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中考复习 苏教版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复习提要

《孟子》二章复习提要

《孟子二章》复习提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字。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字词1.通假字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2)委而去之(3)亲戚畔之3.一词多义(1)城三里之城(2)固固国城非不高也汝心之固去国怀乡4.其他(1)环.而攻之()(2)兵革..非不坚利也()(3) 七里之郭 ( )三、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7.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背诵五、思想提出,证明①举例(攻城)得出,→→(主旨)论点:。

论点:②举例(守城)结论。

总结:文章借战争论述“王道”,即主张施行“仁政”,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常识出处二、字词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3)入则无法家拂士()2.古今异义所以3.词类活用(1)所以动心忍性()()(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4.其他(1)舜发.于畎亩之中()(2)管夷吾举于士.()()(3)降大任于.是人也()()(4)人恒.过()()三、翻译并释词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四、背诵五、思想文章,举例(一段)←道理客观(故天将…)主观(人恒过…)主旨:。

←针对国家提出论断:。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 学习提纲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 学习提纲

二、重点字词解释义,亦我所欲.也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二、一词多义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则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于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于我何加焉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一箪食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所识穷乏者得我食可以谓得谨食之可以一战谓其妻曰得之则生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亦不可以已乎永之人争奔走焉为宫室之美加已焉之为宫室之美弗敢加也可以已大风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本心三、重点句子翻译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课文默写:4、列举表现本文观点的史实:附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话,那么一切可以用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话,那么一切可以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什么事情不做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孟子》二章课文解析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孟子》二章课文解析 苏教版

《孟子》《<孟子>二章》课文解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欲:想要,喜爱。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得兼:兼得,同时得到。

舍:舍弃。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帮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所厌恶有胜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不躲避。

)[甚:超过,胜过。

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恶(wù):憎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同“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心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什么不可以干呢?)[如使:如果,假使。

则:那么。

凡:凡是。

者:第一个“者”指代办法。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采取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不采用,采取某种手段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不做,因为所喜欢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厌恶有胜过死亡的事情。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是故:因为。

非独:不单,不仅。

心:心意。

耳:语气助词,罢了。

] 【句段分析】“鱼”用来比喻“生”。

“熊掌”用来比喻“义”。

形象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题旨,通篇议论,由此展开。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

最新精选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五 《孟子》二章知识点练习二十六

最新精选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五 《孟子》二章知识点练习二十六

最新精选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五《孟子》二章知识点练习二十六第1题【单选题】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B、行/拂乱/其所为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然后/能自强也【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句子翻译有错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B、虽杀臣,不能绝也。

翻译:虽然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C、乡为身死而不受。

翻译: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污辱性的)施舍。

D、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翻译: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欢乐。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对于文章《鱼我所欲也》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说理充分,富于雄辩。

开篇,便以人们要舍鱼而取熊掌的普通事例为喻,将人们引到自己的论题上并顺势提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

B、在文章中部作者逐层分析。

首先阐明义重于生。

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从反面说明义重于生。

既而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

C、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D、最后孟子以行道之人、乞讨之人弗受嗟来之食为例,说明生活中人们是常常能做到舍生取义的,说明义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的。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在下列四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D、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读《鱼我所欲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很有说服力。

《孟子》二章中考复习学案

《孟子》二章中考复习学案

《孟子》二章一、解释词语1.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2.天时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3. 地利不如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七里之郭外城5. 环而攻之而不胜围6.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比不上8.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9.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10.兵革非不坚利也甲胄11.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12. 委而去之放弃13. 委而去之离开14.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1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划定16.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1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18. 寡助之至极点19.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20.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21. 天下顺之归顺,服从22.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23. 舜发于畎亩之中田间、田地24.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25.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捣土用的杵26.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27. 百里奚举于市集市28.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使命29.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30.行拂乱其所为扰乱31.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2.曾益其所不能兴办,增加33.人恒过经常34. 人恒过犯错误35. 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36.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7. 征于色征验,表现38. 而后喻了解39.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40.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41. 入则无法家拂士守法度的大臣42.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43.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44.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45. 国恒亡灭亡4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因二、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一方)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九年级语文下册《15 《孟子》二章》课时训练+基础达标+精练精析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5 《孟子》二章》课时训练+基础达标+精练精析 苏教版

《15 《孟子》二章》一、积累运用——试一试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呼尔而与.之()(4)万钟于我何加.焉()(5)孙叔敖举.于海()(6)曾.益其所不能()(7)必先苦.其心志()(8)人恒.过,然后能改()“/”为下列各句划出适当的朗读停顿。

(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3.翻译下列句子。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1)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辩礼义”地接受万钟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学常识填空。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备课全方案苏教版(new)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备课全方案苏教版(new)
(2)正反对比论证。
《鱼我所欲也》在对“舍生取义"这一论点进行具体分析时,作者先从正面论述“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
“不义”的事。接着又从反面论述,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中,作者又用“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不值得,也让人领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3.古今异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古代的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苏教版
《孟子》二章
课题
鱼我所欲也(一)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检查内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中考文言文专项练习:《孟子二章》

中考文言文专项练习:《孟子二章》

中考文言文专项练习:《孟子二章》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域民〔y&ugrave;〕畎亩〔quǎn〕拂士〔b&igrave;〕3、重点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过: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4、重点语句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学习要点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学习要点苏教版

《孟子二章》学习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首先通读课文一遍,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内容。

一、字1、读准字的音寡()夫()域()戚()粟()2、通假字亲戚畔之畔:pàn叛,背叛二、解词人和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限制。

固国固:使……巩固。

失道道:天道,失道就是违背道义。

学习本文1、本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

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

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快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字1、读准字的音畎亩()傅说()胶鬲()空乏()2、通假字法家拂士拂:bì弼,辅弼。

衡于虑衡:héng横,梗塞,指不顺。

二、解词所以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而后作作:奋起,有所作为。

学习本文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

苏教版九下语文十五 《孟子二章》

苏教版九下语文十五 《孟子二章》

十五《孟子二章》【学习目标】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把握课文运用个体事例,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理解孟子的“舍生取义”道德观和“生于忧患,死生安乐”的道理。

【学习方略】1、借助注释和字典,口译全文;2、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段课文的大意及主旨,理清文章的论证层次;3、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自我测评】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一箪.食( )(2)一豆羹. ( )(3)蹴.尔而与之( )(4)乞人不屑.也( )(5)畎.亩()(6)法家拂.士()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故为不苟得..则生而有不用也()..也()(2)由是(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4)蹴.尔而与之()(5)万钟于我何加.焉()(6)此之谓失其本心..()(7)劳.其筋骨()(8)所以..动心忍性()(9)然后..能改()(10)国恒.亡()3、找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在括号里解释:(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2)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通()(4)曾.益其所不能。

通()(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6)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4、翻译划线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用课文原名填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文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第一自然段正反结合,反复论证的是:、、。

第二自然段列举例子从正面论证的是:;第三自然段再举例从反面论证的是:。

(2)这篇课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句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用的是论证;句子“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用的是:论证;句子“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复习资料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复习资料

《<孟子>两章》复习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与《论语》、《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的)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环(围)而(顺接)攻之而(转折)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这)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武器装备)非不坚利也,米粟(泛指粮食)非不多也,委(放弃)而去(离开)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限制)民不以(凭、靠)封疆之界,固(巩固)国(国防)不以山溪之险,威(威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到)至(极点),亲戚畔(通“叛”,背叛)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凭借)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所以)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孟子二章中考复习 苏教版

孟子二章中考复习 苏教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9分,每小题3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0.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话说就是。

(3分)21.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22.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23.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3分)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四、(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举:(2)任: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2分)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五、(2004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题。

(10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2分)①故:②是: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3分)【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六、(2004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1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七、(2004年山东泰安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八、(2004年山东威海市中考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

5.给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入则无法家拂士()6.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和()(4分)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斟酌损益(利益)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一鼓作气(振作)7.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2分)答:8.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

(2分)9.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

(2分)九、(2003年山东淄博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

(6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

(3分)十、(2003年湖北咸宁市中考试题)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20—24题。

(15分)天时不如地利……故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3分)①池非不深也( ) ②委而去之( ) ③故君子有不战(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2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

(2分)2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2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4分)十一、(2003年重庆中考试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