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解决中小企业用工难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解决中小企业用工难的思考
作者:安英博武人杰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21期
[提要] 完善、综合的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是政府推进落实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执行平台,是解决中小企业用工难问题的关键所在。课题组从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更高效的建立劳动力供需平台入手,深入分析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的合作障碍,进而提出如何有效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息化平台;劳动力;就业;中小企业
2014年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劳动力就业的方法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RS-2014-1093)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28日
新农村建设、落后产能整改、产业结构升级这几项关乎国家战略的重要工作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需要重新确定劳动岗位的劳动者,同时也激发了大量企业的用人需求。但现实的情况是,受种种因素制约,劳动者和企业之间仍然存在供需关系不平衡的问题,乃至出现部分地区就业难、用工荒这样相互矛盾但又同时存在的社会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劳动力供需市场“招工难”、“就业难”的问题根源,并不简单存在于薪酬待遇或者技能匹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供需双方需求信息的不对等交互。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基础劳动力就业需求只能简单地依托有限的劳动力市场和部分不规范的中介进行传达,而这种方式效率低下又缺少公信力。因此,课题组研究构建信息化平台来逐步缓解中小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一、劳动力就业问题现状
(一)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由于条件、人员等限制,地方人力资源市场并不能及时地根据企业用工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劳动力,中小企业由于用工需求不稳定、费用等问题大多不与人力资源市场或职业中介机构建立劳务合作关系,长期下来,劳动力供需严重不平衡,想找工作的人员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企业缺人又招不到人。
(二)结构性缺工矛盾突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劳动力的主要来源,调查显示,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是当今社会劳动力的
主体力量。这些人大多没有接受职业教育,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对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机会等有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结构性缺工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结构性缺工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供求匹配在技能、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一方面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条件与劳务工的就业意愿落差较大;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许多劳动者并不具备这些技能,企业也无从了解哪些人愿意通过培训掌握所需的技能。
二、制约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客观因素
通过对产业结构升级、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劳动者就业需求及职业需求等真实情况的调研分析,课题组发现在现今经济环境下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企业的用工需求都有所转变。这些转变的本质核心在于,如何有效传导“正向信息”。
(一)劳动者就业需求转变。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劳动者就业需求正在从长期稳定转变为短期高收益。然而,由于当地企业工资水平不高、福利待遇低等原因,劳动者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就近求职。社会舆论、职业规划、个人价值观、生活现状都可能对这种需求的转变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企业用人需求转变。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各级政府针对经济结构(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各种政策与压力,导致企业在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上存在普遍短视的现状,在控制成本与提升企业价值之间往往做出不正确的倾斜选择。
三、“用工难”解决对策
解决“用工难”结构性矛盾,一是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用工、留工环境;二是发挥企业用工的主体作用,改进薪酬机制、用工环境来吸引、留住工人;三是打通劳动力市场互联的渠道,实现就业信息共享,让企业、劳动者真正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因此,解决问题的核心思维应是搭建服务型平台实现供需双方间有效信息的快速交互,减少沟通成本,提升合作效率,达成快速对接,形成最终效益。
(一)建立区域就业信息库。政府作为最具备公信力的国家机关,在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应分拆出相应的精力成为就业长效机制的协调者乃至执行者,利用其公信力主动寻找契机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服务,应尽快建立区域就业信息库,搭建就业信息传输渠道,建立权威的劳动力供需信息平台及发布机制。就业信息库应是动态开放的,能够及时反映就业的最新信息。
(二)科学规划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想要搭建纵横贯通、合理完善的就业信息平台,必须充分发挥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龙头”示范作用,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按照服务机构的覆盖范围、劳动者数量、职业特点等设计规划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项目和规模,这样才能及时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准确的供需信息。
(三)合理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有公信力的交互枢纽平台,需以政府部门牵头,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劳动力信息登记的实体服务站点,以企业付费与信息运营商共同开展以短信、手机报、微信、微博、网站等常见公共信息传播方式为信息渠道的整合方案,真正建立一个适用于低文化程度、大覆盖面积、高公信力、高效率的供需信息平台。搭建此平台,必须及时掌握供需状况,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存储、交流等工作,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实现区域内劳动力市场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协助相关部门找到一条低成本、可持续的就业问题解决通道,帮助用工企业找到稳定的招工渠道,帮助劳动者找到一种可以快速匹配自身能力的就业方式。
(四)逐步健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各层面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供需信息交互平台,应建立商业化和非商业化两种体制。商业化体制可以进一步深化现有商业性平台的服务性质,通过行政指导和市场杠杆等多重手段,引导商业平台的正常运转。非商业化体制则以公益或社区服务为基点,建设多种手段并重的服务平台和互动平台。利用现有通用工具配合专项定制工具等多重手段,将信息化服务贴近劳动者和用人企业双方,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长效机制。
四、研究难点
(一)非商业化的成本支撑。信息化平台建设势必需要投入相应的运营成本,那么以服务为基础出发点的信息化平台,要想在非商业化或者低商业化的定位上持续保持良性运转,就存在一个合理的成本转嫁或者成本分摊的客观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协调解决,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平台具备长期有效的实际意义。
(二)信息的收集与精准控制。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与交互更加便捷,但存在的不良弊端就是信息的准确度。因此,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信息的收集与甄别是需要克服的难点。
五、结束语
课题组将信息化手段的有效利用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通过深入分析劳动者和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的供需矛盾和制约因素,结合符合主流价值观与使用体验的信息化手段(如短信、微信、用工平台),为各级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寻找到一系列具有快速实现可能的实施方案,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玲.中小企业用工难及解决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22.
[2]于艳芳.政府促进农民工就业机制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山东纺织经济,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