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与路径探索
大学生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大学生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的高素质人才,各大高校纷纷探索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
本文将探讨这一模式的设计理念、培养路径和实践效果,希望能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阶梯式培养模式设计理念阶梯式培养模式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性,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创新人才。
这种模式的设计理念是将培养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分别提供不同的培养内容和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个阶段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阶梯式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理念:1. 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设立不同的培养路径和培养方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 专业化培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专业化的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内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实践。
3. 实践化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 国际化视野:引入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和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机会,培养学生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国际化的视野。
二、阶梯式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根据上述设计理念,阶梯式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基础阶段:在学生入学初期,通过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
2. 拓展阶段: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通过开设专业拓展课程和科技创新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实践阶段:在学生完成了一定的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之后,通过实习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到企业和科研机构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5. 毕业阶段:在学生即将毕业时,通过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环节,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整合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建本科院校“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探索——以徐州工程学院土建类专业为例
55
>>>
万方数据
太学泰唷秆学I z015卅总tsz期
I
U 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自说白话,自成一格,而应以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 要求为导向,调整课程体系,建立“高效、规范、创 新”的教育管理保障体系,健全“主体多元、标准个 性化”的评价体系,实施国家对土建行业领域全面 实施注册执业制度的规划,这样学生未来的职业生
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也是如此。所谓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 中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创造生成的、有关创新 人才培养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价值判断和根本看法。
土建类专业是指从事一切与水、土、文化有关的基
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工作的专业,其工作性 质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
识,还要有工程创新能力。 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要求是土建类人才培养的
技能、思维方式、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多元融通 的学习和培养。为此,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树
立了“大工程观”、“大应用观”理念,制定“学科
教育、执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与执业资格能力要
求接轨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土建类注册工程师 执业资格标准对应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要求,
面分别设置相应学分,从学生、教师和社会三个维
专业知识,培养对应注册执业能力。其次,在教学
方法上,建立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训基地, 通过探究式学习、介入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做
中学,学中做;在主干课程教学时,强化理论教学与
案例教学相结合,以工程项目、工程案例引导学生
将知识相串联;在实践课程教学时,发挥课程设讯
动手能力,未来成为本专业领域的高素质工程师。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确立“以注册工程师执业
科教融合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
第14卷第5期V ol.14No.52023年10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Oct. 2023科教融合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程洁,吴强,秦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安徽合肥,230026)[摘要] 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
创新人才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科教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立足科教融合的办学传统,积极探索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形成了有利于科研资源服务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 科教融合;创新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3)05−0120−09一、引言16世纪末以来,在学科体系分化初步完成的基础上,以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学学院的建立,标志着欧洲近代科学体制化进程开始[1]。
科学院的建立,是科学与社会相互影响的结果。
同时,科研现代化取得的科学成就又反过来为高等教育复苏及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了动力[2]。
1806年, 教育家洪堡在德国柏林大学率先提出了“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确立了科研与教学统一的原则,这是科教融合的雏形[3]。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开始重新审视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逐渐以“科教融合”理念替代洪堡时代“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思想[4]。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在教育改革中贯彻科教融合的理念,成为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先驱[5]。
有学者认为,所谓科教融合,是指建立在科研与教学目标一致性的基础上,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前提,科研内容与教学活动相互渗透形成的人才培养新模式[6]。
也有学者认为,科教融合的实质是“科研—教学—研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革新、传授和延续,使师生在学术共同体中进行协作式学术切磋、扬长避短[7]。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顶尖的工科院校,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工科教育模式。
本文旨在阐述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的内涵、目标、实施路径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以期为国内外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解析了哈工大新工科型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接着,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哈工大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文章对新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新工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新工科模式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跨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模式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工科专业的界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实验班,让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新工科模式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将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多家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
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创新课程、开展创新实验、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与路径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与路径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创新人才则成为推动创新的中坚力量。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日趋复杂和多样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与路径。
一、培育学科交叉型创新人才随着社会的科技不断发展,创新性人才也逐渐呈现出学科交叉的趋势。
因此,培养学科交叉型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例如,机器学习和生物医学成为交叉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培育机器学习专业与生物医学专业相结合的人才可以更好地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学习,并建立科技研究团队,推动跨学科创新的发展。
二、倡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倡导创新思维培养也成为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学校和企业应重视学生或员工的创新思维培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1. 培养主动的思考方式引导学生或员工积极思考,培养主动的思考方式,并注重数学、物理、逻辑等基础能力的训练。
这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和骨架。
2. 鼓励尝试在学校和企业中,鼓励学生或员工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决难题。
这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创新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3. 提供创新思维的实践机会学生或员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创新思维,因此,学校和企业应该创造实践机会。
比如,提供创新性的研究课题、组织探讨、座谈和交流活动等。
三、多渠道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除了学校和企业内部自行培养创新人才外,还应打破孤岛式的人才发掘机制,多渠道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
1. 通过竞赛获得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竞赛,能够让更多的机构和企业看到学生或员工的创新才能。
比如,创新科技展览,发明比赛等。
2. 通过实习获取经验学校和企业应该注意与各行各业合作,鼓励学生或员工到企业实习。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或员工了解企业的内部运作和外部环境,同时也能够发现和培养潜在的创新人才。
“理实融合、产教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为例
论点ARGUMENT 人才培育134基金课题:2018年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XYJG-2018-082);2022年江西财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学科竞赛驱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2018)。
“理实融合、产教协同”视角下创新 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为例文/王树柏 毕云龙 刘森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联系实践、学校连接企业、融合专业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创新性地提出“理实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组成师生探究式学习共同体,强化“理实融合”,与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做实“产教协同”,着力提高应用型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教育革新与进步的必经阶段,也是应用型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向。
本文以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对其实施的“理实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探究,以期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经验借鉴。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一)理论联系实践方面的不足现阶段,在许多应用型高校中,理论课程占比远大于实践课程,且实践课程的实操性不强。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有待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有待加强。
与此同时,大学生难以对接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二)学校连接企业方面的不足高校课程改革的审批流程通常较为复杂,容易导致改革内容滞后于企业实际需求,进而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不能有效匹配企业的用人需求。
探索人才培养规格的改革路径与策略
探索人才培养规格的改革路径与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亟待探索更加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改革路径与策略。
本文将深入研究人才培养规格的改革,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与策略。
一、理念创新:构建全面素质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规格的改革应立足于理念创新。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专业知识转变为全面素质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全面素质培养体系。
这一体系应包括学科基础知识的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二、教学方法创新: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规格的改革中,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则更加注重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可以将实习和实践项目纳入课程安排,并强调团队合作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与评价机制人才培养规格的改革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者,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并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同时,还可以引进优秀的教师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产学研结合:打破学科壁垒人才培养规格的改革还需加强产学研结合。
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学科壁垒,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相对较少。
而现代社会需要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例如,可以建立实习基地或者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评价体系改革:从单一指标向多元评价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往往以学业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则更加注重素质的培养。
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创新研究
JANUARY,2021/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rumⅠSHIXUN YU SHIJIANTANSUO Ⅰ实训与实践探索Ⅰ实践育人是一种以实践为教育方法的育人理念,是理论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路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把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有计划且科学的体系进行实施,进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一、高校实践育人内涵及价值定位(一)内涵高校实践育人是为培养学生专业的实践技能而创设的使学生深入生产一线、社区、基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实施的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高尚品格、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意识的综合性活动[1]。
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理论教育的补充和拓展,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
(二)价值定位高校实践育人的价值包括教育价值和哲学价值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价值。
高校实践育人是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依托,承担着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重任,进而彰显独特的教育价值。
高校开展实践育人能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使学生更好融入社会;高校开展实践育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开展实践育人能使学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成为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哲学价值。
高校实践育人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发挥实践育人导向功能、应用功能和检验功能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而改变传统的重技能轻素养的教育弊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辅助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哲学支持。
二、高校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一)科学设计实践育人机制首先,依托多种合力构建实践育人机制。
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实践育人的动力来自于需求,即高校的发展需求;从社会层面来看,政府的政策倾向、社会导向、市场需求等都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动力[2]。
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新成为一个越来越关键的能力。
如何培养实践型创新人才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一、什么是实践型创新人才实践型创新人才是指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方法的人才。
这类人才不仅具备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并能不断地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实践型创新人才不同于单纯的理论型人才,他们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实践经验,能够理性地评估和分析创新的价值和可行性。
同时,他们也能够很快地了解并适应新的需求和变化,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和新知识,从而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业绩。
二、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1.培养目标的确定嘉兴市技工学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校要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备“三位一体”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的调整与完善在课程设置方面,该校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的实践课程,比如双创实训、技能比赛、科研项目等。
学校还通过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掌握,并积极开展科研和理论创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掌握能力。
3.教学模式的创新为了更好地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
在教学模式方面,学校注重“因材施教”、降低“门槛”、鼓励“探索”,推崇“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断发掘潜力和激发创新潜能。
4.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学校不断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合作,在学校内部建设了实习、实训、实验等多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起一个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创新型人才的特点、素质和培养路径分析
创新型人才的特点、素质和培养路径分析2023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创新型人才的特点、素质和培养路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创新型人才的特点1. 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型人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并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他们还能够批判性地思考,不盲从于其他人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得出结论。
2. 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仅擅长于某一领域,还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具备宽泛的兴趣爱好和深厚的学识背景,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创造出具有独特性的成果。
3. 敏锐的洞察力创新型人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启示和灵感,挖掘出问题的本质和新的发展机会。
他们热爱探索和创新,不断地寻找新的想法和方法,为事业的成功奠定基础。
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1. 团队协作能力虽然创新型人才独立思考能力强,但是他们也需要和团队成员沟通协作来实现自己的创意。
因此,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不同背景和不同专业的同事良好合作。
2. 责任心和领导力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责任心和领导力,能够为自己的项目和团队负责。
同时,他们能够在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推动团队高效运转和事业的成功。
3. 变革意识和适应能力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变革意识和适应能力,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并随时适应环境变化和技术进步。
他们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始终保持创新思维。
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1. 多元化的教育背景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育背景方面,需要注重多元化。
可以在专业领域深耕,同时也要开阔视野,学习各种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
2. 自我学习和探究创新型人才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究,通过自我学习和质疑来不断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通过网络、书籍、论文、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自我学习和探究。
“双创”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双创”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发布时间:2023-01-11T03:19:05.719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6期9月作者:梁浩泽,吕国旭,张子妤,毕溪窈,牛畅[导读] 近年来,各大高校提高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并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和任务梁浩泽,吕国旭,张子妤,毕溪窈,牛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150040摘要:近年来,各大高校提高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并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教育投入力度不足,缺乏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
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域下,高校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积极落实好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双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言:2014年,创新创业教育被正式提出后,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对现有的教学体制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方案,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树立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理念,自觉学习知识,对知识进行拓展,成为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的支持,简而言之,该项工作并不只是高校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多方合作与协同。
目前,国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具有丰富的学术科研经验,但却缺乏创业经历,实践经验有限。
现阶段,大学生备受父母宠爱,娇生惯养,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在高校教育阶段,应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和实践机会,才能使其在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对教育改革工作非常重视,各大高校积极扩大招生规模,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不仅要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保证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尤为必要。
高校“第三课堂”“双创”人才培养的困境及解决路径探索
125125高校“第三课堂”“双创”人才培养的困境及解决路径探索文/郭冰清新时期,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积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依然面临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师资紧缺、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以及不具备多学科交叉教育条件等挑战,导致“双创”教育的开展受到一定限制。
高校在全员育人过程中主动引入“第三课堂”概念,可以有效发挥校外资源的社会联动与教育渗透效应,解决教育资源紧缺、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克服传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育短板,切实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全方位的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一、新时期高校“第三课堂”内涵剖析高校作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在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应从多维度入手形成教育合力。
步入新时代,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的针对性,高校结合教育发展需求对教学课堂维度进行了划分。
“第一课堂”是指有固定的教学场所与时间,向学生教授培养方案所要求的教育内容的教学形式;“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由学生社团等群体组织开展的自主教学与课外素质拓展活动,如文体活动、学科竞赛等,旨在对“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然而,“第三课堂”的界定仍未形成统一的认知。
在2000年前后,教育界普遍将学生宿舍认定为“第三课堂”。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第三课堂”的内涵逐渐被延伸为实施“互联网+教育”的虚拟课堂。
部分高校在结合团中央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将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实习实训活动等校外实践活动定义为高校教育的“第三课堂”。
由此可见,“第三课堂”旨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其核心任务是引导广大青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大学生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
[1]二、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困境目前,国内高校已经针对“双创”教育构建了完善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如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必修课程,以及基于慕课平台开设了相关选修课程,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双创”意识,丰富大学生的“双创”基础理论知识储备。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此外,美国的社区学院也为学生提供
了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
02
德国
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模式,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同时
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03
英国
英国近年来推行的“学徒制”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了传统
研究背景
1 2
社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 模式已无法满足多元化的需求,需要创新和改革 。
高等教育改革趋势
高等教育改革是全球性的趋势,各国都在探索如 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
国内人才培养现状的不足
我国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理 论轻实践、缺乏创新精神等,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模式的创新。
0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总结词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 新,旨在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 素质人才。
详细描述
通过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 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 置,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资源保障机制
人力资源
培养和引进具有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 智力支持。
物力资源
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地等 物质条件,满足创新实践 的需求。
财力资源
设立专项资金,为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提供经费保障 ,支持创新实践的开展。
评价保障机制
评价标准制定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的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实现其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的人才 。人 才的价值产 生 于其社会实践 中 , 是人 才社会 价值与 自我 价值 的统一 。 创新型人才 自我价值 的最 突出表现就 在于其 创新需 要 的满足 以及对 自身 的不 断完善与超越 ,而其社会价值
则体现在其创造性成果对 社会 的作用 与贡献 。这才 是 衡量一个人才是否 能被称之为创新 型人才最为直接 也 最为关键 的要 素。创 新型人才本质上 是一种应用 型人 才 , 所掌握 的各种 知识 、 他 信息 、 术 以及思 维等最 终 技 都会 以具有创新性 、独特性或开创性 的方式转化 为对
于单一 的人 才培养 目标 、 相对狭窄 的专业 知识面 、 陈旧 的教 学 内容 、薄弱的教学实践环节 以及较 为 固化 的学 制 管理等 ,已经严 重削弱 了高等教育在培 养人才方 面 的特 殊且关 键作用。因此 , 引入创新 型人 才培养模式 ,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 目标 ,是 当前高校人才 培养 模 式改革的必然选择 ,也是 高校顺 应社会经济发 展需 求、 提升其教 育竞争力 的全新路径 。
文章编号 :64 92 (0 20 — 0 0 0 17 — 3 4பைடு நூலகம்2 1 )7 0 5 — 5
、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下行政管理专业人 才的
界 定
社会在 向 日益信息化 的知识经济过渡 、前进 的进 程 中, 人才 的重要性 , 特别是 创新 人才的重要性 也 1益 3 凸显并 已成为促进社会进 步与发展不可或缺 的核 心要
一
素 。而培养创新型人 才的关键在教育 ,尤其 是高等教 育 。然而 , 在科学技术 高速发展 、 各类新知识 新信息不 断更新 的新 形势下 ,传统 高等教育所采取 的人才培养 模式开始暴露 出其局 限性 与落后性 。随着社会 发展对
高校科研实践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高校科研实践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模式研究引言高校科研实践是现代高校教育的核心之一,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围绕科研实践如何更好的培养人才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出一套可行的路径和模式。
一、高校科研实践人才培养的路径在高校科研实践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路径。
1、探索源头教学。
源头教育是实践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本科教育开始,注重实践教育的贯穿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挖掘潜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充分参与,提升他们的实力,使他们更好的掌握实践技能。
2、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的学术人才是高校教育发展和与时俱进的核心,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培养。
为此,高校应当注重教师的教学培训和专业实践。
教师应当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实践科研团队,增加实践经验,优化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对教学资源的整合。
高校应当有计划地整合和利用实践教育资源,建立科研实践共享平台,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资源共享,整合各项培训服务,形成面向协同创新的全要素开放教育模式。
二、高校科研实践人才培养的模式高校科研实践人才培养的模式,应当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以下是几个可供借鉴的模式:1、科研实践课程模式。
针对各类实践教学课程的不同学科,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新的科研实践课程模式。
其中包括研究式实践、项目式实践、实习式实践和创新创业式实践等。
2、开放实验室模式。
高校可以在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科,设计开放式实验室,通过人性化的服务和快速的响应实践需求,实现更大范围的实践教育活动和科研项目的推进。
3、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的培养模式。
教师和学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当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全力推进实践和科研教育的互动。
为此,高校可以开展导师制的实践教学,实行科研楼层推荐制和课程实践管理制。
结语高校科研实践是现代高校教育的核心之一,需要紧密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
高校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实践探索
高校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实践探索一、引言高校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科学研究机构。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高校应该不断地寻求创新性的发展路径。
本文通过对高校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实践进行探索,旨在为高校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提供建议和启示。
二、发展高校创新的思路在推进高校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思路。
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不断创新的科技研究,高校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基础。
要推进高校创新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积极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选拔、培养与管理机制。
实行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教师以及外籍名师引进计划,加强海内外顶尖人才的引进,推进“两院院士计划”,引进具有重大科技成果或在相关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家。
2.2 发挥科研创新的主导作用高校要发挥科研创新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科研品牌,拓宽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科研创新的边界,为学科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借助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促进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利用科技成果向市场倾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促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三、高校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高校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其思路和方法。
本节将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3.1 加强人才培养高校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高端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应当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增强,不仅要在教育理论和知识培养上下功夫,还要将学生与产业联系起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
(2)强化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校要发挥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引导和促进学生深入参与创新活动,提高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在许多人眼中,高校人才培养似乎是一个重复无聊的工作,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而产业、企业和公共机构需要的人才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转型。
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对于确保大学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许多视野广阔、分析思维敏捷的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后常常会被企业认为“学校教得离实际太远”、“不能有效地解决公司的实际问题”,因此往往不能立刻获得企业的认可和信任。
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路径上,必须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得毕业生拥有所需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例如,在计算机领域的高校中,除了学生的码力和算法能力,还需要注重实际项目的开发、架构和管理等环节,才能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后直接面对实际项目的工作。
二、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当前的许多科技领域,也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应用,而是需要跨学科的融合和应用。
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中,应该推崇多学科交叉,打破现有学科范畴的局限,培养具有多层面思考能力的毕业生。
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需要有医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培养出具有多学科素养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三、创客和实践的培养许多企业并不是要求学生拥有独特的发明创造能力,而是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并能够团队协作、不断探索和创造。
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中,应该注重创客和实践的培养。
例如,一些高校的创客创业基地,正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创造的环境和资源,让学生可以在实际项目中探索、尝试,从而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四、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才同样需要具有人文素养,包括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
这些素养不仅能提高一个人在职场上的独立思考和管理能力,也能给个人生活带来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中,高校应该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触和了解人文艺术,培养爱国、爱人、尊重和多元文化的品格,从而具备更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思考
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思考苏永生;朱协彬;赵敏【摘要】Universities have already take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s one of their fundamental goals.However, their efforts are undermined by prevailing conventional teaching which is often found to be unable to arouse learners' interest and inspire their innovative thinking.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paper proposed that a reform o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ogether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s based on the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might be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 and widen and deepen their knowledge, and make high-quality innovators meeting social demands out of them as a result.%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的基本教育目标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不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通过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及打造多类型实践平台,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知识的认知广度和深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创新性人才.【期刊名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2【总页数】3页(P19-21)【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作者】苏永生;朱协彬;赵敏【作者单位】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自身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1. 引言1.1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在当今社会,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创新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教学理念陈旧、课程设置滞后、培养模式单一等。
探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至关重要。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性,不仅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也可以提升高校的学术声誉和竞争力。
为了实现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明确其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胜任各种挑战。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如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创新实验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升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做出贡献。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探析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实现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可以说是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僵化和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
高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全球化视野和开放式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高校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为了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吸引优秀学生,高校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科研实力和提升师资队伍。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够灵活和创新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
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高校需要加强管理创新,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选择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窄” , 不利 于培 养学 生 的 知识 广 度。其 三 , 教学 方式 “ 满 堂
灌” , 以课堂讲述为 主 , 学习、 练 习、 复 习、 课 外辅 导、 死记硬 背、 题海 战术成为教学 的主要 手段 , 缺少 因材施 教的启发性 教学 , 教学方式与教育发展格格 不入 。 3 .师本教学方式割裂师生互动 师本教育模式“ 以课 堂为中心 、 以老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
招生理 念 , 一定程度上保 证 了高等 教育 的生源质 量。然 而 , 唯高考论 的指挥棒却 将教育 引 向应试教 育的 陷阱。为 通过 高考这座独木桥 , 学校实施 应 试教 育 , “ 灌输 式 ” 、 “ 填鸭式 ” 培养 , 使学生只懂“ 模 仿 +记忆 ” 、 “ 剪 刀 +浆 糊 ” , 缺乏 独立 思考能力 , 给高等教育 造成 了极 大 的困扰 J 。同时 , 考试 形 式单一的招考 制度 , 势必 造成偏 才 、 特 长生 等潜在 的创 新型
诵、 规范与传承 , 强 调求 同思维 。其 二 , 以人 伦为 中心 , 强 调 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 特别 在科举 盛行 的封建社 会 , “ 重人 伦、 轻格物 ” 现象严 重 , 科 技创新 被视 作 “ 雕虫 小技 ” , 文化创 新 更被误认为对封建统治 的威胁 和挑 战。这种偏 激的 教育理
2 0 1 3年 7月 第3 2卷第 7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 o u m ̄o f H d bn  ̄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E d u c a i t o n
J No . 7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3 . 0 7 . 0 0 5
束缚 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其 二 , 教学 内容 “ 深挖洞 ” , 选拔考 试 的试 题 越 出越 深 , 反 映 到 教学 内容 上 就 是 “ 难、 繁、 旧、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6—1 1
2 . 误 区二 : 通识教育流于形式主义
早期, 我国高等教育属于“ 专业为本型” , 强调是“ 才” 必
基金项 目: 广东省教育科研 “ 十一五” 规划 2 0 1 0年 度研究 项 目“ 高校 培养 创新 型 人才 的 教育 模式 研究 ” ( 课题 批准 号 :
2 0 1 0 0 k 1 7 6 )
索走出一条有效 的教育培养新路子 , 显得非常重要而紧迫 。
一
中心” , 把师生关系视作一种主从关系 , 把学生单纯地看成 接
受 和储存知 识 的 “ 仓库” , 忽 视 了学 生 自身 的主 观能 动性 。
、
创 新型人 才培养的现实 困境分析
其一, 以教师单一 的“ 灌输式 ” 教学 方法为主 , 学生被动 接受 知识 , 缺乏系统思 考和科研 实践 。其 二 , 教师 和学生互 为主 客体 , 形成“ 二元 对立 ” , 忽 视 了学生 的主体 性… 。其 三 , 教
启示 , 以期从高校 治理到办学招生、 教 学、 科研等多个维度 , 系统提 出高等教 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揽子举措和思路 。
关键词 : 创新型人 才; 高等教育 ; 通识教 育; 本科生科研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3 ) O 7—0 0 1 0— 0 3
高校创新 型人才培养 的实践经验与路径探索
李 慧 敏
( 广东药学院 人 事处 , 广州 5 1 0 0 0 6 )
摘
要: 创新型人才 的培养历 来备 受关注, 高等教育肩 负着重要使命 。我 国培养创新 型人才 的困境在 于, 传 统
教育根深蒂 固的不利影响 以及现 实教育 实践 中存在诸 多误 区。鉴 于此 , 通过分析 国 内高校进行 的 实践探 索和经验
念, 影 响根深蒂 固。其三 , 受 中庸 思想影 响 , “ 不偏不倚 、 执两 用 中” 深入人们脑髓 , 唯唯诺诺 、 墨守成规成为学生的鲜明特 点, 创新难 以谈起 。 2 .传统 教育模式禁锢学生 的思 维
( 二) 教育实践 中存在着诸多误区 1 . 误 区一 : 高考选拔引向应试教育陷阱 现行 的高等 教育招 生 制度属 于 “ 高考 选拔 型” , 严格 实 行 竞争性入学考试 , 择优录取学 生 , 遵循 了 “ 优者受其教 ” 的
师在课 堂上具有绝 对权威 , 造成学生顺从 的性格和 “ 唯老师 是从 ” 的思维定式 , 抑制 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 反思精神和创新 潜 能。
( 一) 传统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1 . 传统 教育思想 的“ 后遗症”
随着时代 的发展进 步 , 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 的局 限性越
来越 凸显 。其 一 , 追求死记硬 背 , “ 重传 习 、 轻创新 ” , 强 调记
人才的流失。
传统的应试 教育模 式过分强 调甄别与选拔 , 片面追求接
受性学习 、 机械式记忆 和被动模 仿 , 从 而 忽视创 造性思 维与 实践能力的培养。其 一 , 教育 目的功利化 , 崇 尚“ 书 中 自有黄 金屋 , 书中 自有颜如玉 ” , 读书 的作 用被扭 曲, 极大地 固化 和
当前 , 我国正面临以新 兴知识 经济取代传统工业经济 的 全面转 型 , 时代呼唤创新 , 国家需要创新型人 才。而一直来 ,
创新 型人才 的匮乏 已成为制 约我 国发展 的一大 “ 短板 ” 。这 引发了人们对教育 的高度关 注与深 刻反思 。“ 导弹 之父 ” 钱 学森 就曾抛 出惊人一 问 : “ 为什 么我们 的学校 总是培养不 出 杰出人才 ? ” 为此 , 重新审视我 国高 等教 育现状 , 突破 困境 , 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