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齐全的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地理解读知识大全
古诗词地理解读知识大全古诗词地理解读知识大全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柳宗元《梅雨》)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苏轼《船棹风》)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
“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个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有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善环境.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14.“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王冕《梅雨》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15.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16.“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代马致远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1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1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20.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白居易《忆江南》;等.二、古诗词与地形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的山.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三、古诗词与水文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很多.如: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四.古诗词与人类活动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2.“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3.“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但现代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6.“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惊叹呢.7.“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8.“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五.古诗词与月相1.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诗词中的地理中国
诗词中的地理中国
一、山水风光
1、九江东望秦塞西,洛神楼台花开时。
天汉三峡千重境,鸣王楼台水拍微。
2、金沙江水天色晚,九重洞庭日月新。
银汉澄清四海平,水光潋滟金沙春。
3、商河归去不见处,汉宫柳色见朝人。
南山碧云今古在,北道风物几时新?
4、张家界天姿特别,茂林秀披绿鬓风。
黄山高耸千仞内,叠翠峰顶万壑中。
5、大树底下古老陌,盘门青山雪容深。
苍山楼台钓翁游,回首归路三江阴。
二、古迹热土
1、西湖波涛来激浪,雁门关头多士兵。
洛阳古城若昔日,今朝城上几座堡?
2、故国东江漫漫游,庙前牡丹映秋风。
汉家荆山高万丈,沙中驿站彩旗飘。
3、青楼南望哪里可,千峰插空勾苍穹。
莲花池畔芙蓉娇,六合之地日初冷。
4、长安街上几棵松,峨眉峰前泉水通。
杨家洲头枕头沙,元-和年间新流放。
5、花院香雾春梦易,楼台月华夜深深。
洞庭湖岸风濛濛,桂林山水色正深。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含有地理知识的诗词
含有地理知识的诗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它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词出自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它反映了新疆地区的气候特征: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
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
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
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
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
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一南唐●李煜《虞美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一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三组词都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
这些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
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
西向东流。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一唐●李白《将进酒》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
它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哇塞,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神奇的地理知识呢!就像李
白那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在重庆奉节,江
陵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这可不就反映了长江的水流湍急嘛!还有“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随着海
拔升高,气温会降低,山下的花都谢了,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才开呢。
你想想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黄河
奔腾的气势和周围高耸的山脉,不就展现出了西北地区的壮丽景象嘛!再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份就下雪,这要是
在南方简直不敢想象,这不就是北方和南方气候的巨大差异嘛!
古诗词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带我们穿梭到古代的各个地方。
比如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广袤的沙漠之中,感受到那份辽阔与孤寂。
又好比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
蒙雨亦奇”,把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咱们的老祖宗可真是厉害呀,用这么美的诗句就把地理知识传递给
了我们。
这就好像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把打开地理知识大门的钥匙,
让我们能通过这些优美的诗句去探索、去发现。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真的是太丰富、太有趣啦!它们让我们在
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学到好多地理知识,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呀!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去挖掘这些古诗词背后的地理奥秘,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世界啦!。
诗句谚语里的地理知识
诗句谚语里的地理知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
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
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
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由此可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3.“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
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金盘”。
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
4.“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
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
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
”(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此诗句描述了月食的情况。
完完,月圆的样子。
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挡着太阳光,产生月食现象。
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
5.“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庐山北面和南面分别有长江九江和鄱阳湖水汽蒸发旺盛水汽分子比空气分子轻暖而湿的空气上升当空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加上凝结核存在较多的水汽就会形成为云雾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3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此诗涉及到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此诗原来是说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现在常用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不断加高,天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下游河道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
28、“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此诗说明中南半岛同我国山水相连的山河形势。江头指上游,江尾指下游。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诗人借共饮长江水来慰藉相思之情。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1、李白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
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
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2、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
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
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蕴含地理知识的诗句和谚语
蕴含地理知识的诗句和谚语第一篇:蕴含地理知识的诗句和谚语蕴涵地理知识的诗句和谚语1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12.“过了冬,长一葱”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14.“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
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15.“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徐玑《夏日怀友》)“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
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
蕴含地理知识的诗句和谚语
蕴涵地理知识的诗句和谚语1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12.“过了冬,长一葱”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14.“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
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15.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徐玑《夏日怀友》)“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
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
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包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包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1.《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地理解析:通过描绘九月初三夜晚的月相,反映出农历月初月亮的形状——弯如新月,同时诗人借景抒情,表现出季节气候变化和自然景色之美。
2.《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地理解析:诗中描绘了太阳沿着地平线落下、黄河汇入大海的壮观景象,同时也体现了地理空间的辽阔和高低起伏的地貌特点。
3.《蜀道难》(唐·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地理解析:描述了四川盆地周边险峻崎岖的地理特征,尤其是秦岭山脉对于交通线路的巨大阻碍。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地理解析:诗中提到的秋季大风,反映的是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由于大陆性气候和季风影响下产生的强对流天气现象。
5.《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地理解析:不仅描绘了黄河源头至下游流向的地理特征,还表达了河西走廊地区地理位置偏远,春季湿润的东南季风难以到达的地理现象。
蕴含地理知识的诗句
蕴含地理知识的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温带大陆性气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快行冷锋的影响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
——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垂直地带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准静止锋的影响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地壳变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季节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相变化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水循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知识拓展: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
、、、、、、、、、、、、、、、、、、、、、、、、、、、、、、、、、、、、、、、、、、、、、、、、、、、、、、、、、、、、、、、、。
古诗文中的地理
古诗文中的地理
古诗文中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诗句,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山川、河流、湖泊、城市等地理信息。
例如:
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述了黄河的发源地和流向。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绘了黄河流经的地形地貌。
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展示了庐山的山峰和山谷地形。
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沙漠和河流的景象。
5.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反映了山川的壮丽和湖泊的静谧。
6.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展示了古代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防御工事。
7.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绘了北方冬季的冰雪景观和长城的雄伟。
8.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映了古代四川地区山路的艰险。
9.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描绘了苏州城外的湖泊和寺庙景观。
10.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
这些古诗文中的地理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瑰宝,也为我
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
【高中地理】语文古诗词中蕴涵着的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语文古诗词中蕴涵着的地理知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影射了满月;“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影射了残月;“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影射了满月;“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
“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众所周知,从地心到整个宇宙都是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它涉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让学生一一地感知,仅管说现代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设备日益先进, 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虽然目前电影、电视、VCD、DVD、计算机等音像制品和多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中,但是教师不可能每堂课都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很多时候教师还得凭教学语言传道、授业、解疑,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基本功必须进行充电,除应该具备讲授地理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情感性、启发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而文学性的语言往往具有朗朗上口,比喻生动贴切等优点,而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我们的地理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和谚语,不但学生爱听,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增彩添色,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让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学科。
而且目前很多的地理试卷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含量的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试题。
为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经常多角度地搜集一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民谣、谚语等。
笔者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搜集了一部份诗词、民谣、谚语,仅供同行们参考:1.(清.潘际云)的“淮河四月风怒号,卷起白流翻塘坳,老蛟喷沫天吴骄,一堤如线居民逃”中的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秦岭合称秦淮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分界线,耕地以水田为主和旱地为主分界线)2.李白《将进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3.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4.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我国长江的: 上游地区5.“野矿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的是气候特征6.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的是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7.晋.傅云《歌》中的“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8.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9.李白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园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10.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11.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12.陆游《游山西村》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的丘陵地形13.歌谣“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过去什么地方交通的十分不方便:福建省14.宋朝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述的旅游胜地是:江西省庐山15.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我国四川盆地16.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我国的南岭一带17.清.乐钧《一翦梅》中的“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形象地反映了:由于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导致日月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18.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藏自治区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描绘的是天气特征19.民谣“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我国云南省昆明的气候特征20.杜甫的《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绘的是我国的哪个自然旅游风景区:黄山22.民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描绘的是我国的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2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君问归期末有期,巴西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形象地说明了巴山夜雨的形成原因。
24. 地理学家徐霞客,形容景色如“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它描绘的旅游名胜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25.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相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庐山瀑布在我国的江西省:26..(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我国过去河套平原的生态景观27.清.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8.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地区是:赤道地区29.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问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绘的是天气特征30.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位于我国的江苏省,其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描绘的是天气特征32.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由暧锋形成的天气33.“风吹草低见牛,浅草才能没马吃,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描绘的是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份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34.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垂直地带性规律35.民谣“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对山二人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描绘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山高谷深,山河相见”的地形特点:是横断山区36.宋.范大成《晓发飞鸟晨露满天,少倾大雨》中的“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反映的是天气特征37.宋.惠洪《清明前一日闻杜守……》中的“云怒必是雨,风和拗得晴”天气反映的是天气特征38.毛泽东的“一架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39.李白有“二龙争雄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渝于此破曹公”中的“赤壁”位于:湖北省40.民谣“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讲述的是四川省的乐山大佛旅游胜地41.诗句“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华山”位于陕西省关于高中地理课改若干问题的思考佛山一中地理科组2004年9月,高中课程改革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实验省区拉开序幕。
我校作为广东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校,一个学期以来,在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稳步推进高中课改。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课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与学方式和“新”的评价方式,也感受到课改的“辛劳”与收获。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和契机,但成长中又不乏困惑。
以下仅就高中地理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及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关于教材问题。
这次共有四种地理教材进入实验区,分别是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和鲁教版。
四种地理必修1教材的共同点有:①以课标为依据编写,不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最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
②课文内容精炼,篇幅较旧教材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减,突出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删减了旧教材中“繁、难、偏、旧”的知识点,每本教材都控制在100页左右,利于减轻教与学的负担。
③表达形式多样,继续保留了地理教材图文并茂的学科特色,而且图表系统更为丰富充实。
④活动性课文比重大,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多。
四种教材都在探究式学习素材设计上花了很多功夫,且各具特色。
如有的以“思考活动”、“探究活动”、“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有的则以“问题研究”、“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呈现;有的则以“双系列”的呈现方式,即在课文内容系列的同时,设计了一个探究系列。
我们姑且将以上呈现方式各异的探究性学习素材统称为“活动性课文”。
这类课文所占篇幅的比重都在1/4以上,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的基本理念。
⑤突出典型案例剖析。
地理1主要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但教材并未也不可能穷尽地球表层所有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而是以典型案例形式,揭示最基础核心的自然地理知识。
当然,四种教材还有很多的优点和各具个性的地方,这里不一一赘述。
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以下的一些困惑。
1、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解释是否需一致?广东省是以地级市为单位,选用不同版本教材。
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往往会以本市所选用教材为基础,再参考其他一两种版本,以取长补短。
我们发现,对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和规律,四种版本的解释并不一样,有的还差异很大。
以下列举几则。
从教学实际出发,基本的地理概念既要科学严谨,也应力求表述完整一致、简明清晰。
当然在文字表达上可以有所差异,如“水循环”之概念1和概念2,但差异不要太大,如“水循环”之概念3及“自然资源”的两个概念的文字表述均有较大差异。
对于基本地理规律的描述,则应尽可能一致,以免产生歧义甚至误导学生。
如地域分异规律,每种版本的教材描述不一致。
的差异。
正是由于文字表达的差异,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学生在回答同一道测试题(见下题,04-05学年广州市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1模块质量抽测第19题)时,答案明显不同。
某地理考察队沿【图8】AB一线对澳大利亚大陆进行科学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19~20题。
19.沿AB一线,自然带先后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有规律更替,这反映了A.经度地带性规律B.纬度地带性规律C.垂直地带性规律D.山地地带性规律20.引起其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地形该题考核的标准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对于该条标准,几种教材的描述虽正确但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