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五章5.2 热量 比热容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过海边的同学们应该知道白天沙子烫,而海水凉?有没有谁能解释一下?
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或者应用与比热容有关?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新学习了一个物理量:比热容。那么你们对于比热容是怎样理解?如果要和某些概念类比,你能想到什么?
比热容一个人的饭量
吸热量吃的饭
升பைடு நூலகம்温度吃饱的程度
质量人数
所以黛玉的饭量小,就像沙子的比热容小一样。
2、怎样设计实验具体探究呢?
各小组讨论交流、合作设计实验。
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
一、用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温度升高相同时,通过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来比较吸热能力强弱。
二、用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相同,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关于两种方案的讨论:
一、用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是吸收热量多的物质吸热能力强,还是吸收热量少的物质强?
【教具】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每组):温度计、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备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
图片内容:猪八戒吃馒头和林黛玉吃饭
请问,你们觉得他们两个人要想都吃饱,谁需要吃的多一点?
答:猪八戒
在想,如果都吃一个馒头,谁会觉得饱一点呢?
5.2《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通过实验探究,体会控制变量和转化法的物理思想。
4.能通过比热容大小,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建立过程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难点: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生分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记录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实验。
“能吃组”
物
质
质量/kg
升5oC
升10oC
升15oC
升20oC
食用油
0.1
水
0.1
“hold住组”
物
质
质量/kg
1
min
2
min
3
min
4
min
食用油
0.1
水
0.1
5.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结论,并要求说出自己的依据,明确谁的吸热能力强(或弱)?为什么它的吸热能力强(或弱)?教师指出其中不严密的地方,加以引导和纠正。
“释疑”
(二)比热容
1.定义
2.公式
3.单位
4.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5.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6.比热容与生活
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特性。物理学中我们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oC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比热容。用c来表示。
C=Q/(m·△t)
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J/(㎏·oC),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由以上经验,我们猜想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水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以及水要升高的温度数有关。
那么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食用油、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请学生大胆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吸收热量和物质种类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答:黛玉。
你们作出以上的判断的依据是:他们的饭量不同。
那如果是一杯沙子和一杯水,它们“吃”热量会有什么特点呢?
“布疑”
这两个人物的反差比较大,对比会比较鲜明,能吸引到学生。
二、设计实验探究
(一)吸收热量和物质种类的关系
(一)设计实验方案
1、猜想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能吃与否”
二、用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时间,那么是升高温度多的物质的吸热能力强还是升高温度少的物质强?
“hold住吗?”
实验中怎样测量吸收热量的多少?
用相同的热源加热相同的时间,可使它们吸热相同。
怎样保证热源相同?
你们设计的实验中控制什么变量,通过什么反应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3.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oC所吸收的热量与温度降低1oC所放出的热量相等,在数值上等于它的比热容。
a焦耳/(千克·oC)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该种物质,温度每升高1oC时(或降低1oC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耳。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几种物质的比热: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讨论从这个表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你还有什么类比的吗?
一、在给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水的吸热能力强;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少,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弱。
二、在给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低,吸热能力强;食用油升高的温度高,吸热能力弱。
“猜疑”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猜想。
“质疑”
“探疑”
这里可能有学生觉得升高温度多说明物质的吸热能力强,而我们用在吸收热量后能不能hold住温度,说明吸热能力强弱。有点类似惯性大,就不容易改变运动状态一样。
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或者应用与比热容有关?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新学习了一个物理量:比热容。那么你们对于比热容是怎样理解?如果要和某些概念类比,你能想到什么?
比热容一个人的饭量
吸热量吃的饭
升பைடு நூலகம்温度吃饱的程度
质量人数
所以黛玉的饭量小,就像沙子的比热容小一样。
2、怎样设计实验具体探究呢?
各小组讨论交流、合作设计实验。
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
一、用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温度升高相同时,通过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来比较吸热能力强弱。
二、用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相同,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关于两种方案的讨论:
一、用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是吸收热量多的物质吸热能力强,还是吸收热量少的物质强?
【教具】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每组):温度计、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备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
图片内容:猪八戒吃馒头和林黛玉吃饭
请问,你们觉得他们两个人要想都吃饱,谁需要吃的多一点?
答:猪八戒
在想,如果都吃一个馒头,谁会觉得饱一点呢?
5.2《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通过实验探究,体会控制变量和转化法的物理思想。
4.能通过比热容大小,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建立过程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难点: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生分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记录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实验。
“能吃组”
物
质
质量/kg
升5oC
升10oC
升15oC
升20oC
食用油
0.1
水
0.1
“hold住组”
物
质
质量/kg
1
min
2
min
3
min
4
min
食用油
0.1
水
0.1
5.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结论,并要求说出自己的依据,明确谁的吸热能力强(或弱)?为什么它的吸热能力强(或弱)?教师指出其中不严密的地方,加以引导和纠正。
“释疑”
(二)比热容
1.定义
2.公式
3.单位
4.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5.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6.比热容与生活
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特性。物理学中我们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oC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比热容。用c来表示。
C=Q/(m·△t)
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J/(㎏·oC),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由以上经验,我们猜想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水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以及水要升高的温度数有关。
那么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食用油、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请学生大胆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吸收热量和物质种类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答:黛玉。
你们作出以上的判断的依据是:他们的饭量不同。
那如果是一杯沙子和一杯水,它们“吃”热量会有什么特点呢?
“布疑”
这两个人物的反差比较大,对比会比较鲜明,能吸引到学生。
二、设计实验探究
(一)吸收热量和物质种类的关系
(一)设计实验方案
1、猜想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能吃与否”
二、用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时间,那么是升高温度多的物质的吸热能力强还是升高温度少的物质强?
“hold住吗?”
实验中怎样测量吸收热量的多少?
用相同的热源加热相同的时间,可使它们吸热相同。
怎样保证热源相同?
你们设计的实验中控制什么变量,通过什么反应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3.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oC所吸收的热量与温度降低1oC所放出的热量相等,在数值上等于它的比热容。
a焦耳/(千克·oC)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该种物质,温度每升高1oC时(或降低1oC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耳。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几种物质的比热: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讨论从这个表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你还有什么类比的吗?
一、在给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水的吸热能力强;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少,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弱。
二、在给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低,吸热能力强;食用油升高的温度高,吸热能力弱。
“猜疑”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猜想。
“质疑”
“探疑”
这里可能有学生觉得升高温度多说明物质的吸热能力强,而我们用在吸收热量后能不能hold住温度,说明吸热能力强弱。有点类似惯性大,就不容易改变运动状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