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姿态布置规范
整车布置设计规范(修改稿)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原则、规定及应满足的有关法规等。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新产品开发时的整车总布置设计。
2.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T490-2000:主图板QC/T576-1999:轿车尺寸标注编码GB/T17867-1999: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GB14167-1993:安全带固定点GB11556-1994 :A、区GB11565-1989:B区GB11562-1994:前方视野GB/T13053-1991:脚踏板SAEJ 1100:头部空间、上下左方便性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整车总布置明示所有总成的硬点、关键的参数的布置图3.2设计硬点轮距、轴距、总长、总宽、造型风格、油泥模型表面或造型面、人体模型尺寸、人机工程校核的控制要求、底盘等与车身相关零部件对车身的控制点线面及控制结构,都称为设计硬点。
4.整车总布置图上应确定的参数4.1整车的外廓尺寸;4.2轴距和前、后轮距;4.3前悬和后悬长度;4.4发动机、前轮的布置关系;4.5轮胎型号、静力半径和滚动半径、负载能力;4.6车箱内长及外廓尺寸;4.7前轮接地点至前簧座的距离;4.8前簧中心距;4.9后簧中心距;4.10车架前部和后部外宽;4.11车架纵梁外形尺寸及横梁位置;4.12前簧作用长度;4.13后簧作用长度;5.参数确定原则及设计的一般程序5.1参数确定原则以设计任务书和标杆样车为基准,按设计任务书上规定的或标杆样车上测定的参数进行总布置,如确实不能满足的,需提出经上级领导批准后方能更改。
5.2设计的一般程序1)总布置设计人员在接到新车型的开发任务后,首先要进行整车构思,并参与市场调研和样车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总的设计原则和明确设计目标;2)各专业所建立标杆样车的3D数模,并提供给整车布置人员;3)总布置设计人员将各专业所提供的数模装配好;4)对各总成的匹配和布置关系等进行分析,明确它们的优点和不足;5)各专业所建立拟采用的总成的数模,不提供总布置人员;6)总布置人员对新的数模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7)对方案进行评审;8)评审后对各总成进行修改或开发;6.主要尺寸参数的确定6.1整车长度方面尺寸确定(1)在总布置设计中,整车长度是重要的一个参数,根据设计任务书确定的长度、轴距,保证车内有与该级别的车相适应的乘坐空间,合理地布置各大总成,减小外廓尺寸。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2.2.1货厢带前帽檐: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
2.2.2货厢为护栏结构: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3、整车宽度的确定: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4.1前轮距: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1、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5、背角:5~28°6、足角:87~95°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80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600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350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160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200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80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10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00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60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50三、底盘总布置:1、车架宽度的确定: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a.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样车整车姿态设定作业指导书_图文(精)
整车姿态设计作业指导书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发布日期:年月日实施日期:年月日前言为使五中心现有整车姿态设定规范化,结合五中心已有开发车型的经验,特编制整车姿态设定作业指导书。
旨在对五中心设计人员在整车姿态设定过程中有计划按规范准确无误进行;减少产生错误的环节,保证坐标的统一,控制误差;为下一步设计分析提供准确的基础性数据。
本标准于2011年XX月XX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研究院第五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技术标准分院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目录一整车姿态概述 (1二整车姿态设定流程 (2三整车姿态设定过程 (23.1 地面线确定 (23.2 坐标系确定 (43.3 造型设计 (63.4 整车姿态设计 (73.5 ET阶段整车姿态复核 (13四结论 (13一整车姿态概述整车姿态指空载(K、半载(D、满载(A、自由状态(R四种状态,是乘用车的重要参数, 涉及到重量控制、造型、整车视野、碰撞及通过性等诸多要素。
在整车数字化设计过程中,整车的不同姿态是地面线通过和整车坐标系的相对关系体现的。
整车坐标系指车辆制造厂在最初设计阶段确定的由三个正交基准平面组成的坐标系统,这三个基准平面是:Y基准平面:车辆纵向对称平面;X基准平面:垂直于Y基准平面并通过半载下前轮轮心连线与Y基准平面交点的铅垂平面;Z基准平面:垂直于Y和X基准平面的水平面。
(地板纵梁下平面为Z0平面;即在数字化设计过程中车身地板同整车坐标系是平行关系,所以在体现整车姿态的时候是以车身为基础,通过对悬架弹簧的调节来实现轮胎不同加载状态,然后通过轮胎和地面的相对关系,从而体现出不同的地面线状态,如下图1所示。
由于地面线的变化主要通过对悬架弹簧的调节来实现,在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确定前后悬架的弹簧参数, 然后通过相应的地面线状态, 再验证其是否能够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如果不满足则需要不断地反复直至满足为止。
当弹簧的参数特性能够使各种载荷下的姿态满足各方面要求, 则该弹簧参数即为整车最终设计结果。
汽车的总体布置
汽车的总体布置在初步确定汽车的载客量(装载量)、驱动形式、车身形式、发动机形式等以后,要深入做更具体的工作,包括绘制总布置草图,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部件结构和尺寸是否符合整车尺寸和参数的要求,以寻求合理的总布置方案。
绘图前要确定画图的基准线(面)。
一、整车布置的基准线(面)——零线的确定确定整车的零线(三维坐标面的交线)、正负方向及标注方式,均应在汽车满载状态下进行,并且绘图时应将汽车前部绘在左侧。
1.车架上平面线纵梁上翼面较长的一段平面或承载式车身中部地板或边梁的上缘面在侧(前)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车架上平面,它作为垂直方向尺寸的基准线(面),即z坐标线,向上为“十”、向下为“—”,该线标记为。
货车的车架上平面在满载静止位置时,通常与地面倾斜0.5°~1.5°,使车架呈前低后高状,这样在汽车加速时,货箱可接近水平。
为了画图方便,可将车架上平面线画成水平的,将地面线画成斜的。
2.前轮中心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车架平面线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前轮中心线,它作为纵向方向尺寸的基难线(面),即f坐标线,向前为“—”,向后为“十”,该线标记为。
3.汽车中心线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汽车中心线,用它作为横向尺寸的基准线(面),即y坐标线,向左为“十”、向有为“—”,该线标记为。
4.地面线地平面在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地面线,此线是标注汽车高度、接近角、离去角、离地间隙和货台高度等尺寸的基准线。
5.前轮垂直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地面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前轮垂直线。
此线用来作为标注汽车轴距和前悬的基准线。
当车架与地面平行时,前轮垂直线与前轮中心线重合(如轿车)。
二、各部件的布置1.发动机的布置(1)发动机的上下位置发动机的上下位置对离地间隙和驾驶员视野有影响。
轿车前部因没有前轴,发动机油底壳至路面的距离,应保证满载状态下最小离地间隙的要求。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一、 定义汽车总布置是指在汽车的总体方案确定后,要对总成和部件进行空间布置, 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尺寸与安装位置能否满足整车空间尺寸的 要求,使其在安全性、拆装便利性以及与人体的关系合理性等多个方面协调 可靠,达到最优结果。
二、整车布置基准线 工作步骤如下图I■■ ■■初步参数确定绘制总布置草图校核总布置方案整车布置基准线注:1.均应在汽车营群雄窸下进行之母图时应将汽耳前融荏左侧■1车库上平面线纵粱上翼面较长的一段平面或承载式车身中部地板或边粱的上缘面在侧(前) 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车架上平面,它作为垂直方自尺寸的基准线(面), z 坐标线,向上为“ +”、向下为“-”。
有些客车的车架上平面在满载静止位 置时,通常与地面倾斜 0.5 °〜1.5 ° ,使车架呈前低后高状,这样在汽车加 速时,客厢可接近水平。
为了画图方便,可将车架上平面线画成水平的,将 地面画成斜的。
| 22、前轮中心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车架平面线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前轮中心线,它作为纵向方自尺寸的基准线(面),即 z 坐标线, 向前为“-”,向后为“ +”。
33、汽车中心线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曲投影线称为汽车中心线,用它 作为横自尺寸的基准线(面)。
即 y 坐标线,向左为“ +”、自右为“-”, 4 4、地面线地平面在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地面线,此线是标注汽车高度、接 近角、离去角、离地间隙和踏板高度等尺寸的基准线。
55、前轮垂直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地面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 称为前轮垂直线。
此线用来作为标注汽车轴距和前悬的基准线。
当车架与地 面平行时,前轮垂直线与前轮中心线重合(如轿车)。
形式发动机昼矍驱动形式载客量装或量基准线/面确定同图的零线确定整车方式方和标注 酬定正负要求和琴数的 整车工况 是再合 结构尺寸三、各部件的布置各部件的布置主要包括传动、转向、悬挂、制动等,下面来一一看看:11、传动系的布置由于电动机、无极变速器装成一体,所以在电动机位置确定后,包括电动机、无极变速器在内的动力总成位置也随之而定。
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TJI/YJY·03·111-2005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2005-09-28 发布2005-09-30 实施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发布TJI/YJY·03·111-2005前言在新车型的开发、研制的初始阶段,经过调查研究与初始决策,提出整车设想并对汽车的主要参数以及发动机和车轮进行选择后,应进行汽车总布置图的绘制。
侧视图和俯视图是总布置草图及总布置尺寸控制图的主要视图,当然还应辅以汽车的前视(外形)图以及必要的横向剖面图和剖视图。
在侧视图上,应将汽车置于面向左方的位置。
本标准于2005年9月30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与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恒德TJI/YJY·03·111-2005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1范围本标准是对M1类车型,总布置二维图的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M1类车,其他各种汽车和汽车列车可以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 11562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GB 11565 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GB 14167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T15759 人体模板设计和使用要求GB/T 17346 轿车脚踏板的测向间距GB/T 19234 乘用车尺寸代码QC/T 490 汽车车身制图3术语和定义3.1X基准平面(X0基准平面线)在车头部位通过某基准孔位或平面并垂直于Y基准平面的铅垂平面定义为X0基准平面,在整车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X0基准平面线,它是标注汽车各纵向尺寸的基准线或零线。
3.2Y基准平面(Y0基准平面线)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定义为Y0基准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汽车的中心线。
它是标注汽车各向尺寸的基准线。
3.3Z基准平面(Z0基准平面线---车架上平面线)车架前纵梁较长的一段上平面并垂直于X基准平面和Y基准平面的水平面定义为Z0基准平面,在汽车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Z0基准平面线。
整车总布置设计-新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高 效处理和分析,为整车总布置设计提 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设计评估和优化 建议。
基于人工智能的优化方法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基于人工智能的优化方法中,人工智 能技术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 和分析,从而为整车总布置设计提供 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设计评估和优化建 议。这种方法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自 学习能力,不断优化和改进设计方案 ,提高设计效率和精度。
制定设计方案
根据目标和约束条件,制定合理的整车总布 置设计方案。
优化与评审
对设计结果进行优化和评审,确保整车总布 置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整车总布置设计的重要性
1 2
提高整车性能
合理的整车总布置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的动力 性、经济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性能。
降低制造成本
通过合理的布置和优化设计,可以减少零部件数 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基于仿真的优化方法
总结词
通过建立整车总布置设计的仿真模型,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和评估,以找出最优设计方案。
详细描述
基于仿真的优化方法是通过建立整车总布置设计的仿真模型,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和评估,以找出最优设计方案的方 法。这种方法可以模拟车辆在实际运行中的性能表现,从而提前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设计问题。
乘员舒适性
关注乘员的坐姿、视野、出入舱等人体工程学因 素。
行李箱使用便利性
优化行李箱设计,方便乘客放置行李物品。
符合法规要求
安全性法规
确保整车设计符合国家和国际的安全法规要求。
环保法规
满足排放和噪声控制等环保法规的限制。
尺寸法规
遵守关于车辆尺寸、轴荷分配等方面的法规限制。
03
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具体 内容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221货厢带前帽檐: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2.2.2货厢为护栏结构: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3、整车宽度的确定: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4.1前轮距: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 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1、R点至顶棚的距离:肖10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30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支00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 (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5、背角:5~28°6、足角:87~95°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00 (轻型货车绍0)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为0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为00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绍50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羽60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00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至0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昌10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00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为0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为0三、底盘总布置:1、车架宽度的确定: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a. 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汽车研发:整车总布置设计方法和内容!
汽车研发:整车总布置设计方法和内容!汽车和人一样,由各个器官组成,眼睛、嘴、鼻子长在脸上,脚长在腿上,手指长在手上,像下面这位美女,五官协调、端正、前凸后翘,一眼就能吸引大家的眼光。
汽车也是,发动机要布置在机舱里,轮子要装在底盘上,座椅布置在车舱内。
如此,汽车才会性能好、颜值高、好撩妹!说到布置今天漫谈君要和大家聊一聊整车总布置设计方法和内容汽车是由多个单元(子系统及连接零件)组成的整体,每个单元对整体的行为有影响,组成汽车的各单元对整体行为的影响不是独立的,同时汽车的行为不是组成它的任何单元所具有的,因此汽车具备系统的属性,对环境表现出整体性。
这样,汽车性能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各部件性能如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部件的协调和配合,取决于总体布置。
总体设计水平的高下对汽车的设计质量、使用性能和产品的生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有些美女的五官分开来看倒是不错,组合在一起就不一定了,而有些美女的五官不一定都特别精致,可是整体却让人惊艳!一、什么是总布置设计汽车总布置是指在汽车的总体方案确定后,要对总成和部件进行空间布置,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尺寸与安装位置能否满足整车空间尺寸的要求,使其在安全性、拆装便利性以及与人体的关系合理性等多个方面协调可靠,达到最优结果。
二、总布置设计的作用1. 整车零部件、系统装配的继承,确保其装配性、空间间隙和功能安全;2. 实现功能参数的最佳空间利用(法律法规、碰撞、人机界面、功能、制造性、装配、售后和回收)并考虑消费者的利益;3. 整车运动学设计(重心位置、质量和运动);4. 采用标准化的人体模板来布置内部适应性及进出性、视野以及舒适性分析;5. 确保技术(制造)和造型的可实行;6. 生成汽车布置结果,为产品性能开发和制造提供基础。
三、总布置设计的任务1. 从技术先进性、生产合理性和使用要求出发,正确选择性能指标、质量和主要尺寸参数,提出总体设计方案,为各部件设计提供整车参数和设计要求;2. 对各部件进行合理布置和运动校核;3. 对整车性能进行计算和控制,保证汽车主要性能指标实现;4. 协调好整车与总成之间的匹配关系,配合总成完成布置设计,使整车的性能、可靠性达到设计要求。
整车初步布置
2)设计状态
商用车(卡车、客车)设计状态定义为满载 车辆姿态与地面线成0.5--1°前倾角(即车架上平面Z0线与地面线成0.5--
1°) 乘用车设计状态定义为设计载荷(半载) 车辆姿态与地面线也是成0.5--1°前倾角(即地板平面Z0线与地面线成0.5-
-1°) 依据空载、满载不同的轴荷,以及前后悬架的刚度,计算出前后轮处车
前后视图表达特征截面线或总成部件有: 整车轮廓、方向盘布置、踏板布置、外后视镜状态、
内后视镜、前后玻璃特征截面线、前后轮胎(轮 距)、前后头部空间。 。
造型线图—侧视图
四、轿车总体尺寸初步布置(轮廓硬点)
1.整车长度和轴距尺寸确定
根据车辆的等级,或依据标杆车测量、点云值,初步确定一 个长度L值
身高度,由于设定车身Z0线不变,则相应产生空载、满载不同的地面线
3)轿车的设计载荷
轿车的设计载荷是在自重的基础上加上乘员的质量
轿车计算用成员数
座位数 乘员数
分配
2和3 2
2人在前排座位
4和5 3
2人在前排座位,1人在后排座位6
和7 4
2人在前排座位,2人在后排座位8
和9 5
2人在前排座位,3人在最后排座位;
5.整车宽度尺寸的确定 依据车型等级和标杆车尺寸 中级车总宽一般地说在1700—1800 mm 6.接近角、离去角和最小离地间隙确定 依据车型分类和标杆车尺寸 SUV 要求接近角≥25°,离去角≥20° 最小离地间隙≥180 mm SAE-J689 规定乘用车、MPV接近角≥16° 离去角≥13°
1)确定驾驶座椅R点; 2)眼椭圆要求进行室内布置; 3)国标GB11562(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校核
视野; 4)确定头部空间; 室内高度空间的几个主要参数是: H95-从前R点到车顶内表面 前后头部包络线到车顶内表面间隙值,一般在30—150mm H96-从后R点到车顶内表面 H37/H38顶棚内表面到车顶外表面间隙值 中级车总高一般来说在1450—1550 mm
整车初步布置
速腾
H30---前R点到踵点的垂直距离
凯美瑞
262 627.5
奥迪A6L
262 613 250
储物箱总 成
俯视图表达特征截面线或总成部件有:
TOP投影外表面主要特征线、水箱布置、大灯布置、
发动机轮廓线、蓄电池布置、轮胎、发动机悬置特 征点、油箱布置、备胎布置; 人机布置主要表达:AB区、前后排座椅宽度特征、 前人体臀部肩部肘部空间、内饰特征、后人体臀部 肩部肘部、内饰特征
前后视图表达特征截面线或总成部件有:
W827E
桑塔纳
H130 312
L18 472
H74 147
LX1
64°
桑2000
64° mm
339
<400
464
>450
152
>150 >750
推荐值
前座上下车方便性尺寸
后座上下车方便性尺寸
H131 桑塔纳 L19 310 LX3 W828E 75° mm
桑2000
推荐值
343
<400
发动机坐标位置应接近标杆车数值
纵置--曲轴中心线与水平线 1~3 °(后倾)
3.传动轴夹角的校核
横置发动机需确定差速器中心点(DC) 传动轴夹角满载时≯4°,上下跳最大夹角≯10°水
平面传动轴夹角在+/- 0.5 °
4.配置不同型号发动机
传动轴夹角应接近标杆车数值
校核尺寸空间及发动机悬置设计.要考虑 (a)振动噪声最低,要分析计算;
4. 整车高度尺寸的确定
车身高度的确定。选取合理的人体模型即合理的百分位
男子50% GB 1678 mm, SAE 1755 mm 男子95% GB 1775 mm, SAE 1870 mm 女子5%(1502mm) 人机工程校核采用男子GB 95%女子5%人体模型
轿车车身总布置
前后悬架及转向系统布置
前后悬架设计
根据车型定位和市场需求,选择 合适的前后悬架形式和参数,确
保车辆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
转向系统设计
优化转向系统设计,提供准确的转 向反馈和良好的操控性能。
底盘布局
合理布置底盘部件,包括油箱、传 动轴等,确保车辆行驶安全和稳定 性。
03 车身人机工程布置
CHAPTER
液压成型工艺
液压成型工艺是一种利用液体压力对材料进行成型的工艺方法。通过采用液压成型工艺,可以实现复 杂形状的零部件加工,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实现车身结构的减重。同时,液压成型工艺还可以提高零 部件的刚度和强度,进一步提高车身的安全性能。
06 车身空气动力学布置
CHAPTER
车身表面气流特性分析
车身表面流线型设计
材料。通过采用铝合金板材、型材和铸件等,可以有效降低车身质量。
02 03
高强度钢材料
高强度钢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屈服点,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实现 车身结构的减重。同时,高强度钢还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能,可以提高 车身的安全性能。
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性和质量轻等优点,是实现车身大幅 度减重的理想材料。通过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实现车身结构的质 量减轻,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流线型设计,使气流顺畅
通过车身。
气流分离与附着
02
分析车身表面气流在不同速度下的分离与附着情况,以优化车
身表面气流特性。
侧风稳定性
03
研究车身侧面气流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以提高车辆在侧风条
件下的行驶稳定性。
车身底部气流特性分析
底部气流顺畅性
优化车身底部设计,减少底部气流阻力,提高车辆行驶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车姿态布置规范(轮胎轮眉间隙及姿态角布置)
前言
本规范主要从总布置,造型及工程化角度定义了整车姿态的设定。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车身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标准所进行管理;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
编制:
校核:
审定:
批准:
本规范的版本记录和版本号变动与修订记录
整车姿态布置规范
(轮胎轮眉间隙及姿态角布置)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所设计车辆的地面线状态,加载方式及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M1类汽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SJ-CX-29-2009 整车地面线规范
3 定义
3.1整车姿态需定义的状态:
3.2 状态参数定义
3.2.1轮胎轮眉间隙(A、B、C)
整备质量下表征车身与车轮匹配的外观特性参数(见图二),特别地,轮胎轮眉间隙值等于轮胎与护轮板功能区间隙值S减去护轮板内部间隙值D(见图一)
3.2.2轮心到轮眉距离(WC-FLP)
地面线法向上,轮心到其对应轮眉可视外表面的最小距离(见图二)
3.2.3静力半径(SR)
地面线法向上,轮心到地面的距离(见图二)
3.2.4姿态角(α)
一般地,将白车身侧围下裙边直线段部分定义为整车坐标的水平方向,整车坐标水平方向与地面线的夹角即为整车姿态角(见图三)
轮眉
轮胎
图一
4技术要求
4.1,针对目前**体系内开发的各级平台车型其轮胎轮眉间隙推荐值见下表一(注:推荐值为对标整理所得,随着未来车型得不断变化,此值会不定期修正)
表一 推荐值 车型 前轮
后轮
A B C A B C A 级车 60-90 60-90 60-90 70-100 70-100 70-100 B 级车 60-80 60-80 60-80 70-90 70-90 70-90 C 级车 50-70 50-70 50-70 60-80 60-80 60-80 CD 级车
50-70
50-70 50-70
60-80
60-80 60-80
图二
4.2针对目前**体系内开发的各级平台车型各载荷状态姿态角推荐值见下表二 表二
推荐值 载荷状态 α
整备质量(CW ) +0.7 º≥α≥+0.2º 设计载荷(DW ) α=0 º±0.2 º 满载质量(GW )
0 º≥α≥-0.5º 轮眉最前端
轮眉最后端
过轮心垂直于地面法向上轮眉最上端
α
图三
参考文献
1、Status of C1 Attitudes, lessons learned and future process Oct.10, 2003
2、GCIE part3 issue,2006
3、REF-0901 Definition of Vehicle Att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