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三农”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国内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应用思考

国内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应用思考

国内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应用思考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中国政府一直在财政上大力支持三农政策,通过一系列财政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

本文旨在探讨国内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应用思考,从政府财政支持的政策措施、财政支持的效果和财政支持的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政府财政支持的政策措施政府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财政拨款、财税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等方面。

在财政拨款方面,政府每年都会拨付大量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资金补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在财税政策扶持方面,政府通过减税和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农村经济,带动农村产业发展。

在金融支持方面,政府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倾斜,增加对农村的金融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

二、财政支持的效果政府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一是农业增效明显。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

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三是农村金融服务全面改善。

政府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加,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渠道更加便捷,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金融支持。

三、财政支持的未来发展政府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各级部门以及农村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只有政府和农村携手合作,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三农经济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三农经济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三农经济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经济,尤以三农经济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当前,随着城乡一体化、农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三农经济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然而,三农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三农经济现状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三农经济的形势也在逐步改善。

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政府对农村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农业现代化与三农经济农业现代化是三农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升级,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部门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同时,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三、农民工作与三农经济农民是农村的主体,他们的工作状况直接影响着三农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转移,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收入也在逐年提高。

同时,政府还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四、农村土地流转与三农经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分离政策的实施,农村土地流转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土地流转可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农村金融服务与三农经济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农村金融服务对于三农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机构的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健全,为农村农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为农村经济的融资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农村人居环境与三农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三农投入产出效益分析

三农投入产出效益分析

三农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载体。

三农工作一直是国家政策的重点之一,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三农投入产出效益。

一、农业生产投入农业生产的投入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和农业生产资料等。

地大物博的中国,拥有数亿亩农田,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

虽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农地面积的减少,保护好土地资源已成为农业生产投入的重要任务。

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投入之一就是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大多为农民,他们在田间劳作,耕种、种植、收割,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

然而,随着农村人口外流的加剧,农业劳动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一大问题。

资金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投入之一。

农业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机械设备等等。

而且,现代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更为迫切,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和设施建设。

二、农业生产产出农业生产的主要产出是粮食、棉花、油料和畜产品等。

农业生产产出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水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农业生产实现了长足的发展,粮食产量年年提高,农产品丰收。

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对全球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同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

农产品出口为国家带来大量外汇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

三、三农投入产出效益分析三农投入产出效益是指在一定的投入条件下,获得的产出效果。

它反映了农业生产中资源利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农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

在农业生产投入方面,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作用,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保障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

三农经济建设现状分析

三农经济建设现状分析

三农经济建设现状分析农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农经济建设则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我国三农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通过分析三农经济建设的现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前景。

一、农业生产形势农业生产是三农经济建设的基础,我国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农产品供给稳定,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然而,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解决。

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初步成效。

但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农民产业发展水平有限,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农民生活水平随着三农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但是,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社会保障覆盖面有限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和保障水平。

四、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制度改革是三农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

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等制度逐步完善,为农民增加了土地经营权益。

但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规范不足、产权保护不力等,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

五、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市场营销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我国农产品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得到认可。

但是,农产品包装、品牌建设和营销渠道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六、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是支撑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完善,农业贷款规模逐步扩大,金融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但是,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风险防范不力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

七、农村建设环境农村建设环境是支撑三农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三农经济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三农经济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三农经济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的基本人口。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国家经济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当前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三农经济的现状备受瞩目。

不少人对于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发展问题产生了疑虑,下面将对三农经济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探讨。

一、三农经济发展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农村的面貌也在不断改变。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升级,农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乡村环境得到了改善。

同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尽管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机械化程度不足,劳力投入大,收入水平有待提高。

这也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一大原因。

三、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近年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屡有发生,影响了农产品出口质量和国内市场信任度。

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须要加强监管和标准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四、农民收入增长不均衡尽管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不够快,增长不均衡。

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民工收入仍然偏低。

农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需要加强政策支持,促进农民增收。

五、土地流转问题亟待解决土地流转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虽然土地流转有所加快,但依然存在规模小、交易成本高、流转肯能性低等问题。

土地规模化、产权化、经营化的进程亟需加快,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六、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一些传统产业过剩,一些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需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转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

七、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农业废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政府对“三农”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政府对“三农”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 简 介 : 周柯 , , 州 大 学 商 学院 教 授 , 院长 。 女 郑 副
52
政府 对 “ 农 ” 资 的经 济学 分 析 三 投
品价 格 支持 、 用 生产 资料 优惠 供给 等措 施 , 障农 农 保
业 的持续 发 展 和 农 民收 入 水 平 的 稳 定 提 高 ; 5 农 () 业税 收减 免 , 过 减 免农 业 税 收 , 轻 农 民 负担 , 通 减 从
于 当前 中国的消 费市 场 而 言 , 民相 对 于市 民 消费 农
严 重不 足 。然 而 , 受金 融危 机的影 响 , 资性收入 占 工 总 收入 4 % 的农 民工失业 严 重 , 致 农 民可 支配 收 0 导
解 决温饱 和市 民已经进入小 康形 成强烈 的反差 。农 村、 农业 和农 民问题 凸现 , 引起政府 和学 术界 的高度
投资 从事农 业科 学研 究 、 育 推广 以及 农业 实 验示 教
出 口下降 导致 中国经 济 增 长缓 慢 , 中央政 府 提 出 了 利用 积极 的财政政 策 扩 大 国 内需求 以应 对危 机 , 使
中围经济保 持 了较 好 的增 长 态势 。 当然 , 扩大 内 要 需 , 村市场 是关 键 , 农 一是 , 村 人 口占总 人 口的大 农 多数 ( 0 8年 , 20 农村 人 口占 比重 为 5 % ) 6 。二 是 , 对
周 柯
( 州 大 学 商 学 院 ,河 南 郑 州 4 0 5 ) 郑 50 2

要: 多年 来 , 国政 府 对 “ 我 三农 ” 资 的典 型 特 征 是 , 资 增 长 速 度 较 快 , 投 投 但投 资 比 重 不 高 ; 资 项 目 中公 共 受 益 投

三农经济政策调整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三农经济政策调整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三农经济政策调整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农村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也在不断调整三农经济政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将就三农经济政策调整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政府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

在政策层面,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一环。

政府通过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收入。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三、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保障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还通过实施收储政策、调整关税和补贴等方式,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农民收入。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政府通过支持和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和管理支持力度,提高其运营和管理效率。

五、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对农民增收至关重要。

政府通过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拓宽农民金融渠道,提高贷款发放和金融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融资支持,帮助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收入。

同时,政府还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和金融产品,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保障农民权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

三农经济建设中的政策分析

三农经济建设中的政策分析

三农经济建设中的政策分析三农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构成三农经济的三大支柱。

为了推动三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对三农经济政策进行分析,探讨其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农业政策农业是三农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

其中,农业补贴政策是最为重要的一项。

通过发放农业补贴,可以提高农民的种植意愿,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业产出的增加。

此外,土地承包政策、农业保险政策等也对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政策农村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地方,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为了改善农村生活和促进农村发展,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农村政策。

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最为关键的一项。

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农村产业扶持政策、农村土地政策等也对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农民政策农民是三农经济的主体,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农民的政策。

其中,农民培训政策是最为重要的一项。

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收能力。

此外,农民保障政策、农民就业政策等也对农民的生活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四、政策效果分析近年来,我国在三农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业产出不断增加,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稳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农民参与度和获得感明显提高,三农经济稳步发展。

五、政策问题分析然而,三农政策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补贴资金分配不均,存在着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有些地区发展滞后;农民培训机会不足,一些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仍较低。

三农经济建设的政策体系分析

三农经济建设的政策体系分析

三农经济建设的政策体系分析三农经济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小康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三农经济建设的政策体系更显重要。

下文将从不同方面对三农经济建设的政策体系进行分析。

一、农业发展政策我国农业发展政策主要包括扶持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强农业保险政策等方面。

通过投入更多资源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同时,加强农业保险政策,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民的生计安全。

二、农村建设政策农村建设政策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旅游等方面。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

同时,加强乡村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农民收入政策农民收入政策主要包括加强农村就业创业支持、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推动农产品销售等方面。

通过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加强农村就业创业支持,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四、农产品市场政策农产品市场政策主要包括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管、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

通过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五、农业税收政策农业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减免农业税收、提高农产品购销增值税退税率等方面。

通过减免农业税收,提高农产品购销增值税退税率,减轻农民负担,激发农业生产热情,推动农业发展。

六、农村金融政策农村金融政策主要包括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推动农村金融创新等方面。

通过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推动农村金融创新,提高农民融资难度,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七、土地政策土地政策主要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方面。

通过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三农管理中的投资决策分析

三农管理中的投资决策分析

三农管理中的投资决策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三农管理中的投资决策分析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三农管理中,投资决策分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它涉及到资源配置、生产经营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农业投资环境分析农业投资环境是指影响农业投资决策的各种因素。

农业投资具有资源密集性、耐早期投资、受季节性和自然灾害影响大的特点。

投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等方面。

政策环境主要是国家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市场环境则是指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及价格波动情况,技术环境则是指农业科研、技术创新及应用情况。

只有全面了解农业投资环境,才能够有效开展农业投资活动。

二、农业投资风险识别与分析农业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气候变化、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农业投资具有周期长、资金回报慢、生产成本高等特点。

对农业投资风险的识别和分析是投资决策的前提。

要全面了解农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及时发现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三、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与选择在农业投资中,要通过对农业项目的评估和选择,找出最有利的投资项目。

评估农业投资项目主要从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技术评估主要是对农业技术发展状况、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效果等进行评估,市场评估是对农产品市场需求、供给和价格等进行评估,经济评估主要是对农业投资项目的投资成本、投资回报和风险分析等进行评估。

通过综合评估,选择最有利的农业投资项目进行投资。

四、农业投资资金来源分析农业投资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

农业投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补贴、银行贷款、自有资金等。

国家对农业投资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可以通过各种政策补贴帮助农民进行投资。

银行贷款是农业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可以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三农经济建设的政策环境分析

三农经济建设的政策环境分析

三农经济建设的政策环境分析农村是国家的重要基础,三农经济建设一直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三农经济建设一直是一个亟需关注的问题。

下面就三农经济建设的政策环境进行深入分析。

一、宏观政策支持我国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宏观政策来支持三农经济建设。

例如,建立健全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各级政府也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二、产业结构优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政府鼓励农民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产业,引导农村经济向着多元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这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制度的改革对于三农经济建设至关重要。

政府通过承包地流转、集体土地入市等政策,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规模经营,为农民增加了土地经营的灵活性和收入来源,也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四、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是三农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持点。

政府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扶持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同时,政府还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于金融服务的发展。

五、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产品市场建设是三农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

政府通过扶持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建设农产品物流基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等途径,优化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让农民的劳动成果得到更好的回报。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到三农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

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水平。

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也为农村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坚实支撑。

七、人才培养与输送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支持。

三农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探究

三农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探究

三农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探究三农经济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经济的总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在三农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引导、支持和监管作用。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究政府在三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投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同时,政府还应该稳定农业政策,保障农业生产秩序,维护农民利益。

其次,政府应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农村是我国重要的生产力发展基地,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政府应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民融入市场经济。

再次,政府应扶持农民就业创业。

农民是国家的主体劳动力,保障农民就业创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还应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

此外,政府应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当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依然不少,政府应制定更加有力的扶贫政策,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来源,改善生活条件。

此外,政府还应支持农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发展规模种植、养殖等经营活动,实现增收致富。

另外,政府应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支撑,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此外,政府还应推动农村农业合作社发展。

农业合作社可以有效整合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农业合作社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合作社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三农经济建设投资与效益分析

三农经济建设投资与效益分析

三农经济建设投资与效益分析农村经济建设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作为中国人口的主要来源,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投资和效益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在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整治、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都需要资金支持。

特别是在新型农村建设中,要实现美丽乡村的目标,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环境卫生、村容整治、文化建设等方面。

这些资金的投入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投资农村经济建设虽然需要资金,但也要分清哪些是“有利可图”的项目。

不是所有的项目都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有些项目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回报。

因此,在投资之前,要做好项目的前期调研和分析,找准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进行投资,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效益最大化。

第三,投资农村经济建设要有长期的眼光。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不能只看眼前的效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的需要。

只有在长期的投入和规划下,农村经济才能稳步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接下来,农村经济建设的投资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

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只有满足了农民的需求,才能真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投资之前,要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痛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投资项目,确保项目的实施能够得到农民的支持。

此外,投资农村经济建设要注意项目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有时候,一些项目可能会相互影响,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可能会出现资源浪费和效益降低的情况。

因此,在投资农村经济建设时,要注意项目的整合和协调,确保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此外,农村经济建设的投资也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

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不适当的投资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生活。

因此,在投资农村经济建设时,要充分尊重自然环境,找寻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项目,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计安全。

另外,投资农村经济建设还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三农经济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三农经济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三农经济探讨乡村振兴战略是指中国政府为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提出的重要战略。

三农经济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三农经济问题。

一、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是三农经济的基础,农业结构调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应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业结构从传统种植业向多元化经营的转变。

二、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是三农经济的支柱,要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培育乡村经济新动能,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

三、农民素质提升农民是三农经济的主体,农民素质提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引导农民树立现代农业观念,推动农民由生产者向创新者转变。

四、乡村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是三农经济的生存环境,乡村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实现农村环境永续发展。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三农经济的基础支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必备条件。

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交通、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

六、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三农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

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有效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七、农村金融服务金融是三农经济的重要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八、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三农经济的管理保障,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要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乡村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乡村社会管理水平,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浅析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的必要性及作用点

浅析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的必要性及作用点

浅析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的必要性及作用点
财政支出是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财政支出可以对不同领域进行投入,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和农民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析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的必要性及作用点。

财政支出对“三农”的必要性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上。

农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农村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一直以来都相对较低。

国家需要通过财政支出来投入“三农”,加大对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改善的支持力度,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财政支出对“三农”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上。

农村地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由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等问题,农村社会稳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财政支出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教育医疗保障和农村居民收入提升等方面的支持,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增强农村社会的稳定性,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基础。

财政支出对“三农”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建设上。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支出可以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和农民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教案:中国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教案:中国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提纲)一、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基本思路二、建国后中国农业对中国革命与建设所做的贡献1、建国后我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建立工业国2、重工业以剪刀差的形式从农业当中获得积累3、三农对于中国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关心农民,关心农村、农业的发展,从50年代起,党中央制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家经济建设方针,但这个方针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4、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民对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1)、中国的粮食生产对城市化建设的贡献(2)、中国的乡镇企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三、目前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1、中国农业的基础地位问题2、农民的相对收益问题3、剩余劳动力问题4、市场竞争的问题四、三农问题的困惑与出路1、农民是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2、调整结构能否富裕农民3、依靠推广技术能否富裕农民4、发展乡镇企业是不是中西地区农民的出路5、农村税费改革能否让农民受益五、“十一五”规划关于新农村建设问题思考题:1、试论中国“三农” 问题产生、形成的原因。

2、试论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

3、结合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谈谈你对建设新农村的看法。

中国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教案)一、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基本思路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陆继土地改革运动之后发动的又一场导致农业和农村发生重大变革的运动。

这场运动因其规模巨大、影响广泛、过程的跌宕起伏,以及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后续影响的深远,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共党史和农村经济社会史等学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特别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动因,理论界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应该说,与其他许多复杂的历史事件一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动是由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在这些综合因素中,到底哪一种力量对其最初的发动、后来的发展和最终的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呢?结合目前学术界较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对此再次进行深入考察与理论反思,认为主导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当时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不是为了实施工业化战略的一种配合行动,而是中国共产党在传统社会主义理念支配下,追求一种“社会主义的”农村发展道路的主观选择。

我国财政政策对三农投资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财政政策对三农投资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财政政策对三农投资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政策对三农投资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院系:经管院班级:09国贸一班小组成员:011009104 夏玲 011009105王虹011009106邹彤堃 011009108袁梦一、我国财政政策对“三农”投资的历史回顾财政“三农”支持政策是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

财政支农政策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第一阶段大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当时国家财力还比较薄弱,国家逐步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以保证工业化的推进。

为保证统购统销的实施,进行了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改进。

首先,统购统销制度,垄断了大部分农副产品的购销和定价,为低价获得必要的农副产品以保证工业发展和城市需要创造了条件。

其次,人民公社制度,确保农民能够完全按照政府所要求的品种和数量生产农产品,将其生产要素完全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此阶段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主要是安排少量的资金支持恢复农业生产,由于财政收支渠道较少,因此财政支农的资金来源较少。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国家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应地财政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

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农业税征收条例》,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购制度。

尽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安排了一部分资金支持人民公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但统购制度的实行使得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份额非常小。

第三阶段中国的改革从农业农村拉开了序幕。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实行财政包干体制。

到80年代后期,由于投入不足,我国农业呈现发展滞后的局面。

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国家财政开征了耕地占用税,实施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

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现行财政支农政策,资金渠道多,政策覆盖范围广,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领域。

第四阶段,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这一时期,财政支农投入逐步增加,在继续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的同时,加大了对农村的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方面的改革。

“三农”政策研究分析

“三农”政策研究分析

“三农”政策研究分析三农政策是指中国政府为解决农村问题而出台的政策,其中包括农业、农民和农村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三农问题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难题。

为了改善农村面貌,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三农政策。

首先,为探索把中国农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农业,中国政府提出了“科技兴农”政策。

该政策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如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村经济得到了有效发展,实现了转型升级。

其次,针对农民收入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的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扶贫政策。

政府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将农民转移到外地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政府还设立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保险制度,加强了社会保障网络的建设。

这些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再次,针对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流转难等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土地制度改革”政策。

政府通过加强土地流转的制度建设,完善土地规划体系,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承包权、流转权的确权、权能和流转,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选择。

同时,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方面缓解人口压力,另一方面提高农民的流动性。

中国政府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福利。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出台的“三农”政策,着眼于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三大问题,是一系列针对性强、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福利。

政策的实施,成效显著。

相信在中国政府不断加强政策调整和更新下,农村面貌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农”政策研究分析

“三农”政策研究分析

“三农”政策研究分析一、引言“三农”政策是指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揽子政策,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重视的工作。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农村问题日益凸显,“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了中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对“三农”政策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农业问题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三农”中的首要问题。

中国农业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农业现代化滞后、农民收入低下等诸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积极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政策,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增加。

土地问题。

土地是农业的生产要素,是农民的生活来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土地资源的流转和整合成为了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逐步提高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障力度,从而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

农业现代化问题。

农业现代化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

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专业化经营等措施,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实施了农村电商扶贫计划、农村互联网+计划等,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渠道,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产品价格问题。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稳定农产品价格一直是政府关注的焦点。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农业保险、建立农产品市场稳定机制、调整农产品收购政策等途径,努力稳定了农产品价格,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农村问题分析农村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基地,也是“三农”政策的重点对象。

受限于资源、环境以及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农村一直以来都存在诸多问题。

为了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政策,以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通电通讯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三农经济农村改革方案分析

三农经济农村改革方案分析

三农经济农村改革方案分析农村改革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尤其是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政府出台了许多农村改革方案,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下面将就三农经济农村改革方案进行分析。

一、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一直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点。

近年来,政府实行了流转制度,鼓励农民将散落的小块地整合起来,形成规模化经营。

同时,土地承包期限也得到了延长,确保农民长期稳定地享有土地使用权。

这一改革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农业技术支持农业技术支持是农村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政府逐步增加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推动优质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此外,还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这些技术支持措施,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一直是农村改革中的短板之一。

为了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政府出台了多项金融改革方案。

例如设立农村信用社、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

这些改革举措有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四、农产品流通改革农产品流通环节一直面临着信息不对称、中间环节多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产品流通改革方案。

比如,推动农村电商的普及和发展,优化农产品物流体系等。

这些改革举措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农民的利益。

五、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部署,旨在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政府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这一战略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六、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治理是农村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治理政策,加大了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

同时,还推动了乡村生态建设,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品质。

这些环境治理举措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乡村生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对“三农”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多年来,我国政府对“三农”投资的典型特征是,投资增长速度较快,但投资比重不高;投资项目中公共受益的多,农民直接受益的少。

造成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三农”投资保持合理比重的制度基础,因此,要从制度和法律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三农”投资占政府总投资的比重,对“三农”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增加对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的投资比重,同时拆除农业投资进入农户的体制性障碍,让更多的农村、农户直接享受到国家投资政策的实惠。

关键词:扩大内需;政府;三农;投资效果;
中国属于典型的二元经济,农村的落后与城市的繁荣、农业竞争力逐弱和工业竞争力趋强、农民刚解决温饱和市民已经进入小康形成强烈的反差。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凸现,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研究“三农”问题的文献层出不穷。

按照经济学原理,要想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发达,资本是第一重要的生产要素。

毋庸置疑,改善农村落后面貌,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量的“三农”投资作支撑。

长期以来,“三农”投资不足一直是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保障“三农”投资的稳定增长,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2008年下半年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下降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缓慢,中央政府提出了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内需求以应对危机,使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

当然,要扩大内需,农村市场是关键,一是,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2008年,农村人口占比重为56%)。

二是,对于当前中国的消费市场而言,农民相对于市民消费严重不足。

然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40%的农民工失业严重,导致农民可支配收入下降,使得农民不仅消费下降,而且对“三农”的投资也出现了下降趋势。

再加上金融危机下企业盈利能力锐减,由于商业资本的趋利性,使得商业资本对“三农”的投资减少。

在此情况下,基于农业的弱质性,政府理应成为“三农”投资的主导者。

目前,政府对“三农”的投资主要限定在以下几个方面:(l)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政府为水利设施、流域开发、环境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的资金投入或补贴,以改善较大范围内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2)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业科研支出,即政府直接投资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教育推广以及农业实验示范基地建设,进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投资;(3)政府通过农业信贷政策作用于各类型的农业金融机构,使它们提供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贷款,包括低息和无息贷款及一般商业贷款;(4)农产品流通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即通过各种手段的农产
品价格支持、农用生产资料优惠供给等措施,保障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稳定提高;(5)农业税收减免,通过减免农业税收,减轻农民负担,从而促使农民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6)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主要包括农垦事业费,农业事业费,畜牧事业费,林业事业费,水利事业费,
水产事业费,气象事业费,农机事业费,其他农业事业费和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支出。

那么,政府对农投资总量如何,效果又如何,怎样解决“三农”投资问题?对此,本文试图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扩大内需中“三农”投资特征分析
通过对1995年到2007年“三农”投资现状以及当前各级政府应对危机的扩大内需措施分析发现,中国政府对“三农”投资的典型特征是:“三农”对投资的需求量大,但“三农”投资严重不足;“三农”投资增长速度较快,但投资比重不高;投资项目中公共受益的多,农民直接受益的少。

具体阐述如下:
(一)“三农”对投资的需求量大,但投资总量严重不足
从地理区域分布来看,城镇人口集中,农村人口分散,同样的基础设施城市覆盖的人口较多,农村覆盖人口较少。

要想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城乡建设达到同样的程度,农村需要的资本远远高于城镇。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城镇居民纯收入为13786元,城镇是农村的3.3倍。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纯收入15781元,城镇是农村的3.3倍。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城镇居民纯收入17175元,城镇是农村的3.3倍。

连续3年城乡收入差距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这说明,在致力于缩小城乡收入差别的各项措施实施中收效甚微。

要想真正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改变这一现状,农民(村)需要更多的投资。

但事实情况是,占总人口44%的市民获得约86%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总人口56%的农民仅获得约14%的固定资产投资(见表1,表中“人”指在城镇和农村就业的人员,不是一般人口)。

这是中国城乡投资差距的历史与现状。

从未来的投资趋势看,为了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保持稳定的发展,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

4万亿投资的具体构成是,近一半投资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总额1.8万亿元;用于地震重灾区的恢复重建投资1万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亿元;生态环境2100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40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3700亿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1500亿元。

从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投资的重心仍然集中在城市,集中在工业领域。

与“三农”投资密切相关的投资只占总投资资金的9%。

这对于受危机影响较大的弱势群体农民而言,对于新农村建设急需资金的农村地区而言,可谓杯水车薪。

地方政府对“三农”的投资总量更少。

譬如,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省,在2008年到2010年的政府投资计划中,“三农投资”仅占12%。

其余88%的投资集中在城市和工业领域。

甚至一些省份,如江苏省和辽宁省,与“三农”有关的投资并没有列入省政府重大投资决策之中。

(二)“三农”投资总量增长虽快,但投资比重仍不足
近十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凸现,政府把“三农”投资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措施。

而且通过立法的形式,把各级政府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要大幅度向“三农”倾斜等硬性指标写
入了《农业法》。

使得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资增速较快。

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来看,199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4375.6亿元,到2007年,投资额增长为19859.5亿元,增长了3.54倍。

2008年投资额增长为24090.1亿元,增长了4.51倍。

大量资本的注入使得中国的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相比与城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远落后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使得十多年来城乡差距不仅没有得到积极地改善,甚至差距逐渐加大。

2007年,城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19782元,农村为2730元,两者相差7.25倍。

远远超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

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大幅度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速度,城乡经济差距过大,这种情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长远的发展。

图1历年来农村人口比重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比较图(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
(三)投资项目中公共受益项目较多,农户直接受益项目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