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广泛应用的研究领域。
它探究的是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并以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为主要手段。
在实验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心理学家构建和实施一系列实验来检验他们的理论假设,从而了解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实验心理学的概述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心理学分支。
与其他心理学领域一样,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心理学中各种现象的内在机制。
这个目标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法实现,但实验是心理学家研究这些现象而获得最有力的证据的方式。
通过实验设计控制变量,心理学家可以更变相地控制研究中的变量,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影响参与者受到的刺激、提供特定的任务或要求他们按照特定方式举止来操作某个变量,然后他们可以测量这些操作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法,心理学家可以推断出每个操作所产生的变化是由该操作所操作的变量引起的。
实验心理学使用实验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验的控制性。
在实验中,心理学家比在日常生活中更能控制变量。
这种控制性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推导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有效地测试心理理论。
通过这样的实验,心理学家可以证明他们的假设或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证据。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实验心理学的实验设计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研究问题:首先,实验者需要确定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实用的。
例如:想要了解人们是如何对待社交拒绝的,或想要测量工作压力水平对于一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
2. 特定变量的测量:其次,实验者需要测量参与者是否受到特定变量的影响,如行为、反应时间或者情绪状态等。
为了实现这一点,实验者需要采用可重复的测量模型。
3. 研究设计的确定:在设计实验时,研究者可以使用众多不同的设计,如单因素设计、双因素设计等。
4. 研究的参与者:确定是谁会参加实验,如:使用挑选的样本还是使用自愿者。
5. 对参与者进行随机分组:随机分组,目的是使实验组和参照组在初始情况下相似。
实验心理学
Nonsense syllable
测量方法的改进
Complete memorizing method Saving method
遗忘曲线(forgetting curve)
13
遗忘曲线
14
第二节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实验心理学是科学吗 对实验心理学的认识误区
15
实验心理学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的属性 第三节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学地位 第四节如何进行实验心理学研究
2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Psychology has a long past, but only a short history
The best method for acquiring knowledge Method can be broken down into a series of steps
32
ExaminBiblioteka d the role of suggestion in the perception of hearing satanic messages in rock-and-roll recordings presented backward to 65 undergraduates. Ss were placed in 1 of 3 groups:
Result: Learned maze faster when alone, than when in a group
cp 21
研究举例
验证假设(普遍性程度)
不同的情境 不同的文化背景 儿童
形成理论
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简单的心理学实验
简单的心理学实验1. 斯特鲁普效应实验: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文字来测试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会展示一些单词,这些单词的颜色和实际描述的颜色不同。
例如,单词“蓝色”可能以红色呈现。
参与者需要尽快回答描述单词颜色的词汇,而不是阅读文本本身。
2. 镜像自我意识实验:将一面镜子放在参与者前面,然后让他们观察自己的形象。
当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外貌时,研究人员可以询问他们对自己的感受以及周围环境的感受。
3. 潜意识联想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参与者关注显示的黄牛,并提供与黄牛有关的单词。
然后,测试他们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以查看他们与黄牛相关单词的反应强度。
4. 音调实验:播放一首包含高音和低音的音乐。
研究人员可以询问参与者他们认为音乐表达的情绪,并了解高音和低音在情绪讯息中的作用。
5. 社交认知实验:展示一系列面孔,让参与者记住。
随后,将一些新的面孔混合到其中,让他们判断哪些面孔之前出现过。
这样可以测试他们对面部特征和社交情境的记忆和认知。
以下是几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1. 立体图形实验:让被试者观察两幅图形,一幅是立体的,一幅是平面的,然后询问被试者哪幅图形更有深度感。
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选择立体图形,即使两幅图形实际上是相同的。
2. 名字效应实验:让被试者进行一个关于某个主题的闯关游戏,在游戏之前告诉被试者的名字是“聪明的人”或“笨的人”。
结果发现,被告知自己是聪明人的人更容易通过游戏,因为他们的自我期望更高。
3. 语言框架实验:给被试者讲述两个故事,一个描述一个人善良,另一个描述一个人自私。
然后,让被试者回忆被述及的事件。
结果发现,被试者更容易回忆与善良和正面有关的事件,而忽略那些与自私和负面有关的事件。
4. 颜色意义实验:让被试者查看一个单词表,其中包括红色、绿色、蓝色等不同颜色的单词,然后让他们说出颜色而不是读出单词本身。
结果发现,当颜色与单词的意义发生冲突时,被试者通常会犯错,这表明我们的大脑更容易处理文本的意义,而不是它们的图像特征。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可以揭示出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下面将介绍十大经典的心理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世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该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尔扎尼(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设计并进行。
实验模拟了一所监狱,将一组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观察他们在模拟监狱环境下的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在极端环境下,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暴力和服从等行为。
2. 权威实验(Milgram Experiment)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设计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实验者要求被试者给予电击,观察他们是否会服从指令。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愿意遵循指令,甚至在被试者出现痛苦的情况下仍然继续给予电击,揭示出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权威的强烈服从倾向。
3. 空间不一致实验(Ponzo Illusion)该实验由意大利心理学家马里奥·庞佐(Mario Ponzo)于1913年设计。
实验通过绘制两条等长直线,但在两条直线的顶端分别绘制不同大小的斜线,使得上方的线条看起来更长。
这一现象揭示了人类的视觉错觉,即我们在处理空间关系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4. 批量同化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索洛蒙·阿什(Solomon Asch)于1951年进行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面对集体压力时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判断。
实验者让被试者在一组明显错误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
结果显示,当其他人都选择错误答案时,被试者往往会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答案,揭示出人类的从众心理。
5. 权衡选择实验(Tversky and Kahneman)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合作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偏见和错误。
(完整版)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实验心理学(一)
实验心理学(一)引言概述: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和探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
本文将通过概述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探讨实验心理学在心理研究中的应用,并介绍实验设计的重要性与方法,最后总结实验心理学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1. 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定义和发展历程-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特点- 实验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2. 实验心理学在心理研究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 发展心理学实验研究- 临床心理学实验研究- 教育心理学实验研究3. 实验设计的重要性与方法- 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变量的确定和操作定义- 实验被试的选择和组建- 实验过程和实验材料的设计- 实验刺激的控制和效度检验4. 实验心理学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实验心理学对理论发展的贡献- 实验心理学在实践应用中的价值- 在实验心理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实验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实验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与创新总结:实验心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研究方法的心理学分支,通过实验的方式深入探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
它在认知、社会、发展、临床、教育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环节,合理的实验设计能够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然而,实验心理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随着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与创新,实验心理学有望为人类心理学的进展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
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
)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
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
(张一中,1998)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
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实验的方法来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以下是十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心理实验,它们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设计的。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如何扮演角色,并观察监狱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被分配为监狱守卫的参与者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残暴和虐待行为,而被分配为囚犯的参与者则表现出了极度的沮丧和恐惧。
2. 朗格尔实验朗格尔实验是由心理学家丹尼尔·朗格尔(Daniel Langer)于1978年进行的。
该实验通过向参与者展示两个相似的物体,要求他们在心理上区分这两个物体。
结果显示,参与者倾向于更高估在他们无法接触到的条件下看到的物体的价值。
3.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进行的,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给予一系列电击给学习者,当学习者回答错误时,电击的电压会逐渐增加。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参与者在被实验者要求继续给予电击时,愿意服从指令,即使他们明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给学习者带来伤害。
4. 皮亚杰实验皮亚杰实验是由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于20世纪初进行的。
该实验旨在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通过观察儿童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皮亚杰发现儿童的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从简单的感官和运动行为向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转变。
5. 纳什均衡实验纳什均衡实验是由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于1950年提出的。
这个实验模型用于研究参与者在多人博弈中做出决策的策略。
实验结果显示,在某些情况下,个体最优的决策并不能导致整体最优的结果。
6. 阿斯套实验阿斯套实验是由心理学家伊丽莎白·阿斯套(Elizabeth Loftus)于1974年进行的。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实验,以下是其中的10个著名的实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实验模拟监狱环境,研究人员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结果表明,监狱环境容易引发暴力和虐待行为。
2. 米尔格拉姆实验:研究人员让参与者相信他们正在给另一个人电击,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愿意服从权威者的命令,即使这种命令可能会造成伤害。
3. 亨茨实验:研究人员将狗养在不同的环境中,结果发现狗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会产生愤怒和攻击性。
4. 帕文定向实验:参与者被盲目旋转后,需要根据自身感觉的定向找到方向,结果表明,人类在没有定向线索的情况下很难判断方向。
5. 阿斯套利实验:参与者被告知需要做出判断,是否抛出两个硬币中的一个,结果表明,人类在判断概率时常常会犯错,不符合理性经济学预期。
6. 白鼠实验:实验者给白鼠注射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其行为变化,
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药物对动物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7. 诺维加实验:参与者需要在一个虚拟环境中完成任务,结果表明,虚拟环境对人类行为和情绪产生了影响。
8. 蓝眼睛/棕眼睛实验:实验者将一群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被告知具有优越感,结果表明,被赋予优越感的学生表现更好。
9. 莫西实验:研究人员在婴儿的前额贴上标签,结果表明,即使这些标签没有科学根据,也会影响人们对婴儿的看法和行为。
10.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验: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观察,建立了需要层次的理论,认为人类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满足不同的需求。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精选文档】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1霍桑实验: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
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
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
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
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
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
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
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
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
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
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
第二节 实验心理学的性质
• 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 psychology)的含义 • 实验心理学的内容 • 实验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 • 实验心理学中的几种变量 • 实验中主试者与被试者的关系 • 额外变量的控制 • 实验效度
•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 psychology) 的含义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第三节 心理实验的程序
• 课题的确定 • 被试者的选择 • 实验因素的控制 • 实验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综合 • 撰写实验报告
•课题的确定
1 课题的来源
实际需要 理论需要 个人经验 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因素型实验(factorial type
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 影响的变量称自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
3 额外变量
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 量称额外变量 (extraneous variable)。
4 因变量
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 为因变量 (dependent variable)。
实验心理学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心理学教研室 潘元青
Dept.of medical psychology, lanzhouUniversity
前言
• Wilhelm Wundt 1832-1920 《感官知觉理论贡献》 • 哲学背景 • 自然科学背景 • 文化背景
5 无关变量 (irrelevant variable)
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
•实验中主试者与被试者的关系
心理学趣味实验
心理学趣味实验1. 我是个心理学老师,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些超有趣的心理学小实验。
这些实验简单又好玩,在家就能做,保证让你大开眼界!2. 来看看"橡皮手实验",这个可有意思了。
找个假手套,和自己的手放在桌子上,让朋友同时轻拍两只手。
小明试过后惊呼:"天呐!我真觉得那个假手是我的手诶!"这就是大脑的错觉呢。
3. "镜子画画实验"也特别好玩。
对着镜子画画,但只能看镜子里的画面。
小红试了试说:"哇,我怎么连直线都画不好了,手完全不听使唤。
"这说明我们的大脑和眼睛配合也需要练习呢。
4. "糖果实验"特别适合测试自制力。
把一颗糖放在小朋友面前,说:"如果十分钟不吃,就再给一颗。
"有个小朋友可逗了:"我要捂住眼睛,这样就看不见糖果了!"5. "热水冷水实验"很神奇。
准备三盆水:热水、常温水、冷水。
先把左手放热水,右手放冷水,然后同时放入常温水。
小李说:"太神奇了,同一盆水我左手觉得冷,右手觉得热!"6. "倒立文字实验"考验大脑适应能力。
戴上能把视野倒过来的眼镜,试着生活。
老张戴了三天后说:"我的天,现在看什么都正常了,摘下来反而不适应!"7. "记忆链条实验"很有意思。
说一串毫无关系的词,让人复述。
小王玩得可起劲了:"我把这些词编成故事,就记住啦!"这就是记忆术的妙用。
8. "色彩情绪实验"也很神奇。
给人看不同颜色的卡片,记录心情变化。
小美说:"看到红色就觉得激动,蓝色就特别平静。
"原来颜色真能影响心情呢。
9. "声音联想实验"特别有趣。
播放一些声音,让人猜是什么。
有人听到沙沙声说:"下雨了!"其实是纸张摩擦声,这就是大脑自动脑补的结果。
实验心理学(二)
实验心理学(二)引言概述: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通过设计精确的实验来探索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实验心理学的五个重要领域,包括感知与知觉、学习与记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感知与知觉:1. 对感官刺激的接收:研究人员会通过实验来探索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过程,例如视觉和听觉。
2. 知觉的组织和解释:科学家研究个体是如何通过对感官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来构建对现实的认识。
3. 感知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实验心理学家关注感知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在人类行为和决策中的作用。
学习与记忆:1. 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来研究个体如何通过条件反射学习。
2. 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强化:研究人员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实验来探索动物和人类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
3. 记忆过程: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记忆的过程,如编码、存储和检索,来揭示记忆的工作原理。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1. 个体差异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个体差异对人格和行为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科学家研究人类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情境和他人的行为。
3. 亲社会行为:实验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在互助、合作和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心理机制。
发展心理学: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来探索儿童在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认知发展。
2. 社会性发展:实验心理学关注儿童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研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3. 青少年身份发展:科学家通过实验来研究青少年时期的认知、情感和身份发展。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1. 心理干预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来评估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在帮助个体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情绪和情感调节:研究人员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节情绪和情感,以维持心理健康和提高幸福感。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定义及简要历史回顾广义的定义: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即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实验的”心理学实验方法是研究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除此以外,还有采用测量法、观察法等研究心理学的方法。
狭义的定义:研究心理实验的进程,包括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操作等问题。
——“心理实验学”实验心理学的开创是以费希纳创立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为主要标志的,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出版,对以后心理实验方法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
其公式为:S = K log R。
其中: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为常数。
费希纳定律首先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
其次,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
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
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几下几点:(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如果说费希纳让心理量化成为可能,从而为实验心理学打下地基;那么冯特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则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起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艾宾浩斯在实验心理学起步阶段所作的重要贡献,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他发现并证明了实验法在整个心理学研究中都是有效的工具。
具体说来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1心理学实验框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实验设计,即怎样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二是数据分析,即对虚无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的问题。
2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
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自变量定义: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定义: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3交互作用当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时,我们称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4高限效应低限效应=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效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出现了低限效应。
第二章1.心理实验的类型因素型实验(即“定性实验”或“探索性实验”)为了探明某种心理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进行的实验。
(探明行为的规定要因,what型实验)函数型实验(即“定量实验”或“假说验证实验”)研究各种因素怎样影响心理现象的实验,即研究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实验。
(探明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how型实验)因素型实验(定性实验,探明行为的原因)函数型实验(定量实验,探明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两种类型实验的关系:因素型实验是函数型实验的前一阶段,具有函数型实验的预备实验的性质。
2试验误差的分类⑴系统误差⑵随机误差⑶粗大误差.实验误差有3个主要来源首先是有一个内在的变异存在于要施加处理的实验被试中;其次是由于在实验的环境条件和操作过程中因缺乏一致性的结果而产生的变异;最后是重复实验的变异。
3自变量的种类: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自变量的特点4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消除法、保持恒定法、效果平衡法、抵消法(ABBA法)、统计控制法(主要有协方差分析和偏相关统计)第三章1心理物理学的先驱是G. T. Fechner2感觉阈限测量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
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什么是实验心理学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案例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不过实验心理学往往不包括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实验。
近年来,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表明,它与专门研究某一方面的心理学,如学习心理学等略有不同,它更多地是研究心理学的一种方法学。
19世纪以前,心理学的问题多半是在哲学领域内讨论的,所用的是思辨和经验概括的方法。
当时流传着一种信念,认为实验的方法对研究心理现象是不适用的。
文艺复兴以后,在欧洲出现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潮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孕育着19世纪末叶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前者如由洛克开创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哈特利的联想主义和拉美特利等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等;后者如生理学上关于神经传导的研究、脑功能定位的争论和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的建立,生物学上的进化论,化学中的原子论,以及大学里各种实验室的设立等。
虽然1834年韦伯作了关于两点阈和重量差别阈限的测定,1860年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提出了心理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心理物理法,1875年詹姆斯在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为演示用的心理学实验室,但由于冯特对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作了组织和提倡的工作,所以人们仍把1879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实验室,作为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并把冯特称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
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心理学要寻求的是如何把意识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元素。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的心理实验就是在控制条件下用内省法,凭直接经验把意识内容分析成心理元素。
他们主张一个人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充当被试。
被试所要描述的是由刺激引起的意识状态而不是刺激本身,否则就是犯了“刺激错误”。
zhlzw.com中华勵志网他们认为一切感觉都具有下列基本特性:品质、强度、广延性、持续性和清晰性。
为了保证经验清晰和报告准确,必须进行实验,因为实验不仅是在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是可以重复的。
实验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自变量: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在有关变量中,主试不打算研究的变量叫做额外的有关变量,简称额外变量。
3.混淆变量: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那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就是混淆变量。
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变量混淆。
(把不对因变量起作用的因素当作自变量)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
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的情况。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
7.真实验设计: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实验设计。
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能有效地控制研究中自变量的不同取值和因变量的指标,以及被试的分配情况,并可应用统计方法帮助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操纵实验变量,能有效地控制内在无效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能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选择和分配被试,从而使实验效果更能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的一种研究计划。
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个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
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准确。
9.混合实验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设计中既有被试内自变量,又有被试间自变量的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一种复杂形式,是一种最有实用价值的实验设计。
当一个实验设计中,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间因素),又包含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时,叫做混合实验设计。
被试内实验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一种形式,由一个被试(而不是一组同质被试)接受所有的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的设计。
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课件PDF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 展机制,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同时,它还致力于探索心理现象与生理、环境等 因素的相互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01
实验设计:实验心理学通过设 计各种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常用的实验设计包括随机对照 实验、双盲实验、交叉设计等 。这些设计有助于控制实验条 件,减少误差,提高研究的内
选择反应时
呈现两种或多种刺激,要求被试根 据不同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并 测量反应时间。
辨别反应时
呈现两种或多种相似的刺激,要求 被试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异,并测量 反应时间。
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任务
在噪音背景下呈现信号,要求被 试判断信号是否存在,并测量被
试的判断标准和反应偏向。
感受性测量
通过改变信号的强度或噪音的水 平,测量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感
发展历程
实验心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随着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实验方法逐渐被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20世纪初 ,行为主义学派兴起,推动了实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此后,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学派的出现不断丰富 和完善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和行为表 现。它关注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变化,以及这些反应和变化与生 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观察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仪器收集数据的 过程,是实验的基础。
实验心理学强调实验方法的重要性,但观 察也是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实验和观察 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
变量与控制
自变量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第一章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
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
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第二章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1.1多重条件规则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b.控制条件的重要属性—为自变量提供可比的基线c.实验假设(1)含义:是对一个事件或一种行为提出的假定性解释,它预测特定前提条件会对被测量行为带来何种影响。
(2)特点:精确性;合理性;可验证性(可证伪性)d.选择被试(1)含义:研究者研究的对象(2)选择被试的方法:简单随机法;系统随机法;分层随机法;等组匹配法;方便取样法;个案取样法e.实验变量的操纵与测量f.额外变量的控制1.2避免混淆因素规则a.含义:不同条件之间,应该只在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上才有差别。
b.主试效应(期望效应):在心理研究中,主试的期望、动机、疲劳等心理活动会对被试产生微妙的影响,被称为主试效应。
双盲实验(主试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目的,只有实验设计者知道实验目的)被试效应(好被试效应)与霍桑效应:心理实验中被试总是希望能够配合实验者,想猜出实验者希望他们如何反应,并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表现。
单盲实验(被试不知道实验目的)1.3随机化规则1.4.统计检验规则1.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a.使用全部被试的数据:一般情况下,研究者应对所有被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宜随便剔除某些被试的数据(极端数据,偏标准数据)。
b.使用被试的全部数据:研究者应对全部被试的数据进行分析,而不要随便剔除某几次试验数据。
研究者的伦理道德:a.公正地对待研究对象 b.职业素养与科学精神科学研究的一般伦理:实事求是严谨审慎第三章1、内部效度 a.指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b.控制是核心,其目的是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有效控制(包括研究变量和额外变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达到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明确解释2、外部效度a.指一个实验结果的推论性,它们是否能够推广到实验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中,是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b.抽样是核心,包括研究内容的抽样、研究样本的抽样和研究情境的抽样3、统计结论效度:考察的是研究者的变异源分析及选用差异检验方法的能力。
4、构想效度:考察问题或变量的概念测量或概念操作上的代表性问题。
研究问题的构想效度: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理论构想或变量间关系构思的全面性程度。
研究变量的构想效度:反映了研究者对其研究变量的操作性定义的代表程度。
影响因素:研究概念分完整程度、单一操作的偏差、构想与构想间有限的推论。
5、研究报告的撰写重点考试内容:摘要前言方法第四章1、a.变量的分类根据性质分为两类,定性变量(指导语类型、教法类型、药物类型、性别、婚否、性格类型)定量变量(反应时、错误率、智商、多点态度量表、干扰刺激数目、持续时间、时间间隔)b.根据来源分为三类刺激变量(迷津的难度、视听觉刺激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环境变量(温度、湿度)被试变量(固有的永久性特征、暂时的被试变量、行为分类)2、自变量定义:由实验者加以操纵、控制,以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各种条件或因素种类(刺激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注:自变量的种类复习请结合PPT3、额外变量 a.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叫相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无关变量。
b.在相关变量里,主试要研究的变量叫自变量,主试不进行研究的变量叫额外变量 c.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所以额外变量也叫控制变量自变量(原因)因变量(结果)操纵主试观察被试eg:教学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自:教学方式;因:学习成绩学习成绩的相关变量不仅仅是教学方式,有额外变量(学生智力、家庭、习惯等),实验时设立平行班将额外变量加以控制。
4、避免反应指标量程限制: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从而使指标的有效性受损,阻碍了因变量对自变量效果的准确反映天花板效应(三年级的试卷给六年级做)分数段偏高地板效应(一年级做三年级卷子)分数段偏低5、自变量的操纵a.操纵定义:根据测定程序对一个心理现象所下的定义。
(用数字表征变量)b、自变量的水平:操纵自变量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即确定自变量的水平。
自变量的水平即指自变量的取值(或操纵结果)区分一下处理和水平Eg: 2(被试性别:男性、女性)X2(球的属性:软、硬)2个变量(也叫2个因素,一个自变量就叫一个因素:被试性别、球的属性),各自有2个水平(指因素有几个考察指标:男、女,软、硬),一共4个处理(4个条件)。
6、额外变量的控制(重点)a.消除法b.恒定法c.抵消平衡法d.匹配法e.随机化法f.统计控制法a.消除法:消除其余刺激变量,只保存自变量即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b.恒定法:不能采用消除法的机体变量,如年龄、性别可以通过保持恒定不变来控制c.抵消平衡法:通过采用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控制额外变量d.匹配法:使实验组合控制组被试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
使用时,首先测试所有被试者和实验中要完成的作业具有高相关的特点,然后根据测量的结果把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特点匹配成相等的e.随机化法:根据概率理论,把被试随机分派到各处理组中。
从被界定的被试者总体中用抽签法或随机数字法抽取被试样本f.统计控制法:条件限制无法使用上述方法时,在实验后采用协方差分析(或共变数分析)把影响结果的因素分析出来,以达到对额外变量的控制第五章1、实验设计:广义(对整个研究的各个环节的周密计划从问题提出一直到结论的推理过程)狭义(对实验可能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筹划安排、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实现实验目的)2、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变异:因变量的总变化实验中的变异包括三个方面:a.系统变异:总变异中有自变量引起的变异 b.无关变异:由额外变量引起的变异c.误差变异:所有未控制住的误差引起的变异3、F检验的实质方差分析的F检验实质是计算系统变异与误差变异的比率SS总变异=SS组间+SS组内(具体公式见PPT第五页)4、主效应与交互作用实验中由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异叫做主效应当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时,我们称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注:判断主效应的方法:将一个水平数据相加取平均值再将另一水平数据相加取平均两者相比看是否有显著变化交互作用判定方法:PPT上图形5、单因素完全随机、随机区组、重复测量设计第六章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感觉量和物理刺激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感觉是对作用于人体器官的物理刺激的反应,但人体器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量的感觉能力成为感觉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研究起点是感觉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简称阈限,包括两类: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差别阈限指刚好引起差别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1、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最小可觉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办法。
极限法的刺激由递增和递减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回答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尽可能小,目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到无感觉,或无感觉到有感觉。
极限法中要求被试以口头练习报告的形式表示。
注意事项:最小变化法容易受练习、疲劳、习惯因素的影响。
所以用ABBA法或AB法平衡误差。
计算方法:首先计算被试在每个刺激系列上的阈限,即被试反应转折点所对应的两个刺激量的中点,再求出所有刺激系列阈限的均值,该均值就是最后要求的绝对阈限。
用极限法测量绝对阈限容易产生四种误差,期望、习惯是、疲劳、练习。
测量差别阈限,每次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另一个是比较刺激。
两个刺激可同时呈现,也可先后呈现,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要呈现,比较刺激则按递增或递减方式呈现。
被试以口头方式进行报告。
一般采用三类反应。
计算方法:首先计算出差别阈限的平均上限和平均下限,他们的差值的中点就是差别阈限。
除了要控制习惯和期望误差外,还要控制由于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继时呈现或同时呈现所造成的时间和空间误差。
可以用调节刺激呈现的顺序来调节。
极限法的变式—阶梯法(了解)熟知主观相等点、不肯定间距等概念2、平均差误法:应该不考,看PPT3、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中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又叫次数法、常定刺激差别法。
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有5%左右。
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确定几个制定值,与最大间距与最小变化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注意事项:恒定刺激法所用的刺激数目少,且不需要随时调整刺激的强度,因此测不易随时改变强度的刺激比较方便,同时它的刺激随机呈现,所以可以克服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但猜测的可能性较多,因此对实验设计的要求高。
计算方法:直线内插法、作图法、平均Z分数、最小二乘法(掌握前两种即可)4、差别阈限的计算:斜率5、d'值计算:Z击中-Z虚报6、β似然比值O击中/O虚报7、ROC曲线: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又称等感受性曲线 ROC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