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6答案
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测量实验报告66288
热 导 系 数 的 测 量实验目的:了解热传导现象的物理过程,学习用稳态平板法测量不良导体的热传导系数并用作图法求冷却速率实验原理:1. 导热系数当物体存在温度梯度时,热量从高温流向低温,传热速率正比于温差和接触面积,定义比例系数为热导系数:dQ dTdS dt dxλ=- 2. 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测量厚度为h 、截面面积为S 的样品盘夹在加热圆盘和黄铜盘之间。
热量由上方加热盘传入。
两面高低温度恒定为1T 和2T 时,传热速率为:S hT T dt dQ21--=λ 热平衡时,样品的传热速率与相同温度下盘全表面自由放热的冷却速率相等。
因此每隔30秒记录铜盘自由散热的温度,一直到其温度低于2T ,可求出铜盘在2T 附近的冷却速率dtdT。
铜盘在稳态传热时,通过其下表面和侧面对外放热;而移去加热盘和橡胶板后是通过上下表面以及侧面放热。
物体的散热速率应与它们的散热面积成正比:()()dtQ d h R R h R R dt dQ '++=222ππ 式中dtQ d '为盘自由散热速率。
而对于温度均匀的物体,有 dtdTmc di Q d =' 联立得:()()dtdT mc h R R h R R dt dQ 222++=ππ结合导热系数定义即可得出样品的导热系数表达式。
实验容:1. 用卡尺测量A 、B 盘的厚度及直径(各测三次,计算平均值及误差)。
2. 按图连接好仪器。
3. 接通调压器电源,等待上盘温度缓慢升至1T =3.2~3.4mV4. 将电压调到125V 左右加热,来回切换观察1T 和2T 值,若十分钟基本不变(变化小于0.03)则认为达到稳态,记录下1T 和2T 的值5. 移走样品盘,直接加热A 盘,使之比2T 高10℃(约0.4 mV );调节变压器至零,再断电,移走加热灯和传热筒,使A 盘自然冷却,每隔30s 记录其温度,选择最接近2T 的前后各6个数据,填入自拟表格数据处理:样品盘质量898.5m g = 上盘稳定温度1 3.17T mV = 下盘稳定温度2 2.56T mV =样品盘比热容10.3709()c kJ kg K -=⋅⋅实验前室温=21.8C T ︒室 实验后室温=22.6C T '︒室几何尺寸均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自由散热降温时下盘温度:下面先处理几何数据:取0.95P =,3n = 则0.95 4.30t = 1.96p k =a) 对下盘厚度A h :0.768A h cm =0.002/0.001A A h u cm σ===游标卡尺测量:C =0.002cm ∆=仪 由于下盘∆估因较小而忽略0.002cm B ∆=∆=仪0.950.006U cm ===最后:(0.7680.006)Ah cm =±0.95P =b) 对下盘直径A D :12.954A D cm = /0.002/0.001AA D u cm σ===游标卡尺测量:C =0.002cm ∆=仪 考虑直径判断误差,取0.01cm ∆=估0.01cm B ∆==0.950.012U cm ===最后:(12.9540.012)AD cm =±0.95P =c) 对样品盘厚度B h :0.757B h cm = 0.002BA h u cm σ===游标卡尺测量:C =0.002cm ∆=仪 由于样品质地较软,取0.01cm ∆=估0.01cm B ∆==0.950.014U cm ===最后:(0.7570.014)Ah cm =±0.95P =d) 对下盘直径B D :12.995B D cm = /0.006/0.003BA D u cm σ===游标卡尺测量:C =0.002cm ∆=仪 考虑直径判断误差,且样品较软,取0.02cm ∆=估0.02cm B ∆==0.950.026U cm ===最后:(12.9950.026)BD cm =±0.95P =e) 对上盘稳定温度1T :由于只测量了一次,因此只计算B 类不确定度电压表测量:3C = 0.005mV ∆=仪 对数字万用表∆估忽略0.005B mV ∆=∆=仪0.95/ 1.960.005/30.003P B U k C mV =∆=⨯=最后:1(3.170.00)T mV =±0.95P =f) 对下盘稳定温度2T :由于只测量了一次,因此只计算B 类不确定度电压表测量:3C = 0.005mV ∆=仪 对数字万用表∆估忽略0.005B mV ∆=∆=仪0.95/ 1.960.005/30.003P B U k C mV =∆=⨯=最后:1(2.560.00)T mV =±0.95P =1. 逐差法将12个数据前后分成2组,然后对应相减:(对应组数据时间差630180t s s ∆=⨯=)0.25T mV ∆= 0.02T mV σ= /0.02/0.008A T u mV σ===电压表测量:3C = 0.005mV ∆=仪 对数字万用表∆估忽略0.005B mV ∆=∆=仪等效测量次数6n =,取0.95P =,则0.95 2.57t = 1.96p k =0.950.02U mV ===最后:(0.250.02)TmV ∆=±0.95P =得出逐差法降温速度:30.25 1.38910/180dT T mV s dt t -∆===⨯∆根据公式:()()21224()2B A A B A A mch D h dTdtD T T D h λπ+=⋅-+代入数据:()()323322320.8985(0.370910)(0.75710)12.95440.76810 1.389103.14(12.99510)(3.17 2.56)12.95420.76810λ-----⨯⨯⨯⨯⨯⨯+⨯⨯=⨯⨯⨯⨯⨯-⨯+⨯⨯得到:110.240W m K λ--=⋅⋅由不确定度传递公式:()()122ln lnln ln 42ln ln 2ln ln()B A A B A A mch D h D D h V V V tλπ=+++--++∆--∆ 求微分:()()121242()242A A A A B B B A A B A A d D h d D h dh dD d V V d d V h D h D D h V V V λλ++-∆=+--+-++∆- 合并同类项:1212122()(42)4242B B A A A A B B A A A A A A A A dh dD dD dD dh dh dV dV d d V h D D h D h D h D h V V V V V λλ∆=-+-+-+-+++++∆--转化成不确定度:12222222221212222()()()[][]()()()(4)(2)(4)(2)B B A A h D A D A h V V T B B A A A A A A A A U U h U D U U U U U h D D h D h D h D h T V V V V λλ∆=++++++++++∆--即:U λ= 代入数据:U λ= 得:110.039U W m K λ--=⋅⋅0.95P =最后:11(0.2400.039)W m K λ--=±⋅⋅0.95P =2. 作图法先在2 2.56T mV =前后取点,再作一直线,使所取个点尽量均匀的分布在直线两边。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6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6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中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核心概念和相关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增强对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实验工具包括 Visual Studio 2019 等。
三、实验内容(一)进程管理实验1、创建多个进程,并观察它们的运行状态和资源占用情况。
通过编写简单的C++程序,使用Windows API 函数创建多个进程。
在程序中,设置不同的进程优先级和执行时间,观察操作系统如何调度这些进程,以及它们对 CPU 使用率和内存的影响。
2、进程间通信实现了进程间的管道通信和消息传递。
通过创建管道,让两个进程能够相互交换数据。
同时,还使用了 Windows 的消息机制,使进程之间能够发送和接收特定的消息。
(二)内存管理实验1、内存分配与释放使用 C++的动态内存分配函数(如`malloc` 和`free`),在程序运行时动态申请和释放内存。
观察内存使用情况,了解内存碎片的产生和处理。
2、虚拟内存管理研究了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虚拟内存机制,通过查看系统的性能监视器,观察虚拟内存的使用情况,包括页面文件的大小和读写次数。
(三)文件系统实验1、文件操作进行了文件的创建、读取、写入、删除等基本操作。
通过编写程序,对不同类型的文件(如文本文件、二进制文件)进行处理,了解文件系统的工作原理。
2、目录操作实现了目录的创建、删除、遍历等功能。
了解了目录结构在文件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
四、实验步骤(一)进程管理实验步骤1、打开 Visual Studio 2019,创建一个新的 C++控制台项目。
2、在项目中编写代码,使用`CreateProcess` 函数创建多个进程,并设置它们的优先级和执行时间。
3、编译并运行程序,通过任务管理器观察进程的运行状态和资源占用情况。
C语言实验报告第6章答案
6.2基础实验一、程序分析分析以下程序段完成的功能,填写在序号后的空白处,并运行验证结果。
1. ⊙以下程序的运行结果是:_______s=12345↙____________________。
#include <stdio.h>int main( ){ inta[]={1,2,3,4,5},i,j=1,s=0;for(i=4;i>=0;i--){ s=s+a[i]*j;j=j*10;}printf(“ s= %d \n” , s );return 0;}2. 以下程序的运行结果是:_____7 5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clude<stdio.h>int main( ){ int k ;int a[3][3]={9,8,7,6,5,4,3,2,1};for(k=0;k<3;k++)printf(“%d ”,a[k][2-k]);return 0;}3. 以下程序的功能是:____查找最大值元素及下标_________________。
#include <stdio.h>int main( ){ int i, j ,x =0 ,y = 0 , m ;int a[3][3] = { 1, -2 , 0 , 4 , -5 , 6 , 2 , 4 };m = a [0][0] ;for (i=0 ;i < 3 ;i++)for (j = 0 ; j<3 ; j++ )if ( a[ i] [ j ] >m ){ m = a[ i ][ j ] ;x = i ;y = j ;}printf(“ ( % d , % d ) = % d \n”, x , y,m );return 0;} 运行结果:___(1 , 2 ) = 6↙_________________4. 以下程序的的运行结果是:__8,I am student!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报告6-实验6全站仪放样
实验报告6 -实验6 全站仪放样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全站仪进行放样测量,掌握放样技术和操作方法。
熟悉全站仪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
实践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放样测量。
实验仪器和材料:全站仪:用于测量和记录测量数据。
放样标杆:用于指示放样点的位置。
测量桩:用于固定放样标杆的位置。
实验步骤:准备工作:a. 确定测量区域和放样范围。
b. 设置全站仪的参数和坐标系,包括工程坐标系和仪器的校准。
c.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放样标杆和测量桩。
标定测站:a. 找到合适的位置设置测站,确保其视线能够覆盖整个放样区域。
b. 使用全站仪进行标定测站,记录测站的坐标和仪器的方位角。
放样测量:a. 将放样标杆安装在预定的位置,并使用测量桩固定。
b. 利用全站仪测量放样标杆的坐标和高程信息,并记录。
c. 依次放样其他需要的点,并记录其坐标和高程信息。
数据处理:a. 将测量得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并使用适当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
b. 根据需要生成放样图纸和相关报告。
实验注意事项:在操作全站仪时,注意遵循正确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人身安全和仪器的正常使用。
确保测量区域没有遮挡物或障碍物,以保证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在放样测量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测量姿势和准确的目标指向,以获取准确的测量数据。
注意记录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放样点的坐标、高程和标记等信息。
实验结果:根据实际测量和数据处理,生成放样图纸和相关报告。
报告应包括测量数据、图表、放样图纸和分析结果等。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全站仪的放样测量技术和操作方法。
了解了全站仪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到放样测量中。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测量准确性和技能。
以上是实验6的全站仪放样的基本实验报告要点,具体的实验报告内容和格式可能会根据实验要求和学校的要求有所不同。
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实验6简单正弦交流电路的研究【精选】
实验原理(二)
三压法测φ原理 任意阻抗Z和R串联,如图a所示,则其相量如图b、
利用余弦定律可以计算串联后总阻抗角为φ
实验内容
1. 研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电流大小与相位的关系, 阻抗随频率变化的关系。 按图接线,元件参数如下、C上
的电压,并进行计算,其中I=UR/R。注意,当改
测量流过各元件的电流(采用取样电阻法)数据 记录在下表中,改变元件时重调US=IV。
元件参数C=0.2μF,L=200mH,R=1KΩ,R0=10Ω (取样电阻) 信号源F=800Hz,Us=1V
思考题
当XL=XC=R 时 ①流过 R、L 、C 元件的电流相同吗? ②仅是R 、L 并联时其电流大小是否小于R 、 L 、 C 并连时的电流? ③ LC并联时的电流一定大于仅接 C时的电流吗? 以上三点根据测量数据画出向量加以说明。
电感元件:UL=jXLI ,式中XL=WL=2ΠfL 称为感抗 。 当 L为常数时, XL与频率 f成正比, f越大,XL 越 大,f 越小,。XL越小。理想电感的特征是电流I 滞 后于电压 90
电容元件:UC=-jXCI ,式中XC=1/WC=1/2ΠfC 称 为容抗。当 C为常数时,XC 与 f成反比, f越大, XC越小。. 电容元件的特点是电流I 的相位超前于电 压 90 。
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目的。 原理简述。 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电路、表格、数据等。 整理并计算实验数据,检查数据是否与理论值相
符,并加以解释分析。 画出电阻、电感、电容,RC 串联,RL 串联电流
电压的向量图。(共5个) 当频率升高时,阻抗lZ l 的变化趋势,cosφ 的变
化趋势,画出向量图加以说明。
《实验报告》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活动六 自我设计并分析一天食谱的营养状况
活动六自我设计并分析一天食谱的营养状况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实验准备一、实验目的1.了解评价饮食结构的方法和均衡膳食的标准。
2.尝试设计合理食谱的过程。
3.培养自己依据科学指导生活的意识。
二、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一、方法步骤1.请详细记录一天中早、午、晚三餐的主要食物,并称重或估计质量。
2.对照教材中的“人主要食物营养成分”表,记录每种食物中含量最多的三种营养成分。
3.根据食物营养成分表提供的数据,计算每种食物所含有的总能量。
4.分别计算出三餐食物所含有的总能量。
5.分别统计三餐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
6.参照下表,设计一个表格用以记录上述步骤2、3、4、5的结果。
二、注意事项1.称重或估计重量时尽可能准确,符合实际。
2.分析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
3.在记录一天中早、午、晚餐的种类时,不包括零食和加餐。
4.称量或估算“重量”按照加工后可食部分称重或估算。
三、实验记录1.详细记录自己一天的早、午、晚餐的主要食物,并称重或估计重量,记录在下表中。
2.将步骤2、3、4、5的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四、实验结论分析以上的实验记录情况,你得到的结论是:。
五、疑惑与讨论1. 如何评价饮食结构是否合理?2. 通过本次活动,你认为自己目前的饮食结构存在哪些问题?3. 你准备如何对自己的食谱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跟踪训练一、填空题1.均衡膳食的基本要求是:食物多样、为主;多吃、和;常吃、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和;膳食要清淡少盐;饮酒应限量;食量与体力活动要,保持适宜体重;食物应、不变质。
2.在每日三餐所摄入的总能量中,早餐的能量约占,午餐的能量约占,晚餐的能量约占。
3.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和。
4.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三大产热营养素是、和,其中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通常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二、选择题1.蔬菜、水果中含量相对丰富的营养物质是()A.糖类和无机盐 B.蛋白质和脂肪C.糖类和蛋白质 D.维生素和无机盐2.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应多吃下列哪一组食物()A.含蛋白质、钙和磷多的食物 B.甜食C.含脂肪成分多的食物 D.水果3.等量的下列营养物质在人体内被分解后放出能量最多的是()A.脂肪 B.蛋白质 C.糖类 D.维生素4.食物消化后的终产物是()A.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B.葡萄糖、脂肪酸、无机盐C.葡萄糖、维生素、水 D.二氧化碳、水、无机盐5.下列物质中,含有丰富蛋白质的是()A.小麦 B.玉米 C.瘦肉 D.花生6.下列属于脂溶性维生素的是()A.维生素B1 B.维生素A C.维生素B2 D.维生素C7.下列属于合理的饮食的是()A.用水果代替蔬菜 B.每天吃很多甜食C.用饮料代替饮用水 D.食物多样、谷类为主8.不是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的是()A.不良的饮食习惯 B.饮食不卫生C.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D.挑食、偏食三、简答题1.张翔午饭只吃了馒头、白菜、豆腐,请你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下列问题:(1)这顿午饭,能为张翔提供营养的几类营养物质是。
汇编语言实验报告_6
青岛理工大学课程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班级实验日期
2013.11.3
姓名学号实验成绩
实验
名称
子程序
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子程序设计相关指令和伪指令的使用方法
2.掌握子程序设计方法, 特别是参数传递方法
3.掌握主程序和子程序之间的调用关系和调用方法
4.熟悉循环和子程序结合应用解答问题的思路
实验环境1.命令行方式
2.MASM.EXE LINK.EXE DEBUG.EXE
实验内容1.设DATA1开始的内存单元中, 存放着一串带符号字数据, 要求采用冒泡排序算法(Bubble Sort)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并将排好序的数据存在DATA1开始的单元。
然后在显示器输出排好序的数据, 中间用’,’隔开。
2.输出数据使用子程序方式。
算法描述及实验步骤步骤:
(1)设置数据段地址
(2)设置堆栈段地址
(3)设置堆栈指针
(4)调用9号功能, 输出一个提示性字符串。
(5)循环进入子程序, 输出原始数据。
(6)在子程序内循环输出每一位的十进制数字。
(7)主程序进行内外循环, 进行冒泡排序。
(8)再一次调用子程序输出排序后的结果。
调试过程及实验结果调试过程:
(2)(1)在输出时, 调用DOS 9号功能, 并不是只要语句MOV AH,09H
(3)它是存在入口条件的, 入口条件:DS:DX=输出字符缓冲区首地址。
所以前面必须加上MOV DX,OFFSET NOTE1。
(4)汇编语言是不会再输出汉字的。
(5)子程序结束时一定要有RET
(6)冒泡排序也遇到一些困难。
调试结果:。
程序设计的实验报告答案
程序设计的实验报告答案程序设计的实验报告答案引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程序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学习和掌握不同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提高我们的编程能力。
本文将从实验的角度,探讨程序设计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
实验一:变量和数据类型在程序设计中,变量和数据类型是最基本的概念。
在实验一中,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声明和使用变量,以及不同的数据类型。
例如,整数、浮点数、字符和字符串等。
对于不同的数据类型,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以便正确地进行计算和处理。
实验二:控制结构控制结构是程序设计中用于控制程序流程和执行顺序的重要工具。
在实验二中,我们将学习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和分支语句等控制结构的使用方法。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需求,灵活地控制程序的执行路径,实现复杂的逻辑和功能。
实验三:函数和模块化在实际的程序开发中,模块化是一种重要的设计原则。
通过将程序分解为不同的函数模块,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重用性。
在实验三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定义和调用函数,以及如何使用参数和返回值传递数据。
通过合理地设计和使用函数,我们可以将程序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功能模块,提高程序的效率和可靠性。
实验四:数组和数据结构数组是一种常用的数据结构,用于存储和处理大量的数据。
在实验四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声明和使用数组,以及如何进行数组的遍历和操作。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数据结构,如栈、队列和链表等。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和组织数据,实现更复杂的算法和功能。
实验五:文件操作和异常处理在实际的程序开发中,文件操作和异常处理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在实验五中,我们将学习如何打开、读取和写入文件,以及如何处理文件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异常。
通过合理地处理异常,我们可以提高程序的健壮性和可靠性,避免程序崩溃或数据丢失的情况。
实验六:面向对象编程面向对象编程是一种常用的编程范式,通过将数据和操作封装在对象中,实现代码的模块化和重用。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六函数答案《西北民大电气学院》
实验六函数一,实验目的:1,掌握定义函数的方法.2,掌握函数实参与形参的对应关系,以及"值传递"的方式.3,掌握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的方法.4,掌握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动态变量,静态变量的概念和使用方法.二,实验准备:1,复习函数调用的基本理论知识.2,复习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的方法.3,复习全局变量,局部变量;静态变量,动态变量;外部变量等概念和具体使用. 4,源程序.三,实验步骤及内容:1,运行程序并回答问题(1)程序main(){ play(3);}void print_star(){ printf("* * * * * * * * * *\n")}void print_message(){ printf("Good Friend! \n");}void play(n)int n;{ int i;for(i=1;i<=n;++i){ print_star();print_message();}}问题:运行后出现什么错误为什么应如何修改请上机调试.修改:main(){ play(3);}void print_star(){ printf("* * * * * * * * * *\n");(缺少分号)}void print_message(){ printf("Good Friend! \n");}play(n)(原先void的与声明类型不同)int n;{ int i;for(i=1;i<=n;++i){ print_star();print_message();}getch();}运行结果(2)以下程序用于计算1+2+3+4+5.main(){ int i,sum;for(i=1;i<=5;++i)sum=add(i);printf("sum=%d\n",sum);getch();}add (a)int a;{static int s=0;s=s+a;return(s);}运行结果:问题:此程序能否得到正确结果为什么请在不增加语句的条件下,修改程序并上机调试.(3)程序int x=567,y=890;main(){ printf("x=%d,y=%d\n",x,y);}运行结果:问题:运行程序后出现什么错误为什么如何修改答:定义位置出错,y的定义在主函数之后了,将y的定义改在和x一样的位置处。
生物实验报告_6
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一、班级: 姓名:二、实验目的1、了解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 记录你所看到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2、对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三、实验用具纸、笔三、实验步骤1.检查调查用具是否齐全、完好。
2、按4~5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确定一个负责写调查表。
3.选择调查范围4.设计调查路线:5、调查记录:6、归类四、讨论1.根据调查表上的生物种类, 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班级: 姓名:二、提出问题三、鼠妇喜欢阴湿的环境吗?四、作出假设五、鼠妇喜欢阴暗, 怕光照。
六、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探究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二)实验用具解剖盘、玻璃板、湿润的厚纸板、每小组鼠妇10只、湿土。
(三)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全班分组进行实验。
3、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 两侧的中央放同样数目的鼠妇, 静置2分钟。
4、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 统计10次。
七、得出结论八、你得出的结论:九、讨论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只用一只鼠妇做实验行吗?生物实验报告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一、班级: 姓名:二、实验目的1、学会用干湿计测量裸地、草坪和灌木丛的空气湿度的方法。
三、分析实测的数据, 说明不同植被对环境湿度的影响。
四、实验用具干湿计、手表五、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将实验组分成3个小组, 分别于早上7: 00、中午13: 00、晚上19: 00在实测地点实测。
七、讨论绿色植物对气候有什么作用?根据上述实验作出解释。
生物实验报告练习使用显微镜一、班级: 姓名:二、实验目的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三、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四、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练习使用显微镜;(1)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住镜臂, 左手托住镜座。
轻轻放置在实验台略偏左、镜座后缘离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的位置, 把显微镜镜头向前, 镜臂向后。
分析化学实验报告6
( )色即为滴定终点,再重复2次,所用EDTA体
积相差不得超过0.05mL.
3. Ca2+含量的测定
(1)预滴:移取水样(
)mL于锥形瓶中,加入
NaOH溶液( )mL,少量钙指示剂,溶液显( )色,
立即用EDTA 滴定,滴定到溶液由( )色变为
( )色即为滴定终点,记录消耗EDTA体积;
(2)移取水样(
一、配液
1. 0.1mol/L NaOH溶液400m2. 0.1mol/L HCl溶液400ml 量取12mol/L 的HCl (
)ml
二、练习
1) 准备工作: 捡漏,洗涤,润洗,装液,调节液面
2) 滴定练习: 锥形瓶中加入20ml NaOH ,加2滴甲基红,观 察溶液呈现( ?)色,用HCl滴定,近终点时,半
滴加入,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并且半分钟内不褪 色,再滴入一滴HCl,溶液呈红色,再用NaOH溶液 滴定至刚好出现黄色,如此反复滴加HCl和NaOH , 直到能做到加入半滴NaOH溶液刚好由(?)色变 为(?)色,再加入半滴HCl溶液刚好由(?)色变 为(?)色为止。
锥形瓶中加入20ml HCl溶液,加2滴酚酞,用 NaOH滴定至HCl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粉色,并且半分 钟内不褪色为终点。
2、平行测定时,为什么每次必须将酸、碱溶液装至零刻度线处? 答:可以防止沥滴误差,是系统误差。保证溶液够用。
3、配制NaOH溶液时,应选用何种天平称取试剂?为什么? 答:用普通天平即可。NaOH 易吸潮,且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不能配制准确浓度的溶 液,只需配制大致浓度的溶液再标定其浓度,故不需准确称量。
2.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 (M=126.07 )
(1) 准确称取草酸( )克于小烧杯中, 加入水溶解,转入100mL容量瓶中,定容。
实验6水的组成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6水的组成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6 水的组成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水电解器;
2.能检验电解水产生的气体,并判断水的组成。
实验用品: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烧杯、火柴;
水(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猜想与假设
(1)水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2);
(3)。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利用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的产物,推动水的组成。
(2)实验流程:电解水→验证水电解的产物→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
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产生的气
5.反思与评价
(1)水在通入直流电后,产生两种气体,这两种气体很明显是不同于水的物质,是新物质。
所以水电解的变化是变化。
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只有
一种,就是,而生成物有两种,分别是和。
所以水(填
“是”或“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
(2)实验证明,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所以有人认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这种认识正确吗?水应该是由什么组成的?。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实验6--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
1 / 8数值分析实验六: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2016113 张威震1 病态线性方程组的求解1.1 问题描述理论的分析表明,求解病态的线性方程组是困难的。
实际情况是否如此,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实验内容:考虑方程组Hx=b 的求解,其中系数矩阵H 为Hilbert 矩阵,,,1(),,,1,2,,1i j n n i j H h h i j n i j ⨯===+-这是一个著名的病态问题。
通过首先给定解(例如取为各个分量均为1)再计算出右端b 的办法给出确定的问题。
实验要求:(1)选择问题的维数为6,分别用Gauss 消去法、列主元Gauss 消去法、J 迭代法、GS 迭代法和SOR 迭代法求解方程组,其各自的结果如何?将计算结果与问题的解比较,结论如何?(2)逐步增大问题的维数(至少到100),仍然用上述的方法来解它们,计算的结果如何?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什么?(3)讨论病态问题求解的算法1.2 算法设计首先编写各种求解方法的函数,Gauss 消去法和列主元高斯消去法使用实验5中编写的函数myGauss.m 即可,Jacobi 迭代法函数文件为myJacobi.m ,GS 迭代法函数文件为myGS.m ,SOR 方法的函数文件为mySOR.m 。
1.3 实验结果1.3.1 不同迭代法球求解方程组的结果比较选择H 为6*6方阵,方程组的精确解为x* = (1, 1, 1, 1, 1, 1)T ,然后用矩阵乘法计算得到b ,再使用Gauss 顺序消去法、Gauss 列主元消去法、Jacobi 迭代法、G-S 迭代法和SOR 方法分别计算得到数值解x1、x2、x3、x4,并计算出各数值解与精确解之间的无穷范数。
Matlab 脚本文件为Experiment6_1.m 。
迭代法的初始解x 0 = (0, 0, 0, 0, 0, 0)T ,收敛准则为||x(k+1)-x(k)||∞<eps=1e-6,SOR方法的松弛因子选择为w=1.3,计算结果如表1。
实验六 双棱镜干涉测波长
实验六用双棱镜测定光波长光的干涉是普遍的光学现象之一,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实验依据.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和位相差恒定的光在空间相交区域光强将会发生相互加强或减弱现象,即光的干涉现象.光的波长虽然很短(4×10-7~8×10-7m之间),但干涉条纹的间距和条纹数却很容易用光学仪器测得.根据干涉条纹数目和间距的变化与光程差、波长等的关系式,可以推出微小长度变化(光波波长数量级)和微小角度变化等,因此干涉现象在测量技术、平面角检测技术、材料应力及形变研究和照相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地应用.·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双棱镜获得双束光干涉的方法,观察干涉图样的特点,加深对干涉的理解;2.学习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3.进一步熟悉测微目镜的使用与测量方法;4.熟悉干涉装置的光路调节技术,深刻理解多元件等高共轴调节的重要性,掌握有关调节方法.·实验仪器双棱镜、可调狭缝、辅助(凸)透镜、测微目镜、光具座、白屏、钠光灯等.双棱镜是一个分割波前的分束器,形状如图6-1示,其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很小(一般为37'或40'),从外表看,就像一块平行的玻璃板.折射面折射棱角图6-1 双棱镜示意图·实验原理狭缝光源S发射的光束,经双棱镜折射后变为两束相干光,在它们的重叠区内,将产生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两束相干光可认为是由实际光源S的两个虚像S1、S2发出的,称S1、S2为虚光源.如图6-2所示.S S1 S2O Ex2a图6-2 双棱镜产生的相干光束示意图干涉条纹以O点为对称点上下展开.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亮条纹的距离也不同,波长越短的单色光,条纹越密;波长越长的单色光,条纹越疏.如果用白色光作实验,则只有中央亮条纹是白色的,其余条纹在中央白条纹两边,形成由紫到红的彩色条纹.利用干涉条纹可测出单色光的波长.单色光的波长λ由下式决定:xDd∆=λ(6-1)式中d为两虚光源S1、S2间的距离、x∆为干涉条纹间距、D为虚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由(6-1)式可知,测得相邻条纹间距x∆、狭缝(光源)到测微目镜分化板的距离D及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便可求出入射光的波长λ.·实验内容与步骤一、调整光路按图6-3布置光路,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狭缝变为缝光源,再经双棱镜折射,就可获得两个相干光源,因而能在测微目镜里看到干涉条纹.图6-3 双棱镜干涉装置图1.光学元件同轴等高的调节点亮光源,先将狭缝稍放大点,光具座上只放光源、狭缝、透镜,观察屏放在测微目镜位置.调狭缝中心与透镜的主光轴共轴,并使主光轴平行于导轨(共轴等高调节方法见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再放入双棱镜,并调节左右高低,使屏上出现两个强度相同、等高并列的虚光源的像.最后用测微目镜代替观察屏,调节测微目镜,使两个虚光源的像位于测微目镜中心.2.调节狭缝与双棱镜的棱脊平行调节狭缝架上的方向旋钮,观察者在双棱镜的另一侧,逆着光路透过双棱镜观察,直到同时看到两个虚光源为止. 二、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取下透镜,缩小狭缝,并用目镜观察是否有干涉条纹出现.若没有,调节狭缝架上的方向旋钮,使能清楚地看出干涉条纹为止,再适当调节缝宽,使干涉条纹较清晰.三、测干涉条纹宽度∆x调节狭缝、双棱镜及测微目镜的相对位置,使目镜视野中至少能够看清15条以上的干涉条纹(条纹宽度不能过窄).将双棱镜和测微目镜锁紧,(在后期的整个测量过程中,都不能移动双棱镜的位置)将目镜叉丝对准所选定的某条暗纹的一侧,从镜里的标尺及旋钮上记下读数x 1,再转动旋钮,使叉丝经10条暗纹的同侧,记下读数x 2,由(6-2)式即可求得x ∆,如图6-4.测3-5组,取平均.10||21x x x -=∆ (6-2)x∆图6-4 干涉条纹的宽度四、测虚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D双棱镜的楔角小于1°,可近似认为虚光源与狭缝在同一平面,测量过程中,我们是用测微目镜进行观察的,因此D 实际上应该为狭缝到测微目镜分划板的距离.由于狭缝所在平面与光具座滑座的中心不重合,并且测微目镜分划板平面也不与光具座滑座的中心重合,因此必须进行修正.如图6-5所示,e s Y Y D s e ∆+∆+-= (6-3)式中s Y 为狭缝滑座中心的位置;e Y 为测微目镜滑座中心的位置;s ∆为狭缝到滑座中心的距离,00.42≈∆s mm ;e ∆为测微目镜分划板到滑座中心的距离,15.37≈∆e mm .图6-5 狭缝到观察屏的修正距离五、测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将测微目镜取下,插入光屏,移动光屏使狭缝到光屏的距离大于辅助透镜焦距的4倍,固定光屏.将凸透镜置于双棱镜与光屏之间,移动透镜,在光屏上可有两次呈像,此时可利用二次呈像法测虚光源的距离.测量之前要利用小像追大像法再次调共轴(调节过程见薄透镜焦距测定).而若光具座较短或透镜焦距过小,此时虚光源经透镜只能呈一次像,此时只能用物距像距法测虚两光源的距离(两虚光源的像,应为两条亮度相同的平行线).YeYs Ye-YsΔS ΔeD1.二次呈像法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 需借助透镜将两条虚光源成像在测微目镜叉丝板上进行测量.当虚光源平面与测微目镜的叉丝板相距大于4倍透镜焦距值时,透镜在物、像平面之间有两个共轭成像点,透镜在这两点分别将虚光源放大或缩小成像在测微目镜的叉丝板上,用测微目镜分别测量在这两次成像时像面上的两条亮线的距离(两虚光源像的距离),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为:21d d d =(6-4)式中为1d 为虚光源两放大像之间的距离;2d 为虚光源两缩小像之间的距离.放大像与缩小像各测5组,求其平均值.2.物距像距法在双棱镜与目镜间加上凸透镜,调节透镜高度,并前后移动透镜,在目镜中看到二虚光源S 1、S 2的像S 1'、S 2'.将目镜叉丝先后对准S 1'和S 2',测出其间之距离为d '(如图6-6所示).然后根据透镜成像公式(5),即可求得二虚光源的距离d .'d B A d =(6-5)2a S 1S 22a'S 1'S 2'AB图6-6 测虚光源成像光路图式中A 为物距(狭缝到透镜距离),B 为像距(透镜到测微目镜分划板距离).A 和B 可从光具座上测出,注意修正狭缝和测微目镜的附加距离.·实验数据测量1.干涉条纹间距测量数据记录表 单组测量条纹间距数n =条纹序号 1 2 3 4 5 条纹位置X i (mm )条纹序号1+n2+n3+n4+n5+nd d '条纹位置X i +n (mm )X i +n - X i (mm ) 条纹间距Δx i (mm )2.狭缝平面与测微目镜叉丝面之间的距离D 测量数据表狭缝座位置 Y s (mm) 目镜座位置 Y e (mm) 狭缝面相对座中心 偏移Δs (mm) 叉丝面相对座中心 偏移Δe (mm) D =|Y e -Y s |+Δs +Δe (mm)3.两次成像法测两虚光源的间距d 数据记录表测量对象 放大像间距d 1测量 缩小像间距d 2测量 第i 次 1 2341234左像位置x li (mm)右像位置x ri (mm)d 1i / d 2i (mm)=1d mm =2d mm==21d d d mm·实验注意事项1.严格进行共轴调节,该实验对共轴性要求非常严格,调节时可用白屏在外观察双缝所产生之光束是否亮波均匀,狭缝宽度必须适当;2.测微目镜读数时,读数鼓轮必须顺一个方向旋转,动作要平稳、缓慢,以免产生回程误差;3.测虚光源到测微目镜之距离时要注意修正;4.注意直接测量量与间接测量量单位的统一.·历史渊源与应用前景自1801年起,托马斯·杨在英国皇家学会连续宣读了数篇基于光的波动说分析干涉现象的论文,他所进行的著名的分波前双孔(缝)干涉实验以后被称为杨氏实验.杨氏实验在物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将波动的空间周期性转化成干涉条纹的间距,通过对干涉条纹特性的分析得出了许多具有重要理论及实际意义的结论,从而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干涉原理及光场相干性的认识.托马斯·杨让一束狭窄的日光通过不透明屏上的两个靠得很近的小缝后,再投到另一个屏上,此时屏上会出现彩色干涉条纹.历史上第一次用该方法获得了彩色干涉图样.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就是在杨氏实验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增加了相干波面的有效照明面积,从而增强了入射光强,使干涉现象明显,易于测量.该实验曾在历史上为确立光的波动学说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提供了一种直观、简捷、准确的测量光波长的方法.·与中学物理的衔接中学物理课标对双缝干涉及相关内容的要求是: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干涉现象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2.用激光笔进行光的干涉实验;3.此实验是高考选考实验之一.·自主学习本实验的构思亮点: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是分波面干涉实验的基本原型,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光的空间相干性从自然光中获得了相干光源,不足之处是两束相干光路基本不能分开,难以实现广泛意义上的光学测量。
大学计算机实验6 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6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大学计算机实验 6 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中的某些关键技术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我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使用的计算机配置为_____,操作系统为_____,安装了所需的实验软件,包括_____等。
三、实验内容(一)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1、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熟练掌握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等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属性设置,如只读、隐藏等,以及如何查找和筛选特定的文件和文件夹。
2、任务管理器的使用学会了使用任务管理器查看系统中正在运行的进程、CPU 和内存的使用情况。
能够通过任务管理器结束无响应的进程,优化系统资源的分配。
(二)办公软件的应用1、 Word 文档的编辑使用 Word 进行了文档的排版,包括字体、字号、颜色、段落格式的设置。
学会了插入图片、表格、页眉页脚等元素,以及如何进行文档的页面设置和打印预览。
2、 Excel 数据处理在 Excel 中,掌握了数据的输入、编辑和格式化。
学会了使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的计算和统计,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还掌握了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图表的创建,能够将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三)网络应用1、浏览器的使用熟悉了常用浏览器的操作,如网页的浏览、书签的添加和管理、历史记录的查看等。
学会了设置浏览器的主页、隐私和安全选项。
2、电子邮件的收发通过实验,掌握了电子邮箱的注册和设置,能够熟练地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包括添加附件、设置邮件格式和优先级等。
(四)多媒体软件的使用1、图片处理软件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了裁剪、调整大小、色彩调整、添加文字和特效等操作,提高了图片的质量和美观度。
2、音频和视频播放软件学会了使用音频和视频播放软件播放各种格式的文件,掌握了播放控制、音量调节、画面调整等基本操作。
实验报告单6
学科:生物年级:八年级姓名:
日期: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成绩:
实验内容:观察鸟卵的结构
实验目的:
1、认识鸟卵的结构,明确每个结构的功能。
2、通过观察和讨论,能够说出鸟卵适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3、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4、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关心爱护鸟类的情感。
③用镊子进一步扩大乱可得破口,将气室下面透明的一层薄膜剪破,将其内容物缓慢的倒入培养皿中,对照课本P51页图仔细观察鸡蛋的卵白、卵黄、系带等各部分结构。
④观察卵黄上有没有小白点,思考:小白点是什么结构?
⑤用牙签先轻轻按压卵黄,再把卵黄刺破并拨出来,感受卵黄膜的存在。
实验记录及结论:
实验反思及建议:
实验所需设备:新鲜鸡蛋、培养皿、镊子、牙签等
实验步骤:1、看形状
观察鸡蛋的形状,思考:这种形状(一头,一头尖)有什么意义?
2、探卵壳
单手握鸡蛋,看看会不会轻易捏碎,思考是什么结构在起作用?
3、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①用镊子后端将卵壳钝端轻轻敲出裂痕,用镊子剥开卵壳。观察白色的卵壳膜(几层)?
②用镊子小心除去外层卵壳膜,可见一小室,这就是气室。
汇编实验报告6
汇编实验报告6汇编实验报告6引言:汇编语言是一种底层编程语言,它直接操作计算机硬件,提供了对计算机底层资源的更精确控制。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继续学习和实践汇编语言的相关知识,探索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加深我们对汇编语言的理解,并通过实践进一步掌握汇编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和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 掌握汇编语言的基本指令和寻址方式;2. 理解和实现简单的汇编程序;3. 学会使用调试工具调试汇编程序。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环境为Windows操作系统和MASM汇编器。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需要确保已经正确安装了MASM汇编器,并配置好了相关环境变量。
三、实验过程1. 编写程序本次实验我们将编写一个简单的汇编程序,实现两个数相加并输出结果的功能。
首先,我们需要使用文本编辑器打开一个新的文件,并保存为.asm格式。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汇编语言的语法规则,逐步编写程序。
2. 汇编程序的结构一个标准的汇编程序由三个部分组成:数据段、代码段和堆栈段。
在数据段中,我们定义了需要使用的变量和常量;在代码段中,我们编写了实际的汇编指令;而堆栈段则用于存储程序执行过程中的临时数据。
3. 汇编指令的使用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一些常见的汇编指令,如MOV、ADD、SUB等。
这些指令用于操作寄存器、内存和立即数,实现数据的传输、运算和比较等功能。
4. 调试程序编写完汇编程序后,我们需要使用调试工具对程序进行调试,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
调试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逐条执行程序,并查看寄存器和内存的变化,从而找出程序中的错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编写和调试,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两个数相加并输出结果的功能。
我们可以通过调试工具查看程序执行过程中寄存器和内存的变化,以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对程序进行性能分析,了解其在不同输入情况下的执行效率。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学习了汇编语言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实验六: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班级: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学期:2009-2010 学年上学期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二维数组的定义及初始化
2、掌握数组元素的输入、输出及引用方法
3、掌握使用循环对数组元素进行访问
4、掌握一、二维数组的简单应用
二、知识要点
1 一、二维数组的定义与赋值(初始化、循环键盘输入)
2、访问数组元素(下标的正确使用)
3、数组的典型应用(复制、求和、统计某种元素个数、求数组中的最大/最小值、
元素的查找与排序)
三、实验预习(要求做实验前完成)
1定义一个有四个元素的float型数组:
2、定义一个具有五个元素的整型数组并将其初始化为{1,2,3,4,5}
3、要用循环从键盘输入整型数组s的元素值(共6个),应该使用语句:
4、交换数组元素d[2]和d[4],使用语句:
5、语句for(k=0;k<3;k++)x[2][k] = 0;将把哪些元素变为0?
四、实验内容(要求提供:① 算法描述或流程图② 源程序)
1已知一个数组有10个元素,值分别是3, 6, 8, 4, 5, 66, 80, 72, 69, 70。
编程,将数组元素逆置后输出。
(提示:第一个与最后一个交换位置,第二个与倒数第二个交换位置,...... )
2、编程序求Fibo nacci数列的前30项,Fib on acci数列的定义为:
1 5=1)
fn = * 1 (n =2)
Jnj + fnd (n >2)
要求将数列存放在数组中,并按每行5个数的格式输出该数列。
3、输入一个4行4列的二维数组,统计偶数的个数,并输出所有小于5的数。
4、已知一个二维数组:{{14,26,18,17},{24,37,21,8},{19,31,22,16},{7,19,14,26}}, 编
程,输出该二维数组的最小元素的行下标与列下标。
五、实验结果(要求写出运行界面及输出的运行结果)
六、实验小结
1.#define N 10 #include <stdio.h> main() {int i, t,a[N]; for(i=0;i<N;i++) scanf(“%d”, &a[i]);
for(i=0;i<N/2;i++) {t=a[i];
a[i]=a[N-1-j]; a[N-1-j]=t;} for(i=0;i<N;i++)
prinf( “%5d ”,a[i]);
}
2. #define N 10
#include <stdio.h> main() {int i; long f[30]={1,1}; for(i=2;i<30;i++)
f[i]=f[i-1]+f[i-2]; for(i=0;i<30;i++)
{if(i%5==0) prinf( “\n”); prinf( “%8ld ”,f[i]);
} printf( “\n”);
}
3. #include <stdio.h> main() {int i, j, count=0, a[4][4]; for(i=0;i<4;i++)
for(j=0;j<4;j++) {scanf( “%d ”,a[i][j]); if(a[i][j]==0) count++; }
printf( “小于 5 的数:”); for(i=0;i<4;i++)
for(j=0;j<4;j++)
if(a[i][j]<5) printf( “%d ”,a[i][j]); printf( “\n 偶数个数=%d\n ”,count); } 4. #define M 4
#include <stdio.h>
main()
{int i,j,row,column,min;
int a[M][M]={{14,26,18,17},{24,37,21,8},{19,31,22,16},{7,19,14,26}}; min=a[0][0]; for(i=0;i<M;i++)
for(j=0;j<M;j++)
if(a[i][j]<min)
{min=a[i][j];
row=i;
column=j;
}
printf( “最小值行下标为:%d, 列下标为%d\n ”,row,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