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及其美学思想
萧公弼:被遗忘的中国近代美学学人
一
始 . 形成 着 美学 原 理 著 作 . 完 全 是 西方 美 学 原 理 就 但 型 的” “9 7年 开始 在 《 心 》 志连续 5期连 载 萧 ; 1 1 存 杂
萧公弼 : 遗忘 的中国近代 美学学人 被
谭 玉龙
摘要 : 萧公 弼 是 中 国近 现 代 研 究 美 学 且造 诣 颇深 的奠 基 人 之 一 。 由于 其 论 著 晚 出 , 但 以致 于 中 国近 现 代 美学 的 学 者 几乎
没有人提及他 , 即使 提 及 他 , 只 轻 描 淡 写 , 深入 发 掘 其 关 学观 点和 独 特 的论 述 风 格 。 美 学? 论 》 萧公 弼 的 关 学 力 也 未 《 概 是 作 , 介 绍 了 西方 代 表 性 的 美 学 家 和 美 学观 点 外 , 借 佛 学理 论 阐发 了他 自 己的 美 学观 点 , 忘 关 之 境 、 除 还 如 美与 丑 、 与 淫
作 者 简 介 : 玉龙 (9 6 ) 男 , 川 乐 山人 , 川 师 范 大 学 ( 川 成 都 6 0 6 ) 学 院 硕 士研 究 生 。 谭 18 - , 四 四 四 10 6 文
收 稿 日期 :0 1 2 6 2 1 —1 —1
2 0世 纪初 是 中国激 烈 的变革 时期 当时 . 国 的 中 思想 领域 发生 了中西二 学 的大 碰撞 和大 融合 . 出现 了 新思 潮 、 理 论 和新 学 科 . 学 作 为 其 中一 门新 兴 学 新 美 科 突 显 出来 . 它为 我 国 固有 之学 术 注入 了新 血液 这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美学,这门研究美的学科,既古老又年轻,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又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学的世界,探索一些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美。
美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愉悦感受和情感共鸣的事物的属性。
但美并非是绝对和单一的,它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
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评价可能大相径庭。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丰满的身材被视为美;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苗条的身形更受推崇。
这就说明美是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影响的。
美的形式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形式美包括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律等要素。
对称的建筑给人一种稳定和庄严的感觉;均衡的构图在绘画中能够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合适的比例能让物体看起来更加协调和美观;而节奏和韵律则能在艺术作品中赋予动态和活力。
再来说说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指的是进行审美活动的人,而审美客体则是被审美主体所感知和评价的对象。
审美主体的个人经历、文化素养、性格特点等都会影响其对审美客体的感受和评价。
同样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正是因为审美主体的差异。
审美体验是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审美主体在欣赏审美客体时所产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应。
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的感动,也可能是长久的回味。
比如,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的音乐时,可能会沉浸其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愉悦;当我们观赏一幅震撼的画作时,可能会被其强烈的表现力所打动,产生复杂的情感波动。
在美学中,艺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艺术是人类表达美的重要方式,它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众多领域。
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传达思想情感、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
审美判断也是美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审美判断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美丑、好坏等价值的判断。
审美判断不是纯粹主观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审美标准和文化共识。
然而,审美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美学概论 课件
绪论1.美学意识2.美学思想3.美学学科(理论)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1.哲学,科学,宗教,美学2.马克思主义美学一美学研究的对象1.美学的基本问题:美的本质、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美学中的具体表现。
2.美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客观现实的美和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反映,揭示审美活动的普遍规律。
3.审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美的主观反映。
4.美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来研究其本质和一般规律。
5.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的审美意识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对于客观世界的美的反映,同时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艺术作为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同样是对客观世界的审美反映。
6.社会实践在客观方面产生了客观世界的美,在主观方面产生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意识,艺术则是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表现。
7.美学的研究对象:(1)从客观方面研究审美对象,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研究美丑的矛盾发展,美的各种存在形态以及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
(2)从主观方面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反映的审美意识,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3)研究作为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表现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种类,以及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性和作为这种创造成品的反映、评价的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问题。
二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一章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凡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
审美对象是指各种美的对象,也就是广义的美,它包括现实美、艺术美;包括崇高、优美、悲剧、喜剧(滑稽)等等形态。
审美对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第一节美的本质1.什么是美的东西与美是什么性质2.唯心主义总是把美归结为精神的产物(或者是主观的愉快,或者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等),而唯物主义者却肯定美的客观性,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著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国美学史
国美学史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思想家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
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
中国美学研究“美学是伴随世界史的全球化进程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美学研究有一个引进、传播、发展及创新的过程。
1、美学在中国的引进清末民初,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留学知识分子,将西方美学的思想方法、学科体系引入中国。
以王国维先生修订的教学大纲将《美学》列入教学计划,标志着美学在中国的确立。
后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进一步将西方美学理论介绍到中国。
特别是,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使美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2、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美学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时,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学原理著作,从1917年到1930年,中国共出版了标准的美学原理著作6部(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浅说》、陈望道编著的《美学概论》、范寿康的《美学概论》、徐庆誉的《美德哲学》),另有美育原理著作3种(李石岑的《美育之原理》、蔡元培等的《美育实施的方法》、大玄、余尚同的《教育之美学的基础》)。
如果说,朱光潜和蔡仪的美学代表了中国美学在学科上对西方美学和苏联美学的移植,那么,王国维的方向,即用美学的观念来重讲中国材料,特别是重讲中国艺术,表现在宗白华和邓以蛰的著述中,特别是宗白华在西方斯宾格勒思想和国内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从一种世界文化比较的背景中去探讨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3、美学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界展开了一次关于美的本质的学术大讨论。
在以美的本质为基础的美学类型里,讨论美的本质,成了共和国前期重建中国美学体系的基础工程。
该讨论得出了四种观点:1、客观派: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2、主观派:美是主观的,以高尔泰和吕萤为代表;3、主客观统一派: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4、社会派: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美学原理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局限_评王朝闻主编的_美学概论_章辉
美学对接;第二阶段,在这一对接中发现各本土美学资源的特色;第三阶段,在多元文化的诸本土美学资源的比较中,达到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全球性美学。
从这一角度看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的演化,我们会发现,中国美学在对本土资源的发掘以及将其在理论层面上与作为学科的西方美学理论的对接上,做得是不够的。
中国现代性以来,从萧公弼、吕澂、朱光潜等人开始,就形成着美学原理著作,但完全是西方美学原理型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原理,也还是西方型的。
虽然,在中国美学重建的过程中,运用中国经验一直是中国学人的一种努力。
朱光潜在整体运用西方美学的时候,也尽量使用中国的例子,只是这种努力成为了用以中证西(用中国的例子来证明西方的理论)的方式让中国化入世界。
宗白华一直在世界文化比较中突出中国特色,只是这一突出中国的工作还只限于呈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上,未能打通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因而未能形成一种美学原理体系。
改革开放后,李泽厚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和中国古代美学的梳理,一直力图把中国资源引进美学原理的建构之中,只是他那种由马克思加康德的构架太强,阻碍了中国资源在理论层面的进入,因此他的《美学四讲》基本上还是西方式的体系,甚至没有达到他自己要求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标准。
叶朗提出了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的贯通,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的融合,然而,从其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来看,中国思想并未在其美学原理中从理论上立起来。
在全球化时代里,当中国重新思考中国整体性和世界整体的时候,把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结合起来,把结合着古代与现代的中国与具有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汇通起来,成为中国学术和中国美学的一种新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呼唤着一种全球化中的本土美学,这种本土美学不仅与古代中国相联,与100多年的中国现代性相联,更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整体相联。
在这三种关联中,不是要用哪一方和哪两方去证明另一方,而是在三方的合力中对三方的超越,在这种超越中达到一个新体系的产生。
萧公弼的《美学·概论》: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奠基之作
2 0 1 7年 第 2期
萧公弼 的 《 美学 ・ 概论 》 : 中 国现代美学学科 的奠基之 作
祁 志 祥
[ 摘 要 ]1 9 1 7 年萧公弼连载发表的 《 美学 ・ 概论》 ,准确介绍 了 “ 关学”的学科定义,细致厘定
了 “ 关” 的概 念的丰富涵义 ,在关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差异性 与公共性 、普遍性与创造性之 间的辩证 关 系,审 美的公正心 态,爱 美与人 的天性 ,好 美恶丑的 艺术作 用与社会作 用 ,艺术 关的创 造方 法等 问 题上提 出了发人深省 的意见 ,堪称 中国现 代 美学学科的奠基之作 ,在 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拥 有不可 忽视
阶段 性 成 果 。
1 7 6
并曾与彭举等人一起创办 《 世界观》 杂志。 《 寸心》 杂志 由何海鸣于 1 9 1 7年 1 月在北京创办,
以文艺为主,兼及政论 、时事等,同年 7月停 刊。萧公弼的 《 美学 ・ 概论 》 即在该刊第 一 、第 二 、第三 、第四、第六期连载 ,但因杂志停 刊而未 刊完。发表 《 美学 ・ 概 论》 时 ,萧公弼 尚为
艳 情小 说 蛊惑 当 时 。余 惧 我青 年男 女之 忽于 男女 忽 于审美 ,而有 以铺其 毒也 。于是本 奥 国野鲁 撒 劣 牟 氏之说 述 美学 概论 ,以就 正道 焉 。 ” 可见 ,借 鉴 西方美 学在 我 国建 立 美学 学 科 ,对 我 国美 学 思想 界 进行 科学 启 蒙是 当务 之 急 ,他 撰 写 《 美 学 》 正是 为 了挽 救 和改 变 当 时 中 国美 学 界 的 凋 敝
1 7 5 0年鲍姆嘉敦创立 “ 美学”学科以后至 2 0世纪初 ,西方美学作为一门研究感觉或情感规律的
科 学 ,已有 2 0 0多年 的历 史 ,而 中 国美 学 则 一 直 处 于有 美 无学 的原 生 状 态 ,距 离科 学 的要 求 甚 远 ,亟需借 鉴 西方 的美 学学科 进行 科 学 的启蒙 。在这 方面 ,蔡元 培 曾希 望有 所作 为 ,终 因社 会活
新中国“中国美学史”著述的盘点与评估
新中国“中国美学史”著述的盘点与评估作者:祁志祥来源:《人文杂志》2019年第11期内容提要“中国美学史学科体系研究”笔谈对李泽厚、叶朗、敏泽、陈望衡、王文生、于民、张法、王振复、许明、陈炎、朱志荣等学者独著或主编的中国美学史著作做了客观的盘点和评估,并刊发袁济喜教授对祁志祥《中国美学全史》一书的评骘和夏锦乾编审对当下学界所倡导的风气之建议,对读者了解新中国中国美学史著述的历程和状况,综合评判各种著述的特点与得失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中国美学史人物与成果盘点与评估[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11—0033—19中国古代美学有美无学。
有美有学的现代美学学科是“五四”前后从西方引进的,其标志是萧公弼1917年在《寸心》杂志上连载的《美学·概论》、吕潋于1923年出版的《美学概论》、范寿康与陈望道于1927年先后出版的《美学概论》。
美学在这个时期被视为“美之学”。
“美”被深通西方美学的朱光潜解释为主客合一的“意象”。
宗白华将“意象”改造为“意境”学说,并以此分析中国古代美学,在新中国成立前便写出了《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1940)、《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1943)等有影响的论文,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美学史方面的拓荒者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掀起了一场美的本质在物还是在心的美学大讨论。
1962年,当讨论尘埃落定,大学文科教材的编写工作开始启动。
当时列入编写计划的高校美学教材有3部:一部是《美学概论》,由王朝闻主编;一部是《中国美学史》,由宗白华主编;另一部是《西方美学史》,由朱光潜独撰。
《西方美学史》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出版,《美学概论》也在1981年正式出版,但《中国美学史》没能完成,只交出了《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卷,分别由于民和叶朗负责编选(后来由中华书局于1980年出版)。
1979年,宗白华先生发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表达了他沉潜中国美学史多年的基本思考。
意象,主体间性与中华审美现象学
意象,主体间性与中华审美现象学作者:简圣宇郭冠男来源:《美与时代·下》2019年第10期摘要:《中华美学概论》从现代美学视角,特别是积极借鉴现象学的资源来反观和阐释中华传统美学思想,努力推动其现代转型。
该书力求在中华美学思想与现代美学的对话过程中,实现中国传统审美资源在现代美学理念下与现象学理论的深度融合,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通约性的“中华审美现象学”。
关键词:中华美学;审美意象;审美现象学;存在论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对中华传统美学进行现代阐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是中国美学界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杨春时教授的《中华美学概论》正是此时最具代表性的论著,具有深厚的时代底蕴和独到的思想见解。
随着我国整体实力的快速提升,正在悄然崛起的中國需要在世界学术领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目前中国学界在推动中国传统理论的现代转型和参与国际对话方面非常重视。
传承优良的中华美学精神,融合现代性视角建构现代美学理论,使当代中华美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的历史责任。
一、中华美学框架下的意象理论内涵苏东坡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指出文艺作品的语言精练而含义深刻是最充实的话,言语精炼而回味无穷。
首先,《中华美学概论》是对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的重新整合,中华传统美学思想蕴含在道家思想之中。
学界对中华传统美学研究更多集中于纵向性历史研究,对横向空间性研究相对薄弱。
以萧公弼的论文《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寸心杂志1917年版),吕澂的著作《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范寿康的著作《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陈望道的著作《美学概论》(民智书局1927年版),宗白华的论文《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1979年文艺论丛),北京大学哲学系编选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1981年中华书局)等,为中华美学理论的建构撰写拉开帷幕。
作为美学类书籍,《中华美学概论》具有深刻的理论认识,以现代美学理论为出发点,对中华传统美学进行概括,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中国“美学”学科的最初确立
中国“美学”学科的最初确立作者:祁志祥来源:《社会科学》2018年第01期摘要:“美学”学科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最早确立,集中体现在1920年代问世的吕澂、范寿康、陈望道的三部《美学概论》中。
三部专著都坚持“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的学科定义,认为美学应当研究“美是什么”和“美的事物怎样才美”。
吕著、范著提出“美”是一种关乎主体生命、人格、情感的积极价值,陈著认为美是具象的、直观的、可以给人带来超实用功利快感的对象。
在此基础上三书对“美的规范”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作出了初步探索。
回顾这段历史,对当下盛行的反本质的美学研究具有温故知新的反思、启示意义。
关键词:吕澂;范寿康;陈望道;美学概论;历史价值;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1-0168-14作者简介:祁志祥,上海政法学院应用社会科学院教授,教育部文科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201701)在晚清现代美学思想萌芽的基础上,“五四”前后诞生了萧公弼的长篇论文《美学·概论》和吕澂、范寿康、陈望道编写的三部教科书《美学概论》,标志着“美学”学科在中国现代学界的最初确立。
萧公弼的《美学·概论》是为计划中的《美学》专著写的概述性论文,1917年在《寸心》杂志上连载,不仅先声夺人,而且极富理论价值,笔者已著专文评析①,但该文尚不是《美学概论》专著,影响也有限。
而吕澂在1923年,范寿康、陈望道在1927年出版的《美学概论》都属于比较系统、更为详实的专著,它们作为美学教科书在1920年代的集中出现,宣告了“美学”学科在中国的正式诞生,奠定了后世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史发展的基础。
然而遗憾的是,不知由于什么原因,现有中国现代美学史或20世纪中国美学史论著几乎看不到对美学学科在中国诞生之初的这三部《美学概论》著作基本构架和主要观点的完整评述。
因而,以这三部论著为个案来详细梳理、剖析中国美学学科最初确立之际的状况,确有弥补学术史缺失的重要价值。
美学概论 导论及第一章 美论
(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 高的本质。
柏拉图、宗教神学、康德、黑格尔等等。
美要么是理式、理念,要么就是上帝, 到了近代就变成了抽象的“人”、人性。
生命美学等等
(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者美是 生活。
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
二、美的本质
1、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马克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
“本体之光”自在充溢,离“本体之光”越近者, 分有其光越多,故而也越美善,离“本体之光”越 远者分有其光则越少,也越缺乏美、善。
否定感性,那喀希斯(Narcissis,水仙花,自恋者) 的故事。最高境界的美是感官所不能感觉到的,必 须靠特殊训练过的心灵才能看到。
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神学解体,人学兴起。 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用知识照亮被蒙
蔽的理性。知识就是力量;我思故我在。 体系性美学思想开始形成。 狄德罗:美是关系。
英国经验派美学:感觉是可靠的,是全 部知识的源泉。科学和知识是用理性的 研究方法去整理感官所提供的材料。归 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经验主 义的主要方法和形式。经验派美学注重 感觉经验的心理分析,从经验事实出发, 运用归纳、比较和观察等方法来研究美 感经验的形成。美就是美感。
中国现代美学的新创获——评谭玉龙《萧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学思想研究》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9中国现代美学的新创获——评谭玉龙《萧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学思想研究》○唐莎莎(重庆邮电大学 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400065)【摘 要】 萧公弼著述及其美学思想在现代美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文史价值,谭玉龙的新著《萧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学思想研究》不仅解开了萧公弼生平的神秘面纱,还对其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创造性地总结了萧公弼的美学思想,为我国美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萧公弼;……著述整理;……美学思想;……现实意义【作者简介】 唐莎莎,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中国美学史理应包含中国古代美学史和中国现代美学史两大部分,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萧公弼、吕澂等人在中国古代美学基础上,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由于“文献不足”,萧公弼的美学著述以及对他美学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弱,未能给予他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发掘他美学思想的当下价值。
近来,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谭玉龙副教授的《萧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学思想研究》正是力求解决此问题的新著。
一、严谨细致的探索发掘该著的研究对象是萧公弼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萧公弼留下了10余万字的著述,涉及美学、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他与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一道,为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中国现代美学的确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可是,学界对萧公弼美学思想文献发掘、整理与研究还十分薄弱。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开展萧公弼美学著述的发掘、整理、研究,就有发现与填补学术空白点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我们从萧氏身上进一步研究“美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等问题,还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巴蜀美学史提供了新材料。
此书上编“萧公弼美学思想研究”,涵盖了萧公弼的里籍、生平、著述的考证以及对萧公弼美学思想的探讨,是作者通过广泛搜集材料、考证,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整理出来的,有理有据。
例如,在考证萧公弼里籍之时,作者对《世界观》杂志加以研究,猜测萧公弼很有可能是一位川籍学者,又从其萧氏文章如《鬼学哲理》《森林经营法》《我之学校预科实习谈》皆称四川为“吾川”可知,萧公弼的确为四川人。
美学概论知识点txt
美学概论知识点txt 美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审美活动及美的本质的学科。
它探讨了艺术、美感、审美经验以及美学理论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以“美学概论知识点txt”为标题,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介绍美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美学的定义及研究领域美学是对美和审美活动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关注美的本质、美的起源、美的价值以及美的体验等问题。
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审美感受、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等方面。
2. 审美经验和美的体验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过程。
美的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包括对艺术品和自然景观等外部事物的感知与情感共鸣。
美的体验可以带来愉悦、赏心悦目的感觉,同时也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3. 艺术与美艺术是美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领域。
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传递出美的意境和情感。
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都可以通过表现方式和符号语言来传递美的信息和情感。
4. 美的标准和美学判断美学研究还探讨了美的标准和美学判断的问题。
美的标准是指衡量美的尺度和准则,它可以有个人的主观标准,也可以有社会和文化的共同标准。
美学判断是指对美的评价和鉴赏,它根据美的标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辨别。
5. 美学理论与美的哲学思考美学理论是对美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的学说。
美学理论包括美的本质论、美学形式论、美的哲学思考等。
美的哲学思考涉及到对美的本质、美的意义、美的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和辩证。
6. 美学与社会文化美学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美学观念和审美经验产生影响。
美学研究也反过来可以深化对社会文化的理解,通过分析不同文化中的美学现象和审美观念,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差异和变化。
7. 美学的实践和教育意义美学的实践是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和欣赏艺术作品来提升审美能力和体验美的活动。
美学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使其能够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和人文素养。
《美学概论》读后感想700字
《美学概论》读后感想700字
《美学概论》读后感想700字
美学不仅限于学习与吸收,还应运用与再创造。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拿来为人服务的。
关于美学的再创造,我认为小说的作者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小说作者在对现实生活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后,再结合自己故事情节的结构,对生活中的美学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再升华。
而对于小说的广大读者来说,在接受了小说中的美学价值观以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吸收与再创造,也是一个学习美学很好的途径。
华夏美学提倡创作应该从自然真切的审美感受出发,反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之作,小说的结构体系比较完整、系统,更要求作者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和逻辑思维,否则就只能陷入“为写小说而写小说”困境。
这个“自然真切”应如何理解?我认为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形式不一,类型万种,但最终其本质只能归结为“自然真切”四个字。
生活是美学成长的土壤,在小说中所展现的生活细节,处处体现了美学的'自然真切。
就简单的拿小说中人物的价值观、整个故事的价值观来说,都是美学的细节体现,当一个人读完一本小说,他对其中人物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审美追求必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他自己的审美概念,古谚总说读书使人明智,其实也正体现了这一点,,一个在刚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他在不断地阅读、学习中慢慢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审美概念,而在这当中,小说功不可没。
“美”这个概念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我是一个喜欢看小说的人,我认为小说中的美学是社会生活中美学精神的浓缩,我们通过对小说美学的吸收,进而创造出全新的、带有个人印记的美学思想或者美学观念,从而一步步的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的富有“美感”。
美学概论读书笔记
美学概论读书笔记美学导论—美的宇宙学根据读书笔记1谈美美学三书美学散步谈美书简2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美的历程3美学概论美学导论4判断力批判美学抒情文章的读书笔记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读书笔记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文,体裁为散文.主要写作者在院子中乘凉并且欣赏荷塘及事物的景色.详细写了荷花与荷叶,其次描写了小径,水面,月光,山林等.又描写了动物来以动衬静.在文章后段记叙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许多美好的回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想逃避现实,把自己寄身与美好的景色中去.这篇文章通过字里行间写出了作者无尽的寂寞与苦闷.对这个黑暗的世界(表现在\"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一句,说明了现在生活与以前截然相反),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彷徨之中.通过月光与荷花荷叶的关系的细腻描写,朦胧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采莲的那一自然段有所描写)以及对和平,自由的追求.作者生平:朱自清(1898 年 11 月 22 日—1948 年 8 月 12 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写作的背景: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在 1927 年 7 月写下《荷塘月色》.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美学史读后感[美学史读后感]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美学史教材,美学史读后感。
自从它在1963年初次问世以来,不仅受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也获得了海外读书界的好评。
朱先生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
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
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
美学概论学习心得
美学概论学习心得这个暑假中,我学习了美学概论一书。
我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的目的是想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掌握审美技巧,并让他来影响自己的教学,同时为更好的塑造学生品质服务。
学习中我知道了,前人的对美的一些认识,印象最深的是一种观点将美界定为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事物内部结构的搭配组合,呈现出来的和谐。
有的观点认为,人对美的认识即感官经验是认识美的最高裁判,就是说美来源于人对事物的认识。
从第一种观点中我知道了,各种事物本身都有美的成分蕴含其中,有句话说存在的也即合理的,既然某种事物或者某种现象能够在现实中间出现,那它必有其产生的原因,有其自身的价值所在。
就像一只蚊子,我们把它列入四害之一,但是自身也有很多可供人们研究的地方,它也孕育有“他山只石”,只要运用得当“可以攻玉”。
从第二种观点让我们明白这样的启示: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认识。
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对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学生,应该认识到学生这个客体是一个美的集合体,首先摆正学生的地位,从美的基点去看待学生,从美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用美的知识去分析学生。
作为教师教育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也有义务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美的创造力,使学生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的按照美的规律来面对生活,和屑共处。
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亲人和朋友,当你处于逆境和灾难时,帮助你一臂之力,渡过难关的人,都是你的亲人和朋友。
吃水不忘挖井人,度过苦难,不能忘记援助过你的人。
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懂得感恩。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顺境里给你帮助的人,不能全部称作朋友,但是能够在你逆境时依然愿意援助你,走出困境的人,一定是你要用一生去感谢和珍惜的人。
唐代李商隐的《晚晴》里有这样一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
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及其美学思想
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及其美学思想现代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现代美学是在西方美学影响下被动地创立的。
这一认知无疑有其道理,因为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并非中国本有的,而是经由日本从西方引入的。
关于西方美学具体的引入过程乃至美学这一名称的由来已经一些学者考定,不需本文重述。
但对于中国现代美学被动生成的牢固观念似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得以引入本土并产生影响都离不开适合的本土文化环境,也必然受到本土接受者个体化的接受心态和期待视野的制约。
不可否认,在中国现代美学的初创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接受心态是被动型的,表现为急切的吸纳引入而缺乏本土化的阐释,更谈不上融汇创新以建构不同于传统美学的真正中国化的新美学。
此种印记,我们在现代美学的一批奠基学者如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吕澂等身上都可见出。
尽管他们都是传统文化学养深厚的学者,也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借用某些传统美学概念和命题阐释西方美学问题,但其总体倾向仍是以西释中式的。
即使像《人间词话》这样采用传统美学表述体例的着作也并未实现中西美学的根本性融合。
当然这样的要求对于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型学者而言是过于苛刻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就是从中国现代美学的创立之初就有传统美学的自觉介入,而且这种介入随着中国现代美学建构历程的展开而得到了不断强化。
由王国维到宗白华而逐步完善的具有本土品格和现代特性的意境理论的形成就是典型代表。
可以说,一批现代美学家在不断探索中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传统美学资源在现代美学体系建构中的重要性并努力将之与以西方美学为主的外来美学资源融合,从而对撞生成具有新的生命力的美学思想。
萧公弼就是这一建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美学家。
一、萧公弼及其创作概况关于萧公弼的生平资料很少,仅从有限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他曾为《寸心》杂志编辑部成员并曾与彭举等人一起创办《世界观》杂志。
《寸心》杂志由何海鸣于1917 年1月创办于北京,以文艺为主,兼及政论、时事等,同年7 月停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及其美学思想现代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现代美学是在西方美学影响下被动地创立的。
这一认知无疑有其道理,因为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并非中国本有的,而是经由日本从西方引入的。
关于西方美学具体的引入过程乃至美学这一名称的由来已经一些学者考定,不需本文重述。
但对于中国现代美学被动生成的牢固观念似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得以引入本土并产生影响都离不开适合的本土文化环境,也必然受到本土接受者个体化的接受心态和期待视野的制约。
不可否认,在中国现代美学的初创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接受心态是被动型的,表现为急切的吸纳引入而缺乏本土化的阐释,更谈不上融汇创新以建构不同于传统美学的真正中国化的新美学。
此种印记,我们在现代美学的一批奠基学者如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吕澂等身上都可见出。
尽管他们都是传统文化学养深厚的学者,也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借用某些传统美学概念和命题阐释西方美学问题,但其总体倾向仍是以西释中式的。
即使像《人间词话》这样采用传统美学表述体例的着作也并未实现中西美学的根本性融合。
当然这样的要求对于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型学者而言是过于苛刻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就是从中国现代美学的创立之初就有传统美学的自觉介入,而且这种介入随着中国现代美学建构历程的展开而得到了不断强化。
由王国维到宗白华而逐步完善的具有本土品格和现代特性的意境理论的形成就是典型代表。
可以说,一批现代美学家在不断探索中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传统美学资源在现代美学体系建构中的重要性并努力将之与以西方美学为主的外来美学资源融合,从而对撞生成具有新的生命力的美学思想。
萧公弼就是这一建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美学家。
一、萧公弼及其创作概况关于萧公弼的生平资料很少,仅从有限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他曾为《寸心》杂志编辑部成员并曾与彭举等人一起创办《世界观》杂志。
《寸心》杂志由何海鸣于1917 年1月创办于北京,以文艺为主,兼及政论、时事等,同年7 月停刊。
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即在该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期连载,但因杂志停刊而未刊完,亦不知是否有完整未刊稿。
发表《美学&·概论》时萧公弼尚为四川工业专修学校学生,但此前已在《学生杂志》发表过不少文章。
主要有:《易为中国之灵魂学》(1915 年第2 期)、《释我》(1915年第3 期)、《细胞奇妙观》(1915 年第3 期)、《修养谭》(1915 年第4 期)、《科学国学并重论》(1915 年第 4 期)、《研究哲学之要点》(1915 年第 4 期)、《读康德人心能力论书后》(1915 年第6 期)、《古之卫生术》(1915 年第11 期)、《责任心与生活力》(1916 年第2 期)、《改良社会为学生应尽之天职》(1916 年第 4 期)。
这些文章所涉问题杂多,且多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我们从中可以比较清晰地见出作者的旨趣所在,正如他在《研究哲学之要点》中所说"弼虽置身工业,酷嗜哲学";,其对康德哲学尤有会心。
考之前述诸文章,《易为中国之灵魂学》、《研究哲学之要点》和《古之卫生术》颇能体现萧公弼的哲学观,可与《美学&·概论》相参照。
《易为中国之灵魂学》批评了中国无灵魂学的观点,通过与西方灵魂学说对比深入阐述了《易经》的灵魂观,肯定了中国传统精神哲学。
萧公弼指出《易经》、老子、庄子、列子乃至宋儒都有丰富的灵魂学说,与西学颇有相同之处。
如谓易之太极似西人之一元论,阴阳似西人之二元论,此等说法虽牵强,但其初衷则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之价值。
这种思想倾向在其着述中是一直贯穿着的。
尤其可贵的是他特别指出了传统灵魂之学的流弊,并未拘于传统而不能振拔:"第以兹学奥妙玄微,非聪明睿知,其孰能与于此?而诞者治之,则将流牛鬼蛇神,阻害进化。
此我孔子所以不语怪力乱神,而有未知生焉知死,未事人焉事鬼之说也。
";在萧公弼看来,应该兼取中西方思想之优长而去其弊病。
正如他在《科学国学并重论》中所言"斯二者,皆于人生社会有密切关系,所谓不相悖害者也";,因为"盖科学者,扩张智能之学也,国学者,发展精神之学也。
";《研究哲学之要点》从六方面分述了治哲学者应具备的修养,即爱真理、濬智慧、破法相、赅实用、定标准、尚仁爱,其中破法相对于理解《美学&·概论》以佛学释美学可起互文之效。
人生世间受诸多外来束缚,"欲发现真理,体认真如,难矣。
故欲灭除烦恼,求真解脱,获智慧果,则当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不取法,不取非法,非有为法,亦非无为法。
不住色生心,亦不住生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里引用《金刚经》的"四相";说实际是追求时空上的无我之境,强调内心修持与审美主体的人格涵养相通。
而对于审美主体修养的论述,萧公弼在《古之卫生术》中有更详细的论述。
在该文中,他将中国传统修养理论概括为寂心、定性、敛气、保精、凝神五点。
其中寂心、定性与美学关系尤大,颇可见出作者对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认同,进而可理解他为何在《美学&·概论》中多从传统美学解读西方美学理论。
所谓"寂心";,萧公弼认为"心曰灵台,所以统摄万事,宰制万物者也。
故心若清明在躬,则志气如神,乘虚照以御物,烛幽微而通化,玅存有形之表,周流无穷之内。
任运而赴,见机而动,变化莫测,不可言喻。
";他还征引《易经》、老子、程颐的话而加以印证,其主旨在求人心摆脱外物而获得虚静。
所谓"定性";,意在内在心理调适,达至老子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心境。
这些方面本可挖掘出深厚的美学内涵,但作者主要意向在调养身心,养成康健之体魄,故于美学维度未充分展开,但可窥见其美学思想的传统渊源之端倪。
二、《美学&·概论》及其美学思想萧公弼在文章开头即交代了其初衷是基于当时中国美学的凋敝状况:"余观我国近日社会美术之缺乏,制造之简陋,已不寒而栗。
乃其最者,无行文人,恒喜舞文弄墨,以艳情小说蛊惑当时。
余惧我青年男女之忽于男女忽于审美,而有以餔其毒也。
于是本奥国野鲁撒劣牟氏之说述美学概论,以就正道焉。
";这种明确的现实指向在行文中亦多有所现,可见作者并非将美学研究局限于学院内,而这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共通品格,我们于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人的着述中皆可见出。
至于被作者当作直接参考文本的美学着作到底为何人所着则需做一点考证。
叶朗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疑为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埃伦费尔斯&·撒瑞斯坦&·伦冯";,此说误,应为奥匈帝国维也纳大学教授耶鲁撒冷。
因耶鲁撒冷着有《美学纲要》一书,该书分为三章:第一章论"美学底概念和问题";,第二章论"美学的发达及其派别";,第三章论"发生的生物学底美学";。
该书与萧公弼之《美学&·概论》内容正相对应。
且萧书观点与耶书也基本一致,只是萧书根据自己的理解并结合中国传统美学做了阐发。
另外,萧译作者姓名"野鲁撒劣牟";与"耶鲁撒冷";音亦相近。
萧公弼《美学&·概论》时,耶书尚未被译为中文,至1922 年才由泰东图书局出版了王又陵的中译本。
耶鲁撒冷另着有《西洋哲学概论》,其第五章"美学之方法及目的";将《美学纲要》主要内容收录其中。
该书于1926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陈正谟的中译本。
尽管《美学&·概论》是参照耶鲁撒冷的《美学纲要》的,萧公弼却并未仅局限于观点译介层面,而是立足当时国内文化语境并主要结合佛教思想对之加以新颖阐释。
这种自觉的创新意识和本土化思维在中国现代美学建构的早期是弥足珍贵的,因而《美学&·概论》就并非如有些学者所说的仅是介绍西方美学的着作,而是体现着传统美学品格和体系建构取向的重要着作,尽管其建构是未完成的。
对于《美学&·概论》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价值,刘悦笛的评价是相对客观中肯的,他认为萧公弼"站在国际美学前沿对美学进行了深入阐释,并借助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别是佛教思想)提出了独立的美学主张";,其中有些观点"是在中西‘视界融合’中生发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主张。
";《美学&·概论》以一番中国式的美学表述开篇,为便分析引录如下:原夫人者,肖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
故生而有饮食之需要,居住之择好,求偶之性能,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第此犹不足以厌人之欲望也。
于是目欲穷靡曼之色,耳欲娱声色之好,口欲极豢刍之美,行欲有舆马之奉。
此亦人情之常,无足异者,然而好美恶丑之情思,即起于是。
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而审美之观念具矣。
虽然,美之时义大矣哉。
日月星辰丽乎天,此天之美者也;山川草木丽乎土,此地之美者也;菁英灵秀钟乎人,此人之美者也。
他若艺术良窳,可卜国家文野,制作精羼,可瞰民品优劣,物以美观而保族,花以香艳而存种,则美之关系与自然界及生物界,岂浅鲜哉?此段糅合《汉书&·刑法志》、《礼记&·乐记》、《周易&·离卦》等文本论述了美的起源和类型等问题,将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和审美观融于一炉,体现出鲜明的本土特色。
特别是将《礼记&·乐记》的"物感";说作为审美观念产生的直接动因更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钟爱和准确把握。
接下来,萧公弼以佛教思想为参照分析了人之精神境界的三个层次:忘美、知美、欲。
他认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应是忘美,就是"人我两忘,法执双融";,因为"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这正如《大乘起信论》所说"一切诸法,以心为主,从妄念起。
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只有真正摆脱妄念束缚,持守真如,才能无所分别,无所执着,达至无人无我之境,即"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
这样也就无所谓美与不美,似乎是取消美之存在价值,但从另一角度看则是对美的另一形式的肯定。
这种境界与《庄子》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及《周易&·乾&·爻辞》所谓"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所展现的美学观虽然不尽相同,但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