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动力学
第二章:动力学系统的微分方程模型
第二章:动力学系统的微分方程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时,一般情况下要给出系统的数学模型,因此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在动力学系统中,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使用微分方程来表示系统的动态特性,也可以通过微分方程可以将原来的系统简化为状态方程或者差分方程模型等。
在这一章中,重点介绍建系统动态问题的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一般把系统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连续系统;其数学模型一般是高阶微分方程;另一种是离散系统,它的数学模型是差分方程。
§2.1 动力学系统统基本元件任何机械系统都是由机械元件组成的,在机械系统中有3种类型的基本机械元件:惯性元件、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
1 惯性元件:惯性元件是指具有质量或转动惯量的元件,惯量可以定义为使加速度(或角加速度)产生单位变化所需要的力(或力矩)。
惯量(质量)=)加速度(力(2/)s m N 惯量(转动惯量)=)角加速度(力矩(2/)s rad m N ⋅2 弹性元件:它在外力或外力偶作用下可以产生变形的元件,这种元件可以通过外力做功来储存能量。
按变形性质可以分为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通常等效成一弹簧来表示。
对于线性弹簧元件,弹簧中所受到的力与位移成正比,比例常数为弹簧刚度k 。
x k F ∆=这里k 称为弹簧刚度,x ∆是弹簧相对于原长的变形量,弹性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弹簧的原长位移,出了弹簧和受力之间是线性关系以外,还有所谓硬弹簧和软弹簧,它们的受力和弹簧变形之间的关系是一非线性关系。
3 阻尼元件:这种元件是以吸收能量以其它形式消耗能量,而不储存能量,可以形象的表示为一个活塞在一个充满流体介质的油缸中运动。
阻尼力通常表示为:αxc R = 阻尼力的方向总是速度方向相反。
当1=α,为线性阻尼模型。
否则为非线性阻尼模型。
应注意当α等于偶数情况时,要将阻尼力表示为:||1--=αx xc R 这里的“-”表示与速度方向相反§2.2 动力学建模基本定理1 动力学普遍定理对于大多数力学问题,可以使用我们熟知的牛顿动力学基本定理来解决,动力学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以及其他变形形式,普遍定理的特点是比较直观,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力学定理,在一般情况下利用普遍定理可以得到大多数动力学系统的数学模型。
大学物理第2章质点动力学
第2章质点动力学2.1 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所作用的力迫使它改 变这种状态为止。
二、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表示为f ma说明:⑵在直角坐标系中,牛顿方程可写成分量式f x ma *, f y ma y , f z ma z 。
⑶ 在圆周运动中,牛顿方程沿切向和法向的分量式f t ma t f n ma n⑷ 动量:物体质量m 与运动速度v 的乘积,用p 表示。
p mv动量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由于质量是衡量,引入动量后,牛顿方程可写成dv m 一 dt 当 f 0时,r 0,dp 常量,即物体的动量大小和方向均不改变。
此结 论成为质点动量守恒定律三、 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 一直线上。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f i ,f 2f n 的作用时,合力f 等于这些力的矢量和f n力的叠加原理d pdtf ma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于同一性质的力。
四、国际单位制量纲基本量与基本单位导出量与导出单位五、常见的力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基本类型: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核力相互作用。
按力的性质来分,常见的力可分为引力、弹性力和摩擦力。
六、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时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隔离物体,受力分析。
建立坐标,列方程。
求解方程。
当力是变力时,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微分方程形式求解。
例题例2-1如下图所示,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固定于水平面)上有两物体通过滑轮相连,已知叶3kg, m2 2kg,且滑轮和绳子的质量可忽略,试求每一物体的加速度a及绳子的张力F T(重力加速度g取9.80m • s 2)。
解分别取叶和m2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上图。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m2g F TYL F T m1gsi n30o m1a绳子张力F T F T代入数据解方程组得加速度a 0.98m • s 2,张力F T 17.64N。
第二章 均相反应动力学基础
dp A 2 3.709 p A dt
解:(1)k的单位是
MPa/h
MPa 1 1 [k ] [ MPa h ] h ( MPa) 2
RT p A nA c A RT V
(2)设气体服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则
dp A dn RT A 3.709 (c A RT ) 2 dt dt V dn A 2 3.709 RTc A Vdt
由定义式可得:
nk nk 0 (1 xk )
则组分A的反应速率可用转化率表示为: n dx dn (rA ) A A0 A Vdt V dt dx A ( r ) c 恒容条件下 A A0 dt 讨论:转化率是衡量反应物转化程度的量,若存在多种反应物
时,不同反应物的转化率可能不相同。为什么?
(2-2-31)
xA
1 exp(cM 0 kt ) c 1 A0 exp(cM 0 kt ) cM 0
(2-2-32)
将式(2-2-33)代入式(2-2-31)得最大反应速率时的反应时间
tmax 1 cM 0 k ln c A0 cM 0 c A 0
(2-2-34)
2.3 复合反应
可利用气体状态方程对k值进行换算,这时k的量纲也相应改变。
例:在反应温度为400K时,某气相反应的速率方程为 dp A 2 3.709 p A MPa/h dt 问:(1)速率常数的单位是什么?
(2)如速率表达式为
dn A 2 (rA ) kc A Vdt
速率常数等于多少?
mol/l h
ln(cA / cA0 ) ln(1 xA ) kt
即
∵ cA cA0 (1 xA )
反应工程第二章反应动力学
① Ea1=Ea2,与温度无关
② Ea1>Ea2,温度增加,瞬时选 择性提高
③α<β,浓度减少,瞬时选择 ③ Ea1<Ea2,温度增加,瞬时选
性增加
择性降低
30
2.2.2 复合反应
③一级平行反应的动力学积分式
A P, rP k1CA A Q, rQ k2CA
等温 恒容
(rA
)
dCA dt
k1C A
nA nA0 X A CA0 V X A
此时转化了B的两量:
CB
nB V
CB0V
aB aA
VC A0 X
A
V
nB
aB aA
C A0V
XA
CB0 1
aB aA
C A0 CB0
X A
令:
a1
aB aA
C A0 CB0
,则
CB CB0 1 a1 X A
11
根据转化率定义: CA CA0 1 X A
0.1707
4
0.1879 0.04525
0.2160
5
0.1792 0.05405
0.2630
6
0.1723 0.06086
0.3030
7
0.1649 0.06833
0.3470
8
0.1592 0.07398
0.3820
1 cA
1 cA0
0
0.3244
0.5686
0.7983
1.03375
1.2922
k
CAα
C
β B
经积分后得:
CA dc A
C A0
c
A
c
B
kt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继发(间接)作用:通过神经反射或体 液调节机制引起远隔器官功能改变。
(四)药物的作用性质
(1)调节功能:调整机体原有 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兴奋(亢进)/抑制(麻痹)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杀灭或抑制 病原体和抑瘤,达到治疗目的作用。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补充机体 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 不足。
2. 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循环 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也 称为吸收作用。
(二)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按用药目的分: 1. 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 如P-G治疗脑膜炎。
2. 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疾 病症状,如吗啡镇痛,阿斯匹林解热。
(三)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
从药物作用先后分:
麻醉药品:如吗啡、大麻等 可产生生理依赖性。
精神药品:如镇静催眠药、中兴药、 致幻药等
其他:烟草、酒精等可产生心理依赖性。
小结
药 物 作
防治作用 (治病)
预防作用 如接种乙肝疫苗 治疗作用 如抗菌,降压
用
的 双 重 不良反应
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 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
性
(致病)
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
3、不良反应的种类
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 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之。
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药物所引起的、 较严重、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如 GM引起的N性耳聋。
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 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 反应、特异质反应、“三致” 反 应、药物依赖性等。
(一)副作用(副反应)(side reaction) : 药物在常用量(治疗量)下发生 的与治疗
《大学物理》第2章 质点动力学
TM
Tm
2Mm M m
g
a
ar
M M
m m
g
a
FM
TM
ar
F m
Tm m
a
M PM
ar
Pm
注:牛顿第二 定律中的加速 度是相对于惯 性系而言的 。
例2 在倾角 θ 30 的固定光滑斜面上放一质量为
M的楔形滑块,其上表面与水平面平行,在其上 放一质量为m的小球, M 和m间无摩擦,
且 M 2m 。
解:以弹簧原长处为坐标原点 。
Fx kx
F Bm A
元功:
O xB x
xA x
dW Fx dx kxdx
dx
弹力做功:W
xB xA
kxdx
1 2
kxA2
1 2
kxB2
2.3.4 势能 Ep
W保 Ep Ep0 Ep
Ep重 mgh
牛顿 Issac Newton(1643-1727) 杰出的英国物理学家,经 典物理学的奠基人.他的 不朽巨著《自然哲学的数 学原理》总结了前人和自 己关于力学以及微积分学 方面的研究成果. 他在光 学、热学和天文学等学科 都有重大发现.
第2章 质点动力学
2.1 牛顿运动定律 2.1.1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 内涵: 任何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趋势。 给出了力的定义 。 定义了一种参照系------惯性参照系。
非惯性参照系:相对于已知的惯性系作变速运动 的参照系。
惯性定律在非惯性系 中不成立。
2.2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3.第二章化学反应动力学.
C C C ri f T、C f 1T f 2C k
1 A1
2 A2
3 A3
通式: ri kim 1Ci i
对基元反应:i反 i反,i产 0
对非基元反应:i由试验测定
11
2.可逆反应
例 : AA BB LL MM
ri ri1 ri1
A
ACA0
Ci0
反应混合物密度
A 1a([ l m)(a b)]
27
则:C A
NA V
VN(o A1(o 1AxxAA))
C
AO
( 1 1
xA Ax
A
)
CB
NB V
N
Bo
b a
N
Ao
x
A
V0 (1 A xA )
CBO
b a
C AO
反应步骤
基元反应
基元反应进行次数
I 1N 2 1 2K 1 2NK
1
II 3H2 3 2K 3 2HK
3
III 2NK 2HK 2NHK 2K
2
IV
2NHK 2HK 2NH2K 2K
2
V
2NH2K 2HK 2NH3 2 2K
r
L
A
r
M
B
C C r A
r
B
13
等价比较得:
K 1/ r C
k1 k 1
1 1 2 2 3 3 4 4 1
A
B
L
M r
14
3.控制步骤的化学计算数 r:
大学物理学第2章 动力学
受力分析涉及变力的情况
例1 如图长为 l 的轻绳,一端系质量为 m 的小球,
另有一水端平系 速于 度定v0点,o求,小t球在0任时意小位球置位的于速最率低及位绳置的,张并力具.
解 FT mg cos ma n
mg sin ma
FT mg cos mv2 / l
mm
1.图中A为定滑轮,B为动滑轮,三个物体的质量分
别 为 m1=200g , m2=100g , m3=50g , 滑 轮 及 绳 的 质 量 以及摩擦均忽略不计。求:
(1)每个物体的加速度;
(2)两根绳子的张力T1与T2。
A
T T 求a1:
a1 T1
a1
m1g (m2 m3 )g m1 m2 m3 a1 m1
直角坐标系:
F Fxi Fy j Fzk
a
axi
a
y
j
az
k
Fx max
Fy may Fz maz
Fx
max
m dvx dt
d2x m dt2
Fy ma y
m dvy dt
m
d2 dt
y
2
Fz
ma z
m dvz dt
(a) F=(m+M)g
(b) F>(m+M)g
F
(c) F=0
(d) F<(m+M)g
(d)
m M
如图所示,一只质量为m的猫,抓住一根竖直悬吊的 质量为M的直杆。当悬线突然断开时,猫沿杆竖直向 上爬,以保持它离天花板的高度不变。在此情况中, 杆具有的加速度应是下面的哪一个答案?
第二章动力学
第二章化学动力学三复习题和习题解答3.1 宏观反应动力学3.1.1判断正误1.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2. 对于平行反应,其产物浓度之比等于速率常数之比。
()3. 一般来说,活化能较大的反应对温度更敏感。
()4. 确定动力学速率方程的关键是确定反应级数。
()5. 确定反应级数的常用方法有积分法和微分法。
()6. 利用尝试法确定反应级数只适用于简单级数的反应。
()7.阿伦尼乌斯方程仅适用于基元反应。
()8. 化学反应的摩尔恒容反应热与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的活化能有一定关系。
()9. 基元反应的分子数是个微观的概念。
()10.化学反应的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是一回事。
()11. 化学反应的反应级数只能是正整数。
()12. 在工业上,放热的对行反应存在一个最佳反应温度。
()13. 对于酶催化反应,通常作用条件较温和。
()14. 不同级数反应的速率常数,其量纲是不一样。
()15. 不能只利用速率常数的量纲来判断反应级数。
()16. 不同级数反应的半衰期与浓度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17. 若某反应的半衰期与浓度无关,则该反应为零级反应。
()18. 在一级、二级和三级反应速率方程中,浓度与时间的直线关系是不同的。
()19. 化学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反应的速率与机理问题。
()20. 通常用瞬时速率表示反应速率。
()答案除7,10,11,15,17错外,其余都正确。
3.1. 2 选择题1. 基元反应的分子数是个微观的概念,其值()(a)可为0、l、2、3 (b)只能是1、2、3这三个正整数(c)也可是小于1的数值(d)可正,可负,可为零2. 化学反应的反应级数是个宏观的概念、实验的结果,其值()(a)只能是正整数(b)一定是大于1的正整数(c)可以是任意值(d)一定是小于1的负数3. 已知某反应的级数是一级,则可确定该反应一定是()(a)简单反应(b)单分子反应(c)复杂反应(d)上述都不对4. 基元反应2A→B,为双分子反应,此反应的级数()(a)可能小于2 (b)必然为1(c)可能大于2 (d)必然为25. 某反应速率常数单位是mol·l-1·s-1,该反应级数为()(a)3级 (b)2级(c)1级 (d)0级6. 某反应物反应了3/4所需时间是反应了1/2所需时间的2倍,则该反应级数为()(a) 0级 (b) 1级(c) 2级 (d) 3级7. 某反应在指定温度下,速率常数是k=4.62×10-2min-1,反应物的初始浓度为0.1mol·l-1,则该反应的半衰期为()(a) 15min (b) 30min(c) 150min (d) 不能求解8. 某反应进行时,反应物浓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则此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初始浓度的关系是()38(a) 成正比(b) 成反比(c) 平方成反比(d) 无关9. 一个反应的活化能为83.68kJ/mol,在室温27℃时,温度每升高1K,反应速率常数增加的百分数()(a) 4% (b) 90%(c) 11% (d) 50%10. 反应A + B→C + D 的速率方程r = k[A ][B ],则反应(a) 是二分子反应(b) 是二级反应,不一定是二分子反应(c) 不是二分子反应(d) 是对A、B 各为一级的二分子反应11. 有关基元反应的描述在下列诸说法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a) 基元反应的反应级数一定是正整数(b) 基元反应是“态-态”反应的统计平均结果(c) 基元反应进行时无中间产物,一步完成(d) 基元反应不一定符合质量作用定律12. 下列有关反应级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反应级数只能是大于零的数(b)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都是基元反应(c) 反应级数等于反应分子数(d) 反应级数不一定是正整数,如果反应物A的初始浓度减少一半,A的半衰期增大1倍,则该反13. 对于反应A P应为()(a) 零级反应(b) 一级反应(c) 二级反应(d) 三级反应14. 某反应,无论反应物初始浓度为多少,在相同时间和温度时,反应物消耗的浓度为定值,此反应是()(a)负级数反应(b)一级反应(c) 零级反应(d) 二级反应15. 某反应物反应掉7/8所需的时间恰好是它反应掉1/2所需时间的3倍,则该反应的级数是()3940 (a ) 零级 (b ) 一级反应(c ) 二级反应 (d ) 三级反应16. 某反应无论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如何,完成65%反应的时间都相同,则反应的级数为( ) (a ) 零级反应 (b ) 一级反应 (c ) 二级反应 (d ) 三级反应17. 某气相化学反应用浓度表示的速率系数c k 和用压力表示的速率系数p k 相等,该反应的半衰期( )(a ) 与初始浓度无关 (b ) 与初始浓度成正比 (c ) 与初始浓度成反比 (d ) 与反应温度无关 18. 动力学研究中,任意给定的化学反应 A + B → 2D ,是( ) (a ) 表明为二级反应 (b ) 表明是双分子反应 (c ) 表示了反应的计量关系 (d ) 表明为基元反应19. 某个反应,其正反应活化能为逆反应活化能的 2 倍,反应时吸热120 kJ·mol -1,则正反应的活化能为( )(a ) 120 kJ·mol -1 (b ) 240 kJ·mol -1(c ) 360 kJ·mol -1 (d ) 60 kJ·mol -120. 对于平行反应,各反应的活化能不同,以下措施不能改变主、副产物比例的是 (a ) 提高反应温度 (b ) 延长反应时间 (c ) 加入适当的催化剂 (d ) 降低反应温度答案1 b 2 c 3 a 4 d 5 d 6 b 7 a 8 a 9 c 10 b11 d 12 d 13 c 14 c 15 b 16 b 17 a 18 c 19 b 20b3.1.3 填空题1.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于________________反应。
第二章 化学动力学new
4பைடு நூலகம்
§2.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2.1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rate equation) 1.质量作用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基元反应 的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以其在反应方程式中
的计量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成正比。
基元反应:
aA + bB = C
a b A B
r kc c
反应速率方程
5
ln 2 k
12
[例 2-2] 放射性 Co所产生的强辐射,广泛用于癌症
治疗。放射性物质的强度以“居里”表示。买了一
个含20居里的钴源,用了较长时间以后发现钴源的
剩余量只有5.3居里。问这一钴源用了多长时间了。
已知钴的半衰期为5.26a。
13
[ 例 2-3] 实验测得在某温度时,溶解在 CCl 4 中的 N2O5分解反应为:N2O5→2 NO2+1/2O2
9
mol dm-3 s1
2.2.2 简单级数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
简单级数反应:反应速率只与反应物浓度有关,且反应
级数都只是零或正整数的反应。
1.零级反应 A→产物 dcA 0 r kcA k dt ① 零级反应速率常数意义:单位时间内反应 物的浓度减少量
L-1· s-1 单位:与速率相同, mol·
6
3.反应级数(reaction order)
速度方程中浓度项的指数a、b 分别为反应物A、B的 级数,其和为反应的总级数,简称反应级数。 ① 反应级数:表示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
② 基元反应: 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系数)一致。
③ 非基元反应 : aA+bB→gG+hH
r kc c
第二章--质点动力学2
W W1 W2
o
r
r1 dr r2
(3)功是过程量:功总是和质点旳某个运
动过程相联络
W dW F dr F cos d r
2、重力、引力、弹性力旳功
(1)重力作功
物体m沿途径 A 过B程中重力
旳功
W
B
dW
B mg dr
y2 mgdy
W
A
mgy2A
mgy1
y1
t1
i1 若 Fi合 0
i 1 n
则 P
mivi
恒矢量
i 1
动量守恒定律:
当系统合外力为零时,系统
旳总动量保持不变。t2
nn
讨论:
Fi合dt mivi mivi0
t1
i 1
i 1
(1)合外力为零或不受外力作用系统总
动量保持不变。
(2)合外力不为零,但合力在某方向分量 为零,则系统在该方向上旳动量守恒。
W mgy2 mgy1 重力势能 Ep mgh
W
G
m'm rB
G
m'm rA
W
1 2
kx22
1 2
kx12
引力势能 弹性势能
Mm
Ep G r
Ep
1 2
kx2
所以能够得到保守力旳功与势 能旳关系式
W Ep2 Ep1 Ep
(2)势能旳讨论 势能是属于存在保守内力旳系统旳, 具有保守力才干引入势能旳概念。 势能是状态旳函数。 势能值旳相对性与势能差旳绝对性。
式
(2)直角坐标系中,定理分量式 t2
I x Fxdt px2 px1
t1 t2
I y Fydt py2 py1
第2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1.3.2 活化能因素: 对于基元反应来说,如果体系中一个组分有两 个以上的基元反应发生,则以活化能最低的发生反 应几率最大,这也是探索历程的一个重要线索依 据,由此因素,我们可以确定基元反应那些反应可 以发生,那些反应的发生可能性最小。
1.3.3 中间物和分子结构因素: 如果能从反应中检验某种中间物,则对反应历 程的确定将起重要作用,某些物质容易捕捉自由 基,反应体系加入这些物质,观察反应速率是否 下降,以判断体系中是否有自由基存在,而自由 基的存在常能导致链反应,此外,所设想的中间 物应与结构化学规律相符合,这就是需要考虑的 结构因素。
cCH3CHO(0)为乙醛的初始浓度。 式中,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反应级数 当固定乙醛的初始浓度,可见在不同反应时间 测量反应速率时,r与
cCH3CHO 的平方成正比,
即称其时间级数为二级。如果以不同的初始浓
度进行试验,测定反应的初始反应速率,则与 乙醛的初始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即称为反应 级数为一级。许多反应的时间级数与浓度级数 是相同的,但也有一些不同。
在我们通过考虑三因素后,则基本上对反应的历 程有了某些线索和启发,然后可以进行初步探索 拟定历程,当初步拟定历程后,如何检验所草拟 的历程有一定的正确性和认为可以接受呢?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记住服从下面两个一致性:由 拟定的反应历程所得到的反应动力学方程应该和 由实验得到的动力学方程相一致。由拟定的反应 历程所得到的表观活化能应该和由实验测得的活 化能相一致。
t1/2 =
1 n-1-1 ] [ (2) (n-1)αkcA(0)n-1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n(≠1)级反应]
返回
八、收率、转化率和选择收率 收率是指一个反应过程的产物量占反应物量的 百分数
第二章:动力学系统的微分方程模型
第二章:动力学系统的微分方程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时,一般情况下要给出系统的数学模型,因此有必要掌 握一定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在动力学系统中,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使用微分方程 来表示系统的动态特性,也可以通过微分方程可以将原来的系统简化为状态方程或 者差分方程模型等。
在这一章中,重点介绍建系统动态问题的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 和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一般把系统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连续系统;其数学模型一般 是高阶微分方程;另一种是离散系统,它的数学模型是差分方程。
§ 2.1动力学系统统基本元件任何机械系统都是由机械元件组成的,在机械系统中有 3种类型的基本机械元件:惯性元件、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
1惯性元件:惯性元件是指具有质量或转动惯量的元件,惯量可以定义为使加速度(或角加速度)产生单位变化所需要的力(或力矩)。
2弹性元件:它在外力或外力偶作用下可以产生变形的元件,力做功来储存能量。
按变形性质可以分为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通常等效成一弹 簧来表示。
对于线性弹簧元件,弹簧中所受到的力与位移成正比,比例常数为弹簧刚度 k 。
F Wx这里k 称为弹簧刚度,级是弹簧相对于原长的变形量,弹性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弹簧的原长位移,出了弹簧和受力之间是线性关系以外,还有所谓硬弹簧和软弹簧, 它们的受力和弹簧变形之间的关系是一非线性关系。
3阻尼元件:这种元件是以吸收能量以其它形式消耗能量,而不储存能量,可以形象的表示为一个活塞在一个充满流体介质的油缸中运动。
阻尼力通常表示为:D aR = ex阻尼力的方向总是速度方向相反。
当1,为线性阻尼模型。
否则为非线性阻尼模型。
应注意当:等于偶数情况时,要将阻尼力表示为:R - -ex | x 4 | 这里的"-”表示与速度方向相反惯量(质量)力(N ) 加速度(m/ s 2)惯量(转动惯量)力矩(N m ) 角加速度(rad / s 2)这种元件可以通过外§ 22 动力学建模基本定理1动力学普遍定理对于大多数力学问题,可以使用我们熟知的牛顿动力学基本定理来解决, 动力学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以及其他变形形式,普遍 定理的特点是比较直观,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力学定理,在一般情况下 利用普遍定理可以得到大多数动力学系统的数学模型。
大学物理 第二章 质点动力学
A Fs cos
A F s
(2-27)
式中为力F与位移 s之间的夹角。 根据矢量标积的定义,上式可以写成:
(2-28) 注意:如果力为变力,或质点作曲线运动,力作的功就不 能用上式来计算,而应该应用微积分的方法来计算力作的功。
设质点在变力 F 的作用下,沿曲线从A点运动到B点。将A 到B 的路径分成许多小段,任取一小段位移,用 d r 来表示。由 于 d r 非常微小,可以认为质点在这段位移元上所受的力为恒 力,则力对质点作的元功为:
A
在直角坐标系中:
A Fx dx Fy dy Fz dz Fx dx Fy dy Fz dz
二、质点的动能定理:
dr vB B 1 2 1 2 dv A m dr m dv mvdv mvB mvA A A vA dt dt 2 2 即:合力对质点所作的功等于质点始、末两状态的动能 的增量。 所以说: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
F dv 解: 6t m dt
dx v 3t dt
2
dx 3t 2dt
A
x
0
3 36 t F 3 t d t Fdx dt 144J
2 0
t
2
0
2 P F v 12t 3t 288W
补充例题
例4 已知用力 F从竖直方向缓慢拉质量为m 的小球,且 F 保持方向不变。 求 = 0 时,F 作的功。 L θ 解: F T sin θ 0 T cosθ mg 0 T
B
课后思考及作业
阅读:P60-68 作业:习题2-25、习题2-26
2 2 2 4 2 2
由点(2,0) 到点(2,4)由于x=2为常量,dx=0,所以:
第二章 均相反应动力学
k2
c
[1-e
A0
(
k1
k2
)
t
]
由此图得:若各处的cP/cS=k1/k2,说明所考察的反应为平行反应。
2.2 等温恒容过程
2.2-2 复合反应
(1)平行反应
k1 P A k2 S
平行反应的产物分布
由 rP
dcP dt
k1cAa1 ,
rS
dcS dt
k2cAa2
得:rP rS
dcP dcS
dcP dcS
/ /
dt dt
k1cA k2cA
总选择性S0
生成的P的总物质的量 生成的S的总物质的量
cP cS
xP xS
2.2 等温恒容过程
2.2-2 复合反应
(2)串联反应
A k1 P k2 S
(等温、恒容均相一级反应)
(rA)
dcA dt
k1cA积分得:cA
ln
cA cA0
1 cA
1 cA0
0
233.2
0
0
0
1
216.8
16.4
0.07298
0.3244x10-3
2
205.9
27.3
0.1245
0.5686 x10-3
3
196.6
36.6
0.1707
0.7983 x10-3
4
187.9
45.3
0.2160
1.03375 x10-3
5
179.2
54.0
0.2630
酶工程 第二章酶动力学 第一节酶促反应动力学
1913年前后,米彻利斯(Michaelis)和曼吞(Menten)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定量研究,提出了酶促动力 学基本原理,并推导出了著名的米-曼氏方程,推导过程如下:
根据上述反应式,中间产物ES的生成速度(底物S的消失速度)
v1=k1[S][E]-k2[ES]
(2-1)
而ES的消失速度(产物P的生成速度) v2=k3 [ES],当反应达到 平衡时,即v1=v2时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对许多酶的性质的观察和研究得知,在低的底物浓度[S]下, 反应速度(v)直接与底物浓度[S]成正比;在高底物浓度[S]下, 速度趋向于最大值(Vmax),此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S]无关 (如图2-1)。
图2-1 单底物酶促反应的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图2-5 乒乓反应机理 实际上,多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是非常复杂的,以上只是作以简要介绍, 有关详细内容,可查阅相关专著。
将米氏方程改写成以下形式
以 对作图,绘出曲线,横轴截距即为-值,纵轴截距则是 (图2-2)。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图2-2 双倒数作图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二、多底物动力学 通常情况下,酶催化反应涉及两个(少数情况下三个)底物。 现在我们考虑一个涉及两种底物和两种产物的酶促反应物反应。现在已知的生化反应 中有六成以上属于这一种反应。双底物反应的机理有下面三种 可能: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1.有序反应机理(ordered reaction) 这种情况下,A和B分别可被说成是先导底物和后随底物,Q 是A的产物,最后被释放。A和Q竞争同游离酶E结合,但A和B则 不会(或者Q和B也不会)发生竞争(如图2-3)。依赖烟酰胺腺 嘌呤二核苷酸(NAD+或NADP+)的脱氢酶的反应就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章-均相反应动力学
2.1基本概念与术语
N2 3H 2 2NH3
2NH3 N2 3H 2 0
1 A1 2 A2 s As 0
A 0
i 1 i i
s
计量系数α i:反应物取负值,反应产物取正值。
2.1基本概念与术语
计量方程的特点:
(1)计量方程只表示参加反应的物质间量的关系,与反应 实际历程无关。
A A B B S S R R
A A B B S S R R 0
dni ri Vdt dn A rA Vdt dn B rB Vdt
dni ri Vdt
dn S rS Vdt dn R rR Vdt
2.1基本概念与术语
2.1基本概念与术语
(6)反应结束后K组分的mol分率
nK 0 nK 因转化率 xK nK 0 nK 1 n0 (1 xK )nK 0 n n n0
n0 y K y K 0 (1 xK ) n (2 1 18)
nK (1 xK )nK 0
由式( 2 - 1 -17) K
nK 0 nK nK 0
反应程度对反应物、反应产物均为正值,而且反应 程度ξ不随组分而变。
2.1基本概念与术语
(3)转化率、反应程度两者关系 ni ni 0 ni 0 ni xi i ni 0
可得xi
i
ni 0
或
xK
K
nK 0
i nK 0 xi xK K ni 0
一、化学计量方程 二、化学反应速率 三、反应转化率和反应程度 (1)转化率: 组分K反应掉的m ol数 nK 0 nK xK 组分K的起始m ol数 nK 0 (2)反应程度:各组分反应前后的mol数变化与其计量 系数值比。
动力学第二章(1节)
v
y
解: 应用变质量质点运动微分方程
dv dm m = mg + vr dt dt
dv dm y: m = mg + ( vr ) dt dt dm dv = gdt vr m m0 v τ = v 0 g τ + v r ln mτ
mg
vr
O
x
vr : 2 ~ 3km/s
m0 =10 m τ
n
i
mi
vi
F i
(i)
投 影 形 式 :
z
F i
(e)
Fj(i)
mj
o
Fj(e)
y vj
n n & px = ∑mi vix = ∑mi xi i =1 i =1 n n & py = ∑mi viy = ∑mi yi i =1 i =1 n n & pz = ∑mi viz = ∑mi zi i =1 i =1
t1
t2
其中: 其中: i(e) I
= ∫ Fi(e)dt (i =1,2,L, n)
t1
上外力的冲量. 是作用在质点 i 上外力的冲量
dpx = dt dp y = dt dpz = dt
∑
n
n
i =1
F ix( e) F iy( e) F
( e) iz
动量守恒情况
当:FR
n
∑ ∑
vr
R
光 滑
v1
θ
m2 g
(a)求板:v1 求板
, a1
Fx(e) =0 ∑
由受力图知: 由受力图知: 系统动量: 系统动量:
a1
p = m1v1 + m2 v 2
第二章生物反应动力学1酶促反应
A B
k 1
dC A d C B k ( C A C B ) 或 k 1 ( C A C B ) 1 0 0 dt dt
式中:k1-一级反应速率常数 CA0-底物A的初始浓度 CB-t时刻产物B的浓度
1.2.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5 二级反应
k 2 A B D
1dn p dC p rp v dt dt
式中:rs—底物S的消耗速率,mol/(L•S)
rp—产物P的生成速率,mol/(L•S)
v—反应体系的体积,L ns ,np—分别为底物S和产物P的物质的量,mol Cs ,Cp—分别为底物S和产物P的浓度,mol /L t—时间,s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P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可忽 略由于生成中间复合物[ES]而消耗的底物。 (3)产物的抑制作用可以忽略。
P E [ ES ]
[ E 0 ] C [ E ] C [ ES ] (1)反应过程中,酶浓度保持恒定,即C
有两种推导反应速率方程的方法: 平衡假设法和拟稳态假设法。
1.2.2.1 平衡假设法—Michaelis-Menten方程 平衡假设:1913年, Michaelis-Menten认 为酶催化反应历程中,生成产物一步的反应 速率要慢于底物S和酶形成中间复合物的可 逆反应速率,因此生成产物一步的反应速率 决定整个酶催化反应的速率,生成复合物的 可逆反应则达到平衡状态。
第二章 生物反应动力学
生物反应动力学:是研究生物反应速率和各种 因素对反应速率影响的的科学。
������ 生物反 应 酶促反应 细胞培养
第二章 生物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二节 细胞生长过程动力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动力学一内容提要动力学是物理化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内容分为宏观动力学、微观动力学和重要反应的动力学三部分。
宏观动力学研究浓度、温度等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表现为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其动力学特征主要是指线性关系、速率常数的单位和半衰期与起始浓度的关系三个方面。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阿伦尼乌斯公式。
其中活化能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其大小代表了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
反应最适宜温度的确定既要考虑热力学因素,又需要考虑动力学因素。
对峙反应、平行反应和连续反应是最简单的复合反应,各有自己的特征。
反应级数n、指前因子A和活化能E,是宏观动力学中三个重要的动力学经验常数。
确定速率方程的关键是确定反应级数,依据是速率方程的积分特征和微分特征。
微观动力学主要研究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
反应速率有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和单分子反应理论,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数学模型,然后推导出速率常数表达式。
反应机理的推导借助于稳态假设、平衡假设和决速步等概念和方法。
重要的反应动力学介绍了催化反应、溶液中的反应、链反应、光化学反应以38 及快速反应等,他们都有重要的实际应用。
二 主要概念和基本公式2.1 宏观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 定义为: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反应进度的变化。
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产物的浓度变化来表示。
对于任意反应eE fF gG hH +=+或 B B0B ν=∑,则有1[]1[]1[]1[]1[]B d e d F d G d H d B r e dt f dt g dt h dt dtν=-=-===对于气相反应,常用分压来代替浓度,于是有25242'2N O N O O dp dp dp r dtdtdt=-==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每一个简单步骤,就是一个基元反应或简单反应。
若一个反应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简单步骤,则该反应就是非基元反应或复杂反应。
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分子数 基元反应的速率与各反应物浓度的幂乘积成正比,其中各浓度的方次为反应式中相应组分的分子数。
这就是质量作用定律。
对于基元反应39A+B →P ,有AA B dc r kc c dt=-= 反应分子数 基元反应中各反应物分子个数之和。
基元反应可分为单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和三分子反应。
反应级数 如果一个反应的速率方程可以表达成幂函数乘积的形式,如:A Bn n A A A B dc r kc c dt=-=⋅⋅⋅式中各浓度幂指数如n A 和n B ,分别称为对反应物A 和B 的反应级数,各级数的代数和为反应的总级数n ,A B n n n =++⋅⋅⋅注意:反应级数是个经验常数,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可以为整数、零、也可以为分数。
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不同,反应分子数必须是正整数。
对有些反应,则无反应级数可言。
速率常数 在速率表达式中,其中比例系k 叫做速率常数。
为各有关浓度均为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
速率常数k 的单位为[浓度]1-n ·[时间] -140 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将符合通式nAA-=dc kc dt,且n =0,1,2,3,n 的动力学方程积分式及动力学特征,即k 的单位、直线关系、半衰期与初始浓度的关系,列于表2.1.1中。
反应级数的实验测定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1:通过对单一样品的测定确定反应级数;方案2:通过对多个样品(一般5个以上)的测定确定反应级数。
一种实验方法 跟踪某一个反应物或产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测定c ~ t 曲线。
两种数据处理方法 微分法和积分法。
微分法是以速率方程的微分式为依据、积分法是以速率方程的积分式为依据来处理实验数据。
积分法又可分为作图法、尝试法和半衰期法。
其中半衰期法更为通用。
41表 2.1.1 符合通式nAA-=dc kc dt的各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特征4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 经验公式a /-=E RT k AeE a 称为活化能,单位为J·mol -1,A 称为指前因子。
不定积分形式}ln{}ln{A RTE k a+-=微分形式2}ln{RTE dT k d a =若测定不同温度下得速率常数k ,以ln{k}对1/T 作图得一直线,斜率即为E a /R ,提供了一种由实验求活化能的方法。
若E a 与T 无关,对上式积分,有)11(ln2112T T R E k k a -=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1,1a a E E U --=∆44 恒容时vQU =∆,故化学反应的摩尔恒容反应热在数值上等于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的活化能之差。
复合反应动力学1-1级对峙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①净反应速率是正逆反应速率的差② 当反应达平衡时,产物B 的浓度e x 不再随时间而变化,净反应速率等于零。
③对峙反应若正向放热,则存在着一个最佳反应温度。
④ 正逆反应速率常数的比等于可逆反应的经验平衡常数C K 。
t k k xx x e e)(ln11-+=- 将[])/(ln x x x e e -对t 作图,得一直线,该直线的斜率为)(11-+k k 。
1-1级平行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①反应的总速率等于两个平行反应的速率之和。
t k k za a)(ln21+=- ②在反应过程中两个产物的浓度比始终等于两个反应的速率常数之比。
③要改变11/-k k 的比值,可利用选择性催化剂;若两反应活化能差别较大,则可通过改变温度达到目的,升高温度对活化能大的反应有利。
连续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对于1-1级型的连续反应,设反应45为12A B C k k −−→−−→有t k ae x 1-=;)(21121t k t k e e k k ak y ----=[]tk t k e k k k e k k k a y x a z 211211221---+--=--=∴①反应物浓度x 随时间单调减少,最终产物浓度z 随时间单调上升,中间产物B 的浓度则是先增加后减少,在曲线上出现极大点。
② 若连续反应中的一步比其它步骤慢得多,则整个反应的速率主要由其中最慢的一步所决定。
2.2微观反应动力学 2.2.1 反应速率理论 (1)碰撞理论不同分子:互碰频率Z AB :]][[822B A RTL d Z AB AB πμπ= 速率常数表达式)exp(8)(2RTE RTLd T k cAB SCT -=πμπ相同分子:互碰频率Z AA 222][2A M RTL d Z AAA AAππ= 速率常数表达式)exp(2)(2RTEM RT Ld T k c A AA SCT -=ππ46 其中c E 为反应的临界能,RT E E a c 21-=。
(2)过渡状态理论 ≠≠==c B c K hT k K k ν用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 1()()exp(nr m cG c Kc RT≠≠--∆=$$$ 1()()()exp()exp()nr m r m B S c H c k T k c h R RT≠≠-∆-∆=$$$$$式中,()r m S c ≠∆$$、()r m H c ≠∆$$分别为各物质用浓度表示时的标准摩尔活化熵和标准摩尔活化焓,n 为气态反应物的系数之和。
(3) 单分子反应理论(Lindemann 理论) 对于总反应为 A P →具体步骤为 ①1A kk-*−−→←−−A +A ②2A*P k−−→林德曼单分子反应理论所推出的结果为212212][][*][][k A k A k k A k dt P d r +===-2.2.2反应机理的推测(1)稳态假设 ―当反应达稳定之后,高活性中间产物的浓度不随时间而变”,这种说法只是一种近似,或一种假设,所以称为稳态假设。
对于连续反应C B A k k −→−−→−21x y z当k 2 >> k 1时,B 为高活性中间产物,0≈dtdy(2)平衡假设 在反应中,若其中一步比其他各步慢得多,则该最慢的一步是决速步,即最慢的一步是决定总反应速率的关键。
除此之外,决速步在动力学中还有两个引深的意义:①决速步之后的步骤不影响总反应速率;②决速步之前的对峙步保持平衡。
2.3 重要的反应动力学 2.3.1 催化反应动力学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加入某种物质,若能显著加快反应速率而自身化学性质和数量在反应前后基本不变,这种物质叫催化剂(Catalyst ),有催化剂参加的反应叫催化反应。
在所有的动力学研究中,催化反应动力学是最重要的。
催化反应的基本特征 ① 催化剂参与反应过程,生成中间产物,但它可以再生出来。
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性质不变,但常有物理形状的改变。
② 催化反应遵循热力学基本规律。
催化剂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的反应,改变反应速率、加速或推迟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但不影响平衡转化率;对热力学上不允许的反应,催化剂无能为力。
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体系中的r mG ∆$,不能移动平衡点。
③ 催化剂有特殊的选择性。
④ 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与催化剂表面积、孔结构、孔分布等织构参数有关。
按催化剂与反应物系的相态分类,催化反应可分为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其中酶催化介于二者之间。
均相催化遵循一般的动力学规律,多相催化则具有另外的特殊性。
多相催化动力学已发展成一个专门的学科。
2.3.2 溶液反应动力学对溶液中的基元反应A B P +→可进一步表示为{}d rdk k k A B AB p -−−→+−−→←−−① 扩散控制,k r >>k -d ,则B A d c c k r =η38Tk k B d =式中k B 为玻兹曼常数;η为溶剂粘度。
② 反应控制,若k r <<k -d ,则AB r ddrK k k k k k ==-式中K AB =k d /k -d ,即形成遭遇对的平衡常数。
2.3.3链反应动力学链反应一般由以下三个步骤组成:链引发(chain initiation )处于稳定态的分子吸收了外界的能量,如加热、光照或加引发剂,使它分解成自由原子或自由基等活性传递物。
活化能相当于所断键的键能。
链传递(chain propagation )链引发所产生的活性传递物与另一稳定分子作用,在形成产物的同时又生成新的活性传递物,使反应如链条一样不断发展下去。
链终止(chain termination ) 两个活性传递物相碰形成稳定分子或发生岐化,失去传递活性;或与器壁相碰,形成稳定分子,放出的能量被器壁吸收,造成反应停止。
链反应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链反应,一类是支链反应。
2.3.4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在光的作用下进行的化学反应,有许多特殊的规律。
①在等温等压下,实际进行的光化学反应的Gibbs 自由能变不一定小于零。
②光化反应的速率受温度的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