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理论--经济学原理培训课程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商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西西安培华学院二〇一三年七月《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8B8201 学分:4学分学时:64学时执笔人:袁萍审核人:李红霞一、课程的性质《经济学原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二、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三、教学任务1.通过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训练,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2.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训练,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和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的技能,即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后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五、教学时间安排完成以上教学内容时,在体系安排上,主讲教师可以适当调整。
六、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学习,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七、主要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同时安排必要的讨论和作业,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八、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百分制,通过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题型与题量应视各年级学生水平而灵活选用。
考勤和作业、课堂表现、讨论各占10%,共40%;期末考试占60%。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 魏小文.《西方经济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3] 于忠江,孙冰.《西方经济学原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年.[4] 黄亚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十、教学主要内容纲要第一章导言(一)基本目的与要求1.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经济学原理-第三章-如何生产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产量或边际报酬)
1、定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技术和其他要素投入不
变,连续增加一种要素投入, 当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边际产量递增; 当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一特定值时,边际产量最
终会递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是消费者选择理论中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生产理论中
存关系。 Q = f(L、K、N、E)--- 生产函数
其中N是固定的,E难以估算,所以简化为: Q = f(L、K)
研究生产函数一般都以特定时期和既定生产技术水平作为 前提条件;
这些因素发生变动,形成新的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 量之间的关系,即生产中投入量与产出量的关系。
第三章 如何生产
生产理论分析 生产成本分析
第一节 生产理论分析
一、生产函数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一)生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就是指人们通 过劳动改变物质的性质,创造直接满足人类 欲望的效用的活动。
物质产品的生产
劳务的生产
厂商:
1、定义: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2、厂商的组织形式. (1) 个人企业:单个人独资经营的厂商组织 。 (2)合伙制企业:两个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组织 。 (3)公司制企业:
的应用或转化形态。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原因
生产中,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之间在 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
即最佳 技术系数
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配合比例所需 数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越来越接近 最佳配合比例。
边际产量是呈递增的趋势。
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可 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是呈递减趋势。
经济学原理:生产理论
边际产出
(△Q/ △L)
--10 20 30 20 15 13 4
8
9 10
10
10 10
112
108 100
14
12 10
0
-4 -8
总产出图形 (Total Product in Graph)
单位时 间产出
112
D
C 60
总产出
B A
0B线斜率为B点的平均产出: AP(20);过A点切线斜率为 边际产出 MP(20);OC线斜 率为C点 MP和 AP。
案例启示之四:决策机制
• 这类替代资源决策,官员是否一 定比面临有效市场约束的企业家 更有胜算?
案例与企业生产理论
• 玉米加工汽油故事涉及的一般内涵,是如 何在给有技术存量条件下选择利用“适当 技术”,并用给定成本生产出最大产量、 或用最小成本生产出给定产量。这是管理 经济学企业生产理论的基本对象。 • 首先介绍生产函数概念,并用等产量线表 示生产函数;然后引入等成本线表示成本 约束;最后分析企业选择技术和要素投入 的一般规则。
• 当包括技术在内的其它投入固定不变时, 一种投入数量增加最终会达到一个临界 点,在它以后投入增加带来的产出增量 (即边际产出)会减少。
– 当劳动投入较少时,投入增加通过专业化可 能带来边际产出上升;
– 当劳动投入量很大时,增加投入会因为缺乏 效率导致边际产出下降;
马尔萨斯和食物危机预言
• 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Malthus (Thomas Robert, 1766-1834) 曾经预言人类将 出现大范围饥荒。他提出的理由是: •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边际产出递减规律 限制农业和食物生产增长,从而导致绝 对食物匮乏和危机。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经济学原理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经济问题的本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决策原理,为日后的经济研究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2. 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包括供求关系、价格形成、竞争机制等。
3. 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分析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构。
4. 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5. 培养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安排1. 原理与方法-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工具2. 微观经济学- 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 弹性和边际分析- 市场均衡和效率- 市场结构和行为-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3. 宏观经济学- 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 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4. 经济学分析的应用- 公共政策和经济效益评估- 企业决策和市场竞争- 个人理财和消费决策- 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 发展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经济学原理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实例分析:运用具体案例和实际数据,帮助学生将经济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和分析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课堂演示:通过模拟市场、实际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和经济意识。
五、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和讨论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2. 作业与报告:布置课后作业和小组项目报告,考察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前半部分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经济学原理第三章-如何生产
第一节 生产理论 第二节 成本理论
第一节 生产理论分析
一、生产函数与生产时期 (一)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指企业为生产所投入的 各种经济资源。 “生产三要素”说:劳动、资本和土 地。 “生产四要素”说:马歇尔在《经济 学原理》一书中,又增加了一种生产要 素——企业家才能。 1、劳动:劳动者脑力、体力的消耗。
L3
L
A’ B’
APL
O
L1 L2
L3 MPL
L
2、平均产量 平均产量(AP)是指平均每一单位可 变要素(如劳动L)的产量,即总产量与要 素投入量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TP APL L
平均产量曲线是总产量曲线上各点与 原点连线的斜率值曲线。如表4—1或图4— 1(b)所示。平均产量通常先也是先随要 素投入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最高点B′后即 不断下降,
假定投入只考虑劳动L和资本K两个要 素,而且K不变,变化的仅仅是L。生产函 数表示为:
Q (L)
以两种以上变动投入的生产函数来论 述长期生产状态(L和K都在变)。生产函 数表示为:
Q (K,L)
二、短期生产理论(一种可变投入要 素的生产理论) 基本假设: ◇投入只考虑L和K两个要素。 ◇ K不变,变化的仅仅是L。 研究: ◇产出变化与投入要素(即劳动L)变 化之间的关系。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假设某种产品的生产情况如表4—1所 示。
1、总产量 总产量(TP)是指短期内在某特定生 产规模下,利用一定数量的某种生产要素 (如劳动L)所生产产品的全部数量。其表 达式为:
TPL (L)
总产量通常先随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增 加,达到最高点后即开始不断减少。如图 4—1(a)所示。
TP B A L2
【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教学课件)
4、等产量曲线的两种特例
1、固定技术系数的等产量曲线
2、生产要素完全可替代条件下的等产量曲线
K Q1 Q2 Q3
K Q3
Q2 Q1
3210 10 8 6 4 2 0
123
L
123
L
5、脊线和生产区域
脊线:是把所有等产量线上斜率为零和斜率无穷 大的点与原点一起联结起来,形成的两条线。
脊线内表明生产要素替代的有效范围。
10 8 6 4 2 0
K
E3 E1E2
生产扩展线
C1 C2 C3 L
已知生产函数,求扩展线
10题:Q=KL2 依据均衡条件:
MPK MPL PK PL
L2
PK
2KL PL
MPK L2 K LPL
2PK
MPL 2KL
第四节 规模报酬 returns to scale
一、规模报酬的含义:生产规模扩大,各种生产要素同时 增加,产量增加的情况。
E1
Q2=200 C2
C1 Q1=100 123456 L
规模报酬递减
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一倍,生产 规模扩大一倍,产量增加小于一倍,是因为规模过大往往造 成管理混乱,权责不分,效率低下。
二、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
1、规模报酬Q 递 增f 。( L 生, 产K ) 要素如 投入量f ( 增L 加, 倍K ,) 产 果 量f 将( L 增, K 加) 一倍以上。
2加、一规倍模。报酬Q 不 变f 。( L 生, K 产) 要素如 投入量f 增( 加L , 一K 倍) , 产果 量f ( 将L , 增K )
(1)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 位生产要素投入量与所需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比 率。是等产量曲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值。
经济学原理第四章生产与成本理论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劳动的平均产量(APL)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 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它的定义公式为
APL
TPL(L,K) L
(4.5)
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 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它的定义公式为
MPL
TPL(L,K) L
(4.6)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或
M P L lL i0 m TL P (L L,K)dT L d(L L P ,K) (4.7)
假设等产量曲线的生产函数为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Q=f(L,K)=Q0
在等式两边取全微分得
f dLf dKdQ0 L K
整理得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f dK L MPL dL f MPK
K
由边际技术替代率定义公式可得
MRTLR KddK LM MK LPP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2.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 现象: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 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 减规律。以图4-4为例。
在图4-6中,有一条等成本线AB和三条等产量曲线Q1 、 Q2和Q3。等成本线AB的位置和斜率取决于既定的成本量C
和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 P L 。 PK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图4-6 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总之,在均衡点E,等产量曲线Q2与等成本线AB相切。
由于等产量曲线的斜率可用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表示,等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经济学原理-第三章 如何生产
生产规模的扩大;
甚至使产量绝对减少。 就使规模经济逐渐走向规模不经济。
与一种生产 要素的连续 投入比较
温州大学商学院
韩纪江
(1)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
增加比例。
是一种规模经济
K 8 6 R
劳动和资本扩大一个很小的
倍数就可以导致产出扩大很 大倍数。
投入为两个单位时,产出为
生产可能性边界
电脑产量(台)
3,000
●F
C A
2,200 2,000
B
生产可能性边界
1,000
D
●E
0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300
600 700
1,000
汽车产量(辆)
Copyright©2003 Southwestern/Thomson Learning
二、产量与边际收益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TP切线斜率 = MP,如点M TP连线斜率 = AP,如点N 点R切线、连线斜率 = MP&AP 拐点,凸弧与 凹弧的转折点
N
M
d 2Q 0 2 dL
O
L0 L1 L2
L3
L
MP、 AP 和TP关系
Q
G
B
TP
MP与TP之间关系: MP>0, TP↑ MP=0, TP最大 MP<0, TP↓
第三章 如何生产
生产理论分析
生产成本分析
第一节 生产理论分析
一、生产函数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一)生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就是指人们通 过劳动改变物质的性质,创造直接满足人类 欲望的效用的活动。
物质产品的生产
经济学原理--生产理论知识
KE
E
O LE
Q3 QQ1 2 BL
(1)既定成本、产量最大
K
KE
E
O
LE
L
(2)既定产量、成本最小
27
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五、生产要素 的最优组合
2、最优要素组合原则(条件)
MPL PL MPK PK
MPL MPK
PL
PK
28
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五、生产要素 的最优组合
3、最优要素组合的实现
2、等成本曲线的变动
K A3
K
A1
A
A2
B3
O
B2 B1 L O
C
D
BL
25
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五、生产要素 的最优组合
最优要素组合是指在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 下,以既定的成本生产最大的产量或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既 定的产量的要素组合。
26
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五、生产要素 的最优组合
1、最优要素组合图 K A
40
成本和成本函数:二、成本函数
成本函数: 表示成本与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C = C(Q)
41
第二节 短期成本:一、短期成本概念
1、短期总成本(STC) 厂商在短期内生产 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
付的全部成本。它包括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
总固定成本(TFC):厂商在短期内生产 一定量的产品对 固定要素所支付的全部成本。 总可变成本(TVC):厂商在短期内生产 一定量的产品对 可变要素所支付的全部成本。
38
第五章 成本理论
第一节 成本和成本函数 第二节 短期成本 第三节 长期成本 第四节 长期成本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
39
《经济学原理》(全套课件)
(四)常用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齐次生产函数中典型生产函数,即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研究美1899-1922年间K与L对Q影响
(四) C—D函数
q A K L
A为规模参数或技术因子
α、β系数
通过研究 产量增加中约3/4是劳动贡献(即β=3/4) 1/4是资本贡献(即α=1/4) 由于α+β=1,线性齐次,显示出规模报酬不变性质
我国原指工业企业,现在包括一切拥有并经营其资 产的企业化单位(enterprise-type units)
(二)企业本质—科斯(Ronald H. Coase) 《企业的性质》交易成本论
交易成本
指仅与交换有关的成本,是除生产成本以外,为 达成协议和完成交易所耗费的成本
如收集有关交易信息,寻求交易条件,谈判和讨价还价, 监督合约实施
( q=ƒ ( L ) ) • 第四节 长期生产函数-两种变动要素的合理投入
q=ƒ ( L,K )
• 第五节 生产扩张与规模报酬 • 本章习题
一、生产和生产要素
(一)生产(production)性质
经济学-第四章 生产理论
一种可变投入品生产函数可被下表所描述:
劳动力数 量(L) 0 1 2 3 4 5 6 7 8 9 10 资本数量 (K)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总产量 (TP) 0 10 30 60 80 95 108 112 112 108 100 平均产量 (AP) 10 15 20 20 19 18 16 14 12 10 边际产量 (MP) 10 20 30 20 15 13 4 0 -4 -8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注意几点:
• (1)收益递减规律具有独立于经济制度或其它社 会条件而发生作用的普遍性或一般性。 •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前提之一“技术水平” 不变,它不否认技术条件变化可能导致劳动生产 率提高。 • (3)规律表述有“最终”二字修饰条件。也就是 说,某一投入边际收益并非自始至终递减,它有 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增加趋势。
K 5 E
4 3
2 1 D C A B Q3=90 Q2=75 Q1=55 3 4 L 5
0
1
2
2、等产量线的特征
(1)等产量线是一条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 线。 (2)在同一平面图上 可以有无数条等产 量线,不同的等产 量线代表不同的产 量水平。
K 5 E
4
3 2 1 B D A C Q3=90 Q2=75 Q1=55 3 4 5 L
K A
利率(PK)变化使等成 本线以B点为轴心旋转。
O
B1
B2
B3
L
四、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1、既定成本下 产量最大 2、既定产量下 成本最低
• 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 的切点。这时: • MPL / MPK = PL / PK, 即两种投入品的边际 产量比率等于它们的 价格比率。或者: • MPL / PL = MPK / PK, 即两种投入品的边际 产量与其价格比率相 等。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001课程总学时:72 学分:4.5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所有专业考核方式:考试首选教材:徐美银等编著:《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制定(或修订)单位:经济贸易学院。
制定(或修订)时间:2008年10月。
一、课程总述1.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性质:专业基础课。
任务:《经济学原理》是研究西方经济的一门理论课程。
为了与国际接轨,更好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教委规定《西方经济学》为财经类各专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
因此,它属于财经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目的: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完整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习者能能把握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能运用价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生产最优组合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生产成本理论、生产要素理论等分析简单的微观经济现象;能运用国民收入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消费与投资理论、失业理论、总供给与总需求理论等分析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
2.与其他课程的关系(1)本课程的先行学习课程一般包括:A经济数学或高等数学(三或四)B政治经济学(2)本课程又是学习下列课程的先行课程A《货币银行学》B《国际金融学》C《保险学》D《货币金融学》E 《国际贸易学》F 《市场营销》G 《国际经济学》3.课程特点(包括课程重点、难点)(1)内容丰富,观点复杂。
(2)概念抽象,体系庞大。
(3)数学化,模型化,数学模型及其分析技术贯穿经济研究的各个方面。
4.教学总体要求:要求预习、及时复习,要求联系中国实际思考问题,要求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扩大视野。
5.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配置主要教学手段建议:讲授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使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环节配置: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社会调查等相关教学环节。
6.教学总学时分配本课程共 72学时, 4 学分,理论教学 72学时。
生产理论--经济学原理培训课程
生产理论–经济学原理培训课程1. 简介经济学原理是研究经济活动的规律和原理的学科,是现代经济学领域的基础课程之一。
生产理论是经济学原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产生和分配物质财富的过程和方法。
生产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市场经济中的生产活动以及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本培训课程旨在帮助学员全面了解生产理论,并能够将生产理论与实际经济活动相结合,更好地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
2. 培训内容2.1 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劳动力:介绍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评估和管理劳动力资源。
•资本:介绍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讨论资本的不同形式和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
•土地:介绍土地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说明不同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方式。
2.2 生产函数和生产率•生产函数:解释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介绍生产函数的类型和特点。
•边际产出和边际成本:讨论边际产出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的原因和经济效应。
•生产率:介绍生产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探讨提高生产率的途径和政策措施。
2.3 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模型:介绍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型,包括典型的供给驱动模型和需求驱动模型。
•生产要素的增长:讨论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探究不同要素增长速度的原因。
2.4 生产效率和效益•有效资源配置:解释有效资源配置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生产技术创新:介绍技术创新对于生产效率和效益的重要作用,讨论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和政策支持。
3. 学习目标通过本培训课程的学习,学员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熟悉生产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关键要素,理解它们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掌握生产函数和生产率的计算方法,能够分析和评估生产效果;•理解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能够应用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了解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技术创新对于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意义,具备相关政策支持的认识。
经济学原理--生产理论知识
经济学原理–生产理论知识概述生产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产过程中如何组织和利用资源来生产物品和服务。
它是经济学的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原理中的生产理论知识,包括生产要素、生产函数、生产率等内容。
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创新技术。
劳动力是指人们的劳动能力和技能,资本是指生产中使用的机器、设备和建筑物,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创新技术是指改进生产方法和产品的新技术。
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一起参与生产过程,产生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
它们之间的组合和使用方式会对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产生影响。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描述了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它表明了输入要素如何转化为输出。
一般来说,生产函数的形式可以表示为:Q = f(K, L)其中,Q表示产出,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
生产函数可以是线性的、凸的、曲线的或其他形式的,不同的生产函数形式代表了不同的技术水平和资源配置方式。
生产函数的形式和参数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来确定,经济学家通过对生产函数的研究可以分析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导资源的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改变生产要素组合的决策生产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经济学家通过对生产函数和生产效率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来指导生产要素的决策。
边际生产力边际生产力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会产生的额外产出。
当边际生产力递减时,增加一单位的生产要素将会导致较小的额外产出。
经济学家通过衡量边际生产力的变化来分析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
在决策中,我们应该将生产要素分配到边际产出最大的地方,以达到最优的生产效益。
等量替代等量替代是指不同的生产要素可以根据其边际生产力的不同程度相互替代。
在决策中,我们可以根据生产要素的价值和成本来进行替代,以提高生产效率。
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规模报酬递增是指当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时,输出的产量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生产理论经济学原理培训课程
生产理论经济学原理培训课程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向学员介绍生产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将能够理解和应用生产理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为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经济分析。
二、课程大纲2.1 生产理论经济学概述•生产理论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生产要素及其分类•生产要素的边际效应和边际成本2.2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定义•生产函数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函数的边际产出递减规律2.3 生产函数的扩展•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产品替代关系•输入替代关系2.4 边际分析•边际产出•边际成本•边际效益2.5 生产均衡•最优生产组合•等边际成本线和等边际产出线的概念•最优生产组合的判定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线上教学的形式,通过视频讲解、案例分析和练习题等方式进行教学。
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随时进行学习,并可以在学习平台上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四、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员将能够:1.理解生产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掌握生产函数的基本性质和边际产出递减规律;3.理解生产函数的扩展和边际分析的应用;4.理解最优生产组合的判定方法。
五、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经济学、管理学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对生产决策有兴趣的企业管理人员。
六、学习时间安排本课程共计15个学时,具体学时安排如下:1.第1学时:生产理论经济学概述;2.第2学时至第5学时:生产函数及性质;3.第6学时至第8学时:生产函数的扩展;4.第9学时至第11学时:边际分析;5.第12学时至第15学时:生产均衡。
七、学习评估学员需完成课程中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作业,并通过在线考试,最终以累积总分来评估学员的学习成绩。
八、学习资源学员将获得以下学习资源:•课程讲义:详细讲解课程内容和案例分析。
•视频讲解:在线视频讲解,配合课程讲义进行学习。
•练习题和案例分析: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的练习题与案例。
•在线讨论和答疑:学员可以在学习平台上与老师进行交流和答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TSLK =-△K/△L=MPL/MPK
(4.5)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等产量线。每 一条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而且离原 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 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 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等产量线代表了相 同的产量水平。如果说有两条等产量线相交于 某一点,那么在这一点上就有相等的产量,显 然这与不同等产量线代表不同产出水平产生逻 辑上的矛盾。
4.1.2短期生产函数
1)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是指在一定
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厂商生产过程 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它们所能生产出 来的最大产量之间依存的函数关系。
生产函数一般表现形式为:
Q=f(L,K,N,E)
(4.1)
生产函数通常表现为:
0 图 4-3 等b成1 本线b的移动b2 L
4.2短期生产函数:一种可变生产要素 的投入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4.2.1产量概述
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定义
总产量(total product,TP)是指一定数量 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可以生产出来的全部产 量,或指在资本不变的条件下,一定的劳动投 入量可以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0
5
5
8
6.5
9.5
7.5
8
7.6
7.5
7.6
7
7.5
0
6.4
-3
5.3
边际产量 (MP)
5 8 9.5 8 7.5 7 0 -3
TP TP
AP
MP
AP
A
B
L
MP
图 4-4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曲线
第一,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 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 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分别递减。所以总产量曲线、 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
第4章 厂商行为理论(1)生产理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规
模经济的内容,理解长期与短期的涵义,总产 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关系,熟悉两种生 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注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规模经济的应用,了解生产及生产函数。
4.1生产及生产函数概述
生产者(producers)又称为企业(enterprise) 或厂商(firms)是指使用生产要素自主从事商 品或劳务生产的单位。厂商从组织形式上可以划 分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三种类型。
2)长期生产函数
长期生产函数是指在长期内所反映的投入产出 关系。通常表示为:
Q=f(K, L)
(1)等产量线
等产量线(isoquant curve)是表示两种生产 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 条曲线,即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量可以用所 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出来的曲 线。
4.1.1生产与生产要素
1)生产的含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产是指投入各种不同的
生产要素以制成产品的过程。也就是把投入变 为产出的过程
2)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经济资源)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 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具体划分为四类: 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劳动是劳 动者所提供的服务,它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 劳动,体力劳动是简单劳动,而脑力劳动是 复杂劳动。土地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在自 然界所存在的各种自然资源,如土地、水、 自然状态的矿藏、森林等。资本是指生产中 所使用的资金,它采取无形的人力资本和有 形的物质资本两种形式。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表 4-2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劳动增量 资本(K) 劳动(L) (△ L)
15
0
0
15
1
1
15
2
1
15
3
1
15
4
1
15
5
1
15
6
1
15
7
1
15
8
1
总产量 (TP)
0 5 13 22.5 30.5 38 45 45 42
总产量增 平均产量
量(△ TP) (AP)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AP)是指每一 单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总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存在着的关系: TPL=APL·L 或 APL=TPL/L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MP)是指某种
生产要素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所引起的总产量的 增加或减少量。劳动的边际产量表示为: MPL=△TPL/△L
(2)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
等成本线(isocost curve)是一条表明在生 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 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最大组合 的线。
等成本线可以写为:
PL·QL + PK·QK =M
(4.6)
K 50 a
a a1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 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左侧,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 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右侧,平均 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 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 量(MP=AP)。
技术系数(technological coefficient)是 指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 素的配合比例。
不同厂商生产函数的技术系数是不同的。
4.1.3长期生产函数
1)长期的含义 长期(long run)是指厂商可以根据他所要达到
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长期— —研究的是厂商生产规模的收益率。在长期中, 厂商的生产要素不再划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 入,而是所有的要素投入都可以改变。
K
a b c dQ
0 L
图 4-1 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线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的曲 线,其斜率为负值。
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MRTS)是指一种生产要素可以由另一种 生产要素所代替而保持产量不变。假设以△L代表劳 动的增加量,△K代表资本的减少量,MPL代表劳动的 边际产量,MPK代表资本的边际产量,MRTSLK代表劳 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则有:
Q=f(L,K)
(4.2)
2)短期生产函数
短期(short run)是指厂商不能根据他所要达到 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短期——研 究的是某种变动投入要素的收益率。短期生产函数 是指在短期内所反映的投入产出关系。通常表示为:
短期生产函数也可表示为:
Q=f(L)
(4.4)
3)技术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