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含5年真题面对面)试题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复习 考点0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中考历史复习 考点0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考点04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考点扫描】1.三国鼎立2.江南地区的开发3.北方民族大融合4.魏晋南北朝文化【真题演练】1.(2016•广东)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A.历史剧《三国》B.罗贯中《三国演义》C.司马光《资治通鉴》D.诸葛亮《出师表》2.(2016•聊城)“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澶州之战3.(2016•潍坊)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4.(2016•泰州)“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忽必烈改革5.(2016•呼和浩特)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复习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最准确的描述是(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多元文化碰撞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3.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4.《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

中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中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单元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 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知道《九章算术》,讲述祖冲之推算 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政权分立
三 国 两 晋 南
(1)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江 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有着怎样联系?材料二中“江南地区 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因果关系。因为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 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穿汉服、改说汉语、迁都洛阳。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三、四之间有什么联系? 材料四说明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材料三、四互为因果关 系,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 合。 (4)材料四中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例子很多,请举出两个 这样的例子。 汉族人吃新疆羊肉串;汉族人吃涮羊肉;汉族人跳少数民族舞蹈; 少数民族说汉话;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少数民族过春节;满族 人的旗袍等等。
材料一 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 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匈奴人灭西晋为 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为躲避战乱,大批 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 地被开垦为农田。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 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 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三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 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 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 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 材料四 北魏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 的现象。

历史中考复习第4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历史中考复习第4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21年
_______ 年 222
——
________ 三国鼎立 局面形成

孙权
建业
洛阳 , 3. 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 ________ 汉化 政策,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推行________ 民族大融合 。 促进了北方___________ 4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 在朝廷中必须使 汉语 ,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用 ______ 汉族 姓氏, 汉族服饰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______ _________ 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 官制 、 贵族联姻。 (2) 政治制度:采用汉族的 ______ 律令。 (3)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 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
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
“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
“书圣”。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背景 由于铁农具 和牛耕的使 用和推广, 社会生产力 得到巨大发 展 主要内容 (1)允许土地 自由买卖; (2) 奖 励 耕 织;(3)奖励 军功;(4)建 立县制 作用 经过商鞅变法,秦 国的经济得到发 展,军队战斗力不 断加强,发展成为 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封建国家
考点
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和王羲之的书法艺
1 . 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
术(七上P118—119、七上P122—123;3年未考) 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世界上第 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7 位 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 .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东晋王羲之集书法
商 鞅 变 法
背景
主要内容

2018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专题复习(无答案)

2018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专题复习(无答案)

2018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专题复习一、单选题1.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 .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C .淝水之战D .赤壁之战2. 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 .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C .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D .天气环境(刮东风)使曹军失败3.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次战争是( )A .长平之战B .巨鹿之战C .官渡之战D .赤壁之战4. 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A .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 .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 .赤壁之战结束后D .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5.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一220年曹操一洛阳②魏国一220年一曹丕一洛阳③蜀国一221年一刘备成都④蜀国一221年诸葛亮一成都⑤吴国一222年孙策一南京⑥吴国一222年一孙权一建业A .①③⑤B .②③⑤C .②③⑥D .②④⑤6. 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A .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和斗争B .阶级矛盾的尖锐C .民族矛盾的激化D .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7. 淝水之战的作战双方是()A .东晋和西晋B .西晋和前秦C .东晋和前秦D .南朝和前秦8. 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草木皆兵④揭竿而起⑤风声鹤唳⑥斩木为兵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④⑤⑥D .②③⑤9. 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①东晋和西晋的统治区域相同②结束东晋统治的是前秦③南朝从420年开始④南朝包括前秦A .①②④B .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10. (2015. 福建泉州)晋江名字的由来:晋人南迁,依江而居,故名晋江。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 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83 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概况
晋军在淝水打败前秦军
淝水之
特点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__以以少少胜胜多__的著名战役 Nhomakorabea战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多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
影响
混战的状态
北魏建 4 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北魏魏。439 年,北魏统一
锺锺繇 独创楷书书法
(2繇)王羲之:东晋时期书法家,被后人誉称为“ 书 艺术 书法
代表 圣书 ”,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天下第下一
行一圣行书书”

(3)魏碑: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
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 书法 地位
课标要求: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 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简介
北朝贾思贾思勰勰所著,总结了农、林、牧、副、渔 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齐 地位 我国现存最最早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民要 (1)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农学 术》 影响 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2)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
形成 蜀(蜀汉) 221 年 刘备 成都
三 国
吴(孙吴) 229 年 孙权 建业 三国鼎立形势图
鼎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立 统治 (2)孙吴开发江东,发展了海外贸易。230 年,孙权派卫温率领
措施
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

2017_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7_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含解析)新人教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选择题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反映了曹操的远大抱负,他是()A. 西汉末年人B. 东汉末年人C. 三国时期人D. 魏国人【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曹操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的生卒年代为155年至220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建立时,曹操已去世。

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A. 人口大量南迁B. 孝文帝改革C. 张骞通西域D. 江南的开发【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难度低,捉住关键信息,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选B。

人口大量南迁应该是两宋时期,排除A,张骞通西域是汉朝时期,排除C。

江南的开发是唐朝,排除D。

3.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战役是()A. 马陵之战B. 官渡之战C. 淝水之战D. 赤壁之战【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赤壁之战。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图片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图片中的作战地点和作战军队双方——曹军和孙、刘联军可知,这是发生在208年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特点是()A. 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 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D.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政权包括:魏蜀吴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九个政权,呈现出政权分立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中原汉族南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中国历史上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280年西晋完成国家统一。

两个事件相距()A. 1051年B. 1050年C. 491年D. 1251年【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晋的统一。

2018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四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18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四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模块一
主题四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首页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9-
( 1 )从东汉末年以来, 匈奴 、 鲜卑 、 羯 、 氐 、 羌 民 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 族概 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 2 ) “八王之乱” 使得西晋社会动荡,内迁 交况 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 往 西晋 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往来,有利于民族融合。 改变了南方劳动力不 影响 足的状况,促进了南方的发展
官 渡 之 战
时 200 年 对阵双方 曹操 和 袁绍 地点 官渡 间 经 袁绍出兵 10 万攻打曹军,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曹 过 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率领数百骑兵逃回河北 结 袁绍失败,曹操大胜 果 特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点 影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响
模块一
主题四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首页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6-
三 形 国 成 鼎 立 局 面 形 成影 响
( 1 )魏国建立:220 年, 曹丕 废汉献帝自 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曹魏统治 范围主要在黄河流域。( 2 )蜀国建立:221 年, 刘备 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统治 范围主要在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大部等。 ( 3 )吴国建立:222 年, 孙权 称王,国号 吴,定都建业,统治范围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至 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 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 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 了物质条件
模块一
主题四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模块1中国古代史主题4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课件北师大版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模块1中国古代史主题4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课件北师大版
第二部分
教材研析篇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四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中国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最终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 2.战乱导致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 区得到开发。 3.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改革, 促进民族融合。
世界 1.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 两部。 2.西罗马帝国灭亡,西 欧奴隶制开始瓦解。
宋、 齐 之际 的科 学家
姓名 称谓 北魏 和东
主要成就 北朝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 术》[4]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 著作, 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贾思 魏时 该书总结了我国北方的生产经验,介 勰[3] 期的 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 《齐民要术》 书影 科学 法,强调农业生产必须因地种植,不 家 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2016.14(1)]
统 一 统 北 一 方
公元 200 年,曹操以少胜多,大 败袁绍[5], 取得了官渡之战[6]的胜 利,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随 后,曹操消灭了袁绍残余势力, 统一了黄河中下游。
• 2.三国鼎立
(1)曹操控制黄河流域后,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背景 (2)孙权占据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实力不断发展。 (3)在荆州一带的刘备得到了诸葛亮[7]的辅佐,力量有所增强。 (成语典故:三顾茅庐[8]) 公元 208 年,孙权[9]和刘备[10]联合,以周瑜[11]为主帅,采用 赤壁 之战 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取得赤壁之战[12]的胜利。此后, 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有 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 南发展。
地理 学家
科学家精神品质 求实的态度、勤奋的精神和亲身实践以及勇于探究等。
王羲之 顾恺之 石窟艺术 五年未考 [BS :七 上P121~123;RJ:七上P122~124]

2018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讲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18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讲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分析孝文帝改革 的特点;
(3)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重点体现了少数民族吸收汉
族先进文化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2.比较商鞅变法的
13.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主要内容
(4)孝文帝改革改变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性
相同点;
质;
3.分析孝文帝改革 的影响。
(5)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统一性、连续性历史发展的主
B.魏、蜀、吴
D.蜀、吴、魏
K12课件
21
2.(2016·深圳)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选项中促进
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游
பைடு நூலகம்
K12课件
22
1.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史称_____官__渡____之战, 此次战争奠定了曹操_统__一__北__方____的基础。208年,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史称____赤__壁_____之战,此次战争奠定 了_____三__国__鼎__立__局__面__形__成____的基础。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文明)
K12课件
1
栏目导航
K12课件
2
考什么?
识记
理解运用
怎样考?
名师指点
1.赤壁之战的影
响;
1.重要结论:
12.三国鼎立 时间、地点、人物
(1)曹操属于东汉末期历史人物;
2.三国的地理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
位。
流,都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7
2.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统一北方,南下企图统一南北; (2)概况: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3)影响: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湖南5年真题面对面(2013~2017)
1. (2015常德2)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 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2. (2013长沙15)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

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 (2015长沙15)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都进行了迁都
B. 都推行了汉化政策
C. 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 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
备考实战演练
1. (2017毕节)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2. (2017长沙一模)“人要衣装,佛要金装。

”不仅如此,“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志。

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北魏孝文帝
D. 隋文帝
3. (2017长沙南雅中学月考)(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
材料二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按“宗有功、祖有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即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清在内地各省的汉族聚居区,把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把湖广省分为湖南、湖北两省。

而在边疆民族地区则又分别采取不同的行政体制,在东北地区采取八旗将军管理下的军政合一体制为主,而辅以汉族郡县制的治理方法,在西藏地区则采取驻藏大臣与黄教领袖共同管理的行政体制。

——潘向明《清史编年》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如何认识秦抗击匈奴的战争?(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原则是什么?(1分)孝文帝将“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等人的身份皆降一等的目的是什么?(2分)从民族关系发展的角度来看,孝文帝的最大贡献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朝的统治政策具有什么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清两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上表现出哪些共同点?(2分)请列举一例清朝时期威胁国家巩固与发展的民族问题。

(2分)
(4)以上材料反映出影响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
答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湖南5年真题面对面(2013~2017)
1. B
2. C
3. D
备考实战演练
1. D
2. C
3. (1)秦抗击匈奴的战争是为巩固新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而进行的,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2分)
(2)遵循“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

(1分)提高特权阶层的地位,便于对中原的管理。

(2分)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

(2分)
(3)对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前者地方实行省制,后者在沿袭少数民族政教合一或军政合一体制的基础上辅以汉族管理方法。

(2分)尊重各民族原来的社会习俗。

(2分)准噶尔叛乱或大小和卓叛乱。

(2分)
(4)政治因素。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