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岗前培训考试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特征等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部分。
2、心理动力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3、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5、认知决定人的情绪和意志,情绪和意志又影响人的认知。
6、注意作为一种比较积极的心理状态,使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使人对被注意的事物进行
清晰的反应。
7、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8、心理学除了研究人的有意识外,还研究人的无意识(如:笔误、梦境等)。
9、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基本观点:
(1)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奥地利)
研究对象:异常心理和行为,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和分析梦境
(2)行为主义学派(美国)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研究对象:观察到的行为
研究方法:实验法研究外在刺激和个体行为的关系(S--R)
(3)认知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奈赛尔(美国)
研究对象:刺激与行为之间内在的认知过程及学习者内在的特征(S—O--R)
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
(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马斯洛(美国)
研究对象:健康人
研究方法: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研究,影响美国和世界其它各国的教育改革运动。改变了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第三节高等学校教师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教师的威信包括:教师的职业威信和教师的人格威信。
2、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可能题型:论述)
(1)前苏联心理学家施巴林斯基的实验(P12,将进修班学员分成四组,同一个讲演者以四种不同的身份给每组讲课,着装和讲稿、教态都相同,但产生的教育效果却不同)表明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2)教师威信高越高,教师的要求和教诲越能被学生接受并努力去执行,甚至连缺点也能被包容;教师威信不高,教师的要求和教诲即使是正确的,也往往成为“耳旁风”,不被学生听进去也不会执行。
(3)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威信效应、名片效应(观点一致)、“自己人”效应、好感效应。
3、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可能题型:简答)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4、教师的能力(可能题型:填空)
(1)教师的智力: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注意力分配。
(2)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因材施教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机智。
5、教师的教学水平(可能题型:填空、选择)
(1)尝试式教学:知道“教什么”,但不知道“如何教”
(2)因循式教学:知道“如何教”,但是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
(3)策略式教学:知道“教什么”、“如何教”、“如何有效地教”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6、专家型教师:是指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
创造力的教师。
7、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观摩、微型教学、教学反思。
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概念的理解:学习是一个普遍现象;学习是有机体通过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所发生的比较持久和稳定的变化;学习所发生的变化既可以是外显的(技能),也可以是内隐(情感)的。
2、学生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其目的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培养个性,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
3、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简答)
(1)学习内容方面: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方面: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地提高,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能与三、四、五节联合出选择判断)
1、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实验首创者,著名的猫实验)
(1)学习即是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2)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说(前苏联,狗实验)
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强化、消退、自然恢复、泛化、分化、高级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实物),第二信号系统(言词)。
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可能的题型:简答、论述)
(1)强调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3)教学应该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4)提倡发现学习: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
(5)鼓励学生教学直觉思维。
2、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
(1)学习方式的分类: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按照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的接受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2)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原因:教师有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比较高;尽管有意义接受学习受到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影响,但是可以结合具体经验到教授教学中去,弥补不足;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学习教程的主要目的。
(3)学习的实质: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4)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学习者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学习者必须积极地使新知识和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5)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
(6)“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
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
3、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的建构过程,已有的知识水平是学习的基础,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途径。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观
1、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即发挥“潜能”是人的最高级心理需求,教育要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