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日期:2011-5-31 15:44:00人气:1007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

马莉萍岳昌君

北京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本文以即将离校的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流向及择业观念。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受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也存在着就业部门、职业以及工作起薪等方面的分割。在此影响下那些未能及时就业的待就业毕业生宁愿暂时失业也要积极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要想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一方面要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障碍,为毕业生的自由流动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毕业生适当降低就业预期。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流向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高等教育毕业生失业和教育收益率下降的现象,自此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学者及政府部门热切关注的问题。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Blaug等人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入手,提出在新古典主义劳动经济理论的框架下,如果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供给持续增加,其工资水平就会下降,高校毕业生失业现象之所以存在是他们不愿降低工资的结果[1]。Carnoy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入手,认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资本主义企业,通过保持一部分比例的失业大学生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压低毕业生的工资,提高在岗大学生的生产力[2]。从教育系统自身入手的研究则大体可以分为两派:赞同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者认为,毕业生就业难是因为教育质量和专业结构满足不了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3];赞同筛选理论的学者则认为,如果教育只是一种筛选装置,随着教育供给的增加,大学文凭的相对地位下降,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被筛选下来,要么失业,要么降低需求,从事不需接受高等教育就能从事的工作[4]。

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况愈下,国内学者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也从多个视角探索就业难问题的成因。一方面,长期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部门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出现了大幅度萎缩,从1999年开始的扩招又导致了高校毕业生规模的急速膨胀,来自供求不同方向的变动趋势互相撞击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迅速下滑[5]。另一方面,毕业生群体就业偏好的高度一致性进一步加剧了

供需之间的矛盾: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西部、农村落后地区则几乎无人问津。“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同时存在,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能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实现较高的教育收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大大增加了毕业生今后就业流动的成本,对于初次就业的毕业生来说,想方设法留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成为主流的就业趋势[6] [7] [8] [9] [10]。

就业状况的持续恶化不仅体现了劳动力就业市场供求矛盾的日益凸显,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高校就业市场结构本身可能已出现了本质性的变化[5]。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相关研究已从理论探讨和现象解释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仍缺乏实证研究的佐证。为此,本文将力图通过分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研究在我国现有劳动力市场条件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方向和求职意愿。本文将着力对以下假设进行验证:

第一,受我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割,表现在就业部门、职业以及工作起薪等方面。

第二,高校毕业生能否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学历、家庭背景等因素。

第三,未能及时就业的待就业毕业生并不打算降低求职期望,他们宁愿暂时失业也要积极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

为了验证对以上研究假设,本文将首先从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入手进行研究。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状

1、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主要内容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11] [12]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与新古典劳动力市场理论注重供给方和劳动者个人因素不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注重需求方和制度性因素的重要影响,认为由于市场竞争的不充分以及劳动力在不同职业和领域存在的不平等,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间的流动非常困难,甚至是完全不可能的,即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分割。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二元结构学派,即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被分割成两个非竞争性部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其中,主要劳动力市场是指大公司和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工作,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和晋升机会多;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是由小企业、小公司提供的工作岗位,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会。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者对自己的工作并不满意,但其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行为特征使其无法直接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者则由于两个市场中在工作条件以及收入等方面的差异,也不愿意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加之一旦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将很难重返主要劳动力市场,因而宁愿选择失业也不愿意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这种因分割性收益的存在而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使得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大于求,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却人才供给不足。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主要是基于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提出的,但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割,只不过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这种差别更为明显[13]。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尽管日趋成熟,但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割,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这种分割具有自己的特点。

2、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状

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功能性分割劳动力市场相比,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一种功能性与制度性分割并存的多元分割状态[14]。赖德胜提出,70年代末的体制改革使得原有的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演变为体制内、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其中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主要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又可分为农村劳动力市场(主要指各类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和城市体制外劳动力市场(主要指三资企业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雇佣农民工所形成的市场)两部分[15];蔡昉通过分析工资决定机制将劳动力市场分为典型的国有企业和新生部门(即非国有经济部门)[16];还有更为细致的四元劳动力市场的划分,即农业、农村非农产业、城市正规行业和城市非正规行业,其中城市正规部门是指国有企业、股份公司、民营大公司、外资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共部门等,城市非正规部门主要指城市的小规模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农村非农业生产部门主要是乡镇企业,包括农村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两大类[17]。郭丛斌利用2000年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城镇住户调查数据,验证了我国的二元制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并且通过计算职业社会地位指数,将各类职业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其中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三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包括生产运输工人,服务性工作人员,商业工作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以及其他不便分类的职业共五类。且这种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程度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区中也有所不同——分割程度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缩小[18]。

尽管分类标准不尽相同,但相关研究均证实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地区、部门和职业上存在着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在这种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劳动力的工作找寻和流动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影响。高校毕业生不同于劳动力市场中的一般劳动力,他们的相对优势在于受教育程度较高,但由于他们的工作找寻是由高等教育机构向劳动力市场过渡中的初次求职,因此缺乏工作经验是他们的相对劣势。此外,从学历和专业来看,不同学历、专业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有很大差异。对于高学历或紧缺专业的毕业生,部分流出地省份往往限制他们在省外就业,流入地区则为这些毕业生提供落户便利。而对于各省普遍过剩的专科生,流出地省份的态度是允许甚至是鼓励的,而流入地则往往加以限制[8]。在我国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就业流向呈现何种特点?为了回答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