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093-02
摘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在我国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起到了扩大出口、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收支状况以及扩大就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作用。

但是,我国的加工贸易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既制约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因此,进行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加工贸易问题应对策略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外商投资企业占主导地位
中国的加工贸易始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加工装配活动,早期主要以国内的企业为主。

80年代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一直不高,1990年才达到28.8%,随着90年代初外商来华投资逐渐进入高潮,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迅速攀升,1995年即超过一半,并已达59.9%,到2000年以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一直连续8年占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七成左右。

到2006年由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总额已高达7055.5亿美元,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4.8%,加工贸易主体的变化,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对加工贸易的贸易方式、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链条等
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该领域有着实际上的绝对控制权。

(二)加工贸易方式以进料加工为主
我国的加工贸易早期是以来料加工为主的,1980年来料加工进出口额为13.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总额的79.8%。

来料加工的好处在于,中方企业不必支付原材料采购费用,也不必为产品的销路操心,这在中方企业规模有限、参与国际分工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具有特殊的优势。

到80年代末期,这种贸易方式的结构发生了改变,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贸易额,达到53.1%。

随后,进料加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到2007年达到了79.6%。

而来料加工的比重下降至20.4%。

(三)加工贸易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进入21世纪之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在机电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

2009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1251.8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45.4%,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2122.1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7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在机电产品中,99.9%的笔记本电脑、99%的彩色视频投影机和微型计算机、98%的等离子彩电、97%的dvd、96%的数码相机和手机、95%的cpu均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

这些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使加工贸易出口产品档次大大提高,而且使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大大改善。

二、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地位
加工贸易自身发展进入误区,变成“低级加工制造”的代名词,在发展中,完全受制于人,掌握不了核心技术,无法实现升级目标。

价格方面没有主导权,往往全由外商决定,外商通过自己的有利地位,对中国企业高价卖低价买,我国企业获利甚微。

例如:2006年德国世界杯吉祥物“格列奥六世”,在德国的售价为19.95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00元。

而扬州玩具厂制造的“格列奥六世”出厂价仅为1.45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5元。

大部分利润被德国经销商、进口商及国内贸易商“瓜分”。

德国经济学家拉尔教授指出,世界杯再次触及了“中国制造”的伤感神话。

中国制造面临尴尬:价格低廉——压价竞销——贸易摩擦——出口受限——资金短缺——
提升产品机构受限。

(二)本土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加工贸易从来料加工开始,由于历史定位问题,本土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注重低端产品的加工组装,忽视或者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技术吸收、研究开发,导致自身研发能力不足,进而加工制造中间投入产品的提升能力不足。

当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开展加工贸易后,其技术“溢出效应”并没有预期的大。

即便在那些中外合资的加工贸易企业里,作为子公司的加工企业也只是从技术研发能力强的投资母公司引进现成的技术,产品研发合作几乎没有。

双方人才的交流也不够顺畅,尤其是核心和关键技术的交流和培训机会很少,甚至没有。

本土加工企业若要依靠现有资源和技术进行自主
研发和创建自有品牌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承担很大风险。

如果放弃现有的盈利模式和销售渠道,使现在的合作伙伴变为竞争对手,其结果多归于失败。

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导致我国目前的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产品或工序上,即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

(三)存在着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
在我国加工贸易的引进和发展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其经济效益和扩大就业的功能,而对其对资源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则重视不够,以及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过程中的盲目行为和短期效应,我国环保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将一些污染严重的加工制造环节和产业转移到我国,再加上加工技术的落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既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据测算,中国用消耗30%-40%的资源只生产世界5%左右的gdp。

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提升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地位
由于外资企业全球配置资源和利润汇回母国的特性始终存在,随时都有向海外转移的可能,如果国内企业没有参与加工贸易的有效升级,运用加工贸易带动国内产业提升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后,国内企业可以沿着“一般供应商——主要供应商——合同制造商——品牌领导者”的路径不断提升,并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逐步向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广泛参与
的多极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价值链的“蜕变”,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

(二)培育本国企业,鼓励自主创新
国有企业是所有内资企业中整体技术实力最强的群体,但近年来其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尚未完成,体制因素制约其在加工贸易领域的发展。

通过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使其具备应有的激励机制、竞争理念和市场行为,从而发挥其现有工业基础和技术条件,可以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利的支持。

民营企业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虽然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时间不长,规模有限,但其开展加工贸易的增长速度喜人。

我国应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其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与支持,同时在外贸政策上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给予民营企业和国企、外企同等的“国民待遇”,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新环境。

(三)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加工贸易呈饱和态势只是极少数发达地区,即使在这些“饱和”区域,高级形态的加工贸易也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为此,必须创新观念,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在更为广阔的区域合理布置加工贸易,依梯次递进的规律引导加工贸易向腹地延伸。

鼓励东部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的发展。

对于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沿海地区,可以按比较优势,提升加工贸
易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技术贸易的循环。

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可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先进生产制造基地;京津唐地区根据技术知识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东北地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