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 常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练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和对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一、知识讲解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对农业的影响(5)对工业的影响(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二、考点分析考向一全球气候变化状况及其成因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答案 1.A 2.B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
第2题,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小,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考向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
完成第3题。
3.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答案 B解析气温越高,云杉的分布纬度越高。
结合图中云杉主要分布区及冰盖范围的变化可判断,甲时期的云杉主要分布区纬度最低,冰盖范围最大,说明甲时期气温最低,乙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最北界比丙时期的纬度要偏高,说明丙时期的气温比乙时期要偏低,则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是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B项正确;由此可知C、D项错误。
高考地理 简答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高考地理简答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
1.人口剧增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也严重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
2.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构成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陆地活动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排入海洋,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土地遭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
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防止水土流失。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锐减。
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对策》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对策》练习题含答案[2023·福建连城一中月考]观测发现,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海冰面积大量减少。
且研究发现北极地区变暖速度明显快于全球变暖速度,这一现象被称为“极地放大效应”,然而“极地放大效应”在南极却不明显。
据此完成1~2题。
1.相对南极大陆,北极地区变暖速度更快的主要原因是()A.南极地区地面辐射更强,地面热量散失得更多B.南极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多大风,增温不明显C.北极地区海冰融化多,减弱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D.北极地区臭氧空洞变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2.“极地放大效应”带来的影响可能有()A.全球水循环更新速度加快B.北冰洋航道通航时间缩短C.北极地区极光现象明显增多D.欧洲和北美洲极端天气增多[2023·山西运城月考]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气降水(固态、液态水)、气温及风等因素变化的影响。
下图示意2011~2016年祁连山中段北坡“七一冰川”26个测杆点月平均冰川物质平衡随海拔的梯度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3.“七一冰川”月平均冰川物质为最大正平衡的月份是()A.1月B.4月C.7月D.9月4.形成“七一冰川”1月平均冰川物质平衡状态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冰川消融量少B.冷空气活动频繁,降雪天气多C.积雪表面反照率低,消融加剧D.受风吹雪影响,降雪积累少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该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会导致()A.林线下降B.降水增多C.雪线下降D.冰川萎缩[2023·湖南卷]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
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
据此完成6~8题。
6.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A.金属及金属制品B.化工制品C.机械制造产品D.电子产品7.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A.环境成本高B.人力成本高C.营销成本高D.研发成本高8.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①扩大国际市场②提高创新能力③强化产业升级④承接产业转移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参考答案:1.C本题考查北极地区变暖速度更快的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和措施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和措施
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温度升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由于人类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使大气中的温室效应物质含量增加,藉此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自发和反射能力,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气温升高。
二、地表植被破坏,热带雨林、森林等减少,导致了热量得不到有效利用,进而影响了全球气候。
三、受到工业污染影响,大气中有害气体含量增加,它们也会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自发能力,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危害:
一、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造成洪水泛滥,从而造成重大损失。
二、全球变暖导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例如台风、洪水、旱灾等天气灾害频繁发生,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灾害。
三、全球变暖会导致大陆移动,山地崩裂,海岸线变化,环境损害,使因地理位置不同的生物处于不同的生存状态,影响生物多样性。
措施:
一、控制发电、交通运输等活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二、加强科学研究,改善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三、保护环境,积极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减少森林损失,改善空气质量,促进空气循环,减少温室效应。
四、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重视建设低碳城市,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2019最新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 常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练习
常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2018·中原名校五联)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表示,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发现,大约到2050年,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或许这个时间还要提前。
据此回答1~2题。
1.“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增强B.沿岸暖流加强C.极昼时间变长D.全球气候变暖2.下图中与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夏季冰川融化,故选D。
第2题,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关系密切,由于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保温效应明显,图中③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
关键原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1.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面积毁林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2.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3.对策:(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植树造林。
(3)培养新的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
(4)鼓励公众参与。
(5)加强国际合作。
累计距平值是指某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差值的累计值。
下图示意某区域近50年的年均气温(a)与年降水量(b)的累计距平值。
读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气温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的时段是( )A.1965~1975 B.1975~1985C.1985~1995 D.1995~20052.1965~1975年间,该区域气候趋于(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3.2005~2015年间,该区域最可能( )A.粮食单产增加B.地表径流减少C.土壤趋于干旱D.风力侵蚀加强答案 1.C 2.D 3.A解析第1题,读a图可知1985~1995时段,年均气温的累计距平值曲线较平直,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较小,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C正确。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策略第一篇: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策略自然地理学结业论文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作者:xxx xx大学xx学院1、全球变暖的原因自西方工业化以来,世界人口在急剧地增长,人类在日益强大的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大量开垦耕地、掠夺与毁坏森林资源,大量地燃烧化工原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致使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日趋变暖,全球变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
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个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
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
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
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
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
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
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2020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020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读图1,回答1~2题。
图11.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图中的哪些过程有关( )A.a、bB.a、cC.b、dD.b、c2.近年来,全球“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①全球海平面上升②两极地区及陆地高山上冰雪消融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④短期内,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 1.C 2.A第1题,全球“温室效应”主要是大气逆辐射加剧的结果。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之后地面向外辐射能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可以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之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形成“温室效应”。
图中c表示大气向宇宙辐射能量,a表示地面辐射。
第2题,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交通工具向大气中排放的废弃物在强烈光照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短期内,全球“温室效应”加剧将导致大量冰川融化,会使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径流量增加。
湖水含盐量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位和气候变化。
青海湖是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封闭湖泊。
图2为青海湖距今1.2万年来湖水含盐量变化过程图。
据此完成3~4题。
图23.青海湖1.2万年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A.3700年B.3900年C.6900年D.8300年4.距今2000年以来,青海湖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A.变暖变干为主B.变冷变干为主C.变暖变湿为主D.变冷变湿为主[解析] 3.D 4.A第3题,水位最低时,通常湖水的含盐量最高,读图即可确定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
第4题,距今2000年以来,青海湖湖水含盐量逐渐上升,说明湖泊水位下降,雨水补给减少,气候有变暖变干趋势。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图3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图35.下列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度增产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6.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则下列几个地区中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B.西亚C.北非D.中亚[解析] 5.B 6.B第5题,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方是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练习(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专题练习(六)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读图填图·回扣基础]1.全球气候变化示意图的判读(1)由图1可知,地质时期气温波动特点是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由图2可知,近现代气温波动特点是气温呈波动上升,特别是1980年以后气温上升速度加快。
(3)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是目前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人为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城市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等。
(4)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加强国际间合作。
2.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关联图的判读(1)按自然资源的再生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如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2)列表归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历史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中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强较强减弱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X围与规模小中大利用方式单一中等多样化利用率低中高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发展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图的判读(1)图中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有地震、火山、滑坡,属于气象灾害的有风暴,属于水文灾害的有洪水、海啸。
(2)由图可知,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和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3)为什么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害频发?提示:①我国处于两大灾害带的交会处;②多山的地貌;③强烈的地壳运动;④不稳定的季风环流等。
[考点集训·融会贯通]考点一地形与人类活动康斯坦察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是该国著名的疗养胜地。
下图示意康斯坦察周边等高线地形状况。
读图完成1~3题。
1.影响图示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B.河流C.海洋D.地形2.图示地区公路分布体现的选线原则不包括( )A.尽量沿等高线延伸B.尽可能多的连接聚落C.避免跨越河流D.在陡坡处呈“之”字形弯曲3.图示四个公路选址方案中,最有可能建设的是( )A.方案一B.方案二C.方案三D.方案四解析:1.D 2.A 3.A 第1题,根据聚落符号,图示区域聚落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影响图示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对。
2020届高三地理命题点: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命题点: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典例分析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1)A (2)B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
材料显示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较大,四选项中,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蒙古高原都位于北半球,但蒙古高原纬度较高,故升温幅度最大。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南北半球在大气成分、太阳辐射、大洋环流等方面差异不明显,但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洋热容量较大,故南半球升温比北半球升温慢。
命题突破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跟踪训练一、单项选择题图为北半球某沿海地区地形起伏和大气运动示意图,且已知D处7月平均气温为6.5℃。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下列关于图中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 C处只有冬季才会出现积雪B. B处一定比D处气压低C. A处此月平均气温超过30℃D. C处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2. 图中四点降水最多的是()A. AB. BC. CD. D【答案】1. D 2. B【解析】1.D处7月平均气温为6.5℃,C处比D处高1500m,温度在0℃以下,A错误;B处气流上升,气压低,D处气流下沉,气压高,B错误;A处与D处相关3000m,气温相差18℃,D处7月平均气温为6.5℃,C错误;C处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D正确。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作者:xxxxx大学xx学院1、全球变暖的原因自西方工业化以来,世界人口在急剧地增长,人类在日益强大的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大量开垦耕地、掠夺与毁坏森林资源,大量地燃烧化工原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致使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日趋变暖,全球变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
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个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
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
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
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
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
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
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2020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 常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练习
常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2018·中原名校五联)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表示,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发现,大约到2050年,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或许这个时间还要提前。
据此回答1~2题。
1.“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增强B.沿岸暖流加强C.极昼时间变长D.全球气候变暖2.下图中与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夏季冰川融化,故选D。
第2题,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关系密切,由于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保温效应明显,图中③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
关键原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1.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面积毁林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2.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3.对策:(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植树造林。
(3)培养新的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
(4)鼓励公众参与。
(5)加强国际合作。
累计距平值是指某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差值的累计值。
下图示意某区域近50年的年均气温(a)与年降水量(b)的累计距平值。
读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气温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的时段是( )A.1965~1975 B.1975~1985C.1985~1995 D.1995~20052.1965~1975年间,该区域气候趋于(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3.2005~2015年间,该区域最可能( )A.粮食单产增加B.地表径流减少C.土壤趋于干旱D.风力侵蚀加强答案 1.C 2.D 3.A解析第1题,读a图可知1985~1995时段,年均气温的累计距平值曲线较平直,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较小,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C正确。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 常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练习
常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2018·中原名校五联)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表示,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发现,大约到2050年,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或许这个时间还要提前。
据此回答1~2题。
1.“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增强B.沿岸暖流加强C.极昼时间变长D.全球气候变暖2.下图中与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夏季冰川融化,故选D。
第2题,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关系密切,由于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保温效应明显,图中③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
关键原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1.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面积毁林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2.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3.对策:(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植树造林。
(3)培养新的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
(4)鼓励公众参与。
(5)加强国际合作。
累计距平值是指某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差值的累计值。
下图示意某区域近50年的年均气温(a)与年降水量(b)的累计距平值。
读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气温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的时段是( )A.1965~1975 B.1975~1985C.1985~1995 D.1995~20052.1965~1975年间,该区域气候趋于(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3.2005~2015年间,该区域最可能( )A.粮食单产增加B.地表径流减少C.土壤趋于干旱D.风力侵蚀加强答案 1.C 2.D 3.A解析第1题,读a图可知1985~1995时段,年均气温的累计距平值曲线较平直,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较小,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C正确。
高中地理全球变暖的原因与影响
高中地理全球变暖的原因与影响全球变暖是当今最重要且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加速发展,地球温度在过去几十年内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本文将讨论高中地理领域中全球变暖的原因与影响。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1. 温室气体排放:工业活动、交通运输、能源生产等大规模人类活动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氮氧化物(NOx),这些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类似温室的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2. 破坏森林和湿地:人类对森林和湿地的大规模砍伐和开垦,导致这些地区的植被消失、栖息地受到破坏,无法有效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而加剧全球变暖。
3. 燃烧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工业用能、交通运输和家庭生活中广泛使用这些燃料,从而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4. 气候系统的内部变化:自然气候系统的内部变化也可能导致全球变暖。
例如,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火山喷发产生的气溶胶等因素都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5.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扩张导致森林和湿地的过度开垦,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大规模畜牧业还释放了大量的甲烷气体,也是全球变暖的一大原因。
二、全球变暖的影响1.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变化,包括更频繁和更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2. 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和冰盖的融化,进而使海平面上升。
这将威胁到沿海城市、岛屿国家和沿海生态系统的存在,并加剧海岸侵蚀等问题。
3. 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威胁。
气候变化破坏了许多生态系统,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4. 水资源紧缺:全球变暖导致降水模式发生变化,使一些地区降雨增加,另一些地区则面临干旱。
这将导致水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和紧缺问题。
5. 社会经济影响:全球变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常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练习
常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2018·中原名校五联)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表示,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发现,大约到2050年,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或许这个时间还要提前。
据此回答1~2题。
1.“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增强B.沿岸暖流加强C.极昼时间变长D.全球气候变暖2.下图中与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夏季冰川融化,故选D。
第2题,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关系密切,由于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保温效应明显,图中③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
关键原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1.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面积毁林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2.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3.对策:(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植树造林。
(3)培养新的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
(4)鼓励公众参与。
(5)加强国际合作。
累计距平值是指某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差值的累计值。
下图示意某区域近50年的年均气温(a)与年降水量(b)的累计距平值。
读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气温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的时段是( )A.1965~1975 B.1975~1985C.1985~1995 D.1995~20052.1965~1975年间,该区域气候趋于(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3.2005~2015年间,该区域最可能( )A.粮食单产增加B.地表径流减少C.土壤趋于干旱D.风力侵蚀加强答案 1.C 2.D 3.A解析第1题,读a图可知1985~1995时段,年均气温的累计距平值曲线较平直,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较小,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C正确。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 常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练习
学习资料专题常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2018·中原名校五联)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表示,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发现,大约到2050年,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或许这个时间还要提前。
据此回答1~2题。
1.“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增强B.沿岸暖流加强C.极昼时间变长D.全球气候变暖2.下图中与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夏季冰川融化,故选D。
第2题,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关系密切,由于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保温效应明显,图中③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
关键原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1.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面积毁林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2.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3.对策:(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植树造林。
(3)培养新的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
(4)鼓励公众参与。
(5)加强国际合作。
累计距平值是指某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差值的累计值。
下图示意某区域近50年的年均气温(a)与年降水量(b)的累计距平值。
读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气温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的时段是( )A.1965~1975 B.1975~1985C.1985~1995 D.1995~20052.1965~1975年间,该区域气候趋于(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3.2005~2015年间,该区域最可能( )A.粮食单产增加B.地表径流减少C.土壤趋于干旱D.风力侵蚀加强答案 1.C 2.D 3.A解析第1题,读a图可知1985~1995时段,年均气温的累计距平值曲线较平直,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较小,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C正确。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第一篇: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
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
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
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
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
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
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 常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练习
常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2018·中原名校五联)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表示,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发现,大约到2050年,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或许这个时间还要提前。
据此回答1~2题。
1.“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增强B.沿岸暖流加强C.极昼时间变长D.全球气候变暖2.下图中与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夏季冰川融化,故选D。
第2题,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关系密切,由于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保温效应明显,图中③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
关键原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1.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面积毁林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2.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3.对策:(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植树造林。
(3)培养新的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
(4)鼓励公众参与。
(5)加强国际合作。
累计距平值是指某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差值的累计值。
下图示意某区域近50年的年均气温(a)与年降水量(b)的累计距平值。
读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气温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的时段是( )A.1965~1975 B.1975~1985C.1985~1995 D.1995~20052.1965~1975年间,该区域气候趋于(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3.2005~2015年间,该区域最可能( )A.粮食单产增加B.地表径流减少C.土壤趋于干旱D.风力侵蚀加强答案 1.C 2.D 3.A解析第1题,读a图可知1985~1995时段,年均气温的累计距平值曲线较平直,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较小,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C正确。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高频考点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和对策检测卷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高频考点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和对策检测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7小题,共54.0分)有资料说明,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已上升了0.6~0.9℃。
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
读图,回答29—30题。
该图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计策能够缓解气候变暖的是()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③进展技术,提高燃料利用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D. ①②③④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阻碍也有负面阻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B. 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显现减少和退缩C. 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D. 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加躯体活力新华网北京11月19日电,中国气候变化事务专门代表解振华19日在国务院新闻公布会上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将于11月30日到12月1 1日召开,要紧目的是要达成关于2020年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协议,以操纵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
据此完成13~14题。
全球气候变暖,要紧是因为下图中A. A增强B. B增强C. C增强D. D增强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 开发利用绿色能源B. 提高私家车使用频率C. 调高空调的温度D. 大力转移高耗能产业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火山喷发后一段时刻内③减少B. 臭氧层破坏可能会导致②减少C. 全球气候变暖要紧因为①增加D. 显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部,下图为近三十年来该市农业结构变化图,这种变化产生的最要紧缘故是A. 粮食需求量的大幅减少B.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C. 生态环境趋向恶化D. 市场需求量的变化2021年4月22日,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中国积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引领各国共同走绿色低碳进展道路,赢得国际社会积极评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2018·中原名校五联)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表示,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发现,大约到2050年,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或许这个时间还要提前。
据此回答1~2题。
1.“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增强B.沿岸暖流加强C.极昼时间变长D.全球气候变暖2.下图中与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夏季冰川融化,故选D。
第2题,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关系密切,由于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保温效应明显,图中③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
关键原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1.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面积毁林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2.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3.对策:(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植树造林。
(3)培养新的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
(4)鼓励公众参与。
(5)加强国际合作。
累计距平值是指某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差值的累计值。
下图示意某区域近50年的年均气温(a)与年降水量(b)的累计距平值。
读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气温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的时段是( )A.1965~1975 B.1975~1985C.1985~1995 D.1995~20052.1965~1975年间,该区域气候趋于(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3.2005~2015年间,该区域最可能( )A.粮食单产增加B.地表径流减少C.土壤趋于干旱D.风力侵蚀加强答案 1.C 2.D 3.A解析第1题,读a图可知1985~1995时段,年均气温的累计距平值曲线较平直,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较小,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C正确。
第2题,该时段年均气温与年降水量的累计距平值均下降,说明该时段趋于冷干。
第3题,2005~2015年间,该区域年均气温的累计距平值升高,年降水量的累计距平值升高,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上升,降水增多,水热状况较好,故该区域最可能粮食单产增加,A正确;降水增多,地表径流增多,B错误;土壤趋于湿润,C错误;降水增加,空气湿度增大,风力侵蚀减弱,D错误。
故选A。
pH代表溶液的酸碱度,pH值大于7时溶液呈碱性,pH值小于7时溶液呈酸性。
海水pH 值会受到干洁空气成分变化的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数量受海水垂直运动的影响。
下图为“1990~2010年西太平洋某海域pH变化图”。
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所示1990~2010年pH值变化说明海水( )A.富营养化B.盐度增加C.酸度增加D.跳跃式变化5.pH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海洋吸收火山灰增加B.海洋吸收沙尘增加C.海洋吸收O3过多D.海洋吸收过多CO26.全球变暖,导致海水表层的温度升高,上下层海水的交流减弱,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寒流消失B.季风消失C.浮游生物减少D.海啸增强答案 4.C 5.D 6.C(2018·福建泉州模拟)冰川物质平衡(即冰川物质收支)是联系气候和冰川变化的纽带,是冰川对所在地区气候状况的直接反映。
下面左图中的甲岛是国际上监测研究冰川物质平衡的重点区域之一,右图示意甲岛某冰川物质的冬夏平衡。
甲岛终年多雾。
据此回答7~8题。
7.据右图推断甲岛( )A.冰川面积扩大B.冰川储量减少C.海拔持续升高D.夏季降水减少8.造成甲岛冰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洋流D.大气污染答案7.B 8.A解析第7题,据右图可知,甲岛冰川物质的冬夏平衡曲线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结合全球变暖的特点,推断甲岛冰川储量减少,B对。
冰川储量减少,冰川面积减小,海拔持续降低,A、C错。
图示反映冰川物质平衡,不能反映夏季降水减少,D错。
第8题,结合全球变暖的现实,造成甲岛冰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温,气温升高,导致极地冰川融化,冰川储量减少,A对。
极地降水很少,影响小,B错。
极地附近洋流以寒流为主,不是冰川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C 错。
大气污染不影响冰川储量,D错。
(2018·江西上饶模拟)下面为“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图”(a图)“和年等降水量图”(b图)。
读图回答下题。
9.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a图等温线变得更加密集B.a图0℃等温线向南移动C.b图等值线数值不会变化D.a、b两图中大陆面积扩大答案 B解析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地温度升高,材料中缺少极地内部升温幅度差异的信息,等温线的疏密变化无法判断,A错。
全球变暖会导致a图0℃等温线向南移动,B对。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水汽增加,降水增多,所以b图等值线数值相应增加,C错。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a、b两图中大陆面积缩小,D错。
(2018·陕西宝鸡模拟)磁化率是反映温湿气候与干冷气候变化的良好指标。
气候温湿利于磁性物质形成与聚集。
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典型地区磁化率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10~11题。
10.距今6~7万年时间段,下列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 )A.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增多B.我国甘蔗种植区北界北移C.我国正处于间冰期D.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强11.距今13万年以来,黄土高原磁化率变化反映出( )A.全球气候变暖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过程C.东亚冬夏季风环境效应交替变迁D.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日益严重答案10.A 11.C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看出距今6~7万年时间段磁化率较低,说明气候冷干,冬季风势力偏强,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增多;我国甘蔗种植区北界南移;我国正处在寒冷的冰期;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弱。
A正确。
第11题,从图中看13万年以来黄土高原磁化率先降低,后增加,全球气候先冷干后暖湿;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过程受其影响不大;东亚冬夏季风环境效应交替变迁,C正确;黄河下游断流面积先扩大后减小。
(2018·天津部分区模拟)呼伦湖鱼的种类达到30多种,呼伦湖冬捕现在已成为该区域重要的旅游项目。
每年的冬捕时间是以冰块厚度决定的,原则上45厘米以上就可以。
下图为“呼伦湖的地理位置图”。
据此回答下题。
12.近些年呼伦湖冬捕日期由12月初推迟到12月末,是因为( )A.人工成本上升B.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C.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D.保护渔业资源的需要答案 C解析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温升高,封冻时间及冻层厚度都受到影响,所以冬捕推迟;近些年捕捞技术提高使冬捕的人工成本下降;冬捕时间由冰块厚度决定,属于自然原因,不是人文(旅游)原因。
冬捕只是推迟了时间并没有停止,因此不是对渔业资源的保护,据此选C。
13.(2018·福建莆田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辐射强迫是指由某种温室气体(或其他因素)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向外红外辐射量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中不同因素对大气温室效应的贡献可以通过辐射强迫来衡量。
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有:CO2、CH4(主要来自水稻种植等)、N2O(主要来自施肥后的土壤)、卤烃等。
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中的硫酸盐气溶胶浓度与SO2浓度呈正相关,而SO2气体主要来自燃煤。
下图示意1750~2005年人为产生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辐射强迫。
(1)在本世纪初,大气中CH4浓度上升几乎停止,N2O的浓度在同时期内持续上升。
分别说明其可能原因。
(2)说出气溶胶产生的辐射强迫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3)分析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共同作用下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
(4)推测未来硫酸盐气溶胶气候效应减弱的原因。
答案(1)CH4浓度停止上升的可能原因是水稻种植的面积相对稳定;N2O浓度持续上升可能是农业施肥持续增多。
(2)特点:呈负值。
原因:气溶胶悬浮于大气中能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提高大气的反射率);气溶胶可以起到凝结核作用,增加云量(提高云层的反射率),降低地表温度。
(3)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为正值,增温幅度大;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为负值,降温幅度小;两者共同作用下减缓地表温度的上升。
(4)气溶胶作用时间短;(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等)未来SO2的排放量减少。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碳排放量的多少和强度往往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根据碳排放总量随时间尺度演变的三个倒U形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的倒U形曲线高峰、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高峰及碳排放总量的倒U形曲线高峰,从工业革命开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S3、S4阶段为人均碳排放强度峰值之后阶段,如下图。
(1)描述S1阶段碳排放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判断S2阶段及其区域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3)指出S3阶段碳排放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析人类在S4阶段以后使碳排放总量下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特点:碳排放强度高,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低。
原因: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碳排放强度高;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规模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低。
(2)煤炭利用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3)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增加,气候不稳定性增加。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进行约束和制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如低碳出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