=A c B(图1.1-3) 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
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把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敏捷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教学重难点把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敏捷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教学过程【示范举例】例1:数列是首项为23,公差为整数,且前6项为正,从第7项开头为负的等差数列(1)求此数列的公差d;(2)设前n项和为Sn,求Sn的值;(3)当Sn为正数时,求n的值.【篇二】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小节是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第三章第3小节,主要内容是利用平面区域表达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借助图解法解决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二元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解问题;运用线性规划学问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如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
突出表达了优化思想,与数形结合的思想。
本小节是利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典例,它表达了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特性。
二、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本小节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不等式(组)及其应用、直线与方程的根底之上,学生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有所了解.但从数学学问上看学生对于涉及多个已知数据、多个字母变量,多个不等关系的学问接触尚少,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于图解法还缺少熟悉,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把握还需时日,而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归纳为主要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多媒体为重要工具,激发学生的动手、观看、思索、猜测探究的兴趣。
注意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体会“从详细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从“特别到一般”的探究新知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力量;培育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四、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把握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解等概念;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相应解;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洁的线性规划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力量;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布满着探究与制造,培育学生的数据分析力量、化归力量、探究力量、合情推理力量;3、情态与价值: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化归力量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力量;体会线性规划的根本思想,培育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效劳于生活的特性.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用图解法解简洁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难点: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探究,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究,简洁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的探究.六、教学根本流程第一课时,利用生动的情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引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根本概念,并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引出埋下伏笔.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类争论,大胆猜测,细心求证,得出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从而突破本小节的第一个难点;通过例1、例2的争论与求解引导学生归纳出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详细解答步骤(直线定界,特别点定域);最终通过练习加以稳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五)重庆市凤鸣山中学高一数学备课组数学5 第一章解三角形章节总体设计(一)课标要求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1.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
本章的两个主要数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的知识,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
”设置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2.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加强与前后各章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复习和应用已学内容,并为后续章节教学内容做好准备,能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教学效益,并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本章内容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
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
”这样,从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把“解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数学五的第一部分内容,位置相对靠后,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等与本章知识联系密切的内容,这使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有了比较多的工具,某些内容可以处理得更加简洁。
比如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常用的方法是借助于三角的方法,需要对于三角形进行讨论,方法不够简洁,教科书则用了向量的方法,发挥了向量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威力。
在证明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以后,教科书从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的比较中,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指出,“从余弦定理以及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从上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3.重视加强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而如今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
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虽然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但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对于诸如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不够。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本章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约3课时)1.2应用举例(约4课时)1.3实习作业(约1课时)(四)评价建议1.要在本章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在对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证明的探究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来启发学生得到自己对于定理的证明。
如对于正弦定理,可以启发得到有应用向量方法的证明,对于余弦定理则可以启发得到三角方法和解析的方法。
在应用两个定理解决有关的解三角形和测量问题的过程中,一个问题也常常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对于不同的方法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比较。
对于一些常见的测量问题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应用的程序,得到在实际中可以直接应用的算法。
2.适当安排一些实习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
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实习作业的指导,包括对于实际测量问题的选择,及时纠正实际操作中的错误,解决测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课题: §1.1.1正弦定理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探索研究] (图1.1-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A c=,sin bB c=,又s i n1cC c==, A则sin sin sin abcc ABC===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bcABC==C a B(图1.1-2)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bAB=, C同理可得sin sin cbC B =, b a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C=A c B(图1.1-3) 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证法二):过点A 作j AC ⊥, C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AB AC CB =+则 ()j AB j AC CB ⋅=⋅+∴j AB j AC j CB ⋅=⋅+⋅ j()()00cos 900cos 90-=+- j AB A j CB C∴sin sin =c A a C ,即sin sin =a cA C同理,过点C 作⊥ j BC ,可得 sin sin =b cB C从而sin sin abA B =sin cC=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
(由学生课后自己推导)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sin sin abAB=sin cC=[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sin sin abA B =sin cC=等价于sin sin abAB=,sin sin cbCB=,sin aA=sin cC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a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例1.在∆ABC 中,已知032.0=A ,081.8=B ,42.9=a cm ,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0180()=-+C A B000180(32.081.8)=-+066.2=; 根据正弦定理,0sin 42.9sin81.880.1()sin32.0==≈a B b cm ;根据正弦定理,00sin 42.9sin66.274.1().sin sin32.0==≈a C c cm A 评述: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例2.在∆ABC 中,已知20=a cm ,28=b cm ,040=A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边长精确到1cm )。
解:根据正弦定理, 0sin 28sin40sin 0.8999.20==≈b A B a因为00<B <0180,所以064≈B ,或0116.≈B ⑴ 当064≈B 时,00000180()180(4064)76=-+≈-+=C A B ,0sin 20sin7630().sin40==≈a C c cm⑵ 当0116≈B 时,00000180()180(40116)24=-+≈-+=C A B ,0sin 20sin2413().sin40==≈a C c cm评述: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