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心电图发生的原理

合集下载

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论文

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论文

浅谈心肌梗死心电图的表现【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4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35-02近来,冠心病领域出现了多方面的重要进展,首先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概念的提出,将不同的冠脉事件机制归类和统筹考虑。

其次,冠脉再灌注治疗新技术迅速进展,还有心肌酶谱、生化标记物检测技术的提高,使心肌梗塞出现了新定义,心肌梗死的诊断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

临床诊断心肌梗死依靠症状、心电图改变和心肌生化标记物的变化三项指标。

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三项指标可能同时具备,但急性期过后,遗留的往往只有心电图改变,心电图诊断对急性、新近期和陈旧性心肌梗死都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很多传统的观念已发生改变,知识更新,心电图知识也不断更新。

1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绝大多数心肌缺血、损伤和梗死由冠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除临床表现外,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及其演变规律是确定诊断和估计病情的主要依据。

心肌缺血、损伤和梗死发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相应的心电图改变。

当一个区域的心肌发生缺血时,从中心到其边缘区域缺血的程度是不同的,也可在不同部位同时出现上述三种图形改变。

2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心外膜缺血心肌此时复极延长,方向发生改变,是由正常从心外膜向心内膜复极改变为从内膜向外膜复极,复极时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因此在心外膜的探查电极会记录到一个倒置的t 波。

21 缺血型的t波改变心内膜缺血t波高尖对称直立。

心外膜缺血t波对称倒置(冠状t)22 损伤型st段压低心内膜下缺血心肌进一步加重可发生为损伤型st段压低,此时大量的钾离子进入损伤心肌细胞,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异增高细胞膜出现“过度极化”,与周围极化程度较低的未损伤心肌形成损伤电流。

此时损伤心内膜下缺血心肌细胞膜为电源(+)心外膜为电穴(-),形成一组电偶。

既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因此在心外膜的探查电极会记录到一个损伤型st段压低。

心梗后t波倒置原理

心梗后t波倒置原理

心梗后t波倒置原理心梗,即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疾病。

而T波倒置是心电图中一种常见的异常表现,它在心梗后的心电图中出现是因为心肌受损导致心肌电活动的改变。

心梗后T波倒置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坏死和纤维化会导致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

心肌细胞受损后,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导致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不平衡,进而影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从而导致心电图中T波的倒置。

其次,心肌梗死引起的病理改变会改变心脏的电场分布,进而改变心电图的表现,包括T波倒置。

再次,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纤维化会导致心肌的机械功能下降,心室舒张末压力增加,心肌顺应性降低,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心电图的表现。

心梗后T波倒置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T波倒置是心梗后心电图的一种典型表现,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诊断依据。

当临床怀疑患者存在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中出现T波倒置可以进一步确认诊断。

其次,T波倒置的形态和程度可以反映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和范围。

一般来说,T波倒置的程度越深,范围越广,说明心肌梗死的程度越重。

此外,T波倒置还可以预测心肌梗死的后续发展。

一些研究表明,心梗后T波倒置的出现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T波倒置程度越深,预后越差。

在临床上,对于心梗后T波倒置的观察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T波倒置的形态、程度和动态变化,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评估。

同时,还可以根据T波倒置的特点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判断治疗的效果。

例如,对于出现T波倒置的患者,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心电图监测,观察T波倒置的动态变化,以及结合其他心电图的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心梗后T波倒置是心肌梗死的一种常见心电图表现,它是由心肌受损导致心肌电活动异常所致。

T波倒置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一个诊断依据,并且可以反映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和范围。

对于心梗后T波倒置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判断治疗的效果。

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是什么意思

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是什么意思

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是什么意思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是什么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一种心脏疾病,通常由于冠状动脉阻塞而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包括T波倒置、ST段抬高、Q波出现等。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心肌梗塞可能出现较轻的心电图改变,这被称为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

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是指存在一些心电图改变,但不足以被诊断为典型的心肌梗塞。

通常,这些改变会在ST段和T波之间出现,表现为ST段向上或向下的偏移。

ST段向上的偏移通常表明心肌缺血,ST段向下的偏移可能是治疗后的代偿性反应。

此外,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也可能包括T波倒置、轻微的Q波等。

治疗方法治疗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的方法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人的健康状况。

一般来说,医生可能会采用以下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处一些药物来降低心肌缺血的程度和减轻疼痛。

通常使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等。

2. 血管介入手术:对于一些严重的心肌梗塞边缘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进行血管介入手术。

该手术可以通过在冠状动脉内插入支架或球囊来扩张狭窄的血管。

3. 氧疗:给予患者氧气可以帮助降低心肌缺血的程度和减轻疼痛。

4. 心肌保护药物:此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能够加速局部微循环的恢复和改善心肌代谢,减轻心肌缺血程度,防止心肌细胞坏死。

1. 必须及时就医:如果您出现了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的症状,比如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2. 心肌梗塞边缘也需要治疗:即使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较轻,也需要积极治疗,以防病情进展。

3. 遵医嘱进行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4. 每日生活要健康: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度运动、饮食健康、戒烟戒酒等,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5.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治疗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例如低血压、头晕、恶心等。

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心电图怎么判断心肌梗塞

心电图怎么判断心肌梗塞

心电图怎么判断心肌梗塞一、背景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严重类型,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阻塞、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相关部位心肌缺血、坏死(death)和纤维化(fibrosis)等严重病理生理变化所致。

心肌梗塞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尤其是超过65岁的患者,病死率更是高达40-50%。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心肌梗塞至关重要。

二、心电图的作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是一种无创性的、经济实惠的诊断工具,对于心肌梗塞也有重要作用。

心肌梗塞患者在心电图检查中通常表现为持续ST段抬高、Q波增深和T波倒置等临床特征 - 这些特点通常与心肌梗塞区域和损伤程度相关。

三、心电图如何判断心肌梗塞?1. ST段抬高一旦心肌梗塞发生,心肌细胞发生坏死和水肿。

Q波和ST段的变化是很常见的心电图改变,其中ST段抬高常常用于诊断心肌梗塞。

ST段抬高的表现可以出现在心肌梗塞发生后的数小时或数天。

ST段抬高不一定是完整的,不同导联间的变化不一致。

临界值为男性≥0.2mV,女性≥0.15mV,临床敏感性约65-90%(键True Value)。

还需注意,ST段抬高的其他病因,如心包炎和左心室扩张,也需与心肌梗塞区别。

2. Q波增深正常的心肌活动的细胞周期是典型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但是,当心肌细胞死亡时,该周期会出现显著变化。

此时,动作电位的起始时间和大小都会发生改变。

表现为Q波增深和持续存在。

已经证实,持续存在超过0.03秒的Q波提示心肌梗塞,且临床特异性极高。

3. T波倒置T波表示心室舒张到收缩的电事件,通常为正向。

当心肌梗塞损伤了较大的心肌区域时,T波极性可发生倒置,且在极性发生以后相对固定。

四、治疗方法心肌梗塞的治疗分为急性期和维持期两个阶段。

1.急性期急性期治疗的目标是缓解心肌缺血和坏死,减少脑血管意外发生。

心电图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心电图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心电图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记录和分析心脏电活动的一种临床检查手段,通过检测心脏肌肉的电活动变化反映心脏功能及心脏疾病的存在与否。

下面将介绍心电图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一、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是通过放置心电电极在患者身上采集心电信号,经过放大、滤波、放大等处理后,记录在心电图纸上。

心电信号与心脏肌肉的电活动有关,心脏的电活动可以分为心房和心室的电活动。

正常的心脏电活动经过依次发生的传导过程,被记录为心电图的P波、QRS波群和T波。

1. P波:反映心房肌的电除极和兴奋过程。

它表明心房收缩的时间。

2. QRS波群:反映心室肌的除极和兴奋过程。

Q波为正向的初张波,R波为正向的最高波,S波为下降波。

QRS波群表示心室收缩的时间。

3. T波:反映心室肌的复极过程。

T波的形态、振幅和方向反映心室复极的状态。

心动周期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主要以QRS波群的时间为基准。

心电图是通过记录这些特定波群的幅值、时间和形态来进行分析。

二、操作方法进行心电图检查需要准备心电图仪器和相应的心电电极,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1)告知患者心电图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2)确保心电图仪器正常工作,检查纸张是否够用,放置纸带,并调整正常速度(通常为25mm/s)。

(3)检查心电电极是否完好,清洁并消毒每个电极。

2. 放置电极:(1)通常需要在患者四肢上放置四个电极,分别是右上(颈)肢、左上(颈)肢、右下(腹)肢、左下(腹)肢。

(2)清洁电极贴片,并将其粘贴在相应的位置,必要时可使用固定带固定电极。

3. 连接电极线:(1)将电极线连接到电极贴片上,确保连接稳固。

(2)将电极线连接到心电图仪器上,确保连接正确。

4. 开始测量:(1)患者保持安静,适当暴露胸部,尽量保持放松。

(2)测量前清洗患者胸部皮肤,以确保电极接触良好。

(3)按下心电图仪器上的记录按钮,开始记录心电图。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心电图通过检测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 ST段抬高或压低: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缺血区域电位改变,ST段出现抬高或压低,是心肌梗死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2. Q波的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由于心细胞坏死,左胸导联可出现异常的Q 波。

Q波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心肌梗死范围较大。

3. T波倒置:心肌梗死时,T波常常出现倒置。

T波倒置的深浅和时间的长短与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有关。

除了观察以上指标,心电图还可以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

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心电图表现也有所不同。

前壁心肌梗死时,V1-V4导联ST段抬高;下壁心肌梗死时,Ⅱ、Ⅲ、aVF 导联ST段抬高;侧壁心肌梗死时,V5、V6导联ST段抬高等。

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早期心肌梗死心电图可能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表现为非特异性ST段改变。

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心梗心电图如何解释

心梗心电图如何解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心梗心电图如何解释
导语:年纪大的人们经常患上心肌梗塞,这种疾病大多数都是由于,心脏脑供血不足,加上心脏的血脉出现的问题,一不小心就容易因为心梗而引发的休克
年纪大的人们经常患上心肌梗塞,这种疾病大多数都是由于,心脏脑供血不足,加上心脏的血脉出现的问题,一不小心就容易因为心梗而引发的休克,甚至会出现生命的危害,那么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医学解释,我们却并不是很了解,不如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心梗心电图是如何来解释的?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尤其是透壁性心肌梗塞者,有下述典型的心电图改变:
(1)缺血型T波改变:正常T波前肢长,后肢短,顶部圆钝,基底较宽.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缺血型T波高耸,双肢对称,波形变窄.在V1~V6导联,高耸的T波可高于QRS波.超急性期呈高尖T波或原为倒置的T波突然变为直立(伪改善).
(2)损伤型ST段移位:正常ST段位于基线水平.急性心肌梗塞时,ST 段移位通常表现为ST段抬高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有时亦表现为严重的ST段压低,见于心内膜下心肌梗塞.ST段升高01~1mV不等,同时伴有对侧面ST段下降.损伤型ST段移位是急性心肌梗塞最重要的心电图特征.
(3)坏死型Q波:正常Q波深度不超过同一导联R波的1/4,宽度≤0.03秒,形态完整.急性心肌梗塞的坏死型Q波深度大于同一导联R 波的1/4,宽度≥0.04秒.
我们了解了心梗心电图,其实呢,这种现象一般来说人们是看不懂的,不过呢,还是可以辨别自己是否患有三高,自己的心脏疾病是否。

急性心肌梗死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作为急诊科的诊断工具,心电图有 几项优势:容易操作,易于获取且费 用低。如诊断需要,心电图易于多次 重复进行
心电图 读心取电图

电 极电 线
心电图复合波
心电图读取的最小单位是心电 图 复合波
它代表了发生在心房和心室的一 个收缩和舒张周期的电活动
心电图波形可分为:
P波
QRS波群
ST段
T波
•29
坏死型改变(坏死型Q波)
•诊断标准:
1.Q波时间≥0.04S
2.Q波振幅≥1/4R波
3.呈QS型或Q波有切迹
AMI的演变与分期
➢ 演变 ➢ 何谓演变: AMI发生后,在心电图上出现一系列特征性、
规律性的动态改变,这一改变称为演变。 ➢ 随着AMI早期介入治疗的开展及溶栓治疗的开展,一部
分患者的心电图演变出现“加速”现象。这将大大缩短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程,不同程度地改变心电图的表现和 典型的演变过程。
• 1型:原发性冠脉事件引起
• 2型:需氧增多或供氧减少
• 3型:突发性MI致心源性猝死
• 4.4a型。伴发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心肌梗死。
• 5.4b型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伴发于支架血栓形成的心 肌梗死。
• 6.5型伴发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心肌梗死。
AMI的分型
➢ 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常呈“完全性闭塞”, 多为红血栓(纤维蛋白+红细胞),须溶栓或急诊PCI治 疗尽快开通罪犯血管。此型若不及时处理多进展为Q波型 心肌梗死。
•凹面向上型 •弓背向上型 •斜升型
•墓碑型 •巨R型
•26
墓碑状ST段抬高
•墓碑形 ST 段抬高改变者,以前壁梗死或广泛前壁梗死多见 •经冠脉造影多为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或急性闭塞病变 •往往伴有多支冠脉病变

心肌梗死心电图诊剖析

心肌梗死心电图诊剖析



梗死直径较小,≦25mm,只累及10%左右的左室,一般不 出现病理性Q波,但可出现等位性Q波 梗死深度<左室厚度的50%,但可引起QRS波型的改变,如R 波振幅降低、出现顿挫、切迹等 某些部位的心肌梗死: 左室高侧壁、左室后壁和后基底部都在QRS起始 40~50ms之后除极,故这些部位发生心肌梗死一般不会 产生病理性Q波 梗死面积虽然较大,但累及多支血管,产生的梗死向量相 互抵消。但可引起QRS电压降低和时间增宽 伴有束支传导阻滞掩盖病理性Q波 心肌梗死为多个散在的坏死,每个梗死范围小。但可能引 起QRS电压降低


A:正常T波 B、C:心肌缺血 时的T波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损伤型ST段移位:ST段抬高与T波融合成单 向曲线,有时亦表现为严重的ST段压低, 见于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损伤型ST段移位 是急性心肌梗塞最重要的心电图特征 坏死型Q波:Q波深度大于同一导联R波的 1/4,宽度≥0.04秒

病理性Q波及其形成机制
病理性Q波:除AVR导联外,如果Q波宽度≧0.04s及Q/R
比≧ 1/4,则称为异常的Q波
大多数心肌梗死发生在左室,梗死向量背离梗死区,在
梗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坏死性Q波或QS波,对应的导联则出 现增高R波
出现病理性Q波并不一定都发生了心肌梗死。在心肌严
重缺血时由于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能力的暂时丧失,也 可出现一过性的病理性Q波,当心肌供血恢复正常,病理 性Q波消失
离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上的波形
正常人复极波的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因为正
常人心室的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复极则从心外膜向心 内膜方向推进,这可能是心外膜下的心肌的温度较心内膜 下心肌高,心室收缩时,心外膜承受的压力又比心内膜小, 心外膜处心肌复极发生较早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动态变化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动态变化

N STEM I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常 见于不完全冠状动脉阻塞。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表现为心肌缺血但无明显心 电图改变。
临床应用和意义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变化能够提供诊断和监测心肌梗死的依据,指导治疗和预 后评估。及时的心电图分析对于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
Hale Waihona Puke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诊断心脏病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它能够反映心脏的节律、传导和 异常活动。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特征
ST段抬高
心肌梗死常伴有ST段抬高,表明 心肌缺血和损伤。
T波倒置
心肌梗死后,T波常出现倒置, 反映了心肌细胞的异常。
Q波的出现
心肌梗死后,Q波常出现,表示 心肌缺血导致的损伤和坏死区域。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动态变 化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严重心脏疾病,心电图能 够反映心肌梗死的特征和动态变化。
心肌梗死的定义
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细胞死亡的情况。它是一种严重的心 脏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心肌梗死的病因
心肌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液供应中断,心肌缺血坏死。其他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等。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动态变化
1
ST段抬高
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可显示ST段抬高,表明心肌缺血和损伤。
2
Q波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肌梗死后Q波逐渐形成,反映了心肌的损伤区域。
3
T波倒置
心肌梗死后,T波可出现倒置,反映了心肌细胞的异常和心肌损伤的程度。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分类
STEM I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常见 于完全冠状动脉阻塞。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段呈“墓碑”样改变 (PTCA前)
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急性高侧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acute anterior wall infarction
V1 V4
V2
ACS with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ACS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Adapted from Michael Davies
Adapted from Michael Davies
CK- MB or Troponin
V1
V3
V5
心肌梗死的定位 localiza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下壁梗死:Ⅱ、Ⅲ、aVF出现坏死型Q波


aVF
心肌梗死的定位 localiza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后下壁梗死:Ⅱ、Ⅲ、aVF出现坏死型Q波, V1-V3出现反常R波增高
Troponin elevated or not 9
(三)心肌梗死分类的演变
80年代以前
透壁/非透壁(心内膜下)
80-90年代 90年代以后
Q-波/非Q波 ST段抬高/非ST段抬高
新的分类方法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反映冠状动脉纤维 素红色血栓性闭塞,应采用急诊溶栓治 疗。 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反映以血小板为 主的白色血栓造成冠状动脉不完全性闭 塞,溶栓治疗无益,应采用抗血小板、 抗凝治疗。

心电图基础心肌梗死2

心电图基础心肌梗死2

急心 性肌 无梗 Q死 型演
变 过 程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1、小灶性心梗 坏死型Q波形成条件:梗死的范围:心梗直径>2cm或梗死 面积≥左室的10%者;梗死的厚度>5mm或>心室壁厚度 的50%;梗死部位位于QRS起始40ms除极部位。 心电图对小面积心梗,特别是对直径1cm以内的小灶性心梗 几乎无任何诊断价值。
(4)线性r波:指胸导联r波振幅较小,一般<0.15mV且 呈 升支及降支合为一条线型,若连续出现在2个导联则意义明 显。
V1、V2导联呈线性r波与r波振幅逐导降低时有相同意义。 如V1呈QS型、V2呈线性r波的rS型 ,则意义明显。
胚胎r波:指心梗后面向心梗部位导联的QS波中出现向上 的r波,时限多<10ms,电压很小,常不超过基线,提示陈 旧性心梗的心肌中有小面积存活的心肌组织,以后有可能恢 复为原有的R/r波高度。
(1)、Q波深度不及R波的1/4,但宽度≥0.04s,且Q波内出现粗 钝与切迹。
(2)、q波:胸前导联q波达不到异常Q波的诊断标准,但宽于或 深于下一个胸前导联的q波,如qV3>qV4,QV4>QV5, QV5>QV6。
(3)、下壁心肌梗死者II、III、avF导联的Q波很难都达到病理 性Q波的诊断标准。
⑵.还有多支血管阻塞,大面积心肌梗死,多部位小灶性梗死,因 向量互相抵销也不会形成病理性Q波
⑶. 因描记时间过早,尤其在超早期
2、出现等位性Q波:心电图出现与坏死型Q波意义类 似的改变。
1.小Q波(q波)
梗死部位位于QRS起始40ms除极部位,因梗死面 积过小,故产生的Q波达不到诊断病理性Q波的标准, 但与病理性Q波有等同的诊断价值。常见的表现有以 下几种:
B型预激
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心肌梗死是心脏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部分心肌坏死的严重心血管疾病。本 节介绍心肌梗死的定义、病因以及心电图诊断的重要性。
心肌梗死的定义和病因
1 定义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的心肌细 胞死亡,从而使心脏无法正常工作的严重疾 病。
2 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病因, 其他病因包括血栓、血管痉挛以及冠状动脉 内膜剥离等。
心电图的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
心电图可以快速诊断心肌梗死并指导治疗, 对患者的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局限性
某些患者的心电图可能无典型表现,需要 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常见的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
ST段抬高
ST段抬高是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心电图变化之一,表 明心肌供血不足。
T波倒置
倒置的T波是心肌梗死的另一种常见心电图特征,常 见于早期或不稳定性心肌梗死。
STEMI与NSTEMI的心电图区别
1
STEM I
ST段抬高并伴有Q波出现,表示完全闭塞的冠状动脉导致的心肌梗死。
感、呼吸困难、恶心、 呕吐、出冷汗等。
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 缺乏体力活动、家族史等。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和诊断准确性
特征
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Q波出现等。
诊断准确性
心电图是心肌梗死诊断的重要工具,但也有一定的 局限性,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进行 确诊。
2
NSTEM I
ST段压低或T波倒置,表示部分闭塞的冠状动脉导致的心肌梗死,不出现Q波。
3
其他特征
心律失常和心电轴偏移等特征也可能出现在STEMI和NSTEMI的心电图中。
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警标志

心肌梗死心电图

心肌梗死心电图

第四节心肌梗死绝大多数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闭塞所致,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除了临床表现外,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及其演变规律是确定心肌梗死诊断和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图形及机制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缺血、损伤和坏死3种类型的图形。

各部分心肌接受不同冠状动脉分支的血液供应,因此图形改变常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

心电图显示的电位变化是梗死后心肌多种心电变化综合的结果。

(一) “缺血型改变”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后,最早出现的变化是缺血性T波改变。

通常缺血最早出现在心内膜下肌层,使对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高而直立的T波。

若缺血发生在心外膜下肌层,则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

缺血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特别是3位相延缓,引起QT间期延长。

(二) “损伤型”改变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损伤型”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关于ST段抬高的机制,目前有两种解释:1.“损伤电流学说”:认为心肌发生严重损害时,引起该处细胞膜的极化不足,使细胞膜外正电荷分布较少而呈相对负电位,而正常心肌由于充分极化使细胞膜外正电荷分布较多而呈相对正电位,二者之间因有电位差而产生“损伤电流”(图5-1-12)。

该电流只在心肌细胞处于极化状态时才存在,如将电极放于损伤区,即描记出低电位的基线。

当全部心肌除极完毕时,此区完全处于负电位而不产生电位差,于是等电位的ST段就高于除极前低电位的基线,形成ST段“相对”抬高。

2.“除极受阻学说”:当部分心肌受损时,产生保护性除极受阻,即大部分正常心肌除极后呈负电位时,而损伤心肌不除极,仍为正电位,结果出现电位差,产生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的ST向量,使面向损伤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常见的“损伤型”ST段抬高的形态变化(图5-1-13)。

图5-1-12 损伤电流引起ST段抬高图5-1-13常见“损伤型”ST段抬高形态(三) “坏死型”改变坏死的心肌丧失了除极和复极的能力,不再产生心电向量,而其他健康心肌的除极仍在进行,其综合心电向量背离心肌坏死区,因此在相应导联上的QRS波群出现异常Q波(Q波宽度>0.04s、深度>同导联R波的1/4)或变为QS波(图5-1-14)。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

及时准确地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诊断对于患者的救治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心电图技术是一种简单、经济、无创、日常应用广泛的心血管检查手段,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记录了心脏电活动的概貌,能够反映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了解心脏是否存在缺血和心肌梗死等病理状态。

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电图的变化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1.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根据心电图表现和临床症状,可以对心肌梗死的类型、部位和范围进行初步判断。

典型的ST段抬高、室壁Q波和T波倒置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电生理特征。

2. 区分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心电图可以帮助区分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常伴有持续的ST段抬高和Q波,而心肌缺血表现为ST段压低或抬高及T波倒置。

通过监测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可以追踪心肌梗死的发展进程和预测病情的进展。

3. 判断血管再通的情况: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是尽早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供应。

心电图能够反映冠脉再通情况。

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出现ST段抬高消失、Q波消失或呈现动态变化等表现,往往提示冠状动脉血流再通,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4. 评估心肌损伤的范围和程度:通过心电图的表现,可以初步判断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

ST段抬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与心肌损伤的大小和程度相关。

通过心电图的分析,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对心电图特征的分析和动态监测,可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类型、部位和范围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且有助于判断冠脉再通情况、评估心肌损伤的大小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心电产生的原理在于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为心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电位波动。

(1)除极过程:又称0期。

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直至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的过程,称为除极。

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发生兴奋,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即肌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被消除并呈极化倒转,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心室肌细胞除极(0期)占时约1-2ms,而且除极幅度很大,为120mV。

(2)复极过程:发生除极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

当心室细胞除极达到顶峰之后,立即开始复极,但整个复极过程比较缓慢,包括电位变化曲线的形态和形成机制均不相同的三个阶段:1期复极:在复极初期,仅出现部分复极,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故1期又称为快速复极初期,占时约10ms。

0期除极和1期复极这两个时期的膜电位的变化速度都很快,记录图形上表现为尖锋状,故在心肌细胞习惯上常把这两部分合称为锋电位。

2期复极:当1期复极膜内电位达到0mV左右之后,复极过程就变得非常缓慢,膜内电位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细胞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记录图形比较平坦,故复极2期又称为坪或平台期,持续约100-150ms,是整个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心室肌细胞以及其它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区别于骨骼肌和神经纤维的主要特征。

3期复极;2期复极过程中,随着时间的进展,膜内电位以较慢的速度由0mV逐渐下降,延续为3期复极,2期和3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3期,细胞膜复极速度加快,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完成复极化过程,故3期又称为快速复极末期,占时约100-150ms 。

心肌梗塞心电图发生的原理课件

心肌梗塞心电图发生的原理课件
ST段抬高
由于心肌细胞坏死后,心肌细胞失 去了电活动能力,导致ST段抬高, 这是急性心肌梗塞最为特征的心电 图表现。
心肌梗塞后的电重塑导致的心电图改变
QT间期延长
心肌梗塞后,由于心肌细胞坏死和纤 维化,导致心室肌的电活动减弱, QT间期延长,这也是心肌梗塞后的 一种常见心电图表现。
P波消失
心肌梗塞后,由于心肌细胞坏死和纤 维化,导致心房肌的电活动减弱或消 失,P波消失,这也是心肌梗塞后的一 种常见心电图表现。
04
心肌梗塞心电图诊 断与鉴别诊断
心肌梗塞心电图与正常心电图的鉴别
正常心电图
P波规律出现,形态正常;QRS波 群形态正常,ST段无异常抬高或 压低。
心肌梗塞心电图
P波可出现异常;QRS波群可出现 异常改变,如宽度增加、形态异 常等;ST段可出现抬高或压低, 且与正常心电图有明显区别。
心肌梗塞心电图与其他心脏疾病的鉴别
心电图可以预测心肌梗塞后并发症的风险,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评估心脏功能
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对于评估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06
心肌梗塞心电图病 例分析
病例一: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心电图表现
总结词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心电图表现通常 呈现高而直的ST段,没有明显的Q波或T 波倒置。
VS
详细描述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通常是由冠状动 脉不完全阻塞引起的,心电图表现相对较 轻。在心电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高而直的 ST段,有时会出现T波倒置。此外,在梗 塞部位会出现相应的异常Q波或QS波。
病例二: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心电图表现
总结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心电图表现通常会出现 ST段显著抬高,呈现出损伤型图形改变。

心电图心肌梗塞什么意思

心电图心肌梗塞什么意思

心电图心肌梗塞什么意思心电图心肌梗塞什么意思心电图心肌梗塞的意思:心电图是一种检查心脏电活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并把这些电信号转化为图形,描绘出心脏的各个部位的电生理活动。

在心肌梗塞时,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心肌的供血不足,导致心肌严重损伤,使得心肌的电活动发生变化。

这种电活动的改变可以通过心电图进行检测和诊断。

治疗方法:1. 溶栓治疗:是通过药物溶解血栓来恢复心肌的供血,这需要尽早进行,以避免心肌的重度损伤。

2. 心肌梗塞介入治疗:指通过导管技术将血栓清除或者建立支架,使供血恢复。

3. 借助机械帮助:包括人工心脏和左心室辅助装置,它们可以为心脏提供血液,并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4. 康复治疗:心肌梗塞后的恢复期很长,包括心理和生理上的康复,可以参加康复治疗。

注意事项:1. 尽早就医:心肌梗塞必须尽早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否则会导致心肌坏死和严重的后果。

2. 控制危险因素:心肌梗塞的发生有许多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可以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这些因素。

3. 健康饮食:应该遵循低脂、低盐和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包括减少糖和脂肪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和谷物的摄入。

4. 合理运动:运动是预防心肌梗塞的重要手段,但是要注意疲劳度,尽量避免剧烈运动。

5. 心理调节:心理因素对心脏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心理调节有助于预防心肌梗塞的发生。

心电图主要检查什么心电图主要检查什么: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简称ECG)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心脏检查方法,它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反映心脏的状态。

随着心脏的收缩和放松,心肌细胞产生电荷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心脏的传导系统传播到身体表面,形成一系列的电信号。

心电图检查会记录这些电信号,并把它们转化成一系列的波形和间隔,以反映心脏的节律、速率和功能状态。

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得到以下信息:1. 心率:正常情况下,心脏每分钟跳动60-100次,心电图可以测出心率的具体数值。

心电图能反应心肌梗塞吗[001]

心电图能反应心肌梗塞吗[001]

心电图能反应心肌梗塞吗心电图能反应心肌梗塞吗?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供应心肌的血液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疾病。

心电图作为诊断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心肌梗塞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心肌梗塞常常表现为心电图上的特征性ST段抬高和T波倒置。

通常情况下,心肌梗塞的病人在发作后的数分钟内心电图仍然正常,接着出现ST段抬高,表现为急性Q波型心肌梗塞,或者T波倒置,表现为非急性Q波型心肌梗塞。

这两种心电图表现是心肌梗塞的重要提示。

非特异性的心电图异常也应考虑到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心电图诊断不一定是心肌梗塞的必弗条件,因为有些患者没有明显的ST段异常,甚至心电图可能非常接近正常。

因此,在诊断心肌梗塞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评估才能确定是否有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治疗方法对于心肌梗塞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心外科手术治疗三种方式。

药物治疗:在心肌梗塞治疗中,药物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主要包括血栓溶解药、抗血小板药、抗凝药、β受体阻滞剂、针对心律失常的药物等等。

介入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来说,介入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等。

这些治疗方法能够迅速缓解心肌梗塞引起的症状,促进心肌的再灌注,降低心梗后死亡、再发和其他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心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某些心肌梗塞患者,如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心室壁瘤等,需进一步进行心外科手术治疗,如开胸修复心肌缺损等。

注意事项预防心肌梗塞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些预防心肌梗塞的措施:1. 心脏保健: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习惯和鼓励体育锻炼。

2. 饮食保健:避免高脂肪、高热量和高胆固醇的食品,增加高纤维素和富含维生素C、E等的食品摄入。

3. 管理高血压:定期测量血压,如果高血压,需要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

4. 管理糖尿病:定期测量血糖并按医生的建议治疗糖尿病。

5. 管理高胆固醇:当发现高胆固醇时,应该减少饮食中的脂肪和胆固醇,进行适当的锻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说明:梗塞部位产生一电空白区,以至使心脏的 功能丧失。
第二节. 局部缺血、损伤、梗塞
• 传统上所说的急性心肌梗塞应包括局部缺血、损伤和梗塞, 但其中每种都可能单独发生。
• 记录的这三种病理变化是辨认和诊断心肌梗塞的依据。
• 缺血意思就是血流量减少,即血液供应不足。 • 说明:在确定心肌梗塞诊断时,不需要局部 缺血、损伤和梗塞同时存在,但它却为常规 检查提供了一套良好的标准。 • 局部缺血(血液供应减少)以出现“T”波 为特征。 • 局部缺血是指与正常相比,冠状动脉的血液 供应减少。 • “T”波倒置是局部缺血的特征,也可能出 现从平坦或轻微降低到深度倒置的改变。 • 在不存在心肌梗塞的情况下“T”波倒置可 以表明局部缺血,在那里可能存在着对心脏 供血的减少,而未引起梗塞。
• 注意:心肌梗塞仅发生于较厚的左室。
• 左室是心腔中最厚的,如果冠状动脉狭窄, 需要较大量的血液供应的左室,首先由于冠 脉循环的减少而受累。 • 通过有力的左心室,血液被泵送到全身各部, 因此它是非常重要的。 • 说明:当我们叙述梗塞部位时,我们讲的是 左室部位的梗塞,供应左室的动脉也可能包 括其它心腔的一小部分。 • 左室梗塞区,由于丧失了血液供应,故形成 电的死区,所以就不能传导激动。 • 梗塞通常仅发生于左室壁。 • 梗塞部位不能传导激动,因为该部位的细胞 已坏死,且不能正常地除极。
• V1、V2、V3、V4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显示在室前壁出 现梗塞。 • 说明:左室前壁包括室间隔,某些心脏病专家讲Q波在V1、 V2导出现时梗塞就包括室间隔。因此经常称其为“间隔” 梗塞。胸导出现Q波就意味着前壁梗塞(V1和V6中正常存 在细小的Q波,不属于病理性Q波)。 • 任何前壁心梗都可在某些胸导或某一胸导出现病理性Q波, 这些胸导主要是位于左室前面的导联。这是记忆怎样诊断 前壁梗塞的好方法。 • 说明:因为ST段抬高,这是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 ST段的抬高就意味着损伤ST段可以仅轻微抬高或抬高到 基线10mm以上。 • ST段的抬高为我们提供了梗塞处在急性期的证据。 • 如果存在ST段抬高,这就意味着近段梗塞(急性期)。 • 说明:如果你已做出了梗塞的诊断,重要的是弄清楚梗塞 是否刚发生并需要及时的治疗,或是数年以上的陈旧性梗 塞。
• 绝大多数心肌梗塞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是冠心 病的主要类型之一。心肌梗塞,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心 电图产生一系列特征性改变。因此,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 塞的诊断有及其重要的价值。虽然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时往 往有明显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等症状以及血压降低、四肢发 冷、出冷汗等现象,可以做出推断性诊断,但有时症状不 典型,甚至呈无痛性心肌梗塞,也不出现休克、心力衰竭 等现象。即使有明显疼痛症状者,也很难与不稳定型心绞 痛、急性肺梗塞、大叶性肺炎、急性胸膜炎及某些急性腹 痛相鉴别。及时做心电图检查,可及时发现急性心肌梗塞 特异改变,使大多数急性心肌梗塞确立诊断。对于指导治 疗,估计预后以及陈旧性心梗诊断有很大帮助。
• 确定梗塞部位是重要的,因为预后取决于 梗塞部位。 • 在左心室通常有(4个)部位发生梗塞。 • 说明:在左室可能有一个以上部位发生梗 塞,可表现为一个部位是陈旧性梗塞,另 一部位为新近发生,后者可以相应导联的 ST段抬高来确定梗塞部位。 • 在存在左束支时诊断心梗应小心。
• 确定梗塞部位是一种常规,用点有关心脏冠状动脉供血的 解剖知识,我们就能做出更精确的诊断。 • 有两支冠状动脉携带着氧和后的血供给心脏,左冠状动脉 有两个主要分支,它们是回旋支和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环 绕右室。 • 侧壁梗塞是由左冠状动脉的回旋支阻塞所造成,前壁梗塞 是由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阻塞所造成。 • 左冠状动脉的回旋支供给左室侧部的血液。 • 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供给左室前部的血液。 • 冠状动脉的回旋支和前降支是左冠状动脉两个主要的分支。
• 当检查一位可疑冠脉缺血的患者时,根据运动后 ST段的降低就可做出确切的诊断。 • 急性内膜下心肌梗塞即没有累及左室壁全层的梗 塞也会出现ST段的降低。
第三节. Q波可做出梗塞的诊断
• 心肌梗塞的诊断通过病理性Q波的出现而做出的。 • 说明:Q波是在QRS综合波中第一个出现的负向 波,如果在QRS波的负向波之前出现一甚至很细 尖的正向波,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该负向波称为S 波(向上的正向波便是R波)。 • 描记正常人的心电图,绝大多数导联不存在Q波, 细尖Q波可存在于某些正常导联。当很小的Q波出 现时,我们称其为无意义Q波,因为它们不能说 明心肌梗塞存在。 • 导联Ⅰ 、Ⅱ、V5、V6都会有正常的Q波。
• 典型的缺血“T”波表现为对称性的倒置。 • 说明:对每份心电图,你都应该常规检 查“T”波是否倒置,因为胸导联离心室 最近,T波的改变在这些导联最明显,通 常侧重观察V1-V6,检查其T波倒置情况, 以便确定是否存在冠脉供血不全。 • 缺血的T波应倒置且对称。
• 损伤是梗塞的急性阶段,ST段抬高便意味着损伤。 • ST段就是QRS波与T波之间的基线部分。
• 患急性心肌梗塞时,首先ST段抬高到基线以上,然后再 降回到基线水平。
• 说明:急性心包炎ST段也可以抬高,然 而T波通常也抬高到基线之上。
• 说明:室壁瘤(心室壁膨出一个包)也可引起ST 段抬高,但这种抬高始终不回到基线上。 • 在某些情况下,ST段也可降低。 • 洋地黄可以引起ST段的降低。
• • • •
正后壁心肌梗塞通常是于右冠状动脉或其一分支阻滞造成。 右冠状动脉绕到右室后面,供应左室后壁血液。 后壁心肌梗塞是由于右冠状动脉分支的阻滞所引起。 说明:长期以来认为右冠状动脉对心脏的血液供应仅起次 要作用,近代冠状动脉管显影技术表明,右冠状动脉也为 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氏束提供血液供应。因此,急后壁心 梗时经常伴有危险的心律失常是不奇怪的。有经验的高明 心脏病专家总是害怕并很重视后壁心肌梗塞。
• 病理性Q波是占一小方格宽度(0.04秒)或其深 度达QRS综合波的1/3. • 病理性Q波显示了心肌梗塞的存在。 • 当Q波达到整个的QRS综合波的大小(高度+深度) 的1/3则有助于确定病理性Q波。 • 说明:上述标准中的任何一条,都可做出病理性 Q波的诊断。再注意在哪个导联可发现病理性的Q 波(除外AVR导)。为了检查心肌梗塞,应审阅 所有存在病理性Q波的导联。 • 说明:AVR导联所处的方位,决定了其Q波的大 小,宽度并不可靠,AVR导联很像是倒置的导联 Ⅰ ,于是在AVR导联所见到的大Q波,非常像导 联ⅡR波的倒置。所以在诊断心梗时AVR导联不 要将它做为证据。 • 当我们审阅心电图时,应该准确地记录在哪个导 联发现了病理性Q波。
• 急性后壁心肌梗塞患者,在V1和V2导联出现大R波(与其 相对应的为Q波) • 说明:如在导联V1将Q波颠倒过来则成了R波(通常V1的 R波很小) • 在心室后壁心梗的病理性Q波将引起在V1导联出现大R波 (正向偏转波) • 当你在V1或V2导见到一个大R波应怀疑后壁心梗,即使是 右室大也可产生大R波。
• 当供应左室的冠状动脉被堵塞时,便发生 心肌梗塞,这样便导致梗塞区丧失了血液 供应。 • 心脏突发冠状动脉堵塞和心肌梗塞涉及的 是同一严重病症。 • 心脏的唯一血液供应来自冠状动脉,当冠 状动脉的某一分支严重狭窄或被阻塞时, 由该分支供血的心肌便丧失了充足的血液 供给。 • 梗塞的部位通常是在左室,并常伴有严重 的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 动脉硬化可造成某一冠状动脉堵塞,或某处动脉 硬化斑附着一血栓,此血栓也可堵塞某一冠状动 脉,冠状动脉闭塞便造成心肌梗塞。 • 说明: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造成的,这 样,闭塞区心肌便丧失了血液供应,这种闭塞可 能同该人患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有关。这种患者 的心功能在安静时是好的,但当激动或用力活动 时,快速搏动的心脏就需要大量的血液和氧供给, 而此时它的冠状动脉却不能提供。若是冠状动脉 的一主支被堵塞,则此时的心肌梗塞结果是严重 的,甚至是致命的。 • 说明:这节介绍的梗塞是指冠状动脉的完全性阻 塞,我们还可以判定某一冠状动脉是否存在某种 程度的狭窄,并由此导致对心脏血液供应的减少。 因此要记住,我们阅读心电图,是为了确定心脏 的冠状动脉灌注情况。
• 在左室基底部是从右或左冠状动脉的分支获得血液供应, 取决于哪个动脉占优势。 • 下壁(或膈面)梗塞是由于右或左冠状动脉的分支阻塞所 引起的。 • 因此,下壁梗塞的诊断不能鉴别出哪支动脉被阻塞,除非 你有先前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照片才能表明哪支动脉供血 给心脏的下壁(个别患者)。 • 说明:当显示出是哪支动脉对患者的左室基底部提供大部 分血液时,放射学家们才能鉴别出是左或右冠脉“优势”。 如果一患者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显示他的左冠状动脉供给左 室底部大部分血液,这就是左冠状动脉“优势”。
心肌梗塞心电图 发生的原理
主讲人:修凡
心肌梗塞定位
• • • • • • • 前间壁 V1、V2、V3 前壁 V2、V3、V4、V5 广泛前壁 V1、V2、V3、V4、V5 下壁 Ⅱ、Ⅲ、AVF 后壁 (V1-V3镜面相)V7、V8、V9 高侧壁 、下侧 Ⅰ 、AVL 右室 累及到患者的左心室近于左侧的梗塞。 • 发生侧壁梗塞时,主要发生在Ⅰ 、AVL中出现病理性Q波。
• 下壁梗塞是膈面,是在Ⅱ、Ⅲ、AVF呈病理性Q 波。心脏下壁位于膈肌之上,膈面梗塞就是指左 心室下壁的梗塞。 • 说明:急性下壁心梗可通过Ⅱ、Ⅲ、AVF导联出 现病理性Q波及在这些导联ST段抬高做出诊断。
• 注意左室前壁和后壁的电活动呈相反方向。 • 左室前壁的除极始于左室前壁内膜。
• 患急性前壁心肌梗塞者,如果我们见到病理性Q波和ST段 抬高(V1、V2)而后壁梗塞则出现相反的改变。 • 如一位病人急性心肌梗塞,胸导产生病理性Q波,而相同 导联也会伴有ST段抬高。特别是在V1、V2导联呈病理性 Q波和ST段抬高,将确定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 在这说明,左室急性后壁心梗与前壁心梗的图形呈相反的 改变,因为左室前壁和后壁的除极方向是相反的。
• 急性后壁心梗V1、V2导联也将出现ST段下降 (通常对应性改变抬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