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研究综述(朱晓阳)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村脱贫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村脱贫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201fefe49649b6648d747b7.png)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村脱贫问题研究作者:左日姑丽·色买提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0期摘要:随着人类历史呈螺旋状向上发展,贫困和富裕始终相伴相生,脱贫致富成为贯穿其中的最基本的人类奋斗目标。
在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更多地关注贫困、思考贫困、研究贫困,这体现了人类既能清醒而理性地看待既往成就,同时又保持了对“富裕社会”、“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对脱贫开发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脱贫开发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别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脱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更为明显。
尽管我国脱贫开发工作成绩显著,但我国仍然面临着贫困人口规模庞大、返贫问题突出、相对贫困人口增多、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扶贫任务异常艰巨等一系列问题。
实践已经证明,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地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
考虑到喀什市作为中亚、南亚的重要通道,独特的城乡结构和经济结构,使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经过全面调查,深刻认识到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生活贫困是由历史的、现实的复杂原因造成的。
以喀什地区为例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村脱贫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脱贫;贫困村;脱贫目标喀什地区贫困村贫困现状脱贫是我国“十三五”的重要战略举措,包括供销合作社在内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积极参与,立争成为精准扶贫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特别要在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方面发挥骨干作用,为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近几年是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也是承上启下、是全面突破的关键。
全市将以集中攻坚、稳定脱贫为重点,以脱贫攻坚政策综合发力为抓手,努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确保完成121个贫困村退出、28万贫困人口脱贫和平安、循化贫困县(区)摘帽的年度目标任务。
2016年,喀什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推进迅速,半年来,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坚持标准、精准、精细,强化对症下药,保证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调查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调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c9114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4.png)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调查分析鲁新明+闫伟摘要: 贫困一直困扰着全世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通过政府救助、扶贫开发等措施大大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极大地降低了贫困人口数量。
但因历史原因、自然条件严酷、推动经济发展启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寒山区成为贫困的重灾区。
本文通过对保山市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建档立卡户生活现状和精准扶贫工作状况的调查, 并据此提出一些关于加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建议。
关键词: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调查;分析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经历了建国前30年的救济式扶贫到20世纪80年代的开发式扶贫, 特别是自1986年成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来, 各级政府多措并举,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也取非常多的成绩, 促进了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以保山为例, “十二五”期间就帮助44万人脱贫致富, 截至2016年初全市内仅有21.39万人依然在与贫困作斗争, 不到全市总人口10%。
但是由于保山市内12种少数民族75%以上人口均分布在高寒山区, 在近十分之一的贫困人口中, 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较高,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脱贫亟待解决。
因此, 我们选择了保山市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平达乡、木城乡、滇摊镇、五合乡、潞江镇、瓦房乡、木老元乡等少数民族乡镇进行少数民族生存状况及精准扶贫工作调研。
1 少数民族地区建档立卡户生活现状调查1.1 少数民族建档立卡户人均收支情况。
通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访谈, 我们发现保山市内少数民族建档立卡户收入均较低: 收入最高家庭年收入为27000余元;收入最低家庭年收入仅为2800元, 家庭生活完全靠政府救助。
在所有接受采访的家庭中, 全年总收入超过2万元的家庭占28.57%;全年总收入在1万元及以下的家庭占57.14%。
其中, 总收入超过2万元的家庭2/3以上都是外出打工工资收入, 其余少数人才是经营性收入。
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6ca635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1.png)
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面临着独特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级标题心理问题一:自卑感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会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利,而产生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导致自我放弃的情绪。
对策一:关爱和理解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和理解。
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并提供适当的激励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对策二:培养成就感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机会,鼓励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并提供适当的奖励和认可。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成就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心理问题二:适应困难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可能在适应高校生活方面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面临着语言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习疲劳等。
对策一:提供辅导和帮助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语言辅导和文化适应培训。
同时,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对策二:组织相关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融入主流文化。
同时,学校也应提供社团和俱乐部等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与其他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问题三:压力过大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民族责任感,少数民族学生可能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家庭期望。
这种压力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对策一:倾听和支持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情感支持和倾听的渠道,让少数民族学生有机会表达他们的烦恼和困惑。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对策二:引导认知学校应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学业压力和家庭期望,并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目标和时间管理技能。
同时,学校还应鼓励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减轻压力。
结论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面临着特殊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西部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现状分析与资助对策
![西部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现状分析与资助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3d79346f7ec4afe04a1df18.png)
进行 了探 讨 。 提 出 了相 应 对 策 。 并 关键词 : 西部 高校 ; 少数 民族 贫困生; 资助对策 中 图分 类 号 : 6 5 G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制, 致使少数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 恶劣的 自然和气候环境 , 造成了既
l 西部 高校少 数 民族贫 困生概 况
本 文系佛 山科学技术学院 20 年度 教研课题“ 07 基于动手能力的会
计学专业建设 : 理论 与应用研 究” 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5 实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环节
要提高学 生的动手能力 , 需要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社会实践包括两
个方面 , 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一方面 , 这 教师应该走出书斋 , 到企业去做
所谓贫 困生, 目前普遍 是指在校期 间家庭 提供的与学 校正常补贴 的生活费用之和低干 当地居 民最 低生活保障线 ,只能缴纳 部分学 费或
定 的最差的农 耕畜牧条件 , 的地 D 连基本 的生存 条件 都成问题 。 有 互 加上 地理封闭 , 距离中心城 市遥远 , 信息闭塞 , 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先 天的障碍 和严重 的困难。这 就从根 本上制 约着少数 民族学 生家庭的经济 收入 , 导
维普资讯
科技 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章 编 号 :0 5 6 3 (0 8 0 一 I9 0 10 — 0 3 2 0 ) I0 8 — 2
S I F C F R TO E E O M N C一 E H I O MA I N D V L P E T&E O O Y N CN M
[ ] 罗斯公 司理财 [ . 1 M] 吴世农 , 北京 : 译. 机械T业 小版社 , 0 . 2 3 0 [ ] 娄权 . 2 财务报告舞弊四因子假说 及其实证检验 [ ] 门: 门大学 , D. 厦 厦
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贫困学生就学资助现况与问题研究——以宁夏为例
![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贫困学生就学资助现况与问题研究——以宁夏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5a4213f31126edb6f1a10bc.png)
、
少数 民族聚居区农村贫 困学生就学资助现况与分
析
研究 发现 , 尽管 “ 两免 -  ̄ t , ” 及“ 新机制” 的实施 有 效缓 解 了农村 贫 困家 庭 学生 就学 的负担 , 但 对 于广 大 农 村贫 困
2 0 0 5 年 国家 开 始在 西 部 贫 困农 村 地 区 实 施 “ 两 免 一 补” , 当年 宁夏 有 5 3 万 中 小学 生 受惠 于这 一 工 程 ; 2 0 0 6 年 我
【 课题项 目】
少数 民族聚居 区农村贫 困学生就 学 资助现况与 问题研究
— —
以宁夏为例 陈玉华
( 宁夏 大学 教 育学 院 , 宁夏 银 川 7 5 0 0 2 1 )
摘要: 少数 民族 聚 居 区 家庭 经 济收入 差异 较 大 , 存 在 相 当数 量 经 济收入 水平 很低 的贫 困家庭 , 其 子女 就 学产 生 的 家庭
困而上不起学的问题 ,同时也使部分辍学儿童重返校园, 催生 了新一轮的返校热 。可 以说 , 就学资助政策为农村贫 困学生点燃 了就学的希望 , 成为区域 内促进基础教育均衡 发展 、 实现 教育 起点公 平 的重要 举 措 。
一
二、 少数民族聚居 区农村贫困学生就学资助存在问题
与 建议
一
家庭来讲这种作用仍然显得十分有限: 1 . 资助标准偏低 , 还未能彻底解决该类地 区农村贫困 学生 的就学问题 。西部偏远落后 的农村少数民族聚居 区, 绝对贫困人 口和低收人人 口比例大 , 基数高 , 他们 的教育 支付能力很低 , 尽管享受 了“ 两 免一补” 的资助 , 但仍然不 足 以支付“ 两免一补 ” 外 的教育费用。如学习必需 的练习 本、 学 习用具 、 上学交通费用 、 午餐费用、 寄宿费用 , 以及校 服、 红领巾、 医疗保健 、 体检 、 伤害保 险等必须支付 的费用 等。 建 议: 进一步提高资助标准。 对少数民族贫困农村地区 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 , 免杂费 、 教科书费 、 教辅材料费 , 同 时补寄宿生生活费 ; 在全 区范围内继续推行“ 地方教科书 免费” , 将“ 作业本” 纳人免费范围 ; 提高“ 寄宿生生活费补 助” 标准 , 将 义务 教育 阶段 学生 “ 寄 宿费 ” 纳 入免 费范 围等 。 2 . 资 助范 围偏 小 , 还未 能覆 盖全部 的农 村贫 困家 庭 。 现 有的资助办法往往是按片区分配名额 , 资助对象仅为片区 内相对困难的家庭 。而少数民族聚居 区农村贫困面较大, 十之八九为贫 困家庭。所以 , 当前的各类资助仅仅能关照 到特贫困家庭学生的就学问题 , 而不能面向所有贫 困农村 家庭。因此 , 需要各级财政按区域特征分层次强化扶持力 度, 特 别 要 加 大特 贫 困地 区 、 贫 困人 口密度 高 的地 区 的资 金投 放量 。 建议 : 扩大 资助 范 围。 少数 民族 地 区农 村贫 困面 较大 , 十之 八九 为贫 困家庭 。建 议 进一 步 扩大 资 助范 围甚 至实现农村学生就学资助全覆盖。 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 校就 读 的 学 生 、 民办 学 校农 村 贫 困学 生 、 流动 人 口随 迁子 女全 部 纳 入 资助 范 围并 结合 实 际情 况 制 订资 助 办 法 和 资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a65d18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5.png)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理环境等各种原因,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1. 经济基础薄弱。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草原、沙漠等地理环境恶劣的地方,资源禀赋与东部地区相比十分不足,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非常落后。
2. 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
地区间、城乡间、民族间发展差距较大,一些地区甚至处于贫困状态,存在着严重的发展滞后问题。
3. 人口结构不合理。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结构普遍不合理重男轻女的问题十分严重,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4. 教育医疗水平较低。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历史遗留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都相对较低,这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对策研究1.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
国家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电力通信等。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高地区经济实力。
2. 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可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建立更多的学校,推进义务教育普及,提高教育水平。
也可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助学金政策支持,鼓励更多的少数民族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高整个地区的人才素质。
3. 加强医疗卫生工作。
国家可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投入,建立更多的医院、卫生站,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建立健全相关的医疗保障机制,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4.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各族群众的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用心呵护学生成长用情灌溉民族之花——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帮扶的案例报告
![用心呵护学生成长用情灌溉民族之花——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帮扶的案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608af3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9.png)
用心呵护学生成长用情灌溉民族之花——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帮扶的案例报告用心呵护学生成长用情灌溉民族之花——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帮扶的案例报告一、引言家庭经济困难是造成学生学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由于民族地域偏远、文化传统、语言障碍等原因,他们更易面临学业困难。
本案例报告将重点讲述一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措施,以期为解决这一群体的学业困难提供参考。
二、背景在某少数民族地区,因为长期的贫困和地理环境所限,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较高的学业难题。
他们的家庭收入低,缺乏学习资源,往往不能及时购买学习用品、参加培训班等。
同时,受到自身文化传统和语言障碍的影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面临着困惑和尴尬。
由于缺乏有效的帮助和支持,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相对较低,造成了大量潜在的人力资源浪费。
三、帮助措施1. 学校教育培训措施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传统和语言障碍,学校设立了特殊的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定期的培训课程。
这些课程包括民族语言和文化课程、教育技巧和学习方法、心理辅导等。
通过培训,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得到提高,语言沟通能力也得到锻炼,为其学业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2. 志愿者帮扶计划学校成立了志愿者帮扶团队,由校内外教师和社会爱心人士组成,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志愿者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心理支持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帮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
3. 奖励制度和资助计划学校设立了奖励制度,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此外,学校还设立了资助计划,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帮助他们解决学费、书本和生活费等方面的问题。
四、案例分析以某少数民族学校的小明(化名)为例,小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购买一些必备的学习用品,也无法支付培训班的费用。
学校采取了上述措施进行帮扶,结果显示小明的学习成绩取得了显著提高。
乡村振兴中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
![乡村振兴中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531420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d.png)
乡村振兴中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少数民族地区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独特的发展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
一、经济问题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发展滞后、贫困程度深、产业结构单一等经济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产业支持和市场开拓,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困难。
因此,需要加大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鼓励多元化产业发展,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
二、文化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丧失、淡化的问题。
一方面,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削弱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得更多的人向城市迁徙,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减少,从而使得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因此,需要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和保护传统村落等措施,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
三、教育问题教育是培养人才、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均衡等问题仍然存在。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给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教育带来了困扰。
因此,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师待遇,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们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环境问题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常常存在着环境污染、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负担不断加重,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因此,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教育的宣传,提升居民环保意识。
五、科技问题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技资源相对缺乏。
对双柏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状况的调查
![对双柏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状况的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0ff9956033687e21af45a9db.png)
对双柏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状况的调查双柏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2014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都分布在低热河谷或冷凉边远高寒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同时,从2009年以来持续高温,粮食歉收,人畜饮水困难,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象更加凸显。
要帮助?p柏县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必须在抢抓机遇、创新机制、强化服务等方面着力。
下载论文网一、双柏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原因分析双柏县少数民族分布在边远山区和高寒山区,山高坡陡路险,加之连续多年的干旱,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损失更大,农作物歉收,农村人畜饮水困难,许多河段断流,树木枯死,农田变焦。
(一)生产条件差耕地面积比例小,人均耕地面积尤其是高产稳产面积少。
大多地处高寒山区和低热河谷山区,气候复杂多变,农田水利设施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投入产出比例失衡,抵御灾害的能力弱,因灾返贫现象比较严重。
(二)生活条件苦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艰苦。
双柏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大多少数民族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边远山区和高寒山区,过着“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娱乐靠酒”的生活。
(三)发展机会少双柏县少数民族群众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机会较少。
首先,少数民族距离学校较远、教育成本高以及与当地语言和文化不相容等因素造成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尤其是妇女文盲率高。
这对当地人民提高生产技能、获取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缺乏与外界的接触以及语言沟通障碍,使得少数民族群众获取非农就业机会、市场开发与投资方面的相关信息较少,因而很难从中受益。
(四)区位条件差双柏县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远离县城,村庄离集镇路途遥远,出村离乡道路崎岖险陡。
区位条件差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人员往来、物资交流和信息沟通,增加了资源配置成本。
以安龙堡、大麦地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回不来、引不进、留不住、用不起,是收入低、自然条件差、地域偏僻、交通不便所致。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f150e5f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0.png)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 经济基础薄弱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低,工商业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2. 资源禀赋不均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
资源禀赋的不均衡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富差距。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完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这也是阻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1. 加大政府投入为了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政府投入,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2.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
3. 加强教育和培训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求职技能和就业能力。
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就业能力,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
4. 发展特色产业五、结语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教育和培训,发展特色产业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策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60270c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0.png)
行动计划
1 2 3
制定长期规划
政府应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期发展规划,明确 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实施步骤,指导当地经济 社会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
政府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 ,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 水平。
实施项目带动
政府应选择一些具有带动效应的项目,如基础设 施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等,通过项目带动当地经 济发展。
案例二: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
社区建设
加强社区治理,发挥社区在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中 的作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教育扶贫培训
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 和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医疗卫生
加强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 疗水平,保障居民健康。
案例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区域自治法
该法规保障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明确了民族自治地方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自治权。
民族平等和团结法
该法规强调了民族平等和团结的重要性,禁止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 和分裂行为。
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保护法
该法规规定了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法律 责任和义务。
06
CATALOGUE
国家赋予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高度的自治权,以保障少数民族人民 当家作主的权利。
扶贫扶贫扶贫经济扶持政策
国家通过资金、技术、物资等多种方式,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经济 扶持,以促进其经济发展。
文化教育政策
国家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推行民族教育政策,提高少数 民族的文化素质。
法规解读:民族地区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保障
产业结构单一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以传统农 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 对滞后,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67a6fcd5fbfc77da269b19a.png)
£I 0 UU I
Cbia E ca i i ov ti Her a n du ton nn a on al
教 育 心理研 究
少数 民族 贫 困大 学 生 心理 问题 研 究
孟 晓 华 ( 内蒙古科技 大学人 文与社会科 学学院 内蒙 古蒙古 自治 区 位 于 中 1北 部 边 疆 , 一 个 多 民 族 聚 居 的地 区 。 内 的 高等 院校 虽 然 在 生 活 和 环 境 上尽 量 照 顾 到少 数 民族 学 生 的 内 3 1 是 境
生 活 习惯 和 心 理 与汉 族 学生 有 许 多 不 同。 贫 困的 少 数 民族 大 学 生 的 理 健 康 更 是 突 出 的 问题 。 于 生 活 , 济 方 面 的压 力 , 而 由 经 使他 们 面对 更 多的 困 难 , 期 积 压 在 心 理 的 问题 得 不 到解 决 导 致 他 们 的 适 应 能 力比 一 般 大 学 生 差 ,而且 心 理 问题 更 加 突 出 长 主要 表 现 在 焦 虑 , 自卑 , 人 际 关 系敏 感 等 方 面 。
他们 为 学 费 、 活 费 焦虑 。 生 家庭 经济 困 难 导 致 贫 困 学 生学 费 、 活费 长 期 没 有 保 生 障 , 常 使贫 困生 处 于 困境 中 , 觉没 有安 常 感 全 感 。 其 是 每 年 开 学 的 时 候 , 是 贫 困 尤 更 生 抑 郁 和 难过 的时 段 。 上 社 会 上 金 钱万 加 能 思 想 的 冲击 , 部 分 少 数 民族 大 学 生 心 使 理较 难平 衡 , 至产 生 “ 富 心理 ” 对 家庭 甚 仇 , 和社会有所抱 怨, 其他同学有所 排斥。 对 过度 仇 富 不 仅 可 以 使 人 产 生 不舒 服 、 不愉 快的 感觉 , 且 可 以诱 发 偏激 行为 , 而 使得 他 2 思 想 文 化差 异 , 成 贫 困生 人 际交 们 陷入 抑 郁 焦 虑 的 情 绪 之 中 。 造 另 外 少 数 民 族 学 生 在 学 习 上 要 面 临 用 往 困 难 相 比 就 会 产 生 自卑 感 , 觉 得 自 己 比别 人 总 低 一 等 。 且 他 们 中 的 大 多 数 人 缺 乏 战 胜 并 困难 的 勇 气和 意 志 , 贫 困 的人 羞 于说 自己 “ 贫 困 、 贫 困的 人 鄙 视 贫 困” 现 象 , 他 不 的 使 们 常 因 害 怕 别 人 看 不 起 自己 而 自我 封 闭 。 他 们 想 参加 勤 工 助 学 , 自卑 感 强 的 贫 困 但 生 又 害 怕在 众 人 面前 暴露 自己 家境 贫 寒 , 害 怕别 人 投 来 鄙 夷 的 目光 。 因此 自卑 己成 为 贫 困 生 健 康成 长 的 严 重 障 碍 。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贫困化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贫困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2d159dddd36a32d7275816e.png)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贫困化研究作者:马小宁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11期马小宁(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贫困率大幅度下降,但地处边境,生产与生活条件恶劣,民族经济发展缓慢,收入增长乏力,贫困成为制约少数民族人口发展重要因素。
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少数民族人口脱贫。
关键词:少数民族人口;贫困化;云南省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30-0251-02收稿日期:2013-09-27作者简介:马小宁(1972-),男,云南江川人,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与民族经济发展。
贫困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重大障碍,是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核心因素。
2010年国家扶贫办公布扶贫开发重点县名单,云南有73个县被列入,加上省定7个县,共计80个贫困县,涉及13个州市,7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2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占全省比例62%,贫困人口为2699.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8%,少数民族人口贫困程度加重,且出现了贫困恶性循环怪圈。
一、云南少数民族人口贫困化现状(一)贫困面大,贫困化程度加重云南73个贫困县处于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地区、藏区4个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地区。
滇桂黔石漠化地区涉及10县,乌蒙山区包括15个县区,滇西边境地区包括保山、大理、怒江和德宏等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和边远山区,藏区主要包括迪庆和怒江州部分县。
整体看,云南省73个贫困县人口分布广,少数民族聚集,居住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条件恶劣,生活环境较差,成为连片特困区,是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重点。
(二)边境贫困与民族贫困相互交织云南省73个贫困县,涉及7个民族自治州,20个自治县和15个边境县。
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原因,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居住和生活在深山、峡谷和河床地带,发展长期相对滞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缓慢,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地区贫困问题突出,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和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农村能力贫困表现与消除策略.doc
![少数民族农村能力贫困表现与消除策略.doc](https://img.taocdn.com/s3/m/646c0ca90722192e4436f60f.png)
少数民族农村能力贫困表现与消除策略2020年4月少数民族农村能力贫困表现与消除策略本文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消除,策略,表现少数民族农村能力贫困表现与消除策略本文简介:一、能力贫困的提出及其内涵贫困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现象,对于其内涵,国内外学者做了众多的解释。
美国学者劳埃德·雷诺兹认为,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依靠其劳动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水平的现象。
与此观点类似,郎特里和布思将贫困看作是缺乏获得物品和服务等资源的少数民族农村能力贫困表现与消除策略本文内容:一、能力贫困的提出及其内涵贫困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现象,对于其内涵,国内外学者做了众多的解释。
美国学者劳埃德·雷诺兹认为,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依靠其劳动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水平的现象。
与此观点类似,郎特里和布思将贫困看作是缺乏获得物品和服务等资源的人或家庭的生活状态。
我国学者对贫困的概念也有诸多探讨。
肖文涛认为,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不足以维持其生存所必需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最低费用支出的状态。
[1]吕红平认为,贫困是物质资源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不能满足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是贫困的基本特征。
[2]可以说,早期的国内外学者对于贫困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收入和物质匮乏的层面,其分析大多认为贫困仅仅是人们收入的匮乏,并将收入看作是衡量贫困的唯一指标。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受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观的启示,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贫困不仅是个人或家庭在物质资源和收入来源上的缺乏,更是一种对个人或家庭可行能力的剥夺,而收入的匮乏仅仅是贫困的一个表现或者结果,不是贫困的本质。
1990年,世界银行对贫困的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贫困是个人或家庭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同时,还缺乏充足的资源去获取社会公认的生活条件和参加某些社会活动的机会。
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述评
![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0d363df60242a8956bece42e.png)
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述评【摘要】有效地解决民族地区反贫困问题是关系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因此深入探讨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民族地区贫困的特征、成因、解决方案、措施和政策等几方面内容出发,对民族地区反贫困问题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客观全面地认识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
【关键词】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述评民族贫困问题一直备受各界的关注,有效地缓解和消除广泛存在于民族地区的贫困现象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民族地区的贫困与其他地区的贫困有着共同的特征。
但是由于民族地区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发展历史、民族文化以及宗教信仰与其他地区有着显著的不同,其贫困问题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地区的暂时性贫困、因灾返贫问题以及生计不稳定、高度脆弱等个体性因素都逐渐成为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显著特征,并且贫困问题在历史文化宗教的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可能导致比其他地区更为尖锐的社会问题。
一、民族地区贫困的特征民族地区总体呈现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困率高的特点,且贫困人口分布集中连片,生计不稳定,因病因灾致贫返贫情况严重等都逐渐成为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显著特征。
2007年民族自治地方绝对贫困人口774万人,农村低收入人口1841万人,占全国比重为52.3%和52.1%。
同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发生率为6.4%,比全国绝对贫困发生率高出4.8个百分点。
大量低收入的贫困人口生产高度脆弱和生计严重不稳,丰年脱贫、灾年返贫,因病致贫返贫,尤其在遇到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贫困发生率与返贫率极高。
返贫现象呈现明显的地域性,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
原先贫困面积大的中西部连片地带是我国农村返贫的集中发生地区,有些地区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两起大规模的返贫,陷入脱贫—返贫—再脱贫—再返贫的恶性循环中。
民族地区贫困的另一特征是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往往与其他社会问题交织。
影响民族地区贫困的因素除了一般的经济因素外,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等成为影响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些因素甚至成为加重民族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少数民族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帮扶工作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dc27a870029bd64783e2c30.png)
少数民族帮扶工作调研报告散杂居地区开展少数民族帮扶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农村少数民族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做好少数民族帮扶工作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帮扶工作,通过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多措并举,力求使本镇所有少数民族家庭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一、**县**镇少数民族家庭扶贫工作基本情况**镇共有少数民族家庭218户,少数民族人口243人,其中侗族121人,占%,苗族79人,占%,其他还有回族、土家族、彝族等。
在这些少数民族人口中,女性占%,大部分是通过婚嫁来到本镇的,分布在本镇18个村、社区,分布较散,村少数民族家庭多则30余户,少则3户。
本镇少数民族家庭,大部分是贫困家庭,其中家庭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有15户,纳入低保的有5户。
本年度计划帮扶脱贫5户。
由于少数民族家庭分布较散,因此少数民族扶贫工作原则上以各村少数民族服务之家为主阵地。
其中,**村对少数民族家庭给予生活补助、争取上级帮扶等,为少数民族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本镇少数家庭参保率达90%以上;对少数民族人口自主创业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但目前自主创业的家庭相对较少;结对帮扶也仅是局限于本镇少数企业和各村委会,帮扶的面和力度较小;进企业务工的少数民族人员,由于大部分技能缺乏、学历较低,主要从事于包装、纺织等行业,收入相对不高。
因此,下一阶段对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帮扶还需要花大力气,发挥各方面力量,统筹兼顾,抓好落实。
二、开展少数民族帮扶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完善工作络,构建格化管理模式一是成立少数民族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各村居帮扶工作负责人,成立各村居少数民族服务之家,维护少数民族家庭权益。
二是建立信息员队伍。
在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村居明确信息员,一旦苗头性情况发生,及时通报镇党委,以便妥善解决。
三是完善信息库。
对少数民族家庭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完善信息,以便全面掌握情况。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发展困境与高校资助育人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发展困境与高校资助育人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89dc6c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63.png)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发展困境与高校资助育人对策研究
周丽华
【期刊名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是民族院校中一个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
通过调研了解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面临的困境,高校资助工作需要从加大资助政策倾斜与宣传、资助渠道拓宽与开辟专项资助项目、开展精细化资助工作与精准资助、开启“扶志强能”工作模式与诚信感恩教育等方面做好衔接,以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周丽华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学生工作部广西南宁5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J], 杨怀林;徐静
2.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发展困境与高校资助育人对策研究 [J], 周丽华;
3.少数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 [J], 欧融;黄上峰
4.开展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帮扶的探索——基于有心理疾病学业困难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案例的实践 [J], 李全记[1];成新宇[1]
5.高校资助类社团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J], 王汉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与建议在关于少数民族与贫困的文献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例高于汉民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贫困的通常标准来看,我国剩余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
问题是:“何谓贫困?”无论如何定义贫困,它都没有离开经济性指标这个基本。
而经济性指标总是用“收入”——总是要转变为现金收入——来衡量。
在这些定义之外,当前在反贫困业内(特别是NGOs)比较关注“权利贫困”问题。
在分析少数民族贫困成因时,研究者普遍会针对不同区域或侧重不同方面。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主要原因:1)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制约;2)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3)人口增长快,人力资本欠缺;4)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束缚。
在关于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方面,一般都认为其深刻意义在于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影响。
近年来,对权利贫困关注者一般都会注意到“原居民”的发展权利问题。
然而,除少数学者的讨论外,关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发展权利讨论也没有脱开现代性和新自由主义视野的局限。
一些人类学学者基于人类学关于“后发展”和“发展的人类学”的视角,提出要“创造不同话语和表征”的观点,这种观点包含颠覆“贫困”的意图。
比这种观点稍平实一些的主张则强调:注重培育发展主体,推动少数民族公民社会建设的责任和意识。
我们认为还可以补充如下两点作为建议:1)从国家层面应该大力宣传和提倡“多样性的幸福”或“另一种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反对用经济或统一的发展尺度来衡量每一个民族或群体,并以此尺度确定“贫穷”或“富裕”。
2)在实践活动中,应当鼓励本土知识分子参与和帮助本土发展,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学者或长期进行民族研究的学者以其公共的身份,自觉承当起联系民间与国家的桥梁。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朱晓阳陈哲李耕一,少数民族与贫困在关于少数民族与贫困的文献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例高于汉民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例如国家民委公布的《2007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贫困监测结果》显示,民族自治地方绝对贫困及低收入人口占全国同口径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2007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478.8万人)的比重为52.3%,比2006年(44.1%)上升8.2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比全国(1.6%)高4.8个百分点。
低收入人口占全国低收入人口(2840.7万人)的比重为52.1%,比2006年(44.7%)上升7.4个百分点;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比全国(3.0%)高9.2个百分点。
绝对贫困与低收入人口合计数量占全国(4319.5万人)的比重为52.2%,比2006年(44.5%)上升7.7个百分点;两项合计占农村人口的比重比全国(4.6%)高14个百分点,比2006年同口径数据(12.9个百分点)高出1.1个百分点。
在少数民族贫困问题上,一般都会将注意力放到“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上。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在10万人以下,总人口63万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统称人口较少民族。
这些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贫困问题仍较突出1。
由以上统计数字,一般都会得出如下结论:从贫困的通常标准来看,我国剩余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
这里的一个问题是:“何谓贫困?”二、“贫困”定义及其论争如何定义贫困本身就存在争议。
上文出现的众多数据就是在一个标准的基础上推算出来的,这个标准就是我国的绝对贫困标准。
绝对贫困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即维持人的生存的最低物质条件得不到保障,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
(许飞琼,2001)现在我国实行的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此前一年为1196元,在2008年标准则为785元。
贫困线的逐步提高反映了中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变化。
提高贫困线的确定以及全国贫困人口数量的估算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的工作,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2有人指出:我国的贫困线是单一的贫困线,不考虑地区差异以及物价变动等因素。
因此它有效性和准确性为一些学者所置疑。
1这些界定摘自《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2具体的计算及统计方法可看汪三贵,《中国农村贫困与扶贫政策评估》,中国农村研究网,2006年。
他介绍了我国贫困线、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等指标的确定方法。
1针对这种情况,有的学者对贫困标准线的测定做了专门的研究,给出了更为细致和更具动态的测算标准。
2总之,在贫困线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各种统计计算和分类,比如先确定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然后考虑贫困人口的地域分布,就可以定义“贫困地区”;又或者考虑贫困人口的阶层分布,就可以确定贫困结构;等等(刘文璞,2001)。
贫困线是一个国家为了量化统计方便而设的经济性指标,仅以之来定义贫困则过于简化和狭窄。
除了经济因素以外,于是有学者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定性地定义贫困。
这时定义贫困其实往往也就是在进行贫困的成因分析或贫困类型的分类了。
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出发来界定贫困,给出了非常多的贫困定义与分类。
比如贫困的原因有收入贫困、知识贫困、人文贫困、文化贫困、人类贫困、权利贫困、健康贫困、风险贫困、素质贫困、能力贫困、资源贫困、生态贫困等;贫困的类型有绝对贫困、相对贫困,群众贫困、个体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阶层性贫困,农村贫困、城市贫困,等等(郭鹏、余小方、程飞,2006;沈红,2001)。
学者们在分析贫困问题时,一般都会采取综合的视角,但对以上这些原因会有不同的侧重强调,这里不一一列举。
几年前有学者认为,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学界对贫困成因的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了从资源贫困观向贫困文化观再向能力贫困观的转变(温晓琼、周亚雄,2005)。
国内学界单独针对少数民族贫困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少,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一般被统归到农村扶贫中。
而这些讨论中,大部分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贫困研究,通常都是从定义贫困开始,然后进行贫困成因分析或类型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无论如何定义贫困,它都没有离开经济性指标这个基本。
而经济性指标总是要同“收入”——总是要转变为现金收入——来衡量。
在这些定义之外,当前在反贫困业内,特别是NGOs比较关注的是“权利贫困”问题。
此外,在本文集中一些作者采用的阿玛蒂亚.森的贫困即“可行能力”低这一观点。
森的观点是基于实质自由主义,比单纯强调“权利”更具包容性。
在最近的研究中,权利贫困关注者一般都会注意“原居民”的发展权利问题。
然而,除少数学者的讨论外,关于少数民族贫困的定义也没有脱开现代性和新自由主义视野的局限。
近年来一些人类学学者基于“后发展”和“发展的人类学”1朱晓阳认为,除了是贫困户确定的准确率不高,贫困指标是外部指标,不反映贫困的个别性和地方性特征外,还存在着非历史性非动态性的缺陷,也就是忽视了“时间”的维度。
其后果就是反贫困措施的滞后补偿。
针对这问题,他提出了贫困生涯转折点干预的设想。
见朱晓阳,《进入贫困生涯的转折点与反贫困干预》,《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童星和林闽钢介绍了国外的一些贫困标准测定的具体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使用三条线:特困线(活命线)、温饱线(贫困线)、和发展线(脱贫线),来代替单一的贫困线。
见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中国扶贫基金会主编,《中国扶贫论文精粹》,第125页。
的视角1,提出了“创造不同话语和表征”的观点。
这种观点包含颠覆“贫困”的意图。
这里可以举出阿图罗.埃斯科巴近年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为例:“现在已经可能声称:现代性在对解决现代问题方面提供结论的能力已经达到一种新局限,因此造设超越现代性转变的讨论成为可行的,或许说将首次开始了。
”(Arturo Escobar,2007)埃斯科巴所指的现代性无能为力解决的当下问题包括:大规模移民安置(displacement)、生态毁坏和贫困及不平等等。
埃斯科巴等所寄的希望是基于后结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话语,或曰“后发展”来解决当下的这些问题。
埃斯科巴这样定义“后发展”:它是一个不再将发展当作社会生活中心组织原则的阶段。
此外埃斯克巴还指出后发展的观念包括:1)创造不同话语和表征的可能性。
这种表征不再以发展概念为中介;2)改变知行的活动和那种定义发展体制的“真值的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 3)多样化知识生产的中心和中介的必要性;4)与这些有关的两项行动方式:其一,集中关注当地人在针对发展干预方面的调适、颠覆和抵抗等;其二,强调社会运动在遭遇发展项目时生产的另类措施(Arturo Escobar,2007)。
国内有学者指出,埃斯科巴的建议存在一种知识论上的自相矛盾或悖论,即“后发展”与现代性的发展主义之间的不可共度性是无法成立的。
(朱晓阳 2008)当然“指出后结构主义的这一悖论之处并不是要否定埃斯科巴的建议,相反这说明当下后结构-后发展理论家倡导的主张正是与现代性之间可以共度的。
因此对埃斯科巴提出的当下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一种包容的、切实的和实践的态度和行动,而不是纠缠于谈论不同范式之间的‘不可共度性’。
”(朱晓阳,2008)与埃斯科比的后发展观念相近,国内有学者从少数民族发展的主体性问题出发,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和理论意义的看法,有关于此将在本文最后部分专门讨论。
此外在补充埃斯科巴的建议方面,一些人类学者的建议是将“家园”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和行动与干预的起点2。
二、少数民族贫困特征、原因及相应对策分析既然将少数民族贫困问题单独拿出来说,那当然就是要强调其差异性的特征。
说到少数民族的贫困状态时,自然是要强调少数民族贫困的严重性和特征的独特性。
少数民族贫困的严重性指我国的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了大部分,绝大部分贫困地区是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区;因此甚至可以说我国的区域性贫困在1关于此见埃斯科巴的文章,《人类学的趋势》,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例如朱晓阳:“家园与当代社会政治理论和实践”,2010年11月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公开演讲;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李晓非的博士论文《工厂家园》,2011。
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康晓光,2001)。
一般来说,学者往往拿数字来证明这种相对严重性的状况,比如贫困县中少数民族地区占多少,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多少等等(杨清震、周晓燕,2001;肖雁,2005)。
而由此则可推论出少数民族贫困的一些独特的特征,比如贫困覆盖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区域性整体性明显等等。
这种判断和推论方式与政府方面经常是遥相呼应的。
例如政府方面会这样说:少数民族贫困的特殊原因“一是居住的自然条件差。
这些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中国西部内陆边疆的高寒山区、西南部的大石山区和西北部的干旱荒漠地区;二是社会发育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