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_绪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一章
2019/1/21
“当部落结为联盟,逐渐成为 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时,国家 就从原始社会中脱胎而出了。”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
2019/1/21
★中国原始社会到国家的过渡是经由 酋邦制 人类早期国家的形成有二种具体途 径:一是部落联盟;二是酋邦制。
2019/1/21
酋邦式与军事民主制的部落联盟式 的区别: 酋邦制:
前者是说在宇宙中,天、地、人是最为 可贵,故可以并列为皇,而人皇最贵;后 者则反映人类最早经历的几个重要发展阶 段。
2019/1/21
“五帝”: 三种说法:一说为伏羲(太嗥)、 神农(炎帝)、黄帝、尧、舜。另一 种说法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 帝舜;还有一种说法是少嗥、颛顼 、 高辛、尧、舜。
2019/1/21
中国原始社会到国家的过渡经由酋邦 制的理由: 第一,在较早时期中,中国传说时 代人们的共同体,就已经进入了由较 多部落组成的部落联合体阶段。
2019/1/21
关于“三皇五帝”的 传说
2019/1/21
“三皇”: 一种说法为天皇、地皇、人皇;另一 种说法为: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 。
2019/1/21
氏族的出现,表明了家庭形式的发 展变化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研究氏族组织对研究国家的起源具 有深刻的意义。
2019/1/21
氏族的发展: 原始氏族→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 族公社→氏族公社的瓦解 氏族公社→部落→部落联盟(或酋 邦) 氏族公社的瓦解是两种生产发展所 致
2019/1/21
国家起源理论是政治学的根本理论, 是深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前提。
《中国政治制度》课件
城乡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 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城乡 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 住地范围内管理公共事务 和公益事业的群众自治制 度。
PART 02
中国政党制度ຫໍສະໝຸດ 中国政党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政党的起源
中国政党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立宪运动,当时一些具 有现代意识的士人开始组织政治团体,倡导立宪改革。
现代政党的形成
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 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
律。
监督权
对“一府两院”的工作进行监 督,对宪法和法律的实施进行 检查和监督。
重大事项决定权
讨论和决定国家重大事项,如 国家预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计划等。
人事任免权
选举、决定和任免国家机关领 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与优势
结构形式、政党制度及选举制度等。
输标02入题
01
政治制度的核心:国家政权。
03
政治制度的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下,政 治制度各不相同。
04
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质: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反作用于 经济基础。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自夏朝开始,历经商、西周、春 秋、战国、秦朝等时期,形成了 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PART 03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
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政权建设,奠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 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经过长期实践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 自治法》。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殷:“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
而忠焉。”(《礼记·丧礼》)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 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 而》)。
四、权责分离
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 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 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 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政治制度完全以争 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展开。
《百官表》、《百官志》、《职官志》、《功臣侯表》、 《王子侯表》、《大臣将相年表》、《礼志》、《兵 志》、《刑法志》等。
2、政书类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
《续三通》、《清三通》等
3、会要类 《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
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 《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 《南朝陈会要》、《唐会要》、《王代会要》、《宋 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4、会典类 性质与会要大致相同,如《元典章》、
《明会典》、《清会典》等。
5、专著类 《唐六典》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 清·《历代职官表》、清·孙星衍的《汉官六种》
6、其他类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第五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意义和方法
上具有过总宰一切政务的执政官的地位。
(二)政务官员和机构
在《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 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 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
商代的政务官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 事、事等。古代认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冢宰就是后来的太宰,职位很高,其前身应该 是宰。因为甲骨文里还没有发现冢宰,只有 “宰”,多见于商代晚期的甲骨金文之中。从 文字内容未看,“宰”的活动,多是跟随商王 田猎、祭飨而受到赏赐,并能自做铜器以记荣 宠,有一定的地位,显然既是商王近臣又是参 与内廷事务的官员。史载伊尹为宰,“以滋味 说汤”而见赏识。
而忠焉。”(《礼记·丧礼》)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 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 而》)。
四、权责分离
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 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 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 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政治制度完全以争 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展开。
《百官表》、《百官志》、《职官志》、《功臣侯表》、 《王子侯表》、《大臣将相年表》、《礼志》、《兵 志》、《刑法志》等。
2、政书类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
《续三通》、《清三通》等
3、会要类 《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
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 《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 《南朝陈会要》、《唐会要》、《王代会要》、《宋 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4、会典类 性质与会要大致相同,如《元典章》、
《明会典》、《清会典》等。
5、专著类 《唐六典》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 清·《历代职官表》、清·孙星衍的《汉官六种》
6、其他类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第五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意义和方法
上具有过总宰一切政务的执政官的地位。
(二)政务官员和机构
在《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 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 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
商代的政务官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 事、事等。古代认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冢宰就是后来的太宰,职位很高,其前身应该 是宰。因为甲骨文里还没有发现冢宰,只有 “宰”,多见于商代晚期的甲骨金文之中。从 文字内容未看,“宰”的活动,多是跟随商王 田猎、祭飨而受到赏赐,并能自做铜器以记荣 宠,有一定的地位,显然既是商王近臣又是参 与内廷事务的官员。史载伊尹为宰,“以滋味 说汤”而见赏识。
《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含义
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设 置、职权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关系的总 和,是实现国家行政职能的重要组织 形式。
特点
行政管理体制具有层级性、权威性、 法制性等特点,能够确保国家行政机 关高效、有序地行使职权,实现国家 行政目标。
行政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
中央政府组织结构
包括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等,负 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全国事务。
现代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建立起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中国的政治制度基本原则
人民民主专政
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实行人民民 主专政,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发 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
地方政府组织结构
包括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负责贯彻执行中央政策,管理地方 事务。
行政机构设置原则
遵循功能明确、分工合理、责权一致等原则,确保行政机关各司其 职、协同高效。
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1 2
行政决策机制
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决策 、民主决策的原则,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THANKS
感谢观看
代表制度的意义
总结
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 稳定。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 做主的重要途径,确保人民的意志得到充 分体现。
03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总结词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 特色。
详细描述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指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相结合 的政治制度。它既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 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制
专制君主制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秦废除世官世禄制,设立官员任免制;废除分封采 邑制,推行郡县制,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皇帝之下有丞相或相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2
四、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分职,九卿任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创立皇帝制度 皇有伟大之义,帝有神之义。 与皇帝名号相配合的,是一整套维护皇帝尊 严的礼仪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制度、 执行皇帝意志的行政程序等。
33
(二)三公 秦汉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大司空、大司马——司马、 司徒、司空 秦及西汉前期: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御史大夫— —“掌副丞相”;太尉——“掌武事”。丞相府,御史大夫府, 太尉府。 西汉晚期:大司空(成帝),大司马(哀帝),大司徒(哀帝) 东汉时期:三公改为司马、司徒、司空,又改为太尉、司徒、 司空。 西汉时期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28
3、保傅 天子的高级顾问,是其参谋系统的主要成员,由贵 族的保育、教养和监护人员演化而来。 太保、太傅、太师 周公,召公。 4、卿僚官 司徒掌农业、民政、户籍,司马掌军政、军赋、兵 器,司空掌工业、土木建筑,司土掌爵禄荣赏,司 寇掌刑狱。
29
5、太史僚 天官大宰,地位类似后世的丞相;大宗,掌 宗庙祭祀;大史,职掌相当于天子的秘书长; 等。 世卿世官制度,如周公旦家族世代相袭周公。
22
明代宦官地位与作用发生重大变化,明成祖以后, 宦官参与处理政务,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为实际上操 纵国家大事的人。 明代的国家政体徘徊在宦官政治与内阁政治之间。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后,军机处出现,逐 步代替内阁,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 绝对君主制是中国古代君主制政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充分暴露了君主政体的弊端。
专制君主制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秦废除世官世禄制,设立官员任免制;废除分封采 邑制,推行郡县制,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皇帝之下有丞相或相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2
四、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分职,九卿任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创立皇帝制度 皇有伟大之义,帝有神之义。 与皇帝名号相配合的,是一整套维护皇帝尊 严的礼仪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制度、 执行皇帝意志的行政程序等。
33
(二)三公 秦汉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大司空、大司马——司马、 司徒、司空 秦及西汉前期: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御史大夫— —“掌副丞相”;太尉——“掌武事”。丞相府,御史大夫府, 太尉府。 西汉晚期:大司空(成帝),大司马(哀帝),大司徒(哀帝) 东汉时期:三公改为司马、司徒、司空,又改为太尉、司徒、 司空。 西汉时期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28
3、保傅 天子的高级顾问,是其参谋系统的主要成员,由贵 族的保育、教养和监护人员演化而来。 太保、太傅、太师 周公,召公。 4、卿僚官 司徒掌农业、民政、户籍,司马掌军政、军赋、兵 器,司空掌工业、土木建筑,司土掌爵禄荣赏,司 寇掌刑狱。
29
5、太史僚 天官大宰,地位类似后世的丞相;大宗,掌 宗庙祭祀;大史,职掌相当于天子的秘书长; 等。 世卿世官制度,如周公旦家族世代相袭周公。
22
明代宦官地位与作用发生重大变化,明成祖以后, 宦官参与处理政务,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为实际上操 纵国家大事的人。 明代的国家政体徘徊在宦官政治与内阁政治之间。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后,军机处出现,逐 步代替内阁,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 绝对君主制是中国古代君主制政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充分暴露了君主政体的弊端。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4版)PPT6
(一)省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二)道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三)路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四)府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五)州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六)郡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七)县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版
6.1.4 近现代地方行政组织ຫໍສະໝຸດ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版
6.1.1 历代疆土与行政区划
西汉初年的疆域有所缩小,沿边地区多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蜀、吴的疆域合计比东汉末年有所扩大,西晋统一后也未有更大的扩 充,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南北分裂,南北朝时期则南北对峙,疆域虽时有增减,但实际管治 的疆域已经超过了西汉。
在西域都护的基础上,东汉魏晋南北朝也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别管理,即设置校尉或中郎 将。这些中郎将、校尉都立有府,有规定的治所与辖区,除朝廷额设的长史、司马、参军事 之外,府属都是自行辟署。在辖区内实行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进而代表朝廷对所部的少 数民族实行管辖。在辖区趋于安定时,这些中郎将、校尉则成为州郡长官的加衔,或直接废 置,改由州郡管理,纳入地方行政系列。
同样都是都城,因皇帝所在地不同,其设官也有一定区别。
明代虽有三都,设官却有所区别。
因为京师的特殊,历代都实行多重管理,其府尹也多兼有朝廷事务,经常参加朝廷的集议或 奉旨办理某些事务。在多重管理难以统一的情况下,皇帝往往委任亲王、大臣进行督理、提 督,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还是由皇帝亲裁。这里既有分权制约,也有权力集中,总的原则是 在确保京畿地区安全的情况下,以实现有效治理,而且更便于皇帝掌控。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行统一的王朝,它奠定了我国的疆域基础。秦当时疆域所辖的 区域包括今天的晋、冀、鲁、豫、陕、苏、皖、浙、闽、赣、湘、鄂、粤、桂14省区的全部, 以及甘肃东部、四川东部、云南东北部、辽宁西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东南部、越南东北 部、朝鲜西北部等局部地区。在这广阔的疆域里,设立了36个郡级行政区,后增至40余郡。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版
6.1.4 近现代地方行政组织ຫໍສະໝຸດ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版
6.1.1 历代疆土与行政区划
西汉初年的疆域有所缩小,沿边地区多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蜀、吴的疆域合计比东汉末年有所扩大,西晋统一后也未有更大的扩 充,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南北分裂,南北朝时期则南北对峙,疆域虽时有增减,但实际管治 的疆域已经超过了西汉。
在西域都护的基础上,东汉魏晋南北朝也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别管理,即设置校尉或中郎 将。这些中郎将、校尉都立有府,有规定的治所与辖区,除朝廷额设的长史、司马、参军事 之外,府属都是自行辟署。在辖区内实行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进而代表朝廷对所部的少 数民族实行管辖。在辖区趋于安定时,这些中郎将、校尉则成为州郡长官的加衔,或直接废 置,改由州郡管理,纳入地方行政系列。
同样都是都城,因皇帝所在地不同,其设官也有一定区别。
明代虽有三都,设官却有所区别。
因为京师的特殊,历代都实行多重管理,其府尹也多兼有朝廷事务,经常参加朝廷的集议或 奉旨办理某些事务。在多重管理难以统一的情况下,皇帝往往委任亲王、大臣进行督理、提 督,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还是由皇帝亲裁。这里既有分权制约,也有权力集中,总的原则是 在确保京畿地区安全的情况下,以实现有效治理,而且更便于皇帝掌控。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行统一的王朝,它奠定了我国的疆域基础。秦当时疆域所辖的 区域包括今天的晋、冀、鲁、豫、陕、苏、皖、浙、闽、赣、湘、鄂、粤、桂14省区的全部, 以及甘肃东部、四川东部、云南东北部、辽宁西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东南部、越南东北 部、朝鲜西北部等局部地区。在这广阔的疆域里,设立了36个郡级行政区,后增至40余郡。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讲
3、中西语境下的“封建社会”
• 封建(feudalism)原意为西欧中世纪分封式的 世俗君主制和封建主与农奴共存的社会制度。 • 领主、封臣(附庸)和采邑。 •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封建社会” (feudal society)是五种社会形态之一。 • 封建社会在中国的革命话语下则指代了自战国至 明清两千年间以地主-农民为主要阶级关系的社 会形态。 • 欧洲社会史分期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 夏人尚鬼。
政治行为需要从祖 先灵魂中获得力量 和启示。统治的合 法性也离不开对祖 先的顺从和礼敬。
2、分土封侯
• 内服与外服 • 同族方国与异族方国
3、职官设置
• 太史(历法)、大理(刑狱)、牧正(畜牧)、 庖正(膳食)、车正(车服)、工正(百工)。 • 存在世代掌管某些工作的家族。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孟 子·梁惠王下》)
四、封建制的鼎盛:周
1、严整的宗法制度
族人尊奉宗主,小宗尊奉大宗;与“礼”结合。 政权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基层政权分配于血缘关系。
2、分封制度
包茅裂土仪式 朝觐盟会制度 • 周代封建制与 欧洲封建制的 同异
3、世卿世禄的官制
(1)辅弼重臣:太师、太傅、太保 (2)政务和事务管理类: • 太史寮(负责宗教礼仪和文书档案):太史、史、 太祝,司卜等。 • 卿事寮(负责政治、行政、军事事务):司徒、 司空、司马——三有司。
第一讲“封建时代”的政治 制度
一、中国的“封建时代”
1、从部落联盟(or酋邦)到封建国家
黄帝时期 •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 “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 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 中官为黄云”; •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史记·五帝本纪》
高一历史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PPT)5-2
第一专题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夏商周)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秦汉—明清)
三、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晚清、民国时期)
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
针~。②〈方〉像哨子的东西:用苇子做了一个~。 【鼻塞】动鼻子不通气。 【鼻饲】动用特制的管子通过鼻腔插入胃内,把流食或液灌进去。 【鼻酸】 形鼻子发酸,比喻悲伤心酸:此情此景,令人~。 【鼻涕】名鼻腔黏膜所分泌的液体。 【鼻涕虫】名蛞蝓。 【鼻息】ī名从鼻腔出入的气息,特指熟睡时的 鼾声:~如雷。 【鼻烟】(~儿)名由鼻; 少儿书法加盟 少儿书法加盟 ;孔吸入的粉末状的烟:~壶。 【鼻烟壶】名装鼻烟的小瓶, 一般制作精美,内壁饰有图画。 【鼻翼】名鼻尖两旁的部分。通称鼻翅儿。 【鼻音】ī名口腔气流通路阻塞,软腭下垂,鼻腔通气发出的音,例如普通话语 音的,,等。 【鼻韵母】名鼻音收尾的韵母。普通话语音中有ɑ,ɑ,ɑ,üɑ,,,,ü,ɑ,ɑ,ɑ,,,,,等。 【鼻中隔】名把鼻腔分成左右两部分的组织, 由骨、软骨和黏膜构成。 【鼻子】?名人或高等动物的嗅觉器官,也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位于头部,有两个孔。 【鼻祖】〈书〉名始祖,比喻创始人。 【匕】①古人取食的器具,后代的羹匙由它演变而来。②〈书〉指匕首:图穷~见。 【匕首】名短剑或狭长的短刀。 【比】①动比较;较量:~干劲|学先
三、近代资变法——(君主立宪) 1、背景:① ② ③ 2、代表人物及主其张(康、梁、严、谭) 3、主张的共同点: 4、影响:① ② ③
(二)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1、背景: 2、主要过程:
①兴中会 ②中国同盟会 ③武昌起义 ④民国成立概况 ⑤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⑥《临时约法》⑦清帝退位
一、早期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夏商周)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秦汉—明清)
三、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晚清、民国时期)
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
针~。②〈方〉像哨子的东西:用苇子做了一个~。 【鼻塞】动鼻子不通气。 【鼻饲】动用特制的管子通过鼻腔插入胃内,把流食或液灌进去。 【鼻酸】 形鼻子发酸,比喻悲伤心酸:此情此景,令人~。 【鼻涕】名鼻腔黏膜所分泌的液体。 【鼻涕虫】名蛞蝓。 【鼻息】ī名从鼻腔出入的气息,特指熟睡时的 鼾声:~如雷。 【鼻烟】(~儿)名由鼻; 少儿书法加盟 少儿书法加盟 ;孔吸入的粉末状的烟:~壶。 【鼻烟壶】名装鼻烟的小瓶, 一般制作精美,内壁饰有图画。 【鼻翼】名鼻尖两旁的部分。通称鼻翅儿。 【鼻音】ī名口腔气流通路阻塞,软腭下垂,鼻腔通气发出的音,例如普通话语 音的,,等。 【鼻韵母】名鼻音收尾的韵母。普通话语音中有ɑ,ɑ,ɑ,üɑ,,,,ü,ɑ,ɑ,ɑ,,,,,等。 【鼻中隔】名把鼻腔分成左右两部分的组织, 由骨、软骨和黏膜构成。 【鼻子】?名人或高等动物的嗅觉器官,也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位于头部,有两个孔。 【鼻祖】〈书〉名始祖,比喻创始人。 【匕】①古人取食的器具,后代的羹匙由它演变而来。②〈书〉指匕首:图穷~见。 【匕首】名短剑或狭长的短刀。 【比】①动比较;较量:~干劲|学先
三、近代资变法——(君主立宪) 1、背景:① ② ③ 2、代表人物及主其张(康、梁、严、谭) 3、主张的共同点: 4、影响:① ② ③
(二)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1、背景: 2、主要过程:
①兴中会 ②中国同盟会 ③武昌起义 ④民国成立概况 ⑤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⑥《临时约法》⑦清帝退位
《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中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政党制度以中国共产党为 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
中国的民主选举制度
中国实行了基于人民民主主体 地位的选举制度,通过选举选 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实 现人民当家作主。
特别关注
1 政治制度的内涵和特点
中国政治制度不仅是一种组织形式,还涵盖了社会意识、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特点,对 国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的政治制度》PPT 课件
大纲:介绍中国的政治制度,概念和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关注 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创新方向,最后结束语和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方式。
中国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一国的权力组织和决策程序的体系化安排。中国的政治制度是 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民主选举制度和政 治体制改革。
历Hale Waihona Puke 上的政治制度1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
2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先后实行了辛亥革 命、北伐战争等,建立起了民主政治制
度的雏形。
中国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封建时期,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核 心,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通过封 建等级制度来管理国家。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国家制度
中国国家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包括国家权力的组织和运行方 式,如国家主席、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等。
2 政治制度的优势和问题
中国政治制度有其独特优势,例如稳定性、效率性等,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不断 进行改革与创新。
3 政治制度创新的思路和方向
政治制度创新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需要从制度建设、法治建设、政府职 能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
结束语
感谢您观看本次《中国的政治制度》PPT课件。如果您对此主题有进一步的学 习需求,欢迎使用以下方式获取更多资料和资源。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绪论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2021/6/18
1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绪论
2021/6/18
2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1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 0.1.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 ❖ 0.1.2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两种形式 ❖ 0.1.3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
盾是什么?
4.近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集中在哪些方面? 5.名词解释:
官僚政治 《三通》 政书 会要 类书 丛书
2021/6/18
14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绪论 推荐阅读书目
1.韦庆远,王德宝主编. 中国政治制度史. 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2
2.【美】戴维·S·兰德斯. 国富国穷.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2021/6/18
3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1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1)
❖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 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 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两种形式
以不同的王朝为主体,分朝代论述 以不同的制度为主体,分体制论述
❖ 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研究
作为法律学、政治学的学习科目,出版了一些有 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教材和著作
❖ 新中国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研究
近几年的研究焦点有传统政治文化,中外政治制
度史比较,珍稀典章的发掘,各专题研究等
2021/6/18
9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2021/6/18
1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绪论
2021/6/18
2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1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 0.1.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 ❖ 0.1.2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两种形式 ❖ 0.1.3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
盾是什么?
4.近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集中在哪些方面? 5.名词解释:
官僚政治 《三通》 政书 会要 类书 丛书
2021/6/18
14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绪论 推荐阅读书目
1.韦庆远,王德宝主编. 中国政治制度史. 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2
2.【美】戴维·S·兰德斯. 国富国穷.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2021/6/18
3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1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1)
❖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 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 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两种形式
以不同的王朝为主体,分朝代论述 以不同的制度为主体,分体制论述
❖ 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研究
作为法律学、政治学的学习科目,出版了一些有 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教材和著作
❖ 新中国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研究
近几年的研究焦点有传统政治文化,中外政治制
度史比较,珍稀典章的发掘,各专题研究等
2021/6/18
9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以国家名义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 合。 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历史上自国家产生以来的政治制度:起源、发展、变 化及其规律。
3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
1、国体
国家的本质,国家的阶级属性。
国家的本质是由那些在国家中占统治 地位的阶级的性质来决定的。
历史上的中国国体经历的阶段:
中国政治制度史
1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 三、政治制度史 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五、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成功经验
2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1、政治与政治制度的概念 政治——管理国家事务的行为和活动。 政治制度——统治阶级(统治集团)通过对政权的控
9
邦联制国家——若干独立的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 的联盟体。邦联制,实际上是一种“国家联盟”。各 成员国是独立国家,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是一种 松散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标准的邦联是塞内加尔和冈 比亚组成的塞内冈比亚邦联。如欧盟,东南亚国家联 盟具有邦联属性。
10
(3)国家治理形式
统治手段和管理方法,即治国之道。 国家治理形式的分类:民主治理形式;专制独裁
国奴 体隶
制
国封 体建
制
领主封建制 地主封建制
4
2、政体
关于政体的概念
国家形式:指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 形式组织 国家政权机关,进行自己的统治。
国家组织形式
国
家
理形式
5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的构成方式及基本原则
政体的类型
古现 代代 专民 制主 政政 体体
17
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局限
(1)研究内容:仍以官制为主,旁及政体、皇帝制度、 行政制度、法律、军事、考试、人事、宗法、礼仪等 方面。
(2)研究方法: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学的规范,以史 实的考证、综述、评介等方式,阐明各项典章制度的 起源与演化,较少从政治学的角度考察历代政治制度 的形态、实质、机制与得失。
13
三、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1、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方法 2、意义 学术意义 现实社会意义
14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1、古代的研究及其特点 著述最多:正史、政书、会要、会典、专门著作、类
书。 历代著录政治制度的文献偏重于官制 历代关于政治制度的考索侧重于对官制作某些静态的
组织国家政权,进行统治,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 制约,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阶级关系 以及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甚至国家关系等等。 4、小结 国体研究的内容: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阶级结 构。 政体研究的内容:国家组织形式、结构形式、治 理形式。
12
本课程学习研究的重点:政体
一、国家政体的发展及演变问题。 二、中央、地方国家组织的职能与运作。 三、官吏的选任制度。 四、国家监察制度。
16
(2)初步繁荣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西方资产阶级进化史观和
实证方法、中国传统史学方法齐头并进。 代表成果: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
史述论稿》 出现了一批成果:论文600篇以上,专著近40部
考证
15
2、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总体特点 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理
论方法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 (1)起步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一二十年代 梁启超:《中国专制政体进化史论》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
考》、《殷周制度论》 ;郭沫若、王亚南。
复合制国家——是指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 体(如州、邦、共和国)联合组成的主权国家或 国家联盟。各部分的权力是独立的,不是国家所 赋予。
8
联邦制国家——若干政治实体结合组成一个具有 主权性质的“独立国家”。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 法律和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联邦政府在国际 交往中代表国家。联邦各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宪 法、法律和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联邦政府与 联邦各组成单位的权力由联邦宪法明确约定,双 方均不得超越。联邦政府与各州或邦的关系不是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美国、德国、印度、加拿大、 澳大利亚、巴西属于此种。
治理形式。 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形式的内容: 分土而治——分民而治 民政、军事、监察的事务性分工 决策——执行——监督的流程式分工 秦汉的君主丞相制——隋唐宋元的君主宰辅制—
—明清的绝对君主制。 直接统治——间接控制(羁縻)
11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政体丰富多变,这是因为一定的阶级以何种方式
君
共
主
和
政
政
体
体
民权 主威 政主 体义
政 体
6
(2)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民主制中央集权
国
家
单一制国家
结
构
形
式
中央集权型 地方分权(自 治)型
联邦制
专制制(官僚制) 中央集权
复合制国家
邦联制
7
几个术语的概念
单一制国家——由分层级的行政区域组成的具有 统一主权的国家。有统一的宪法、统一的立法机 关、统一的中央政府;国家内部分层级划分行政 区域,设置行政机构。中央政府行使国家权力, 地方政府行使中央政府所赋予的地区管理权。
18
3、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1)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 :相对沉寂阶段
政治学被斥为伪科学。 政治制度史研究局限在历史学领域。从历史学的
角度,对某项典章制度的形成、演变进行考察, 注重其阶级实质与社会后果的分析,缺少从政治 学角度研究制度的运行机制。 学术论文不足200篇,专著不过十余种,没有一部 取名“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专著出现。
19
通史:《中国通史简编》、《中国史纲要》、 《中国史稿》、《简明中国通史》。
专著:吴恩裕《中国国家起源问题》,唐长孺 《九品中正制度试释》,岑仲勉《府兵制研究》, 谷霁光《府兵制考释》,许大龄《清代捐纳制 度》,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太平天 国科举考试纪略》,钱实甫《清代外交机关》, 郦纯《太平天国制度初探》、《太平天国官制军 制探略》。
3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
1、国体
国家的本质,国家的阶级属性。
国家的本质是由那些在国家中占统治 地位的阶级的性质来决定的。
历史上的中国国体经历的阶段:
中国政治制度史
1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 三、政治制度史 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五、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成功经验
2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1、政治与政治制度的概念 政治——管理国家事务的行为和活动。 政治制度——统治阶级(统治集团)通过对政权的控
9
邦联制国家——若干独立的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 的联盟体。邦联制,实际上是一种“国家联盟”。各 成员国是独立国家,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是一种 松散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标准的邦联是塞内加尔和冈 比亚组成的塞内冈比亚邦联。如欧盟,东南亚国家联 盟具有邦联属性。
10
(3)国家治理形式
统治手段和管理方法,即治国之道。 国家治理形式的分类:民主治理形式;专制独裁
国奴 体隶
制
国封 体建
制
领主封建制 地主封建制
4
2、政体
关于政体的概念
国家形式:指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 形式组织 国家政权机关,进行自己的统治。
国家组织形式
国
家
理形式
5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的构成方式及基本原则
政体的类型
古现 代代 专民 制主 政政 体体
17
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局限
(1)研究内容:仍以官制为主,旁及政体、皇帝制度、 行政制度、法律、军事、考试、人事、宗法、礼仪等 方面。
(2)研究方法: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学的规范,以史 实的考证、综述、评介等方式,阐明各项典章制度的 起源与演化,较少从政治学的角度考察历代政治制度 的形态、实质、机制与得失。
13
三、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1、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方法 2、意义 学术意义 现实社会意义
14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1、古代的研究及其特点 著述最多:正史、政书、会要、会典、专门著作、类
书。 历代著录政治制度的文献偏重于官制 历代关于政治制度的考索侧重于对官制作某些静态的
组织国家政权,进行统治,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 制约,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阶级关系 以及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甚至国家关系等等。 4、小结 国体研究的内容: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阶级结 构。 政体研究的内容:国家组织形式、结构形式、治 理形式。
12
本课程学习研究的重点:政体
一、国家政体的发展及演变问题。 二、中央、地方国家组织的职能与运作。 三、官吏的选任制度。 四、国家监察制度。
16
(2)初步繁荣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西方资产阶级进化史观和
实证方法、中国传统史学方法齐头并进。 代表成果: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
史述论稿》 出现了一批成果:论文600篇以上,专著近40部
考证
15
2、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总体特点 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理
论方法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 (1)起步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一二十年代 梁启超:《中国专制政体进化史论》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
考》、《殷周制度论》 ;郭沫若、王亚南。
复合制国家——是指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 体(如州、邦、共和国)联合组成的主权国家或 国家联盟。各部分的权力是独立的,不是国家所 赋予。
8
联邦制国家——若干政治实体结合组成一个具有 主权性质的“独立国家”。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 法律和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联邦政府在国际 交往中代表国家。联邦各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宪 法、法律和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联邦政府与 联邦各组成单位的权力由联邦宪法明确约定,双 方均不得超越。联邦政府与各州或邦的关系不是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美国、德国、印度、加拿大、 澳大利亚、巴西属于此种。
治理形式。 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形式的内容: 分土而治——分民而治 民政、军事、监察的事务性分工 决策——执行——监督的流程式分工 秦汉的君主丞相制——隋唐宋元的君主宰辅制—
—明清的绝对君主制。 直接统治——间接控制(羁縻)
11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政体丰富多变,这是因为一定的阶级以何种方式
君
共
主
和
政
政
体
体
民权 主威 政主 体义
政 体
6
(2)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民主制中央集权
国
家
单一制国家
结
构
形
式
中央集权型 地方分权(自 治)型
联邦制
专制制(官僚制) 中央集权
复合制国家
邦联制
7
几个术语的概念
单一制国家——由分层级的行政区域组成的具有 统一主权的国家。有统一的宪法、统一的立法机 关、统一的中央政府;国家内部分层级划分行政 区域,设置行政机构。中央政府行使国家权力, 地方政府行使中央政府所赋予的地区管理权。
18
3、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1)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 :相对沉寂阶段
政治学被斥为伪科学。 政治制度史研究局限在历史学领域。从历史学的
角度,对某项典章制度的形成、演变进行考察, 注重其阶级实质与社会后果的分析,缺少从政治 学角度研究制度的运行机制。 学术论文不足200篇,专著不过十余种,没有一部 取名“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专著出现。
19
通史:《中国通史简编》、《中国史纲要》、 《中国史稿》、《简明中国通史》。
专著:吴恩裕《中国国家起源问题》,唐长孺 《九品中正制度试释》,岑仲勉《府兵制研究》, 谷霁光《府兵制考释》,许大龄《清代捐纳制 度》,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太平天 国科举考试纪略》,钱实甫《清代外交机关》, 郦纯《太平天国制度初探》、《太平天国官制军 制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