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建模在高考地理复习中的运用
巧用思维建模,化解地理综合题难题——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7题为例
2019年第12期解题技巧巧用思维建模,化解地理综合题难题——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7题为例●谭明鄂翁成福/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445000)摘要:思维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认知方法,学生通过掌握思维建模的基本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用已知解决未知,并建立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模型。
文章以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第37题为例,从思维建模内涵与意义、运用思维建模化解综合题难题的方法和教学启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利用思维建模进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解题能力,有效应对地理综合题难题。
关键词:思维建模;高考;地理综合题目前,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少教师更多倾向于地理知识传授和解题技能的积累,忽略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思维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认知方法,是培育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一、思维建模的内涵与意义思维建模是借助于一些特定的工具(如思维导图)和方法将自己内在思维过程构建为模型,进行可视化表征的认知方法。
乔纳森(美)教授在《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中,对思维建模进行明确阐释:“通过思维建模工具帮助学习者具化内部的认知概念模型,促使学习者在建模的过程中积极调整与修改自我的概念模型结构,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认知呈现,帮助学习者丰富和拓展内部认知概念模型的意义。
”地理思维建模是基于构建主义理论,使用建构工具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进行深加工,建立个人的知识内化过程的模型。
在进行中学地理综合题的分析与解答教学时,通过对情境材料的分析、演绎、归纳等思维活动构建思维模型;然后根据设问将构建的地理模型拆解为基本模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消除学生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同时也可将基本模型进行系列重新组合,提升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地理“思维建模”能力的培养策略
教学篇誗经验交流高考地理试题类型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类型,综合题能更好地体现地理思维过程。
典型的地理思维过程为“知地、识象、析因、究理”。
“知地”是明确试题情境所在地区;“识象”是识别题中区域地理现象的特点;“析因”是指解析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从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究理”是在试题中探究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原理,应用到试题中。
学生在答题时思维过程是片段式的,往往定位不准、现象不知、原因不明、原理不解,造成成绩不理想。
“思维建模”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全面地管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视野更广”。
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论述高中生地理“思维建模”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对教师的建议(一)通过核心概念构建地理知识网络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材的重新整合和建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课本主要讲解了人口、城市、工农业和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能接触到一些,教师可通过核心概念“空间”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将必修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空间分布人口分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分布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农作物分布工业地域类型及主要工业区分布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分布商业网点的分布商业网点的区位选择城市宏观与微观区位选择工、农业区位选择空间相互作用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区位选择空间区位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运输线路的时空发展变化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时空变化、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空间扩散与空间变化工、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转移商业网点的变化(二)注重案例教学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
综合题就是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对于必修三区域地理的教学,教师就可以通过选取典型案例,采用“思维建模”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例谈地理思维建模在高考复习中的应用
例谈地理思维建模在高考复习中的应用作者:翟军来源:《地理教育》2021年第05期摘要:在地理高考复习教学中,由于“题海战术”的广泛应用,不少教师将所谓的“答题模板”奉为圭臬,企图以此“包打天下”,实际情况却是事与愿违。
本文以“山地地形与大气运動关系”为例,通过构建地理思维模型,并以此方法解析系列高考试题,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最终摒弃“答题模板”达到“知识活化”“能力强化”“素养内化”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建模;山地地形;大气运动在地理高考复习教学中,由于“题海战术”的广泛应用,不少教师将所谓的“答题模板”奉为圭臬,企图以此包打天下,实际情况却是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当前的高考试题尤其是综合题,情境材料新颖,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或最新科研成果;设问角度巧妙、层层递进、不落俗套;编制的参考答案科学、合理、逻辑关联性强,有一定的进阶性。
试题侧重于对学生地理素养的考查,而非简单考查知识的记忆与复述,生搬硬套所谓的“答题模板”不仅无法达到应试的要求,还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考复习中摒弃所谓“答题模板”的同时,应当多构建地理思维模型,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最终达到“知识活化”“能力强化”“素养内化”的效果。
如何才能在高考复习中实现这一目标并且通过纷繁复杂的高考试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建模能力?笔者以“山地地形与大气运动的关系”为例试着加以剖析。
一、“山地地形与大气运动关系”思维模型的建构2020年,一位网友在微博晒出一张飞机上航拍的秦岭的图片(图1)并配文字:秦岭,以一己之力,挡住南下冷空气。
该条微博迅速登上热搜,很多网友回帖称此类现象在很多地方也有出现,如昆明四季如春,而冬季的贵阳却是阴冷潮湿,这其中就有乌蒙山的作用。
中国气象局为此专门回复,解释了秦岭对冷(暖)空气的屏障作用,分析了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首先,秦岭的海拔高度对冷空气南下和暖湿气流北上都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同时冷空气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移动到秦岭时也消耗了“元气”,所以实力不够强的冷空气“走”到这就没“后劲”了,就算有“耐力”比较强的冷空气,奋力翻过秦岭之后实力也明显削弱,因此造成秦岭“挡”住冷空气的现象。
思维建模在高考地理备考中的运用
原料 不便于长距离 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 产品 不便于长距离 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 需要消耗大量 能量 。
普通服装、制鞋厂 廉价劳动力 需要大量 廉价劳动力。
集成电路、微型计 算机、精密仪表 技术 技术
要求高
3.若图中M点表示影响该县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a表示科技、b表示人口数量、c表示矿产)。 则最适合该县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A.石油开采 B.飞机制造业 C.汽车工业 人口 D.电子装配工业 数量 科技
• 掌握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和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一.工业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水 土 地 原 动 力 环境千万别忘记
市 政 科 交 劳 动 力
1.【14山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成为 世界主要汽车企业投资的热点地区。现今,中国 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4分)
【08北京改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 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乳制品加工基地。 分析该地区成为乳制品加工基地有利的社会经济因素。 (8分)
生态保护的需要; 消费者对乳品需求的增加;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乳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决策者选择区位目的
大陆性 气候
品 质 好
农业区位因素 光 热 水 土 地
水源 气 候 机械 市场
地形、土壤
决
策
政策
交通运输
市 政 科 交Leabharlann 劳 动 力【思维建模】 ←降水
光照
←海拔 ←日照时数
品质→单产
气 热量 昼夜温差 候 积温→熟制→产量 →水热组合
多少 →地域类型
高三地理教师如何进行地理学科的思维训练
高三地理教师如何进行地理学科的思维训练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考察的内容广泛而丰富。
高三地理学科的思维训练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作为地理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地理学科注重学生对于环境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实地考察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地貌特征、气候现象等,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地理模型、地理实验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锻炼他们的观察力。
二、激发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通过提问一些具有争议性或讨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例如,当教师讲解某个地理现象时,可以提问学生:“你认为这个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否存在其他角度的解释?”这样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开展地理案例分析训练地理学科的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分析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地理概念和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团队中进行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思维拓展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来帮助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拓展。
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与现实世界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来解决地理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空间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鼓励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的自主研究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创新实践。
构建地理思维模型提升学生地理能力
构建地理思维模型提升学生地理能力重庆市万州区教科所向先文“文科综合看地理、理科综合看物理。
”是新高考的一种流行说法。
以能力立意是新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
地理学科自恢复高考以来,其高考成绩的分值一直处于文科综合三个学科的末“尾巴”,成为了制约文科考生在综合学科拿高分的“瓶颈”。
这既有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滞后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中的原因。
要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呢?我认为除了在教学常规中一边学知识,一边培养能力的这种“日积月累”方式外,通过建立地理思维模型是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
这种办法可以把复杂的思维过程公式化、简单化,可以把地理技能,特别是把读图技能格式化、模式化。
一、读图步骤程序化。
各种类型的地图怎样读,教师可将其归纳整理出一定的“套路”。
如坐标图(统计图的主要类型)的读图步骤可概括为:①看名称;②看坐标;③看图例;④看有什么;⑤看怎样变化(升降变化、转折点及交叉点);⑥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因果关系、正相关、负相关等);⑦为什么?(原因分析);⑧是什么?(得出结论)。
按照这样的“套路”读图,线索清楚明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习惯,自然也就形成了阅读这类地图的能力。
二、析图判断模式化。
如区域图的判读,特别是大比例尺小区域地图的判读,不仅是地理学习和高考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学生最感头痛的难点内容,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若能指导学生综合利用区域图中的“点、线、面”信息,以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判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点:指地图中呈点状分布的地理事物。
如著名的山峰、火山、城市、交通枢纽、电站、重要景点等。
线;指地图中呈线状分布的地理事物。
如经纬线、山脉、河流、交通线、裂谷带、海峡、运河、等值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盐度线等)、洲界线、国界线等。
特别是经纬线是判断一个区域的主要依据。
面:指图中呈块状分布的地理事物。
如重要的湖泊、大的地形单元(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海洋、(海湾)、半岛、岛屿、大陆及国家的部分轮廓等。
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应用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思维工具,可以用层层的图表或文字将不同主题联系在一起。
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原本枯燥的复习变得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带着具有发散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来展开复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复习工作的顺利展开。
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掌握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开发符合地理学科特色的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笔者立足于自身的实践,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应用的对策,希望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一、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应用的可行性传统的地理复习通常以做题为主,要求学生重复已经学过的内容,毫无新意,对地理知识的复习缺乏创新,这种机械、单一的复习方式逐渐磨灭了学生对地理高考复习的热情,导致他们在复习课上提不起兴趣,从而大大降低了复习的效率。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探寻合理、新颖、有效的复习方法,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代替以往的“题海练习”,开展多样的思维导图绘制活动,为学生创设各式各样的复习情境,使高三生的复习体验逐渐上升到最佳的境界,从而增强他们复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动手绘制导图的过程中提升地理综合能力。
因此,将思维导图工具运用到高三地理复习中有利于转变以往复习课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
二、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应用意义(一)有利于学生识记能力的提升地理课是一门偏人文社科类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人文地理知识,如果学生的记忆存在问题,是难以将所学基础知识积累起来的,更谈不上解决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了。
不少学生总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地理知识,虽然当时可以记住,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很容易忘记。
思维导图这项工具在这时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帮助学生利用线条、图式、颜色等方式来记忆地理知识,既能给学生的多种感官带去较强的冲击,也能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直观记忆,使他们的识记能力得到稳步的提升。
思维建模在地理综合题解题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建模在地理综合题解题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2-12-01T07:03:49.53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5期8月作者:马桥[导读] 综合思维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
马桥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高庄镇西咸新区黄冈泾河中学陕西省咸阳市710000摘要:综合思维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因为学生欠缺一定的综合性思维,综合性问题通常答不上来。
为了让学生建立与应用思维模型,展现学生的思维建模水准,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建模能力。
本文主要对思维建模在地理综合题解题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
关键词:综合思维培养;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和方法探究引言: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
就是指学生多视角、全方位、系统性、动态性地分析和认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但在教学实践中,因为学生欠缺综合思维,综合试题分析和回答中存在回答不正确、因果关系与逻辑性分析不足、专业术语不规范、表达思路错乱、条理不清等诸多问题,以上问题非常值得一线教师思考与探索。
在此探索全国各地考卷中综合试题的答题思路与方法,以便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一、地理思维建模的定义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依靠教师构建的“出发点”,通过对新知识的理解融入而构建的。
因此,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与能力,这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要求。
在教学中,怎样洞悉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索过程能够数据可视化吗?依据模型构建理论,科学学习是更改学生对自然情况的形象化意识,产生合适的科学模型的过程。
学生持续更改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结合老师提供的材料创建思维模型,了解科学基本概念理论,革除传统简单地模型,产生新的科学模型。
通过思维模型可以构建起处理问题的思维流程。
因为学生的知识贮备、思维方式、理解能力的差别,他们对知识的认识不足,无法认知其必要性。
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应用摘要:地理是高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高三的压力下,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
通过思维导图可以使思维过程具体化,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使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培养创造性。
通过对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重要作用的分析,对其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提高学生地理知识水平。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思维导图;应用策略1、思维导图的意义思想导图是一种非常简单而有效的图象和笔记工具,它主要以“图画”的方式记录思维和创作过程,属于一种组织结构性的思维工具[1]。
“思维导图”最早出现在英国,是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记事法,它与传统的记录方法不同,它是一种用直观、形象的图画,为学生构造出各种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导图遵循了人脑的自然思维模式,在图示中会借助关键字、线段等进一步强化学生记忆,而且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还可以利用不同颜色、形状的物体,突出主题内容,使复习重点更突出,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的把握。
简而言之,思维导图也属于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能有效运用大脑的方法,借助于思维导图进行高三地理复习,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整个大脑功能,左右脑也能够协调,从而有效发展学生记忆、分析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2、思维导图在地理高三复习中的作用2.1应用思维导图可提高学习成绩每个人听地理的时候,都会认为是一门要背很多知识的学科。
还记得教育模式尚未改革之前,有些学生在选择文理科的时候,非常坦率地选择了理科,因为觉得文科很多内容需要背诵,而自己却很懒,不想每天都抱着书背诵,而是坦率地选择了理科。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思维导图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发现方法的同时提高成绩,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
浅析思维建模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思维建模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作者:林达欣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2期【摘要】新高考模式非常注重学生地理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题目灵活多变。
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反复给学生讲解类型题,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笔者通过实践发现,把地理问题进行思维建模,对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十分有效,有助于学生跳出“题海”,掌握真正的解答某类型地理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思维建模 ;地理教学 ;动植物资源多少【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168-01思维建模是引导思维活动演进的程序,地理思维建模就是对若干个具有相似性思维要求的地理事件与现象进行概括,归纳出普适性的分析模型。
如果将问题解决过程构建成可视化的模型,则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思维建模的过程,其基本流程如图所示。
面对某一地理现象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运用地理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具有逻辑关系的子问题。
同时调运和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分析问题,运用文字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从而最终解决地理问题。
一、思维建模的意义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多维结构。
地理教学不单是传授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思维模型,对学生提升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思维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学生在思维建模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情景材料,通过分析、分类、演绎、归纳等思维活动,对获得的信息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迅速做出假设、猜想或判断,从而认识问题的本质。
使知识模式化、规律化,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利于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有利于学习者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
2.思维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创新能力学生在思维建模的过程中,会遇到课本理论和现实情况的矛盾,这些知识的冲突可以使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思。
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应用
98中学教育一、在对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建设思维导图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是进行地理学习的根基,通过对最近这些年的的高考地理知识分析,区域地理更是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并且经常在分值比较高的题型中出现,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要求很高。
对于复杂的区域地理知识,高三学生复习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因而很多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大部分学生只是记住了区域地理的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对于地理知识的整体融合效果很差,从而致使地理分数一直以来没有进步。
但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思维的专项练习,提升应用能力,创建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复习地理的效率。
例如,学生在对“西北地区”这一地理知识进行复习时,可以建设思维导图,如下图所示:利用这一思维导图的创建,帮助学生捋顺了地理知识中西北地区的重要知识点,能够显著的提升高三学生复习地理的效率,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二、在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中创建思维导图高三学生在复习地理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题海战术”,因为教师认为知识点已经讲过了,在复习时只需要对相关的地理内容进行反复的练习就可以了,从而将学生训练成“记忆机器”,这也就导致了学生没有对地理知识点进行思索与分析,而是麻木的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让学生感觉到整个地理复习特别乏味,并且无法找思路,导致复习效率停滞不前。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在进行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引导学习创建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复习。
比如,在进行知识点“大气环流”的复习时,因为这个知识是复习的难点,其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极其的繁杂,而且让人不容易理解,但是通过分析发现,其实各个内容之间是有着相互联系的。
如果创建一个思维导图,那么这个知识点就变得不那么难了。
如下图所示:利用这一思维导图,我们能够发现乏味的知识也能够变得有趣,摘要:高中地理学科所涵盖的知识十分广阔,地理图也是各种各样。
高三地理复习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把繁杂的地理内容建设成一套整体的知识系列,并且能够清楚的对地理图进行认知。
联想思维在解答地理试题中的应用
联想思维在解答地理试题中的应用联想思维在解答地理试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联想思维是指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思维方式,将不同的事物、概念、信息等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认知和思路。
在地理试题中,许多问题需要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将知识点、实际应用、推理判断等结合起来,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以下是一些联想思维在解答地理试题中的应用:1.知识点联想:在地理试题中,许多问题涉及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思维,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气候类型的问题中,学生可以联想到气候形成的原因、气候特点、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
2.实际应用联想: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在解答地理试题时,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思维,将知识点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中,学生可以联想到环境污染、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实际应用。
3.推理判断联想:地理试题中经常涉及到推理判断的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条件,推断出未知的结果或结论。
例如,在地质构造的问题中,学生可以根据岩层的分布、地质作用等推断出地壳的运动、矿产的分布等相关信息。
4.类比联想:类比联想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类似的事物、概念或信息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点。
在地理试题中,类比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例如,在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气候特点时,学生可以通过类比联想,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气候的多样性。
总之,联想思维在解答地理试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运用联想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推理判断和比较分析。
因此,在地理学习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联想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和解题能力。
“思维建模”在高考地理综合题解答中的运用
“思维建模”在高考地理综合题解答中的运用云南省元谋县第一中学:昌建娥摘要: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学生应如何提高地理解答题的得分率,对各类地理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建立科学的答题模式,形成程式化的解题方法。
这样,学生在解答各类地理问题时,就会思路清晰,有规律可循。
本文就“思维建模”在地理综合题解答中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思维建模设问特点典例分析解题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包括阅读情境材料、明确应答问题、提取有效信息、调用相关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做出判断和解答等。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解答地理综合题时,常常不得要领,甚至无话可说。
例如:分析问题时不能充分利用题目所给材料,而是简单地搬用教材中现成的结论;分析问题时过于片面,不能多角度、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阐述问题时不能紧扣题意,缺乏条理性、层次性和逻辑性;表述答案时不能正确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出现上述问题,一方面与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理解不透彻和掌握不牢固有关,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解答各类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平时的地理复习中,学生应对各类地理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建立科学的答题模式,形成程式化的解题方法。
这样,学生在解答各类地理问题时,就会思路清晰,有规律可循。
本文就“思维建模”在地理综合题解答中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一、区位条件的分析(一)设问特点区位问题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
从历年的高考来看,区位问题类型多样,设问角度灵活多变,命题素材丰富多彩,能有效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区位理论探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对策等综合能力。
趣味类试题的设问形式通常为“分析……自然区位条件”“分析……区位优势”“分析……发展的条件”评价……区位条件”等。
(二)思维建模在分析区位条件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或评价。
如果题目中没有具体规定分析的内容和范围,学生在分析或评价时,一方面要从自然区位和社会经济区位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另一方面,要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辨证分析。
思维建模在高考地理复习中的应用——以气候专题复习为例
思维建模在高考地理复习中的应用——以气候专题复习为例王晨光
【期刊名称】《地理教育》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思维建模是借助于一些特定的工具(如思维导图)和方法将内在的思维过程建立模型,进行可视化表征的认知方法。
本文以气候专题复习为例,尝试利用思维导图、表格、模式图等工具进行思维建模。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王晨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西交大苏州附属中学,215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把握原理·构建模块·强化应用--高考自然地理复习三要诀 [J], 汤国荣
2.高考地理第二轮小专题复习策略——以气候特征为例 [J], 钱建
3.基于深度复习提升学生化学高考解题思维研究——以\"水溶液中的三大平衡\"高三专题复习为例 [J], 聂长玲
4.基于思维建构的高三地理复习策略探讨——以《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为例 [J], 杨敏
5.“光合与呼吸”高考专题复习中思维导图的构建与应用 [J], 孙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的运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综合思维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合。
地理学科内容广泛,包含了地球形态、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各个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
而综合思维要求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通过综合思维的运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地理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地理学科包含了大量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学生需要能够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综合思维要求学生将不同的因素和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并从中得出结论。
通过综合思维的运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并能够从中得出合理的结论。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结构模型建构及其在地理高考试题研究中的应用
知识文库 第24期296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结构模型建构及其在地理高考试题研究中的应用刘家亮地理是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也是文科生参加高考的一门重要考察科目,所以强化地理的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从高考地理试题实例来看,大多数分值的地理题首先要进行基本的位置判断,如果不能够进行准确的位置分析,那么后续的解题其效率性和可靠性会明显的下降,而要进行准确的位置判断,就需要构建地理空间模型,这种模型的建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简言之就是在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积极的进行空间模型构建,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高考试题的解答效率,也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一、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的必备能力 (一)基础知识要进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模型的构建,基础知识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所谓的基础知识,主要指的是高中地理课本中不同章节的系统内容。
在地理空间构建中,将各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整合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地理空间模型,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要在这个模型中进行展开和加强,所以其基础知识必要要进行强化。
简言之就是学生必须要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这样其利利空间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和发展,否则,能力培养缺乏基本根基,能力的提升很难做到持续性和有效性。
(二)联想能力联想能力也是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结构模型构建中需要的必备能力。
所谓的联想能力,主要指的是根据已有知识点或者是资料进行其他方面信息的联想,这会使得空间构建更加的完整。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得知某地的经纬度时,可以根据经纬度确定其大概的海陆位置,也可以根据经纬度判断区域的基本气候,根据气候,可以进一步的联想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通过这样的不断联想和扩展,区域资料愈加的丰富,地理空间的完整性越来越具体,空间思维能力会在联想的基础上不断的向外拓展,学习的系统性会明显的加强。
(三)综合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也是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模型构建中一项重要的能力。
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的运用
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的运用作者:高立华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36期高立华(河北乐亭第二中学河北唐山 063600)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学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变革学习方式。
思维导图是在这种理念下一个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工具,它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渗透进教学当中的良好体现,即教师有创新的教学方式和完整的教学设计,学生有创新的学习思维和更高的能力水平,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可以让高三一轮复习内容变得清晰明了,学生更乐于接受,让学习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课堂教学自主复习思维与学习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097-021 思维导图的由来与作用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像思考和笔记工具,它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
它是由英国人东尼·博赞创造的一种笔记记录方法,与传统的记录方法不同的是,思维导图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它顺应了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在图示中通过使用关键词等加强对知识的记忆。
同时在创作导图的时候还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形状来突出主题内容,这样既鲜明地强调了主题,又能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和外在联系。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种有效使用大脑的方法。
使用思维导图能够充分调动整个大脑的功能,左右脑同时打开并协调运作,可以提高人的分析力、记忆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既能纵观整体又能关注细节。
2 思维导图与地理一轮复习在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激的创造素质。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以考纲为出发点,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也就是对初、高中八本教材的全面复习。
这轮复习强调的是基础,可以说是通向高考的第一把钥匙。
只有夯实了这个基础,才能在以后的复习阶段中建立完善的地理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建模在高考地理复习中的运用一.明确高考备考指导思想(1434331工程)1.坚持一个大方向:落实“三基”(知识、技能、方法),突出“主干”。
2.把握四个基本原则:研究考纲抓重点,求宽度;依托教材抓难点,求深度;结合实际抓热点,求思路;结合练习抓易错点,求落实。
3.抓住三个根本:自然地理:重原理规律和事实,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人文地理:重方法思路和案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区域地理:重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及人地关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联系实际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搞好四个结合:教材与教材的结合;教材与两纲的结合;专题复习与对应练习的结合;综合测试与全面讲评的结合。
5.实现三个突破:准确定位区域空间;有效提取地理信息;合理运用地理原理。
6.走出三大误区:陷入死记硬背知识碎块;陷入“热点”陷阱;陷入“题海”战术。
7.达到一个目的: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解题技巧,提升思维能力。
二、注重高考命题研究1.近几年文综高考地理试题的基本特点(1)平稳性:题型、题量基本稳定,试题的难易程度不会大起大落。
(2)基础性:抽样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3)能力性:全面考查地理能力。
(4)实践性:与生产、生活实际、时事和热点紧密结合,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学科性:突出空间定位、地理图像图表的判读、区域综合及比较分析等地理特色。
(6)综合性:学科内综合,区域与热点综合。
2、高考命题基本原则抽样考查知识,全面考查能力(能力立意)•“变”主要表现在:1.主干知识能力考查的侧重点年年都有变化2.学科内综合题的切入点有变化3.热点问题由“显性”向“隐性”转变4.联系实际的创新性、应用性试题明显增加•“不变”主要体现在:1.主要考查地理学科主干知识2.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3.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源泉4.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3.高考考核目标和要求(13能够→15能力)(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分析和判读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①空间定位能力;②地理图表的解读能力;③概念的辨析能力;④审题能力。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布等知识。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等。
•能够选择和运用地理学科中广泛使用的中学其他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专项的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区域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判断,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①概括、归纳、总结能力;②逻辑思维能力;③地理术语的理解、运用能力;④语言表述能力(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充足、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①地理事物的评价能力;②探究和论证新问题的能力;③创新思维能力4.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核命题方向1)自然地理试题的主要命题方向:•①以地理图像为信息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突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
•②以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突出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电反2014年3月,电视新闻曾播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建在美国加州莫哈韦(Mojave)沙漠附近,发电站共有17.35万面镜子反射阳光,尽管其属于绿色能源,但依然受到飞行员投诉,称自己在飞过这里时总会被巨大镜子晃花眼——”在此则新闻中,曾提及美国加州的这个太阳能发电站时常误伤路过的飞鸟。
(2)人文地理试题的主要命题方向:•①以设计新颖的地理图像、地理数据图表为信息载体,考查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突出获取和分析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
•②以区域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分析评价区位条件及人地关系,突出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体现考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3)区域地理综合试题命题方向:•①以社会热点为命题背景,以区域为基础,考核学生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②进行区位定位,再认区域内重要地理事物。
•③提供区域地图或统计资料,分析地理特征,阐述地理规律,剖析地理成因。
④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评价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分布、影响及防治措施、资源开发利用、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6分)(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5.分析近年高考试卷,体会高考命题立意•对近三年高考试题认真研究找趋势;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不同考点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全国各地调研题集中研究找信息;•国家统一命制试题仔细研究找共性。
6.近几年全国课标卷命题特点1)重点、方向相似。
这几年的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和方向都是高中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和四个方面的能力。
如大气、农业、工业等,都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主干,成为近几年高考中出题的重点知识板块。
在每个重点知识板块的选点命题又以核心知识为主。
如农业、工业重点考区位因素。
绝大多数考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立意十分明显,尤其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联系社会、生活紧密。
地理与实际社会、生活的关联处与重合点,是这几年高考题中出现较多的地方。
如工厂、港口、机场、桥梁、铁路建设、工业、农业的区位因素等。
(3)轻区域地理,重系统地理。
涉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区域地理试题,主要是区域提供空间位置、地理素材,调用高中地理原理,通过读图、译图、析图即可完成,其考查重点不在初中地理。
区域作为高中系统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这几年在试题中呈现的方式:只出现“某地”,不需要你判断某地的具体名称即可作答。
(4)增加开放性试题,注重探究能力考核。
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增加了开放式的讨论试题,强调对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核。
如2013年36题(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
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
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8分)2014年37题第(3)问,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
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7.2014年全国课标卷1高考地理试题分析(1)试题结构必答部分有选择题11道(44分);非选择题36题(24分)、37题(22分),(共46分);选答题在选修模块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中任选一题作答(10分)(2)总体评价题型仍较稳定,总体感觉难度适中。
自然地理部分减少,而人文地理部分增多,主要侧重于人口问题和工业区位。
客观性试题人文地理难度稍有增加,主观性试题自然地理难度稍大,人文地理部分难度总体较低。
(3)试题特点分析看到课标1卷第一感觉就是常规,很规矩的一张卷,但细品又很鲜活,带有时代气息。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突出主干在侧重能力考查的前提下,仍然考查的是地理的主干知识,如太阳辐射、交通、植被、人口、工业、人类生产活动和可持续发展。
②重视图表考查试题充分体现了“图表”这一学科特色。
区域图、等值线图、景观图及图表都有呈现,而且对读图表能力的考查有所加大。
③较强的时代气息太阳能光热电站、青藏交通问题、旅游地理的深度游,另外也特别关注了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试题在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真正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④侧重论证探讨能力的考查主观题的36题,围绕风沙问题层层递进,37题前两问及选做题42、43题,都侧重考查了考生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4)试题的变化①整体难度略有上升,尤其是主观题。
②地球运动低调回归,但难度不大。
③人文地理比重加大。
④综合题考查切口小,避免考生套用模板,答案更加灵活,更加充分的体现了对学生分析和思维能力的考查。
(5)试卷分析•八大知识单元1.地球和地图(宇宙与人,地球运动,地图知识,地形图)2.天气和气候(天气和气候的形成,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等)3.海洋和陆地(海洋,陆地水和水循环,地质地貌,生物和土壤,自然带等)4.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自然灾害及其防御,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等)5.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农业、工业、交通、通信、商贸、文化和旅游等)6.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发展、分布和素质,人口迁移,聚落形成和城市化,城市的地域结构等)7.世界区域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世界地理概况\世界地理分区\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8.中国区域和国土整治(中国政区、三大自然区、三个经济地带,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等)• 四大综合专题1.地球运动原理图(包括绕日公转图,光照图,时区和日期变更图,直射点位移图,昼长图,正午太阳高度图,天体视运动图等)2.地理位置和等值线图(包括地理位置图,等值线图等)3.地理统计图表和系统关联图(包括地理统计图表,地理系统关联图等)4.国内外热点地区和重点工程(包括国内外热点地区,中国重点工程等) 气候类型的判读训练1、 1月受副高控制,7月受西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 D A 、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 B 、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C 、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D 、南半球地中海气候2、1月受赤道低压控制,7月受信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B A.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 B.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C.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D.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3、 7月受副高控制,1月受西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 C A 、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 B 、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C 、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D 、南半球地中海气候4、7月受赤道低压控制,1月受信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C A.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 B.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C.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D.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5、P 地受季节西风带的影响,回答1)P 地的气候类型是___地中海气候_________;(2)M 地气候类型是_____温带海洋性气候_ ___;6、若上图P 地常年在西风带影响,回答(1)此图位于为____南_半球 (2)P 地的气候类型是 _______温带海洋性气候__ ; (3)M 地_地中海气候___________ 1月份的气候特征是 ______炎热干燥_ ;M 地7月份受__西风带____ (风压带)控制☆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5.沿海地区描述海岸线形状☆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量、位、冰、沙、力)•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程、向、积、支、形)•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