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 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 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部分由质粒介导,常呈持续高水平表达。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及相关医保政策解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及相关医保政策解读
检测方法
适用的菌株
区分的碳青霉烯表型
Carba NP
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细菌
对KPC、NDM、VIM、SPM 和 SME 型敏感性和特异性好
eCIM联合mCIM
肠杆菌科细菌
区分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还是金属酶
eCIM联合酶抑制剂(硼酸、EDTA)试验
β‐内酰胺酶分类及产酶菌流行情况及检测
40~60/75~95
亚胺培南 ‐ 西司他丁/雷利巴坦*(患者 )
0.5/0.5/0.25, iv
104.3/\/64.0
1/\/1.2
20/40/22
63/77/>90
0.5 h
iv:静脉注射;i上市
2020 专家共识对各种酶抑制复方制剂抗菌活性的总结
02
阐明酶抑制剂抑酶谱和抑制强度阐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不同β‐内酰胺酶有不同抑制活性,其抑酶谱及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被细菌产生的灭活酶水解的强度
2020 专家共识对现有6个酶抑制剂的抑酶活性进行了描述
酶抑制剂种类
化学结构分类2
抑酶效果是否可逆1-2
抑制的β-内酰胺酶种类
A类
C类
D类
青霉素酶(TEM, SHV等)2
-
-
++
+++
+++
+++
+++
+++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
-
++
-
++
-
-
-
-
不动杆菌属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旨在汇集国内外关于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用药指导。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抗菌药物,而内酰胺酶抑制剂则能够增强抗生素的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本文将从合剂的临床应用、作用机制、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促进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合理应用,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的风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二、内酰胺类抗生素概述内酰胺类抗生素,也称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

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或抑菌的目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多个亚类。

自首个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问世以来,这类药物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药物研发的深入,新型的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断涌现,其抗菌谱更广,对耐药菌的活性更强,不良反应也更少。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强,这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在开发新型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通过联合用药、优化治疗方案等方式,提高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临床治疗效果。

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合剂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酶抑制剂能够抑制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从而保护内酰胺类抗生素免受水解失活,增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通过合理的合剂组合,可以进一步拓宽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谱,提高其对耐药菌的治疗效果。

因此,对于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酶抑制剂合剂的临床应用,需要制定科学、规范的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3-内酰胺类抗生素B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3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3 -内酰胺酶。

3 -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3 -内酰胺酶,避免3 -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3 -内酰胺类抗生素/ 3-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3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3 -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3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3-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3-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3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3-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3 -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3 -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3-内酰胺酶(ESBLs)、头抱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3-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3 -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3 -内酰胺酶:表1常见B-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 SBLs主要属2be\2br\2ber 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抱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B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B -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0 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 Bush 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头孢菌素酶( AmpC 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 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 A 类、C 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 B 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 1995 年 Bush 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 年Bush 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 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 主要属 2be\2br\2ber 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 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 可分为 TEM 型、SHV 型、CTX-M 型、OXA 型和其他型共 5 大类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革兰阳性菌
• 氨苄西林/舒巴坦 •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 头孢哌酮/舒巴坦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 头孢洛扎/他唑巴坦 • 美罗培南/法硼巴坦
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抗菌谱
来源于2020年 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专家共识
头孢菌素类:轻度炎性脑膜的透过性很低, 严重炎性脑膜炎时约15%穿透性。
美罗培南: 轻度炎性4.7%~25%; 严重脑膜炎的透过率39%
粒缺伴发热
由于免疫力明显下降,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
容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威胁生命安全。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口腔温度>38.3℃ 或者 2 小时内连续两次体温>38.0℃ 且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0.5×109/L 或预计降至 0.5×109/L 以下
大肠埃希菌(30%~50%)
肠球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 菌属细菌、铜绿假单胞菌
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 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急性上尿路感染建议静脉给药: 轻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
中重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
舒巴坦本身对鲍曼不动杆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常见临床感染部位—中枢神经系统
粒缺伴发热
根据危险分层和耐药危险 因素评估后,尽快使用抗 菌药物初始经验性治疗。
其原则是覆盖可迅速引起 严重并发症或威胁生命的 最常见和毒力较强的病原 菌。
同时必须考虑本区域、本 院及本科室感染的流行病 学覆盖耐药菌,直至获得 准确4年-2019年血流感染的耐药菌检出率
复杂性腹腔感染、院内获得性腹腔感染:多是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混合感染。 腹腔感染若存在积脓或病灶,应积极进行脓液引流或外科干预祛除感染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酰胺类抗生素β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与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酰胺酶。

β-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酰胺酶,避免β-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酰胺类抗生素/β-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酰胺酶与产酶菌流行情况β-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与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 分类法),将β-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类酶)与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酰胺酶:表1 常见β-酰胺酶分类与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与单环酰胺类等β-酰胺类抗生素的β-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预防与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1],但国内外缺少相关问题处理的指导性意见。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和《医学参考报·感染病学频道》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制定本《共识》,以对ESBLs 相关问题的处理提供指导。

一、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相关概念1.β-内酰胺酶及分类:β-内酰胺酶是指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灭活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

其分类见表1。

2.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在持续的各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被诱导产生活跃的及不断变异的β-内酰胺酶,扩展了其耐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能力,这些新的β-内酰胺酶被称为ESBLs。

ESBLs属于Ambler分类的A类和D类酶,按Bush分类属2be。

根据质粒所携带编码基因同源性的不同,ESBLs主要有TEM、SHV、CTXM、OXA型。

还有一些少见的ESBLs型别,如PER、VEB、CMZ、TLA、SFO、GES等。

引起临床感染的产β-内酰胺酶细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孢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等。

二、产ESBLs细菌感染的流行因素及发展趋势自1982年在英格兰首先发现产ESBLs克雷伯菌后,产ESBLs细菌的流行在世界各地广泛报道。

ESBLs主要存在于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又多见于肠杆菌科细菌[2-4]。

在肠杆菌科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最为常见,克雷伯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

其他常见产ESBLs细菌有产气肠杆菌、变形杆菌、沙门属菌、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

浅谈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联用

浅谈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联用

浅谈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联用【摘要】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发展,各种细菌对其耐药性随之增多,由于该类抗生素易被致病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水解,产酶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已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解决此类抗生素耐药性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方,恢复抗生素原有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从而提高其临床疗效。

1 β-内酰胺的结构与作用机制如图:β-内酰胺结构典型—青霉素结构式β-内酰胺能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能抑制细胞壁粘肽合成酶,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引起细菌细胞死亡。

2 β-内酰胺类药物的分类与介绍β-内酰胺类药物是指是指氨基在内酰胺环中的β位碳原子上的一类药物。

其分类及抗菌谱见表一表一β-内酰胺类药物的分类介绍及抗菌谱分类代表药物抗菌谱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G+菌(球菌、杆菌)、G-球菌(脑膜炎球菌)、致病螺旋体(梅毒、钩端、鼠咬热螺旋体)半合成青霉素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 主要用于轻度细菌感染,恢复期的巩固和防止感染复发耐酶青霉素氟氯西林主要用于治疗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严重感染,以及呼吸道感染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羟氨苄西林用于G-杆菌感染,严重者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抗绿脓杆菌青霉素羧苄西林、美洛西林广谱,对绿脓杆菌作用强,不受病灶脓液影响抗G-杆菌青霉素美西林、替莫西林窄谱,对G-杆菌作用强头孢菌素第1代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对大多数G+ G-有效,对绿脓杆菌等感染疗效差。

主要用于耐PG的金葡菌感染第2代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对G–作用,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大于1代,对G+菌小于一代,适用于大肠、变形、厌氧菌,肾功能不良、青霉素过敏者感染第3代头孢哌酮、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对G–作用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大于1、2代,对G+小于1、2代,一般不作为一线抗感染药。

主要用于重症G–杆菌感染,危及生命的G–杆菌、绿脓杆菌感染第4代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对G+ G-厌氧菌作用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大于3代,主要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阴沟杆菌、绿脓杆菌等感染其他β-内酰胺类头霉素类头孢西丁、拉氧头孢用于盆腔、腹腔、妇科、需氧厌氧混合感染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军团菌、沙眼衣原体、肺炎支原体无效,对其他菌作用强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对G-菌、绿脓杆菌作用强大,对G+菌、厌氧菌很弱或无效3 β-内酰胺酶作用机制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开环失活,它通过与β-内酰胺环上的羰基共价结合,水解酰胺键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医院用药分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医院用药分析

抗感染 药 占 2 . % ,消化 系统 药 占 1 . %,心 、脑 血 70 9 27 2 管系统药 占 1.1 1 %。抗感染药 的用药金额虽然仍高居各 7 大类药 品的首位 ,但 其份额 逐年递减 的趋势 已非常 明显。
上海医药
21年 00
第3卷 1
第9 期
—制
同样 ,在 抗感染药 类别 中,全 身用抗 生素 的用 药金额虽 然一直稳居第一 ,20 0 9年 占 8 % 的份额 ,但近年来也呈 5 缓慢下 滑的态势 。这 些可 能与近年来抗 生素类 药品大 幅 度 降价和 医院执 行 《 抗菌 药物临床 应用指导 原则 》等多 种 因素有关 。 B一内酰胺类 抗生 素近几 年 的医院用 药金额情 况见
_ 蚋孽
I一 3 内酰胺类抗 生素 ; 与酶抑制 剂 复方制剂 医院用药分析
陈丹 耿娓琴
( 海新先锋 药业有 限公 司 上海 20 5 ) 上 00 2 中图分类号 :R 7 . 9 8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 0 — 5 32 1 )9 0 0 — 6 0 6 1 3 (0 00 — 4 2 0
如碳青霉烯类等 ) 抗生素 , 是临床用量最大、应 抑制耐药的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 胺类 (
I S数据显示 ,20 M 0 9年全 国样本 医院用药 总金额 为 2 3 亿元 , 9 4 按治疗领域分 , 用药金额列前 3位的依次为 :
12 舒 巴坦 . 属 于半合成 青霉烷 砜类 ,是 用 于临床 的第 二种 1一 3 内酰胺 酶抑制剂 。舒 巴坦与克拉 维酸 的抑酶谱 相似 ( 均
舒 巴坦 衍生物 ,自身只有弱 的抗 菌活性 ,但抑酶谱 广 ,能抑制革 兰阴性菌产 生的各种质 粒介导 的 一内酰 胺 酶 ,对染 色体介 导 的 I 型酶也有效 。他唑 巴坦 的抑酶 作 用相 当或优 于克拉维 酸 ,强于舒 巴坦 ( 对某些 酶 的作 用强达 l ) O倍 ,对 p一内酰胺酶 、硫化氢 抑制 酶的抑酶 作用 比舒 巴坦 和克拉维酸都强 。 对革兰 阴性菌 、 变形杆菌、 克雷伯 菌属产 生的 p一内酰胺 酶 、硫化氢 抑制酶 、邻氯 青霉 素水解酶 等质粒介导 的 B一内酰胺酶有 较强的抑制 作 用 ,特别是 对染 色体介 导 的 I 型酶 、抗超 广谱 B 一内 酰胺 酶 的抑制 作用 比舒 巴坦和克拉维 酸都强。他唑 巴坦 与 p一内酰胺类抗 生素联合使 用具有广谱抗 菌作用和抑 酶增效活性 ,床上常用 的有他唑 巴坦与哌拉西林或 头 孢 哌酮 的复合制剂等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哌酮/舒巴坦(1:1;2:1)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4:1)
片、颗粒(7:1)
咀嚼片 (2:1) 胶囊 (4:1)
氨苄西林/舒巴坦(2:1)
干混悬剂(4:1和7:1)
阿莫西林舒巴坦片、胶囊
分散片 (4:1;7:1和14:1)
头孢他啶他唑巴坦(5:1,8:1)
注射剂 ( 5:1 )
35
30
大肠埃希菌(3949~)
25
20
肺炎克雷伯菌(2136~)
%
15
鲍曼不动杆菌(2016~)
铜绿假单胞菌(2646~)
10
5
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阴沟肠杆菌(64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088~)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本身的抗菌活性、主要的耐药机制和临床治疗中的地位 2.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活性、抑酶谱及强度 3. 组方中两药需剂量适当,配伍比例合理、科学 4. 组方中两药在药动学特征方面具关联性 5. 充分考虑两药的PK/PD特性 6. 充分考虑组方后合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颜青.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7;16(4):259-261
基本组成原则(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本身的抗菌活性、主要的耐药机制和临床治疗中的地位 β-内酰胺类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细菌对其耐药性增长严重影响了其单独使用的疗效 细菌耐药机制主要由于产生β-内酰胺酶(产ESBLs细菌) 组方中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效抑制该β-内酰胺酶 组合后恢复β-内酰胺类对产β-内酰胺酶细菌的抗菌活性
100
100
100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儿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儿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儿科临 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0-26
目 录
•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概述 • 儿科感染性疾病现状与治疗挑战 •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儿科临
床应用原则 •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在不同
类型儿科感染性疾病中应用策略
分类
根据抗生素和抑制剂的不同组合 ,可分为青霉素类-酶抑制剂复方 制剂、头孢菌素类-酶抑制剂复方 制剂等。
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
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作用
抑制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保护抗生素免受破坏,增强抗菌效果 。
复方制剂协同作用
抗生素与抑制剂联合使用,可降低细菌耐药性,拓宽抗菌谱,提高 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与实施
01
根据患儿年龄、体重、感染严重 程度等因素,制定合适的药物剂 量和治疗方案。
02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药物剂量调整与不良反应监测
根据患儿病情变化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特点,适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血药 浓度稳定。
监测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时处 理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药物风险。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5 制剂复方制剂与其他抗菌 药物联合应用方案探讨
联合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
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抗菌药物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基于明确的感染病原 学诊断和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避免盲 目联合用药。
联合使用的抗菌药物应具有协同作用,以 提高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选用2024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选用2024

氏内酰胺类/B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选用2024儿童感染性疾病临床常见,如肺炎等,出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常用,也是治疗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常用抗菌药物。

那么,儿童感染如何选用B-内酰胺类邛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呢?一、常用的B-内酰胺类/B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莘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嗖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泡哌酮-舒巴坦。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茉西林-舒巴坦对肠杆菌科细菌抗菌活性总体不如头泡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嗖巴坦,尤其对非发酵抗菌活性更弱,但氨节西林-舒巴坦对不动杆菌属有较强抗菌活性。

头抱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嗖巴坦对肠杆菌属细菌抗菌活性强。

哌拉西林-他理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抱哌酶-舒巴坦有较强的抗假单胞菌活性,但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对不动杆菌属活性差,哌拉西林-他嚏巴坦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活性低。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茉西林-舒巴坦可用于治疗敏感革兰阳性菌所致感染,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有一定抗菌活性。

哌拉西林-他嗖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泡哌酮-舒巴坦不用于治疗单纯革兰阳性菌所致感染,头徇哌酮-舒巴坦对肠球菌无抗菌活性。

此外,舒巴坦对不动杆菌属细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儿童推荐剂量为300-600mg/(kg∙d),每6h1次,单次剂量≤3g0二、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选如肺炎、囊性纤维化(CF)、泌尿系统感染(UT1S)等。

总结如表2:表2B-内酰胺类-B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儿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推荐疾病病原体推荐用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最常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重症CAP的病原菌还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①轻症CAP口服治疗可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也为重症CAP静脉用药后的序贯□服用药。

②重症CAP或口服用药无效者,可静脉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茉西林-舒巴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 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部分由质粒介导,常呈持续高水平表达。

其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水解能力强,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水解能力弱。

该酶主要存在于肠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普鲁菲登菌属、黏质沙雷菌属和摩根菌属等细菌,非发酵菌中主要见于铜绿假单胞菌。

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可分为CMY-2组、CMY-1组、MIR-1/ACT-1组、DHA-1组和ACC-1组等。

3、碳青霉烯酶是指能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一大类β-内酰胺酶,分别属于Ambler分子分类中的A类、B类和D类酶。

A类、D类为丝氨酸酶,B类为金属酶,以锌离子为活性中心。

A类碳青霉烯酶可由染色体介导,也可由质粒介导。

前者包括SME、NMC和IMI酶等,后者包括KPC和GES酶等。

KPC酶是近年来肠杆菌科细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对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内的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主要机制,我国最常见的是KPC-2,其对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的水解能力相对较弱。

A类碳青霉烯酶可被新型酶抑制剂阿维巴坦、雷利巴坦和法硼巴坦抑制,部分被克拉维酸所抑制,但不被乙二胺四乙酸(EDTA)所抑制。

D类碳青霉烯酶(OXA 酶),对苯唑西林水解活性强,主要见于不动杆菌属细菌。

包括OXA-23、OXA-24/OXA-40、OXA-48、OXA-58和OXA-51酶等。

目前临床应用的酶抑制剂对其没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除OXA-48可被阿维巴坦抑制外),不同OXA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水解活性不相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活性也不同。

B类碳青霉烯酶(金属酶)能灭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但对氨曲南水解活性弱,不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可被EDTA或巯基类化合物抑制。

常见于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包括IMP、VIM、GIM、SPM、SIM、NDM酶等。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没有常规检测ESBLs,以头孢噻肟耐药的数据替代),2018年我国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61.8%,与2013年的61.0%持平。

大肠埃希菌所产ESBLs基因型90%以上为CTX-M型,但各地区CTX-M的基因亚型分布不一。

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ESBLs基因型也以CTX-M型为主。

据2018年CHINET数据显示,我国各地区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 检出率为52.9%,较2013年的43.6%检出率有所上升。

2018年CHINET数据显示,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达到11.8%,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已达到26.3%,主要是产KPC 型碳青霉烯酶(KPC酶),绝大多数为KPC-2(76.5%),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黏质沙雷菌、奇异变形杆菌等肠杆菌科细菌中均有发现,流行地区包括浙江、、、、、山东等省市。

由于产KPC-2的菌株常常同时产ESBLs和(或)AmpC酶,甚至同时合并有外膜蛋白缺失,常表现为广泛耐药或全耐药。

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约为2%,主要由NDM介导(52.1%),其中NDM-5(52.1%)、NDM-1(18.4%)为最主要的NDM亚型。

CHINET近5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从2013年的62.8%上升至2018年的78.1%,OXA-23是介导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最主要机制。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从2013年的27.1%上升至2018年的30.1%,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最主要的耐药机制。

三、三种主要β-内酰胺酶的检测根据β-内酰胺酶的水解底物、水解活性及酶抑制剂的抑酶活性差异,建立了多种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方法,其对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其检测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必要时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确认酶的类型。

1、ESBLs的检测:通常采用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ESBLs初筛和表型确证试验,适用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头孢他啶或头孢噻肟,联合克拉维酸后抑菌圈直径扩大5 mm或最低抑菌浓度(MIC)下降8倍及以上,判断为ESBLs阳性。

CLSI建议采用新折点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再需要将ESBLs阳性菌株对头孢菌素类、单环酰胺类的氨曲南和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敏感结果修正为耐药。

目前ESBLs 检测仅用于流行病学或院感监测。

对头孢尼西、头孢孟多、头孢哌酮等折点没有进行评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ESBLs阳性,应报告为耐药。

ESBLs 检测还可采用三维试验、Etest ESBLs条和自动化仪器等。

2、AmpC酶的检测:微生物室没有常规开展AmpC酶的检测,药敏表型为: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霉素类(头孢西丁MIC>8μg/ml)耐药、头孢吡肟敏感的菌株,提示去阻遏表达AmpC酶或质粒型AmpC酶,但ACC-1型质粒介导的AmpC酶不水解头孢西丁。

同时根据ApmC酶活性能被氯唑西林和硼酸抑制的特点,可表型筛选AmpC酶。

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是检测AmpC酶的经典方法。

质粒型AmpC酶还可以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确认。

3、碳青霉烯酶的检测:CLSI推荐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方法主要有:Carba NP试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EDTA协同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CIM)。

Carba NP可用于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细菌碳青霉烯酶的表型检测,对KPC、NDM、VIM、SPM和SME型碳青霉烯酶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OXA-48型碳青霉烯酶敏感性低;mCIM试验用于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酶的表型检测;eCIM与mCIM联合用于区分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是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还是金属β-内酰胺酶。

也可联合酶抑制剂(硼酸、EDTA)试验区分肠杆菌科细菌中的丝氨酸碳青霉烯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

目前已有多种商品化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Xpert Carba-R 用于快速检测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包括KPC、NDM、OXA-48、IMP、VIM。

四、主要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抑制细菌产生的部分β-内酰胺酶,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能使β-内酰胺环免遭水解,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临床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主要有: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阿维巴坦、雷利巴坦、法硼巴坦。

前三者均含有β-内酰胺环结构,为不可逆竞争性抑制剂,能抑制除碳青霉烯酶外的大部分A类β-内酰胺酶,但对B、C、D类酶的绝大多数没有抑制能力。

阿维巴坦和雷利巴坦是属于三乙烯二胺类(DABCOs)的酶抑制剂,不具有β-内酰胺酶结构,因此不易被水解,具有更加广谱的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和可逆的抑酶效果,能够抑制包括碳青霉烯酶在内的A类、C类β-内酰胺酶。

阿维巴坦还对D类酶中的OXA-48具有抑制作用,但是雷利巴坦无法抑制OXA-48。

法硼巴坦是属于硼酸复合物的新一代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包括碳青霉烯酶在内的A类、C 类β-内酰胺酶,但对包括OXA-48在内的D类碳青霉烯酶无抑制作用。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问题(表1)。

五、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组成原则1、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必须考虑组方和配比的合理性。

基本组成原则如下:(1)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本身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细菌对其耐药性增长严重影响了其单独使用的疗效,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β-内酰胺酶,组方中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该β-内酰胺酶,组合后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产β-内酰胺酶细菌的抗菌活性。

(2)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具有或不具有抗菌活性,但需阐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不同β-内酰胺酶有不同抑制活性,其抑酶谱及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被细菌产生的灭活酶水解的强度。

(3)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酶抑制剂均需适当剂量。

在已上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基础上增加新配比的品种,必须有充足依据说明现有配比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结果证明新配比合剂与已上市配比合剂相比,在有效性或安全性上具有临床价值的明显优势和(或)新配比合剂有特殊适应证范围等。

(4)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基本吻合,如消除半衰期相近和分布相似,两者在体内的有效浓度能共同维持足够的作用时间,以发挥更好的协同杀菌效果。

(5)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动学/药效学(PK/PD)特性,包括组合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预测其体内疗效和达到抑菌和杀菌获得的最佳PK/PD指数,以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高于域值(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最低浓度)时间占给药间隔百分率(%T>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