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识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2)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成败;
(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言分析】
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结合引言,回答下列问题。
1、江泽民指出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分别是什么?它们对中国人民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2、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导入新课】
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中外比照,思考着怎样才能救中国。
继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之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则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然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对于孙中山先生很多称谓:1940年,国民政府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更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P78《时局图》)。
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主张,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经济也随列强入侵加剧而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促进了思想理论的发展。同时,清政府实施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资的发展。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
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邹容、陈天华等,积极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中心。
(4)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因素:孙中山个人努力。
补充: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1866—1925)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名文,号日新,后改逸仙,亡命日本时化名中山。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因此被称为“国父”。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上书清廷首辅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变法主张,被拒。此后即改取志在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革命道路。同年11月,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年举行广州起义。失败后逃亡国外。1900年发动惠州(今广东惠阳)三洲田起义,以失败告终。此后数年往来于日本、安南(今越南)、檀香山、欧洲、美洲等地,宣传其革命主张,发展兴中会组织,开始提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1905年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组成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发刊《民报》,作为机关报。《同盟会宣言》提出四项政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1906~1911年,孙中山筹划、指挥和发动了9次武装起义,均告失败。1911年武昌新军起义,迅即引发15个省的响应,使清王朝的统治从根本上发生动摇。孙中山于当年年底回国,被起义各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同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临时参议院也宣告成立,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溥仪退位。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让位于袁世凯。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此后十数年间,中国连续发生以下事件:国民党创建人之一宋教仁被刺,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连年混战,以武力篡夺中央政权。孙中山坚持革命,先后组织领导了讨袁和护法的政治运动和武装斗争。1915年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宣言护法,组成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从此时到1924年,孙中山断续担任军政府首脑,其名义数度改变,始称大元帅,次称总裁,后称大总统。1921年与苏联代表马林会晤。1922年与共产国际代表越飞会晤。1923年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接受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政治、军事、物质援助。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确定今后国民革命以打倒军阀、统一中国、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为目标,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大会取得三项重大成就: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接纳中共党员参加国民党。此议为孙中山及大会多数代表所支持。同年,创设黄埔军官学校,着手建立革命武装力量。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在北京逝世,留下了“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遗嘱。与《遗嘱》同时签署的还有《致苏联遗书》。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和《孙中山全集》。————《大英百科全书》(1)上书改革: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2)成立团体: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参见“历史纵横”)
(3)发动起义: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丧失了时机,再加上叛徒告密,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陆皓东、朱贵全、丘四等被杀,程奎光病死狱中,孙中山、杨发、陈少白等均被悬赏通缉。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