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中外教育史》考试试卷
一、简答(每小题15分,总计60分)
1. 简述中国古代蒙养教材的种类及编写特点
答:所谓蒙养教材,主要是指小学阶段所用的教科书。蒙养教材的种类如下:1)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字书。
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典型代表。是识字教材的三部力作,人们通常将它们合称“三、百、千”。
2)诗歌类蒙学课本。
以【《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最为著名。这类蒙学读本的最大特点是既能培养儿童的文学才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志节,尤其有利于儿童感受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
3)以进行历史知识教育为主的蒙养教材。
如《历史蒙求》等,它是一部通史性的历史蒙学读本,在当时很有影响。这些教材往往通过传授历史知识向儿童灌输封建正统思想、忠君思想,以及古代爱国主义思想。
4)名物类教学课本。
如宋代的【《名物蒙求》】,在当时比较著名。其内容包括天文、地理、鸟兽、草木、日用器皿等。如“物有知者,鸟兽之属,物无知者,为草为木。”这是介绍有关鸟兽、草木知识的。
5)以进行伦理道德为主的蒙养教材。
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一直是传统启蒙教材的核心内容。专以宣传程朱理学为主的启蒙教材,有朱熹的学生程端蒙所作的《性理字训》。专门进行道德行为规范训诫的伦理类蒙学读本,以《弟子规》为典型代表。
蒙养教材的编写特点是:
1)寓思想道德教育和其它各种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增长知识。
2)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古代蒙学读本,韵律自然,颇有情趣,易于记诵,适应了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而且很多故事颇具教育意义。
3)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百家姓》和《名物蒙求》等成为蒙学的“恒用之书”,主要在于“方便日用”。
4)重视汉字的特点。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采取韵语或对偶式,使之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方便诵读和记忆,又能提高儿童的兴趣。
5)著名学者直接编写或参与编写、修订蒙学教材,对保证教材的高质量,增
强教材的权威性意义非凡。
2. 简述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答: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共有六条:
1. 循序渐进;
2. 熟读精思;曰
3. 虚心涵泳;
4. 切己体察;
5. 著紧用力;
6. 居敬持志。
现将各条内容具体分述如下:
1. 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列朱子读书法之首。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朱熹举学习《论语》、《孟子》二书为例,具体地说明了读书必须有序,不可杂乱躐(lie 踩,践踏的意思)等。他指出:“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则义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说明读书学习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不要杂乱无章,应该先读懂这一本,再读那一本,只有如此,才能“自浅以至于深,自近以至于远。”达到“意定理明”。另外,读书学习要扎扎实实地打好读书的基础,反对急于求成。他认为,如果读书不循序渐进,匆促急迫地进行,那就不能求得融会贯通。
2. 熟读精思
朱熹认为,读书既要读得熟,又要思之精。他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说明,他对学生读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朱熹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熟读与精思的经验。在熟读方面,他要求学生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他还要求学生不可牵强暗记,应多读遍数,他认为读书“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遍数读够了,没能成诵,要读至能够成诵;若已成诵,但遍数不够,仍要读够遍数。在精思方面,他强调读书必须认真思考,逐字逐句地弄懂求通。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他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的公式:无疑——有疑——解疑。他认为,学生开始读书时不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之后疑渐渐解,最后达到完全无疑,乃至融会贯通。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即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解疑,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需要勤于思考和精于思考。
3. 虚心涵泳:
朱熹强调读书学习应悉心理会作者本意,不应先入为主,妄意猜度。为了纠正“先入为主”和穿凿附会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有虚心的态度,提出读书必须平心静气地寻求书中的道理。他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
亦须更加审绎,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元笼罩自弃之患矣。”
4. 切己体察
朱熹认为,读书不能仅在纸面上做功夫,而应心领神会,身体力行。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这里所说的“当体之于身”、“自家身上推究”,实际上就是切己体察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儒家传统的为学方法,朱熹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当时的士人有违于此。
在朱熹看来,读书穷理不能专在纸上求,还要在自己身上求,不能专在嘴上说,还要体现在行动中。切己体察的功夫,就是要把圣贤之言,变成自己的信念,见诸于自己的行动。
5. 著紧用力
朱熹反对学习时心不在焉,松松垮垮,而是要求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读书穷理,要有发愤忘食的精神,也就是应该抓紧时间,坚持不懈。朱熹强调“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强调读书学习要有刚毅果决,发愤忘食的勇猛奋进的精神。
朱熹把读书学习比喻为救火治病,比喻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非常形象、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
6. 居敬持志
在朱熹看来,【居敬持志】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方法,也是指导学生读书治学的基本要求。
读书作事,均须收敛此心,“敬以自持”。要做到“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只有“虚明专静”、“心无不在”,才能读得进去和悟出道理来。他指出,读书学习时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将一无所获。因此,读书必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3. 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教育观点
答:要素主义者所强调的"要素"就是指足以代表人类文化遗产的最宝贵的共同因素,即"文化上的共同性",也就是基础知识。
要素主义教育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海军上将里科弗、外交家科南特和历史学家贝斯特,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与进步主义相悖的教育观点。
(1)教育目的
要素主义认为,尽管宇宙的现象和社会现象是变动不息,变幻莫测的,但是人类文化的价值却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在人类文化遗产中有"各式各样的最好的东西",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学校教育的丰要任务就是把这些不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传递给年轻一代。这些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是指社会的宝贵遗产,它包括自然科学、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纪律和习惯等。教育的目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