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水的实验

合集下载

电解水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电解水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电解水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2H2o==通电==2H2+O2,现象:电极上有气泡产生H2:O2=2:1,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电解水生产氢气和氧气。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水槽、试管、直流电、电极
1、将试管和水槽中装满水;
2、在试管中通12v直流学生电源.一边极,一边-极;
3、之后观察到 -极产生气体,且极的气体体积比和—极比是专1:2,极氧气—极氢气;
4、检验,能够并使拎火星的木条冷静下来则就是氧气,能够冷却且可以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的则就是氢气;
5、结束实验,收回属装置。

电解水实验及说明的物理知识

电解水实验及说明的物理知识

电解水实验及说明的物理知识
固体导体中的电流是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的,液体导体中的电流是离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的;电流的产生离不开电动势,电势就像抽水中产生水压的装置,电子在电势的作用下定向移动。

因为电势能够在导体中产生电场(这是产生电流的内在原因)。

电解水实验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知识点,其中也蕴含了物理知识。

本文将分别从化学和物理角度分析一下电解水中电流产生的原因,复习一下物理与化学的共同知识点。

电解水实验原理是水分子O H 2会分解为+H 和-OH ,氢离子+H 和氢氧根离子-OH 会在电场作用下沿相反方向运动,电解水实验如下:
上图中水中两电极之间+H 由阳极(即与电源正极连接)运动到阴极(即与电源负极连接),-OH 由阴极运动到阳极,这是水中离子的运动方向,而导线中的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所以,液体中阴极聚集的+H 会得到电子,从而被还原为2H ,液体中聚集的-OH 会失去电子,从而被氧化为2O 。

因为+H 与-OH 得失电子一样,+H 每得到4个电子会被还原为2个2H 分子,
-OH 每失去4个电子会被氧化为1个2O 分子,所以阴极得到的2H 体积是阳极得到的2O 体积的二倍。

分析:从电解水实验中,可以知道,在电源的作用下,导线中会有电子定
向移动,这正是导线中电流产生的原因,而液体中不会有电子运动,而会有离子的运动,本实验中,导体中电子的运动和液体中离子的运动产生了宏观电流。

本实验揭示了一个物理规律:带电粒子的运动会产生电流,而不用考虑这个带点离子是什么样的离子,而常见的带电粒子有电子,各种离子等,而不常见的有半导体中“空穴”的运动,这些运动都会产生电流。

重点讲解电解水实验的原理教案

重点讲解电解水实验的原理教案

重点讲解电解水实验的原理教案。

一、实验原理电解水实验的原理是利用电流通过水中的电解质,提供足够的能量,将水分子的化学键断裂,使其分解成氢和氧。

这个过程称为电解水,方程式为2H2O(l) → 2H2(g) + O2(g)。

二、实验材料实验要用到的材料包括水、电解质、导线、两个电极(常用的是铜板和银板),以及一个电源(直流电源或电池)。

三、实验步骤1.将水倒入一个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如食盐、硫酸等)。

2.将两个电极插入水中,一个连接正极,一个连接负极。

3.将电源连接到电极上,开启电源供电,让电流通过水中的电解质。

4.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到水分解产生氢和氧,同时在两个电极的表面也会有一些化学反应产生。

四、实验关键点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重点讲解以下几个关键点:1.水分解的化学反应原理,方程式2H2O(l) → 2H2(g) +O2(g),让学生们了解水分子如何被分解成氢和氧。

2.为什么需要加入电解质,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在水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如增加电解质的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

3.什么是电解质,让学生明确电解质的概念与分类,如有机电解质和无机电解质。

4.电解质中的离子在电流下的行为,让学生了解电解时离子的移动行为、在电极上的反应和产生的化学效应。

5.电极的选择和对反应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常用电极的材料、对反应速度和产物的影响,如铜板上会发生红棕色的反应,银板上会出现白色的沉淀。

五、实验扩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扩展实验:1.探究电流变化对实验的影响,可以逐渐调节电流的大小,观察水分解的速度和产物数量的变化。

2.改变电解质种类协同实验观察水分解的现象,如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性电解质来代替酸性电解质。

3.尝试将产生的氢气收集起来,进行氢气燃烧实验,观察氢气的性质和反应过程。

六、实验意义电解水实验是物理学中的常规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电解质、电极的选择、实验现象的变化规律等关键概念,还能让学生了解水分解的原理。

初中化学知识点:电解水试验

初中化学知识点:电解水试验

初中化学知识点:电解水试验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实验现象表达式电解水验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

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2H2O通电2H2+O2
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所用药品为H2、CuO和无水硫酸铜或CaCl2,反应原理是让H2与CuO反应,生成的水被吸收装置吸收,通过盛CuO的玻璃管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再通过吸收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求出生成H2O的质量,从而计算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再通过计算确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电解水实验

电解水实验
3、检验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阳极端,打开活塞。
用燃着的木条接近阴极端,打开活塞。
4、清洗水电解器。
两极上立即有气泡产生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气体燃烧
阳极产生的是氧气
阴极产生的是氢气
水是由氢氧俩两种元素组成
问题

讨论
此实验操作简单,但实验结果往往和理论值差异较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减少误差,可先通电一段时间,使电解产生的气体在电解液中溶解达到饱和,然后放去两管中的气体,重新调整液面,使两管充满液体,再通电。
实验
名称
电解水实验
实验
目的
探究水的组成元素。
实验内容
操作要点及注意问题(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电解水实验
1、电解器的准备。在使用前应检查电极和活塞是否完好,装置是否漏水。检查完毕,打开上端活塞,向球形漏斗中注入1.5%的硫酸溶液,待液面升至活塞处时,关闭活塞。
2、水的电解。接通电路,观察现象。
当两管中分别产生20ml氢气和10ml氧气时,停止通电。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景 泰 县 上 沙 窝 中 学实 验 报 告
年级班组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

电解水实验过程

电解水实验过程

电解水实验过程
电解水实验过程
一、准备物质:
(1)准备盐酸、稀释的氢氧化钠溶液、纯水、2块平板铜、2块铁板和2根合金线。

(2)准备1只电热杯,1只烧杯,1只铝箔纸,1只氢气灯,1只腐蚀电源,1台电子秤,1只板式烧杯。

二、安装实验器具:
(1)将电热杯底部装上烧杯,将2块平板铜放在电热杯的两侧;
(2)在平板铜上面粘贴铝箔纸,用热封剂将铝箔纸完全封住;
(3)将2块铁板放置在平板铜的两侧,将2根合金线贯通每块铁板,然后将2根合金线分别接通腐蚀电源的正负极;
(4)利用氢气灯,将实验烧杯上的气体排出;
(5)在平板铜之间放入稀释的氢氧化钠溶液,将实验烧杯倒入电热杯里,将氢气灯的出口安装上板式烧杯,将烧杯中加入盐酸,并保持水位在烧杯中;
(6)将电热杯上插上电源,用电子秤测量盐酸的重量。

三、开始实验:
(1)将腐蚀电源的电流调节到50mA;
(2)将电热杯加热温度调节到80℃,保持30分钟;
(3)用电子秤再次测量盐酸的重量,并记录;
(4)将电流调节到100mA,将加热温度调节到80℃,保持30分
钟;
(5)最后再用电子秤测量盐酸的重量,并记录。

四、小结:
本次实验使用盐酸进行电解水,调节电流从50mA到100mA,温度从室温调节到80℃,随着电流和温度的增加,盐酸的重量也随之增加,说明盐酸被解离出来,成为氢氧化氢、氢氧化钠和水,即完成电解水的过程。

水的电解实验报告(3篇)

水的电解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水的电解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电解水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分析电解水过程中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

4. 探究影响电解水效率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电解水的反应式如下:\[ 2H_2O \xrightarrow{\text{通电}} 2H_2 + O_2 \]在电解过程中,氢气在阴极产生,氧气在阳极产生。

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直流电源、电解槽、电极、导线、试管、量筒、集气瓶、点火器等。

2. 药品:蒸馏水、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四、实验步骤1. 准备电解槽:将电解槽放入实验台上,确保其稳固。

2. 安装电极:将阴极和阳极分别插入电解槽的两侧,并用导线连接到直流电源的正负极。

3. 添加电解质:在电解槽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并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以提高水的导电性。

4. 连接电源:将直流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到电极上。

5. 通电:打开直流电源,开始电解水。

6. 观察现象:在电解过程中,阴极和阳极附近会产生气泡,收集气体并记录体积。

7. 关闭电源:实验结束后,关闭直流电源,取出电极。

8. 分析结果:根据收集到的氢气和氧气体积,计算其体积比,分析影响电解水效率的因素。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在电解过程中,阴极和阳极附近都会产生气泡,气泡的密度较大,不易逸出。

2. 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气泡逐渐增多,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六、分析与讨论1. 电解水实验过程中,气泡的产生表明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2. 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符合电解水的理论反应式。

3. 影响电解水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a. 电解质的浓度:电解质浓度越高,水的导电性越好,电解效率越高。

b. 电压:电压越高,电解速度越快,但过高的电压会导致电极腐蚀,降低电解效率。

c. 电极材料:电极材料对电解效率也有一定影响,通常选用惰性电极,如铂、石墨等。

电解水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电解水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电解水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电解水是指用电流把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

电解水实验发
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H2O→2H2+O2。

电解水,又称水分解,是一种利用电流分解水分子形成氢气和氧
气的反应过程。

此反应可以表示为化学方程式2H2O→2H2+O2,其中
2H2O表示两个水分子、2H2表示两个氢气分子、O2表示一个氧气分子。

电解水是以复杂的电化学过程为特征的一种水解反应过程,可以
将水进行分解,分解成的两种气体是氢气和氧气。

氢气是可用来作为
能源的燃料,氧气则以空气的形式构成地球大气层,是生物体必需的
气体。

电解水不同于普通的水解反应。

它通常采用与普通水解反应不同
的条件进行,主要是加入使用电流的特性。

产氢和氧所需电压很低,
只需要大约1.485伏特即可,加入的电流一般在1安培以下,此外,
通常需要电极和电解液。

多次电解循环,可以产生足够的氢气和氧气。

电解水能够生产出有益的氢气和氧气,因此成为能源领域未来发
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能源领域把电解
水视为重要的资源和利用方式,众多实验表明,通过电解水,能够获
得相当多的水分子,有利于改善能源问题,为人类能源利用提供崭新
的思路。

电解水保健功能验证实验

电解水保健功能验证实验

电解水保健功能验证实验:一、电解水冷水泡茶实验:实验方法:您相信冷水能泡茶叶吗?碱性电解水便能!准备1/3杯粗茶(最便宜不精致的茶叶),三杯水:一杯为自来水,一杯为碱性电解水,一杯为RO纯水,将茶叶放入水中,轻轻摇动一分钟。

现象说明:碱性电解水因为具有小分子团特性。

小分子团的水分子极细密活跃、滑顺、容易吸收,渗透力强。

便秘的体质饮用后,能促进肠胃蠕动。

小分子团的水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能够更好更快地代谢体内死亡的细胞垃圾。

二、电解水PH值检验:实验方法:取不同的水,滴入等量PH测试液(随机赠送),观察颜色变化并对比PH值颜色对照表。

现象说明:电解水富含OH-氢氧离子,呈弱碱性,而自来水通常为中性或弱酸性,RO纯水呈弱酸性。

弱碱性的水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好水,能中和体内酸毒,具有解酒、排毒,改善不健康酸性体质等功效。

三、电解水余氯检验:实验方法:取不同的水,滴入等量余氯测试液,观察颜色变化并对比余氯颜色对照表。

现象说明:黄色表明自来水中含有用于消毒的氯。

余氯在加热后会产生三氯甲烷,这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因此烧自来水喝或用自来水做饭是极其不健康的。

显示为无色的电解水和RO纯水才是安全的水,而有许多厂家使用二级三级或四级净水装置,不能完全去除余氯,这样的电解水也是不安全的,只有在余氯试剂显示无色的电解水才是足够安全的健康电解水。

我们负责任地一律为客户配置五级净水装置!100%完全去除余氯。

四、电解水融油实验:实验方法:取不同的水,分别装入盘子中,滴入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浮在水面上的清况。

现象说明:油滴会浮在自来水中,而在电解水中则会散开。

这一方面说明电解水是有超强地渗透力量,另一方面说明电解水具有超强的融解、代谢功能,能够清理血管壁,融解血脂,调理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一低(免疫力低)症。

碱性电解水能使血液不浓稠、平稳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五、电解水解毒实验:实验方法:取不同的水,分别装入杯子中,滴入十滴碘酒或优碘,用玻璃棒搅一下,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电解水实验

电解水实验

电解水实验为本词条添加义项名电解水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关于这个实验的现象、结论、注意事项在这道题中都所体现。

同时也复习了氧气的检验方法。

20本词条百科名片缺少图片, 无基本信息模块,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20个积分。

目录1实验装置2实验现象3实验结论4反应方程式1实验装置水分子H2O氧元素 O2氢元素H2电解水实验【为增强水的电解性,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一般不加氢氧化钠溶液,容易起泡沫)】装置:水槽、试管、直流电、电极(正极必须为惰性电极,否则电极溶解而收集不到氧气,可以用铅电极)电源:通常为12V的直流学生电源。

2实验现象试管内有气泡,与电源正(氧气),负极(氢气)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气体比值:1:2(熟记口诀:氢二氧一,正氧负氢)但在一般情况下,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值一般大于2:1,原因有下面两种:1.氢气和氧气的溶解性的差别,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1L水30mL的氧气)所以一小部分氧气溶于水,比值大于2:1.2.电极氧化消耗了一部分氧气ρO2=1.429g/mL ,ρH2=0.089g/mL(其中氢,氧两种分子数比值:2:1;氢气,氧气的质量比值:1:8)有八个字简单概括是:正氧,负氢。

氢二,氧一。

上述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在上图的装置里,我们可以知道氢气多的是负极,少的则是氧气。

氢多氧少3实验结论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注意:电解水实验是产生氢气和氧气,不能说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两者是不能相互交换的)水(分子)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分子个数比2:1体积比为2:1 质量之比为1:8水通电生成氢气、氧气。

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有时实验结果不准确,原因如下:1、氢气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2、气体在电解器壁上的附着程度不同;3、有副反应发生,消耗氧气。

4反应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水(通直流电)→氢气+ 氧气符号表达式:电解水实验词条标签:化学实验。

九年级化学电解水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图

九年级化学电解水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图

电解水实验•电解原理电解就是将两根金属或碳棒(即电极)放在要分解的物质(电解质)中,然后接上电源,使电流通过液体。

化合物的阳离子移到带负电的电极(阴极),阴离子移到带正电的电极(阳极),化合物分为二极。

2H2O=O2↑+2H2↑因为H+是阳离子,所以被负极吸引O2-是阴离子,被正极吸引生成氢气和氧气[原理]电解水就是通电使水分解成氢气与氧气的实验,为了增加水的导电性一般使用氢氧化钠或硫酸溶液,简单分述如下.(一)以氢氧化钠溶液为电解液当电流通过时溶液中的H+和Na+离子都移向阴极,但因为Na+离子获得电子的倾向小,故在阴极上析出的是氢气而不是钠.在阳极上,OH-离子放电析出氧气.极上析出氧气.,电解过程用电使化合物分解的过程就叫电解过程。

水(H2O)被电解生成电解水。

电流通过水(H2O)时,氢气在阴极形成,氧气则在阳极形成。

带正电荷的离子向阴极移动,溶于水中的矿物质钙、镁、钾、钠……带正电荷的离子,便在阴极形成,就是我们所喝的碱性水;而带负电的离子,在阴极生成。

•电解水实验:1.实验装置图:2.表达式:水氢气+氧气2H2O2H2↑+O2↑3.实验现象:(1)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2)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一端产生的气体比连接负极一端产生的气体少,接负极一端玻璃管中气体的体积是接正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体积的2倍。

4.产物检验(1)正极一端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气体是氧气。

(2)负极一端的气体能燃烧,并看到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或听到爆鸣声),证明气体是氢气。

5.实验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6.注意事项:(1)实验前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者稀硫酸,可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快反应速率。

(2)实验开始时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会小于1:2,是因为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开始产生的氧气有一部分溶于水,实验时间越长,其比值越接近1:2。

电解水实验报告

电解水实验报告

电解水实验报告电解水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电解水实验观察水的电解现象,并了解水的分解反应。

实验仪器:电解池、两片电极、电源、导线、直流电压表。

实验原理:水可以电解,并在电解过程中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水的电解是一种化学变化过程,通过外加电压使水中的氢离子和氧化水分子发生反应,分别放出氢气和氧气。

实验步骤:1. 在电解池中加入适量的水,并将电极安装在电解池中,确保电极与水充分接触。

2. 将正电极(即氧气电极)连接到正极,负电极(即氢气电极)连接到负极。

3. 打开电源,将电压调节到适当的程度,开始电解水的过程。

4. 观察电解水的现象,记录并观察氢气和氧气的产生情况。

5. 在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取出电极,清洗实验器材。

实验结果及分析:在电解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1. 氢气电极上产生气泡,气泡逐渐增多,变大,并从水中向上升起,最终脱离电极漂浮在水面上。

这是因为电解水过程中,水中的氢离子被电极上的负极吸引,与电极发生反应,放出氢气。

2. 氧气电极上也产生气泡,气泡逐渐增多,变大,并从水中向上升起,最终脱离电极漂浮在水面上。

这是因为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中的氧化水分子被电极上的正极吸引,与电极发生反应,放出氧气。

3. 实验过程中,电解池中的水逐渐变少,这是因为水被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而消耗掉。

实验结论:通过电解水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水可以电解,其中水分子被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2. 氢气电极上产生氢气,氧气电极上产生氧气。

3. 氢气和氧气的产生量与电解时间、电压大小等因素有关。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电解池中的水不宜过满,以免产生溅出现象。

2. 实验结束后,及时关闭电源,避免电解池发生意外。

3. 注意观察安全,避免氢气与氧气的混合产生爆炸等风险。

实验改进方向:1. 可以尝试不同电压下的电解水实验,观察氢气和氧气的产生量是否有差异。

2. 可以尝试改变电极的位置,并观察电解水的效果是否有变化。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电解水实验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电解水实验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专题复习:电解水实验一、实验原理: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二、实验装置:三、实验现象: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大约为1:2。

四、气体的检验:待两只玻璃管收集了一定体积的气体后1、乙玻璃管(正极):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气体体积小的玻璃管尖嘴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甲玻璃管(负极):用试管在甲玻璃管尖嘴处收集气体,然后用大拇指堵住管口,将试管口朝下移向酒精灯火焰,松开大拇指点火,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或点燃时有爆鸣声),证明是氢气。

五、实验结论1、正极收集到氧气,负极收集到氢气,氧气体积:氢气体积=1:2。

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特别提醒:1、电解水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2、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3、由电解水实验得出水的组成应用的是推理法;4、电解水时通常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它们本身并未参加反应。

六、误差分析:氧气和氢气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1:2的原因:1、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氢气稍大。

2、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七、实验拓展:结论的推广及应用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依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或质量守恒定律)】2、验证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3、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通过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求出水分子构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经进一步科学确认,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O。

2专项检测1.(2016•湖南湘西)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答案】B【解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因此B错误;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A、C、D正确。

水的电解

水的电解

分析归纳: 1、电解水是 化学 变化。 氢气 是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______ 和 氧气 ,二者的体积比为 2︰1 。 交流与反思: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 子 没有(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 只是分子的 间隔 和 排列方式 改变了;
原子, 物质发生时化学变化,分子先分成______ 原子 而____ 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 分子 _______
2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 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 质的化学反应,叫做分 解反应。
跟踪练习:
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吗?为什么? A、泥水过滤得到泥和水 B、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 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氧化汞加热后变成汞和氧气
我发现:判断分解反应的方法

1、化学变化
2、一种反应物多种生成物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 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 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 焰。 ……
实验现象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 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 。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少 ,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多 。 正负两极的玻璃管内气体体积比为1:2 2、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 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到带火星木条复燃 。 该气体是 氧气。 3、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 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 观察到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 该气体是 氢气 。
3、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C )
A、食盐水——水+食盐
C、氧化汞——汞+氧气
B、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

化学电解水实验初中教案

化学电解水实验初中教案

化学电解水实验初中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电解水实验理解水的电解过程,并观察氢氧气的产生。

实验器材:电解池、导线、电源、镁条、玻璃管、水、盐酸
实验步骤:
1. 将电解池中注入适量的水,并加入少量的盐酸(可使水导电性增强)。

2. 将两个电极(镁条)分别插入电解池中,并用导线连接电源。

3. 打开电源,正负极产生气泡,观察气泡的产生情况。

4. 用一根玻璃管接到气泡管道上,观察氢氧气的产生情况。

实验原理:当通电时,水分子在电解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负极反应是2H2O + 2e- -> H2 + 2OH-,正极反应是4H2O -> O2 + 4H+ + 4e-。

实验注意事项:
1. 小心操作电解池,避免触电。

2. 加入盐酸时要小心,避免溅出。

实验结果:
1. 负极上产生氢气,正极上产生氧气。

2. 氢气呈无色、无味、易燃,比空气轻;氧气呈无色、无味,助燃性。

实验结论:水在电解过程中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20 电解水的实验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20 电解水的实验

☆母题呈现☆【母题来源】2013年锦州中考化学试题10【母题原题】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B.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H2O H2↑+O2↑C.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甲、乙两试管产生的气体质量之比为1:2☆母题揭秘☆【考点】电解水【题型】根据电解水实验判断选项的正误【解题方法】根据电解水的相关实验的现象、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正确☆母题解析☆☆知识链接☆电解水的实验:(1)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2)实验现象:在电极附近有气泡生成;过一段时间后,正极连接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与负极所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之比为1:2。

(3)检验方法: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为氢气。

实验结论:宏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方法点拨☆牢记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气体的检验方法、结论来判断。

☆考点延伸☆1、(2018•营口)水是生命之源,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理论上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与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该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018新疆乌鲁木齐)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是A.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B.有氢气和氧气产生,且体积比为2:1C.在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两个试管内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2:1D.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3、(2018辽宁鞍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B.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C.用洗洁精洗涤油腻的碗碟,是利用了溶解的原理D.我国金属资源丰富,废旧金属根本不用回收4、(2018山东潍坊)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自然界中的河水、井水和湖水都属于混合物B.实验室电解水时,正极端玻璃管内的气体是氢气C.农业上合理的使用化肥和农药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D.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5、(2018北京)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初中电解水实验步骤

初中电解水实验步骤

初中电解水实验步骤
电解水实验步骤如下:
1、电极用粗铁丝制作,套于塑料管内,是两段裸露,用一大烧杯做电解槽,电解液用10%碳酸钠溶液或者氢氧化钠溶液。

2、用两支口径,长短都一样的试管收集电解形成的氢气和氧气。

3、先将电解液注入烧杯中,两根电极挂在烧杯壁上,两支试管都灌满电解液倒扣在电极上。

4、将电极与电源相连,通以12v的直流电流进行电解。

5、断电后再对气体进行检验,用带有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若复燃则证明为氧气;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燃氢气,看到淡蓝色火焰,并有水滴产生,则证明为氢气。

需要注意的是,被电解的水溶液必须充满试管,因为如果空气与氢气混合存在于试管内,用点燃的火柴检验时极易发生爆炸。

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了气泡,通电一段时间以后,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大约为1:2。

伸入正极试管里的带火星木条燃烧,负极试管里的气体/燃烧并出现淡蓝色火焰。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注意事项: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在实验进程刚开始时,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与1:2不符,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会溶解一小部分;氢气难溶,反应速率较慢,所以氢气较少。

知识点包——电解水实验

知识点包——电解水实验

一、知识点名称——电解水实验二、知识点详解1.实验用品有:水槽、试管、直流电、石墨电极(正极不能用铜等金属或与氧气反应的电极)、12V 的直流电源.2.实验过程及现象:按照上面的实物图所示,连接好装置.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一般不加氢氧化钠溶液,容易起泡沫).闭合电路后,会看到试管内的电极上出现气泡,过一段时间,与电源正(氧气),负极(氢气)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氧气的密度为1.429g/mL,氢气的为0.089g/mL;通过计算可得氧气与氢气的质量比为8:1,氢,氧两种分子和原子个数比都是2:1).可简单概括为:“正氧负氢1:2,质量比为8:1”.3.该实验结论或推论有:(1)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2)水(分子)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两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2:1、体积比为2:1.(3)水通电生成氢气、氧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元素种类不变.(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6)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聚集后直接构成物质)(7)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8)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9)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气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二个氧原子构成.⑾水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中的氧化物,氧气和氢气是纯净物中的单质.⑿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4.电解水时的误差分析,即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1)氧气、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造成的.由于氧气的溶解度比氢气的稍大些,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2)电极的氧化造成的.当使用金属电极进行实验时,由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所以有可能有一部分氧气在电极处与电极发生了反应,使氧气损耗了一部分;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三、强化训练【典型例题】(2018•北京)电解水实验如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解水的实验
通电分解水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实验之一,也是中考化学的一个重要的考查点。

现举例对其考点进行分析如下:
1、紧扣课本考基础
例1.如图,关于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叙述错误的是()
A.试管a中的气体是氢气
B.试管b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产生的H2和O2的体积比为1:2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解析:从图中要以看出,试管a连接电源的负极,试管b连接电源的正极;且试管a 中产生的气体体积大约是试管b中产生的气体体积的两倍。

所以,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是H2 ,试管b中产生的气体是O2,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且二者体积比为2:1,故选答案C。

2、图示反应考查实质
例2.通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

(2)从图中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_______(填序号)
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③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3)列举一个你学过的符合图示的化学反应(用文字表达式表示)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给出的物质的结构模型可知,甲物质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则甲物质属于化合物。

从图示可以看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反应中,甲物质的分子破裂成原子,这些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乙物质和丙物质的分子,在这个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并没有改变,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

通电分解水的实验过程刚好可以用该微观示意图来表示。

通电
答案:(1)甲(2)①③(3)2H2O === O2↑+ 2H2↑
3、分析数据设埋伏
例3.某学习小组做电解水实验,测定两管收集到气体体积如下:
请回答:
(1)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_____,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_____,二者体积比的理论值是________;
(3)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但电解开始阶段两管中气体体积比不符合理论比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___分钟起管A和管B产生的气体体积比非常接近理论值。

解析: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从理论上讲,二者的体积比为1:2。

电解开始阶段两管中气体体积比不符合理论比值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开始阶段氧气和氢气在水中溶解未达到饱和状态且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大,所以开始阶段产生的气体体积不符合理论比值。

从第四分钟开始,每分钟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接近理论值。

通电
答案:(1)2H2O === O2↑+ 2H2↑
(2)氧气;氢气;1:2 (3)因为开始阶段氧气和氢气在水中溶解未达到饱和状态且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大,所以开始阶段产生的气体体积不符合理论比值(4)4
4、观察图像巧解题
例4.如图Ⅰ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Ⅱ是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甲中生成的气体A,乙中生成气体B)
(1)图中a、b两极分别是电源的____极和____极。

(2)气体B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现象是_________,说明气体B有什么性质?_____________。

(3)0-3分钟甲、乙两个量筒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__。

解析: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同一时间内产生气体A的体积大约是气体B的体积的两倍,因此,气体A为氢气,气体B为氧气。

根据此条件,后面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答案:(1)负;正(2)木条复燃;助燃性(3)2:1
5、评价装置探缘由
例5.如图是电解水的两种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比装置乙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
(2)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
(3)电解水的过程中,A、B两管水位相比较___管水位下降的快,原因是_____。

(4)图中显示表明,实验________(填“未开始”或“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

(5)在D处,应用燃着的木条还是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_________。

解析:两个装置各有优点,甲装置简单、操作简便,但在两极的气体检验时,需取出后检验;乙装置复杂,但便于检验两极上产生的气体。

从图中可以看出,A、B、C、D四管内都有一定量的气体说明已经电解了一段时间。

由于B管内产生的氢气比A管内产生的氧气多,因而水面上的压强大,所以B管中的水位下降的快。

由于D管中产生的是氢气应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答案:(1)装置简单、操作简便(2)便于检验气体(3)B;B管内产生的氢气比A管内产生的氧气多,因而水面上的压强大,所以B管中的水位下降的快;(4)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5)用燃着的木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