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机制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民 在参与 公共政策制定过 程中 存在的问 并 大会是 由人 民经过广 泛而平 等的直接或 间接 范化的程序是公民顺利参与公共决策的保障。 题, 选举 产生 的。我国选举法规定 , 凡是没有被剥 ( 内输入式的精英决策体制, 二) 政策制定 提出解 决对策。
关键 词: 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制定
离, 体现公共利益表达 的真正诉求。 参与权 的缺失 , 而且公民与政府在信息的 占 有 政府决策 , 受各方面 的评论 , 以接 并将各种 评
四
《 合作 经 济 与科 技 》 2 1 年 2月 号 上( 第 4 0期 ) 01 总 1
提要 在企业资产中 ,由于商 誉具有的
特殊性质——最无形的资产, 因此商誉一直是 困 扰会计界的一个难题。关于商誉的本质, 学 术界众说纷纭,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 其 中自创商誉更是由于其计量的困难性基本未
誉本质认识 提供了三条主要思路:
有独特的核心能力;人力资本观” “ 认为, 商誉 资源 的作用 ( 从直接计量的角度来界定商誉。 二) 如上 所述, 商誉的构成要素太多, 简单地将商誉归
( 从商誉构成要素的角度探究商誉的 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力资本 :无形资源观 ” 一) “ 则认 本质。 从商誉构成要素的角度来探究商誉的本 为, 商誉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源。
可 以应 用通告 、 等非正式制 定程序 , 昕证 公共 把政策 目标的确立和政策 措施 、 的选择建 民主社会的普遍现象 , 手段 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 标 部 门将 有关决策 的方 案、 地点 、 时间通告相关 立在符合这种利益和愿望 的基础之上 , 以减少 志,我国公民参与 政策制定还处 于起步 阶段 , 利害关系人, 并告知其听证的权利 以吸 收公民 政策决策的盲目性 , 提高政策 的合法性。 同时, 在公 民参与 的扩大和发展 过程 中仍存 在许 多 参与公共 决策 ; 五足选举、 新闻报道机制。 这是 可 以降低执行 困难 , 有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 问题 。 因此, 我国应努 力解决这些 问题, 大力推
完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机制——基于SWOT分析的路径选择
公共敢策
完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 民参 与机制
基于s v,析的路径选择 mo i  ̄
口 田 千 山
( 中共 韶 关 市 委 党 校 ,广 东 韶 关 522 ) 10 6
摘
要 :公 民参 与 公 共 政 策制 定是 民 主政 治 发展 的 必 然 趋 势 .是 确保 社 会 价 值 公 平 分 配 的 重 要 途 径 。 随 着 我 国社
益 集 团 、 政 府 组 织 ) 过 各 种 方 式 , 发 地 或 足 在 政 非 通 自
府 引 导 下 参 与 公 共 事 务 .在 公 共 政 策 决 策 程 序 中 有 序 的 利 益 表 达 . 及 对 政 府 决 策 的 影 响 l J 世 纪 9 年 以 自 _ 0
政 府 公 共 政 策
公 共 政 策 作 为 政 府 管 理 社 会 公 共 事 务 .实 现 公 共 利益 l 制 定 和 活 动 策 略 .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 发 挥 着 重 要 作 用 。 照 后 行 为 按
政 府 寻 租 行 为 等 . 致 政 府 _ 作 机 构 的 低 效 率 . 政 府 导 T 使 的 活 动 并 不 是 像 应 该 的 那 样 有 效 或 像 理 论 上 所 说 的 能 够 做 到 的 那 样 有 效 l( 一 ) 就 使 得 政 府 逐 渐 认 识 到 . 2 这
已经 不 能 再 接 受 这 样 的 观 念 . 政 府 的公 共 政 策 是 由那 即
政 策 的 本 质 . 如 把 “ 值 ” 为 “ 益 ” 1F是 由 于 公 不 价 改 利 ll ]
共 政 策 具 有 分 配 利 益 的 功 能 . 使 得 它 备 受 广‘ 公 民 的 大 火 注 , 常 认 为 , 左 有 了公 共 政 策 . 就 能 获 得 资 源 ; . 通 谁 谁
浅谈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 , 因此 , 可以由每一个公民时时刻刻 的关心与适时的 投入来实现。而公 民参与 的行动必须是建立在合 法性 的基 础 上, 并且依参与 者根 据本身所 拥有 的知识与 能力 、 花费 的成
本、 预期 的影 响力等 , 理性地选择最有效 的途径与策略 。”_ I 1 笔者认为 , 民参 与指公民以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身份 公 直接参 与到关 系到他们 自己切 身利益 的政府 即行 政机关 制 定公共政 策的过程 中 , 通过各 种有效 途径 , 充分表 达 自己的
意见 , 对政府公共 决策产 生积极而有 效的影 响的行 为 , 目 其 的是提高政府在政治 、 经济 、 文化 等活动中的公共行政能力 ,
帮助并监督政府有效地代表 和实 现公共利益 。 二、 公共政策制定 中的公 民参与的 问题 1 . 公民参与的意识淡 薄, 组织化程度较低。在我 国 , 由于
民虽有较高的参与愿望 , 但不知作 为一个公 民在政治生 活中 有哪些权利 和义务 ,也不 知怎样 去参与 和怎样实 现有效参
途径 ,但我国政策制定 中的公 民参与 现状 还存 在许多问题 。 为此 , 对我 国公 民参 与公共 政策制 定的必要性 、 现实 困境 以
及改善途径等方面 的分析就显得 日益 重要 , 以期进一 步推动 公 民参 与的发展 , 日实 现政府决 策的科学化 、 早 民主化和 , , 16 一)男 江西赣州人 , 州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 副教授 , 广 主要从事公共 管理理论 与方法研 究; 曾志 (95 , , 18 一)男
广东广 州人 , 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本科生 , 广 主要从事公共 事业管理理论 与实践研 究; 胡启繁( 9 1 , , 1 8 一) 男 广东 惠 州人 , 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 究生 , 要从 事公 共政策 与城市公共 管理研 究。 广 主
浅谈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官 本位思想 的误 区认为公民只应接受公 共政策 的结果 ,而忽视公 民应有 的参与权利 ;即使是意识到公民对公共政 策制定 的参与权利 , 却对公 民参与的能力和效果持怀疑态度 ,而片面强调 “ 专家 ”和 “ 精 英”治 国。同时 , 公 民的参 与意识相对淡薄 ,尽管公 民享有种种参与 的权利 ,但是长期以来政府决策运作的封闭型和不透明性 ,使许多人 都形成 了一个基本共识 , 个人 的参与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影 响力较低 , 导致公民的不参与以及较低的政治效能感。
5结论
我国宪法法律法规赋予公 民参与的权利 , 并规 定了公 民参与公共 政策制定的多种渠道 ,如选举活动 、信访途径 、参与政 党活动 、参加 政治 团体的活动等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 中有许多问题 :一是选举制度 不够完善 。在这种选举制度下 ,较高层次 的人大代表不直接由人 民群 众选 出,使得通过选举途径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 信访制度也很不完善 ;三是 我国第三部 门不够发达 ,使得公民缺少 了 条参与公共政策的合法有效 的途径。
理论探 索
浅谈公 共政策制定 中的公 民参 与
刘 婷 魏子博
(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 3 0 0 5 2)
摘 要 :我 国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体 制 的确 立 、社 会 民 主的 发展 、全球 化 的 国 际形 势 等 ,都要 求我 国在 公 共政 策 制 定 中 实现更 多的公 民 参 与。 确 保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效参与,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的核心 内容之一。 目前, 我 国公 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着文化困境 、制度 困 境、法律 困境以及 渠道限制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法律建设、畅通参与渠道,促进民主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关 键词 :公 民参与 ;公 共政 策 ;困境 ;对 策
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论 公 共政 策 制 定 过 程 中 的公 民参 与
吴 菲
摘 要 :公 民参 与作 为公共政策的基石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中起 着不 可获取 的重要 作 用。公 民的有序 参与有助 于提 高公共政策的认 知度 和公信 力,但我 国公 民参与制定过程 中还存在着很 多问题 ,如渠道不 广泛、信 息不透 明性等 。如何 解 决这些 困境 ,给 当前公共政 策制定过程 中的公 民参与提 出了严峻的挑 战。 关键词 :公 民参与 ;公共政 策
( 三 )培 育 公 民社 会 ,提 高 组 织化 水平 对 于当前公共 政策参 与组织化 程度偏 低 的困境来说 ,必须 提高参与 的组织化 水平 ,而公 民社会 的培育 正是提 高公 民参与 组织化水平 的社会 条件 。一方 面 ,要推 进公共媒 体 的形 成 。因 为只有公共媒 体 ,才能让 公众 的话语权 得 以发 挥 ,使公 众可 以 真正的制 约政 府 的体 制化权 力 ;另一方 面 ,应大力 发展 社会 中 介组织。在现 阶段 ,我 国中介组 织 的发 育还很 不成熟 ,在 我 国 的公 共决 策过 程 中并 没有 形成 能与 政府进 行 “ 讨 价还 价” 。因 此 ,要完成对 中国社会 的现代 化改造 ,中介组织 的独立 和发 展 也 是 一个 非 常 重要 的途 径 。
己的意愿 和诉 求 ,同时 可以有效 监督政 府政 策的实施 过程 。同 时 ,公 民参 与的公 开性 与透 明性还 可以减 少政府 与服务对 象之 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 三、提升和完善我 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对 策分析 ( 一 ) 转 变观 念 ,走 出误 区 随着社会 经济 的发展 ,公 民对政 治生活 和社会 生活 的参 与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制度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制度是指让广大公民能够积极参与和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以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公民参与可以体现在多个层面和多个方面,包括政治决策、法律制定、公共政策制定、公共资源分配等方面。
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可以保障公民参与的广泛性、公开性、透明性和有序性。
一、政治决策方面的公民参与制度1.选举制度:通过选举产生政府代表,公民通过选举来选择自己的政治代表,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
2.公民投票制度:公民通过投票表达自己的意见与选择,例如针对重大政策、宪法修订等议题进行的公共投票,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
3.公众听证会制度:政府在重大决策前,组织公开听证会,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决策中加入公众的声音。
二、法律制定方面的公民参与制度1.立法程序公开化:将立法过程公开化,使公民能够了解到法律的制定过程、立法的目的和意义,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立法调研制度:在制定法律之前,开展广泛的调研和咨询,向公民、专家和利益相关方征求意见和建议,充分倾听各方声音。
3.公众常委会制度:设立公众常委会,由公民代表组成,参与立法工作,发表意见、提出建议,通过合法渠道影响法律的制定。
三、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的公民参与制度1.征求公众意见制度:政府在制定重大公共政策时,组织广泛的公众咨询和征求意见,听取公民的声音和建议。
2.公开决策文件制度: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将相关信息公开化,让公民了解相关事项,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
3.公共决策评估制度:建立公众参与的决策评估制度,让公民能够参与对政府决策的评估和监督,提出批评和建议。
四、公共资源分配方面的公民参与制度1.公共财政预算公开制度:政府将公共财政信息公开化,让公民了解公共财政支出的情况,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社区层面的公众参与制度:在社区层面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让公民能够参与社区公共资源的分配,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建议。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摘要】公民参与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公民参与的意义入手,指出其可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增强政府的责任感和透明度。
然后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如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公众意见得不到充分反映等。
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包括公众意识、政府开放程度等,为了提高公民参与,可以采取措施如加强公众教育、建立有效的意见征集渠道等。
最后探讨公民参与的形式与途径,包括公民论坛、听证会等。
总结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可以建立更加民主、开放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促进公民参与。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公民参与,我国,问题,影响因素,措施,形式,途径,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公共政策的制定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不仅能够增强政策的民主性和合法性,更能够有效地促进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深入探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对于进一步促进政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意义、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提高公民参与的措施以及公民参与的形式与途径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公民参与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2. 正文2.1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意义公民参与可以提升政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政策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和意见,而公民参与可以代表不同群体的声音,确保政策制定过程更加公正和全面。
公民参与可以增进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公民参与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受社会认可的政策措施,增加政策的执行力和长期持续性。
公民参与还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i n as No teeeitsmep be , u h a ee t o ytm n ra iain a d lw lvlo at i t ni et go n ma yw y. w r xs o r lms sc d fcs fss h o s e a dognzt , n o ee fp rcp i stn f o ia o n i
第 21 年第 2 01 期 ( 总第 37 ) 6期
商 NGYE J 济 业 经I J S HA NG I
N .,0 l o 21 2
T tl .6 oa 3 7 No
【 编号】 10—03 0 2 02—2 文章 09 64( 1)—080 2 1
论我 国公共政策制 定 中的公 民参与
李冰 心
( 国矿业 大学 中 文学与法政 学院 , 江苏 徐州 2 11 ) 2 1 6
喃
要】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方面, 也是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话题。在我国, 公众参与政策制
定的水平有 了一定的发展 , 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政 策制定中。目 , 公 前 我国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中还存在制度 、 组织
格 局的变化和利 益关 系的调整极 大 的激发 了公 民的参 与
公 共决策 的热情 ,要求 形成完善 的参 与体制 的呼声越来 越高, 不断要 求满 足政治 民主的需要 , 公共政 策更好地 使 体 现和代表不 同社会 阶层 的利益要求 。 另一方面 , 国公 我 民参 与制度化水 平不 高 ,政策参 与方式 远不能满足公 民 对 政策参与体制 的期 望 ,使公共 政策参 与主体 面临一 系
缺陷和参与水平不 高等问题。我 国应大力推进公 民参与的制度化, 大力发展公 民组织, 拓展参与渠道 ,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公 民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正 是 由于 信 息 化 的 迅 猛 发 展 , 定 了 公 民 参 与 进 一 步 发 展 不 可 逆 决 转 的趋 势 。在 高等 学 校 、 会 科 学 研究 、 众 企业 等 机 构 中 形 成 了数 量 社 大 颇 为 壮观 的 民 间思 想 库 和 政 策 分 析 学 者 群 体 , 为 现代 政 府 提 高 公 共 成 政 策 质 量 的重 要 智 力 支 持 力 量 。 那 种 封 锁 政 策 信 息 、 制 公众 参 与 公 限 共 政 策 活动 的 做法 已 经 走 到 尽 头 , 民 参 与 的 途 径 和 形 式 将 进 一 步 完 公 善 和 更 加多 样 化 , 大 大 增 加 参 与 的广 度 和 深 度 。 如 当 前 行 政 法 规 、 将 规 章 制 定 和 行 政 决策 运 用 较 多 的 座 谈 会 、 证 会 、 证 会 等 参 与 形 式 。 今 论 听 后 借 助 于 互联 网 、 动 通 讯 工 具 等 信 息 化 手段 , 参 与 的 范 围 将 逐 渐 扩 移 其 大, 形成 会 内会 外 、 部 门 、 地 区 , 至跨 国 的 相 互 呼 应 和 共 同参 与 的 跨 跨 甚
一
愿, 具体 过 问公 共 政 策 制 定 、 行 和 反 馈 的 全 过 程 , 公 共 政 策 能 够 更 执 使 充 分 地 代表 自 己的 利 益 。如 果 缺 乏 制 度 化 的 有 效参 与 机 制 , 民 的 利 公 益 得不 到表 达 , 期 如 此 就 会 危 及 政 权 的 合 法 性 , 短 期 而 言 , 会 降 长 就 也 低 公 民 对公 共政 策 的 认 同 度 , 们 对 待 公 共 政 策 的 态 度 可 能 是 选 择 逃 人 避 的 温和 方 式 或 采 取 对 抗 的 极 端 中突 方式 。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限度
Legal S ys t em A nd Soci et y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限度李冰心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民参与公共决策E l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
在公共政策制定申,公民参与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同样面临着难题:专业性和民主性的矛盾,民主和效率的相对、民意的真实性问题等。
对此应合理界定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限度,不断提升公民参与的水平。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政府管理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193.02公民参与,通常又称为公共参与、公众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这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具体表现。
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成为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参与不仅在形式和实质上赋予公民表达自己利益的机会,保证公民获得影响自身生活质量的权利。
而且,它更维系了公民与政府之间持续沟通与信任的关系,保证了政府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础。
一、公民参与在政策制定中的价值随着20世纪以来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公民参与成为当代政府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公民参与已经成为国际发展话语的主流,因此,公民参与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权利现代政府理论认为,政府是人们为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选举出来代表人们利益的机构,作为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政府必须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体现公共意志,而公民参与便是政策更符合公众利益的重要方式之一。
虽然公民的权利得到法律的确认,但是这些权利不会自动实现。
公民参与是公民争取权利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积极的参与,公民的权利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公民参与可以使公共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公民参与影响之后的公共政策通常会作用于随后的公共生活之中,政策制定者会更』J u重视民众的意见,根据民众的反馈谨慎的制定公共政策,从而使相关的政策更加符合公民的利益。
浅析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公民参与
公 民参与公共政策 的制定是 当代 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 。虽然 当代 各 个国家的民主政 治体制 和对 民主概念 的理解都不尽相同 ,但都在 采取 了 不同的方式来 实现公 民对 国家 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参与 。当今世 界的各 民主政治制度国家都努力 在尝试 扩大公 民直 接参与 公共 行政 管理 的范 围 ,并从程序上保证公 民的这种 民主权力 。因此 ,可以说公 民在 公共政 策制定中的参 与方式 和程序 的变化是 当代 民主政治发展的需求和趋势。 3 .公 民参与可以提 高政府决策的准确性。 公 民参 与公共政策 的制定有助于政府做出更准确、更符合实 际的决 策。因为公众 在 日 常生活 中直接参与他们所关心的社会公共事 物 ,是事 物中所 产生的问题 的当事人 ,他们所提出的质疑就可以为政府提 供明确 的信息。在政 策决策过程 中,方案 的产生 、论证都离不开公众参 与 ,可 以说政策制定 的各个环 节都是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过程。只有给公 众提供 更 多的途径参与 到政策制定 中来 ,让他们根据 自己所关心并且 了解 的公 共政策 问题提 出见解供决策者参考 ,在必要时与之协商 ,才可 以有效 的 减少信 息被扭 曲的可能 ,降低决策失误 ,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准 确性 。 二、现阶段 我圆公 共政策制定 中公民参与的现状 1 .公 民的政 治参与意识不 强。 在 我国,公众对政治事务 的关注度相对来说是 较低 的,大部 分人 总 感觉参与 到政府事务 中去是很遥远的事。即便有些公 民想要参与 到公 共 政策 中,他们 的出发点大部分时候是为了争取 自己的利益 ,希望通过 政 治参与这一活动来引起政府 的注意。更有甚者会在满足不了 自己需求 的 时候选择一些错误过激 的方式来破坏社会秩序。所 以面对公共政 策的制 定 ,公 民对 国家事务 的关心和对政治上的觉悟都是有待提高的。
浅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李玉梅
云南 昆明 6 5 0 0 9 1 )
要 :公 民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中最主要 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发挥 着直接 的重要作用 。当前 需要
转变执政观 念 。完善公 民参与公 共政 策制 定的有 关制 度 ,加 强公 民素质建设 ,提 高公 民参与 能力 ,提 高公 民参 与组 织的程
一
、
相关 定义
以实 现既 定 目标 或 达到 既定 目的。 简而 言之 ,人 类 为 了实 现 某 一 目标 而 采 取 的行 动 方 案 就 是 公 共 政
( 一 )公 共政 策
行政 学创 始 人托 马 斯 ・ 伍德罗 ・ 威 尔 逊认 为 ,
策。狭义上 的公共政策是指为了实现政治 、经济、
益 ,最直 接 的就是 参与 政策 的制 定 。 ( 三 )公 民参与
政策 制定 上 大有作 为 。 我 国公 民参 与 的知识 框 架 、技 术 能力 、沟 通 方
公 民参 与 ,是 由一 个 名 词 和 一 个 动 词 结 合 而 式 等方 面 和参 与 政策 制定 的要求 相 差甚 远 。公 民不
策 ,从 字 面 上 来 看 ,是 由公 共 和 政 策 两 个 名 词 构 府 制定 公 共政 策 ,确 保 社会 正 常健 康有 序 前进 。 改
成 。 政 策 ,广 义 上 是 指 在 某 一 特 定 的环 境 下 ,个 革开放时期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人 、团 体 、政 府有 计 划 地进 行 活 动 的过 程 。提 出政 同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打破 了传统单一 的社会利益 策 的 目的在 于 利用 特 有 的 时机 去克 服 特 定 的 障碍 , 体 系 ,使 得利 益 呈 多元 化状 态 。拥 有独 立 的政 治 经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合法性 三)
宪政是公 民参与的基础 , 在法治上 目前我 国正在努力建
二 、 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 的必要性 公 ( 政府公共决策体制的转变 一) 在计划经济时期 , 政府 是资 源配 置 的唯一主 体 , 调控 国 民经济和管理社会 事务的主要手段是 计划性行政手段 , 其特 征是行 政性 、 制性 、 强 命令 性。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体 制 的建立以及我 国加入 WT 市场成为资源配置 的主要 手段 , O, 政府成为了市场的培育者 , 市场规划的制定者 和市场秩序 的
公民参与权利的发展和完善也是宪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宪法第二 条规 定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一切 权利属 于 “ 人 民 , 民依照法律规定 , 人 通过 各种途径和形式 、 管理 国家事
身能力的有限, 认识到市场与社会主体在公共事务的解决和
处理中 重 社会 的
设“ 以人为本” 的社会 主义 宪政 , 参政权是我 国宪法所保护 的 公 民积极权 利 , 这意味着公 民有权通过各种方 式参与 国家政
治 过程。我国法律规定参 政权的内容包 括公 民立法参与 、 行 政参 与和社会参 与等多个 方面 , 中参与公 共政策制定 的权 其
利是参政权在行政领域的自然延伸, 公民参与行政过程的权
利 属于宪政所 承认和保 障 的人 权 范畴 , 而且 是其重 要 内容 ,
监督者 。使得政府 职能发生了巨大转 变 , 面临对 自己角 政府
色的重新定 位 , 同时为 了适 应这 种转 变政 府 决策 必须 在 观 念、 方式上进行 全 面调 整。在决策观 念上 , 政府要认 识到 自
参与需求, 以保证民智的充分发挥, 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公民如何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
公民如何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
-----collected by 阿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公民政治参与不仅是一个民主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发展以及公民个人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实现政策过程科学、民主、合法的前提。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公民有效参与各级政府政策制定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其一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可以保证所制定政策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其二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这项政策能否通过,2007年厦门PX事件就是公民参与意识提高的佐证,正是当地市民的广泛介入,才使政府取消引进重污染项目。
2、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备以及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自上而下”政策制定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程度依然很低。
只有真正克服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有效参与
消极参与的原因解析:
(一)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方式的制约。
(二)我国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三)公民参与会增加公共决策的成本
促进公民积极参与的可行办法:(分两个层面)
1)对政府层面而言:
1.公共政策制定制度化和程序化
2.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公民参与奠定物质基础
2)对公民层面而言:
1.转变观念,在加强对自身主体性和参与意识的认知与实践的
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
2.公民可通过加入非政府组织(NGO)对公共政策制定施加影
响力
3.通过网络有效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如何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度
如何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度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涉及到广大公民的权益和利益,因此,公众参与度在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度,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建立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一个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是提高公众参与度的基础。
政府应当建立公开决策的制度,如发布决策草案、公众听证会等,以便公众能够了解政策的背景、目标以及可能的影响。
政府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电视台等渠道向公众传达政策信息,并及时回应公众的关注和提问。
二、提高公众意见的被采纳度公众只有在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和采纳时才会更积极地参与。
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应该尊重公众的意见,并对其提出的建议进行认真考虑。
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向公众解释政策制定的具体考量和原因,增进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三、促进公众教育和参与能力的提升公众参与度的提高需要公众具备一定的参与和表达能力。
政府可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机会,帮助公众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知识和流程。
此外,政府还可以建立公众意见征集平台,鼓励公众就相关议题进行讨论和提出建议,从而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四、加强公众与政府的沟通与对话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是提高公众参与度的重要环节。
政府可以建立更多的沟通平台,如定期的公众会议、座谈会等,以便公众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关切和意见。
政府也应该及时回应公众的疑问和反馈,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
五、推进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是提高公众参与度的关键。
政府应该积极公开政策制定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公众提供决策的依据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如开放数据平台,将政策信息和数据以更加便捷的方式提供给公众,从而拉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总之,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度需要政府与公众携手合作。
政府需要建立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尊重公众意见,并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与对话。
同时,公众也需要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本文研究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以厦门PX事件为例。
在当代社会,公民参与已经成为一股全球性的政治“春风”,尤其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深刻影响甚至改变现代政府公共决策和从事公共管理活动方式的一股强劲力量。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确保公共政策对民意的有效回应性和科学性,实现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
但是,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发展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更是面临着诸多纷繁复杂的困难和阻碍。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作出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是政府调整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工具,公共政策所反映、调节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
整个公共政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公共利益分配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制定是针对公共政策问题提出并选择解决方案的过程,包括目标确定、方案设计、方案的评估、可行性论证、方案选择五个方面。
公民要求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以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
三)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在代议制政治中参与投票选出公共权力机构及其领导人的过程,同时也包括所有关于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参与。
在厦门PX事件中,公民参与的缺乏导致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不透明和不科学。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公民参与来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同时,政府也需要更多地倾听公民的意见,建立公开透明的政策制定机制,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望。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的平衡和分配,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公共政策制定的深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民对政策的要求也趋于多样化。
这种多样性的趋势对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深入具有积极意义。
公民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从而促进政策的制定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和社会需求。
论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 关键词 】公 民参与 ; 公共政策制定 ; 途径 【 中图分类 号】D 2 【 6 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0 62 0 )3 0 4 — 3 09 3 3 ( 60 - 0 8 0 0
一
、
现 阶 段 我 国公 民参 与公 共 政 策 制
定 的 背 景
证会等参与形式, 若借助于互联网 、 移动通讯工具 目的要 以社 会 需求 为前 提 , 在确 立政 策 目标 时 , 一 ‘ 等信息化手段, 其参与 的范 围将逐渐扩大, 形成会 定要让公 民实质性地参与 ,特别是在制定有关国 内会 外 、 部 门 、 地 区, 至 跨 国 的广 大公 众 共 跨 跨 甚 计 民生的重大政策时 ,需要保证公 民有效参与机 会,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政策的正当性 。 再次, 民参与有利于增强组织 的凝聚力 。 公 让 公 民参与讨论组织面临的问题, 能激发他们 的主 人翁意识, 提高组织 的士气 , 有利于他们对政策问 题有实质性 的认识 , 这样容易得到公 民的理解和 支持。 ・ 最后 ,公民参与为公共政策调整提供重要依 同参与的局面。 ( )政治现代化促进了公众 主体意识 的觉 二 醒, 推动了公共政策参与 向社会化方向转变。 我国 社会 由传统型 向现代型转变 ,政治过程必须 向民
(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河南 郑州 4 0 0 ) 50 1
【 摘
要】公民参与 已成为世界政治民主发展 的热点, 公共政策制定则是 国家治理社会 的重要环 节。 民有 公
序 的政 治 参 与 对 于 实现 公 共 政 策 过 程 的 社 会 化 、 证 决 策 的科 学化 、 保 民主 化, 养 公 民 的 主 体 意识 和 政 治 认 同感 培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公 民参 与可 以集 中 民众 智 慧能 够 确 保 政 策 的 正 当性 , 利 于增 强组 织 的凝 聚 力, 公 共 政 策 调 整 有 为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公 共 政 策 的 制 定 缺 少 必 要 的 制 约 。公 民只 在 理 论 上 享 有 权 利 , 1.3.2公 民参 与意识淡 薄和科学素质 的限制
而 在 实 际 操 作 中 却 缺 少 约 束 的 力 量 。第 三 , 资金 保 障 机 制 的
定 体 制 ,这 种 体 制 下 ,容 易缺 乏 公 民参 与 的制 度 安 排 ,即便 有 , 杂 性 ,要 用 哪 种方 式 的 组合 ,在 公 民 参 与 的什 么 阶 段 运 用 哪 一
其分化程度 也不高,自立性较低 ,使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 种 参 与途 径 ,都 是 管 理 者 的难 题 。。
密 的程序制度 。主要表现 为:第一 ,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 排 斥 ,于 是 ,公 民参 与 在 弱 势 地 位 便 易 产 生 两 种 极 端 状 况 ,即
前 ,我 国 还 没 有 出 台关 于 公 民参 与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的 法 规 ,关 于 激 情 参 与和 政 治冷 漠 共 生 ,全 盘 肯 定 和 全 盘 否 定 并 存 。(2)由
1.1制 度 困境
乏 明确 的评判标准。具体包括 :(1)公共 管理 者必须决定在 多
1.1.1公 民参 与制度化程度较低
大程度上与公 民分享影响力,但究竟应该分享 多少 ,管理者也
在 现 代 民 主 制 国 家 , 公 民 参 与是 靠 一 整 套 健 全 的 制度 来 不 清 楚 。(2)公 共 管 理 者 必 须 决 定 由公 民 中 的 谁 去 参 与 公 共 政
参 与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的水 平 ,解 决 现 实 的 困 境 ,已成 为 政 府 与 公 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政策制定人员手中的权 力为他们 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机制作者:田千山来源:《行政与法》2011年第09期摘要: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确保社会价值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公民作为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的意识和要求也随之增强。
因此,构建完善的公民参与机制已成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完善的路径。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SWOT分析法中图分类号:D6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1)09-0012-05收稿日期:2011-05-15作者简介:田千山(1982—),男,苗族,湖南麻阳人,中共韶关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和实施的公共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活动策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按照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的理解:“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有权威的分配。
”这里的“价值”不仅包括实物、资金,还包括权力、荣誉和服务等有价值的东西,为免于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1]正是由于公共政策具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使得它备受广大公民的关注。
通常认为,谁左右了公共政策,谁就能获得资源;谁掌握了资源,谁就能够获取利益。
在社会总利益不变的情况下,当一部分人获得更多利益时,必然会使另一部分人所能得到的利益减少。
因此,人们出于增加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能够影响公共政策的参与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的公民就开始借助于公民团体的力量进入到公共政策制定程序当中,积极向政府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出台。
特别是“政府失灵”现象的出现充分表明,由于现代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政府已无法独立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在此情境下,公民对政府及其行为的认可度逐渐下降,政府面临着治理的合法性危机。
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人物布坎南认为,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失效,导致政府公共政策的低效率,加之因缺乏竞争机制、降低成本机制以及政府机构自我膨胀、监督信息不完备、政府寻租行为等,导致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使政府的活动并不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
[2](p344-347)这就使得政府逐渐认识到,要在公民面前重树可信度,构建与公民的新型合作关系,就必须把公民纳入到政治程序中,把公民参与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
恰如约翰·克莱顿·托马斯所说:“今天,政府做出公共决策的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人们已经不能再接受这样的观念,即政府的公共政策是由那些掌握权力,声称代表公共利益,但拒绝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少数领导人制定的。
新技术发展的刺激,直接推动了信息的快速扩展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公民逐渐认识到,他们有能力影响那些关乎他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于是,接下来的结果就是,他们不断地要求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获得发言的机会。
”[3](p1)如今,公民参与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范畴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已成为现代民主国家政府治理的一种重要工具。
公民参与是指公众(包括公民个人、公民团体、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通过各种方式,自发地或是在政府引导下参与公共事务,在公共政策决策程序中有序的利益表达,以及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4]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公民参与的概念和理念传入中国。
到本世纪初,已成为广泛的社会行动和热门的政治话语。
特别是2003年以后发生的一系列公民强烈要求参与的事件,使得公民参与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之所以如此,是有其社会政治发展逻辑的,这就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格局逐渐形成,人们的利益意识、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公民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并不满足于仅仅通过他们的代表行使决策权,而是要求直接参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近年来,尽管不乏有一些研究公民参与的著作相继问世,但由于公民参与在我国还仅仅是停留在地方政府实践层面,因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较为缺乏。
为了能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自身条件、面临的困境和发展的机遇,以期构建较为完善的公民参与机制,本文采用SWOT方法对其进行全面分析。
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SWOT分析SWOT原是企业组织或行为科学用来确定组织本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以及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确认企业组织或行业发展战略与自身特定的优势与劣势之间的相关度,以及处理和应对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的能力。
现阶段,许多学科研究领域纷纷引入了这一分析方法,公共管理的研究也不例外,并尝试将其延伸到公共政策制定上。
如下图:(一)优势分析在前现代化社会,奴隶不是人,农民是仆人,社会不承认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现代社会生活在肯定个人自主权利和地位的基础上,贯彻普遍主义原则,以统一的理性协调和处理社会关系,从而使本社会依据社会契约和法律制度活动,彻底摆脱了前现代社会基于血缘和宗教的人身依附的非理性社会关系,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理性主义的社会关系。
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直接产物的“公民意识”也就应运而生。
所谓公民意识,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逻辑上相一致的公民思想和观点,是体现爱国主义与公民自身发展要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其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思想是其核心内容。
[5]既然现代公民和公民意识是伴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才逐步确立的,那么,在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是不可能有公民的概念和公民意识的,有的只是臣民、顺民和子民意识、奴隶意识。
直到建国后,“五四”宪法才明文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并详细规定了公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这才使得公民的地位和公民意识在法律上有了保证。
然而,1957年以后,由于受“左”倾错误和“十年文革”动乱的影响,宪法上规定的各项公民权利受到了蔑视,个人的生命自由与公民心理受到了摧残,从而严重妨碍了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
1978年后,这种情况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物质基础日益雄厚,正如亨廷顿所说:“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
”[6](p159)伴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国家与社会关系得以调整。
可以说,“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的过程实际上是国家权力边界从无限到有限的界定过程,是国家还权于社会、还权于民的过程。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带来了国家与社会的结构分化,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了社会自由空间的出现和不断扩大,直接促进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权的公民社会的形成。
公民社会的兴起,表明公民主体性意识的增强,公民深层次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公民试图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投入到各项公共政策活动中去,通过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行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7](二)劣势分析⒈公民参与能力的不均衡性。
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度不平衡性导致公民的参与意识、参与水平不均衡现象将在我国长期存在并影响着公民参与的进一步发展。
一般来说,大中城市的党政机关、文教科研的从业者因其工作性质、文化素质和政治信息接受程度等原因,参与意识较强;而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的大多数,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的参与意识相对较弱。
同时,受公民受教育水准、参与能力、组织程度以及与公共政策制定体系的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公民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能力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大多数弱势群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能力相当有限,他们更多的是依靠有正义感的记者、学者、官员来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此外,在时间维度上,公民参与还处于转型过渡期,由于多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作为公共政策参与主体的公民,在一段时期内还不可能成为成熟的参与者,其不恰当、不适合、不规范的行为有可能经常出现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之中。
⒉公民参与结构的不合理性。
在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中,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主导力量。
我国目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是金字塔形结构,而不是菱形结构,这就意味着,在我国现阶段,精英阶层是少数,中间阶层发育不足,中下层占绝对多数。
而这种社会结构进一步转换到公共政策影响能力上的差距更大。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精英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过大。
“十几年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总体性资本精英集团。
”“目前尤其应当注意的是总体性资本对政治和社会决策的影响和左右。
总体性资本的精英集团虽然人数很少,但对于社会决策的影响力颇大。
总体性资本影响决策是对于中间层参与决策的最大的威胁。
”[8](p49-50)其次,社会中间层虽然快速发育,但是政策影响能力较低,因为中间阶层是一个很松散的集合。
再次,庞大的中下阶层对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更弱。
现阶段,由于社会精英集团影响过大,中等收入阶层发育严重不足,中下阶层规模过大所导致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不合理,必然不利于形成健康、有序、良性的公众公共政策参与。
⒊公共参与组织化程度的不成熟性。
公民参与组织化,是指尽可能地通过社会组织(非正式组织)而不是以公民个人表达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的公民参与。
原子化的公民个体是不可能有序、有效地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来的。
社会组织是实现公民利益聚合的重要枢纽,它能有效地减少公民在利益表达过程中信息的损失,降低参与的成本。
没有发达的社会组织参与就没有民主的公共政策制定,公民的组织化程度直接决定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层次。
当前,中国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实起到了表达、协调、综合公众意愿的作用,但不容回避的是,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还很不成熟,很多社会组织与政府、市场的关系不明确,公私身份和官民身份重叠,行政化色彩浓厚,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特征。
在内部自我整合机制、程序和外部的政策参与程序、规则建设方面都还很不规范、很不健全,不能充分代表民意,未能充分获得成员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因而不能有效地把成员团结起来,形成统一意志。
(三)机会分析⒈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最重要的政治基础就是民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主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9]作为一种政治形式,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以法治为实施条件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