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本隐性实验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遗传经典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遗传经典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遗传经典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果蝇的遗传规律,让学生了解基因的传递和表现。

实验材料:果蝇、果蝇布袋、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果蝇培养食物、果蝇培养箱等。

实验步骤:
1. 将果蝇放入培养箱中,保持温度恒定、通风良好。

2. 选择具有不同表型特征的果蝇进行交配,如红眼和白眼果蝇。

3. 观察果蝇的后代表型特征,记录下每代果蝇的表型。

4. 根据观察结果,总结果蝇的遗传规律,包括显性和隐性遗传等。

5. 尝试进行不同表型特征的果蝇杂交,观察其后代的表型,进一步加深对遗传规律的理解。

实验讨论:
1. 为什么果蝇具有不同的表型特征?
2. 遗传物质是如何在果蝇中传递和表现的?
3. 在实验中对果蝇的交配有何要求?交配结果出现了什么情况?
4. 遗传规律在人类中是否也存在,有何相似之处?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果蝇的遗传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深入了解了基因的传递和表现。

遗传规律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对我们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遗传规律,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

高中生物遗传显性隐性规律题型归纳(带答案)

高中生物遗传显性隐性规律题型归纳(带答案)

高中生物遗传显性隐性规律题型归纳(带
答案)
高中生物遗传显性隐性规律题型归纳(带答案)
1. 题目:双色花
A. 若红花为显性纯合子,白花为显性杂合子,F1代杂合子与一个红花杂合子杂交,该代花色的比例是多少?
答案:3红:1白
解析:显性纯合子(红花)与显性杂合子(白花)的杂交,表现型比例为3:1。

2. 题目:鹰嘴豆叶颜色
A. 黄叶为显性纯合子,绿叶为显性杂合子,F1代两个绿叶杂合子自交至F2代,绿叶与黄叶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答案:1绿:2黄
解析:两个绿叶杂合子自交,F2代表现型比例是1绿:2黄。

3. 题目:豌豆种子颜色
A. 黄种子为显性杂合子,绿种子为隐性纯合子,F1代两个黄
种子杂合子自交至F2代,黄种子与绿种子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答案:3黄:1绿
解析:两个黄种子杂合子自交,F2代表现型比例是3黄:1绿。

4. 题目:小麦颖果颜色
A. 黄颖果为显性纯合子,红颖果为显性杂合子,F1代两个红
颖果杂合子自交至F2代,红颖果与黄颖果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答案:1红:2黄
解析:两个红颖果杂合子自交,F2代表现型比例是1红:2黄。

5. 题目:果蝇翅膀形态
A. 特短翅为显性杂合子,长翅为隐性纯合子,F1代一个特短
翅杂合子与一个长翅自交至F2代,特短翅与长翅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答案:1特短:1长
解析:一个特短翅杂合子与一个长翅自交,F2代表现型比例
是1特短:1长。

以上是高中生物遗传显性隐性规律题型的归纳及答案。

这些题目很好地展示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并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的遗传方式。

高中生物遗传性状显隐性的判定学法指导.doc

高中生物遗传性状显隐性的判定学法指导.doc

高中生物遗传性状显隐性的判定夏茂林 阳宾遗传性状显隐性的判断,在解遗传题时,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些同学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往往不知如何入手,致使答案出错,为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该方法,下面对此作一归纳介绍:1. 定义法: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如高茎×矮茎→高茎,则高对矮是显性性状,矮是隐性性状。

可用公式表示为A ×B →A ,A 为显性性状、B 为隐性性状。

2. 性状分离法:据“杂合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如高茎×高茎→高茎、矮茎,则矮茎是隐性性状。

可用公式表示为A ×A →A 、B ,B 为隐性性状。

例1. 棉花的纤维有白色的,也有紫色的;植株有抗虫的也有不抗虫的。

为了鉴别有关性状的显隐关系,用紫色不抗虫植株分别与白色抗虫植株a 、b 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

(假定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颜色和抗虫与否的基因可分别用A 、a 和B 、b 表示),请回答:(1)上述两对性状中,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

(2)作出上述判断所运用的遗传定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本中紫色不抗虫、白色抗虫a 、白色抗虫b 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显隐性的定义,2号紫色与白色杂交,后代只有白色,则白色相对于紫色为显性性状;不抗虫与抗虫杂交,后代只有不抗虫,则不抗虫相对于抗虫为显性性状。

(2)判断所运用的遗传定律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3)确定了显隐性性状,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及亲代的性状表现就可推知亲本及子代的基因型。

[答案:(1)白色不抗虫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aaBB Aabb AAbb ]例2. 兔的毛色有灰色、青色、白色、黑色和褐色等,其中灰色由显性基因B 控制,青色(b1)、白色(b2)、黑色(b3)、褐色(b4)均为B 基因的等位基因控制。

高中生物实验题目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题目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题目汇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生物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实验题目归类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实验题归类一、课本实验一课本显性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细胞质流动的观察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表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1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1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5、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6、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7、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二课本隐性实验1、细胞成分的离心提取2、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3、验证光合作用释放O24、验证光合作用需要CO25、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6、验证DNA半保留复制的等速离心实验7、验证细胞膜流动性实验8、肺炎球菌转化实验9、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0、孟德尔杂交实验11、低倍镜的使用12、向光性实验13、DNA杂交实验14、叶片脱色淀粉鉴定实验15、动物激素实验16、种子活性鉴定实验17、种子发芽率测定实验三课本实验复习要求1、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2、学会移花接木,灵活套用二、探究性实验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2、实验原则:1科学性原则2对照性原则3单一变量原则3、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往往是解答实验题的难点,但只要理清思路,找准方法和突破口,也能化难为易。

实验的设计可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进行。

首先确定实验目的,并对其去粗取精,提炼要点运用所学知识,找准实验原理,并要做到对原理理解透彻根据实验原理,对照实验目的,通过初步分析,在头脑中搜寻教材上或曾做过的实验模型,初步形成大致方案,实验设计大多与单因子变量和对照实验有关。

高中生物24个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24个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24个实验归纳摘要:一、实验归纳的意义1.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2.实验归纳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作用二、24 个实验的内容概述1.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2.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3.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4.观察植物光合作用5.观察植物呼吸作用6.观察蛙的受精和发育7.观察基因的显性和隐性8.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9.观察酶的催化作用10.观察细胞膜的功能11.观察植物生长素的作用12.观察动物激素的作用13.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4.观察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5.观察遗传的规律16.观察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17.观察蛋白质的合成和结构18.观察细胞凋亡19.观察神经冲动的传导20.观察免疫反应的过程21.观察生物进化论的证据22.观察生态位的作用23.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24.观察基因编辑技术三、实验归纳在教学中的应用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素养正文:高中生物实验归纳是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程过程中,通过实验操作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实践性验证的过程。

实验归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24 个实验归纳进行简要概述。

实验归纳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实验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24 个实验中,涵盖了生物学各个领域的重要实验。

如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使学生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和遗传规律;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观察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使学生了解生物体的能量代谢过程;观察蛙的受精和发育,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等。

高中生物遗传实验

高中生物遗传实验

习题巩固
• 综合1,有2对杂交组合,白眼雌果蝇×红 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红眼雌果蝇,请 根据一代杂交结果,判断红,白眼的显隐 性关系和性状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 色体上。(时间5分)
综合练习2
• 在一个纯合直尾的小鼠种群中,出现一只弯曲尾 的雄性小鼠。假如已弄清弯曲尾是隐性性状,请 设计实验,判断弯曲尾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 是X染色体上。请写出有关实验步骤、可能的实 验结果及相关结论。①用纯种直尾雌性小鼠与变 异的弯曲尾雄性小鼠交配,得F1,F1全是直尾的。 ②将F1的直尾雌鼠与F1的直尾雄鼠杂交,观察后 代相关性状。如果后代出现雌性弯曲尾,则弯曲 尾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后代不出现雌性弯 曲尾,则弯曲尾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6。判断基因位于细胞质中还是细胞 核中的实验设计
• 思路:(1)当该基因控制的性状可通过配子传递给 子代时可通过杂交实验来判断。 • ①实验设计: 隐性的雌性×显性的纯合雄性, • 显性的纯合雌性×隐性的雄性。 • 结论:如果正交与反交产生的Fl的性状都与母本 相同,则该体色的遗传为细胞质遗传 • 如果正交与反交产生的Fl的性状与母本无关,表 现为灰身或黑身的一种,则该体色的遗传为细胞 核遗传。
高中生物遗传实验 设计归纳
高考生物专题实验设计
明光二中 蒋文洋
1:确定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确定某一性状的显隐性)
• 基本思路:(如甲、乙为一对相对性状) • (自交法) 甲×甲→乙 甲为显性乙为隐性 • (概念法) 甲×乙→甲 甲为显性乙为隐性 • 多组甲×乙→1。甲数量大于乙 ,则甲为显性 2。甲数量小于乙 ,则乙为显性
4、确定某一性状是伴性遗传还是常 染色体遗传
• 1。如显隐性关系确定,则使用: • 基本思路:隐雌×显雄(多次) (或看 后代性状与性别是否有关) • 结果结论: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 为隐性,该性状和性别有关,则为伴性遗 传 • 若后代雌雄中均有显性和隐性,该性状和 性别无关,则为常染色体遗传

高中生物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高中生物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高中生物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课题:遗传学中的显性和隐性
教学目标:
1. 了解显性和隐性的概念及遗传规律。

2. 能够利用显性和隐性的遗传规律进行遗传解释。

3. 能够应用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解释一些具体的遗传现象。

教学内容:
1. 显性和隐性的定义和区别。

2. 遗传学中的显性和隐性规律。

3. 显性和隐性在人类遗传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显性和隐性的概念及区别。

2. 遗传学中显性和隐性的规律。

教学难点:
1. 当显性和隐性基因组合时的遗传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
1. 讲授与示范相结合。

2. 学生思维导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 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问答方式复习学生对显性和隐性的基本概念。

二、讲解:介绍显性和隐性的定义、区别,以及遗传学中的应用。

三、示范:通过实例讲解显性和隐性的遗传规律。

四、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一些具体的遗传现象,并解释其中的显性和隐性规律。

五、总结:总结显性和隐性的概念及遗传规律。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更多遗传现象。

教学资源:教科书、PPT、示意图等。

评价方式:学生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能力、作业表现等。

拓展延伸:了解基因工程技术如何利用显性和隐性规律进行遗传修饰。

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16个实验原理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16个实验原理

1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反应方程式:葡萄糖+ Cu(OH)2 葡萄糖酸+ Cu2O↓(砖红色)+ H2O,即Cu (OH) 2被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3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4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5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

高中生物适合在家做的实验

高中生物适合在家做的实验

高中生物适合在家做的实验高中生物是一门关于生命和生物体的科学课程,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知识。

虽然在家做实验可能会有一些限制,但是仍然有一些适合在家进行的高中生物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探索生物世界。

本文将介绍几个适合在家进行的高中生物实验。

一、观察家庭常见植物的生长过程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选择一些家庭常见的植物,如绿萝、仙人掌等,将它们放置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比如光照、温度、水分等方面进行观察。

记录每天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的生长、茎的伸长、根系的变化等。

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二、观察果蝇的遗传特征果蝇是生物学中常用的模式生物,在家中可以通过观察果蝇的遗传特征来学习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特定遗传特征的果蝇品种,比如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

通过交配这两种果蝇,观察后代果蝇的眼睛颜色。

根据孟德尔遗传学原理,红眼果蝇是显性基因,白眼果蝇是隐性基因,所以交配后的果蝇大部分会有红眼睛。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三、观察酵母的发酵作用酵母是一种常见的单细胞真菌,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

在家中可以进行观察酵母的发酵作用实验。

准备一些酵母、糖和温水,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并放置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

观察容器中的气泡和液体的变化,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酵母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四、观察水中浮游生物水中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水中的浮游生物来了解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我们可以在家中准备一个显微镜和一些水样,比如从水龙头中取一些自来水或者从附近的湖泊、河流中取一些水样。

将水样滴在显微镜片上,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例如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

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水中生物的多样性和它们的结构特征。

总结:通过在家进行适合的高中生物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知识。

高中生物实验题归纳与详解

高中生物实验题归纳与详解

(二)课本隐性实验
1、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2、验证光合作用释放O2 3、验证光合作用需要CO2 4、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5、验证细胞膜流动性实验 6、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光合作用
7、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8、孟德尔杂交实验 9、显微镜的使用 10、向光性实验 11、DNA杂交实验 12、叶片脱色淀粉鉴定实验 13、动物激素实验
生物实验试题精选
1、证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某同学制订 了下列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略) (2)实验材料和用具(略) (3)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取1支试管,注入2ml浆糊。 ②: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 ③:向试管内加入2ml唾液。 ④:往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 ⑤:将试管振荡后放十分钟。取出试管,观察溶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
在实验设计前,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而不足凭空想 象。
②单一变量原则
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某一实验变量,,观 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欲处理的 实验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做到前后一致。如示例 2中除了“光”这一变量的变化外,玉米幼苗的长势、 其他生长环境均应一致。
自身对照: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 即不另设对照组。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
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 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即这种处理不是实验 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
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 对比对照。
3.实验设计中关键环节:
(2)结果分析:
[解析]
(1)了解题目要求。
首先要明确题意,只有明确题意才能方向 明确,少走弯路。本题的要求有二个:一 是设计实验步骤,二是分析实验结果。

高中生物遗传学实验设计考点归类例析

高中生物遗传学实验设计考点归类例析

高中生物遗传学实验设计考点归类例析考点1:相对性状显隐性关系确定的实验设计例1(2005全国卷Ⅰ)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

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

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2)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综合分析、推理能力的开放性实验题型。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有角和无角是一对相对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要鉴定有角与无角之间的显隐性关系,可通过杂交的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来加以分析确定(植物还可以通过自交的方法)。

(1) 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按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计算,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1/2,所以6个组合后代合计很可能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的情况。

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基因型,即A A和Aa。

A A的后代均为有角,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1/2,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1/2。

所以,只要母牛中具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很可能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的情况。

综合上述分析,此杂交结果不能确定有角为显性,还是无角为显性。

(2)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也就是说,杂交亲本中没有“无角性状”,而后代出现了“无角性状”,即无中生有,则可以确定有角(或亲本性状)为显性,无角(或新性状)为隐性;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如果后代没有出现性状分离即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有角为隐性,无角为显性。

隐性知识在生物课堂中流淌

隐性知识在生物课堂中流淌
学内容即包括显性知识 , 又包括隐性知识。教师头脑 中( 以及教材等其它媒体 ) 有显性和隐胜知识 , 学生头 脑 中也有 , 师生双方就是要在生物课堂中努力将前者 融人后者。 生物课堂教学一般情况是先经历一个从显 性到隐性 的过程 , 教师将显性知识输给学生 , 也包括
管理 、 和传输有密切的联系。
就 是植根 于 隐 I 识 。 生知
由于隐性知识相对内敛而零乱无序 ,难于整理 、 加工和复制 , 难以通过语言 、 文字 、 图表或符号明确表 述出来 , 不易交流与分享 , 教师要在备课时尽量将其 显性化。其方式是除了语言、 文字 、 图表以外 , 还要准 备多种媒体 、 生物模型 、 生物标本 、 生物实验和必要 的 练 习和思 考题 , 以便 让 学生从 多种 渠道 、 多种感 观 、 多 种方式获得准确的生物信息。 教师一定将这些 内容按 定 的逻辑顺序合理地排列起来 ,并突 出重点和关
键。 没有逻辑 , 思维与表达必然混乱, 将会让学生感到 疲倦 ; 没有重点和关键 , 学生难 以获得清晰 、 扎实的内

21 —
容, 将会让学生感到平淡 。
22 上课 开 始 时可将教 学 目的 明确 地告诉 学生 . 生 物课 堂 再有 趣 , 究 不 是娱 乐 节 目, 因动机 终 诱
显 性知 识 的学 习要植 根 于潜在 的 隐性 知识 中 , 又要使
隐眭的知识整合到学生新的知识体系中去 , 可以以适 当的方式得以表达 , 能够交流和共享 , 能够拓展应用。 2 隐性 知识 在 生物课 堂 中的传 递 和转化 隐 陛知识在生物课堂中传递和转化的一般过程 ,
但在知识管理学中, 真正的隐眭知识并不只是这个意
第2 4卷第 1 期 1

隐性遗传高中生物教案模板

隐性遗传高中生物教案模板

隐性遗传高中生物教案模板
年级:高中生物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隐性遗传的定义、特点和原理,并能够分析和解释隐性遗传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理解隐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2. 了解隐性遗传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3. 能够解释和分析隐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模式
教学内容:
1. 隐性遗传的定义和特点
2. 隐性遗传的示例和实验
3. 隐性遗传的原理和模式
4. 隐性遗传在人类疾病和农业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解和讨论
2. 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
3.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4. 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隐性遗传的概念和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讲解隐性遗传的定义、特点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实例分析:分析隐性遗传的实例和案例,进行讨论和展示
4.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隐性遗传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结果
5. 结论总结:总结隐性遗传的原理和模式,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6. 应用拓展:探讨隐性遗传在人类疾病和农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学资源:
1. 生物教科书和参考资料
2. 视频和图片资料
3. 实验器材和材料
评估方式:
1. 课堂讨论和问答
2. 实验报告和结果分析
3. 小组展示和总结汇报
扩展阅读:
1. 《遗传学原理》
2. 《隐性遗传的故事》
3. 《遗传学与生物技术》
注:本教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隐性遗传高中生物教案

隐性遗传高中生物教案

隐性遗传高中生物教案
教学内容:隐性遗传
教学目标:
1. 理解隐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

2. 能够区分隐性和显性基因。

3. 能够应用隐性遗传规律解析遗传问题。

教学重点:
1. 隐性遗传的定义和特点。

2. 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的区别。

3. 隐性遗传的遗传规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1. 隐性遗传的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隐性遗传与显性遗传的区分。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了解隐性遗传的概念及特点。

2. 授课:讲解隐性遗传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原理,以及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的区别。

3. 示范:通过实例演示隐性遗传的遗传规律,如孟德尔豌豆实验。

4. 练习:让学生进行隐性遗传相关问题的练习,加深对隐性遗传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总结隐性遗传的基本知识点及遗传规律。

教学评估:
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表现。

2. 练习成绩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目,评估其对隐性遗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
1.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了解隐性遗传在人类遗传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2. 组织学生进行隐性遗传实验,加深对遗传规律的理解。

教学资源:
1. 教材资料:《生物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豌豆实验所需实验器材。

3. 电子资料:网络上的隐性遗传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

教学反馈:
1.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式。

2. 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中生物显性和隐形教案

高中生物显性和隐形教案

高中生物显性和隐形教案主题:遗传学中的显性和隐性一、学习目标:1. 了解显性和隐性的定义和概念。

2. 掌握显性和隐性的遗传规律。

3. 能够解答相关遗传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显性和隐性的定义和概念。

2. 显性和隐性的遗传规律。

3. 显性和隐性的实例及相关遗传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关于物种特征遗传的实际故事或场景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显性和隐性的定义和概念,并通过示意图或实例让学生理解。

3. 分组探讨显性和隐性的遗传规律,并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4. 案例分析:引入一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显性和隐性的遗传规律。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显性和隐性的理解,并互相学习。

6. 练习和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评估方法:1. 课堂问答:通过课堂问题对学生进行及时检测。

2. 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显性和隐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显性和隐性的讨论和反馈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重点:重点培养学生对显性和隐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显性和隐性的遗传规律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 教学优化: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互动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六、拓展延伸:1. 让学生自行查找一些相关的遗传现象和案例,并分享给全班。

2. 带领学生了解更多与显性和隐性相关的遗传定律和实例。

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实验和调查,增加对显性和隐性的深入理解。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有需要可自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

祝教学顺利!。

高中生物隐性知识点

高中生物隐性知识点

高中生物隐性知识点隐性遗传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在基因中存在的某些特征,在个体外观上并不表现出来,但在基因型上存在并可以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中生物中常见的隐性知识点。

1.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豌豆植物的研究,总结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其中,孟德尔的第一定律是隐性遗传的基础。

他发现,两个互为隐性的基因在杂合体中并不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分离并随机组合传递给后代。

2.血型遗传血型遗传是人类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ABO血型系统,人们的血型可以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在这个系统中,A和B血型是隐性的,而O型血是显性的。

因此,一个父母中有一个为A型血,另一个为O型血的情况下,他们的子女有可能为A型血。

3.肤色遗传人类的肤色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其中包括隐性基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暗色基因是隐性的,而浅色基因是显性的。

因此,即使父母中一个是暗色肤色,另一个是浅色肤色,他们的子女也有可能为暗色肤色。

4.疾病遗传一些疾病也是由隐性基因引起的。

例如,囊性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需要同时从父母那里继承两个携带有该基因的隐性基因才会发病。

如果只继承一个隐性基因,个体则是健康的,但是可能成为携带者并有可能将该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5.植物花色遗传植物的花色也可能受到隐性基因的影响。

例如,红花和白花是大豆植物的两种常见花色,其中红花的基因是隐性的,而白花的基因是显性的。

因此,如果一个红花大豆植物与一个白花大豆植物杂交,它们的子代中有可能出现红花和白花的混合。

在生物学中,隐性遗传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解释许多生物现象和特征。

通过了解隐性遗传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遗传疾病的传播。

这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高中生物中的隐性知识点。

隐性遗传高中生物教案

隐性遗传高中生物教案

隐性遗传高中生物教案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遗传学作为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内容,一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之一。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个具体的教案主题——隐性遗传,以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清晰、准确的遗传学概念。

引入话题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

而在遗传规律中,有些特征并不总是显而易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隐性遗传现象。

通过这一教学单元,我们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何为隐性基因,以及它们如何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

基础知识回顾在开始深入隐性遗传之前,我们需要复习一下基因的基本知识。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

每个个体都有来自父母的一对等位基因,这对基因可以是相同的(纯合子),也可以是不同的(杂合子)。

当等位基因中的一方能够掩盖另一方的作用时,前者称为显性基因,后者则为隐性基因。

隐性遗传的概念隐性遗传指的是那些只有在两个隐性等位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果个体拥有一个显性等位基因和一个隐性等位基因,那么显性基因将会掩盖隐性基因的效应,使得隐性性状不会表现。

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隐性遗传,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例如,豌豆的花色遗传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在孟德尔的实验中,他发现只有当豌豆植物同时拥有两个控制白色花朵的隐性基因时,白色的花朵才会表现出来。

如果植物拥有任何控制紫色花朵的显性基因,那么花色就会表现为紫色。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杂交实验。

通过交配两只外表上不表现出隐性性状的生物,观察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隐性遗传的现象,还能够帮助他们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实际应用探讨了解了隐性遗传的原理之后,我们还应该讨论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例如,在医学领域,许多遗传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通过了解这些基因的工作方式,科学家可以更好地预测疾病的风险,并开发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课堂互动与总结在课程的最后阶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

隐性遗传高中生物教案课件

隐性遗传高中生物教案课件

隐性遗传高中生物教案课件
课题:隐性遗传
教学目标:
1. 了解隐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隐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3. 能够应用隐性遗传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 隐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2. 隐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教学难点:
1. 能够准确区分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

2. 能够理解隐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教学内容:
1. 隐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2. 隐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3. 隐性遗传的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家庭中的遗传特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隐性遗传的概念。

二、讲解:
1. 隐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2. 隐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3. 隐性遗传的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
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隐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四、练习: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
总结隐性遗传的相关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度和掌握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对隐性遗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以上就是我为您准备的隐性遗传高中生物教案课件范本,希朹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更多帮助,请随时联系我哦。

祝您教学顺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资料一:海尔蒙特的盆栽柳树苗(给予浇水)的实验。

问题:为什么经过五年时间,柳树增长了80多千克,而土壤却只减少了100克的少呢?实验结论:光合作用与水和空气有关英国普里斯特利实验实验一:将点燃的蜡烛单独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容易熄灭;将小鼠单独放在玻璃罩内,小鼠容易窒息而死;实验二: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实验三: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也不容易窒息而死;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空气。

(他没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德国萨克斯实验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

本实验证明()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①②B.③⑤C.②⑤D.①③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实验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恩格尔曼的实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为什么用水绵----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为什么用好氧细菌----可以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为什么在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氧气的干扰为什么在黑暗环境中----排除了光的干扰为什么用的是极细的光束----使叶绿体上可分为有光和无光部位形成对照实验;还可使叶绿体上分为光多和光少的部位形成对比实验为什么临时装片要重新暴露在光下----反过来再一次验证实验结论恩格尔曼实验结论:氧是由叶绿体发出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做的同位素标记法实验。

首先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的实验:取两支干净的试管,标记为A、B,分别向A、B两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小球藻,向A试管的小球藻提供H218O和CO2;向B试管的小球藻提供H2O和C18O2。

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出的氧气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释放的氧全部是18O2,第二组释效的氧全部是O2。

结论: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实验思路:实验过程中必须想办法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才能确定究竟谁是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过程(格里菲思)试验目的:研究DNA和蛋白质中谁是遗传物质。

试验原理:S型肺炎球菌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动物患败血症;R型肺炎球菌对人和动物基本无影响。

发现问题:蛋白质、DNA是遗传物质?实验验证:用高温让蛋白质失去活性,看是否还能作为遗传物质。

格里菲斯的实验:①R型活细菌注射小鼠————不死亡;②S型活细菌注射小鼠————死亡;③S型死细菌+小鼠————不死亡;④R型活细菌+S型死细菌混合注射小鼠————死亡1、格里菲思采取“加热杀死”的目的是针对当时“认为蛋白质在遗传中起决定作用的物质”,蛋白质在高温状态下易变性的特性。

2、加热杀死的要求:温度为60度左右,不能太高。

只能是使蛋白质变性,而转化因子结构相当稳定,结构没有被破坏,具有一定的功能。

3、S型细胞的“转化因子”能够与R型细胞的DNA重组,并能利用R型细菌的化学成分,合成自身的成分,并组成S型细菌。

用上述三条,就可以解释实验③和④。

结论: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S型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

2)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艾弗里,1944)发现问题:转化因子是什么?实验验证: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分离,分别看它们能否转化。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试验中,艾弗里发现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

练习:1.肺炎双球菌有多种,其中一种叫R型细菌,菌体无多糖类荚膜,是无毒性的;另一种叫S型细菌,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是有毒性的,可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用肺炎双球菌来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

他们用到的实验材料、用具有:R型细菌、S型细菌、DNA酶、培养基、培养皿等。

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先做了以下四步实验:①对S型细菌的物质提取分离得到蛋白质、多糖和DNA②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活菌→R型菌落③S型细菌荚膜的多糖+R型活菌→R型菌落④S型细菌的DNA+R型活菌→S型菌落+A(1)依据题干表示方法,可推断④中的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后来发现上述三步实验还不能严密验证DNA是遗传物质,因为当时提取的DNA中含有少量的蛋白质,为此,他们又做了第五步实验,请依照②③④的表达方式写出第五步实验的操作方法:⑤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第④和第⑤两组实验,你认为S型细菌的DNA能否通过R型细菌的细胞膜?________,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这说明“转化因子”在宿主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中,证明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

这一思路的实验,需要的技术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R型菌落2 R型细菌的DNA+S型活菌 S型菌落+R型菌落 3 能通过复制并表达 4 控制变量离心分离出各种物质(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赫尔希,1952)发现问题:艾弗里的分离出的DNA纯度不高,可信度低。

实验验证:最好能找一种生物,DNA和蛋白质自然分开,这样可单独观察二者的作用。

在此过程中,合成最主要的:此实验的原理与上面两个实验的原理都很相近。

都是利用别的细菌(前者是R细菌,后者是大肠杆菌)的化学成分,合成自身的物质。

所用的生物技术:1、同位素标记法:S35标记蛋白质,P32标记DNA。

2、差速离心法:较轻:T2 噬菌体颗粒(实际上的蛋白质外壳);较重的是:被感染的细菌(是刚组装好的,还没有释放的细菌)。

采取的办法:在被感染的细菌未裂解释放之前离心!结论:噬菌体前后代形状的遗传是靠DNA来完成的、DNA是遗传物质。

(1) 用32P标记的一个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待细菌解体后,检测到256个噬菌体放出,则所释放出的噬菌体中,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与含31P的噬菌体的比例为_____,在此试验之前,怎样才能使噬菌体的DNA标记上32P?(2)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很高的放射性,但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分析原因:①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段时间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②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比例为1∶128。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侵染细菌的噬菌体其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部,如果培养的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离心后也会存在于上清液中,致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增高;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的内部,离心后也会存在于上清液致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增高。

三、激素调节的发现关于胰液分泌是如何调节的这个问题,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法国学者沃泰默做过这样一组实验:①稀盐酸—〉上段小肠肠腔—〉分泌胰液②稀盐酸—〉狗的血液中—〉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上段小肠肠腔(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留下血管)—〉分泌胰液沃泰默的解释: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之所以说它顽固,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过程:把狗的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

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

结果: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结论:小肠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种物质被称为促胰液素。

(一)资料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1、沃泰默实验:实验动物:______实验过程中利用稀盐酸的目的是模拟人体_________流入小肠,对小肠上皮细胞形成刺激。

结论:胰液分泌是一个十分顽固的______________,原因:小肠上微小的_________难以剔除干净。

讨论:你同意他的解释吗?________。

明确:由于他缺乏质疑,囿于定论,没有进一步大胆假设,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2、斯他林和贝利斯实验:结论:在______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进胰液分泌的_______,并将这种物质称做___________。

总结:______________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这一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除了受_____________的调节个,还存在另一种调节方式_______________。

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

1880年英国的达尔文在用金丝雀薏草研究植物的向光性时发现,对胚芽鞘单向照光,会引起胚芽鞘的向光性弯曲。

切去胚芽鞘的尖端或用不透明的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用单侧光照射不会发生向光性弯曲。

因此,达尔文认为胚芽鞘在单侧光下产生了一种向下移动的物质,引起胚芽鞘的背光面和向光面生长快慢不同,使胚芽鞘向光弯曲。

1928年荷兰德温特把切下的燕麦胚芽鞘尖直与琼胶块上,经过一段时间后,移去胚芽鞘尖把这些琼脂小块放置在去尖的胚芽鞘的一边,结果有琼胶的一边生长较快,向相反方向弯曲。

这个实验证实了胚芽鞘尖产生的一种物质扩散到琼胶中,再放置于胚芽鞘上时,可向胚芽鞘下部转移,并促进下部生长。

后来Went首次分离鞘尖产生的与生长有关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34年荷兰的Kogl等人从人尿中分离出一种化合物,加入到琼胶中,同样能诱导胚芽鞘弯曲,该化合物被证明是吲哚乙酸。

随后Kogl等人在植物组织中也找到了吲哚乙酸(indolea cetie acid简称IAA)。

小结: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A.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试验,得出结论B.试验中体现了设计试验的单一变量原则;达尔文试验的单一变量是尖端的有无,温特试验的单一变量是琼脂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